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外国文学史(二)试题库-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1 17:35:55外国文学史(二)试题库一、填空(85题)1、美国废奴文学的代表作有《汤姆叔叔的小屋》 、《白奴》 。2、俄国文学史上塑造 小人物 形象的作品有普希金的《驿站长》 、果戈里的《外套》以及 陀斯妥耶夫斯基 的《穷人》等。3、现实主义是19世纪 30 年代首先在 法 国、 英 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高尔基称之为 批判现实主义 。4、哈代把他的小说分为三类: 罗曼史和幻想 小说、机敏和经验 小说 、 性格和环境 小说 。5、海涅被称之为浪漫主义的 幻想之王 和开创新诗派的 第一只夜莺 。6、《复活》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 聂赫留朵夫 、 玛斯洛娃 。7、司汤达的著名的文学评论集是 《拉辛与莎士比亚》 。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 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其副标题是 《1830年纪事》 。8、马克思所称赞的英国 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是狄更斯、 萨克雷 、盖斯凯尔夫人 。9、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10、 迷惘的一代 语出美国女作家 斯泰因 ,她曾指着 海明威 等人说: 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11、把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是 巴尔扎克 (作家)的 《人间喜剧》 (作品)。12、巴黎公社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有 欧仁.鲍狄埃 、 路易丝.米雪尔 ( 茹尔.瓦莱斯 、让-巴蒂斯特.克莱芒 )等。13、路易丝.米雪尔 是巴黎公社的著名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有 红色圣女 之称。14、巴黎公社文学为 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5、维尔特 被恩格斯称为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16、冈察洛夫的代表作 《奥勃洛摩夫》 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 多余人 形象。17、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其副标题是 新人的故事 ,这部小说塑造了 拉赫美托夫 等 新人 的形象。18、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善于通过描写 小人物 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与虚伪;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 含泪的微笑 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 欧.亨利 笔法。19、 《马丁.伊登》 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20、1829年巴尔扎克发表了 《朱安党人》 ,迈开了走向现实主义的第一步。他的《人间喜剧》分为三大类: 风俗 研究、 哲学 研究、 分析 研究,其中的 风俗 研究又分为 私人 生活场景、 巴黎 生活场景、 外省 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 生活场景和 乡村 生活场景。21、《国际歌》是一首格调高昂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是 整个无产阶级 ,它有力地表达了 无产阶级 思想。22、哈代的 性格和环境小说 表现出作者对造成 威塞克斯 社会和 威塞克斯 人悲剧命运的探讨,经历了从 命运 悲剧到 性格 悲剧,到 社会 悲剧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哈代对当时社会全面的批判,体现了其 悲剧 意识 巨大的现实意义。总体上看,他的艺术方法是 现实主义 的。23、福楼拜的代表作是 《包法利夫人》。24、狄更斯的《双城记》以 法国大革命 为背景,以 巴黎 和 伦敦 作为故事的发生地。25、俄国文学中第一个 小人物 形象是 维林 。26、法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卢贡 马卡尔家族》中,描写工人生活的小说是 《小酒店》 和 《萌芽》 ,这两部小说是很杰出的名作。27、 《死魂灵》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长篇小说。28、果戈里塑造的五个地主典型是 玛尼洛夫 、 柯罗博奇卡 、 诺兹德寥夫 、 索巴凯维奇 、 普柳什金 。29、陀思妥耶夫斯基前期代表作为 《穷人》 ,后期代表作为 《罪与罚》,最后一部巨著为 《卡拉马佐夫兄弟》 。30、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 《童年》 、 《少年》和 《青年》 。31、俄国文学画廊中出现的 多余人 的典型形象是 奥涅金 、 毕巧林 、 罗亭 和 奥勃洛摩夫 。32、《白痴》的作者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 娜斯塔西娅.费利波夫娜 。33、世界三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当属俄国的 契诃夫 、法国的 莫泊桑 、美国的 欧.亨利 。34、果戈里第一部成名作是 《狄康卡近乡夜话》 ,标志果戈里现实主义讽刺艺术完全成熟的剧本是 《钦差大臣》 。35、《战争与和平》以 包尔康斯基 、 别素号夫、 罗斯托夫 、 库拉金 四个贵族家庭的生活为线索展开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写了各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36、果戈里《死魂灵》的出版,引起了激烈的斗争,其实质是维护还是揭露 农奴制 的问题37、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穷人》的意义在于继承了普希金和果戈里开创的优良传统 写小人物,同时又所创新,作家被赞誉为 穷人 的代言人。38、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因塑造了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人物形象,曾使最家在文坛独树一帜,受到普遍赞誉。39、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男主人公是 拉斯柯尔尼科夫 。40、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突出描写了三个中心人物,他们是 安德烈.包尔康斯基 、 彼埃尔.别祖霍夫 和 娜塔沙.罗斯托娃 。41、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 资产阶级 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 封建 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而公然与青年军官 渥沦斯基 结合在一起,因此遭到整个上流社会的种种可怕侮辱与非难。42、《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在作者的思想艺术上具有 承前启后 的作用,虽然作品对贵族阶级的批判比过去加深了,但还没有达到后期作品那样强烈批判的深度, 阶级调和 论、 宿命 论和 不抵抗主义 的说教比以前更加重了。43、契诃夫最有名的剧本《樱桃园》中的主人公是 罗巴兴 ,他是一个看见什么就吞吃什么的猛兽,正是这个新兴的 资产阶级 猛兽,吞吃了贵族的庄园。44、契诃夫1903年写的最后一部小说是 《新娘》 ,已经充满了对新生活即将来临的预感,表现了一种显著的 乐观 主义情调。45、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以前,俄国文学中先后有 古典主义 、 感伤主义 和浪漫主义几种文学流派。46、屠格涅夫的《前夜》写俄国贵族少女 英琳娜 爱上保加利亚爱国青年 英沙罗夫 ,并同赴保加利亚参加民族解放斗争的故事。48、乞乞科夫是俄国资本主义积累时期,从 地主贵族 过渡到新兴 资产者 的典型。别林斯基评论说: 乞乞科夫之流活动在不同国家里,只不过穿着 别的衣服 罢了 。49、《死魂灵》所表现出的 含泪的微笑 ,正如我国伟大文学家鲁迅所指出的,既是它的 伟大 处,也正是作者的 悲哀 处。50、左拉的三部曲《三名城》包括 《卢尔德》 、《罗马》 、和 《巴黎》三部小说。他的代表作之一《萌芽》真实地描写了 工人 遭受的剥削和压迫。51、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是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其姊妹篇是 《汤姆.索娅历险记》 。52、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爱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是 《呼啸山庄》 ,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 《简.爱》 。53、《玩偶之家》的剧情本身就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打破不平等的 资产阶级 家庭关系,解放妇女,提高她们的 社会地位 ,这就是剧本的主题。54、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童年》 、 《在人间》 、《我的大学》 。55、美国文坛的 迷惘的一代 作家的代表是 海明威 ,他的描写 硬汉 性格的作品使欧美文坛耳目一新,代表作为 《太阳刚刚升起》 、 《永别了,武器》 、 《老人与海》 。56、1954-1956年, 爱伦堡 发表了小说《解冻》,小说通过描写 茹拉夫廖夫 这个 官僚主义者 典型,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不正常现象。由此发端的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关注人物命运的创作倾向,被称为 解冻文学 思潮。57、曾在我国广泛传颂的苏联著名抒情诗《红莓花儿开了》、《卡秋莎》的作者是 伊萨科夫斯基 。58、 解冻文学 思潮大约流行了 10 年,即因几部有争议的作品出现,导致被否定,而逐步终止。其中主要争议之一是围绕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 《日瓦戈医生》 。59、《母亲》是高尔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问世,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新纪元。60、高尔基的《母亲》的中心人物是 帕维尔 和 尼洛夫娜 。61、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 《青年同盟》 、 《社会支柱》 、 《人民公敌》 、《玩偶》 等。62、海明威在小说 《太阳照常升起》 中引用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作为题词。63、《高老头》的主要人物有: 高里奥 、 拉斯蒂涅、 伏脱冷、 鲍赛昂夫人 。64、《简爱》的副标题为 一部自传 。65、《德伯家的苔丝》的副标题为 一个纯洁的女人 。66、海涅的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是一首被恩格斯称为 宣传社会主义 的政治诗。67、海涅的长诗代表作是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68、普希金的《叶甫盖尼 奥涅金》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广阔的社会生活,别林斯基曾称它为 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69、别林斯基称奥涅金这类人为 聪明的废物 ,后来人们都把这类人称作 多余人 。70、在俄罗斯文学中,所谓 多余人 是一个人物系列,这一称谓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中篇小说 《多余人日记》 之后才广为流传的。71、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 《猎人笔记》 。72、在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中,一般认为前四部即: 《罗亭》 、 《贵族之家》 、 《前夜》 和《父与子》 代表了作家创作的最高成就。73、在西方文学中, 托尔斯泰 和 巴尔扎克 一起被人们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峰峦。74、托尔斯泰晚年思想与艺术的结晶、其世界观转变后的最重要的作品是 《复活》 。75、《复活》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 聂赫留朵夫 和 玛丝洛娃 。76、托尔斯泰主义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不抵抗主义 、 道德的自我完善 和 勿以暴力抗恶 。77、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是: 《战争与和平》 、 《复活》 和 《安娜卡列琳娜》 。78、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福克纳称他为 美国文学之父 。79、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 《射击》 、 《暴风雪》 、 《棺材匠》 、 《驿站长》 、 《村姑小姐》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驿站长》 。80、海涅的政治抒情长诗《德国 一个冬天的童话》利用 梦境 、 幻想 与传说,对德国的封建反动制度进行揭露、讽刺与鞭挞、指出它腐朽、没落、灭亡的必然趋势。81、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 俄国文学之始祖 , 是 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82、普希金在青年时代写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如 《致普柳斯科娃》、《童话》、 《自由颂》 、 《乡村》 、 《致察尔达耶夫》 。83、 普希金 是俄国杰出的民族诗人,他既是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俄国 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的奠基人。84、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的女主人公是 蓓基.夏波 ,她是个 小资产阶级野心家 的典型。85、19世纪欧洲文坛在这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然而 批判现实主义 仍占重要地位。总的趋势是,俄国文学渐渐超过了 西欧文学 ,东、北欧文学也有较大发展。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从70年代起写出了一系列思想深刻的 社会问题 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道德 、 法律 、 妇女 等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二、单项选择题(70题)1、为海明威获得声誉的第一部重要长篇小说是: (B)A《老人与海》B《太阳照常升起》C《丧钟为谁而鸣》D《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2、《穷人》中的 小人物 形象是: (A)A 杰弗什金B 巴施马奇金C 维林D 罗亭3、作为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出现在下面哪部作品中: (C)A《怎么办》B《父与子》C《罪与罚》D《死魂灵》4、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产业工人罢工的小说是: (A)A《萌芽》B《玛丽.巴顿》C《艰难时世》D《国际歌》5、《巴巴拉少校》的作者是: (B)A 劳伦斯B 肖伯纳C 海明威D 德莱塞6、桑提亚哥是下面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A《老人与海》B《永别了,武器》C《美国的悲剧》D《太阳照样升起》7、揭发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是: (A)A《屠场》B《愤怒的葡萄》C《西线无战事》D《铁皮鼓》8、在戏剧创作中具有 情节压缩法 特点的作家是: (B)A 肖伯纳 B 易卜生 C 博马舍 D 比昂松9、《死魂灵》中乞乞科夫走访的第一个地主是 (B)A 诺兹德廖夫 B 玛尼洛夫 C 柯罗博奇卡 D 普柳什金10、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 (D)A《安娜卡列琳娜》B《战争与和平》C《教育的果实》D《复活》11、丹柯是下面哪位作家笔下的人物: (D)A 托尔斯泰 B 哈代 C 肖洛霍夫 D 高尔基12、法国第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是: (C)A 福楼拜 B 莫泊桑 C 司汤达 D 巴尔扎克13、 为艺术而艺术 的主张,成为( )主义纲领口号: (C)A 浪漫主义 B 象征主义 C 唯美主义 D 自然主义14、著名的唯美主义杰作《珐琅和雕玉》的作者是: (B)A 波德莱尔 B 戈蒂耶 C 王尔德 D 马拉美15、标志巴尔扎克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第一部作品是: (B)A《欧也妮葛朗台》B《朱安党人》C《高老头》D《贝姨》16、左拉的小说( )表现了 生理主义的观点 : (B)A《萌芽》B《玛德兰费拉》C《穷人的姐妹》D《金钱》17、巴尔扎克笔下的著名金融资本家的形象有: (D)A 伏脱冷 B 高布赛克 C 葛朗台 D 纽沁根18、 玛蒂尔德小姐 是法国著名小说( )中的人物: (D)A《羊脂球》B《遗产》C《包法利夫人》D《红与黑》19、( )是《高老头》中鲍赛昂夫人故事的继续: (A)A《弃妇》B《贝姨》C《幻灭》D《夏倍上校》20、葛雷梗是英国著名小说( )中的人物: (B)A《远大前程》B《艰难时世》C《荒凉山庄》D《董贝父子》21、 大坏蛋博尼克 是( )中的人物: (D)A《青年同盟》B《群鬼》C《人民公敌》D《社会支柱》A《卖火柴的小女孩》B《丑小鸭》C《野天鹅》D《皇帝的新衣》23、《死魂灵》显著的艺术特点是 含泪的讽刺 ,作者在揭露的同时,又表现出:(C)A 鞭挞与嘲笑 B 抨击与愤怒 C 同情与哀婉 D 委屈与自尊24、果戈里的著名小说《死魂灵》的中心人物应是: (D)A 玛尼洛夫 B 波留希金 C 诺兹特寥夫 D 乞乞科夫25、别里科夫是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 (D)A《万卡》B《变色龙》C《小公务员之死》D《套中人》26、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妇女形象中,被描写得最理想化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 (C)A 玛丝洛娃 B 安娜卡列尼娜 C 娜塔沙 D 玛尔华27、 她晒黑了,消瘦了,显得苍老,她的鬓角唇边见了细纹。现在她的脑门没有发卷了,她的头发用头巾盖住了 她的衣服和态度,都没有一点卖弄风情的痕迹。她变得比过去朴实了。 这里的 她 是指: (D)A安娜卡列尼娜 B 爱仑 C娜塔沙 D玛丝洛娃28、男主人公梅什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中的人物: (C)A《罪与罚》B《白痴》C《地下室手记》D《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29、果戈里的著名作品《死魂灵》所描写的俄国资本主义积累时期,从地方贵族过渡到新兴资产者的典型是: (A)A 乞乞科夫 B 泼留希金 C 玛尼洛夫 D 索巴凯维奇30、被别林斯基赞誉为 俄国社会小说的滥觞 的作品是: (B)A《罪与罚》B《穷人》C《白痴》D《白夜》31、高尔基之所以把19世纪现实主义称之为 批判现实主义 ,是因为它: (B)A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B着力于暴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C提倡社会改良 D同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32、19世纪后期丹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勃兰兑斯的代表性理论著作是: (A)A《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B《拉辛与莎士比亚》C《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D《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33、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 多余人 形象是: (C)A 奥涅金 B 毕巧林 C奥勃洛摩夫 D 罗亭34、杰克.伦敦代表作是: (D)A《荒野的呼唤》B《白牙》C《铁蹄》D《马丁.伊登》35、司汤达出版下列哪一部作品时第一次使用 司汤达 的笔名: (A)A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弗罗伦萨》 B文艺评论《意大利绘画史》C游记《罗马漫游》 D小说《红与黑》36、司汤达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 (D)A《意大利遗事》B《红与白》C《巴马修道院》D《阿尔芒斯》37、司汤达的《红与黑》原名为: (D)A《一八三0年纪事》B《意大利遗事》C《吕西安娄凡》D《于连》38、狄更斯的成名作是: (D)A《远大前程》B《艰难时世》C《荒凉山庄》D《匹克威克外传》39、狄更斯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是: (B)A《远大前程》B《艰难时世》C《荒凉山庄》D《匹克威克外传》40、《简.爱》的副标题是 (B)A 一个纯洁的女人 B 一部自传 C 1847年记事 D 一个爱情故事41、在表现下面哪一个主题上,夏洛蒂.勃朗特开了英国文学史的先河 (D)A 追求婚姻自主 B 追求爱情自由C 追求男女法律平等D 表现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42、《简.