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唐代文学教案 第一讲:隋唐文学概述2-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1 18:07:05唐代文学教案第一讲:隋唐文学概述引言: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该诗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后所作,一说是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写。首联连用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因音节流转,自然明快,脱口而出。颔联发挥 凤去台空 之意。吴国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已进入坟墓。颈联跳出对历史的凭吊、沉浸,转向自然江山。若隐若现的三山和中分长江的白鹭洲触发了诗人的豪情,气象壮丽,对仗工整。尾联回到现实,心情沉痛。想望长安却不能,寄寓深意。长安是朝廷所在,日是帝王象征。陆贾《新语 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里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报国无门。触境生愁,意寓言外。传李白激赏崔颢《黄鹤楼》,乃作此诗较胜负。本诗用韵上,意到笔随,自然成韵;语言流畅自然,不事雕饰;结构上,融典故、景物和感情于一炉,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深远。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诗为杜甫晚年出蜀,北归无望,漂泊湖湘而作。首联紧扣题目,点明登临之意,暗含沉郁之感。清人仇兆鳌云: 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结合尾联来看,与其说喜悦,不如说感慨忧伤。颔联承上,写洞庭湖的雄奇壮观,浩瀚无边,又展示了杜甫的博大胸襟。颈联转折写自身凄苦情状。和颔联相比,一开阔,一黯淡,于开阔处陡然一转,令人凄然欲绝。百年多病,壮志难酬。尾联出人意料,不承上写景和念己,而是转到对于国事的关心,更从精神上见其博大胸襟。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一、前人概说 唐诗闻一多说: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 诗唐 ,诗唐者,诗的唐朝也。胡应麟所说: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诗薮》外编卷三)二、唐诗的主要成就1、创作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2、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的扩大。3、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诗歌偏于华丽、绮靡、纤巧,唐人则杂之于险怪、粗犷、诡谲,诸象纷呈,各放异彩。4、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声律风骨兼备,内容形式并美。三、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国力强大、文化开放、士人自信与文化繁荣。贞观四年(630),唐朝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都归附唐朝,推尊太宗为天可汗,唐朝遂取代突厥成为东亚盟主。统治者心境开放和文化兼容,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去华夷之防,包容外来思想和文化是唐朝的基本国策。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强大的经济、开放的文化环境,科举制度的完善,培养了士人自信,这又促进了士人的自强。绘画、书法、音乐等的繁荣使文学风格多样化。唐人意气风发、自信自强的表现:王翰 发言立意,自比王侯 (《旧唐书 王翰传》)陈子昂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zhi平津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答洛阳主人》)岑参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银碛qi山西馆》)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漫游、入幕丰富了文学题材与内容。唐人漫游扩大了东晋以来的山水游览诗。漫游名山大川、通都大邑、边塞大漠,促进了山水诗和边塞诗的繁荣。进入幕府是唐代士人入仕的重要途经。王翰、高适、王维、李白、岑参、杜甫、元结等人曾在幕府生活过。李商隐的仕途更主要在幕府。幕府宴饮、乐妓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等对于诗词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3)行卷、读书山林与贬谪促进文学发展科举前的行卷作品对诗歌技巧的提高、诗歌内容的多样等有促进作用。唐代士人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清幽的环境会影响到诗风。如陈子昂、李白、岑参、孟郊等。唐代文人的贬谪生活,丰富了唐代文学的情调意境、诗风文貌。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理想破灭等对文学影响很大。(4)佛道思想丰富了文学题材、风格从立国之本来说,唐代以儒为主;从思想文化领域来说,则是儒道释并存。在政权运作、人才选拔与使用方面,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而在人生信仰、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方面,则时时杂入释道。道家思想对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亲和自然。道教对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更大,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王勃、卢照邻、陈子昂、宋之问、李白、李商隐等都有神仙信仰。佛教的具体影响孟浩然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王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李颀 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 (宿莹公禅房闻梵)禅宗讲究体的自性,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借助具体物象表现难以言传的禅机。唐诗空灵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意蕴就是受此影响。大量诗僧出现。《全唐诗》收录诗僧113人,诗2783首。王梵志、寒山诗就是其中的代表。拓展了唐文学的体裁。俗讲和变文就是此时出现的新文体,内容主要为佛经。(5)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学到魏晋南北朝,其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认识,走向自觉与自立。表现在它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功利目的,追求审美。从内容上看,重个人感情的抒发,甚至走向娱乐;从形式看,重辞采声律之美,重艺术技巧。 骈文将这种形式美推向了极致。近体诗也即将形成。唐人对之加以继承与革新,使之达到文质彬彬,风骨兼备。(四)唐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表现领域上,题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从宫廷官吏扩展到一般寒士。情思格调上,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声律风骨兼备的境界。诗歌形式上,将四声二元化,解决了律诗的黏式律问题,从而创造了新体诗 律诗。(2)盛唐(712-761):诗鼎盛期。盛唐在诗体上推陈出新的表现:(1)李白袭用古乐府旧题,熔铸新的现实内容,倾泻自己情感,使乐府古题获得了新的生命。(2)高岑等人的七言歌行突破了初唐时骈偶整齐的格局,句式参差,章法多变。(3)李白、王昌龄等的七绝达到化境,被推为神品。(4)杜甫诗歌各体兼备,七绝、五古、律诗、新题乐府都集历代之大成。(3)中唐(762-826)全面繁荣中唐前期,诗为盛唐向新时期转变的过渡期,作家多但创新少。 大历十才子 为代表。中唐后期, 诗到元和体变新 ,到贞元、元和间,诗歌新变。以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为代表的写实讽喻诗派和以韩孟为代表的险怪奇崛诗派。李贺以奇情异想和幽峭冷艳的语言、柳宗元以幽深峻洁的风格分别独树一帜。古文勃兴,传奇成熟,曲子词和讲唱文学流行,辞赋和骈文新变。(4)晚唐(827-907)唐诗尾声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意境深沉,追求幽美细约的审美情趣,开拓了以朦胧为特征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是杜甫以后的七律大家。面对末世,晚唐诗坛普遍弥漫着一种感伤情调,咏史怀古和恋爱艳情成为流行题材。随着晚唐城市经济的发展,配乐歌唱,风格婉约绵邈的词兴起。《花间词》就是代表。面对黑暗现实,秉承文以明道的文人,如罗隐、陆龟蒙、皮日休等,以杂文小品批判社会。韩柳古文运动后,后继乏人,骈文复兴。五、隋代诗歌简述隋朝只存在37年,文学文化具有过渡性特点。诗歌代表人物为薛道衡、杨素以及隋文帝杨广。卢思道应是北朝诗人。隋文帝对浮艳文风十分反感。李谔上书斥责南朝文风为: 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隋书 李谔传》)主张对文风浮华者加以治罪,以行政手段来纠正文风。六、杨素诗分析《赠薛播州》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敻。惟有孤城月,裴徊独临映。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注释:本诗为杨素重病时寄薛道衡所作。权倾一时,功高震主,为炀帝猜忌,内心惴惴不安。素寝疾之日,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极,不肯服药,亦不将慎,每语弟约曰: 我岂须更活耶?(隋书 杨素传)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未几而卒,道衡叹曰: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隋书 杨素传)《野望》作者辨析闻一多说: 《隋遗录》所载炀帝诸诗皆明秀可诵,然系唐人伪托,《铁围山丛话》引佚句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亦伪。 (《唐诗杂论》)罗宗强认为《全隋诗》录自明代莫是龙《笔麈》的 寒鸦飞数点 一首似为伪作。(罗宗强、郝世峰等编《隋唐五代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亦认为: 秦观词好用成句,但炀帝此诗,意境词语均不似唐以前作品,也有可能是宋人据秦观词改作,姑存疑。 (《南北朝文学史》)附: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第二讲 初唐诗歌 王绩、上官体与初唐四杰等一、唐初南朝梁陈宫廷诗流行虞世南、李义府之流,诗思基本未越出宫廷贵族生活的狭窄范围,写的大都是应制颂圣、艳情唱酬之作。但与梁陈宫体诗借珠帘锦帐、朱唇翠袖以寄托没落帝王及其文学侍从颓废的享乐思想不同,初唐宫廷诗所展示的是巍峨的宫殿,整齐的仪仗,表现的是新王朝创立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有少量情辞慷慨的作品。如虞世南《咏蝉》、魏征《述怀》。附:虞世南《咏蝉》:垂緌ru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首句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触须,形似,故云。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表面写蝉,实为比兴象征。次句写蝉声远传,疏字更见梧桐的高挺,且与 秋风 照应。流字状蝉声的长鸣不已,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后两句为比兴寄托的点晴之笔。蕴涵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后两句中的自、非两字,正反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屡次赞赏虞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这里有自况含义。沈德潜: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施补华:同一咏蝉,虞世南 居高身自远,端不籍秋风 ,是清华人语;骆宾王 露重飞南进,风多响易沉 ,是患难人语;李商隐 本以高南饱,徒劳恨费声 ,是牢骚人语。二、唐初宫廷诗风盛行原因1、传统以来南朝文学的主导地位,梁陈文臣进入新朝,带来原以定型的诗风2、宫廷文人创作面的狭窄和应制诗的局限3、唐王朝初建时期处于文学上的起步阶段,往往旧风格与新气象错综交织,新风难以马上形成4、大分裂后社会升平带来文人思想的陶醉三、唐太宗和魏征的文学思想唐太宗反对浮华文风,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主张以中和雅正之音来教化人民。但其作品主要风貌还是南朝诗风。魏征提出融和南北文风之长: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 文学传序》)四、上官体及闻一多评价上官体:指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的诗体。其工于五言,词采华丽,对偶工整,以绮错婉媚为本。由于其地位显赫,故被时人仿效、学习,谓之 上官体 。《八咏应制》为其诗风代表。闻一多《唐诗杂论》云: 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不同的只是现在词藻来得更加细致,声调更流利,整个的外表显得更乖巧、更酥软罢了。五、隐逸诗人王绩以清高淡远的诗风迥异于崇尚富丽华艳的时代;赞美隐居和歌颂饮酒是其诗的两大主题;意趣澹远,为王、孟的前驱。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主题分析明 唐汝询《唐诗解》根据 长歌怀采薇 ,认为 此感隋之将亡也清 吴昌祺《删定唐诗解》认为 然王尝仕唐,则通首只无相识之意。 不能理解为有隐居不仕之志。何文焕《唐律消夏录》批为 王无功,隋之遗老也。欲何依,怀采薇,可以见其志矣。施蛰存认为 长歌怀采薇 ,是为个人的 徙倚欲何依 ,是为了个人的政治出路。王做过门下省待诏、太乐署丞,不能说是遗老《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而《野望》则像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不施脂粉的朴素美有特别的魅力。首联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皋,水边地。东皋为其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其归隐后常游览之地。中间两联写所见景物。山树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憔悴。静谧中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有田园牧歌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光与色、远景和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终无法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了。既是五言律诗,又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而且平仄协调,符合律诗格律要求。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写景清新淡远,抒情自然质朴,语言不事雕饰,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意思深化。这也正是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六、王梵志、寒山等通俗诗僧诗风:语言浅显,说理通俗,类似佛家偈ji语。风格坦白、直接,有时甚至以不登大雅之堂的粗语、俚语入诗。如 快哉混沌身,不饭复不尿 ,又如 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返道猪香 。传播与接受:寒山诗在日本和在美国很流行,其通俗说理、豁达开朗之风被广泛接受。七、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指唐高宗至武后初年间位卑而才高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要求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对诗歌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开启了一代诗风。闻一多认为其题材 由宫廷走到市井 , 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唐诗杂论》)。初唐四杰的文学观念杨炯《王子安集序》: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以金玉龙凤,乱之以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二)四杰作品分析卢照邻《长安古意》主题:此诗即用传统题材以写当时长安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托 古意 实抒今情。通过对汉代长安上层权贵疯狂享乐,社会畸形繁华景象的铺陈描写,指出盛极必衰,骄奢必亡,一切声色豪华都不能永恒,只有甘于寂寞、著书立说的清贫自守文士才能万古流芳。《长安古意》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 长安大道连狭斜 到 娼妇盘龙金屈膝 。铺陈长安豪门贵族争竞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第二部分从 御史府中乌夜啼 到 燕歌赵舞为君开 。主要以市井娼家为中心,写形形色色人物的夜生活。第三部分从 别有豪华称将相 至 即今惟见青松在 。写长安上层社会除追逐难于满足情欲而外,别有一种权力欲,驱使着文武权臣互相倾轧。《长安古意》内容第四部分即末四句,在上文今昔纵向对比的基础上,再作横向的对比,以穷愁著书的扬雄自况,与长安豪华人物对照作结,寄寓着对骄奢庸俗生活的批判,带有不遇于时者的愤慨寂寥之感和自我宽解之意。沈德潜说: 长安大道,豪贵骄奢,狭邪艳冶,无所不有。自嬖宠而侠客,而金吾,而权臣,皆向娼家游宿,自谓可永保富贵矣。然转瞬沧桑,徒存墟墓。 (《唐诗别裁》)《长安古意》艺术特色一、七古巨制和充沛感情交融。二、赋体为诗,铺陈始终;重点突出,细节描摹;回环照应,详略得宜;结尾比兴,耐人寻味。三、一般以四句一换景或一转意,诗韵更迭转换,形成生龙活虎般腾踔chuo的节奏。同时,在转意换景处多用连珠格,或前分后总的复沓层递句式,使意换辞联,形成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四、结束了陈隋 音响时乖,节奏未谐 现象, 一变而精华浏亮;抑扬起伏,悉谐宫商;开合转换,咸中肯綮 (《诗薮》)五、词采华艳富赡,犹有六朝余习,但大体上能服从新的内容需要;前几部分铺陈豪华故多丽句,结尾纵、横对比则转清词,所以不伤于浮艳。总之,在宫体余风尚炽的初唐诗坛,卢照邻 放开粗豪而圆润的嗓子 ,唱出如此歌声,压倒那 四面细弱的虫吟 ,在七古发展史上确实是可喜的新声 。骆宾王《在狱咏蝉》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闻一多说骆宾王 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宫体诗的自赎》)。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 贪赃 、 触忤武后 将他收系了。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诗。《在狱咏蝉》结构分析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 不堪 和 来对 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诗人用比兴,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来对白头吟的双关含义1、秋蝉对着自己的白头哀吟。2、表达诗人清直而遭谗的感情。白头吟,古乐府《楚调》名。相传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这里运用了该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十字之中,悲愁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纯用 比 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 、 风多 比喻环境的压力, 飞难进 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 响易沉 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 寄托遥深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该诗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 无人信高洁 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又有哪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未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在狱咏蝉》特色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与虞世南《咏蝉》、李商隐《蝉》为唐代三大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属 工对 中的 地名对 ,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 辅 (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 五津 指岷江的五大渡口,这里泛指 蜀川 ,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 风烟 、 望 ,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 离别 、 天涯 之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 与君离别意 承前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 跟你离别的意绪啊! 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 同是宦游人 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海内存知己 儿女共沾巾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在歧路 ,点出题面上的那个 送 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 临歧 。杨炯《从军行》汉乐府《相和歌辞 平调曲》旧题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 烽火照西京 ,通过 烽火 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 照 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 ,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 自 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第三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 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 是皇宫的代称。 牙璋 、 凤阙 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 、 龙城 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 绕 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前句从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 旗 和 鼓 ,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从军行特色1、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怎样告别亲人等都略去 。2、采取跳跃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又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3、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气势雄健。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音韵铿锵,文气流畅。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成就:1、扩大题材,使之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江山塞漠。2、改革诗风,注重现实,高扬时代精神,以迥异于宫廷诗风的 骨气 、 兴寄 ,开启了盛唐之音。3、完善形式,为唐代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指出了四杰的功绩不可抹杀。一、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指初唐诗人宋之問、沈佺期。其诗内容多歌颂应制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靡。在前人应用格律形式的基础上,他们完成律诗 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的任务,使四声二元化、粘对定型化、对仗规范化,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佺期《独不见》分析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颔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颈联)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秋处应仄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尾联)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独处应平七律平起式格律标准1、平起平收式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钟山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虎踞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宜将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天若2、平起仄收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即平起仄收式,其余不变。独不见又作《古意呈乔补阕知之》这首七律借用了乐府古题 独不见 。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 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 本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 思而不得见 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内容: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独不见创作特色1、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 海燕双栖玳瑁梁 烘托 卢家少妇郁金堂 的孤独寂寞,尾联 含愁独不见 的情语借助 明月照流黄 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2、既有反面的映照( 海燕双栖 )也有正面的衬托( 木叶 、 秋夜长 )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 思而不得见 的愁肠。3、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但境界广远,气势飞动宋之问《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中宗李显。武的嬖臣张易之被杀。谄事张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这诗是在迁徙途中写的。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闻一多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唐诗杂论 宫体诗的救赎》)内容: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借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因而离愁就更显得浓郁。在几许感伤凄凉而不颓废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宇宙和人生深情的思索。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特色诗人将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代悲白头翁又名代白头吟拟古乐府。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 。艺术成就:比兴发篇;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诗的艺术经验,形成清丽婉转的风格。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排比和回文的长处,给人美的享受。三、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面对唐初诗歌主流仍是绮靡纤弱的情况,陈子昂慨叹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批评 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主张继承 风、雅 传统,强调比兴寄托和政治社会内容;高扬风骨,提倡思想明朗,语言有力,风格刚健的诗风,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为其代表作。《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主旨:托物寓意,运用以香花香草比拟自己高洁情怀的传统手法,描写兰草和杜若春夏欣欣向荣,空绝群芳,待到秋风一起,便摇落无成,借以隐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苦闷。陈子昂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成就1、摒弃华丽词藻和颓靡气习,以朴质的古体诗形式和比兴寄托手法,抒写政治感受,表达自己理想抱负和失意情怀,反映现实政志弊端和人民苦难,表现一种苍凉悲壮的时代气息,形成沉郁悲凉又高雅冲淡的风格。如《感遇诗》。2、赠别、行旅之作,下语凝练厚重,写景自然贴切,气势流畅,情景交融。如《送魏大从军》、《晚次乐乡县》等。陈子昂的文学地位陈子昂上承建安,下启盛唐,对初盛唐之际唐诗革新有很大功绩。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云: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2、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张九龄《感遇》、李白《古风》,都以他的《感遇》诗为学习榜样。杜甫: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陈拾遗故宅》)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昂《感遇》诗的启发。3、其散文虽还夹杂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的古文,改变了唐初文风,是古文运动的前驱者。第四讲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一、盛唐诗风概说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和抒写慷慨情怀至此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融和,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达到神来、气来、情来,声律风骨兼备的境界。二、张九龄:盛唐先驱诗人张九龄诗歌内容:以兴寄为主,托物言志的《感遇》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其七此诗为贬谪时在荆州而作。以橘自比。