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课堂管理4-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9-05-10 18:05:3413.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D.人际关系的影响答案:D14.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B.分类安排C.集中安排D.交错安排答案:D15.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B.不适应表现C.不良表现D.问题行为答案:D16.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C.多动型问题行为D.自律障碍行为答案:B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课程设计-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15 15:58:37一、 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内容可能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同理,一个目标也需要很多内容来实现。2、 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内容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需要,对于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3、 社会发展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考虑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法鏖战的需要。 教育先行 就是体现。4、 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本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三、 课程组织的标准及取向(一) 课程组织的标准 1.垂直组织的标准所谓垂直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由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发展阶段的序列,学科知识有逻辑演进的序列,所以,课程有垂直组织的必要。(1) 连续性。是指将选出来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2) 顺序性。是指将选出来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2.水平组织的标准整合性。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即针对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二)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1.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以学科逻辑为根据组织课程。2.学生取向的课程组织 以学生的心理顺序为逻辑,组织课程。3.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以适应和改进社会生活为根据。4.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四、课程设计模式(一)泰勒(R.W.Tyler)的目标模式1、 基本观点: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1) 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提出。(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1. 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目标中所包含的行为;2.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上述行为时有满足感;3.所选择的学习经验应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中;4.多种经验可用来达到同一目标;5 同一经验也产生数种结果。(3) 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泰勒认为最主要的必须根据继续性(即在课程设计上要使学生有重复练习和增进提高所学技能的机会)、序列性(即后一经验在前一经验基础上的泛化与深化)、综合性(即课程的横向联系)的标准来组织学习经验。(4)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要进行课程评价,泰勒认为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这四个问题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不同的课程理论实际上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些课程的基本问题。2、 泰勒原理的基本评价长处:(1) 泰勒的目标模式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一种有条理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过程。(2) 目标模式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过程,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3) 目标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有据可依,课程设计容易实施,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4) 目标模式把评价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身上转向整个课程方案,是一种突破。存在的局限:目标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预先计划,使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确定性,强调了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可预期性方面,却忽视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点滴改进的必要性;降低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对各种现象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自主性。另外,目标模式中,课程目标都是以显性行为来界定。因此,像理解力、鉴赏力、人的情感、态度、情趣、价值观等一些不能完满转化成可测量的和可清楚地被观察到的行为的目标就会丢失。而这些容易忽视的无法测量的被排除在课程目标之外的内容,往往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目标模式反映了课程与教学设计这个领域的基本规律或规则,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课程设计中,始终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的,对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有深远的借鉴指导作用。(二)过程模式过程模式 是斯滕豪斯对泰勒 目标模式 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由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在他看来,编制课程不是为生产出一套 计划 (plan)、 处方 (prescription),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效果,而是一种研究的过程,其中贯穿着对整个过程所涉及的变量、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不断评价和修正。这个过程将研究、编制和评价合而为一,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整个过程是一种尝试,没有确定不变的、必须实施的东西。所有的关注点集中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师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所以,与其说它是一个详述编制步骤的 模式 ,不如说它是一种编制的思路,一种编制的思想,在这种 模式 中,编制过程究竟如何展开恰恰是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模式体现出四个特征,即人文主义的知识观、 研 学 一体的教师角色观、合作探究式学习观和发展性评价观。它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是: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确保评价更加反映学生的发展。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课程目标的概念-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15 15:10:301、课程目标的概念(1) 十二校主编《教育学基础》的观点(统考)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着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的观点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规定,可以具体化到量的层次和质的层次,如 理解 、 熟悉 、 掌握 、 形成 能力和态度 等2、课程目标的来源(1) 十二校主编《教育学基础》的观点(统考) 第一、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第二、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要、学科的发展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的观点 第一、要考虑人类社会已整理好的知识科目 第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 第三、社会因素也是制约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1)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区别:培养目标不涉及具体的课程领域,而课程目标涉及具体的课程领域 联系: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基础,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2)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区别:课程目标涉及的是具体课程领域,而教学目标涉及的则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领域 联系: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为前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4、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 理论背景:1956 年,布卢姆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 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技能领域,在《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这本书中他完成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分类;1964 年,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情感领域》对情感领域目标进行了划分(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认知目标: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主要类别:它们依次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知识:对具体事务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和框架的回忆。