爱》是一部 (A)A 现实主义小说 B 浪漫主义小说 C 古典主义小说 D 哥特式小说43、哈代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 (D)A《远离尘嚣》B《还乡》C《卡斯特桥市长》D《无名的裘德》44、被誉为是开创德国新诗派的 第一只夜莺 的诗人是 (B)A 歌德 B 海涅 C 毕希纳 D 维尔特45、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所批判的 精神的巴士底监狱 指的是 (A)A 教会 B 君主政权 C 封建制度 D 德国的检查制度46、被恩格斯称为 宣传社会主义 的海涅的政治诗是 (D)A《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B《中国皇帝》C《卢台奇亚》D《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47、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的是 (B)A 果戈里 B 普希金 C 高尔基 D 托尔斯泰48、被称为是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的人是 (B)A 果戈里 B 普希金 C 高尔基 D 托尔斯泰49、俄国文学中第一个 小人物 的形象是 (D)A奥涅金 B 罗亭 C 奥勃洛摩夫 D 维林50、别林斯基称普希金的哪一部作品为 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B)A《别尔金小说集》B《叶甫盖尼.奥涅金》C《上尉的女儿》D《自由颂》51、被公认为 自然派 的奠基石、 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 的是 (D)A《叶甫盖尼.奥涅金》B《猎人笔记》C《母亲》D《死魂灵》52、屠格涅夫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 (A)A《帕拉莎》B《霍尔与卡里内奇》C《多余人日记》D《贵族之家》53、屠格涅夫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 (D)A《前夜》B《罗亭》C《散文诗》D《处女地》54、屠格涅夫的绝笔之作、也是他整个生命与艺术的总结的作品是 (C)A《前夜》B《猎人笔记》C《散文诗》D《处女地》55、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的第一篇作品是 (B)A《草原上的李尔王》B《霍尔与卡里内奇》C《初恋》D《春潮》56、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是 (A)A《穷人》B《被欺凌与被侮辱的》C《双重人格 高略德金先生的奇遇》D《舅舅的梦》57、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获得欧洲乃至世界的声誉,是从他发表的哪一部作品开始的(C)A《白痴》B《被欺凌与被侮辱的》C《罪与罚》D《卡拉马佐夫兄弟》58、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 (D)A《白痴》B《被欺凌与被侮辱的》C《罪与罚》D《卡拉马佐夫兄弟》59、下面哪一部作品第一次表现了列夫.托尔斯泰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A)A《一个地主的早晨》B《旧式地主》C《哥萨克》D《塞瓦斯托波尔故事》60、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 (B)A《战争与和平》B《复活》C《安娜卡列尼娜》D《克莱采奏鸣曲》61、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中主人公的苦恼是 (B)A 丧子之痛 B 人的孤独及人与人的隔膜 C 生活的悲惨处境 D 挣钱的艰难62、契诃夫的最后一部作品是 (C)A《海鸥》B《万尼亚舅舅》C《樱桃园》D《三姐妹》63、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是 (D)A 斯托夫人 B 欧.亨利 C 亨利.詹姆斯 D 马克.吐温64、 一个人只要有了钱,他就大受尊重,可以当议员、当州长、当将军、当参议员,甭管他是多蠢的一头驴。 这是马克.吐温哪部作品表达的思想 (A)A《傻子出国记》B《傻瓜威尔逊》C《镀金时代》D《百万英镑》65、海明威曾说: 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 (D)A《竞选州长》B《百万英镑》C 《汤姆.索亚历险记》D《哈克贝利.芬历险记》66、下面哪一部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易卜生从历史剧到现代剧的过渡 (C)A《人民公敌》B《社会支柱》C《青年同盟》D《玩偶之家》67、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包括多少部长篇小说 (D)A 17 B 18 C 19 D 2068、莫泊桑的成名作是 (A)A《羊脂球》B《漂亮朋友》C《梅塘之夜》D《一生》69、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是 (A)A《美国的悲剧》B《天才》C《嘉莉妹妹》D《欲望三部曲》70、代表着 迷惘的一代 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B)A《丧钟为谁而鸣》B《永别了,武器》C《老人与海》D《太阳照样升起》四、名词解释(20题)1、《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斯丹达尔于1823和1825年出版的与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其重要的理论著作。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斯丹达尔在这部著作中为浪漫主义鸣锣开道,在20年代浪漫主义反对伪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因其观点明显地带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该著作又被视为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2、人物再现法: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3、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 性格与环境 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 威塞克斯小说 ;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代表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4、社会问题剧:1868 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 社会问题剧 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5、自然派:1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 2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 自然 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3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 小人物 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4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 自然派 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6、小人物: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 大人物 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都塑造过这类人物形象。7、多余人: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 多余人 。 多余人 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10、复调结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样式被评论界称作为 复调结构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说,陀斯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小说的全面对话性,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共同奏成交响曲。11、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 勿以暴力抗恶 、 道德自我完善 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 博爱 思想,人们称之为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12、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13、社会问题剧:一 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叫社会问题剧。二 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1追溯法。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炼。2 讨论的手法。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14、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 拉赛德》等小说。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15、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反对 附庸美 ,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 为艺术而艺术 的口号。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16、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 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 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 ,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 沃尔夫等。冰山原则:1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 冰山 原则。他说: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 冰山 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2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 冰山原则 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 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并非一个文学实体,既无组织又无纲领。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 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 ,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 沃尔夫等。17、硬汉形象: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桑提亚哥的名言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即是这种 硬汉 形象的精神境界。18、冰山原则:是指美国作家海明威独特的叙事艺术。1932年,他在《午后之死》一书中指出,作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与感情基础,创作力求做到含蓄简约,作品应该像在大海中庄严宏伟地移动的冰山一样, 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这样,读者自会 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20、解冻文学:20世纪中期出现在苏联文坛的一股文学思潮,因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得名。当时,苏联文艺界有感于文学创作中的 无冲突论 、公式化、概念化和漠视人性的倾向,开始倡导人道主义和描写真实,主张使每一个人都能重新焕发人性光辉,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先后出现了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爱伦堡的《解冻》等作品,对苏联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冻文学 从50年代兴起,至60年代逐渐平息。21、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2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国。表现主义一词由绘画界引入文学界,强调 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 。表现主义作家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作品中的 情节 往往是几种思想概念的冲突,这种做法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但也损害了作品的形象的明晰性。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22、卡夫卡式: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 卡夫卡式 。 卡夫卡式 涵盖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卡夫卡式 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自传色彩。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 存在先于本质 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 重在行动 、 自由选择 和 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有反抗,但方式消极。荒诞派戏剧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拉西扯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剧作还根据舞台特点,借助各种怪诞、不合逻辑的灯光和场景,使得整个舞台成为荒诞世界的象征性场景。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22、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文学是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深受存在主义思潮影响,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所以也常被称作荒诞小说。代表作家有: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23、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30-40年代的拉美,60年代以后成为拉美文学主潮。它的特点是把现实与神话、真情与梦幻巧妙结合,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外衣,使现实具有浓郁的魔幻色彩。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古代印第安文学、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吸收了奇幻、怪诞的成分,创造出似真似幻的境界,以这种表现手法来更真实地反映现代化大都市与刀耕火种并存的拉美现实。在表现技巧方面,魔幻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广泛地运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时序颠倒等现代派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结构多变、语言新颖,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等。五、简答题(30题)1、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4、《红与黑》艺术成就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度。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杰出的心理描写。5、《人间喜剧》思想内容资产者发迹: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贵族衰亡: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金钱罪恶:描写了一幕幕惨剧,这些惨剧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6、巴尔扎克的艺术成就强烈的现实性 :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法兰西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达到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高度的典型性 :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细节真实: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典型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这种对细节描写的逼真同样使人物更具真实感,更富感染力。7、拉斯蒂涅人物形象在鲍赛昂子爵夫人那里接受了社会教育的第一课 。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 人生这部分 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伏脱冷给他上了第二课 。伏脱冷的邪恶说教在他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经过伏脱冷的启发,又往社会这个名利场的泥坑深陷了一步。高老头之死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这曾清白的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6、福楼拜的艺术主张一、追求真实性 二、追求客观态度 三、追求艺术美7、试列举狄更斯重要的长篇小说(不少于五部)。《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大卫 科波菲尔》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作者最喜爱的作品;《荒凉山庄》深刻批判了当时英国的法律机器和法律制度;《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品;《远大前程》是一出理想破灭的悲剧。8、《双城记》艺术特色一 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交织的线索组成。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二 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有机结合。1浪漫色彩: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2写实手法: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三 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1大笔勾勒:巴黎人民起义。2精雕细刻: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9、希刺克厉夫形象1、希刺克厉夫来自下等社会,养成了孤僻、忧郁而坚忍的性格2、希刺克厉夫为他被践踏的人格、自尊与爱情进行了狂暴的复仇。3、希刺克厉夫在复仇的路上迷失了自己。4、希刺克厉夫是维多利亚时代冷酷无情的等级制度的牺牲品。11、《德伯家的苔丝》思想内容1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通过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遭遇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顽固性,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2苔丝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牺牲品,是一个 纯洁的女人 。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具有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好品质。 美丽而纯洁,坚强而勤劳 ,富于反抗性。不慕虚荣, 不稀罕祖先的贵族出身, 坚持用农民的姓。她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未来。对克莱的爱是真诚,高洁的,甚至愿作 爱的奴隶 。苔丝身上有旧时代的烙印。22、简述《哈克贝利 芬历险记》的艺术特点一、把现实主义的精细镂刻与浪漫主义的热烈抒情结合在一起,把人物心理的真实描写与幽默风趣的夸张融为一体。二、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三、小说使用美国南方方言、黑人俚语,被称为是 英语的新发现 ,流畅、准确、口语化的语体,对美国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23、简述《玩偶之家》的结构特点一、巧妙的 情节压缩法 。二、全剧冲突不断,高潮迭起。三、巧用伏笔。24、自然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一、它继承19世纪上半叶巴尔扎克、司汤达以及福楼拜的现实主义观点,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二、自然主义接受了巴尔扎克描写一段历史时期,反映整个社会的成功经验。