江南,经冬,岂伊,自有四句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南国深秋,树木凋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丹橘依旧绿意盎然,犹字充满赞颂之意。丹橘经冬犹绿,是由于地利还是出于本性?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古诗十九首《橘柚垂华实》: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这里荐嘉客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本性已高;果实冀食,更见品德高尚。然而,嘉树硕果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不能敬奉上去,为之奈何!失望、无奈之心溢于言表。运命,循环。徒言,此木四句丹橘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思绪难平,终于想到是命运,是遭遇的不幸。而命运否泰的交替规律却是找不出它的道理的。感慨深沉,委婉含蓄。最后以反问结束,人家只知忙于栽培桃李,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愤慨之情蕴涵其中。写景抒情的五律,声韵流畅,境界阔大《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首联涵盖天地,气势磅礴;颔联是流水对,情韵悠远而又自然流畅;颈联柔情细腻,孤枕难眠;尾联情思不尽,悠远缠绵。二、张说、贺知章、王湾简介张说诗《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海上浮。闻到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将浓厚的别情融入到飘逸冲淡的兴象之中,写景简淡清远,但神韵悠然,耐人寻味。贺知章开朗豪放,不羁好酒,开元著名诗人。《回乡偶书》、《咏柳》为代表作。王湾《次北固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脍炙人口。三 山水田园诗派兴起原因诗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依据的是其主要风格。如王维就有很多边塞诗盛唐山水田园诗兴起的原因:1、经济富裕、社会安定、庄园别业的兴起为之提高了社会基础,丰富了文人的审美需求。2、漫游和隐逸之风促使了山水田园诗的出现。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四 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处盛世而已布衣终老,他实际上是引以为憾的。其诗内容有:表现村居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和游赏山水时的情志襟怀。如《过故人庄》。故人过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浅析沈德潜认为孟浩然诗 语淡而味终不薄 ,即读孟诗应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该诗也是平淡叙述,语言明净,几乎没有夸张,没有令人兴奋的词语和深奥典故,淡到看不见诗。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沈德潜:篇法之妙,不见句法。(唐诗别裁)首联文字记事简单随意,然正是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表现。鸡黍显出农家风味和待客热情。颔联写景,绿树近景和青山远景衬托交融,清淡幽静。颈联宾主临窗举杯,谈论桑麻,暗示忘怀名利,陶然自得。尾联告别留言,相约再来,将故人的热情、客人的惬意、主客之间的亲切和谐等融汇其中。表达隐居生活高雅闲适的情趣,风格清淡《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陆时雍《诗镜总论》)表现漫游生活的山水诗,意境宁静淡泊或气象雄浑壮阔。《晚泊浔阳望香炉峰》的宁静淡泊: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雄浑壮阔。冲淡中有壮逸之气。语言纯净,格调清新,意境浑融完整为其诗总的特点。五、储光羲、常建、祖咏简介储光羲田园诗反映了士大夫闲适隐逸的情趣,经常流露出广置田产多养子孙的意识常建有较多边塞诗,更多的是山水诗,尤其善于用光和影构成清冷幽静的境界。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磐音。祖咏山水诗语言简洁、含蓄深厚。六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最高代表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有山水田园诗、政治感遇诗、游侠、边塞诗和思亲别友诗,成就都较高。如边塞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其他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都脍炙人口。附录:《使至塞上》分析当时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使史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首联点明事件、地点,单车微露失意之情颔联既是写景,点明是春天;又是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多用飞蓬比喻飘零的游子,这里却比喻朝廷大臣,暗写内心的激奋和抑郁。与单车照应,万里行程十个字带过。颈联继续写景,凸现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尾联写不遇首将,暗含惋惜。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升起的浓烟就格外醒目,故用孤字,突出其孤;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沙漠荒凉,没有草木山峦遮挡,横贯其间的黄河,用长字感觉精当。落日本使人感伤,但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更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伤。七、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1、诗中有画,即善于发现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以画家之心构成意境,从而托物寓情,立象尽意。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隐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分析首联用夸张手法勾勒山的总轮廓,显示是眺望远景而得。从平地遥望终南,顶峰接天,故云近天都。终南山西起甘肃,冬到河南,远远没有达到海边,接海隅不是生活真实,但可理解为与其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突出其绵延不绝的气势。颔联互文写近景,满山都弥漫着青白的云雾,连成一片,暗显景物的朦胧隐约。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只见山的南北东西都属于不同的分野,可见山区的广阔;山谷也因为向阳和背阳的原因,光线明暗不同。尾联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对称,否定它。但 欲投 主体为诗人,则可见诗人想留宿再游;樵夫则以人点景,深化写景的意蕴,增加了诗的生机和活力。2、善于以清新笔调,匀润色彩描绘山水田园的优美境界,表现其闲情逸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3、善于描写自然界的各种音响,以表现山水的精神气象。《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八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特点1、题材大多是青山白云,鸣禽芳草、惠风流水;人物多是山林隐士、野老牧童、樵夫浣女;思想多是回归自然、向往闲适隐逸。2、风格偏于恬静淡雅,富于阴柔之美。3、与边塞诗人多歌行、七绝相反,山水田园诗长于五言诗,多用无古、五律、五绝。第五讲 盛唐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一、边塞诗派兴起原因及代表作家1、民族交流和民族战争提供了社会基础。2、诗人向往、亲赴边塞提供了创作条件。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高适《塞下曲》)3、前代战争、边塞题材提供了历史渊源。如《采薇》《东山》、汉乐府战争诗写出了战争灾难和征夫行役之苦。魏晋南北朝边塞诗增多,但多局限于离愁别绪。四杰陈子昂确立了高昂的英雄气概和理想精神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二、高适诗歌思想内容1、抒发政治抱负,感叹怀才不遇,报国豪情和忧时愤慨常常交织在一起。高适 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而时世多艰,壮志难酬,故多感怀之作。2、关心现实,指陈时弊,特别是揭露边防政策弊病,表达对国事民生的忧虑。如《燕歌行》。3、反映人民疾苦,农村农民困苦境遇。附录《燕歌行》分析主旨: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以浓缩的笔墨,分四节写出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第一节八句写出师;第二节八句写战败;第三节八句写被围;第四节四句写战斗的结局。汉家烟尘在东北 以后八句汉家,汉将 指明战争方位和性质。 男儿,天子 貌似赞扬汉将告别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包含讽刺。樊哙在吕后面前说 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季布便当面斥责他欺君该斩。横行暗含恃勇轻敌。残贼表明汉将所破的是余寇。摐金,旌旆 写行军浩荡气势,可见将军临战时不可一世的骄态。 校尉 句 飞 字表明军情紧急; 单于 句表明残敌威力仍大。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历程,气氛也渐趋紧张山川萧条极边士 八句山川 句展现地带开阔,气氛肃杀; 胡骑 句写敌人迅猛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战士,美人 两句写士兵奋勇杀敌,死伤惨重,而将军们却在营帐中寻欢作乐。严酷对比,揭露了将军士兵矛盾,暗示了失败原因。大漠,孤城 两句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既有边塞特点,又烘托出兵败后的悲凉。 身当,力尽 两句回应上文 横行 ,暗示将军罪责难逃。铁衣远戍辛勤久 八句写被围士兵心情。 铁衣,玉箸。少妇,征人。边庭,绝域 六句三联,两两相对。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杀气,寒声 两句,突出了士兵危险、恶劣的处境,而造成士兵危急的人是谁呢?当然是前面骄傲轻敌的将军。相看白刃血纷纷 四句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难道是为了个人的功勋?只可惜没有李广这样的良将来体恤他们啊!用爱护、体恤士卒的李广和骄横的将军对比,表明作者的悲愤之情。从汉到唐,又有多少李将军!附:《燕歌行》艺术特色1、用错综复杂的笔法表现复杂深广的现实内容,风格苍凉悲壮,气势畅达。2、善于渲染悲剧场面、描写士兵变化的内心活动。3、用韵平仄相间,对偶工整,语言整饬又流畅。4、人物和场景对比鲜明,节奏起伏跌宕三、高适诗歌艺术特色1、以古体为多,尤擅长七言歌行。保留了初唐歌行长于排比铺叙的特点,但能删去枝蔓,有条不紊。2、语言于整饬凝练中见浑厚质朴。3、追求风骨,多悲壮感慨之音。殷璠《河岳英灵集》评为: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四、岑参诗歌内容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1、歌颂边塞征战生活和自然风光,表现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描写边塞的各种生活习俗和异域场景。3、表达怀土思亲的情感。如《逢入京史》4、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问题。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本诗为送封常清出兵远征播仙而作。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用反衬手法,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不畏艰险、高昂豪迈的爱国精神。开头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走进茫茫戈壁。狂风怒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朦朦,一片浑浊景象,典型的沙漠风光开头无风字,但写了白天风 色 之猛烈。轮台,一川,随风 三句。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天而进入黑夜;转写风声。风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容风猛烈巨大。接着又通过石头写风。斗大石头随风滚动。 乱 字表现风的狂暴。这几句把环境的恶劣生动勾勒出来,显示行军的艰苦匈奴,金山,汉家 三句写匈奴进攻,汉将迎战。 烟尘飞 形容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表现了敌军来势汹汹。唐军出师迎战,暗示也早已做好了准备。将军,半夜,风头 三句写唐军。抓住典型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其飒爽英姿。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身,以身作则。戈相拨可见夜晚漆黑,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风大且冷,故云如刀如割。马毛,五花,幕中 三句写边地严寒。不直写冰雪,而是以几个细节来表现的。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砚水也冻结了。以少胜多,渲染了天气严寒,环境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续虏骑,料知,车师 三句设想敌军闻风丧胆,临阵逃脱,唐军凯旋而归,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虏骑,料知 两句,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附:该诗艺术特色1、奇而壮的风格。抓住典型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场景,雄浑壮美。2、反衬手法的运用。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3、句句用韵,三句一转的声韵特色。韵味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五、高岑边塞诗比较1、岑反映现实的深度不及高,但题材的广阔性超过高适。2、岑以浓厚的异域情调、夸张的想象、活泼的语言、奔放的气势,形成雄奇瑰丽的风格。高则是悲壮慷慨,气骨兼备。3、岑对诗歌形式有所突破,有的句句用韵,有的两句一转、三句或四句一转,语言参差错落;而高语言整饬凝练,浑厚质朴。4、高岑都擅长七言歌行,但岑参尚散不尚偶,高尚偶不尚散。六、李颀诗歌简介李颀边塞诗《古从军行》借汉代故事讽刺当时社会现实,对统治者的开边战争持鲜明的反对态度。全诗章法整饬,语言婉转流利。《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为写音乐的名作。诗以大自然的种种音响和形象的摹状来表达音乐给人的感受,想象奇妙,比喻贴切,对白居易、韩愈、李贺等人描写音乐的诗有所启发。七、王昌龄诗歌内容1、昂扬向上的边塞诗。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烽火城西百尺楼)。2、深挚婉曲的闺怨和闺情诗。如《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3、情感真挚的赠别诗。如《芙蓉楼送辛渐》八、王昌龄诗歌艺术特色1、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场景氛围,抓住人物刹那间感触的表现,揭示其复杂深刻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兴象玲珑的多重意境。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发誓不破楼兰不还家还是怨恨不破楼兰终不得还家?2、精心处理字句,无闲笔赘言,尽婉转变化之能事,使全诗具有开阖跌宕之妙。3、语言锤炼中见流畅,音节和谐爽朗。第六讲:李白与盛唐气象 以乐府歌行和绝句体裁分析为主一、李白身世之谜1、胡汉民族之辨。陈寅恪提出李白为胡人。(《李白氏族之疑问》)詹瑛《李白家世考异》、松浦友久《李白出生地和家世-以异族说的再研究为中心》赞同此说;胡怀琛《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他》提出他是突厥化的中国人。2、出生地之争。条支、中亚碎叶、焉耆碎叶、长安、蜀等。一般认为其祖籍陇西成纪,祖先在隋时犯罪被谪居条支或碎叶,李就出生在那里,五岁迁回四川。二、李白的思想1、神仙道教影响。四川道教气氛浓郁,李白家附近紫云山是道教圣地,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他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2、纵横家影响。约18岁时隐居在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3、游侠影响。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 少任侠,手刃数人 。他自言: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杀人如翦草,剧孟同游遨。(白马行)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续4、儒家用世影响。功名心强,自负自信豁达、积极,看不起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道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希望风云机会直接征辟,立抵卿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儒、仙、侠合一。仰慕吕望、傅说、郦食其、鲁仲连、范蠡等传奇色彩的人物。三、李白的主要经历出蜀后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干谒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东游洞庭、庐山、金陵、扬州,越中。又西游云梦、襄阳,不久在湖北安陆定居,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酒隐、干谒、漫游十年天宝元年-三年供奉翰林期在洛阳和杜甫相识,同游梁、宋,认识高适。然后再次接受入道仪式。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但建功立业的心情没有消退。以梁园为中心再次漫游及晚年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生活放浪豪宕,纵酒狂欢。不少诗表现壮志难酬的悲愤惆怅。《将进酒》《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写于此时。晚年从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直到去世。如《永王东巡歌》:试借君王玉马鞭, 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四、李白诗歌体裁概说擅长乐府、歌行和绝句,律诗不多,特别是七律约只有9首。五言乐府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热情。七言乐府歌行创新性强。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绝句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爽朗性格、自由气质等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五、李白的七言律诗一般人认为豪迈、洒脱的李白不喜欢写束缚严格的七律。这值得商榷,主要原因应是当时律诗本身发展规律制约。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发展到盛唐已臻于成熟,李白则将其推向高峰;七律盛唐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当时隐逸、豪放诗风盛行,很少诗人愿意在七律形式上下功夫,七律成就不高,李白也不例外。并非李白不善作七律、不愿作七律或反对作七律。盛唐七律主要讲究体貌风神,故有失律现象,如崔颢、李白等。乐府与乐府诗溯源乐府本为汉武帝时设立的专管宗庙之外的音乐歌舞机构,除了为文人诗赋谱曲、训练乐员等外,还负责采集民歌以观风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汉书 艺文志》)魏晋时以乐府所采之诗名为乐府,乐府遂由官署名称演变为诗体。这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六、文人乐府发展简述沈德潜《古诗源》云: 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之后,文人多采用乐府旧题写作,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本为 歌诗 ,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而文人写的乐府,有的不能歌唱。三曹七子、南北朝文人乐府,大部分都不是入乐的作品。初盛唐文人乐府,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到盛中唐之交,出现自立新题而作的新乐府,如杜甫的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中唐元稹、白居易等更形成了所谓的 新乐府运动 。七、李白的乐府诗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写作方法有二:1、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出自蓟门北行》《侠客行》;2、借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点上引发了作者感触和联想,用它抒写自己情感怀抱,如《将进酒》。赵翼《瓯北诗话》: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将进酒》分析题目是乐府《鼓吹曲辞 汉铙歌》旧题。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云 短箫铙歌 乐为军中出师或奏捷时使用,包含 劝酒 的意思。李白 填之以申己意 。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他与岑勋在嵩山好友元丹邱的颖阳山居作客之时。登高饮宴,借酒抒怀。君不见,奔流!君不见,朝如 四句开头气势磅礴,气氛苍凉悲壮。分别从自然和人生的角度;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悲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以黄河的壮阔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以黄河之水奔流不返来暗喻岁月无情,流年不再,感情充沛。 黄河 为李白所爱,如 黄河西来决昆仑 黄河万里触山动 黄河如丝天际来 等,因为黄河的汹涌、奔腾之势恰与诗人豪放不羁、追求自由的个性相契合。人生,莫使 两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伤感难免,但沉沦却非李白个性,既然人生苦短,那有兴致时就该纵情享乐,因而逆转到 人生,莫使 两句,狂放之情初露。明说 人生得意 ,却恰恰暗示 人生失意 ,金樽里盛的也是苦酒。 须尽欢 正是功业不成的无奈,并非诗人内心真实的剖白。这和《行路难》中写酒主题类似。 人生得意须尽欢 中隐含的是强烈的愤慨和嘲讽。天生,千金 两句高扬自我,明写愤激之情,虽然人生失意,但决不消沉,而是肯定人生、自我,积极入世。济苍生 、 安社稷 、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为李白人生理想。谈用兵是 谈笑三军却 ,谈政治是 谈笑安黎元 ,高度自信、自负的诗人,不会在失意面前就沉沦绝望。千金 句既可见李白性格的豪迈和自信,又可见诗人好用千、万等大容量词语。如三千丈、斗十千、三千尺、万古愁等。烹羊、会须 两句这两句还是在写 须尽欢 ,还是反语。 且为乐 照应前面的 不复回 、 悲白发 ; 三百杯 照应前面的 须尽欢 、 金樽空 。这种纵酒为乐实则一种极悲。在接下来的类似于醉话的诗句里,始终是反用其意,大发牢骚、大鸣不平。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自负的诗人又怎能不愤慨?岑夫子 四短句和 与君 后四句岑夫子 四个短句加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又再现了酒桌上沉醉情态。于是借酒高歌,为友高歌,藐视富贵,逍遥醉乡。在超尘脱俗的隐逸朋友面前,诗人彻底纵放,大发牢骚,而不必像在宫中写《清平调》那样粉饰太平了。同时,直呼其名还可见交情之深和李白之狂放。钟鼓,但愿 句转为愤激。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古来,惟有。陈王,斗酒 四句展开联想,由己及人、由眼前到古往,从古人中寻找自己的精神慰藉和寄托,深化主题。以意为诗,不假雕琢。陈王,斗酒 两句,以曹植为饮酒留名的代表,化用其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之句。一可见李白自命不凡,与全诗自信的基调一致;二曹植才华横溢而备受压抑,和李白经历相似。主人,径须 等结尾六句主人,径须两句回到说酒,酒兴更高,人也越狂放。主人句既照应 千金散尽 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四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呼儿、与尔口气甚大,反客为主,任诞之状可见;又采用口语俗语,更见狂放之态。以万古愁结束,与开篇之悲照应,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感情大起大落,个性鲜明。《将进酒》主要特色1、表象和内涵的对立性。情感很悲愤但故作洒脱;内涵很深沉但故作狂放。2、大胆夸张和丰富想象结合,自我、主观色彩非常浓厚。3、情感喷发,不重视对客观景物的细致描绘,打破了乐府诗叙事性较强的传统。4、语言参差错落,节奏疾徐有致,旋律优美。八、李白乐府歌行特点1、发兴无端,气势壮大。如《将进酒》2、拟古但处处有 我 在,以第一人称抒怀和议论表达感受,打破了传统乐府赋体叙事的写法。3、创造性连续、大胆夸张和巧妙比喻突出主观感受,气势磅礴。如《蜀道难》4、融合个性的流畅的抒情方式,形成奔腾回旋的动感。句式参差,韵律跌宕。如《行路难》。九、自然明快的绝句绝句体制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但易流于浅露,故贵在含蓄。但刻意锤炼,又容易流于斧凿。李白五言绝句语言简洁明快,情思无尽,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而蕴含丰富。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爽朗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绝句里,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劳劳亭》《独坐敬亭山》七言绝句多谢在自然和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与片刻情思,兴到神会,自然天成。如《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十、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1、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景物和具体事情细致描述。如《上李邕》2、洒脱气质、傲世人格,易于爆发强烈感情,形成喷发式的抒情方式。如《行路难》3、诗歌想象变化莫测,往往发想无端,跳跃性大,意象衔接大跨度。如《将进酒》4、因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诗中多吞吐山河的壮美意象。如《渡荆门送别》。5、语言清新明快,词语明丽爽朗。十一、李白诗歌的文学地位苏颋: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对后世的影响1、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非凡自信、独立人格、凛然风骨、潇洒风神等吸引了后人。在受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有很大魅力。2、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影响了苏轼、陆游等大家。第七讲、盛中唐之交诗人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过渡期诗风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为盛唐、中唐的转折点,天宝后期到大历为过渡期。元结、杜甫是盛中唐之际代表诗人。中唐诗歌中,盛唐诗那种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有种更加生活化的倾向。盛唐诗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浑融,而中唐追求的是字句锤炼。中唐诗人在盛唐艺术高峰之前,表现出开拓艺术技巧的努力。安史之乱造成巨大灾难,全国人口从五千二百多万锐减到一千六百多万。天宝年间,一部分失意文人已经在诗中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艰辛,他们就是元结《箧中集》中所收作者,如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他们诗没有慷慨豪迈情调,而是写悲愤、写人生疾苦。元结《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诗,写人生悲苦,有思想深度但缺乏艺术力量。杜甫才把这种写实倾向推向了艺术的颠峰二、杜甫的生平杜甫自云: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吾祖诗冠古 诗是吾家事 。生平分四期: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新安石壕潼关)三别(新婚垂老无家)写于此期。4、漂泊西南时期(49岁到59岁去世)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丰收。三、战乱生活题材的变化盛唐诗人还不习惯于引战争苦难入诗,没关注底层,多抒发个人感慨。李白写战乱较多,但多写参与这场战争的感受、抱负、态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没有写底层百姓苦难。过渡期诗人开始写战后凋残景象,而全面反映战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其诗称为诗史。四、杜诗 诗史 特点1、广阔深刻反映重要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如《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等。2、以叙事手法,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发展了叙事手法。A、既叙事情经过,又用力于细处描写。对人、物、心情等细微刻画,使人身临其境B、叙事中融入强烈的抒情。客观真实叙述和主观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C、有时议论、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有赋的铺排、散文句法和抒情诗的意境创造。新乐府:《新安吏》分析背景:唐军围攻安史叛军失败后补充兵力,抽丁拉夫。杜甫目睹惨况,既揭露朝廷的昏庸无能,战争失败,强征中男;又维护朝廷,支持平叛战争;既同情中男出征,又安慰新兵努力前行。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总起全诗,客是杜甫自指,下文所有描写都是由喧呼闻点兵生出。借问、县小二句为杜甫的问话: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贴,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回避中男不服兵役的法律。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里杜甫进一步追问,但接下去官吏没有回答。或许厌烦杜甫,或许无法回答,总之把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执着的性格表现出来了。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和官吏无法可说,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壮实点的只有母亲相送,可以想见父亲不在旁边;瘦男本身已瘦,但还孤苦伶仃,更见悲惨。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人走之后,哭声仍在耳,仿佛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幻觉和真实结合。这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过渡到后面对证人的劝慰。莫自使眼枯,收妆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对送行者说,又像似自言自语。不要哭得眼睛发枯,收起奔腾的泪水吧。即使哭得泪水干涸,也无济于事啊,天地终究无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懑,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但这次战斗不像《兵车行》那样是穷兵黩武,而是平定叛乱。