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问题常见考法_2018年考试岗位能力答题技巧
日期问题作为一种数学常识性问题在考试经常出现,一般题目难度为中上,要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厘清其中的数量关系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日期常识,接下来就日期问题的常识知识点和一般性考法及其相应解法做详细介绍。一、日期常识首先一年有多少天?一般的,我们将年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平年。如:1996年2012年闰年;2001年2002年2003年是平年。但是如果是世纪年(也就是整百年),就只有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如:2000年就是闰年,1900年就是平年。平年和闰年唯一的区别是闰年多了一天,多在闰年有2月有29天,平年的2月只有28天即闰年有2月29号。其次是月份:每年有12个月,其中包括7个大月和4个小月以及1个平月(二月),大家可以按照这个口诀来记忆:7月前奇数月为大,8月后偶数月为大。最后是星期:一年按照平年计算365=52周*7天/周+1天,所以每过去一整个平年,会过去52个整星期在往后过一天,这就产生了日期问题里的第一种考法:循环问题。二、常见考法及其解法1.循环问题例1: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那么2009年8月21日星期几?2015年8月21日星期几?参考解析:到2009年8月21日中间经过一年,而且2009年是平年没有2月29日,加1,则为星期五;到2015年8月21日在2008年8月21日的基础上又经过7年,期间有2012年为闰年,故加7+1=8天,即过去一个整星期再过一天,为星期五。2.根据星期和月份特点求解具体日期信息例2:某月有四个星期四和五个星期五,请问该月16号星期几?()A.星期四B.星期五C.星期六D.星期日参考解析:答案选C。由于星期四和星期五是挨着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星期四和星期五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月当中。题干当中的这个月星期五比星期四多了一个,说明某个连着的“四五”中,星期五属于这个月而星期四不属于这个月,而满足这个条件的情况只有一个:该月1号是星期五(那么前面连着的星期四是上个月的了)。由“1号是星期五”可知,1+7+7=15号也是星期五,那么16号应该是星期六。答案为C。例3:某个月有5个星期六,已知这五个日期之和为85,则这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是多少号?()参考解析:答案选D。我们已知两个星期六之间相差7天,可以将这5个星期六看做等差数列,并且第3个星期六恰好是中间项,即85÷5=17,所以这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是17+7+7=31日。A.星期五B.星期四C.星期三D.星期一参考解析:答案选A。我们知道每个月是四个星期多几天,既然是双休,肯定能休8天,而题目里面说休了9天,我们可以得出1号是星期天或31号是星期六,因此得出6号是星期二或是星期五,选项里面只有周五,答案选A。3.题型四:日期累加型例5:某一天秘书发现办公桌上的台历已经有9天没有翻了,就一次翻了9张,这9天的日期加起来,得数恰好是108,问这一天是几号?()参考解析:答案选C。这9天显然是连续的,构成一个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的一求和公式:和=中位数*项数,由此得出中位数为12,中位数就是指位置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也就是指12号排在第五位,往前推四天往后推四天得出这9天为8、9、10、11、12、13、14、15、16,则这一天是17号。例6:某日小张发现日历有好几天没有翻,就一次翻了8张,这7天的日期加起来数字是148,他翻的第一页是几号?()参考解析:答案选D。这个题目里面翻的是8张,不能确定中位数,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平均数为18.5,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最中间的两位数18和19号,往前推两天往后推3天,得出,15、16、17、18,显然第一页是15号。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
行程问题核心解题思路_2018年考试岗位能力答题技巧