三、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从生理角度去表现人,特别是以当时遗传学的观点去理解促使人行动的原因。25、自然主义的艺术特点一、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二、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三、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 本来面目 去反映现实。四、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30、简述《母亲》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1)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而写,列宁称之为 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2)描写了新的主题、新的英雄人物。(3)第一次提供了从革命的历史发展中真实的、历史具体的描写现实的范例,既具有革命现实主义色彩,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六、论述题1、《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4、分析《双城记》的思想内容《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的愤懑与不满,觉得情况与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有些类似。他担心英国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出《双城记》,向英国统治阶级提出警告,呼吁改良,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小说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其正义性;作者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群众运动。狄更斯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5、结合作品谈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一、苔丝的悲剧首先是时代造成的,她是亚雷所代表的强权与暴力的受害者。二、安叽.克莱身上残存的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造成的一种无形的、可怕的精神戕害,这也是造成苔丝悲剧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三、苔丝的悲剧与她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她虽敢于大胆反抗社会的不公正,但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四,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悲剧也具有神秘莫测的命运作祟的因素。9、分析《复活》中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二)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三)是从忏悔走向复活的阶段。聂赫留朵夫的转变,是他在不断地接触现实,认识 通行的 、 习惯的 生活的恶,并经过内心的冲突、反抗,最终放弃他原先奉行的观点与准则的过程。这既是他人的品质复活的过程,也是他转变贵族立场,走向人民的过程。这种转变具有现实的根据,也富有教育意义。但聂赫留朵夫最后信奉 勿以暴力抗恶 的不抵抗主义,使他俨然成了 托尔斯泰主义 的化身,这反而失去形象的真实性。聂赫留朵夫是一个 忏悔的贵族 的形象,他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人物形象。她经历了被骗、堕落、入狱再到最后的复活过程。她的生活经历是通过描写她同社会现实的基本冲突的角度展现出来的。她的 复活 主要不是像聂赫留朵夫那样通过抛弃原有的贵族阶级固有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的,而是通过纠正她在病态社会里所染上的恶习来完成的;主要不是通过认识恶的危害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认识善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来实现的。12、《复活》是 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1小说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同时小说又大力宣传 不以暴力抗恶 、 道德自我完善 、宽恕和爱等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2小说还无情的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谬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农民对它的深刻仇恨。另一方面又照抄《福音书》的 爱仇敌,帮助仇敌,为仇敌效劳 的教义。3小说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同时又宣扬了改良主义(空想)。13、《卡拉马佐夫兄弟》主题思想小说突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1在外省小城中,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围绕金钱,女人而产生的激烈斗争。2卡拉马佐夫一家:老卡拉马佐夫、伊凡和斯麦尔佳科夫是人性恶的代表,他们放弃信仰、自食其果。德米特里是现实人性的代表,他因为没有放弃信仰而得救。阿辽沙是人性善的代表,他所指引人类的出路是忍耐、顺从。3作者通过人类灵魂的搏斗,揭示他眼中的整个人类社会现实的内在本质。15、《虹》艺术上的传统与现代两重性。《虹》艺术地实践了多重复合式叙事方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的复合式叙述。其次,在传统的 全知全能 式的作者叙述中注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的意象呈现。第三,在传统式常规叙述中包含了非小说的成分。16、《约翰 克利斯朵夫》主题首先,小说描写了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主人公到过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其次,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和精神的堕落。第三,小说描写了战争笼罩着欧洲上空的严重威胁。《约翰 克利斯朵夫》艺术特色《约翰 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独具特色的 音乐小说 ,它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小说着重描绘了一个音乐家的内心世界,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既反映了主人公的音乐才赋,同时又表现了他倔强的个性。遵循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的方法,他采用综合的手法去描写人物这部小说的艺术风格是朴素中隐含着绮丽,流畅中蕴含着精粹。17、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约翰 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1)克利斯朵夫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在他成才道路上受了两个人的影响:祖父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舅舅教导他创作要要真诚,还引导他去野外聆听大自然的音乐。(2)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他逃亡法国后,他发现巴黎的文艺界像个杂耍市场,于是他对法国的文艺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抨击。他要使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他开始到民间去,和平民交朋友,还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3)奋斗失败后的克利斯朵夫认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惟一手段是艺术,惟一思想武器是 爱 。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下一代中传播爱的种子。在创作上,潜心于宗教音乐。他的艺术境界变得清明恬静,失去了往昔的战斗气息。18、分析《布登勃洛克一家》中托马斯与汉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托马斯 布登勃洛克可以说是19世纪后期欧洲老派实业家的典型。他 诚实 ,遵循父辈的 商业道德 ,而且以家族的 荣誉 和 兴旺 为自己的生活宗旨。在事业上,他表现出比他祖父和父亲更大的魄力,而且既能进取又很稳健。他以全副精力投入商务活动,凡事都以家业为重。如果说,这些是这一典型的共性的话,那么托马斯 布登勃洛克独特的个性则表现为他是个多思多虑的人。他有个人的内心矛盾,但很少表露出来。因此他总是在默默地思考,而正因为过多的思虑,他遇事总是举棋不定,犹豫动摇,于是在面对家庭内外的种种矛盾时,他内心越来越多地产生出种种幻灭感,最后陷入极度的悲观与绝望的境地。由于上述共性和个性在这一形象身上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具有典型意义,即:形象地反映了西方商业社会在19世纪后期所面临的深刻危机。汉诺是作品中的又一典型形象。他本应担起重振家业的责任,但是他却生来气质敏感,秉性懦弱,不仅不喜欢、甚至厌恶商业活动,因为商业活动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充沛的活力。他只喜欢音乐,只希望别人不要干扰他,让他独自沉浸在艺术的幻想之中。这种天生的艺术家气质对于布登勃洛克家的事业无疑是一种灾难,同时也象征性地表现了欧洲传统文化的 衰退 。如果说托马斯 布登勃洛克是18世纪启蒙时代的人格代表的话,那么汉诺就是19世纪浪漫时代的人格代表,而在托马斯 曼看来,这两种典型的人格正是西方传统文化落到 尽头 的最后两个台阶。《老人与海》象征意义1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2桑提亚哥的生活信条和 硬汉子 的精神是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静静的顿河》主要内容。散布在顿河沿岸的鞑靼部落里,有一位名叫葛利高里 麦列霍夫的年轻人,爱上了邻居阿斯塔霍夫的妻子阿克西妮娅,他俩的狂恋很快地传遍整个部落。其父为了遏止这种行为,便替他娶了一位富农之女娜塔莉亚为妻,而贤淑的娜塔莉亚,也受到全家人的喜爱。但是,葛利高里已完全沉迷于阿克西妮娅的热情,他无法满足于娜塔莉亚,而重回到畸恋中。其父在盛怒中与儿子起了冲突,葛利高里便不顾一切偕阿克西妮娅私奔。他暂时在李斯特尼斯基将军的府里工作。娜塔莉亚在失望之余企图自杀,但未成功。不久,葛利高里即被征召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他在前线出生入死时,在后方的阿克西妮娅却在少主人的诱惑下,开始与他陷入缠绵的热恋之中。受伤返乡、得知此事的葛利高里,在愤怒之余便回到顿河岸的父亲家里。当他获得十字勋章, 又重回战场时, 娜塔莉亚已生下一对孪生姊妹。后来,俄国发生大革命,哥萨克们都离开部队,回到自己的家乡,只有葛利高里却加入红军,担任连长, 与白军作战, 但又再度受伤返回乡下。内战风暴逐渐逼近顿河沿岸,哥萨克认为红军和革命动摇了自己的利益,于是在白匪的蛊惑下反叛,葛利高里加入叛军。自此起,顿河即陷入持续展开的血腥战斗中,葛利高里的命运也象被顿河的强风吹拂般,无法安定下来。战后,在倾废的村庄中,他与阿克西妮娅重逢,两人也再度绸缪在一起。不久,他以叛军师长的身分,率军与红军对抗。此时已怀身孕的娜塔莉亚得知丈夫的心又回到阿克西妮娅身上时,企图堕胎,却失败而死亡。后来,红军的势力如排山倒海般很快地控制了整条顿河,当葛利高里由叛军退伍,回到在逃难途中因患伤寒而返回鞑靼村的阿克西妮娅身边时,却因他以前曾有反革命行为,而传出要逮捕他的风声,至此,他不得不逃亡加入匪徒组织,再度与红军对抗。可是此时的匪徒们已军纪散漫,在无可忍受之余,他决定带阿克西妮娅离开,寻找属于两人的新天地。他俩想趁着暗夜,骑马逃走,不料被红军发现,阿克西妮娅被子弹击中,失去生命。此时的葛利高里也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他辗转流落各地,最后,终于身心疲惫地回到顿河岸的家。父母、兄嫂、妻女,均已去世,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年幼的儿子 米夏洛而已。20、葛利高里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 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 , 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 。(1)他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2)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世代的种种偏见。(3)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结果只能脱离人民,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典型意义: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静静的顿河》艺术成就。1广阔的史诗画面。小说对顿河村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2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娅的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呈开放型,但又给人一种浑然、有机的整体之态。3浓厚的民族特色。小说不久描绘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还描绘了哥萨克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跳舞、唱歌,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4多音调合奏曲色彩的语言。一种是北部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民间语言,另一种是文学语言。《等待戈多》艺术特色: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人物的动作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独特的结构形式 循环式结构。人物语言荒诞不经,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第二十二条军规》艺术特色:(1)运用了独特的幽默手法 我要让人们先畅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惧心理回顾他们所笑的一切。(2)借用了戏剧中的 人物展览式 的艺术结构。(3)通过扭曲变形等手法传达作者对战争以及社会现实的理解。语言的矛盾性和悖谬揭示了这种语言所描写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其表象相违背,荒谬的错置和非理性的混乱是它的准则。21、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形象。(1)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 反英雄 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2)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亲眼目睹的许多事实,促使他进行痛苦的思考。他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正义感。对于疯狂的世界,他一直进行着道义的评判。(3)由于他在本质上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在保存自己的过程中变得胆小如鼠。(4)尤索林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英雄气概的消亡,都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日趋衰败并渐渐走向衰亡。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文学理论-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30 10:46:51《文学理论》术语资料文学整体所谓文学整体,是指对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具体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诗言志 和 诗缘情诗言志 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中国诗论的 开山的纲领 (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0页); 诗缘情 则出自陆机的《文赋》。 言志 说与 缘情 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 言志 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 缘情 说则突出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感物说感物说强调了人生感受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进而有了 什么样的人生感受 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的讨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有所谓的 诗穷而后工 的说法。最早有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说: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第78~79页)后来韩愈用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来概括这种现象(韩愈:《送孟东野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125页),并且认为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29页),把人生经历的坎坷视为作家创作好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欧阳修更进一步发挥说,文学创作只能 穷而后工 , 愈穷则愈工 (欧阳修:《梅圣愈诗集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130页)。话虽然说的绝对了一些,倒是相当深刻地揭示了由丰富的人生阅历所构成的生活基础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摹仿说古希腊的摹仿说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认为文艺的摹仿对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可能有的或应该有的事,属于西方文论史上的主流理论。另一种则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由感官所感知的 感觉世界 具有流动不息、变换不定的特点,因而也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概念所组成的、由理智所领悟的 理式世界 才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客观实体。理式世界是感觉世界的原型或理想,感觉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文艺更是对作为摹本的感觉世界的摹仿,所以文艺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和真实体隔着三层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73页)。柏拉图的摹仿说否认了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本原,并以文艺只能摹仿事物的影象否认了文艺存在的合理性。文学的价值从西方文论关于 诗歌真相 (Poetic truth,或 诗歌真理 )的讨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是怎样逐渐深化对文学价值认识的。柏拉图以文艺是 摹仿的摹仿 而不具有真理性,否认了文艺的存在具有积极的价值。 亚里斯多德虽然肯定了诗歌真理,可是他的标准却是认识论的,他认为历史只能讲述已经发生的个别事件, 诗歌却因为能够讲述可能发生的普遍性的东西,所以比历史更真实。到了18、19世纪,浪漫主义认为诗人就是 立法者或先知 (雪莱:《为诗辩护》,《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22页)。从而以主观扩张的方式为诗歌真理辩护。自然主义则以攀附科学来抬高文学的地位进而肯定诗歌真理,例如左拉就主张,文学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成为一门科学。在如何认识诗歌真理的问题上, 美学家康德另辟蹊径,开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先河。他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的特质在于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强调诗歌真理与科学真理根本就是两码事。这个见解对后世影响极大,只是现代文论更进一步将诗歌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对立概括为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精神与物质的对立, 以诗歌显示了感性的真实来肯定文学存在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海德格尔的诗学。