所以杜甫接着说了宽慰的话。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相州之败,责任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为尊者讳。败军说成是归军,也是避讳失败以及不要人过分丧气。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指郭子仪军退守洛阳,新兵离家不远;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指任务轻、郭子仪体恤士兵等,为安慰之词。五、杜甫的律诗成就1、扩大范围。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时事等都用律诗写。2、发展组诗形式。以组诗来表现复杂、宽泛的内容,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和议论,如《秦州杂诗二十首》《秋兴八首》等。3、写作方法上纵横恣肆,变幻莫测,合律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4、体式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如《江村》5、诗律精巧,严中有变,有时为了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如《白帝城最高楼》6、字句上,善于用字,刻画细微,再现神情韵味。善用动词、副词和颜色字、叠字等强化感情、创造氛围、调和声调。秋兴八首(其一)分析浦起龙《读杜心解》: 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杜甫55岁于大历元年(766)写的一组七言律诗。八首诗连贯一气,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等包含其中。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调。刘辰翁评: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评: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 ,草木在秋风中凋落。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 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 兼 、 接 二字,写出浑莽之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点明全篇诗意。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出峡但没成,今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 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 ,即催动刀尺。 急暮砧 ,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促。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秋声,会增添客子愁绪。六、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感情表现缓慢、深沉,低回起伏,如《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萧散自然也是其重要风格。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等形成此特色,如《水槛遣心二首》七、杜甫诗歌地位和影响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 ,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人格精神影响。思想上体现了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为历代士人推崇。在诗歌方面:1、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受到前人的广泛影响。叙事和议论,受到《诗经 小雅》影响;悲歌慷慨的情调,与《离骚》接近;缘事而发则来自乐府传统。五言古诗则深受魏晋南北朝诗人影响。2、语言和意象上也与汉乐府、阴铿、何逊、鲍照、沈佺期等密切相关。3、杜诗内容和艺术对元稹、白居易的写实诗、韩愈孟郊的奇崛诗、李商隐的七律、宋代江西诗派等都影响很大。八、杜甫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1、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诗歌的写实传统,为古代诗歌反映社会人生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博采古今作家之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其精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衣被后人。3、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第八讲:大历诗风 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一、大历诗风概说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在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安史之乱使得他们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突感自己的衰老和无能,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诗没有李白的自信和气势,没有杜甫的反映战乱现实的激奋和深广情怀,虽少量作品有盛唐余韵,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孤寂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二、心态的转变与冷落寂寞情调安史之乱前,文人有强烈的功名愿望;之后,武将得势,文士被排挤到社会边缘,没有希望。今昔对比,多生不逢时之感,急切的仕进愿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盛唐昂扬精神、乐观情绪、慷慨气势,成为余响,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了整个诗坛。三、清雅闲淡的韦应物韦应物身处盛中唐。少年任侠负气,昂扬积极,如 酒酣拔剑舞,慷慨送子行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催山 等,具有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后期作品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对政治感到失望,感情退回到个人生活的天地,欣赏山水之美和闲适情趣,从中寻找慰藉。如 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清雅闲淡的韦应物向往隐逸的宁静,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如《滁州西涧》以简洁的景物描写,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在宁静的诗意中,有一重冷寂的情思氛围。《咏声》: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四、冷落寂寞的刘长卿刘长卿约生于开元中期,主要活动在大历贞元间。家境贫寒,命运多舛,应举十年不第。后来登第入仕,刚直犯上,负谤入狱,两遭贬谪。长期郁郁寡欢,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多了惆怅衰飒的心绪,凄清悲凉。《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在诗中层层递进,人生失意的凄凉融入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中,显得浓重深长,如 天南愁望绝,亭上柳条新。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 。又如《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同病相怜,不胜愁别,伤感孤独。一种由悲剧命运支配的孤寂惆怅的生存体验与特定时代的衰败萧索景象相结合,汇聚成生不逢时的冷寂情调。刘长卿才智一般,思锐而才窄,敏于感受,拙于叙述,其诗十首以上语意就重复,但在当时和后代的影响很大。五言诗最好,自诩为五言长城。五古、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如《江中对月》: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又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弥漫着难以言说的冷寂情思,透露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五、冷寂情怀为主的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韩翃、钱起等,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唱和活动而闻名。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内容除了应酬唱和外,主要写日长生活琐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清冷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度。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世事悠悠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李端《听夜雨寄卢纶》:暮雨潇潇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荷池几度声。卢纶《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出关愁暮一沾裳,满野蓬生古战场。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六、大历十才子作品艺术特色1、崇尚谢脁,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2、工于白描写景。3、艺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表现出冷落萧瑟的气象。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诗歌主要出于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 十才子,作品多题赠送别之作;二是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等,多描写山水风景。就题材内容言,没有超越前人,然在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方面,大历诗歌有特色。1、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黯淡的色彩。秋风、夕阳、落叶、寒雁等常见。寒渚一孤雁,夕阳山外山。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2、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刘长卿偏重主观感受,不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意象的运用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喜欢 青山 白云 意象。青山成为诗人坎坷愁苦的人生之旅中的归宿地,内心向往的安宁的居所。象征隐逸、高洁的白云意象,象征漂泊不定生活的孤舟意象,隐喻衰败消沉的夕阳意象等出现频率很高。其情绪化的象征隐喻功能,大于描述性和写实性,但易程式化、符号化。其他大历诗人更多用描述性意象,用白描写诗,求意象创新。如钱起的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司空曙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耿纬 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 等。描写逼真细致,转向琐细幽美的自然物象和生活小情趣,开辟了新的诗境。但境界流于浅近狭小。八、顾况大历诗风主流外,还有两个独特诗人:顾况和李益。他们都生于开天盛世,卒于中唐。诗与大历诗风淡泊寂寞的主流情调不同,显示出独特的个性。顾况乐府和古诗较多,受到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如白话。如《山中》: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九、边塞诗人李益李益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边塞诗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写月下登城,望回乐峰,沙漠在月色里是清冷的雪白,脚下边城同样是如霜月色。在这荒凉清冷的夜晚,引发了思乡之情。特别是不知何处传来的芦笛声,使得寂寞的边地中的思乡之情更浓烈。《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第九讲、白居易和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特点一、元白诗派概说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是中唐两大诗派。与韩孟务险怪奇崛不同,元白重写实、尚通俗。取向不同但实质都是创新,殊途同归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诗经》、乐府为期远源,近源则是元结、杜甫、顾况、戴叔伦等人的写实诗。二、贞元、元和时的写实、通俗倾向元稹、白居易对杜甫写实讽时之作全力推崇。元稹还赞赏杜诗的通俗化: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在通俗化过程中,张王元白自觉学习民歌。如张籍《云童行》王建《古谣》白居易《杨柳枝》等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乐天之作新乐府,乃用毛诗,乐府古诗,及杜少陵之体制,改进当时民间之歌谣。 实则乐天之作,乃以改良当日民间口头流行之俗曲为职志。三、张籍乐府诗特点1、以俗言俗事入诗为其突出特点。善写世俗俚浅事、民间小事,从中发掘其蕴涵的社会意义,现讽谕主旨。如《牧童词》。2、善于提炼情节和语言,擅长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言浅意深,如《节妇吟》。3、题材广泛,农民、樵夫、牧童、织妇、等都写,特别是农民苦难,如《野老歌》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建诗风和张籍相似,但更含蓄、隐曲些四、张王乐府特色1、创作倾向上,重艺术写实而不重主观讽议。较少离开具体描写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尽可能如实写出现实人物特征、遭遇等图景,倾向和讽谕融化于艺术写实中。2、创作形式上,多用古题新义和即事名篇两种乐府形式,好以俗事俗语入诗。3、创作方法上,善于选择和提炼典型人物、事件、场景,加以概括。善于锤炼警句,尤其是结尾警句。五、明经及第、多次贬谪的元稹元稹提出 寓意古题,刺美见事 和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的古题和新题乐府写作原则,总结了乐府诗的艺术写实经验。《连昌宫词》为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原因。前半从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 的荒凉景象写起,引出宫中老翁对此宫昔盛今衰的追述;后半皆作者与老人的一问一答,探讨 太平谁至乱者谁 的问题,最后归结为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 的题旨。六、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泻导人情。: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总之,白居易片面强调诗歌的现实功利性,偏重其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对诗歌的审美性缺乏重视,给后人带来不利影响七、白居易诗歌思想内容自己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1、讽谕诗。同情农民劳苦,批评赋税苛重,痛斥贪官污吏,关注劳动妇女,讽刺时政得失。如《观刈麦》《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当时影响不大。2、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3、闲适诗。如《暮江吟》4、杂律诗。指近体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八、《新乐府》五十首优缺点1、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如《卖炭翁》 苦宫市也2、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七字句,有民歌咏叹情调;语言回避书面语,多用口语俗语。3、善于生动描绘人物,感情浓烈。4、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模式损害了诗的艺术性。5、有些诗篇感受不够,枯燥乏味。6、语言过于浅显直露,不够精炼含蓄。九、《长恨歌》主题主题多义,有政治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多重主题说等。风情说指该诗虽写了杨李爱情故事,但也包含了作者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撼恨之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受情调的风情诗。在叙事中多次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十、《长恨歌》四层结构略析 第一层从 汉皇重色思倾国 至 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 回眸一笑百媚生 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 新承恩泽 ,而且 姊妹弟兄皆列士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 渔阳鼙鼓动地来 至 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 长恨 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因此,陈鸿《长恨歌传》 惩尤物,窒乱阶 之说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 黄埃散漫风萧索 至 魂魄不曾来入梦 ,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 伤心色 和 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 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第四层第四层从 临邛道士鸿都客 至结尾,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运用浪漫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 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十一、《长恨歌》艺术特色1、用长篇叙事诗的形式铺写和渲染了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2、叙事、写景和抒情交融,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感情。3、层层渲染、跌宕回环、传说和仙境交融的艺术结构。4、语言流畅明快,雅俗结合。十二、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1、继承发展了写实艺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艺术概括达到了和谐统一;主题和题材集中突出;善于铺陈渲染场景,提炼警句对照映衬为其主要表现。2、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从独特的外貌、言行和心理特征来体察人物的处境和情感活动,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痛苦。3、创造了叙述与抒情结合的艺术境界4、形成了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第十讲、重主观尚怪奇的韩孟诗派一、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指中唐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卢仝等诗人的诗风。内容上不重视客观写实,而重视主观感受的表达;形式上追求创新出奇,而不从俗趋易;创作态度上讲究炫才或苦吟,较少报以美刺讽谏的目的;效果上,注重相互欣赏,而不重社会接受。其诗风对后代有重大影响。二、韩孟等人的理论主张一: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创作活动的原因,也是对特定创作心理的肯定。其《荆潭唱和诗序》又云: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音易好也。另外,本论还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强调诗抒写 感激怨怼奇怪之辞 ,以舒忧娱悲,宣泄情绪。韩孟等人的理论主张之二:笔补造化李贺《高轩过》:笔补造化天无功指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孟郊认为 形拘在风尘 但可以 心放出天地 ,用一己之心去牢笼乾坤,绳律万有。韩愈更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云:研文较幽玄、雕刻文刀利、文字觑天巧等,大胆创新。韩孟诗派理论主张之三:雄奇怪异韩愈《调张籍》云: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可见他胆大、力猛、思怪、境奇,超越世俗,审美取向不同。对别人的评论也尚奇,评孟郊诗: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说贾岛诗: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惨。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孟郊:孤韵耻春俗。卢仝:近来爱作诗,新奇颇烦委。但视野不宏阔、取材狭窄,尚苦吟,导致雄奇不足而怪异有余。三、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试于吏部卒无成的韩愈诗风1、新颖奇崛的艺术境界。结构、语言都避俗求奇,好用激荡、惊奇、幽险、凶怪的词语,构成惊心动魄的意象。如《谒衡岳遂宿岳寺题门楼》。2、以文为诗的结构笔法。以古文、赋体章法结构、句式、虚词和议论、铺叙等手法写诗。如《南山》《山石》。3、劲拔险拗的语言音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草,最,绝)。四、韩愈《山石》分析不歌咏山石,而是一叙写游踪的诗。汲取了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 黄昏到寺 夜深静卧 到 天明独去 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前人记游诗一般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本诗则是叙事和写景结合,最后点题抒情,与众不同。元好问《论诗绝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首句概括到寺之前的行程;险峻山石、狭窄山路,都随着诗人的攀登而移步换形,也是人的感受。次句以蝙蝠典型景象来展示幽暗的黄昏画面。到寺后找寺僧安排食宿,于是诗人 升堂 ;安顿好后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院里花木。大雨后,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看似平常,但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突出了其特征,形象鲜明。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时间不觉流逝,热情的僧人过来助兴,夸耀寺里佛画好,拿来火把带领客人去看,果然所见都为罕见之物。铺床 更见僧人殷勤好客、宾主融洽; 疏粝 说明是粗疏的糙米做成的饭,而诗人长途跋涉,非常饥饿,吃得很香甜。 饱我饥 流露出诗人的满足和对简单淳朴生活的热爱。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写夜宿只用了两句。夜深句表现山寺清幽。夜深之前,百虫鸣唱,诗人聆听;夜深之后,百虫静寂,诗人又隔窗赏月所游寺为洛阳惠林寺,时间是801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此月应是下弦月,谚语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可见诗人彻夜难眠,陶醉于山寺静穆、明澈境界中无道路指诗人不遵路径,出入云雾中,也写出山势起伏和曲折和诗人兴趣盎然之态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时间推移,朝雾散去,朝晖朗照。山花红艳,涧水碧绿,繁盛烂漫;诗人在红花绿草中行走,时见粗壮松枥,耳听淙淙溪水。沉醉当中,诗人干脆赤足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清风吹拂单衣,嗅觉、视觉、听觉融合,整个身心都沉浸在美妙的大自然当中。思考:疲惫的心灵找到了精神家园?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韩愈自793年登进士第后,仕途很不如意。三试于吏部都没有成功。后来任职节度幕府,寄人篱下,备受冷落。此时,面对美丽宁静之景,不禁引发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五、孟郊、贾岛、姚合郊寒岛瘦:指中晚唐以苦吟著称的孟郊、贾岛诗风,苏轼最早称之。注重造语炼字、构思奇特,喜欢幽僻、清冷和苦涩意象,题材较窄。诗境仄狭,风格峭硬。武功体:指中晚唐诗人姚合的诗歌。其诗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和萧条官况,标举清峭诗风,尚新奇而不僻涩,因其曾任武功主簿,后人称其诗为武功体。附录:孟郊寒瘦诗风举例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商州客舍)天色寒青苍,北风叫枯桑。(苦寒吟)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秋深月清苦,虫老声粗疏。秋草瘦如发,贞芳缀疏金。(秋怀十五首)六、天才、短命、抑郁的诗人李贺李贺生于河南,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父亲李晋肃,当过县令。因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肃与士音近,李贺便被人以避讳父名为由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后荫举做了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托疾辞归,卒于故里,年仅27岁。他小韩愈22岁,18岁以诗歌拜谒韩愈,韩愈读了第一篇《雁门太守行》就大为惊叹,邀请相见。宗室后裔使他自负自信,然前途渺茫又使得他产生心理落差,失落感和屈辱感沉重七、李贺《梦天》: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诗人写梦游月宫的幻想境界,运用神话传说,想象奇特丰富、构思巧妙,比喻新颖,体现了李贺变幻诡谲的特色。既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宁静的生活;又俯视人间,时间短促,空间渺小,寄托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兔和蟾代指月。老、寒修饰,可见凄凉之状。秋月初出,光影凄清,有如兔和蟾在哭泣。云层裂开,幻化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层上,显出白色轮廓,有如墙壁受到月光斜射一样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梦到诗人所乘车轮为冷露所沾湿,夜已深;开头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时所见到的景色。第四句写诗人进入了月宫。鸾佩指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在桂花瓢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遇到了一群仙女。玉兔、寒蟾、桂树加上泣天色、壁斜白、湿团光登细节描写,使意境深邃而凄迷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三山 俱在海中,今视其下,有时变为黄尘,有时变为清水。千年之间,时复更换,而自天上观之,则犹走马之速也。葛洪《神仙传》记载仙女麻姑对王芳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凌陆乎?这两句就是指人间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州指中州,代指中国。这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泓,水深而清。从天上看来,九州就像九点烟尘;大海波涛,也不过是泻在杯中的一泓水而已。以上四句,诗人驰骋幻想,仿佛真入月宫,看到人间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浪漫色彩浓厚。八、李贺诗歌: 昌谷体 特色内容怨恨悲愁和艺术虚荒淡幻,具体有:1、幻想意象瑰怪奇诡,构思奇特,具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和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如《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2、语言瑰美奇峭。重视色彩意象的表现,用色彩来借代或比喻事物;善于运用通感,把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的色彩特征之中,熔铸词语意象。如《雁门太守行》。3、广泛运用通感、借代、借喻、曲喻等手法锤炼字句。九、诗豪刘禹锡:独树一帜的诗人贬谪期的作品,表现出对新陈代谢规律的认识。如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咏物诗表现对黑暗势力的痛恨和蔑视,咏史诗寄托对国事的关心和对历史兴亡的认识。如咏史诗《西塞山怀古》《乌衣巷》民歌描写劳动、娱乐、竞赛等内容,通俗明快,音节铿锵和谐,表达自然真率,形成竹枝体。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十、柳宗元的幽峭清淡诗歌柳宗元诗歌大多是他的贬谪生活及经历的情感记录,表现自己的悲剧遭遇和精神痛苦。蛮荒偏僻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景物描写和富于个性的幽怨情感的抒发相结合,构成了柳宗元抒情诗幽峭清淡的基调。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其山水诗和韦应物并称 韦柳 ,但不同于韦的高雅闲淡,而是清淡幽峭。如《江雪》《渔翁》。第十一讲:古文运动与韩柳 以韩愈、柳宗元古文为中心一、古文运动含义古文就是散体文,是和骈文相对立的概念。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先秦两汉以散行单句为特征的散文,主张文以明道,反对片面追求文采、丽辞、声律的浮华文风,以大量创作实践结束了当时骈文的统治地位,从而推动了散文的革新和发展。古文运动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要求。骈文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大盛。它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发展;但对偶求其工,句式求四六,典故求繁缛,辞藻求华丽,内容空虚浮泛等阻碍了思想情感的表达,走向凝固和僵化,导致内容对形式的反抗和形式本身的自我否定。三、古文运动的政治原因中唐藩镇割据、佛老昌盛、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使得社会处于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状态。面对严峻局面,部分士人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与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唐初经学重章句之学,中唐倾向于重义理而轻章句,如啖助、赵匡、陆质的《春秋》学派,越过传注而回归本义。续: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韩愈主张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其目的在解救现实灾难。