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三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但归纳起来,不管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还是“多个物体的运动”,不管是“相向运动”、“同向运动”,还是“相背运动”,他们的特点是一样的,具体地说,就是它们反映出来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可以归纳为:速度×时间=路程。虽说我们有这么多的模型和方法但是在考试的时候运用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现在的考题都不在特别注重套用公式,而是注重于思维的理解,所以在考试的时候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和把握核心。要解答好我们的行程问题,就得明确三个最基本的量,题干中的时间速度和路程都分别是谁的,分析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对于中等程度的行程问题我们解答起来都会特别的得心应手,在此举例说明:例1、甲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乙骑自行车从B地到A地,两人都匀速前进,已知两人在上午8时同时出发,到上午10点,两人还相距36千米,到中午12时,两人又相距36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路程为多少千米?A、108B、120C、150D、160例2、小刘早上8点整出发匀速开车从A地前往B地,预计10点整到达。但出发不到1小时后汽车就发生了故障,小刘骑折叠车以汽车行驶速度的1/4前往A、B两地中间位置的维修站借来工具,并且30分钟修好了汽车,抵达B地时间为11点50分。则小刘汽车发生故障的时间是早上:A、8点40分B、8点45分C、8点50分D、8点55分通过以上例题,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相信各位考生对此类题目的解题步骤都有了一定了解。希望大家多加练习,灵活运用此方法,提高做题效率。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
行程与牛吃草结合问题_2018年考试岗位能力答题技巧
对于行程问题很多人其实并不陌生,其实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按照一定的速度开展一段旅途;旅途中大家会相遇、会追及。这是行程问题的基本考查方法,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区分起来也很好区分。然而在实际公职考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考法,比如当旅客变成牛和草,旅途转移到了草场,这就是今天要讲解的一种小题型——牛吃草问题。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体会一下当行程遇上牛和草又会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例1:牧场上有一片青草,每天都匀速生长。这片青草供给10头牛吃,可以吃12天;或者供给15头牛吃,可以吃6天。如果供给20头牛吃,可以吃多少天?解析:此题就是典型的牛吃草问题,在题目中,原有一片草场就是一个原始量,草匀速生长对应的原始量的增加,牛吃草对应的原始量的减少,我们用线段AB来表示草场,用一幅图来分析一下牛吃草的规律。假设牧场原有草量是M(即AB段长),牛从最左端A处开始向右吃草,草从B段开始向右生长,经过T天后,在C处草被吃完了。相当于草从B点到C点,同时牛从A点到C点,很明显与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模型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用追及公式来解决牛吃草问题。假设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N头牛每天就吃N份草;假设草每天生长X份,则我们可以得出牛吃草的追及公式:M=(N-X)×T。然后将题干中的数据代入可得:(10-X)×12=(15-X)×6=(20-X)×T,解得X为5,T为4。即对于20头牛,4天就吃完了牧场上的草。从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总结牛吃草问题的一个重要模型,即有一个原始量,对该原始量进行一增一减两个操作,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看作牛吃草问题,解题方法就是利用追击公式,列出(牛速-草速)×时间=原始量,代入数据求解即可。接下来我们看能否利用这个模型和公式来套用其他的题目。例2:一个水库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全市12万人20年的用水量。在该市新迁入3万人之后,该水库只够维持15年的用水量。市政府号召节约用水,希望能将水库的使用寿命提高到30年。那么该市市民平均需要节约多少比例的水才能实现政府制定的目标?解析:由题干可知,水库内原有水量是原始量,降水是对原始量的增加,居民用水是对原始量的减少,符合牛吃草问题的基本模型。年降水量相当于草生长速率,人数就相当于牛头数。则可设年降水量为x,每万人每年原用水量为1,节水后每万人每年用水量为y,则可列出等式(12-x)×20=(12+3-x)×15=〔15y-x〕×30=初始水库中水量,解得y=3/5,则节水比例为2/5,所以A为正确选项。例3.某河段中的沉积河沙可供80人连续开采6个月或60人连续开采10个月。如果要保证该河段河沙不被开采枯竭,问最多可供多少人进行连续不间断的开采?(假定该河段河沙沉积的速度相对稳定)解析:由题干可知,原有河沙为原始量,沉积是对原始量的增加,开采是对原始量的减少,符合牛吃草问题的基本模型。沉积速度相当于草生长速度,开采人数相当于牛的头数,直接利用公式:(80-x)×6=(60-x)×10,x=30,所以答案选择B项。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