海德格尔认为, 人只有诗意地栖居才会生活在自己本真的存在之中;而人之栖居之所以是诗的,就在于 诗人的特性就是对现实熟视无睹。 诗人们无所作为,而只是梦想而已。他们所做的就是眈于想象。仅有想象被制作出来。 (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464页)。海德格尔的意思不是说诗意的栖居即逃避现实,而是以诗意栖居对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批判那种以功利物欲为目的的生存方式。文学作品的双层结构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也曾论及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他说: 在一切表现中,我们可以区别出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 (桑塔耶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32页)文学是人生特殊经验的表达与展现美学家康德在他晚年所写的《实用人类学》中,曾对此作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哲学是以实践性的外部经验为基础来认识人的,所以哲学对人的认识是一种 论证的意识 或 知性的意识 。人对自身的另一种意识来自康德所谓的 内部感官 ,它是 被心灵所激动 的产物,他称其为 直觉的意识 或 经验的自我意识 (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33页)。康德认为, 内部经验并不象那种有关空间中的东西的外部经验一样,在这种外部经验中诸对象表现为相互并列的和固定存在的。内感官只是在时间中,在不具有观察的持久性的流动中,才看出其诸规定之间的关系,而那种持久性对于具有却是必不可少的 (康德:《实用人类学》,第10页)。也就是说,依赖于知性和逻辑的哲学无法感知和把握人的内部经验,即人的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性的心理活动,因而也无法言说由内感官即通过心理感受所获得的人生体验。康德所作的这个区分,对我们理解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经验层面上、以何种方式理解人生,以及把握了什么样的人生意蕴,都极富于启发。语言是一种文化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 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2、70页)。所以,人们学习和接受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学习一种文化并受其同化的过程。正像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 获得某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某一套概念和价值。在成长中的儿童缓慢而痛苦地适应社会成规的同时,他的祖先积累了数千年而逐渐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了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48页)。语言问题成了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视域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在总结20世纪的哲学研究时说, 对语言的兴趣, 是今日哲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 认为在事物的理论之前能够并必须先有记号理论的这种思想,是我们时代很多哲学所特有的思想 (保罗?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势》,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37页)。这个特征和哲学研究的这种趋向,人称 语言学的转向 (Linguistic turn)。 其主要表现为,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的研究。 在观念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 认为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其实是由语言 再现 或 建构 的;与其说人在支配语言,还不如说是语言在支配着人。 语言学的转向 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表现,便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的盛行。言不尽意 论汉魏之际为如何鉴识人物而兴起的 言意之辨 ,对庄子的 言不尽意 论作了进一步阐发。正如汤用彤所说: 人物伪似者多,辨别极难。 而况形貌取人必失于皮相。圣人识鉴要在瞻外形而得其神理,视之而会于无形,听之而闻于无音,然后评量人物,百无一失。此自 存乎其人,不可力为 ;可以意会,不能言宣(此谓言不尽意)。 (《言意之辨》,《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215页)玄学家们的言不尽意论,是对语言难以描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来说的,与文学显然更近了一些。非语言符号传播学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告诉我们,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符号,形象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它既某种确切的指向性,又有无须对这种倾向做出定量规定的模糊性,形象同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形象只是暗示意义,因而要比概念语言的说明模糊、宽泛和含蓄得多。从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上讲,这固然是一种损失,然而它却为人们传达感悟和表现情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这又是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符号不可比的。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 现象的发生,既和作家的主观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从创作主体来看,作家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说话,就是因为艺术形象作为组织和表达思想感情的 语言 ,可以传达许多抽象概念或逻辑话语不容易说清楚的丰富而深邃的意思,更善于表达那些概念语言无法言说的复杂感受和体验。这说明在文学形象的构成中,已经包含着大于特定概念的丰富内涵。从读者接受一方而言,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某种确定的观念,却可以将读者带入意会、感受、体验的状态,为他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使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从 形象大于思想 的现象中,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它已被无数的文学事实所证明,那就是:任何艺术形象都不可能完全地 翻译 成逻辑语言;用理性化、概念化的逻辑语言来复述文学,有可能接近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永远无法穷尽它。所以中国古代有 诗无达诂 的说法,西方也有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的谚语。从这个角度上理解 形象大于思想 的现象,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文学形象性质的理解。文学形象具有审美性钱钟书指出: 夫艺也者,执心物两端而用厥中。兴象意境,心之事也;所资以驱遣而抒写兴象意境者,物之事也。物各有性:顺其性而恰有当于吾心;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其性有必不可逆,乃折吾心以应物。 (《谈艺录》,中华书局,第210页)说的就是艺术形象在本质上只能是心与物,即主、客观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这个特点。在文学形象中,不仅有经过主体创造性想象加工过的客观事实,而且还包含着主体对其所表现的对象的审美态度,包含着他的个性和他的理想。而后者正是文学形象独创性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为了强调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的这种区别,中国古代文论一般都把前者称为 物象 ,而把后者称为 意象 ,用 意 与 象 的结合揭示形象构成中所存在的主、客观因素,揭示艺术形象的审美性。文学形象是语言形象在西方文论史上,德国美学家莱辛通过讨论诗与画的区别,具体分析了语言形象和造型艺术形象即视觉形象的不同,对 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 这一影响深远的传统看法提出批评。莱辛指出,文学属于时间艺术,可以表现流动、发展的过程,而造型艺术则属于空间艺术,只能表现事物运动的在某个瞬间的静止状态。莱辛的理论观点,可以参阅他的著作《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可惜的是莱辛以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来区别诗与画,并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正像后来 新批评 理论家维姆萨特和布鲁克斯所说的那样,以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来界分文学与造型艺术,等于说后者是静止的图画而前者是活动的图画,仍然是用视觉性来解释文学形象(维姆萨特、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47页),并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比喻英美 新批评 理论家维姆萨特在论及比喻时曾指出: 在理解想象的隐喻的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喻体,vehicle)如何说明A(喻旨,tenor),而是当两者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 (维姆萨特:《象征与隐喻》,《 新批评 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57页)他又说: 在比喻背后有一种两个类之间的相似性,这样就产生了更一般化的第三个类。这一类没名字,而且很可能永远没名字,只有通过比喻才能得到理解。这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新概念。 诗的要点似乎在喻体和喻旨之外。 (维姆萨特:《具体普遍性》,《 新批评 文集》,第262页)都说明了比喻从根本上讲并不是说明性或描绘性的,即仅仅用具象的喻体去修饰抽象的或不那么具体的喻旨;好的比喻其实是喻体和喻旨的并列对照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张爱玲的比喻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的形象感此刻来自词语比较所唤起的感受,而不是视觉形象的叠加或转换。通感钱锺书先生有《通感》一文,通过许多文学事例详细地解释了文学形象独具的特点,可以参阅。《通感》一文,见于钱锺书的论文集《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表象与感觉、知觉中的形象源于对在现场的事物的反映不同,表象是指保留在头脑中的形象,它可能是曾经感知过的形象的一种残留意识,也可能全然是想象的产物。在心理学中,人们称前者为记忆表象(memory image),称后者为想象表象或创造表象(created image)。虽然表象不是感官直接经验的产物,但是在语言或者其他媒介的引导下,它仍有可能保持鲜明、生动的特点。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 我们可以经验到象知觉那样真实、那样丰富、那样形式繁多的表象。正如可以看见、听见、嗅到、尝出或觉出客观上存在的事物那样,我们也可以 看见 并不存在的事物, 听见 并没有人在演奏的音乐, 嗅到 多年没有吃过的食品;当我们读爱伦?坡的著作时,可以看见、听到和觉出 每一张紫色帷幕的柔软、暗淡和它们不规则的沙沙声 。 (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上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99页)人物的性格、命运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作为一种人物形象,典型尤为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人物性格与命运动的影响。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大都和巴尔扎克一样,执着于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寻找生活和人性所以如此的答案;许多作家都有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所表述的那种人生观念,或者至少与之类似。巴尔扎克说,他构思《人间喜剧》的意念 是从比较人类和兽类得来的 。 动物是在它生长的环境中形成它的外形 , 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与自然相似。社会不是按照人展开活动的环境,使人类成为无数不同的人,如同动物之有千殊万类么?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57~58页)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2页)提出环境的典型性,在典型问题的阐释上还是第一次。其反映了恩格斯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看法,更显示了他对社会环境内涵的深刻理解。一方面,恩格斯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们行动的原因,所以如果不能充分表现社会环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与行动将失去可以理解的基础。另一方面,他又用典型环境这个概念,揭示了规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本身的丰富内涵。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包括两个层次,它既是指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是指必然会对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为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环境。揭示社会环境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在于,如果说在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人们还可能受到各种个别的、偶然的和暂时的因素的影响,从而有可能掩盖人的生活环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话,那么,对具体环境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脉络的把握,却能够使人洞悉被偶然现象所掩盖的实质,发现具体生活环境中那些细微变化的社会意义。恩格斯在批评哈克奈斯时提及巴尔扎克并不是转移了话题,他以巴尔扎克因为把握了历史的趋势, 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证明了对历史环境和时代特点的把握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巴尔扎克,使他有可能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 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 ,尽管 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3页)。恩格斯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阐释,从根本上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们显示了人性和人生必然要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普遍意义。典型形象的艺术魅力别林斯基曾对典型人物有一个著名的界说,道出了典型人物何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他说: 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你不必说:这是一个具有壮阔灵魂、强烈情欲、渊博智慧、但理性偏狭的人,他爱妻子爱到疯狂的程度,只要有一点不忠贞之嫌,就会用手去扼死她,──你可以简短扼要地说:这是奥瑟罗!你不必说:这是一个深刻地懂得人的使命和生活目的,努力为善,但丧失了灵魂的活力,做不成一件好事,由于感到自己的无力而痛苦着的人,──你可以说:这是哈姆莱特!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191页)说典型 似曾相识 ,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含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 不相识者 ,是一个让人们感到陌生和新鲜的形象,是因为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典型形象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范畴卢卡奇所以将典型界说为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 主要范畴 ,是因为典型作为一个用于理解和阐释文学形象的概念,只能是对特定的文学现象的一种抽象和概括,而卢卡奇认为这种概括源于 那些把人描写成整个社会中的一个整体的伟大艺术当中 (卢卡奇:《〈欧洲现实主义研究〉英文版序言》,《卢卡奇文学论文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47页),即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当中,所以典型既有具体的所指又有特定的内涵。我们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任何理论概念一旦失去或模糊了自己的对象,都有沦为空话的危险。典型概念的形成与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的发展是同步的, 对典型的强调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几乎普遍存在 (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40页),它以现实主义文学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为底蕴,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上特有的审美追求。抽去了典型概念的这些具体涵义,把它当作一个一般化的文学形象概念来运用,不仅无益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其他类型的文学形象,而且还会使文学研究因失去概念和对象的确定性而成为空泛的议论。《诗格》论 意境在旧题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把 境 分为三种: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文本在文学理论中,文本一般都是指一种语言实体。而符号学的文本概念却宽泛得多了,符号学将文本视为一种符码,所以文本不仅仅是指一种语言实体、一种书写下来的东西,一部电影、一首乐曲、一幅绘画,甚至一切具有符号意义的东西,如服装、饮食、仪式乃至历史事件,在符号学看来都可以称为文本。如此宽泛地界定文本,目的在于强调上述的一切都有待于分析和解释,强调它们都含有某种社会的、历史的或文化的意义。主题当然,为了讨论、研究或评价文学作品,人们常常需要对作品的主题做出某种描述或概括。但是,这里必须明确,当人们用逻辑语言来概括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时,这个主题实际上仅仅只是你个人的一种理解,它可能接近文本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但决不等于形象本身的客观蕴意。结构主义叙事学叙事学 一词是法国文学批评家托多洛夫于1969年,在《〈十日谈〉语法》一书中开始提出的。虽然对叙事形式的研究起源很早,甚至可以说这种研究几乎和叙事本身一样古老,但是人们依然认为,现代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思潮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产物。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文本是一个不受任何外部规定性制约的、独立自足的封闭体系,所以主张从叙事文本内部去发掘关于叙事自身的规律,杜绝任何影响作者心理、作品产生和阅读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介入。叙事学研究关心的不是叙事文本与外界因素的关系,而是其自身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叙事学研究将小说视为一个独立于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客体,以一定的模式,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小说内部的各种成分,对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于是,叙事者、所叙述的故事、叙述行为等等小说的构成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就往往成为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意识流小说意识流 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用这个术语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无论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是否自觉地控制它,意识活动都在进行着。