韩愈看来,当时最大的现实灾难是藩镇割据和佛老昌盛,前者导致中央皇权的极大削弱;后者使得人心不古,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柳宗元对儒家道统兴趣不大,业不排斥佛教,而是重视源于啖、赵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续:通经致用到改革现实的时代变局肃宗德宗朝,李泌、陆贽等的整顿纲纪,杨炎、刘晏等人的财政税法改革已经开端;此后杜佑提出节省开支、裁减冗员的主张。永贞元年二王八司马的变法使贞元弊政,廓然一清。元和时,禁止供奉、减免赋税、精简冗官、削平藩镇等变革,既促使唐朝走向中兴,也鼓舞了民心士气。所有这一切,都与士人志在改变现状的要求关联。中兴愿望促成儒学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而这又促成了文体文风的改革四、古文运动的先行者1、西魏宇文泰、苏绰;隋朝李谔、王通等反对浮华,倡导质朴文风。2、魏征陈子昂反对浮艳之词,提倡风雅兴寄3、盛唐到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认为文本于道,本于教化,崇尚儒学和儒家经典,但忽视了散文的文学审美特征。4、韩柳以前,散体文创作逐渐增多,骈体文也不事雕琢,讲究以散行之气运排偶之文。附:先行者复古宗经的理论主张浏览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人,魏晋以来,未尝留意。李华: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独孤及:先道德而后文学梁肃:文本于道,失道则博之以气,气不足则饰之以辞。五、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1、文以明道。道以仁义为核心,结合其复兴儒学目的,恢复儒家道统和文统,但不轻文。2、不平则鸣。肯定文学的表情和社会批判功能。3、气盛言宜,重视作家道德修养和情感力量。4、文从字顺,贵在创新。求词必己出,务去陈言。韩柳理论反映了中唐政治思想变革对散文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散文自身发展的趋势,基本克服了古文前辈重道轻文、重功利轻审美、重复古轻创新的片面性,开创了古文发展的新方向。六、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的主要创新1、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把散文引入杂文学概念;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文体限制束缚,把很多应用文写成艺术性很强的抒情散文。2、浓郁情感融入散文中,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韩文横绝奔放、感激怨怼愁苦不平交融;柳文简古峭拔,立意新警,个性鲜明。七、韩愈的古文成就1、不但恢复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和历史地位,而且扩大了散文的应用范围,使之成为具有多样化社会功能的工具。如辞赋、赠序、杂感、奏议、表状、碑志、书启、哀祭等他都化骈体为散体。2、形式自由、构思巧妙、表现方法灵活,议论、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自由运用,创新性强。如《谏佛骨表》《原道》《师说》《杂说》《祭十二郎文》等。八、韩文的艺术特点1、逻辑严密、情感充沛,形成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风格。如《原毁》《进学解》2、简洁生动的形象描述,突出细节,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如《张中丞传后叙》《杂说》3、提炼口语的句法和词汇,融化骈文辞赋的修辞技巧,形成富有情感性、形式美和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如 气盛言宜、志得意满、伤风败俗、同工异曲、动辄得咎 等都来自于他。九、柳宗元的古文柳宗元古文以杂文、山水记、寓言三类文体成就最高。杂文特点:1、立意新颖、表现手法多样;如《捕蛇者说》。2、用寓言体构思和反讽手法写抒愤杂文。如《愚溪对》。寓言特色:1、重视生动传神的形象描写和讽刺内涵的深刻寄托。如《黔之驴》2、人物语言多用类比影射手法刻画形象。如《鞭贾》3、善用赋体写杂文和寓言。如《乞巧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山水游记: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的作家。贬谪之地既是他投闲置散之后怡情悦性的审美对象,又是他贬谪生活中资以排除忧郁的精神寄托他发现了山水美,又从山水美中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和价值,坚定了信念和社会批评意识状物之态与感物之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达到统一。把六朝时以模山范水、繁辞丽句为特征,重客观轻主观的山水创作提到新的水平《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代表善于选择深奥幽美的小景物,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美。十、晚唐古文衰落和小品文的繁荣鲁迅说:晚唐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这里的小品主要指杂文和寓言。代表作家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语。其语言犀利、立论深刻。皮日休的《皮子文薮》善于借古喻今,常表现叛逆色彩。陆龟蒙的《笠泽丛书》多以物喻人之作,讽刺性强。短小精悍、刺时讽世、感情炽烈为小品文三大特点。十一、晚唐骈文的复兴晚唐社会矛盾突出,文人分化明显,有的热衷于政治,有的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更多的走上消极颓废一途,胸襟、视野狭窄,寄情声色之乐,追求形式之美,骈文复兴。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都擅长骈文,其中后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他们大力提倡四六句式,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并将骈文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辞采繁缛、对偶切当,风格华丽浓艳。李商隐为此时骈文成就最高者。第十二讲、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以咏史诗、苦吟诗爱情诗、隐逸诗为代表一、晚唐怀古咏史诗兴起背景晚唐政治腐败,朝中清要职位被朋党和权势者所据,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身机会少;又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寒微,拙于钻营的有才之士,在考场上长期受困,甚至终身不第。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的诗比重下降,表现的热情也明显减退。士人情感转向关注历史变迁,追求官能享受,咀嚼闲散生活,怀古咏史、爱情闺阁以及吟咏日常生活的诗大量增加。二、怀古咏史诗的抑郁悲凉情调与杜牧晚唐诗人用一切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表现伤悼的情调。杜牧祖父杜佑三朝为相,留心经世致用之道。杜牧受此影响,喜言兴亡成败,财赋兵甲、地形险易之事。为文主张 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本求高绝,不务奇丽 。不满晚唐柔靡诗风,有意以拗峭矫之。其诗明丽疏朗,稍异于温庭筠的艳丽和李商隐的密丽。三、杜牧诗歌主要内容1、抒写理想、关心民生、慨叹壮志难酬的时事诗。如 平生无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郡斋独酌)又如咏物诗《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描绘了雁南飞形象,寄托自己的真实旨意,形神兼备。风格委婉细腻,清丽含蓄,想象丰富,意境无穷2、同情妇女不幸命运的诗有《杜秋娘诗》《张好好诗》《秋夕》等写石崇和绿珠故事的《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写由歌妓沦为卖酒女的张好好: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3、融情入景的怀古咏史诗《登乐游原》: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杜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耿湋:岂知千载后,万事水东流(登乐游原)李频:五陵佳气晚氛氲,霸业雄图势自分( 登乐游原春望)四、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1、既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勾勒鲜明的景物意象,又善于把悠远的情思寄托在具体画面之中。如《泊秦淮》《江南春》等。2。豪迈不羁和情思缠绵结合、清丽俊爽而又绰约含蓄。五、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贾岛所写,多为科举失意和怨愤,贫穷生活哀叹,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以及与僧人、隐士的交往,不出个人生活范围。姚合对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得更多。风格上贾岛更冷僻,姚合则显得清稳闲适。苦吟为他们的创作态度。通过对情与景深刻的挖掘和琢磨,做到工整中见清新奇僻。诗境狭窄,有句无篇,诗料不离琴棋僧鹤茶酒竹石等,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六、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温李、韩偓、吴融、唐彦谦为代表的爱情题材和艳丽诗风,开辟了诗歌新境界。晚唐诗人寄情闺阁,既是在科举和仕途上没有出路,转而从男女情爱方面寻找补偿和慰藉;也是当时礼教松弛,享乐淫逸之风盛行,狎妓冶游成为时尚。由于题材本身的绮艳性质,加以奢靡之风对美学趣味的影响,晚唐情爱诗在色彩、辞藻等方面,具有艳丽的特征。如温庭筠诗艳丽中还带有浓厚的世俗、市井色彩。七、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晚唐动乱,文人常有性命之忧,把功名看淡了。平安闲放、终老烟霞成为生活上的追求目标,努力 保持闲适宁静心态。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人的诗歌,表现了这种避世心态和淡泊情思。陆龟蒙诗大多为闲散隐逸之作,皮日休有讽喻诗,但晚年多写闲适诗,和陆龟蒙唱和,编为《松陵唱和集》。内容近俗,潇洒游戏,缺乏严肃思考和深刻感受。多摄取日常和身边器具、景物、人事为诗料。八、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唐末诗人对社会灾难关注不够,五代初期的郑谷、韦庄、罗隐等才较多反映。郑谷:十口飘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诸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韦庄:《秦妇吟》: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悯耕者》: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戍兵。罗隐怀才不遇,激愤难平,多通俗直露、讽谕时世之作。《黄河》: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继承杜甫和中唐写实讽喻诗派的传统,创作了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诗歌。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皮日休《橡媪叹》同情农民苦难,鞭挞贪官污吏;聂夷中《咏田家》关心和同情农民;杜荀鹤《山中寡妇》描绘了寡妇的悲惨生活;这些诗分别为其代表。罗隐诗文以讥刺为主,善于咏史和咏物,如《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九、李商隐诗歌的主要内容1、反映现实的时事诗,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2、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吟咏怀抱的志向诗,如《隋宫》《马嵬》和《贾生》《安定城楼》3、托物言志、表现人生体验的咏物诗,如《蝉》4、以爱情描写为文本内容的情诗,如《无题》《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十、李商隐诗歌对心灵世界的开拓1、情调优美的抒情诗。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再现,用精美之物状其情绪,表达方式幽微隐约、迂回曲折,情感层次丰富,幽深窈渺,如《春雨》。2、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以表现复杂矛盾和怅惘莫名的情绪,形成朦胧诗境,如《锦瑟》。3、用非现实色彩的独特意象,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瑶台等,对之心灵化,表达复合的体验情绪,如《锦瑟》4、好用典,但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是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借以传递情绪感受,如 庄生,望帝 句。5、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限制,造成意思的省略和间隔,留下联想的空间,如《无题》 紫府6、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复杂心境,因而多义呈现。附录:《安定城楼》简析 典故运用谢朓《随王鼓吹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贾谊《治安策》认为: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王粲《登楼赋》有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史记 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安定城楼》简析 典故运用《庄子 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安定城楼》简析 典故运用用典层次错落有致,功用不同。贾谊不售,王粲避乱荆州和李商隐流寓王茂元幕中,虽都用以自况考试不第,却又有差别:谈贾侧重于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才调虚论;说王则着眼在异乡万里,登楼伤怀暗用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故事,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又充分显示了不以名利是求的冲淡胸怀。最后举庄子自比 鹓雏 以调侃奚落惠子醉心权位的寓言,笔触扫向那些以 腐鼠 为美味的恶意中伤者,寄慨尤深。《安定城楼》简析 对偶运用江湖归白发若按正常顺序应为 白发归江湖 。若颠倒,即 永忆白发归江湖 ,这不符合近体诗平仄要求,格律为 仄仄仄仄平平平 ,四仄三平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这样的。又该句是颈联中的初句,其结尾必须是仄声的,不能是平声。像现在这样 永忆江湖归白发 ,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相间,最后是仄声,才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要求。《安定城楼》简析 对偶运用律诗颈联必须对仗。 永忆 对 欲回 , 江湖 对 天地 , 归 对 入 , 白发 对 扁舟 。要求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结构都要相同。若看整句结构,两句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永忆(动)江湖归白发(宾) ,句子是二、五结构; 欲回天地(动宾)入扁舟(动宾) ,构成联动句子,结构是四、三字。这说明:律诗对仗,两句诗处于相对位置的词语,在字面上要相对,而两个句子的结构可以不同。附录:《锦瑟》简析呈现似有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构成的不是一个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杂其中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和失望的情思,实弥漫这些情思的心象。境界超越时空限制,真与幻、古与今、心灵与外物之间不再有界限存在。只首尾两联隐约暗示是追忆年华所感,而传达所感的内容则是五个逻辑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象喻和用以贯串象喻的迷惘感伤情绪。《锦瑟》主题猜测1、音乐诗。李商隐听了令狐楚家妓弹奏锦瑟后所写。锦瑟有四种音调:适怨清和。诗中两联四句分别写这四种音调。2、爱情诗。锦瑟为令狐楚妾,表达对她的爱恋之情。3、悼亡诗。锦瑟为亡者平日所用,睹物思人,托物起兴。该人或为王茂元女。4、艳情诗。始有所欢,中有所阻,追忆而作。5、自伤生平诗。十一、博大气象和完整结构的原因1、有自己的意象群。意象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2、技法纯熟。声调和谐、虚字斡旋、典故巧妙、对偶规范等使得诗圆融流畅。3、情感统一。孤独、飘零、无奈、伤感情绪浓郁而又深厚,使得诗各部分融为一体如《夜雨寄北》借思乡的愁绪,把此地与异地、现时与未来,实景与假想、巴山独对夜雨和剪烛聚首西窗等不同时地与场景融合在一起。虽跳跃性大,但结构浑融十二、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风格1、善于曲折抒情,含蓄构境。常借助景物描绘烘托情思或暗寓情事;运用比兴寄托手法借古喻今、托物咏志。如《隋宫》《夜雨寄北》等。2、语言典雅精美,情韵深长。善于运用丰富的典故意象、比喻象征意象、景物意象、人物情态意象等。如《安定城楼》。3、深情绵邈的朦胧美。繁复的象征、比喻和典故,片断意象的错落排比,使得其主题难测。如《锦瑟》。4、诗体多样,以七绝和七律成就最高,促进了近体诗的规范化、精密化。附录:唐代文学研究参考书目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2.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3.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5.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6.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7.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8.陈华昌《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9.尚永亮《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10.斯蒂芬 欧文《初唐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1.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12.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4.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15.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6.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7.马兰州《唐代边塞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18.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9.肖占鹏《韩孟诗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21.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 1993年版。22.徐明霞校注《卢照邻集》《杨炯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23.徐鹏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24.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25.王维《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26.孟浩然《孟浩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27.刘开扬编注《高适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28.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9.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30.裴斐等编《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31.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32.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77年版。33.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34.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35.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36.蒋凡等《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37.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38.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39.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40.王安国笺释《柳宗元集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41.学锴等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4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 史汉魏六朝文学-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2 18:07:08中国古代文学 史汉魏六朝文学试题部分:一、填空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6.西汉时期,解读(《 》)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 )的风气。8.诵读( )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 )的制度。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 )还有诗赋传世。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 )创作的群体。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 ),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15. 妄自菲薄 、 作奸犯科 出自(《 》)。16. 披坚执锐 、 破釜沉舟 、 作壁上观 、 沭猴而冠 出自《 》。17. 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出自《 》。18.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19. 疾虚妄 是王充名作《_________》的基本精神。20.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___________的形式。21.张衡的《归田赋》属于东汉辞赋中的____________类型。22.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 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______、________和列传中。24.鲁迅称赞《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25.赵晔的《____________》是东汉杂传的代表作。26.___________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27.被刘勰誉为 五言之冠冕 的是《_________________》。28.游记、碑文等体裁肇兴于_________时期。29.曹操的《短歌行》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之句是引自古代诗集《 》。30.《与山巨源绝交书》是 所写。31. 曹操诗风人称 如幽燕老将, 。32.曹植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情调的抒情小赋是 《 》。33.阮籍字 。34. 闻鸡起舞 说的是 和祖逖的故事。35.西晋诗人潘岳最擅长写 诗。36.五柳先生即是 。37.南朝的 大小谢 中的大谢是 。38.南朝出现的诗体 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39.我国的第一部文学选集是 。40.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 。41. 诗缘情而绮靡 是陆机《 》中提出的观点。42.西晋末到东晋时期流行的诗歌是 。43.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是诗篇《 》中的句子。44.鲍照字 。45.《 》是刘勰写的文学理论巨著。46. ,澄江静如练。47.骈文文体的要求是 、敷藻、裁对、隶事。48. 五柳先生 就是 。49.郦道元撰的《 》是北朝的散文成就之一。50. ,悠然见南山。5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 出自 。52.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出自 。53.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出自 。54. 身居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出自 。55.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出自 。56.以 书 名篇的骈文:吴均《与宋元思书》、丘迟《 》。57.阮籍的《咏怀》诗,创造了( )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58.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中 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 ,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59.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使用了 艺术手法。60.( )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61.( )的《芜城赋》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62.表现南朝骈赋的美文丰采的是( )的《恨赋》和《别赋》。63.由南入北的北朝赋作家( ),留下了赋史上的千古绝唱《哀江南赋》。64.北朝创作了如《 》、《洛阳伽兰记》这样的散文名著。66.( )《让县自明本志令》: 令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67.( )《大人先生传》中,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中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68.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为《 》中描写神女之名句。69.两晋赋家艺术形式上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用事、( )和音律三个方面。70.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有张华《 》、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刘义庆《幽明记》等。71.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 》等。72.《博物志》十卷,是在《 》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73.《 》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各门类共三十八篇。74.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标志了我国( )的繁荣和成就。75.曹丕《 》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76.从曹丕开始,才把 引入文论中。77.陆机《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78.陆机是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之人,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 )过程。79.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奏议、书论、铭诔、( )。陆机却分为诗、赋、碑、诔、铭等十项。80.( )说是在传统的诗教 温柔敦厚 说后由陆机提出的另一重要诗论。二、 单项选择1.秦相李斯的散文名篇是_________。A、《六国论》 B、《谏逐客书》 C、《论积贮疏》 D、《非十二子》2.从体式上说,贾谊的《鵩鸟赋》属于____________。A、骚体赋 B、抒情赋 C、大赋 D、小赋3.东汉赋创作的演变趋势是____________。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述志赋向咏物赋转变4..王充名作《论衡》的基本精神是_________。A、重农务本 B、独尊儒术 C、大一统 D、疾虚妄5.刘熙载《艺概》论其 虽气味已是东京,然尔雅温厚 的作品是_________。A、《汉书》 B、《论衡》 C、《潜夫论》 D、《新书》6.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是对_________的基本精神的评价。A、楚辞 B、《史记》 C、汉赋 D、汉乐府7.赵晔的____________是东汉杂传的代表作。A、《燕丹子》 B、《吴越春秋》 C、《越绝书》 D、《西京杂记》8.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_______________。A、《汉书》 B、《宋书》 C、《文选》 D、《玉台新咏》9.被刘勰誉为 五言之冠冕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A、《孔雀东南飞》 B、《陌上桑》 C、《古诗十九首》 D、《江南》10.目前认为曹丕的(《 》)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A.《燕歌行》 B.《陌上桑》 C.《白马篇》 D.《短歌行》11. 建安七子 中以--------------的文学成就为最高。A.陈琳 B.刘桢 C.曹植 D.王粲12.东晋时期流行的诗歌是-------------。A.永明体 B.玄言诗 C.回文诗 D.山水诗13. 华亭鹤唳 的典故是关于----------------的。A.陆机 B.潘岳 C.张华 D.嵇康14.陶渊明被鲁迅称为 金刚怒目式 的作品有:---------------。A.《归园田居》 B.《咏荆轲》 C.《饮酒》 D.《桃花源诗》15.宫体诗是( )出现的。A.梁陈之际 B.建安时期 C.正始时期 D.西晋初年16.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A.《木兰辞》 B.《子夜歌》 C.《西洲曲》 D.《敕勒歌》17. 魏晋风度 、 名士风流 在轶事小说-------------中有大量记载。A.《语林》 B.《世说新语》 C.《拾遗记》 D.《传奇》18.下列属于北朝的散文有-----------------。A.《与吴质书》 B.《恨赋》 C.《洛阳伽蓝记》 D.《登大雷岸与妹书》19.: 秋桂遣风,春萝罢月 (孔稚珪《北山移文》)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 B.对比 C.拟人 D.拟物20.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用了三种修辞手法-----------------------。A.比喻、谐音、重叠 B.比喻、谐音、拟人 C.比喻、谐音、顶真 D.比喻、谐音、象征三、 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2.焚书坑儒3.《过秦论》4.汉赋5.辞赋6.骚体赋7.散体大赋8.抒情小赋9.纪传体10.互见法11.《史记》12.鸿门宴13.《史记》三家注14.《汉书》15.乐府16.《孔雀东南飞》17.《古诗十九首》18.建安风骨19.建安七子20.竹林七贤21.左思风力22.田园诗23.山水诗24.元嘉三大家25.永明体26.宫体诗27.玄言诗28.北地三才29.志怪小说30.轶事小说31.《搜神记》32.《世说新语》33.咏史诗34.《玉台新咏》35.《文选》36.