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4 23:19:47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1、中国新闻社: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国家决定组建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立,10月开始发稿。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金仲华任社长。其编辑机构最初在新华社内,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2、北京广播电台:为了便于对外报道,国家决定建立专台对国外广播,1950年4月,北京广播电台正式成立,用英语等7种外国语言播音。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报道任务,一是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二是社会教育,三是文化娱乐。根据这三项任务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各电台陆续开办各类新闻性、教育性和文艺性的节目。3、 九台式 :是建国初期有线广播建设的主要模式。是吉林省九台县委书记张凤岐偶然听到县城的有线广播线和电话串音,从中得到启发,开始利用已有的电话线路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这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楷模。九台式广播站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高了当时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三、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第三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第四节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1、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与1942年《解放日报》的改革,作对比)1)背景:1956年,《人民日报》开始酝酿新闻工作改革事宜。7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宣告改版。在改版社论《致读者》中,首先总结了创刊八年来的成绩,同时承认仍然存在教条主义、党八股等严重缺点,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的是率先行动,为全国新闻界改革做出了典范。它的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求得更大进步2)改版重点:一是扩大报道范围,报道生活里的重要的新的事物;二是开展自由讨论,有许多问题是在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的;三是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3)改版后的变化:第一,最大的变化反映在新闻报道上,新闻数量大增,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广泛,开始提倡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闻,更加关心和贴近读者的生活;第二,言论明显改进。副刊与作进一步加强,在照片的使用上,更为灵活。4)收获和意义①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冲破了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对苏联和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和批判。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EG:人民日报的改版、文汇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的发展。③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2、1956年新闻改革的经过、内容和意义?1)背景: 1949-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对苏联的经验做法照搬照抄,这些都造成了新闻机构的日趋单一化,新闻宣传日益的公式化的不良现象,这是当时新闻界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时机与条件开始成熟,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前进的方针,也是即将出现的新闻工作改革的方针。2)经过:A、《人民日报》的改版:①目的:率先行动,为全国新闻界改革做出了典范。它的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求得更大进步。②做法特点: 1)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先取得中共中央的关怀和领导;再发动广大读者参与报纸的改革。2)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既务虚又务实,思想解放,措施落实。3)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4)研究和借鉴国外报纸的有益经验④ 新闻界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B、报纸工作的普遍改革:中央和省市日报学习讨论中共中央批转《人民日报》改版的报告,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经过半年的边讨论边改革,许多报纸都有不少的改进。一些党外报纸和公私合营报纸,更加注重通过改革使自己的报纸更加有特色。C、新华社和广播工作的改革3)收获(意义与影响)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我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为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共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初步经验,具有深远的意义。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四、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和意义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本节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二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4.3.1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新闻事业本身就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2)新闻报道的内容具阶级性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体,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的。新闻事业发布的新闻以及配合新闻发表的评论,都是记者和编辑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结果。(3)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不同阶级的新闻工作者,在选择事实、描写事实时,总会深深地打上本阶级的烙印。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主要是通过报道事实和评价事实来体现。一方面,通过对新闻的取与舍、抢与压、详与略,甚至报道的真与假表现阶级性;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倡导还是贬斥,等等。此外,新闻标题字号的大与小、新闻所放位置的高与低,新闻所占栏数的多与少,是突出处理还是淡化处理等等,都渗透着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和新闻工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4.3.2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是: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在我国,它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新闻事业产生于阶级社会,且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2、 强调了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特点是通过特殊的新闻手段形成舆论;3、指出了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阶级性,是代表一定阶级发言的机关。