意识流实际上强调了无意识心理的存在。作为文学术语,意识流指的是一种 内心独白 ,即人物潜意识的流露。为了表现这种不断流动的潜意识,人们用了一系列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序的混乱、没有标点、甚至出现自造的语汇等等,这使意识流又有了语言技巧的涵义。所谓的意识流小说,就是使用这些手法多到一定程度的小说。所以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多为内心活动、特别是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卡塔西斯 (Catharsis)文艺具有感化启迪心智的作用,很早就引起理论家们的注意。亚里斯多德在论述悲剧的审美功能时,曾提出著名的 卡塔西斯 说。Catharsis起初大约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即将人体内多余的成分疏导出去。由于当时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医学,医学和宗教的分界尚不分明,所以Catharsis也可用于指宗教意义上的对灵魂的 净涤 。亚里斯多德认为,不加限制的怜悯和恐惧是一些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的感情,对人有害无益。而悲剧则能引发这类感情,使之得到疏泄(Catharsis),从而净化人们的心灵。17世纪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则强调戏剧的教育功能,认为Catharsis是一种净化人的道德观念的手段。弥尔顿的解释重新回到了心理宣泄的意义上。文学思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在文学领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学文化运动。文学流派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京派对 京派 文学的是否以文学流派的形态存在,以及 京派 文学流派怎样界定,人们曾经有不同的看法。第一个问题是 京派 文学是否算得上流派。问题的提出源于1933年到1934年的那场争论,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 京派 与 海派 之争。发动争议的是沈从文,他当时批评 海派 文学是商业文学,海派作家是商业化的作家。他说: 中国新文学由北平转到上海以后,一个不可避免的变迁,是在出版业中,为新出版物起了一种商业的竞卖。一切趣味的俯就,使中国新的文学,与为时稍前低级趣味的海派文学,有了许多混淆的机会。因此 创作的精神,是逐渐堕落了的。沈从文认为属于 海派 的张资平就是造成这种堕落的带头人。这些海派作家 在上海赋闲 ,用 玩票白相精神 搞文学创作。主张搞 纯文学 的 京派 是难以容忍这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俗文学的。所以,京派作家认为只有他们是在搞文学,也就是纯文学。平心而论, 京派 的 纯文学 虽然没有商业气,但是对现实生活也确实关注得不够,缺乏左翼文学那种批判精神。所以当时的左翼作家是站在京派与海派之外来看待这件事的。鲁迅为此还发表了两篇杂文,说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都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 京派 是官的帮闲, 海派 则是商的帮闲而已。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以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 海派 在 京派 的眼中跌落了。鲁迅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一时左翼作家纷纷出来批判, 京派 、 海派 之争一下子从文学争论变成了与政治 帮闲 有关的社会争论了。于是文学流派问题也就成了子虚乌有的问题。可是,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个问题,应该说左翼作家对京派文学的否认未免太简单了一些。因为京派文学确有他的创作成就。倒是当时站在这场政治斗争之外的钱锺书,说了一些比较客观的话,肯定了京派的存在和他们创作上的特点。他说: 在战事前几年, 当时报纸上闹什么 京派 ,知识分子上溯到 北京人 为开山祖师,所以北京虽然改名北平,他们不自称 平派 。京派差不多全是南方人。那些南方人对于他们侨居的北平的得意,恰像犹太人爱他们所入籍归化的国家,不住的挂在口头上。钱锺书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京派作家不仅有瞩目的创作成绩,而且还有理论和美学基础。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就是京派文学的理论家。他也主张文学艺术的纯粹性,也追求文学艺术的静穆之美。这些文学主张虽说就当时的现实生活来讲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与社会大变革格格不入。但是作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创作追求,京派的存在不可否认。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界定京派。香港有位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他所写的《中国新文学史》中,给京派作家开了一个长长的名单,把当时住在北京的著名作家,几乎都囊括其中了。这其实是以地域来理解流派,非常肤浅。上面已经说道,京派文学作为一个流派,其特点在于追求所谓的纯文学,只要读过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不难理解京派文学的特点。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题材也以北京生活为多,但是他显然更关注社会现实,没有京派文学那种超脱,因此反倒难以划入京派了。脱胎换骨宋代诗人黄庭坚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见解。他说: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见《冷斋夜话》卷一)。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在引了这段话后说, 世以为名言 。黄庭坚认为,只有用这种 脱胎换骨 法,才可能实现推陈出新,超过前人。所谓的夺胎或脱胎,是说采用前人的诗意和造句格式但是又要发展,使之更深刻,以此形成自己的意境。所谓的换骨,则是采用前人的诗意而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包装,实际上是意同而语异。黄庭坚的这种主张虽说也表现了他对文学创新的追求,这也是他煞费苦心创造的继承和借鉴文学遗产的一种巧妙方式,但是仅仅依靠这种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其实很容易弄巧成拙,变成模拟甚至剽窃。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典型化典型化是指这样一种艺术概括:通过收集、分析种种生活现象,抓住、提炼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虚构,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这个形象经过艺术虚构,他即使个别的,又体现了与其同类形象共有的特点。这种通过个别显示一般的形象,就是具有典型性或典型意义的形象。能否塑造出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作品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自然主义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遗传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思潮和表现类型。形成于19世纪后期,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德国霍普特曼等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夸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和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 先锋派 、 颓废主义 、 实验派 和各种显得文学艺术流派名称之下兴起和会聚的一场文艺运动,一种文艺思潮。人们通常用 现代主义 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文学艺术领域内最具有现代特征的观念、感受、形式和风格。现代主义的具体特征随着这些观念的使用者的各自理解而有所变化。但是,大家一致认为,要求彻底摆脱西方的文化和文艺传统,对这种传统提出质疑,以新的、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语言和形式,创造与传统迥然有异的文学艺术,则是现代主义文艺所共有的、基本的特点。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心理学思想,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突破自然时空顺序,以主观的、潜意识的心理世界来表现生活和人生的叙事作品。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指这样一种接受活动:读者为满足审美需求,以再创造的方式感知、想象、理解和评价作品,进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的接受活动。从文学活动的整体来看,鉴赏是连接创作与接受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文学鉴赏,文学文本才能转化为审美对象,文学的潜在价值才会得到实现。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感情以及艺术形象。于是,读者的接受就有了个人的特点,作家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也因此不再是外在于读者的对象了,因为鉴赏融入了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那个本来是作为欣赏的对象,现在却由于读者的感同身受,与读者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了。读者的再创造贯穿于文学鉴赏的全过程。它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对作品形象的补充与丰富。高尔基说: 只有当读者像亲眼看到文学家向他表明的一切,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累积,来 想象 补充、增加 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召唤结构召唤结构 是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在于,非文学文本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解释性或说明性的语言,而文学文本则是一种虚构,其中虽然也有来自现实世界的成分,但这些成分的组合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构成了一个人们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具有确定的对象性和现实性,而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 召唤结构 。伊瑟尔认为,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决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文学文本的缺陷,相反,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召唤结构是文学文本能被读者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并引发读者想象的根本原因。其中,对读者的召唤性并不是外在于文学文本的东西,而是文学文本的自身的结构性特征。期待视野所谓 期待视野 ,是指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他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都会影响他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这种在具体鉴赏活动之前已经形成的种种经验和知识,表现为一种期待定向,使读者的鉴赏有了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构成了接受可能实现的限度。读者的鉴赏,其实就是在这个范围内,在其已有经验规定的限度内展开的。共鸣所谓共鸣,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术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认同与感应,达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契合一致与情感交流。共鸣虽然也是联想、想象、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活跃、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则是情感活动。共鸣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认同。共鸣的初级层次是感动,即读者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而产生了情感上的兴奋和喜爱。引起感动的因素很多,文本的某个片断、某个场景、某个细节,人物的某种经历、某种行为、某些心态等等,都可能成为读者感动的触媒。只要作品的思想内容、道德倾向不引起读者的强烈反感,而作品的某些艺术描写又十分精湛,足以打动读者,便可能引起局部的赞赏、喜爱。共鸣的较高层次是激动,即读者深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它是感动状态的深化和强化。激动的产生需要过程,读者不可能一拿起作品就激动。只有当读者的感情被作品激化到一定的强度,才会进入激动的状态。所以,引起激动的因素往往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和情感有关,而激动获得的审美感受也更加浓烈,它常常体现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心理状态,达到了身心俱忘,物我不分的境界。它是读者的生命体验与作品所表现的伦理情感、人生理想达到了高度一致、息息相通而产生的一种共鸣状态。文学批评艺术积累艺术积累是指作家以创作为潜在目的,对生活素材、人生经验和艺术素养的积累。其具体涉及到以审美方式对生活素材的观察、吸收、体认和占有。以及对生活经验的体认、理解、消化。而艺术素养的积累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熟悉文学尤其是文学文体的基本知识,其二是具备较好的文学表达能力。艺术触发艺术触发是指在某种因素的驱使下,作家萌生了创作欲望、生成创作动机和孕育了创作意向的过程。与一般活动不同,文学创作不是机械性的活动,不是只要遵循某种规范就能实现的。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作需要激情、欲望、冲动,它要求作者全身心的投入,要求作家调动各种心理要素。艺术触发,就是对各种心理要素和激情的激发与调动。心理气质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个性与他的生理特点有关,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质。心理学将人的气质大略地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忧郁质。胆汁质的人容易兴奋,脾气暴躁,态度直率,精力旺盛;多血质的人热忱,灵活,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精神愉快,朝气蓬勃;粘液质的人安静、稳定、顽强,有惰性,不灵活;忧郁质的人容易受感染,常常抑制自己。创作个性创作个性即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其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风格风格是体现在一系列创作活动及作品中的、具有独创性的、相对稳定的创作个性。风格的基本涵义是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独创性。作为文学理论术语,风格一词源于西方。其最初的意思是指一种固定的直线体,后来引申为一种比喻义,用来指固定的文字组合方式,在文学中,就是指以文字修饰思想的特定方式。所以西方文学理论常用风格来表示富于特色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意义上,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散文家斯威夫特给风格下的定义影响最大,他说: 把恰当的词放在恰当的位置,这就是风格的真正意义。 直到今天,文学风格的涵义虽然丰富和复杂多了,但是依然保留着这个义项,即体现了某种特色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在中国,风格一词最初的涵义是指人的精神气质及其外在的显现,《世说新语》中就有许多这类记载。大约从《颜氏家训》开始,风格被用于指文学作品和作家个人的精神特点。比较一下即可发现,中国文论所说的风格与西方文论不尽一致,中国文论主要用风格指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内在精神的特征,所以常常将风格与 风骨 、 品 等等混用,而西方文论偏重用风格指体现在语言文字上的个性特征。在现代文学理论中,风格的涵义可以说把上面所说的内容都包含了,既是指体现在文学作品以及作家个人身上的那种与人格精神相关联的个性特征,又是指这种精神个性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以禅入诗以禅入诗 是指把禅意或禅思引入诗中,从而达到深化作品的蕴意和含蓄性的目的。除了某些明显的借助诗的形式宣扬禅理即宗教意识的 禅言诗 外,禅意、禅思的引入确实给诗歌带来了空灵深远的意境,延绵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以禅喻诗以禅喻诗 主要是指用禅思的妙悟来理解和阐释诗歌创作的奥秘。其立论的根据就在于诗与禅在把握对象世界的运思方式和语言策略上极为相似,所以宋人吴可有所谓的 学诗浑似学参禅 的说法。主张 以禅喻诗 者提倡的便是这样的 妙悟 式的运思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认为它可使诗歌创作达到 超然 、 圆成 的境地,其好处就像严羽所说的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的意思无非是指 妙悟 的思维方式能为文学创作带来深远而多义的境界,使诗有了超出语言本身的有限含义,形成语言之外的无穷韵味。应该承认,诗和禅在运思方式上都需要借助于个体的内心体验,在语言表达上都主张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这使它们有了相互沟通和彼此渗透的可能。虽然 以禅喻诗 在历史上也引起过一些人的批评,但是这种理论毕竟在相当的深度上对艺术思维和文学语言的特点作了与前人不同的阐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由于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发生的,因此在某些时候,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会出现不同步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马克思提出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理论,他说: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么,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 也就是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决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步子前进,两者的发展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历史上文学艺术的某些繁荣时期,不但不是出现在经济发展的高潮阶段,相反,倒有可能出自物质生产比较落后的时代。内形式与外形式内形式,即构成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它体现了一件艺术品的内部结构,其本身就是具体内容的显现方式。因此,内形式是不可能脱离具体内容的,它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不具有纯形式因素。外形式,则是指使文学得以物态化的物质材料、技巧手段以及种类样式等形式因素,它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独立于具体内容的审美特性。在文学活动中,对外形式产生作用的不仅有内容的规定,而且还有创作主体对这种形式的审美特性的驾驭能力和风格选择,而且,对外形式来说,后者是比前者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正因为如此,相同的题材才可能用不同的文学样式去表现,诗人和小说家也可以用各自的语言和手段去描述同一个对象。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文学的意蕴与价值-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17 20:36:44文学的意蕴与价值第一节 文学意蕴一、 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即任何作品都离不开主题,缺少主题,也就失去了作品的精神,就会失去艺术生命。主题是作品的意义核心,但除主题外,作品意义还由很丰富的内涵,比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细致入微的心绪情感、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陌生别样的文学语言等它们都与意义相联系,但又不是主题能涵盖的。所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不能先与他的意义核心而是力图体验感受、认识理解作品的多种具体意义,作品意义的感念大于作品主题的概念,文学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学的意味、文学的意蕴。