《文心雕龙》37.《诗品》四、简答题1.梁园唱和2.《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剪裁和材料安排上有什么成就?3.简述司马相如对汉赋的贡献。4.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的诗歌的?如何理解?5.骈文有什么特点?6.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 平淡 ?7.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8.太康诗风的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9.南朝乐府民歌为何均是情歌?10.简析《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11.简述李斯《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12.汉代文才录士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13.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4.从《史记》的褒贬尺度看,它表现了哪些进步倾向?15.《史记》一书的体例是怎样的?16.在司马迁的生平中主要有哪几件与他的《史记》的写作有密切关系?17.《史记?项羽本纪》中 垓下之战 如何描写英雄末路的悲哀?18.举例说明《史记》强烈的抒情色彩。19.试分析《汉书?苏武传》的思想和艺术20.简述《陌上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21.简述五言诗的起源22.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23.《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为何?这组诗有何社会性,有何局限性?24.简析曹丕《燕歌行》的艺术成就。25.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成就。26.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7.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28.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29.简述游仙诗渊源及郭璞《游仙诗》。30.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31.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五、论述题1.试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采集民歌的情况。2.试述汉赋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3.试述汉赋的地位和影响。4.如何理解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演变?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6.如何理解鲁迅评价《史记》为 无韵之离骚 ?7.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8.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各类有哪些代表作品?9.乐府民歌与《诗经》等作品相比,在艺术上有何发展?10.试述《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及其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11.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名称、作者和时代。1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在我国诗歌发展中的地位。13.略论曹植的诗歌的前后期的变化,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何成就?14.试论三曹诗歌艺术风格方面的差异。15.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类举出代表作品16.田园诗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然而他的咏怀诗、咏史诗却表现出另一种风格,如何理解这个问题?17.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有何不同?18.分别说明南北朝乐府民歌思想内容的不同。19.试述《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0.概述魏晋南北朝散文个性化和美文化多元的发展走向。答案一、填空1.《吕氏春秋》2.李斯3.李斯4.文帝和景帝5.五经6.楚辞7.王褒赋8.辞赋9.扬雄10.进献辞赋11.淮南王刘安12.武帝13.辞赋14.外戚15.出师表16.史记?项羽本纪17.《陈情表》18.过秦论19.论衡20.主客问答21.抒情小赋2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3.本纪、世家24.无韵之离骚25.吴越春秋26.乐府27.古诗十九首28.东汉29.诗经30.嵇康31.气韵沉雄32.洛神赋33.嗣宗34.刘琨35.悼亡诗36.陶渊明37.谢灵运38.永明体39.昭明文选40.左思风力41.文赋42.玄言诗43.登池上楼44.明远45.文心雕龙46.余霞散成绮47.调声48.陶渊明49.水经注50.采菊东篱下51.吴均《与宋元思书》52.丘迟《与陈伯之书》53.江淹《别赋》54.孔稚珪《北山移文》55《西洲曲》56.《与陈伯之书》57.抒情组诗58.拟人59.比兴60.太康诗风61.鲍照62.江淹63.庾信64.《水经注》65.曹操66.曹操67.阮籍68.洛神赋69.辞藻70.博物志71.西京杂记72.山海经73.世说新语74.文学批评75.典论?论文76.气77.文赋78.形象思维79.诗赋80.缘情绮靡二、 单项选择1 BACDA、6 DBCCA、11 DBABA、16 CBCCC三、 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 杂家 ,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史称 焚书坑儒 。3.《过秦论》:散文篇名,西汉贾谊作。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 过秦 是指责秦政之失。作者详细论述秦王朝迅速为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原因,旨在作为汉兴之后接受历史教训、巩固统治的借鉴。文中对秦政的苛虐有所暴露。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5.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赋 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其中楚辞的影响最直接,故称辞赋。两汉辞赋盛行,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的演变。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其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1、从音律上说,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 不歌而诵谓之赋 ;2、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类似散文、骈文、韵文之混合;3、从风格上说,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 极声貌以穷文 ;4、从组织上说,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驰骋铺张;5、从功用上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重视讽谏作用。六朝骈文盛行,抒情小赋也演变为骈体赋,抒情和描写功能更强。6.骚体赋: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当时的社会是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从当时诸王纳士和著书的情况来看,西汉初年的文化思想还是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这时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7.散体大赋: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的时间。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多,尤其武帝、宣帝时代,汉赋达到鼎盛。这个时期的赋作,内容大都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的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一方面夸耀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充满了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又对统治者挥霍享乐的行为流露出某些不满,进行委婉的劝谏和讽刺,所谓劝百而讽一。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赋虚》、《上林赋》;扬雄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班固有《东都赋》和《西都赋》,合起来叫《两都赋》。大赋8.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转变,主要是因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赵壹《刺世疾邪赋》也很有名。9.纪传体:纪传体是司马迁的《史记》所开创的史书体例,他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网络,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公元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 本纪 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表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 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世家 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列传 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最具文学价值。《史记》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以类相从的原则。在传记的体例上,有单传、合传、类传等类型。各传之间血脉贯通,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0.互见法:是《史记》传记选材写人的方法。司马迁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为了既不伤害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用以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如在《留侯世家》中有这样的话: 语在项羽事中 、 语在淮阴事中 。又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说出。1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共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后其书有缺,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撰《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又附缀武帝天汉以后史事。司马迁职居史官,据《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收藏的文献,再加以实地采访的资料,取材丰富。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尤详于战国、秦、汉。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其中《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优点。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12.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会见项羽。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欲乘机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掩护。最后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刘邦始得乘隙脱险。这一段史实由于司马迁《史记》的精彩描述而流传不衰,成为后代小说、尤其是戏剧的优秀素材,不断在舞台上搬演。13.《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14.《汉书》:东汉班固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创始于其父班彪继《史记》而作的《后传》,彪死,班固整理补充,撰成本书。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本书体例大略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绳。本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断代历史。本书包举一代,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其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由此全面地展示了西汉盛世的繁荣和时代风貌。其中李陵、苏武的传记酣畅淋漓,悲壮沉郁,可与《史记》名篇媲美。《汉书》的笔法严谨有法,形成了与《史记》截然不同的风格。15.乐府: 乐府 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 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 乐府令 ,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哀帝时废除,从此乐府机构消失。东汉的黄门鼓吹署的职能大体相当于乐府。二是诗体名。魏晋以后,把乐府所唱的诗也称 乐府 ,于是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后人因此把词和散曲也叫做乐府。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按照音乐的不同,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这个分类为后人所遵从。汉代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它们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16.《孔雀东南飞》:此诗最早见于陈朝时每个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和鞭斥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赞扬。诗的结尾以幻想的形式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予以描绘和歌颂。作品展现了很高的叙事技巧,人物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情节双线交叉,结构谨严,剪裁得当。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乐府中的叙事诗发展到了高峰。本篇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17.《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 杂诗 类的一个标题,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因其相似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被编辑在一起。其题材不出乎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思与失意士人的羁旅愁怀、坎懔之悲。其主题紧紧围绕着人生短暂和对死亡的忧惧而展开,诗人或渴望青春爱情,或渴望功名和物质享乐,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都是为了达到战胜死亡的目的。其艺术表现手法既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又吸取了汉乐府五言诗的长处。总之,哀婉、感伤、忧惧和狂放的情感以及沉重的人生哲理思索及其率真的表达,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故刘勰称其为 五言之冠冕 。19.建安七子: 七子 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其中,除孔融年长,去世又早,其散文虽沿袭东汉文人的老路,但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其他六人则年龄接近,是邺下文学活动的参与者,既具有建安风骨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各自独立的个性特征。王粲被誉为 七子之冠冕 ,刘桢的五言抒情诗成就亦较为突出。20.竹林七贤:是正始中期以后形成的林下谈玄的名士文人群体。《魏氏春秋》: 嵇康与陈留阮籍、河间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人生趣味,以及对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七贤的政治立场和处世方式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21.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不但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而且他这种 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 ,独创表达方式,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 左思风力 。22.田园诗:这一诗体是因其题材得名的,内容以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父的生活为主,格调恬静悠然。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作 田园诗 的代表作。其形成主要是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其诗在当时虽然并无多少人追随,却直接影响到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兴盛繁荣。23.山水诗:是指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的诗歌。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大谢(灵运385 433)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细描绘、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小谢(朓464 493)继之于后,以其白描写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和清新明丽的风格,发展和丰富了山水诗艺术。因为同样擅长山水诗创作,又是同族,故被后人合称为 二谢 。由于大谢追求在山水中体悟玄理,没有彻底摆脱玄言诗的痕迹,小谢则往往结尾滞涩,都显示出 有佳句,无佳篇 的遗憾。他们的创作受当时以及唐代诗人的热烈追随。24.元嘉三大家:指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三人并列作为元嘉诗歌的代表,在艺术上各有追求: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鲍照追求热烈浓艳之美。元嘉诗歌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鲍照则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七言歌行体的诗人。元嘉诗歌新的特点是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首先,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其次,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再次,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另外,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和士人心态的转变有密切关系。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25.永明体: 永明体 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沈约、谢脁等诗人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讲究 四声 八病 等,以规范诗的声韵。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26.宫体诗:萧梁时代文风颇盛,志求 新变 (《南齐书?文学传论》)而思想狭窄贫乏,导致声色大开,出现了以表现宫廷生活庸俗内容的宫体诗。 宫体 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的体态、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宫体诗代表人物,梁代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及其 狎客 江总、孔范等人。27.玄言诗: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西晋著名玄学家不善作诗,故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例如孙绰的《答许询》,满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确乎 平典似《道德论》 。这种不同于前代的东晋特有诗风,不但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来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而且,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28.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 北地三才 。温子升,是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他的诗歌本来具有北方质真朴野之风,但是他亦学习南朝诗风;邢劭,诗作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同时,邢劭又非常佩服沈约,他的诗歌今存十余首,多为模仿南朝之作。魏收亦多为模仿南朝之作。29.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还有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题为张华《博物志》、王琰的《冥祥记》等。志怪小说成为唐传奇的先声。30.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其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由于清淡颇为社会所重视,所以记载名士清淡言论的志人小说便在社会上有了社会的需求。一些士族子弟要想获得声名而仕进,就必须学习名士的言谈和风度,而志人小说则起到 教科书 的作用。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还有有邯郸淳的《笑林》、葛洪的《西京杂记》、裴启的《语林》、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轶事小说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古社会文化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31.《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是为 发明神道之不诬 而作。内容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32.《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33.咏史诗:咏史诗的创作始自东汉班固,建安以后也有不少作者,但写法上大抵是实咏史事,略述感概。左思的作品则是借古讽今,抒发个人怀抱,以咏史的方式抒写怀抱,将咏史与抒怀结合,开创了咏史诗创作的新路,是咏史诗的一种新创,对后代诗人咏史之作提供了很好的范型,因而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4.《玉台新咏》: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成书于宫体诗发展的高峰期。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基本上是自汉迄梁的作品。本书编纂的宗旨是 选录艳歌 ,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但其收录标准自己的特色:其一、不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弃深奥典重而取语言明白者,比较重视民间文学。如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于此书;其二,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其三,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作比 永明体 更讲究声律和对仗,可以较清楚地看出 近体诗 的成熟过程,可以据此了解南朝末年诗和赋的融合以及隋唐歌行体的形成;其四,所选诗篇又有可资考证、补阙佚作用,如所收曹植的《弃妇诗》,庾信的《七夕诗》,为他们的集子所阙如,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其五,其中表现真挚爱情和妇女痛苦的作品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羽林郎》等,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并非全是艳情。35.《文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著,萧统是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后人也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划分为赋、诗、杂文 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即 以文为本 (《文选序》),经、史、子类著作一律不选,为文学划定了范畴,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缺陷在于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还有不少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是高宗时代李善的《文选注》。另一种唐人注本是玄宗时代的《五臣注文选》。36.《文心雕龙》:齐梁时期刘勰所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 体大而虑周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全书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总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全书根本论点。文体论:20篇分为文、笔两部分,为文体定义、区别文体风格、各体流变、代表作家作品。创作论:20篇,全书精华,论文学与现实关系、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与写作技巧等。批评论: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态度、批评标准,为文学建立了批评方法论。37.《诗品》:古代诗歌评论著作。南朝梁钟嵘(约468~约518)撰。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为《诗品》。《诗品序》中提出了作者的文学观有如下几点:(1)将诗歌的抒情意义提到极高的程度,指出 五言为众作之有滋味者 ,提出 滋味 说;(2)强调诗歌创作要 真美 , 提出 直寻 、 自如英旨 的自如美说。(3)强调诗歌创作应该 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并为提出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的风力华采说,即审美的具体标准。(4)关于作家的艺术流派及品评,从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点着眼,很重视历代诗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及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区分,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因为没有顾及作家思想艺术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常只是着眼于不同作家在某一方面的某些相似之点来研究他们诗风的同异,因而使他的风格流派的研究不仅显得混乱,而且很多牵强附会之处,引起了后世不少非议。四、简答题1.何谓梁园唱和?汉高祖之兄子吴王刘濞,于文、景之际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助等,后因吴王谋反又不听劝谏,他们就离开吴地而投奔梁孝王。梁孝王待他们为上宾,司马相如也弃官前往梁国,宾主相得,过着诵读辞赋、文酒高会的生活,史称梁园唱和。参加梁园唱和文人还有羊胜、路乔如、公孙诡、韩安国等。2.《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剪裁和材料安排上有什么成就?第一,运用 互见法 ,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人物多侧面的性格特征,使之形象鲜明,血肉丰满。 第二,司马迁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写出其复杂性。3.简述司马相如对汉赋的贡献。第一,丧失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二,空间的极度排比。第三,以直接、单纯的铺叙描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第四、遣词造句繁难僻涩。4.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的诗歌的?如何理解?钟嵘称曹植诗为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曹植的诗艺术手段多样,词采丰富赡丽又典雅流畅,注意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多用双声叠韵,讲究起调等等。可以说,曹植诗所有的抒情性与艺术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5.骈文有什么特点?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6.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 平淡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 无我之境 。7.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1)魏晋以来流行归隐之风,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一方面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而不务实事,社会上有股归隐之风,在归隐中欣赏山水,成为山水诗产生的生活基础。(2)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往往从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中领悟道义,随着玄言部分渐渐淡化,山水描写成为诗的主要内容,这直接引发了山水诗的发展。(3)晋室南渡以后,南方山水秀丽多姿,逐渐启发了文士对自然的欣赏,到此期,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品评山水成为士族的新风尚。