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在我国,新闻事业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与充当人民的喉舌是一致的。因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3.3 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一、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大都属于资本家占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它归全体人民所有。二、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则致力于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唯一宗旨。三、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一)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利害关系,金钱,性,斗争,奇突,英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的事件,竞赛,发明与发现,犯罪。(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同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活动有性质的区别,新闻价值观也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是任何人的私有企业,不能单纯地以赢利为目的。不同的新闻事业是以不同的思想体系为核心的。对于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人生观,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是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四、两种新闻事业各自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属私人所有,新闻事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各股份公司的由资本家组成的董事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都要自觉地服从党的领导。五、两种新闻事业各自追求的目的不同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追求赢得最大的利润;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则追求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4.3.4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最高宗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实行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的工作路线。新闻事业是以党报(台)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新闻事业普遍实行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的运行方式。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4 23:18:32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在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模式基本确立,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走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心。1937年《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三日刊。积极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发表了大量社论、重要评论和中共中央的通电、文件等,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围绕《新中华报》这一中心,一批新报刊纷纷出版,形成了一个中共中央报刊系统。《共产党人》《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等。1、《解放日报》:1941年前后,抗日战争在经济上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出大型的《解放日报》。1941年5月创刊,社长先后由博古、廖承志担任,总编先后由杨松、陆定一等担任。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曾以大量篇幅报道战争情况,则时发表不可评论,对国际形势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多刊载国际新闻、宣传报道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新华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1、新华社:新华通讯社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与《红色中华》报一起改名为新华通讯社,与《新中华报》还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抗战爆发后,各根据地的情况与信息交流都要依靠新华社。发稿量也从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同时任翻译外国电讯《每日电讯》供领导参阅。改建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向仲华、博古、廖承志先后接任新华社社长。1939年起,新华社开始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一个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1、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简答《反对党八股》与延安《解放日报》的关系)(经过为前三点,括号里的问题只用大前四点)1)1942年全党开始整风。同年2月初,在延安,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党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新闻界的整风运动指明了方向。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这是党报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党报的性质、任务及如何办好党报都作了具体指示。《通知》发出后,《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最前面,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和博古在延安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70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2)改版前,《解放日报》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1942年1月,《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改版。在改版前,版面安排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3)改版后,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才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各专论。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延安《解放日报》又提出了 全党办报 的方针,强调党报必须由全党来办,党报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整个党组织的一份子,不允许与党唱对台戏。4)意义:经过整风改革,不仅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同时还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5)《新华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的理论问题。