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再现,也是个人创造的产物,有着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人生的、精神的、情感的、思想的种种意义,所以文学作品主题的多重意义的综合,既有思想也有情感,既有感受也有意识,既与作品的思想性有联系,也于作品的各方面有联系,既有意图有目的,又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我们用 意蕴 来称呼主题不能涵盖意义内涵。二、 文学意蕴与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意义核心,人们往往想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创作意图是作者的原意,即 作者想说什么 。语文教学也是往往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揭示作品主题的基本依据。从作家看,一般来说,作家创作时有一定的创作意图,另一些作家创作时并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人们通常认为作者创作了作品,作品的意义便是作者的专利,因而作者的意图和他对作品的解释则是至高无上的。接受作品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准确无误的了解作者的意图想法(传统观念)。新批评派认为作品意义与作者意图是两回事,作者不同于作品,因此不能把作者意图强加到作品上,优秀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一般都会超出作者的想象。从读者看,一般来说,读者在阅读中通过作品形象,能够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另外一些情况下,作家的创作意图与读者实际理解感受到的意义并不相符,即作家主观意图与作品客观的意义相错位。(《唐吉科德》)三、 文学意蕴的特征第一,文学意蕴蕴涵于具体的生命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形象描绘中,通过形象、场面、情节等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一般不直接指出。第二,文学意蕴所包含的思想,是情感性的思想,所展现出的情感是思想性的情感,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在诗歌中的体现尤为突出。第三, 文学作品反映的省会市丰富多彩的,它所表现出的思想也是丰富的,决定了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多义性,多义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指一部作品显示出两种以上的思想意义,比如《复活》、《人生》;其二指形象大于思想,即文本的思想意义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一致,比如《雷雨》。四、 文学母题在中外文学史中,有一些东西在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同民族,不同身世的作家为之普遍传唱,这种被反复书写,普遍传唱的东西,比如生、死、爱、恨等(一)、生1、对人生的思考①存在主义解释:加缪 西西弗斯神话(人生荒谬徒劳)②唯意志说:叔本华 人生痛苦,永远在追求中③历史主义:社会历史进步,明天更美好2、对人生的践行享乐型:人生在世 吃穿 二字,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潇洒走一回赎罪型:向往来世与天堂,恐惧地狱折磨事业型:珍惜时光,发奋进取。成就事业利他型:为他而在的人生模式3、文学中的生存意识生存的徒劳:《百年孤独》、《等待戈多》生存的残酷:《风景》、《活着》生存的无奈:《一地鸡毛》(二)、死死亡,人生最基本的也是最终极的境况。卡希尔说: 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①不可避免,弗洛姆,人生动荡不定,只有一点确定不移 死亡②不可知,肉身的断灭可知不可说,可说不可知。从人世间上去了那边的世界的人不计其数,但迄今没有一个人能回还③不可替代,是个人的切身体验,由死亡决定了人生的短暂性,生命的一次性,生命的断灭性。几种死亡观:①舍身成仁的死亡观:正统,比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等②视死如归的死亡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③生死轮回的死亡观:佛家,死亡时另外一种生命的开始④重生恶死的死亡观: 好死不如赖活着 ,纵情声色,及时行乐⑤生不如死的死亡观:基督教观念,人有原罪,人生就是赎罪⑥流苦长存的死亡观:以建功立业,在有限的人生中干一番事业,做出一番成就,在世上留下生命的痕迹。从死亡观反观人生:狂欢型:今朝有酒今朝醉,常伴以性、酗酒、吸毒等;群体型:生存目的是融化于整体之中,使自然与群体、国家一致,服从统一指令。审美观照中的死亡死亡是世界的绝对和极致。生命在它的限定下才有限而短暂。因而才显得珍贵而美丽,在生活世界中,死亡意味着大悲和巨怖,而在美的世界、艺术世界中死亡成为 惊天地,泣鬼神 。生死冲突产生矛盾冲突更加扣人心弦,使人能一睹生死的高峰体验,从而大大强化了艺术对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1、生于死的搏斗,体现生命的伟大与顽强,《老人与海》、《白金》;2、生命的毁灭,特别是美好事物的毁灭反衬生命珍贵和崇高 悲剧;3、对爱情的圣化,动人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难忘的爱情不是洞房花烛,美丽的爱情不是生儿育女,子孙满堂,最理想的爱情是死亡加入的 生死恋 ;4、对生命历程的回忆,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对生命的留恋。(三)、爱①弗洛姆,逃避孤独,打破隔离②弗洛伊德,以情爱为核心爱的定义:1、爱是人积极能动的力量,它打破了把人隔绝的围墙,使人与人和谐相处。《爱的艺术》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2、爱是人对最重要的事物的恋慕、向往的心情。金道有信《关于爱》。爱的构成:1、父母之爱母爱就是最温暖的事物,无条件,平等,只要是她的孩子就行,母亲是家,是大自然,是土地,是海洋;父亲,有田间,父亲是思想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法则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指引孩子通向世界的路,服从是主要的美德。2、兄弟之爱《圣经》中说 爱邻若爱己 ,它是对一切人的爱,没有任何的排他性。兄弟之爱源于地弱者、穷人、异乡人的爱,爱骨肉亲人的不算伟绩,当不抱任何目的而施爱时,本真的爱才敞亮出来。3、自爱,传统观念中爱他人是美德,爱自己是罪孽。自私,只对自己感兴趣,它自我索取一切。4、信仰的爱(宗教形式的爱),基督教认为,是结合宇宙存在一种超自然的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就是上帝。圣灵是上帝与人的中介,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是人弃恶从善。5、情爱,柏拉图《会饮篇》,弗洛姆: 性爱自身完全融化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的渴望 作为一种爱,它或许有着最容易令人误解的形式。 周园平: 性欲是兽欲,艺术是神圣,爱情介于其中,人性,是授予与神性的混合。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德国文学史-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6-26 22:56:511.中世纪德国文学(Deutsche Literatur im Mittelalter 750-1350)概述(Stabreimdichtung, Endreim, Karl der Gro e, Scholastik und Mystik)a) 宗教文学(geistliche Literatur)《乌菲拉(Wulfila)主教的圣经译文》(Bibel bersetzung des Wulfila,369) 歌特语。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德国文学。《梅塞堡咒语》(Merseburgerzauberspr che,im 10. Jh.)日耳曼口语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字种类之一。每条咒语分为两部分:1.引子和叙述为主。2.咒语本身。《威索布伦特祷文》(Wesobrunner Gebet, um 800) 一开始叫Weltschapfungslied 创世歌︳ 修道院名字 感谢上帝恩德(分为两部分:1.上帝创世前,世界混沌的状态。2.感谢上帝的恩德,给人力量。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祈求上帝的帮助。)《穆斯皮利》(Musipilli, um 800) 规劝人们要皈依基督教,信奉上帝。用诗体所写。人死后, 天使和魔鬼争其灵魂,而谁虔诚就上天堂;不虔诚就下地狱。基督教。《救世主》(Heliand, um 825) 把耶稣看成日尔曼人,教士所写。描述耶稣的一生,耶稣的信徒,像日尔曼英雄。又叫《创世纪和救世主的一生》。《福音书》(Evangelienharmonie, um 870) (Otfrid von Wei enburg) 当时还不是贵族称号。描写基督,宣扬基督教教义。尾韵诗(Endreim)。(die erste Endreimdichtung in deutscher Sprache)b) 骑士和宫廷文学(ritterlich-h fische Literatur)《希尔德布兰特之歌》(Hildebrandslied, um 820) 意义非常。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残存六十八行,流传于八世纪,手抄本属于九世纪,叙述民族大迁移末期随东哥特国王狄特里希出征的希尔德布兰特不忍受日耳曼雇佣局的欺压,离乡背井,投奔匈奴,一去30年,年老返乡,在边境上和他的儿子战斗的故事。父亲认出了儿子,赠给他一个金环。儿子拒绝这个 异族人 的赠品,为了保持日耳曼战士的荣誉,向父亲挑战,父亲也只好应战,最终杀死儿子。(国家第一部长篇文学。骑士所看重的是: Ehre Treu Zucht Selbstherrschung und Freigebigkeit)头韵诗(Stabreimdichtung)《鲁德维希之歌》(Ludwigslied,881/82)《鲁奥德利布》(Ruodlieb, Mitte 11. Jh.) 母亲年纪大了,于是他离开皇宫返乡,在旅途中的冒险,母亲梦想儿子回来后锦绣前程,侏儒告诉国王的宝藏,并说他将要打败国王娶公主。(此人为安分守己的骑士,为其主人服务,但遭人歧视,于是出去流浪。在埃及服务十几年。 流浪Wanderung)第一部德语小说,骑士史诗的先驱。(记录了宫廷生活。)《亚历山大之歌》(Alexandelied, um 1120-30)(Pfaffe Lamprecht) 第一部用德语写下的史诗。以法国故事为原型作素材。Alexande远征东方(伊斯兰),不幸早死,描写了城市权力和财富,并宣扬了宗教价值。尘世的任何权力与财富都是过眼云烟,警告世人不要迷恋尘世的权力。Eitelkeit der Eitelkeiten 一切空虚当中的空虚。追求来世幸福,否定现世幸福。少年从亚里士多德学习,完美的骑士,理想的君主。《罗兰之歌》(Rolandslied, um 1170)(Pfaffe Konrad) 描述日尔曼人的气概。以法国文学为底本创作的文学作品,歌颂了罗兰在抗击异教徒和维护基督教中牺牲的故事(十字军东征年代)。包括法国原著的思想内容。《洛特尔国王》(K nig Rother, um 1150) 关于抢新娘的故事。Brautraub。国王是勇敢的骑士,去异国求婚遭拒,于是跑到别国混进宫,最终率军消灭异教徒,抢回公主。《恩斯特公爵》(Herzog Ernst, um 1180) 有关皇权与族群。长诗Epek。叙事诗。歌颂勇敢,恩斯特反对继父,杀死叔父,被迫流亡加入十字军东征和异教徒战斗,后又回国和继父和解。表现了起始于宫廷的生活,对东风异国风光的描写,融合了许多幻想性的东西,初步体现文学作品的娱乐性。Herzog 公爵(小国); K nig 国王; Kaiser 皇帝关于金钱和美女 问题意识c) 几位宫廷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维尔德克(Heinrich von Veldeke,etwa 1150-1200)《伊尼亚特》(Eneid,1170-90),第一篇根据法国模型的德国骑士史诗(das erste deutsche Ritterepos nach Franz sischem Volbild) (德国中世纪保存下来最完整的一部作品) 迦太基与狄多女王相爱,但神启示他去罗马。狄多自焚而死,在迦南与拉维居亚公主结婚,成为罗马帝国的君主。歌颂骑士的责任感。▲奥埃(Hartmann von Aue,um 1165-1215) (爱情诗的代表人物)(早期宫廷骑士代表作家)《埃雷克》(Erec,1180-85) 最优美的宗教。叙述Erec因勇敢而获得爱情,后又沉湎于爱情,被宫廷人指责,妻子鼓励他重拾骑士精神,冒险前和妻子约定一年后归来,却失约,但由于冒险期间做了很多好事,被妻子原谅,最终在爱情和骑士荣誉中找到平衡。评价一个骑士的标准,最终是勇敢与冒险,不能沉湎于爱情。《可怜的亨利希》(Der arme Heinrich,um 1195) 在职责与家庭生活中的平衡。Heinrich骑士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得了麻风病,陷入绝望,请农民来照料自己的庄园,农民的女儿想自杀来救骑士,正准备动手,骑士阻止了医生。上帝看到他的醒悟,取消了对他的惩罚,骑士病好后娶了农民的女儿为妻。歌颂了农民女儿的牺牲精神,也说明了上帝的意识不可逆。(把社会底层的人来正面描叙。)《伊万》(Iwein,um 1200) 宫廷史诗,一名骑士,杀死了水井主人,赢得落蒂涅爱情,虂涅特斥责,落蒂涅与伊万和好如初。歌颂其实仗义勇为的精神。▲埃申巴赫(Volfran von Eschenbach,um 1170-1220)《巴齐伐尔》(Parzival,um 1200-20) 巴齐伐尔在森林中游玩,碰见四个骑士,回家后跟母亲说自己也想当骑士,母亲给他准备了一套很傻的装备,就让他去了。由于他单纯天真,实现了骑士的梦想,成为了圣杯守护者。(宗教意味浓厚,人们内心的平和只有在上帝身边才能得到。)▲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 burg,12.Jh.,2.H lfte-Anfang 13.Jh.)《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um 1210) 骑士与爱情故事。国王马尔克派侄子Tristan到爱尔兰向公主求婚,爱尔兰国王同意,但由于误喝了皇后给的魔汤,使得Tristan和Isolde产生了爱情,被马尔克国王发现后,Tristan逃走,在路上死了。(恋爱饮料 Minnetrank)d) 英雄史诗(Heldensepos)《尼伯龙根之歌》(Niebelungenlied, um 1200) 根据本土传说写成。主角:英雄 史诗形式。Gunter国王 Hagen臣 Versprechen halten重诺 Treu妻忠于夫,臣忠于君。西格弗里特克里姆希尔特克里姆希尔特的兄长:恭特尔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Gunter的勇士、忠臣哈根匈奴人国王埃策尔《古德伦之歌》(Kudrungenlied, um 1240) 全诗六千余行,分为三个部分:1.哈根 2.希尔德 3.古德伦简介:哈根是爱尔兰王子,被怪鸟抓到岛上,岛上还有其他被抓来的三位公主,哈根和其中的希尔德公主结婚,生下小公主小希尔德,被路过的船救回了爱尔兰。哈根年老后脾气暴躁,扬言要杀死向希尔德公主求婚的人。赫特尔用美妙的歌声将小希尔的公主从宫中引出来,哈根拼命追赶没有成功。赫尔特和希尔的结婚后,生下儿子奥特文和女儿古德伦。古德伦长大后十分美丽,邻国国王赫尔维希和邻国王子哈特穆特都向她求婚。古伦德喜欢赫尔维希,但哈特穆特将古伦德抢回自己的国家。由于古德伦不愿意嫁给哈特穆特,哈特穆特的母亲便逼迫古伦德做苦活。奥特文和赫尔维希率军来拯救,发现古伦德衣衫褴褛的在海边,便向哈特穆特宣战。胜利后抓住哈特穆特,古伦德请求不要杀死哈特穆特与其母亲。最终古伦德与赫尔维希成婚,哈特穆特娶了古德伦的侍女。2.中世纪德国文学(2)(Deutsche Literatur im Mittelalter 1350-1600)概述(vom Ritterum zum Buergertum, Frhhumanismus, Italienische Renaissance, Deutscher Humanismus, die Reformation)a) 民间作家(Volkst mliche Schriftsteller)▲盖特纳(Wernher der Gartenaere, 13.Jh. 2. H lfte)《迈耶尔 赫尔姆布莱希特》(Meier Helmbrecht, 1250-80)(Bildungsroman教育小说)Helmbrecht是农民,家里有田却想当骑士不劳而获。装成骑士到处招摇撞骗,还把妹妹卖给同伙当妻子,作恶多端,被政府抓获,挖去双眼砍手,无家可归最终被自己父亲吊死。 展现了骑士精神Rittertum的没落,农民阶级的突起,社会的变化,文学鄙视书从某种层面上更为真实反映社会的变化。Bauer 有自己的田地,富农或地主。Knecht 雇农▲泰普(Johann von Tepl, um 1350-1414)《来自波姆的农民》(Der Ackermann aus B hmen, 1414) 向死神要求还回妻子的生命,死神拒绝他,后与其理论,到上帝处。上帝给出答案:农夫值得尊重,但死神的权利必须得到肯定,上帝判定死神赢了。 人死后肉体归大地,灵魂归上帝。农夫: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入世世界观;死神 世界本是空虚的,人是软弱的 避世世界观 生和死:二元问题▲萨克斯(Hans Sachs, 1494-1576) 十六世纪德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把人文主义同民间传统结合,对民间传统传承贡献很大。出生于纽伦堡富裕家庭,他本是鞋匠,父亲是裁缝,后外出游学开始文学创作,留下6000多部作品,33卷,《我的诗歌大全》。作品教化意图明显,诗歌中带有许多宗教的启蒙与大量引用《圣经》原文,是Luther的忠实信徒。格言诗《维腾贝格的夜莺》(Die Wittenbergische Nachtigall)献给马丁路德,此诗肯定宗教改革意义,将教皇比作狮子,神甫为狼,僧侣尼姑为蛇,基督教徒为羊,耶稣为牧羊人,马丁路德为夜莺。对现世是乐观态度。《工匠歌曲》(师傅之歌)(Meistersang)▲布兰特(Sebastian Brand, 1458-1521) 虽同情人文主义但反对宗教改革。《愚人船》(Das Narrenschiff, 1494) 韵文体。内容:一艘船,110个笨蛋。掌舵者也为笨蛋。他们来自各个阶层,每个人都自我介绍或讲述他人的愚蠢行为。于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弊端全部体现出来。感叹今不如昔,讽刺当今社会,反对宗教改革。 愚人文学 :该作品影响深远,在1600年此书出了近30版,多种译文。是在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前最轰动的作品,对欧洲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特色:左图右史,为每个愚人配插图。Sachs和Brand都有浓厚的市民趣味b) 民间故事书(Volksb cher) 围绕某一主人公的短篇故事集锦(文学创作重心转移)《阿米斯牧师笑话集》(Die Schw nke des Graffen Amis, 1230) 把英国牧师阿米斯作为主人公,揭露宫廷贵族的愚昧无知,平民百姓拥有智慧。《梯尔 欧伦斯皮格尔》(Till Eulenspiegel, 1515) 他一生浪迹天涯,死于L berg。他为农民的儿子,父亲去世后,母亲希望他学一门手艺,但他除打零工还搞恶作剧、坑蒙拐骗,尽做令人发笑的事情,恶作剧却总让人抓不到把柄,成为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浮士德博士》(Historia von D. Johann Fausten, 1587) 数学家、占星家。不信上帝,尽做坏事。《希尔德的市民》(Die Schildb rger, 1598) 民间故事书分成36篇,有许多故事集中在这个城市。嘲笑这个城市市民的愚蠢,市民闹出很多笑话。如:市民一起建造市政厅忘了造窗户,每个市民拿麻袋装阳光带入市政厅。市民的愚蠢和淳朴营造了喜剧效果。c) 人文主义(Humanismus)和宗教改革(Reformation)▲埃拉斯姆斯 封 罗特丹(Eramus von Rotterdam, 1469-1536) 荷兰人,整理出版过《圣经》 古典语文学。 欧洲人文主义的领袖。代表作品:《愚蠢赞》▲胡滕(Ulrich von Hutten, 1488-1523) 社会改革家,响应马丁路德的号召,参与农民起义。曾作为僧侣进入修道院,后不愿受修道院的束缚逃出,周游欧洲各国。《蒙昧主义的书简》(Dunnkem nner Brief)用信笺写信给神职人员,讽刺神职人员,揭露了欧洲在宗教统治下的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在德国思想与文化史上都非常著名。《对话集》(Gespr chb chlein)用拉丁语写成。 罗马:教皇的权威,圣徒的骨头,赎罪券的交易▲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宗教改革代表人物和先驱1.在逃亡期间用现代德语翻译《圣经》,使得德语统一,对德语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2.使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新教3.仅对 赎罪券 95 These 1517年10月31日在Wittenberg神学院门口贴出《九十五条纲领》抨击罗马教会。其夫人原是修女,逃出后几经周折与马丁路德结婚。教皇逮捕马丁路德,得诸侯庇护。当时圣经为拉丁文。教会 愚民政策 。后译为德语,摆脱教会对圣经翻译,是阅读更具民主性,自己可以诠释理解。3.巴洛克(Barock 1600-1720)概述(Drei igj hriger Krieg, Absolutismus, Staatsroman, Schelmenroman)源于 baroca ,意为异乎寻常,不合常规。为天主教与新教斗争的结果。产生原因:宗教、思想;来世的幸福 今世的幸福a) 文学的改革▲奥皮茨(Martin Opitz, 1597-1639)(Vater der Literatur in der Barockzeit)出身于富裕的新教家庭,获得贵族的头衔。人文主义文学之父,《德国诗论》(Buch der deutschen Poetrey 1624)为德国诗歌创作提出基本原则:节奏和音律应符合一定规则,提出一定的格律,应与德语本身的特点相适应,清除了德国诗歌中不规范的规则,维护德语的纯洁性。1. 肯定文学价值。明确肯定文学传播真理知识的价值。因为文学具有娱乐性,所以更容易传播2. 创立德意志民族文学3. 提出:要创立德意志民族文学,作者必须①受过正规教育,拥有高尚品格;②文学作品必须遵守一定规则,并要有技艺( ars 拉丁语)《战神之歌》(Lob des Krieges Gottes)通过虚拟的战神在各国的游历、掠夺,体现西方的殖民主义,展现了面向世界的新奇目光,随着世界版图的扩大,人们的眼界也在扩张。a) 戏剧▲彼得曼(Jacob Bidermann, 1578-1639)(Cenodoxus der Doktor von Paris)(剧作家)▲格吕菲乌斯(Andreas Gryphius, 1616-1664)(诗人) 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作家。