2019北京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岗位能力猜答案有哪些“窍门”

对于军队文职招聘考试而言,题量大这个特点已是众人皆知,答不完试卷也成了很多人的苦恼。而在整套试卷中,大家最苦恼的可能就是应用题的部分:放在前面作浪费时间,放在后面作又经常没剩多少时间、作不完。那么今天就来谈一下有关于部分在考试中如果真的没有时间,猜选项的一些小技巧。一、当题目中出现加和关系,并且只求其中一个时:例1:甲、乙两人同时从400米的环形路跑道的一点A背向出发,8分钟后两人第三次相遇。已知甲每秒钟比乙每秒钟多行0.1米,两人第三次相遇的地点与A点沿跑道上的最短距离是多少米?A、158B、176C、180D、224红师解析:针对这道题目可以通过唤醒多次相遇的知识来进行求解,但是如果真的是在考试的时候没有时间也可以蒙一下选项。因为一条跑道全长为400,所求为某一点到起始点的最短距离,这样我们就会想到求解过程中很可能会求得那段较长的距离,出题人也可能会以此为陷阱放到选项当中。而这两段距离又存在着加和为400的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先在选项里找一下有没有加和为400的两个选项,然后其中较小的即为所求,故选B。而这种想法其实经常应用于工程问题中,因为总会涉及到效率加和或者工作量的加和。此时我们经常会先到选项中找是否有两个选项之和满足题干中加和为定值的条件。例2:甲、乙二人2小时共加工54个零件,甲加工3小时的零件比乙加工4小时的零件还多4个。甲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A、11B、16C、22D、32红师解析:本题同样可以通过列一个2元1次方程组来进行求解,但是对于本题也可以很好的应用选项这个条件来进行求解。即:现在所求为甲单独的效率,而本题甲乙都是混淆出现,所以选项很可能以乙的效率为干扰选项,而本题中甲乙两者的效率和又是定值、可求为27,故在选项中找到和为27的两个选项后,只需分析甲乙谁的效率大、谁的小。由甲加工3小时的零件比乙加工4小时的零件还多4个知甲大,故选B。二、当题干最后需要多算一步,存在一个陷阱选项的时候:例3:某单位依计笔试成绩招录员工,应聘者中有1/4被录取.录取的应聘者平均分数比录取分数高6分,没有被录取的应聘者平均分比录取分数低10分,所有应聘者的平均分为73分,问录取分数线是多少?A、85分B、80分C、79分D、77分.红师解析:本题可以通过十字交叉法来进行求解,但是算带最后要求的录取分数线还需要最高分减6或者最低分加10,因此我们可以现在选择中找有没有两者差为6或10的。发现A-C=10,故较大的应为录取者的平均分,较小者为录取分数线,因此选C。针对这类问题主要分析题干最后的陷阱条件。三、题干中给出一系列数据时,并有一个特点很单一时:例4:高校的科研经费按来源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某高校机械学院2015年前4个月的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列为20、26、27、28、31、38、44和50万元。如果前4个月纵向科研经费是前3个月横向科研经费的2倍,则该校机械学院2015年第4个月的横向科研经费是多少万元?A、26B、27C、28D、31红师解析:由前4个月纵向科研经费是前3个月横向科研经费的2倍可知,这7个月的经费加和应为3的倍数,故分析这8个数字的特点:20、26、38、44、50这几个数除以3余数为2;28、31除以3余数为1;只有27能被3整除,所以猜选项应为这个特殊的27。四、文段中文字描述较多,数字较少时:例5:一项工程,如果由甲队单独做,正好用计划规定的时间完成。如果乙队单独做,要超过计划规定时间3天才能完成。现今甲、乙合作2天,再由乙独自干,正好在规定时间做完。问规定多少天做完?A、5B、6C、7D、8红师解析:本题可以通过比例法来进行求解,但是如果不能通过题干中所给的时间关系推导出效率关系的话,本题是很难求解的。而对于本题来说,只有3和2两个数据,因此选项肯定是由这两个数据计算出来的,而3这个数又很具特点,所以会考虑找和3相关的一些选项,即选B。除此之外,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还有很多猜选项的方法,例如:结合整除、奇偶性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也是要更多地针对题干中各自的特点,切忌盲目。

2019浙江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热点:挺直腰杆做科普

|背景链接*2019年3月,记者采写一篇科普报道,一位研究员在接受采访后坚决不肯署名。问及原因,对方说:如果让领导和同事们知道了,感觉我好像成了科普达人,不太好。听起来,科普达人的身份在他的工作单位似乎并不怎么受待见。|公考角度中公解读*[提出观点]做科普不是不务正业,应该尽快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形成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的集体认知。[综合分析]近年来,科普的外部环境已经开始逐渐好转。从政府层面到媒体宣传,都在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在一些国家科技项目中,也已经开始有一些关于科普的制度性设计。然而,科技界的内部环境却改变甚微,科研人员被认为是科学传播的第一发球员,做好科普原本应当是其职责之一。但为何在一些科研人员眼中做科普却并不那么光彩?究其根源,还是科研人员做好科研才是本分,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的观念作祟。在现行的科研和人才评价指标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论文、著作和项目,科普贡献多少并不在考核范围内。在这样的评价指挥棒影响下,重科研轻科普的集体认知也就慢慢形成了。长此以往,科研人员几乎不能从做科普中获得行业认同以及物质奖励,自然也就少了积极性。即使有人愿意做科普,更多是源于自身的兴趣、责任感以及从受众那里获得的成就感。但对于最重视声誉的科研群体来说,这样的动力常常敌不过科学界的不理解所带来的压力。科学研究早已走出书斋,伟大的选题不仅仅源于灵光一现,更源于广袤的自然和火热的生活;伟大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把论文写在纸张上,更体现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历史上,写在人心上。历史上乃至今天,东西方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大众科普的引领者。只要每个科学家、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都贡献出分内的科普力量,中国科普的局面就会大不一样。[对策措施]一是完善并落实相关鼓励科普的政策。将科学传播的业绩考核办法视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细化实质性的操作细则和硬性规定。二是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改变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的观念,形成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的集体认知。真正让科研人员能没有压力,挺直腰杆地去做科普。资料来源:人民网:挺直腰杆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