A、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探索问题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人物。B、确定了全党办报的思想。C、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了 人民公仆 的思想。D、坚持 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的原则,反对 技术第一、政治第二 的观点。E、反对党八股、梳理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F、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四、中外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2 19:54:58档案事业概论笔记第一章 档案与档案工作1、产生的条件①记录符号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②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2、早期档案形态:甲骨档案;金石档案 (刻在青铜器和铁器的的档案铭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总称)简牍档案(竹简、木牍)缣帛档案(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纸质档案3、档案的概念概念: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术语 中的档案的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法中的概念: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含义:①档案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②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文件。③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各种各样的。④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4、档案的性质(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1)、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2)、档案的一般属性是知识性和信息性。档案的信息性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5、档案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1)、档案与图书相同点:知识性和信息性。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来源于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直接转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真迹,图书不真原始性。②价值作用不同。③信息存在的方式不同。(2)、档案与文物。区别:①文物与档案产生的主观意识不同。②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同。③实存形态不同。(3)、档案与资料。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本单位履行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具有直接性、固定性。资料是购置、复制、交换得到或自行编制而形成的,是间接的、不确定性的。②价值不同。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具有凭证价值,而资料是为了工作查考之需搜集起来的第二手材料,只有参考作用而无凭证价值。③保管要求不同。档案保管国家有明文确定,资料的保管国家无明文确定。6、档案的类型。(一)按形成时间分(1)历代王朝时期的档案(2)民国档案(1949年10月1日之前国民政府各个时期形成的档案)(3)革命历史档案(1919年到1949年共产党活动档案)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行(当代)档案。(二)按形成领域分。(1)文书档案。是反映党务、行政管理等活动的档案。(2)科学技术档案。反映科学技术研究、生产、基本建设等活动的档案。(3)专业档案。是反映专门活动领域的档案。(三)按所有权性质分。(1)公共档案:国家机关或其他公共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为国家所有的档案。(2)私人档案:私人或私人组织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私人所有的档案。(四)按载体形态分。(1)纸质档案。(2)非纸持档案。(五)按记录表述方式分。(1)文字档案(2)图表档案(3)声音档案(4)图像档案7、档案的价值与作用(一)档案的价值与作用。(1)、档案的价值: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结合,客体属性是构成档案价值的基础,主体需要是构成档案价值的前提。二者互为价值。(2)、档案的作用:档案对人们实践活动的影响,是档案价值关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8、档案的价值的形态。(1)、第一价值与第二价值。前者指档案对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后者指对档案利用者所具胡的价值。(2)、现实价值与长远价值(3)、证据价值与情报价值4()、利用价值与保存价值9、档案作用的主要表现(1)、工作查考的主要依据(2)、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3)、经济建设的主要资源(4)、科学研究的可靠依据(5)、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6)、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10、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1)、档案作用范围的递增律(2)、档案机密程度的递减律(3)、档案作用的转移律 (4)、档案发挥作用的条件律。主要有①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②受到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认识水平的制约。③受到档案管理水平的制约 。第二节档案工作一、档案工作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一)档案工作的内容八项工作:收集 整理 保管 鉴定 统计 编目与检索 提供利用 编研(二)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的关系基础工作: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和检索提供利用和编研两者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二、档案工作的性质(一)档案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属于一项专门业务。(二)是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一项文化性工作。三、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二)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四、档案工作标准化与现代化(一)档案工作标准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标准化主管机关或单独就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概念和设施等 ,制定科学的统一的规则和技术规范,并予以实施的过程。1、档案工作标准货摊意义①是实现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②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条件。③是推动档案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2、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内容。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一般以 Q 开头。(二)档案工作现代化档案工作现代化,是指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理念、组织方法,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使之获得最佳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项工作。主要内容:1、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2、档案工作组织与管理现代化。3、档案资源管理信息化4、档案工作人员现代化。