知识具体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抽象概念和普遍原理的知识 领会:是最低层次的理解,它指这样一种理解和领悟:个人不必把某种材料和其他材料联系起来,也不必弄清楚它的最充分含义,便知道正在交流的是什么,并能够运用这种正在交流的材料或观念。具体包括转化、解释、推断 运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景中使用抽象概念,这些抽象概念可能是以一般的观念、程序的规则、或概括化的方法等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能是那些必须记住的和能够运用的专门性原理、观念和理论 分析:指将交流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分析旨在澄清交流的内容,表明交流内容是怎样组织的,指出设法传递交流内容的效果、根据和排列的方法。分析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分析 综合: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它是对各种要素、片段和组成部分等进行加工的过程,也是一个用这种方式对它们进行排列和组合以构成一种原先不那么清楚的模式或结构的过程。组合具体包括进行独特的交流、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三个方面 评价:为了特定的目的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对这些材料和方法符合准则的程度做出定量的和定性的判断。使用评估的标准。这些准则可以是学生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别人为他制定的。具体包括: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 情感目标:布卢姆把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个主要类别:它们是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的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接受:探讨的是学习者感受到某些现象或刺激的存在,也就是说,他们愿意接受和注意这些现象和刺激。接受分为三个层次,即觉察、愿意接受、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 反应:这一层次探讨的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注意,正确的说法是他在积极的注意。这个术语通常用于表达一种愿望,即期望儿童充分参与或致力于他们选择出来的课题、现象或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反应可分为三个层次:默认的反应、愿意的反应和满足的反应 价值评价:归入这一层次的行为完全是一致的和稳定的,以致可以作为信念和态度的特征。在这一层次上,讨论的不是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而是使一套规定的和理想的价值观得以内化 以 价值评价 为特征的行为的一个要素是:这种行为不是受遵从或顺从的愿望所驱使的,而是受个人对指导行为的基本价值的信奉所驱使的。具体包括价值的接受、对某一价值的偏好、信奉这三个层次构成组织:这一类别旨在对描述价值体系形成的初始阶段的各种目标进行适当的分类,包括:把各种价值组成一个体系、确定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占主导地位的和普遍的价值。组织具体包括两个层次:价值的概念化和价值体系的组织 由价值或价值的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在这个层次上,个体始终根据他已经内化了的价值行事,具体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泛化心向,即这种控制泛化到个体的许多行为中,以致于可以用这种普遍的控制倾向来描述个体,并作为个体的特征;第二层次是性格化,即把这些信念、观念和态度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哲学或世界观的过程 技能目标:1972 年,辛普森将技能目标划分为七个层次:即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知觉:是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质量或关系的过程。知觉包括三个层次,用以表示知觉过程中三个不同水平,即感觉刺激、线索的选择和转化 定势:是为某种特定的行动或经验而做的预备性调整或准备状态。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定势、生理定势和情绪定势 指导下的反应:这里的重点放在较复杂技能之成分的各种能力上。是个体在教师指导下,或根据自我评价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行为。具体包括两个类别:模仿和试误 机制:已成为习惯的习得的反应。在这一层次上,学习者对从事某一种活动已经有一定的信心和熟练程度,这一行动是他对刺激和情境要求能够做出种种反应的行为库的一部分,并且是一种适当的反应。这种反应比前一层次的反应更复杂,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也可能包括某种模仿 复杂的外显反应:在这一层次上,技能已被掌握,能进行得既稳定而又有效,即花费最少的时间与精力完成这一工作。具体包括两个类别:即消除不确定性和自动化的操作 适应:改变动作活动以符合新的问题情境的要求 创作:根据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行动或操作材料的方式(3)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特点布卢姆认为制定教育目标不是为了表述理想的愿望,而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所以主张陈述目标要具体,要联系外显行为,要可测量布卢姆的分类重视学生行为发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层次,因此就具有连续性和积累性,目标既由简单到复杂递增,又有普遍联系,后一目标只能建立在已经达到的前一目标基础之上,也就形成了目标的层次结构(四)课程的范围与结构1、统考的观点(1) 一般的课程结构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 一般课程结构的存在方式 第一、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最典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统一性,如中国、俄罗斯、日本 第二、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主要特点是没有国家制定的统一计划和标准,如英国、美国(3) 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一、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第二、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4) 课程的其他结构 第一、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构的基础 第二、建立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的观点(1) 什么是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既包括依据什么目标组织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包括以何种形式组织课程的内容(2) 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第一、重视完整性和课程整体功能 第二、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 第三、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3) 当代课程的基本结构形式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等多种形式(五)课程实施1、什么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2、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1) 除非直接分析和了解课程实施过程,否则就不知道实际发生了什么(2) 研究课程实施过程有助于了解为什么有的课程计划会成功而有的会失败(3) 不考察实施过程,就难以解释学生学习的结果3、课程实施的取向(1) 什么是课程实施取向 课程实行取向是指对课程实行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安排与这些认识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方案与课程实行过程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上(2) 富兰、辛德等人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 第一、忠实观:忠实观是主流的、也是最早出现的课程实施研究取向。它认为课程实施是教师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线性过程,其理想的成果就是教师按照新课程的原本意图在课堂中落实这些新的教学活动 第二、相互调适:相互调适取向源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伯曼和麦克劳夫林的兰德变革动因研究,他们认为课程实施是变革方案与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等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第三、课程缔造: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课程计划和教学策略只是提供给这个经验缔造过程所选择的工具而已(3) 豪斯等人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 第一、技术观:技术观将课程实施视为一种技术,认为实施只是预定计划的线性执行过程,其成效以目标达成程度为衡量标准 第二、政治观:我们所面临的并非一个充满和谐的社会,尽管人们仍然共享一套价值体系,但技术观假定的共同的行动目标并不存在,群体之间的利益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对立派别之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讨价还价、相互妥协,因此课程实施更像一个协商的过程 第三、文化观:文化观将变革的实施视为一种文化再生过程,其目的在于促使学校成员重新思考课程、教学以及学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文化观看来,演化一词比实施更能反映变革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