8.太康诗风的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形成原因:其一,时局稳定,生活舒适,导致诗歌内容平庸;其二,政失其本,士无特操,爱财贪欲成为士人的主要人生追求,缺乏建安以来的理想主义色彩,使诗歌流于形式,追求技巧。内容特点: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艺术特点:追求文字辞藻华美,注意排偶,描写细腻。代表诗人有陆机、潘岳,其中,陆机诗歌语言华丽排偶,内容多拟古酬酢之作。潘岳诗追求辞藻绮丽与陆机相同,但 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潘岳《悼亡诗》三首发自本性,情感真挚,委婉转折,淋漓倾注,后世评价极高。以至 悼亡 一词,专为 悼妻 之用。9.南朝乐府民歌为何均是情歌?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二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地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 观风俗,知厚薄 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的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10.简析《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阮籍与嵇康的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为正始散文的代表。阮的散文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嵇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大人先生传》酣畅淋漓,辞采瑰奇,骈散相间,譬喻警拔,震憾人心;《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显尽高洁之志,揭露官场恶俗淋漓尽致,比喻妙谑迭出,语言生动贴切,妙思入神。11.简述李斯《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12.汉代文才录士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13.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4.从《史记》的褒贬尺度看,它表现了哪些进步倾向?《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这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丑恶面貌的揭露和讽刺,如《项羽本纪》、《循吏列传》、《酷吏列传》等。其次,司马迁不仅大胆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而且也热情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如《酷吏列传》中都有所表现。第三,《史记》的人民性、战斗性还表现在记载那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肯收录的下层人物,并能从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观点出发,分别给他们以一定的评价,如《游侠列传》。第四,《史记》中还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总之,作为传记文学的《史记》的思想内容是丰富深刻的:它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及其爪牙的无比丑恶,画出了他们真实的脸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歌颂了人民及其领袖的起义反抗,以及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和救人困急的侠义之士,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质,这对今天都还是有积极意义的。15.《史记》一书的体例是怎样的?《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 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表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 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世家 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列传 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公元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16.在司马迁的生平中主要有哪几件与他的《史记》的写作有密切关系?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 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 百家之学 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 仕为郎中 ;又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三,遭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遭受 腐刑 。他从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 隐忍苟活 ,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是这次被摧残的记忆,时常使他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可以更简略)17.《史记?项羽本纪》中 垓下之战 如何描写英雄末路的悲哀?第一层:在垓下被围,美人帐中作歌,英雄与美女惺惺相惜,渲染浓郁的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第二层:东城之战,再次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表达了对项羽绝世才华的爱惜。同时也表现了项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对自己的失败不能自责,反而怨天尤人,同时通过被田父欺骗,也表现出项羽的失败客观上在于不得民心。第三层:乌江自刎是项羽一生中最悲惨,也最壮烈的一个场面。宝马酬知己,头颅赠故人,义不过江东,司马迁用浓墨重彩表现英雄悲壮的死,并把这种英雄气概同汉朝军队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项羽最后一次展现性格中光辉的一面,并最终完成了这个悲剧人物的描写。18.举例说明《史记》强烈的抒情色彩。19.试分析《汉书?苏武传》的思想和艺术。20.简述《陌上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思想上:《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汉时太守,照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 观览民俗 , 劝人农桑 ,实际上是 重为烦扰 。《陌上桑》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象,所谓 重为烦扰 的一个丑恶斋,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艺术上:《陌上桑》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罗敷和使君的对话,表现出罗敷的机智与勇敢。形式上是五言体。《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正是这种疾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的这两咱精神有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才塑造出罗敷这一卓越的形象。21.简述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与其它诗歌样式一样,也是从民间产生的。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就已经开始萌芽,《诗经》中的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五言诗句。到了春秋末期,楚国的《孺子歌》、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等,已可看作是五言诗的雏形。西汉时,五言的歌谣越来越多,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被大量地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它们有不少的新故事以及相当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文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是班固的《咏史》。歌咏缇萦救父的故事。虽 有感叹之词 ,但 质木无文 ,缺乏形象性。文人模仿民歌创作的五言诗当以辛延年的《羽林郎》为著名,它是模仿《陌上桑》而写的。东汉桓、灵之际的《古诗十九首》则标志着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22.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究竟产生于什么时期呢?它的首创者又是谁呢?对个问题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枚乘、卓文君、班婕妤、李陵等人是文人五言诗的创始者,但是考察当时诗歌发展的情况,证明这些说法并不可靠。比较可信、而且得到公认的说法,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写作的《咏史》。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免其父亲的刑罚请求没身为奴婢的故事。这首诗只是老老实实地叙述事实,缺乏诗歌应有的形象性,所以显得枯燥,缺乏文采。这说明文人运用这一新体还很不熟练,因而不免幼稚。但从表现形式看,这已经是一首典型的五言诗了。班固以后,作这种新诗体的逐渐多起来了,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二首,比班固的《咏史》已有长足的进步。这些都是有作者姓名的完整的五言诗。此外还有一些无名氏的作品,如《古诗十九首》,以及曾经被误认为苏武、李陵的一些作品,大概也产生于这一时期,就是产生于班固以后的东汉时期。特别是《古诗十九首》这一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23.《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为何?这组诗有何社会性,有何局限性?《古诗十九首》反映的思想内容就很复杂。有写热中仕宦的,如 今日良宴会 ;有写游子思妇的,如 行行重行行 ;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如 驱车上东门 ;有写朋友交情淡薄的,如《明月皎夜光》等等。《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感情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大有唯恐不及的忧虑以及在这种忧虑下所表现出的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所有这些都是失意士人正当社会大动乱的前夕,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产生矛盾、苦闷的反映。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主要在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民歌的作者身份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找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游宦在外,以求一官半职。他们长期在外,与家人的离别,彼此之间易生伤离怨别之情。这种感情正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真实反映,其中浓厚的消极情绪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24.简析曹丕《燕歌行》的艺术成就。首先,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创作的七言诗。七言诗的形式,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四愁诗》每句中间加有一 兮 字,而曹丕此诗则完整的七言句式,因而他对七言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尽管它还是句句押韵,音节不免单调,但却直接为后来七言诗的成熟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第二,这首诗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切和谐流畅,很能体现曹丕诗的艺术风格。作者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上来描写,即景抒情,即委婉细腻,又凄恻感人。开头三句写秋景,以燕雁尚知时令以兴起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怀念。 慊慊 二句揣度对方远游也必定思念故乡。 贱妾 以下五句写女子百无聊赖的思念情状。最后四句补写夜景,末二句感慨牵牛、织女隔河遥望,为他们无辜被隔离而叹息。这样景情结合,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相思别离的幽怨之情。全诗语言上平易清新,颇有个性特色。25.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成就。《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它长达五百四十字,象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没有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这首诗虽然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但是它通过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它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目睹其人。汉乐府中开始大量出现叙事诗,象《十五从军征》、《孤儿行》等都是以诗中人物自叙身世遭遇。《悲愤诗》正是从精神到艺术手法都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它的影响。26.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早年 好诗书 ,有 济世志 ,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法实现,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发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他终日饮酒酣,遗落世事,做官只是 禄仕 而已,言谈交际更是 发言远,口不藏否人物 。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但内心却十分痛苦。他把这种深藏内心的、无法渲泄的痛苦与愤懑,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在诗歌是表达出来,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思想感情。诗中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诗人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患。诗中还表现出尽管诗人有惧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出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诗中还从进步的思想出发,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朝廷了揭露。以上这些都是《咏怀诗》思想上的积极表现。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阮籍处于政治高压之下,虽然满腹愤懑不平却不能直接说出,因此,在表现上多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诗人,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响,创造独特的风格,在五言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7.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和发扬 建安风骨 的传统,写出了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杰出的诗人左思。左思现存诗十四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并非一时写的,它反映了诗人由积极而消极的过程。左思出身寒门,在门阀社会里得不到重视,一生不得志。正是这种感受,诗人对门阀制度朝廷了揭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后半更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这样就扩大了诗歌的肉,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感染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 左思风力 ,这显然是对 建安风骨 的继承与发扬。钟嵘《诗品》说他 文典以怨 ,是指其史诗而言。这诗里多引史事,所以 典 ;他用史事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所以 怨 。从他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发展。诗中使用对偶,也用词藻,但由于剪裁得当,严格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罗力内充,一点没有冗沓平弱的毛病。所以左思的诗歌,不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对 建安风骨 的继承和发扬。28.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其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 刚健清新 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给文坛带来了一种新的力量和新的血液。其二、在诗的体裁方面,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象《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长诗,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其三、在表现手法,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如排句、口语、双关语,尤其是双关语,唐以后,诗人们由于处境的险恶,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家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影响。其四、南朝民歌对唐五代以后的许多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9.简述游仙诗渊源及郭璞《游仙诗》(1)游仙诗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屈原就幻想神游天界。而以 游仙 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2)游仙诗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并非以游仙为主旨,而是有所寄托。(3)郭璞游仙诗另一内容,即采取游仙方式,创造一个浪漫神仙境界,表达一种超脱尘世的情绪和态度。诗中抒发感情真实,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30.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1)谢灵运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2)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3)其第二个特点是在局部景物描写中表现情思韵味,朝着情景交融的方向发展,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4)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注意到诗中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汤惠休评 谢诗如出水芙蓉 。(5)谢灵运山水诗有佳句而无完篇,存在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节奏冗缓等不足之处。31.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谢脁的诗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他的诗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李白评价他的诗是 清发 。谢脁感情单纯明朗而外露,所以可以感受其诗中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溢。即使写离忧哀伤,也不会百结回环,感慨深沉。谢脁诗意象天然韵致,落尽华饰。他的诗的意象色彩趋向于浅色调和暖色调,意象多琴、竹、荷、月、归舟、鸿等雅文化因素,有助于清新明丽意象之构成。谢脁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了任何晦涩的文字与赘典,有的完全接近口语,明白如话,这是谢脁的着意追求。五、论述题1.试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采集民歌的情况。关于采诗的目的,《汉书?艺文志》里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这是说当时采风是为了考察民情。实际上这恐怕并非是它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丰富乐府的乐章,供宫廷各种典礼以至娱乐时使用。不管当时统治阶级采诗的目的如何,重要的是它起了搜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当时四散于民间的、仅靠口耳相传的民间作品得以保存下来。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当时采诗的地域实际上远不限于赵、代、秦、楚,而是北起燕、代,南至淮南、南郡,东起齐、郑,西至陇西,也就是遍及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其采集地域之广,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继周代的《诗经》以后又一次收集民间诗歌的壮举。据记载,当时采集的各地的民歌总计有一百三十八篇。从当时乐府掌管的诗歌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是专供朝廷祀祖宴享使用的郊庙歌辞;另一部分则是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所谓 俗乐 。当时,采其乐曲,兼及其歌辞,它们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2.试述汉赋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 骚体赋 ,作家主要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这时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的时间。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多,特别是武帝、宣帝时代,汉赋可以说是达到鼎盛。这个时期的赋作主要是散体大赋,内容大都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的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对当时的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进行夸耀,充满了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又对统治者挥霍享乐的行为流露出某些不满,并且利用赋进行委婉的劝谏和讽刺。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赋虚》、《上林赋》;扬雄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班固有《东都赋》和《西都赋》,合起来叫《两都赋》。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抒情小赋,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赵壹《刺世疾邪赋》也很有名。3.试述汉赋的地位和影响。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我国文坛上兴起的又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以前,它是西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因此它自是 一代文学 的代表。汉赋,特别是那些大赋,尽管存在种种缺点,但是它们在文学史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首先,就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确实有着时代色彩。汉帝国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强大的帝国,疆哉的开拓,经济的繁荣,物资的丰足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都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使当时一部分封建文人感到振奋,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宣扬所谓大汉的声势和出于巩固中央专制政权的需要,也正需要这种文学的出现。汉大赋还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过分奢侈的行为有所不满,有所讽谏。其次,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于好用生僻字,但它在丰富文学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增进描述山川景物、宫殿建筑以及某些都市生活、田猎、朝会场面技巧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成就。第三,从文学发展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过促进作用。我国的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由于中间经过西汉以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魏晋时则出现了 诗赋欲丽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等对文学基本特征的探讨和认识,文学观念也日益走向明晰化。这说明作为一代鸿文的汉代大赋,虽有种种缺点,但它们在文学史上毕竟留下了影响;在某些方面为后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准备了条件。4.如何理解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演变?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当时的社会是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从当时诸王纳士和著书的情况来看,西汉初年的文化思想还是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 骚体赋 ,表现出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这时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的时间。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多,特别是武帝、宣帝时代,汉赋可以说是达到鼎盛。这个时期的赋作主要是散体大赋,内容大都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的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对当时的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进行夸耀,充满了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又对统治者挥霍享乐的行为流露出某些不满,并且利用赋进行委婉的劝谏和讽刺。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从汉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即所谓西汉中叶,是汉帝国国势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承 文景之治 ,为了进一步保卫国家和巩固政权,他北向出击匈奴,消除了历年的边患;他用兵南方,结束了南方一些部族纷争的局面,汉帝国出现了一种空前繁荣的局面。这在一般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颂扬的 盛世 。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和附庸风雅,招纳文学侍从,提倡写作辞赋,而且用利禄作为诱饵。正因如此,大量歌功颂德的作品就产生了。他们既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同时也写了一些感慨自己身世地位以及以讽谕为主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赋虚》、《上林赋》;扬雄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班固有《东都赋》和《西都赋》,合起来叫《两都赋》。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是抒情小赋,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转变,主要是因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赵壹《刺世疾邪赋》也很有名。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所谓 究天人之际 ,就是要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所谓 天人相分 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天道可以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是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司马迁所持的这种观点是与当时汉武帝所提倡的被视为儒学正宗的所谓 阴阳五行 、 天人感应 学说相对立。在当时的思想界,董仲舒讲 公羊 学,他把本来是讲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到社会人事方面来,制造出一套专用天象来占卜吉凶的迷信思想。他一方面说一切人事都是由天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出安排的;另一方面又说天对人世间的活动也会做出反应,如果有谁违背了天道,不顺从天意行事,那么天就要降灾 谴告 ,加以惩罚。这就是董仲舒所主张的 天人感应 说。董仲舒的这种神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大力支持,成为风靡一时的统治思想。而司马迁的观点却相反,他把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和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法加以区别。在《太史公自序》中,他全文引用了他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认为那种把 阴阳四时 加以神秘化,说什么 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的观点其实是 未必然 的。认为人要研究阴阳五行,重视阴阳五行,目的和意义只在于能按照春夏秋冬运行和自然规律从事生产活动,这显然正是对当时假借 阴阳五行 来宣扬迷信思想的批判。