第二章 档案事业第一节 档案事业及其构成一、档案事业的概念及其内容(一)档案事业的概念:档案事业是管理档案和档案事业的活动,是以管理开发国家和社会档案信息资源为手段,以为国家各项事业和社会各界服务为宗旨的具有国家规模的一项社会事业。(二)档案事业的内容1、档案管理工作。档案馆(室)等档案管理机构或档案人员,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管理档案并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一项工作。2、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以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为目标,国家和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按照 统一领导,分组管理 的原则,依法对全国和地方的档案工作开展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的活动。3、档案法制工作。围绕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十六个字来推进工作的。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①档案立法工作,制定完备统一的档案法体系。②档案行政执法。树立档案执法权威。③档案行政救济。确保档案行政相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④档案普法教育,营造自觉守法的法治环境。4、档案教育工作。社会教育机构与档案部门对预备从事档案工作或已经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进行档案学理论,专业技能和有关学科知识的传授活动。5、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档案教育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其他档案机构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档案专业发展史的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工作。6、档案宣传工作。向社会灌输、普及档案知识宣扬档案的功能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重要意义以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传播档案工作的信息,弘扬档案工作人员的精神,鼓励和吸引人们积极参与档案的保护和利用等事务。7、档案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档案界的国内外交往与合作活动。二、档案事业的地位与意义(一)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二)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三)是整个国家文献信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永恒事业。三、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档案事业的管理体系和组织制度。包括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实体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划分、运行规则等的法律制度规定。管理体制分两种:集中式和分散式。我国属于集中式,具体包括1、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是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2、专业和科技档案工作 条块结合 的管理。3、局馆合一管理。四、档案事业管理手段。法律 行政 经济第二节 档案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一、建立49年一月接管故宫博特院。49年十二月,中央军委发布征集革命历史文件及其他史料的通令。54年11月8日,成立国家档案局。二、发展(一)全面建设阶段(1958-1966)1、实行党政档案和档案工作统一管理。2、建立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各级国家档案馆。3、各级机关普遍建立了统一管理党政档案的档案室。4、建立了科技档案工作。5、档案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二)严重挫折阶段(1966-1976)(三)恢复提高阶段(1976-1987)(四)全面发展阶段(1988-以来)档案法:1987年9月5日颁布,1988年1月1日实施。集中体现:1、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2、档案资源建设持续加强。3、档案服务成效显著。4、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5、档案科技与教育工作扎实推进。6、档案宣传出版工作快速发展。7、对外交流和合作开创了新局面。第二节 档案机构与人员一、档案机枪类型及其职责(一)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具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档案事业管理机构。1、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四级:国家级 省(自治区工、直辖市)级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2、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1)国家档案局职责①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制定规章和政策)②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档案事业发展规划)③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法律监督)④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工作,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⑤组织、指导档案管理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⑥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责。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②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③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④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交流,档案宣传、教育、培训。(二)档案馆1、档案馆网络规划与设置档案馆:集中管理特定范围档案的专门机构。档案馆网:纵横交错,布局合理,即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档案馆群体。我国档案馆主要有以下几类:(1)各级国家档案馆:国家级综合档案馆地方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2)其他各类档案馆专门档案馆:管理特定范围专业档案中央四个:中国照片档馆 中国科学技术档案馆(待建)中国声像档案馆(待建)中国文学艺术档案馆(待建)部门档案馆:专业主管部门设置的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机构的档案馆。中央各类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 安全部档案馆 公安部档案馆最高人民法院档案馆 最高人民检察院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一种内部档案机构2、档案馆性质与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功能拓展(1)档案馆的性质与任务。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文化性、公共性(公益)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基本属性。任务:①收集、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②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执照规定整理保管。③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2)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功能 (四位一体)基本功能:①国家档案综合积累、存储和安全保管功能。②国家档案信息服务功能④国家档案信息社会教育功能。⑤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查阅服务功能。