扩展内容:格吕菲乌斯是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中杰出的作家,他在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1616年生于西里西亚的格劳高,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早年丧父,母亲改嫁,七年之后母亲逝世。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三十年战争中间度过的,过着一种苦难、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在不同的地方求学,1635年他去荷兰的莱顿,直到1644年。他先是学习,后来也在莱顿大学执教,讲授哲学、诗学、地理、解剖学等功课。在此期间,他广同尼德兰的学者、艺术家交往,特别是同尼德兰戏剧的接触,这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有很大的影响。1644年他陪同一个巨商经海牙去巴黎,在巴黎逗留近一年的时间里,他熟悉了法国戏剧,高乃依的作品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他又去意大利,直到 1647年返回故乡,回到他一度居住过的弗劳乌斯塔特。他谢绝了海德堡和其它大学的聘召,担任了格劳高公国的法律顾问一职。1664年,他在一次中风中死去。格吕菲乌斯广学博识,对法律、自然科学等都有相当的造诣,但他突出的成就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他的诗歌和戏剧成为十七世纪德国文学的顶峰。格吕菲乌斯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三十年战争中度过的。战争的灾难,使他悲愤忧戚,对遭受蹂躏的祖国的爱,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抨击,对和平的渴求,这些成了诗人作品中的基调。他写了不少十四行诗,在一首题为《祖国之泪》的诗中,他不仅描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还进一步控诉了战争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在一些诗歌中,他也把消弭战祸的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在《主知道我》、 《醒来,醒来,基督》中表露了这种愿望。他信赖上帝,但却执著人世间的生活和欢乐,这是他与有禁欲主义倾向的诗人所不同的。格吕菲乌斯写的十四行诗都收集在《星期日星期五十四行诗集》(1639)、《格吕菲乌斯十四行诗,第一卷》 (1643)以及在1657年出版的《格吕菲乌斯的悲剧、颂诗、十四行诗》中。作为一个诗人,格吕菲乌斯是在奥皮茨的影响下进行创作的,他的诗歌内容、韵律、诗体大都遵循奥皮茨提出的要求;而作为一个戏剧家,荷兰、法国的戏剧对他有更大的影响。他创作的悲剧,严格地遵守奥皮茨对悲剧提出的要求,恪守三一律,每部悲剧都分为五幕,用亚历山大诗体写成,使用合唱队,这一切都为了使他的悲剧有一种 崇高的风格 。他的第一部悲剧《莱欧 阿尔明乌斯》完成于1646年,它取材于拜占廷的历史,描写政治权力之争,作者遣责了出于私利的谋叛行为。他的第二部悲剧《被谋杀的陛下,可称卡罗洛斯 斯图亚特》(1649),处理的也同样是谋叛题材。在这部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的作品里,作者对被绞死的国王怀有强烈的同情,而对克伦威尔则加以抨击,把他看成是一个篡位者。除了这两部悲剧之外,格吕菲乌斯还写了其它三部悲剧《卡塔莉娜 封 格奥吉恩》(1647)、《帕皮尼阿乌斯》(1659完成)和《卡德利奥和塞林德》(1649)。《卡塔莉娜 封 格奥吉恩》和《帕皮尼阿乌斯》也都是宫廷题材,表现信仰、道义的力量,在 《卡德利奥和塞林德》中,作者开始摆脱了宫廷戏的束缚,这部悲剧的场景不再是宫廷,戏的主人公不再是帝王朝臣,而是普通的青年男女,戏的内容不再是谋叛、争权,而是爱情。青年卡德利奥爱上了少女奥林帕亚,但少女迫于父命与利桑德结婚。塞林德是一个热情的姑娘,她爱上了绝望中的卡德利奥,卡德利奥杀死了塞林德的情人,可随即离她而去,他准备杀死利桑德报仇。塞林德为了重新赢得卡德利奥的爱情,求助于一个老巫婆,巫婆告诉她,她取出她那被杀的情人的心,就能获得卡德利奥的爱。就在卡德利奥准备去干谋杀勾当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幻像:他所爱的奥林帕亚成了一副骷髅,惊骇之余,他悔悟了,并在墓地中遇到了正准备去掘尸的塞林德,他阻止了她。卡德利奥放弃了复仇的欲望,塞林德也斩断尘缘。这部戏写了爱欲的力量,它把人引入歧路,但是人身上的道德力量,终于战胜了邪念。从内容上看,这部作者自称是悲剧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一部正剧,他为作者此后转向喜剧创作做了准备。格吕菲乌斯共写了三部喜剧《彼得 斯昆茨》(1658)、《霍里比利克里布里法克斯》 (1663)和《可爱的玫瑰》(1660)。与他的悲剧相反,他的这些喜剧都是用散文写成的。《彼得 斯昆茨》写了一个手工业剧团为出游的皇帝演戏而闹出的许多笑话,作者在这里嘲笑的不仅是那些已过了时的手工业行会的艺术,也是对那些一心想方设法巴结宫廷的市民的讽刺。《霍里比利克里布里法克斯》写的是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两个步兵成为流浪汉,到处以吹牛撒谎谋生的故事。格吕菲乌斯的喜剧都有着消遣的性质,但也有着某种道德意义,富幽默感,寓教育于讽刺之中。《可爱的玫瑰》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是一部重要的喜剧,它取材于荷兰剧作家冯代尔的剧作,是作者用下西里西亚方言写成的一部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一个村庄里的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但父辈相互之间的仇恨为这对恋人制造了许多障碍,但有情人克服种种困难终成眷属。作者在这部喜剧里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善良以及他们爱情的真挚。格吕菲乌斯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十七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直到十八世纪,他一直还是受尊敬的戏剧家,就是在今天,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仍然为人们所重视。▲洛恩斯泰因(Daniel Casper von Lohnstein, 1635-1683) (小说家)小说代表:Arminius, 1689-1690 对中国人来说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小说主人公Arminius是个军事统帅,在书中出现了孔子,老子,道家学说,体现了巴洛克文学追求异国情调。(Gelehrte儒家 Seehe中国人)b) 小说▲格里美豪森(Hans Jacob Christifel Grimmelshausen, um 1665-1676) 生于黑森地区的盖尔恩豪森。参加过30年战争。以此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痴儿历险记》,是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他的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通俗幽默,采用了大量的譬喻和双关语,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宿命论观点。主题一直是在世界的动荡和混乱中希望在彼岸得到拯救。作品还有《女骗子和女流浪者库拉舍》、《古怪的施普林英斯费尔特》和《神奇的鸟巢》等。通常被认为是17世纪德国文学最杰出的成就。1676年逝世于巴登。《流浪汉小说》(Schelmenroman)《痴儿历险记》(Simplizissimus, 1669) 被誉为欧洲巴罗克文学之冠,是17百年德国文学的一座宏伟的丰碑。故事写一个淳朴无知的儿童战乱中从所寄养的农家逃出,四处流浪冒险,不断追求荣誉、女人、金钱和知识,最后看破红尘,去过隐居的平静生活。(具体:主人公从小失去父母,被农民收养,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后养父遭士兵毒打,财产被夺屋子被烧,他逃走后被隐士(生父)收养,叫他读书写字,给了他一个名字和一个书名,以后走进了社会,他离开了森林,在军队里做士兵,后为大臣。军队的首领是他舅舅,军队生活与隐士教给他的格格不入,战争失败后做了俘虏,逃出来后开始偷东西。最后成为了一位勇敢的骑士,追求世俗幸福,贪恋世俗,偷抢拐骗,连妻子也离开了他。他又变得一贫如洗,在巴黎成为歌唱演员,变成贵妇的宠儿,之后却得了天花,无恶不作。在几次贫富起伏之后,他回到了森林做回隐士。)这部作品控诉了30年战争的苦难,是30年战争栩栩如生的画卷。同时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最终回到心灵的起点。▲罗伊特(Christian Reuter, 1665-1712)▲莫舍罗施(Johnann Michael Moscherosch, 1601-1669)4.启蒙运动(Aufkl rung 1720-1785)源自英法,不是发起者,而是接受者。Lichtmetapher,Vernunft。法国:Rationalismus理性主义 代表人物:笛卡尔Ren Descartes Ich denke,also bin ich。(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体现自我意识英国:Empirismus经验主义 代表人物:洛克Locke;休姆Hume认为思想和知识的源泉不是理性而是Sinneswahrnehmungen und Erfahrungen(强调经验)(1945年(上世纪40年代)Adorno:Dialektik der Aufkl rung启蒙辩证法)(Ernst J nger容格尔,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一战时,14岁 上战场;二战时,当兵,因为反希特勒,被开除出军队。他的作品宣扬军国主义精神。认为希特勒在残害犹太人方面花了太多的钱力、物力,因为他有专门的机构、组织杀害犹太人。 都是因为Vernunft,所以理性走到极致会给人带来灾难。)概述(Pietismus1670-1740,Rokoco1730-1750,Emfindsamkeit1740-1780)Pietismus虔诚主义(天主教教义的运动):由马丁路德发起,但后来这种状态变得更加世俗的享乐主义,所以后来变成:严格遵守教义,修身养性,注意道德规范,不贪图享乐。(Weber认为正是由于Pietismus影响人们注意节约,不贪图享乐,于是财富积聚,最终发展为资本主义。)Rokoco:追求异国情调,艺术建筑方面。Empfindsamkeit: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情感主义。a) 哲学准备▲ 托马修斯 (Christian Thomasius, 1655-1728) 启蒙运动之父,1688 创办第一份德语杂志(德文月刊),反对教会统治,倡导启蒙思想;1687 在Halle大学第一次用德语取代拉丁语讲课,对的与学术氛围有极大地推动。但当时是启蒙运动的早期,遭受教会打压。▲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im Leipnitz, 1616-1716) 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更具代表性。1675年创建微积分,非常出色的数学家,认为一切物体由 单子 构成,遭教会打压。还发明了二进制。代表作:《中国近事》 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illustratura 光明、光照)前言用拉丁文写成,对中国社会历史展开论述。提出既然基督教可以派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派人到欧洲传教。▲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生于K nigberg(东普鲁士的一个城市),从未离开。祖父为苏格兰人,父亲为虔诚的教徒,自小学习神学,后成为牧师,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哲学教授。代表作:《心灵说》《三大批判》正是在人们对理性大张旗鼓的宣传时,康德展开了批判。 Kritik 在德语中不是批评的意思。《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781) (事物:Erscheinung现象;Dring an sich物自体(本质))康德认为理性是不可靠的,认为理性还要依赖于经验和判断。《实践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1788) (自由意志应与道德规范相符,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意志不应自私,应当想到别人,要按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康德追求道德的净化。名言:我敬畏的只有两样东西:内心道德法则和头顶青空。行动必须适用于每个人 无上命令。《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 1790) 这本书的出版使得康德的启蒙斯想和哲学思想得以完整。康德的美学著作(Sch nheit, Erhobenheit)(康德的 三大批判 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 纯粹理性批判 (1781年)、 实践理性批判 (1788年)和 判断力批判 (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 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纯粹理性批判 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 实践理性批判 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 尽义务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 (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 : 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 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判断力批判 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纯粹理性批判》 讲人如何认识世界 真。《实践理性批判》讲人的伦理规则是如何 善。前者的对象是现象界,后者的对象是本体界。在现象与本体之间,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在鸿沟上架起一坐桥,使现象过渡到本体。这座桥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 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观的美感,过渡到其目的,即客观的本体。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功绩:第一个对理性进行批判,对后世哲学产生深远影响。有人说康德为自己建立了一个防护的屏障,以免自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向极端。b) 文学理论▲戈特舍德(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 1700-1766) 民族戏剧的先声,文学理论家。生于K nigberg。学习过神学和哲学。在Leipzig大学任教,多次担任校长。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Versuch einer kristischen Dichtkunst vor die Deutschen, 1730)崇尚法国文学,以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写的经典著作,这一度成为文坛的权威,对改造德国文学起促进作用。语言上明确、清晰、合乎逻辑,对治理混乱的德国文坛起积极作用。▲温克尔曼(Johann J. Winkelmann, 1717-1768)《关于绘画和雕塑艺术中对希腊作品模仿的思想》(Gedanken ber die Nachahmung der Griechischen Werke in der Mahlerey und Bildhauerkunst, 1755)推崇欧洲古典文学主义,毕生研究古希腊艺术。 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的方法就是模仿古人。 他将古希腊的艺术归纳为 edle Einfalt und stille Grosse 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希望以此提高德国的艺术水平。1717年12月9日出生在普鲁士小镇史丹达的一个穷苦鞋匠家庭。从童年时代起,他就对古物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有时连维持生计都有困难,当然没有多余的钱供他购买文物,但他并不放弃自己的爱好,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找寻古代墓葬,以期有所发现。同时,他还动员小伙伴们帮助自己发掘古瓮。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他的古物收藏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波德梅尔(Johann Jacob Bodmer, 1698-1783)▲布莱廷格尔(Johann Jacob Breitinger, 1701-1776)▲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拉奥孔或论绘画与诗的界限》(Laokoon oder ber die Grenzen der Malerei und Poesie, 1766) 他认为造型艺术、语言艺术之间是有巨大差距的,画用了空间上的形态与颜色,诗用了时间中所发出的声音。绘画是描述物体的静态美,(诗)语言艺术是表达真实的表情(动态美)反对: 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 这一说法。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讲到,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终未获成功,后来建造了一个大木马,并假装撤退,希腊将士却暗藏于马腹中。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走,就把木马当作是献给雅典娜的礼物搬入城中。晚上,希腊将士冲出木马,毁灭了特洛伊城,这就是著名的木马计。拉奥孔是当时阿波罗在特洛伊城的一个祭祀,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人城中。这触怒了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想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于是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蛇先将正在祭坛祭祀的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缠住,拉奥孔为救儿子也被雅典娜派的蛇所咬死。莱辛从比较 拉奥孔 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温克尔曼 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 的古典主义观点。三一律 (时间,地点,人物一致)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 三整一律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之前 戏剧多为悲剧。只有高贵的人发生悲剧、灾难才能引起人同情,所以那时认为戏剧必须贴近高贵的生活。c) 诗歌▲克洛卜施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1724-1803) 救世主(Messias, 1748-1773) 宗教史诗,主要写耶稣受难。不在叙事,而在抒情,诗中充满的激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其崇高的境地流传至今。具有音乐性和激情,庄严,崇高。作者同时也写自然、情感为主题的诗歌。(人们编写上帝受难的故事,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心灵。)(人们可以利用诗歌的力量,产生和宗教一样的环境,抒发与拯救人的情感,让充满激情的诗歌传唱至今。)▲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 1708-1777) 医生,解剖神经心理学,又从政。代表作:《Die Alpen》1729 21岁写成,这是确认他诗人地位的一部长诗。描写阿尔卑斯山脉风景,赞扬纯朴农民生活,批评城市人败坏风气。 对文明的批判 。▲克莱斯特(Eduald Christian von Kleist, 1715-1759) 法律、哲学、数学、军官。死于七年战争,写歌颂普鲁士军队的诗歌,也写哲学色彩风景诗。Der Fr hling 1749德国剧作家,小说家。1777年10月18日出生于奥得河畔法兰克福一个旧贵族军官家庭,1811年11月21日卒于波茨坦附近。青年时代参加过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战争,学习过哲学、物理学和数学。辍学后旅居法国、瑞士。1808年在德累斯顿与作家亚当 米勒合办《太阳神》杂志。1810年在柏林创办《柏林晚报》,后因经济困厄,对政府干预新闻自由不满,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得不到理解而怨恨,1811年于柏林万湖先杀死身患癌症的女病友,后自杀。19世纪末期,人们才认识到他是德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被恩格斯称为最彻底反对拿破仑的普鲁士男子。▲布洛克斯(Barthold Heinrich Brockes, 1680-1747) 自然诗人。不仅写诗,还写道德诗。对现实世界思考 Irdisches Vergn gen in Gott 1721-1748《上帝心中的人间快乐》d) 小说▲施纳贝尔(Gottfried Schnabel, 1692-1752)《几个航海家的奇异命运》(Wunderliche Fata einiger Seefahrer 1731-1743)模仿鲁滨逊漂流记,后更名为 Die Insel Felsenburg 《弗尔逊堡孤岛》。主人公:尤利乌斯。有一种乌托邦的色彩,希望创造和平、富饶世界。主人公收到一封信让他去阿姆斯特丹找船长,得知他的曾祖父希望在临终前能见到亲人,于是他便和船长去到了孤岛,在一系列的冒险与爱情经历,在小岛上成家立业,逐渐习惯于小岛的生活,不愿回去,直到小岛被葡萄牙人占领。▲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 1733-1813)出生于牧师家庭。Schwabel人。他先读法律,后在伯尔尼当家庭教师,哲学教授,被魏玛公爵的母亲请到魏玛做家庭教师。代表作:①《阿迦通的故事》(Geschichte des Agathen, 1757)故事背景在古希腊柏拉图时期。