正是由于司马迁有这种 天人相分 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此他在写历史的时候,总是对人事、人谋作仔细的观察和记载,并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原因,总结出有益的历史教训。这也正是《史记》一书比较能够保证历史科学性的一个原因。在 通古今之变 方面,司马迁的《史记》也表现出许多的观点和卓越的见解。所谓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与董仲舒的所谓 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形而上学的唯心史观是不同的,他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因此,他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比如说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实行革新,他的变法就是要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也就是说,要实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实现了富国兵强。司马迁就称赞吴起的政绩说: 诸侯患楚之彊 。司马迁写《史记》还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具体任务,就是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意思是说,要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之理,也就是说,历史的盛衰都不是偶然的,无缘无故的,都是有迹可寻的;而且往往是在 盛 中已包含了 衰 的因素。司马迁正是在他不同于时人的对 天人之际 、 古今之变 的独特理解上,成就了自己的 一有之言 ――《史记》。6.如何理解鲁迅评价《史记》为 无韵之离骚 ?所谓 无韵之离骚 ,就是称赞《史记》的文学成就。具体表现在,其一,《史记》为开创我国的传记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为我国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在《史记》之前,对于人物言行的记叙,由于体裁的限制而零碎分散,极不系统。以伍子胥为例,《国语》仅记录了他谏吴王夫差的言论,《战国策》记载了他逃出昭关,行乞吴市一事。《左传》记载较多,但把伍子胥的事迹同与他无关的事迹,夹杂在一起纪录,不仅材料不完整,而且头尾不相照应。至于《吕氏春秋》、贾谊《新序》、《淮南子》等书,取材虽多寡不同,只为阐明作者的论点服务,目的不在于传 人 。而司马迁重视人的作用,以人物为历史的主体,为历史人物作传。《史记?吴子胥列传》即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伍子胥,集中有关题材,系统完整地描叙了伍子胥的一生。另外,司马迁摹写典型的历史人物,为我国的传记文学开辟了康庄大道。为历史人物作传,不象寓言、小说可以虚构创作,而必须受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但又不能一切照搬生活现象。司马迁写传,旨在 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总结历史教训,揭露腐朽黑暗,针砭当世。因此,不论是所写的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经过审慎的选择。这里既有历史家的科学精神,又有文学家的惨淡经营。其二,《史记》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太史公为屈原作传,而对这一 信而见疑,忠而见谤 的形象,他严肃地指出: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这是在写历史,也是在写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其三,《史记》的语言精湛,风格鲜明。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传写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状态和境遇神情。说理抒情,淋漓尽致,吸收民间语言,俚而不俗。用词造语,崇尚自然。以上这些,足以使《史记》成为一部 无韵之离骚 。7.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史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量,这是《史记》传记的主要特点,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所在。具体表现在:其一,选材写人――互见法。司马迁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如在《留侯世家》中有这样的话: 语在项羽事中 、 语在淮阴事中 ;其他各篇也常常有这样的话。这就是前人指出过的 互见法 。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它不只是消极地避免叙述的重复,而且是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的行为在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这样就体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的完整性。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说出。其二、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1、抓住最具典型意义的主要事件和行动来突出人物性格,如起兵抗秦、钜鹿之战、鸿门宴、广武对峙、垓下之围等。2、善于通过琐事来显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如项羽少年逸事。3、通过场面描写展示人物性格,如钜鹿之战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诸侯作壁上观。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在对比中展现人物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是很有代表性的。鸿门宴前,楚汉两军几至火并,而楚强汉弱。刘邦项羽此时相会斗争是相当激烈的。作者就通过这场面对面的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刘邦的懦怯而有机智,项羽的坦率而少谋略,以及其他人物,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的性格,都由于在这场斗争中的不同态度而有很好的表现。故事化的手法和紧张场面的运用,使《史记》的人物传记成为历史与文学互相结合的典范著作。其三、调动各种语言技巧。《史记》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如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从他们所表示的感慨中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的不同: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也! 语气极为坦率,可以想见他强悍爽直的个性;刘邦却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说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现他贪婪多欲的性格。8.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各类有哪些代表作品?汉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揭露官僚贵族的腐朽与残暴,反映人民的悲惨遭遇的诗篇。如《平陵东》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控诉了官吏的贪暴,对百姓的压榨甚至用刦持的手段对人民朝廷残害。《东门行》则叙述了一个城市贫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不得不铤而走险,妻子也劝阻不了。《妇病行》叙述妻死儿幼、丈夫和孤儿饥寒交迫的悲惨情况,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汉时太守,照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 观览民俗 , 劝人农桑 ,实际上是 重为烦扰 。《陌上桑》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象,所谓 重为烦扰 的一个丑恶斋,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它并不是什么故事诗,更不是由故事演变而来的故事诗,而是一篇 感天哀乐,缘事而发 的活生生的现实作品。其二,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如《战城南》是一首悼念阵亡士卒的歌。诗中充满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对死难者哀悼的心情。有人认为这是诅咒战争和劳役的诗。《十五从军行》描写一个老战士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其三,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如《上邪》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的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有所思》也是一首情感真挚热烈的情歌,细腻、深刻地描写了女主公在爱情遭到波折前后的情绪。《上山采靡芜》通过弃妇和故夫的问答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问题方面的悲惨遭遇。也隐约揭示了故夫的被迫离异的心理。《白头吟》写被遗弃的女子向用情不专的男子表示决绝。作品中所表现的悱恻动人的哀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的不幸和苦痛。《饮马长城窟行》是写妇人思念远出不归的丈夫,诗中细致地描述了妇人苦楚的心情和迫切的期盼。其四,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如《江南》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的采莲人欢乐的心情。9.乐府民歌与《诗经》等作品相比,在艺术上有何发展?首先,乐府民歌和《诗经》中的民歌一样,都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们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的现实生活,而且多是发自社会最底层的声音,直接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爱憎。乐府民歌却题材广泛,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跃动着时代的脉搏,是我国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珍品。其次,从诗歌体裁上说,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诗经》中已有某些叙事的成份的作品,象《国风》当中的《氓》、《谷风》、《七月》,《大雅》中的《生民》、《緜》等作品。但是,那些诗还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有的只作了某些客观的铺写,有的仍是通过作品的主人公的主观的倾诉来表达,还是抒情形式,因此只能说它们是抒情诗而带有叙事的成份。而在乐府民歌当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的故事作品,出现人物对话和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有的客观地写出一个生活片断,有的写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有比较完整和发展中的故事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是艺术性很高的叙事作品。因此,汉乐府民歌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第三,汉乐府民歌的形式是非常自由多样的,它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而以杂言为主,并且逐渐趋向五言。乐府中的杂言,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一篇之中,句式有时变化很大,由一两个字到八九个字,乃至十个字的句子都有。除了杂言以外,汉乐府民歌中还出现了不少完整的五言诗,如《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五言诗虽比四言诗仅仅多了一个字,但它却便于把单音词和双音词组合起来,既寓变化于整齐之中,又适应了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五言诗可以扩大诗歌的容量。五言诗的产生和兴起是由乐府民歌开其先河的,然后又扩大到整个文坛。10.试述《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及其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很明确的。诗中描写造成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家长制。封建社会中的婚姻不是以男女双方的爱情为基础,而是以家族利益、家长意志为决定条件的。它表现为男女的结合要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来决定;婚后仍然要受封建家长的支配,特别是在女子方面,仍然要遵从 三从 、 四德 ,成为封建家长的奴仆。刘兰芝不容于婆母,被遣送回娘家后又不容于自己的兄长,完全是死在专横的封建家长压迫之下。《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就在于它通过焦、刘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叛逆精神,并且在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带有极其普遍性的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这是关于《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孔雀东南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它通过诗的形式、诗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如诗中所写女主人公刘兰芝的性格是非常可爱、可敬。她勤劳、善良、坚强、美丽,然而,这样一位完美的女性,却受到封建社会种种蛮横无理的迫害,逼得她走投无路,最后以死以示反抗。正是这种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焦仲卿是诗中的另一个正面人物形象。他对爱情忠诚专一,在刘兰芝和焦母的斗争过程中,他始终站在刘兰芝的一边。为了保护刘兰芝和保卫自己的爱情,他也跟自己专制的母亲作了抗争。可是最后,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清醒过来,从思想上冲破了封建孝道对他的束缚,同兰芝一起以死殉情,对封建恶势力表示了坚决的抗争。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死,是他们在当时具体情况下所能采取的反抗手段。他们的死实际上是给压迫者一个有力的打击和表示了最强烈的抗争。诗中描写的反面人物焦母和刘兄,他们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作者对这两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对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无情,都作了深刻而形象的揭露。这些反面人物也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同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诗中正是通过对他们的揭露,抨击了吃人的封建宗法制度。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诗中的人物语言十分个性化(例见作品)。另外,作者在结构布局方面也很成功。全诗紧扣住刘兰芝夫妇的坚贞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展开了丰富而曲折的情节描写和尖锐的悲剧性的冲突。总的说来,《孔雀东南飞》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思想和艺术二者高度和谐的统一,使它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1.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名称、作者和时代。《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梁萧统的《文选》。所谓 古诗 的名称,本来是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一个统称,萧统已经弄不清这些古诗的作者和时代,就把已经失去作者名的十九首五言诗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从此以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了一个专门名称。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意见纷歧。早在齐梁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 《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 按照这个说法,这组《古诗》是西汉时枚乘作的,而其中《冉冉孤生竹》一篇,按刘勰的说法,是东汉初年傅毅的作品钟嵘《诗品》说, 《去者日以疏》四十五篇 , 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 。这里所说的四十五首,包括《古诗十九首》的大部分作品在内。按照钟嵘的意见,《古诗十九首》中大部分作品应该属于曹植、王粲所作。当然这两种说法,都不是持很肯定的语气。关于第一种说法,说《古诗》是出于西汉初年枚乘之手,我们认为这是很难让人相信的。与《文心雕龙》差不多同时期的《昭明文选》,实际上就不承认是枚乘所作,它没有把它标出主名来。西汉一代,没有任何文人写过五言诗,正如《文心雕龙》所说的 辞人遗翰,莫见五言 ,说西汉文人流传下来的作品,根本没有见到五言诗。而且我们从诗歌发展上来看,不但西汉的枚乘,就是与班固同时的傅毅,也不可能对五言诗取得这样的成就。那时候文人才刚开始试作五言诗,不可能有《古诗十九首》这样成熟的作品。如果说《古诗》是产生于曹植、王粲的时代,也有很多疑问。因为《古诗》里写到洛阳几首诗,都不曾反映洛阳的残破,显然是董卓焚烧洛阳以前的。现在一般文学研究者认为,这组古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但是因为它们的内容相近,编辑在一起。而其产生的时代,应当说这组诗的各篇先后也不会离得太远,大约不出东汉后期的桓、灵之世。无论从五言诗发展的情况或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看,这样的推测是比较合理的。1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在我国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例如《迢迢牵牛星》一首,作者通过假想的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其中。这关键就在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及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等句。因为这几句仍然是扣紧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所以读者只觉得是泛泛写景,而织女的离愁却轻轻点出。其二,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楼》一首,写一个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却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无聊,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孤苦无助的形象。其三,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但言近旨远,含蓄蕴藏,余味无穷。如《行行重行行》中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明月皎夜光》中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等句都是。其四,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行行重行行》中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涉江采芙蓉》中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等都能很好地反映《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总之,《古诗十九首》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3.为什么说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建安文学对汉代文学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 三曹 、 七子 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中,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继汉乐府之后同,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 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 建安风骨 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曹操的全部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虽然沿用乐府古题,但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 缘事而发 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丕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且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曹植的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都有诗作表现了他们身处乱世的忧愤和对现实的关注。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 建安风力尽矣 !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 汉魏风骨 的旗帜,这说明 建安风骨 的传统对后世的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14.略论曹植的诗歌的前后期的变化,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何成就?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但却具有建立功业的伟大抱负。他一生追求的是 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这业,流金石之功 。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 违命之蜀 ,东灭 不臣之吴 , 混同宇内,以致太和 。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曹植的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返回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 愤而成篇 ,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七章,表现了复杂的感情。诗中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表达了对任城王暴亡的哀悼,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在艺术上,诗人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地将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极有层次。此外,诗人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写内心悲愤的感情,使得感情的表达显得沈著浓厚,而不是一味地渲泻。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很能概括曹植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壮志不衰,更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 骨气奇高 的一面。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于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诗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中、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 词采华茂 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15.试论三曹诗歌艺术风格方面的差异。(1)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是慷慨悲凉,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曹操的全部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虽然沿用乐府古题,但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 缘事而发 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如《薤璐行》描写了汉末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召四方军阀为助,以致董卓作乱京师的事。与此相关的还有《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也是反映动乱中的军旅征戍生活。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短歌行》中其中的代表作。诗既抒发了他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也表现了他思念贤才的心情以及他招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全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我们可以感觉到在混乱的现实中建立的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心。此外,他的《龟虽寿》,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观沧海》,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这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曹操的诗极为本色,形式质朴,其诗 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2)曹丕诗歌的风格是情思细腻,清丽委婉。曹丕的诗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另一是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两首是其代表作,尤其是 秋风萧瑟天气凉 一首写得尤其出色。诗人将思妇放在秋夜的背景下来描写,委婉细腻地写出了思妇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语言清丽浅显,很能代表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3)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很能概括曹植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壮志不衰,更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 骨气奇高 的一面。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于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诗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中、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 词采华茂 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16.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类举出代表作品。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按它的内容又可分成四个方面。第一,是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主要写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饮酒》诗的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 ,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所歌咏的是陶渊明自己个人悠闲的生活,这似是他的不足。但是陶渊明从官回到田园,他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来观察才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他往往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田园诗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农业劳动中和与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庚戌岁秋收时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长期躬耕的志趣。第三,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泽游),此诗反映了经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在汉乐府的楚调曲里有《怨诗行》,这首《怨诗楚调》就是模仿汉乐府的体裁。庞主薄,名遵,是陶渊明的老朋友。 主薄 和 治中 都是官名。邓治中名字不详。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写诗人生平的艰难处境。第四,《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仕途到田园,瑞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的追求。早年 大济生 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肥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逐渐形成。桃花源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在《桃花源记》里,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面貌,对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绘。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象《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杂诗》第二首(白日沦西河),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又如《读山海经》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17.田园诗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然而他的咏怀诗、咏史诗却表现出另一种风格,如何理解这个问题?