其他功能:大中专院校档案文秘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社会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保护修复中心,区域性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等相关社会功能。(三)档案室1、概念:是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团体内部设置的集中管理本单位档案的专门机构。特点:最普遍、最大量、最基层2、性质:①各级机关的内部组织机构。②档案事业组织系统中的基层组织,担负着为国家档案馆积累和输送档案资源的职责,是保存档案的过渡性机构。3、职能: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四)其他档案机构1、其他档案管理机构(1)联合档案室:指同一地区,特别是同一区域内,办公地点在同一个大院内的若干个机关单位共同建立的档案管理机构,负责保存和管理这些机关单位形成的档案并提供利用服务,有的地方称之为文档中心。特点:精简效能,完整性(2)信息中心: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在原有文书、档案、图书、资料情报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的综合性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机构。(3)文件中心:介于文件形成机构和档案馆之间的中间性或过渡性文件管理机构,是一种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文件档案管理机构。2、档案教育培训机构(1)档案高等教育机构(2)档案培训机构:为档案工作者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举办的训练班,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3、档案宣传出版机构中国档案报:世界唯一 中国档案出版社4、档案科学研究机构5、档案咨询机构:国家行政管理当局为征求档案、工作意见和建议而依法设立的顾问性组织,有档案咨询委员会、档案委员会等不同名称。6、社会档案服务机构(1)寄存中心:国家综合档案馆、社会机构或个人设立的为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提供档案寄存服务的商业性档案保管机构。(2)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是集中管理若干档案馆、档案室特定范围档案资料目录并提供检索服务的专门机构。(3)档案事务所(咨询公司):提供社会档案服务的商业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二、档案人员职业素养(一)档案职业与专业技术资格1、档案职业资格 我国现行未推行 证书 制。2、档案专业技术资格,即专业技术职称。研究馆员 副研究馆员 馆员 助理馆员 管理员(三)档案人员素质: 政治 专业 知识 身体(四)职业道德:在从事档案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忠于职守,遵守法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维护史实;文明管档,优质服务。2、档案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自律 (自我修养);他律(教育与监督)第三章 档案法制建设档案法制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措施和根本保障,也是国家法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一、档案立法工作。制定完备的档案法体系。二、档案行政执法。树立档案执法权威,依法行政。三、档案行政救济。确保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四、档案普法教育。营造自觉守法的法治环境。第一节 档案立法工作一、概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档案法律的活动。 (狭义)含义:①是立法主体依法宝职权所进行的活动。②是遵从一定程序,运用一定技术所进行的活动。③是制定、认可、补充、修改、废止法的活动。二、档案法规体系的构成(一)概述。档案法规体系是以《档案法》为核心,由档案法律、法规、规章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效力: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二)档案法规体系的构成 。法律 法规(行政) 地方性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规章《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前者:88年1月 1日施行,96年7月5日修改。后者:90年11月19日施行,99年6月7日修改。两者调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工作的基本问题。法律调整的范围;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列入经济建设发展谋划;设置奖励);公民在档案事务中的义务和权利。2、档案机构的职责和档案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3、档案和管理。具体有文件的归档;移交(国家20年移交;县级10年移交);保管;开发利用和公布等 (满30年可向公众开放)3、法律责任主要违法行为损毁、丢失;提供、抄录、公布、消毁;涂改、仿造;出卖、转让国家的;倒卖 ;不按规定移交;不殷实规定时间归档;不按规定开放档案;不作为;玩忽职守;非法出境等第二节档案行政执法执法一、概念与基本要求(一)概念:指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影响其权利义务,以及对行政相对人行使档案权利,履行义务进行检查监督的行为。含义:主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内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事,直接影响或直接涉及个人、组织的权利义务。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个人、组织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档案行政执法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二)档案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合法 依据充分 合理(指行政自由裁量权)效率 接受监督二、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①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②以协助部门的法律为依据。④共同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档案行政执法依据的适用原则。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后法优于先法;就高不就低;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不溯及既往;呈请有权机关决定。四、档案行政许可(一)概念: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特征:是依法申请的行政行为;是经依法审查的行政行为;是一种授益性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三)档案行政许可主体与项目1、依《档案法》与《档案法实施法》的规定,档案行政许可主体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局具有档案行政许可主体资格,档案馆不具有。2、档案行政许可项目。设定原则:保障档案事业发展;确保公共利益;数量最少原则;适用原则。主要涉及的方面:国家安全有公共利益的事项;关系公民合法权益的事项;档案人员的管理事项;档案机构的管理事项;国有档案的变动事项;综合协调方面的事项。六项内容:①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应当保密的档案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个人和单位出卖的审批。②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或应当保密的非国有的档案的赠送、交换的的审批;③向国内外单位或个人赠送、交换、出卖复件的审批;④携、运、邮档案出境的审批;⑤专业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审批;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验收。(三)档案行政许可的实施1、档案行政许可实施原则。合法;公开、公开、公正;便民、效率。2、程序:申请受理(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复杂行长10日)-审查-决定--送达(10内送达申请人)。公告送达:公告之日起60日算送达。(四)档案行政许可的监督两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监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1、层级监督:上级对下级行政许可监督。主体权限合法?程序合法?2、对相对人的监督。3、档案行政许可违法行为的处理。监督责任;违法许可的法律责任;赔偿责任;违法设定许可的法定责任。五、档案行政处罚(一)档案行政处罚概述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为了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犯罪的行为,给予人身的财产的名誉的及其他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二)档案行政处罚的种类。处罚权 处分权处罚权分:警告;罚款;行没收违法所得;限期改正;赔偿损失;通报批评。(三)档案行政处罚的管辖1、原则上由档案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职权管辖。2、法律、法规有专门规定的,按法律规定管辖。、3、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对管辖权有争议的,报上一级机关指定。4、根据《档案行政处罚暂行规定》,上级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办理级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案件交下级部门办理。5、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已构成犯罪的,关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档案行政处罚的程序简易程序(当场处理程序) 一般程序(普通程序) 听证程序1、简易程序: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处罚事项,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处罚程序。符合条件:违法事实确凿;有法律依据;处于警告的行政处罚。内容:表明身份-确认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并告知相对人相关权利-可取并复核相对人的意见-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交付-备案。2、一般程序:立案-调查取证-作出处罚决定-告知理由并告知权利-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正式裁决-送达-制作《行政处罚案件结案报告》3、听证程序单位5万以上,个人3000以上罚款的,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听证报告书》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程序:听证的申请和决定(3日内提出)-听证通知-听证形式(一般公开,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的除外)-听证的主持人和参与人(主持人非本案调查人)-听证应当制作《听证笔录》-听证费用(当事人不用承担)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制作听证报告书,而不是主持人。(四)档案行政处罚的执行。1、执行:档案执法主体保证档案行政处罚决定所确定的当事人的义务得以履行的程序。执行原则: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严格实行罚款收支两条线。作出罚款的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构相分离的原则。2、执行的方式 :自动履行;强制执行。第三节 档案行政救济一、档案行政救济的概念。又称档案事务方面的救济,公民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经申诉或提起诉讼,由有关国家机关对违法或不当的档案行政行为予以收正,并对被侵害的权益加以补救的过程。特点:适用于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实行 不告不理 原则二、档案行政复议。(一)概念: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事务进行行政管理,作出行政决定后,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档案行政决定违法或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法律制度。(二)档案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1、对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不服的2、对档案行政管理实行的代为保管档案,征购档案等行为措施服的。3、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许可或档案行政审批事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依法办理的。4、认为档案管理部门违法要求相对人履行义务的。5、其他。(三)档案行政复议的程序申请(县级以上的,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也可向上级申请;对国家档案局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档案局申请)-受理(审查是否合法;重复申请;是否已受理;手续是否完备)-作出决定(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决定,但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延长期最多不超过30日。行政复议决定四种情形①具体行为事实清楚,合法的决定。维持。②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宝职责,责令限期履行。③有下列情形的,撤销、变更或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载或滥用职权,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④被申请人不按《行政复议法》作出行政行为的,可撤销。三、档案行政诉讼(一)概念与原则1、概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诉诸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据此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人的参加下,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裁判以及执行裁判等司法活动的活动。特点:被告恒定性;诉讼客体特定性。2、原则:一般原则和特有原则。一般原则: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当事人有权辩论;人民检察院实行监督。特有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被告负举证责任;有限司法变更(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时有司法变更权);诉讼不停止原则。(二)档案行政诉讼的管辖1、级别管辖的确定规则①基层:一审行政案件。②中级:一审行政案件。一般为发明专利、海关方面的;国、省、自作出的行政处罚;本辖区重大的案件。③高级:本辖区重大、复杂的一审案件⑤最高: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一审案件2、地域管辖的确定规则①没有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由作出行为所在地管辖。②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改变原行政行为的,既可由原机关管辖,也可由作出改变后的机关管辖。③对限制人身自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即可由被告所在地管辖,也可由原告所在地管辖。④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管辖。(三)档案行政诉讼的程序一审程序 二审程序 执行程序 再审程序(审判纠错程序)1、一审程序起诉(条件,一般收到行政复议书15日内提出,没胡告知起诉期限的,最长2年,不动产20年)--受理(7日内立案,对不受理的收到送达书10内上诉)--审理-裁判(一审审判期限为三个月)2、二审程序3、再审程序 :又称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审判纠错程序。4、执行程序:执行是针对当事人不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相对人的强制执行和对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四)档案行政诉讼的应诉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针对原告的起诉提出答辩或被人民法院传呼到到庭对原告进行驳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