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表现出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 胸中自然流出 ,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18.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有何不同?其一,从上题材上看,南朝乐府民歌与男女爱情;北朝乐府民歌则充满批判精神,视野开阔,凡战争惨景、贫富对立、民风土俗、恐龙人物等有所涉及,老女、孤儿、穷汉、战虏、骑射称雄的健儿、背井离乡的游子,种种人物都在诗中出现,歌辞描写的也正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二,从风格上看,南北乐府民歌的风格同样显著不同。南歌专写缠绵婉约的情爱,风格委婉细腻;北歌则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绪,风格直率粗犷。其三,从语言上看,南歌清丽,多用双关、谐音隐语;北歌质朴中带有粗野的气息。其四,从声调上看, 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皆胡虏之曲 ,吴声西曲是侑酒佐饮的女乐,声调软;而鼓角横吹曲则是军中马上的武乐,声调以雄浑悲忼为特色。其五,从艺术形式上看,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说比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最多。北歌有一部分本用外族语言写成,曾经过汉译;一部分则直接用汉语写,南北朝同是五言诗的昌盛时期,民间歌辞也多五言本是不难理解的。加上北方民歌在由北入南时经过南方作家的翻译润色,在体制上更容易同南方民歌接受。不过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六句者,为北歌所无;而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体也不见于吴声西曲。至于叙事诗,更是北歌独擅。(举作品为例说明)19.分别说明南北朝乐府民歌思想内容的不同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烈地反映了恋爱与婚姻的不自由。如《华山畿》、《懊侬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等。其二,反映了恋爱过程中的男女不平等,这种现象在是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如《子夜冬歌》、《子夜歌》、《懊侬歌》等,从这些诗作中,不仅可以看出女子的坚贞爱情,而且可以看出她们的悲惨命运。其三,反映了不少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一些诗歌反映了妓女的悲怨,如《寻阳乐》。《夜度娘》、《长乐佳》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诉说了她们的酸辛。其四,也有少数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作品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有的是女子的独唱,如《拔蒲》、《那呵滩》等。其五,南朝民歌除吴歌、西曲外,尚有 神弦曲 十八首,也属于 清商曲辞 ,这是江南(建业附近)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和《楚辞?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胡人神恋爱的特点。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战争的。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如《企喻歌》,便是当时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战争的真实写照。北歌中的《木兰诗》,也正是这种战争频繁的时代环境中的产物。其二,反映人民疾苦的。北朝社会的另一个特殊现象,是和上野蛮战争相辅而行的人口掳掠。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北朝民歌中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刺激物 怀土思乡之作,而且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不同于一般的游子诗。《陇头歌》三首写得了为悲壮动人。有些诗歌还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如《雀劳利歌》还接触到社会贫富对立的根本问题。其三,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这种民放我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很突出的表现。如《企喻歌》、《琅琊王歌》、《折杨柳歌》等。其四,反映爱情生活的。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习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心直口直,有啥说啥,毫不遮掩。除以上四个方面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还有《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此诗描绘了辽阔苍茫的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的确是 千古绝唱 。20.试述《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 双璧 ,异曲同工,后先辉映。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 骏马 长鞭 ,经历黄河黑海洋污染,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在爷秭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 壮士 ,竟是一个 女郎 。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列使这个勇敢、坚定、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北朝,女中出现象木兰这样勇敢善战的人物是不足为奇的。木兰自始自终不失劳动人民女儿的本色。她不惜自我牺牲,也不顾 男女有别 , 弯弓征战作男儿 ,既保全老父,又捍卫发边疆。由于故事本身的正义性、传奇性,使民歌作者有可能在木兰身上集中地体现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突破 女不如男 的封建传统观念,把她塑造成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为千百年千千万万的女扬眉吐气。这点在封建社会具有崭新的教育意义。在表现手法上,《木兰诗》也有两结合的因素。繁则极繁,简则极简。如开头一段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繁。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的气氛。又如末段写木兰还家,也很繁。但这里却不是夸张,而是精雕细刻,通过人物行动来刻划人物性格。十年征戍,艰苦备尝,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 万里赴戎机 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作为繁简的标准是人物的特征。《木兰诗》的语言主,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但它们的生动活泼的甚高上取得统一和协调。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形象的塑造。21.概述魏晋南北朝散文个性化和美文化多元的发展走向。魏晋南北朝的文坛出现了新的格局,开拓出个性化和美文化多元发展的前景。试按照纵横两条线索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其一、魏晋散文清新通脱与气爽才丽的特质。魏晋时期,士族文人冲破了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禁锢,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士风与学风的转变,导致了文风的改变。散文逐渐向清新、通脱的方向发展。散文的抒情成分有了明显增加,并重视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作用。如曹操之文,思想开放,富于创造,清峻简约,通脱壮大。孔融之文体气高妙,富有豪情。诸葛亮之文,周密畅达,精辟透彻,词婉情深,庄挚恳切。曹丕、曹植的书信,文笔流畅,率直自然,感情洋溢。嵇康之文,言词激烈,讽刺尖刻,富有战斗精神。阮籍之文,姿肆壮丽,感情激愤。晋代山水游记清新自然,情味隽永。陶渊明的散文,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极浓。王羲之的散文较之汉魏的散文更显出清新、通脱的特点。其二、南北朝散文追新逐丽与标新立异的趋向。这一时期,也不乏情文并茂的佳作。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文辞清丽,新颖别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还有一些史传、笔记小品和山水记游,并不全用骈体,写得活泼流畅、情理相宜。如陈寿《三国志》与范晔《后汉书》中的一些传记,以及郦道元《水经注》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有关山川景物的描写和风物传说的记载等。其三、魏晋南北朝散文骈俪化倾向骈文在南朝得以盛行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1)汉字作为独体单音的一种语言符号,其音韵研究在南朝不仅有重大发展,而且在散文创作中加以运用,这对骈文的发展和繁荣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南朝文人对文学艺术认识的提高,并在写作上追求华丽的辞藻、讲究艺术的技巧。(3)封建君主和贵族对骈文的爱好和提倡。骈文虽然在南朝造成形式主义文风,严重影响思想内容的表达,但就其形式来说,如能运用恰当,对偶可使文句整齐对称,平仄可使间律和谐,用典可使旨意深刻,藻饰可使词句华丽,这对唐宋的律诗词赋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唐代文学试题一、填空题:1、初唐作家中提倡 兴寄 与 风骨 的诗人是--------。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所描写的是--------------的景致。3、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出自于------------------。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出自于-------------------。5、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于------------------------------。6、完成诗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7、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出自于------------------------。8、唐代传奇之名来源于作家---------的小说集----------------。9、 黄粱美梦 一语出自---------------------------。10、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出自于--------------------------------。11、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出自于--------------------------------。12、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二位诗人最后完成的。1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出自于---------------。14、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自于---------------。15、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于------------------------。16、《长恨歌传》的作者是----------------------。17、唐诗中有 孤篇横绝 之誉的杰作是 。18、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出自于 。19、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出自于 。20、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出自于 。21、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自于 。22、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出自于 。23、唐代作家中将寓言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的是 。25、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出自于 。26、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出自于 。27、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自于 。28、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出自于 。29、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 前不见古人 的 古人 指的是 。30、 南柯一梦 出自于唐传奇小说作品 。31、唐代文学以 为分水岭,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32、在贞观诗坛的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 ,形成一种诗风 。33、上官仪提出之 、 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34、魏征曾总结南北朝文学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 ,河朔词义贞刚,重乎 。 并主张 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35、佛禅思想对王孟等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 观念。36、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自于 。37、 是专攻七绝的高手。38、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 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39、李白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 的手法。40、唐文宗曾下诏,将 的歌诗, 的剑舞和 的草书称为 三绝 。41、在盛唐诗人中, 、 长于五绝, 等长于七绝,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 一人。42、被后人称为 杜集七言律第一 的诗作是 。43、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于诗人 之手。44、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出自于 。45、晚唐诗坛上,强调 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 的诗人是 。46、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讽刺的对象是 。47、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中的 菡萏 指 。48、 在《花间集》中被列于首位,他是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是花间派的鼻祖。49、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出自于 。50、李煜词无论前期后期,有其一贯的特点,那就是 。二、选择题:1、下列作品不属于白居易的作品有-------------。A、《轻肥》 B、《卖炭翁》 C、《买花》 D、《舂陵行》。2、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杜甫作品的有---------------。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C、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D、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3、下列诗句把不属于王维作品的有 。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4、下列作品中内容不属于同一类别的是--------------------A、《听颖师弹琴》 B、《李凭箜篌引》 C、《子夜吴歌》 D、《琵琶行》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李白诗歌特点的有------------------------。A、常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 B、喷发式的抒情方式。C、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白色。 D、壮美与优美并存。6、下列作品不属于李贺的有 。A、《梦天》 B、《金铜仙人辞汉歌》C、《雁门太守行》 D、《听颖师弹琴》7、下列作品不属于六朝志怪小说的有------------------。A、《西京杂记》 B、《博物志》 C、《搜神记》 D、《拾遗记》8、曾经高吟 不才明主弃 而走向山水的诗人是-------------。A、王维 B、孟浩然 C、李白 D、常建9、下列表述不符合韩孟诗派的有-------------------。A、以丑为美,以俗为美。 B、主张文学创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C、笔补造化。 D、不平则鸣。10、与词相配的音乐是----------------。A、雅乐 B、清乐 C、燕乐(宴乐) D、江南吴歌。11、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出自于 的作品。A、张若虚 B、刘希夷 C、孟浩然 D、刘禹锡12、下列诗句中不属于王维作品的是 。A、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B、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B、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D、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13、下列表述不符合杜甫的一项是 。A、当生活坎坷、身处离乱时,杜诗便表现为沉郁顿挫。B、当生活稍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C、杜诗的 诗史 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D、杜甫的叙事诗并没有融入强烈的抒情。14、偏爱水行,曾吟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的诗人是 。A、王维 B、张若虚 C、孟浩然 D、谢灵运15、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是诗人 的诗句。A、陶渊明 B、王维 C、孟浩然 D、杜甫16、曾自许为 五言长城 的诗人是 。A、王昌龄 B、刘长卿 C、刘禹锡 D、李白17、唐代传奇创作的繁荣期是在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18、下列诗句中不属于王昌龄的是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C、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D、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9、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中的 锦城 即今天的 。A、重庆 B、西安 C、扬州 D成都20、下列传奇作品中以大团圆结局的是 。A、莺莺传 B、李娃传 C、霍小玉传 D、长恨歌传三、判断题:1、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的影响的,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 )2、唐代文人读书山林的风气对文学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代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4、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5、以高适、岑参等为中心的诗人的诗作创造了静逸明秀之美。( )6、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安史之乱所造成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 )7、李白诗歌虽然也有不少作品写及战乱(指安史之乱),但没有转向写底层百姓的苦难。( )8、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9、杜诗的 诗史 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10、岑参的边塞诗成就主要是在他第二次出塞期间取得的。( )11、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根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 )12、刘长卿诗歌在意象的运用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的倾向,一般不对特定景物作工细的描写。( )13、中唐诗人中,李贺的诗对晚唐诗风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14、与韩孟相比,李贺诗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 )15、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16、暗淡清冷的词语色彩,使大历诗整体上给人以凄凉衰飒的风格印象。( )17、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的诗作`,如《西塞山怀古》《登金陵凤凰台》等是其中的代表作。()18、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19、李商隐诗歌对心灵世界作出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20、冯延巳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还影响到宋代晏殊、欧阳修等词家。( )四、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 2、上官体 3、沈宋体 4、盛唐气象 5、山水诗派6、边塞诗派 7、韩孟诗派 8、元白诗派 9、花间词派 10、通江唱和11、大历诗风 12、沉郁顿挫 13、三十六体 14、苦吟诗人 15、唐传奇五、问答题: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2、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3、结合作品谈谈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4、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5、谈谈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得与失。6、试比较刘禹锡、柳宗元诗歌创作的不同特点。7、为什么说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成熟期的到来?8、结合作品,谈谈杜诗中萧散自然的风格特征。9、谈谈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同境遇之关系。10、谈谈杜甫对中唐诗坛的影响。11、以诗歌写时事是杜甫与白居易的共同点,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两位诗人在方面的不同点。12、试述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13、谈谈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贡献。14、结合作品谈谈温庭筠与韦庄词风的区别。15、结合作品谈谈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16、结合作品谈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17、赏析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18、赏析李煜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19、赏析杜甫的《登高》20、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答案: 一、填空题:1、陈子昂2、洞庭湖3、温庭筠《梦江南》4、白居易《长恨歌》5、王维《山居秋暝》6、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7、柳宗元《渔翁》8、裴铏《传奇》9、沈既济《枕中记》10、杨炯《从军行》1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2、沈佺期、宋之问13、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14、李商隐《夜雨寄北》15、韩愈《进学解》16、陈鸿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8、骆宾王《在狱咏蝉》19、韩愈《原毁》20、崔颢《黄鹤楼》21、王昌龄《闺怨》22、李商隐《马嵬》23、柳宗元24、白居易25、李贺《梦天》26、杜甫《月夜》27、刘禹锡《乌衣巷》2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9、燕昭王30、李公佐《南柯太守传》31、安史之乱32、上官仪、 上官体 33、六对、八对34、清绮、气质35、无生36、王翰《凉州词》37、王昌龄38、高适39、用赋体叙事40、李白、裴旻(m n)、张旭41、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白42、《登高》43、元稹44、温庭筠《商山早行》45、司空图46、隋炀帝47、荷花48、温庭筠49、冯延巳《谒金门》50、真二、选择题:1D、2D、3D、4C、5A、6D、7A、8B、9B、10C、11B、12D、13D、14C、15B、16B、17C、18B、19D、20B三、判断题: 1、2、3、4、6、7、8、9、10、11、12、13、14、15、16、18、19、20 5、17四、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2、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作诗 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即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为 上官体 。3、沈宋体: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律诗的定型,于是后人称律诗为 沈宋体 。4、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5、山水诗派:指以山水自然物色为主要表现对象或借景写情的诗歌流派,它开创于南朝谢灵运,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人将这一题材的创作推向高峰。6、边塞诗派:指以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为主要题材的诗歌流派,盛唐时期,高适、岑参等诗人在这一题材的创作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7、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 不平则鸣 之说,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8、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9、花间词派:晚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个流派,其名源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此派在创作上主要描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表现男女之情,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代表作家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10、通江唱和:指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被贬后以诗歌相酬唱的现象,因他们的贬所一在通州,一在江州,所以其间的唱和被称作 通江唱和 。11、大历诗风:指中唐大历至贞元年间诗歌创作风貌,以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12、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创作主要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13、三十六体:晚唐骈体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尤其是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以擅长骈体齐名,因为他们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所以,时人号为 三十六体 。14、苦吟诗人:晚唐诗坛上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诗人,由于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所以以苦吟的态度创作着 清新奇僻 的诗作,后人将他们及其追逐者称为苦吟诗人。15、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此名源于晚唐作家裴铏的小说集《传奇》。传奇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文异事,如《莺莺传》、《枕中记》等,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进入成熟期。五、问答题: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李白乐府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借古题写时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2)用古题写己怀,如《将进酒》《行路难》等;3)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2、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其 无题诗 一类,其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锦瑟》。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诗人将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而且其心境又非常复杂,各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2)与其诗歌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其诗歌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被心灵化了;3)大量用典,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4)与其诗歌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和因果顺序限制。

2018年联考冲刺复习66个必备文学常识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四书五经是哪几部?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四大悲剧都有什么?乐府是什么诗体?唐宋八大家、饮中八仙都是谁?大李杜和小李杜,你能分清吗?……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异彩纷呈,66个必备文学常识↓↓你了解多少?戳图补课,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