主人公阿迦通为狂热宗教人士,后女性神职人员引诱他,使他动摇了宗教信仰,于是到柏拉图处学习哲学。他亲眼目睹了城邦中的性的堕落愤然离开,被奴隶们抓住后被哲学家买了下来,受到正统哲学教育。哲学家为打破其柏拉图的理念派妓女引诱他,他最终放弃了柏拉图的思想。但妓女感动了。两人彼此相爱。于是哲学家的计划落空。他便告诉阿迦通他爱的女人是妓女,阿迦通失望至极,继续流浪,最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和平和公益事业。早期的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 Entwicklungsroman),让文学作品起到了教育民众的作用。(描叙了青年成长的过程,以及最终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这里,维兰德提出了 和谐的人 的思想,认为只有感情和理智心灵和头脑达到和谐的人才是 好人 ,只有 好人 才会有 好的时代 。这一思想是维兰德这个时期作品的基本主题,也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这种小说在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到达高峰。② 《金镜》(Der golgende Spiegel---Die K nige von Schechiam, eine wahre Geschichte. Aus dem Schechianischen bersetzt, 1772)在前言中他宣称,该书是由拉丁文译成,拉丁文是由汉语译成,汉语则是由印度文译成。讲的是古代印度有一位君主叫吉伯尔。他很无能,使国家陷入灾难,他睡不着便让哲学家给他讲治国的故事,但醒了之后又忘了,便杀死了哲学家。书中写有很多治国的智慧。也是一部教育小说。其中一段写的是 赵氏孤儿 的故事。理想中的帝王应该在远离尘嚣中成长。(小说《金镜》(1772)以东方国家为背景,对德国的时弊作了大胆揭露,但寄希望于开明君主,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在魏玛写过一些供宫廷消遣的作品,其中包括剧本《阿尔采斯特》(1773)。这个剧遭到歌德的猛烈攻击,此事与格廷根林苑派以维兰德为敌都反映了维兰德与 狂飙突进 之间的矛盾。维兰德虽不反对这场新起的文学运动,但他乐于留在原来的立场。他在《德意志信使》上发表了小说阿布德拉城居民的故事(1774),以德国早期市民文学的 愚人文学 的形式,借用古希腊的背景和人物,对18世纪德国小市民的庸俗市侩习气进行尖锐讽刺。小说的主人公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那里的居民象过去一样的狭隘、自私、愚蠢,为区区小事争执不已。e) 戏剧▲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Kamenz),父亲是牧师。①《萨拉 萨姆逊小姐》(Miss Sara Sampson, 1755)(第一部市民悲剧)小说讲的是 美狄亚 的主题。主人翁:梅莱福。他轻浮、放荡,有一个情人玛尔住并生有一孩子。但他认识了Sara Sampson后便抛弃了原来的妻子。为了躲避,到小城生活。玛尔住带着小孩找他,但没有成功。后来,她找到了Sara,在她的水中下了毒,Sara被毒死。待梅莱福回来发现这一切时,也自杀了结的生命。意义:第一次用一个非贵族的形象作悲剧主角,创造了市民悲剧。②《密娜 封 巴尔海姆》(Mina von Barheim, 1767) 取材于七年战争,白天的一家旅店里。主人翁:普鲁士的军官,台尔海姆。在征收军用款项时发现当地十分贫困,他同情当地百姓,用自己的钱垫了税款。这一举动赢得了Mina的好感,他们交换了戒指。后台尔海姆离开小城。有人告发他接受贿赂,被降职。她穷困潦倒,来到柏林的旅店。Mina正好也在。两人相遇后,台尔海姆又喜又愁,他不想连累Mina,所以不愿结婚。但Mina坚信他的为人。这时他得到平反。两人终于喜结连理,但台尔海姆没有去军中任职,而与Mina过起了平民生活。意义:有人说这部作品是对普鲁士国王的赞颂,也有人说,他鞭笞了普鲁士的愚昧和残暴。无论怎样,在这部作品中他展现了七年战争时期德意志人民苦难生活的场景。③《爱米丽娅 加洛蒂》(Emilia Galotti, 1771) 取材于古罗马的传说,但进行了现代版的处理。亲王孔萨迦爱上了爱米丽娅。但由于爱米丽娅父亲管教甚严,无法有机会接近。当他听到爱米丽娅要与伯爵结婚时,他的手下为他出了个诡计,在伯爵去爱米丽娅家的路上杀死伯爵。亲王以英雄救美的形式出现。亲王的情妇看穿了诡计,告诉了爱米丽娅真相。爱米丽娅的父亲明白其心怀鬼胎,为使女儿不受侵犯,刺死了女儿。意义:该作品鞭笞了封建君主为满足自己愿望不惜运用一切手段,而其他人只能用自残的方式反抗,表现了市民阶级的软弱。④《智者纳旦》(Nathan der Weise, 1779) 背景为十字军东征时期。在耶路撒冷。圣殿骑士(代表基督教)被苏丹国王(萨拉丁)(代表伊斯兰教)判死刑。但由于其长得像萨拉丁的哥哥,所以被赦免。某日,骑士救了一个叫莱霞的女孩,她是基督徒的小孩。但后来受信仰犹太教的纳旦收养(纳旦是犹太教信奉者,他的妻儿都被基督教杀害,但他仍收养了基督徒的孩子莱霞)。莱霞后来爱上了骑士,但由于两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不能结婚。而最终他们发现,两人竟是亲兄妹。纳旦很感激骑士,他们成了莫逆之交。而萨拉丁找到纳旦,向他提出什么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的问题。纳旦没有回答,但讲述了一个关于戒指的故事。古代东方有一个人有一枚戒指,拥有魔力,谁戴上了它,谁就会得到神和世人的爱。但这枚戒指是世代相传的。父亲只把它传给他最喜欢的儿子。传到某一代时,父亲有三个儿子。他都十分喜欢,无法作出决定。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找了一个金匠作了两枚假戒指这以以假乱真。父亲死后,三个儿都得到了戒指,于是他们在律师处争执不休,都说自己才是有权继承家产的人。律师不语,只是问了一句: 你们最爱谁? 三个儿子都沉默了,因为他们眼中只有自己。 你们的戒指都不是真的,要靠自己的力量赐予这枚戒指力量。而总有一天,有个人会站出来告诉你们那枚戒指才是真的。 律师说。萨拉丁听后大为震撼,认为纳旦不愧为一名智者。后与纳旦成为朋友。注:三枚戒指代表三种宗教。这里强调一种宗教的自由观。每个教徒都有信仰的权利。只有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这种宗教就会获得眷顾。表达了作者继承了启蒙思想的理性思想,宗教之间不应互相攻击,应和平相处。其美学著作主要有《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拉奥孔》、《汉堡剧评》等。他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拉奥孔》通过分析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将批判锋芒直指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基础,创立了市民剧理论。市民剧包含着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掺杂的悲喜情感而产生的。莱辛认为悲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怜悯与恐惧,净化观众的情感,达到适中的程度;喜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笑培养 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 。在戏剧表演风格上,他主张将诗的表现激情与画的美的表现力结合起来;戏剧的使命在于描写自然,体现真实的合目的性,产生教育作用,提高观众的道德水平。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 虔诚 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f) 其他▲盖勒尔特(Christian F rchtegott Gellert, 1715-1769)▲利希滕贝尔特(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 1742-1799)5.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 1767-1785/90)①Folge der Aufkl rung②Gegen das Zweckm igkeitsdenken;gegen die Betonung der Vernunft康德的理论想法在狂飙突进运动中被看作是对个性的限制。个性自由:两元社会最重要的。18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运动的名称源出自德国作家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概述(Politische Situation, Genie, Vorbild Shakespeare)a) 哲学和文学准备▲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 1689-1775) 推崇民主主义。在文学上、思想上要突破陈规陋习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 百科全书式人物,他反对卢梭的观点,认为满族虽占了北京,但是却被汉民族的变化同化。在这点上可以证明:人类文明进步是有利于世界的改善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 法兰西思想之王 、 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 欧洲的良心 。他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他又写过不少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 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卢梭(Jean-Jaeques Roussean, 1712-1778)(《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5 强调回归自然Zur ck zur Natur) 在一次论文比赛中,卢梭认为人类文明进步是对世界的改善无利的。认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本性,应少受社会文明的束缚,人类的不平等是由于脱离自然而产生,社会越发达,贫富差距越大。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会堕落。他举中国的例子:中国拥有几千年文明史,因为文明特别发展,导致汉族特别虚弱,就被异族统治。反对理性主义。强调人的本原,强调人的思想。宣传天才论。重视个性自由,反抗专制。推崇:自己掌握自己,有革命性。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 自然神论 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 理性王国 ;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 天赋人权说 ,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 galit )中,卢梭尝试把政府的出现解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一种契约。人们愿意放弃个人自由并被他人所统治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看到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政府的社会比在一个无政府的、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卢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约有着明显的缺陷。社会中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 欺骗 了大众,使不平等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特点。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政府不应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 高贵的野蛮人 (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 高贵的野蛮人 (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二战结束后,阿多诺Adorno写了 Dialektik der Aufkl rung 指出启蒙运动的消极作用。▲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 1730-1788) 鄙视高雅的宫廷文化,认为理性是人类思想的一部分,而人类最重要的是本质Natur。(Sokrastische Denkw rdigkeiten, 1759)▲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 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是歌德在文学路上的领路人。和哈曼一样,认为人们应该用情感来理解和改变世界,强调Natur。作品:( ber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 1766) (Von deutscher Art und Kunst, 1773) 《论语言的起源》( 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 1772)《诗歌中各民族人民的声音》(Stimmen der V lker in Liedern, 1778)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所以外人都以为德国文学家目光短浅,所以收录了全欧洲各国的文学,诗歌。对自然与天性的强调。b) 戏剧▲克林格尔(Friedrich Maximilian Klinger, 1752-1831) 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 1775) (狂飙突进名字的由来)写的是去北美参加独立战争的英国青年人 威尔特,在战争中遇见以前的恋人,但是恋人是父亲仇人的女儿,威尔特抛开私情,投入战争,战争结束后,得到恋人的谅解,消除父辈由于误会而结下的冤仇。批判了封建的腐朽与黑暗。▲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铁手骑士葛茨 封 贝利欣根》(G tz von Berlichingen mit der einsernen Hand,1773) 他出生于没落骑士家族,G tz的妹妹叫做玛丽。G tz在农民起义中高呼自由,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希望国家自由统一,但又反对农民运用暴力杀害诸侯,最终被俘、杀害。他是不彻底的革命家,无法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体现了反封建的反抗精神。农民起义+三角恋爱:玛丽与魏特林恋爱,但魏特林是站在贵族的一方成为G tz的敌人,而玛丽最后嫁给西金根。为了权利,为了奢华生活,体现国王贵族娇揉做作的风格,农民对社会的不满,反对封建统治,希望国家统一。作家对天才人物的仰慕。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葛兹原是16世纪德国的一个没落骑士,他曾一参加农民起义, 后来背叛了农民。葛兹作为一个骑士、作为一个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的行动,是骑士阶级对皇帝和封建领主的悲剧性的对抗。但是,在歌德的笔下,葛兹被写成一个反对封建暴政、争取自由和统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难,斥责争取权利、祸国殃民的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剧中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谴责,对于自由和统一的热烈向往,对于个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颂,都表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在艺术上,剧中采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方法。▲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 狂飙突进运动 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强盗》(Die R uber, 1777-1780) 发生在一贵族家庭,父亲叫莫尔(Moor),他是一名老伯爵,有两个儿子,卡尔和弗朗茨。卡尔有个未婚妻叫阿玛丽娅,卡尔酷爱自由,富有正义感,性格开朗。弗朗茨阴险狠毒,想继承家业和霸占阿玛丽娅。只有长子可以继承家业,弗为次子,无权继承家业,反抗自己的命运。在父亲面前诬蔑卡尔,父亲听信后写信给卡尔修子。卡尔变成了强盗。弗跟父亲说卡尔战死,父亲伤心欲绝。当卡尔知道实情后,便带强盗们回家。此时,弗朗茨已经父亲关进塔楼。卡尔救出父亲,但父亲却对卡尔成为强盗十分气愤,伤心而死。而弗朗茨也畏罪自杀。阿玛丽娅要卡尔不做强盗,但卡尔又发过誓要与强盗们生死不离,于是卡尔杀了未婚妻,最终自首。(当时政府悬赏卡尔,卡尔到穷人家,让穷人带他去警察局。)《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 狂飙突进运动 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阴谋与爱情》(Kabale und Liebe, 1784) 发生在小公国。费迪南是宰相华尔特的儿子。她爱上了穷乐师米勒的女儿路易丝。此时,公爵想要把自己的情妇米尔福嫁出去,则他可以再娶妻。华尔特想让费迪南娶米尔福。于是他与秘书沃尔姆设下诡计,将米勒逮捕,以此威胁路易丝给另一个根本不认识的青年写情书,写了才可以放她父亲出来而且不得告诉任何人。Wurm故意把情书落到费迪南手中。费迪南十分气愤,将路易丝毒死。临死前路易丝把真相告诉了费迪南,费迪南伤心自杀。而沃尔姆与华尔特则相互指责,认为是对方的错。父亲后悔不已。 此剧为市民悲剧。表现了阶级的偏见和政治的丑恶。华尔特让费迪南区公爵情妇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揭露封建贵族阶级的专制与残暴,一对无辜男女的悲剧。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本有政治倾向的剧本。(恩格斯)《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棱茨(Jacob Michael Reinhold Lenz, 1751-1792) 《士兵》(Die Soldaten, 1776) 剧本。玛丽(小市民阶级)与斯托尔茨乌斯(市民阶级)是恋人。军官德斯鲁诱骗玛丽。马父亲支持马与德在一起,德却是玩弄玛,斯知道后毒死德,并自杀。 表现小市民阶级爱慕虚荣,嘲弄了小市民想往上爬的心理,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瓦格纳(Heinrich Leopold Wagner, 1747-1779)《女性儿童杀手》(Die Kinderm rdeerinn,1776) 格律宁斯艾克(少尉)住在爱娃(屠夫霍姆布莱布特的女儿)家里,他带着爱娃去舞会并诱奸她,后答应娶她。但最终没有。爱娃怀孕藏了起来,生下私生子,情感复杂,杀死了婴儿。后回家,发现母亲已死,父亲正在到处找她。她摆脱不了杀子阴影,军官被处死。谴责了贵族玩弄市民少女的无耻行径,喊出了市民阶级要求平等的愿望与呼声。c) 诗歌)出色的抒情诗人和政治诗人。 Abenteuer von M chhausend)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1774)书信体。塑造天才式人物:维特。母亲委托维特去收取别人欠他家的租金。他见到绿蒂,爱上她,但绿蒂有未婚夫。为逃避自己情感去了外地求职,甚至征兵,但不符要求。回来后发现绿蒂结婚了。让仆人向绿蒂借手枪,自杀并留下遗书,诉说自己悲惨的故事。 蕴含了歌德丰富情感。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阶级差异的反抗,争取独立自由的意识,大力颂扬了个人情感。 是第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德国小说。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莫理茨》(Karl Philipp Moritz,1756-1793)(Abton Reiser, 1785-1790)6.古典主义(Klassik 1786-1805)概述a)▲歌德(对狂飙突进运动的克服)▲埃格蒙特Egmont 1788取材于荷兰历史,一部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都属于当时的荷兰。现代工业发展较快,但政治上受西班牙统治。Egmont贵族,反对异族统治,又反对暴力推翻异族统治。市民希望用暴力推翻,但Egmont劝大家冷静。统治者已经知道人民反抗,派阿尔巴公去镇压。他十分残暴。此时,Egmont爱上了克莱欣(市民阶级)。没有注意阿尔巴公以莫须有的罪名把Egmont送入死牢。克莱欣在家乡得知此消息,于是她号召大家到广场。因为民族解放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但没有人愿意帮助她。克莱欣十分绝望,服毒自尽。Egmont在临死前梦见了克莱欣已变成了女神,发表了一番演讲: 我为自由而死,我为自由而奋斗。 歌德把她塑造为一名民族英雄,此时民众也意识到要用起义推翻统治。狂飙 古典意义的转变《陶里岛上的依菲几妮》(Iphigenie auf Tauris,1787)故事紧凑,发生于一天之内,只有一个人出场,充分体现 三一律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彼得斯的剧本。当时希腊阿迦们农出征特洛伊时,女神要惩罚他,说除非你杀死女儿,否则我不让你出征。此时,Iphigenie要求父亲把她处死,好让军队前行。此举感动了女神,所以没被杀死,救到了Tauris一岛上。此岛上有一小国,国王叫托阿斯。如果有人不请自问登上此岛,都要被杀死。Iphigenie登上岛后说服国王废除命令。国王后向Iphigenie求婚,但遭拒绝。于是他威胁说将要恢复命令。此时,有两个希腊人登上了该岛。其中一人还是Iphigenie的亲弟弟奥莱斯底。他向她姐诉说,父亲回国后被母亲和情夫杀死。弟弟又把母亲和情夫杀死。为逃避复仇女神追杀,受太阳神阿波罗指引,来到了此岛,找到姐姐。他们设计要骗托阿斯好获得三人自由。但Iphigenie终没有答应这样做。她向托阿斯说出真相,因为她认为只有善良、真诚、坦率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托阿斯深受感动,后放走了三人。 追求完美善良的意境在此有所体现,古典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塔索》(Tasso,1790)塔索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所写了一首诗《解放的耶路撒冷》并把其呈给公爵。公爵让妹妹列奥诺拉巴桂冠戴在Tasso头上。公国里有一首相叫安东尼奥。他从罗马逃回公国,他看不起诗人的幻想,认为其不务实。向Tasso表示轻蔑。Tasso感到受到侮辱,最终矛盾发展到拔剑决斗的地步。Tasso因先拔剑被关了起来。首相受公爵之命向Tasso和解。Tasso已爱上了公爵的妹妹列奥诺拉。他来到列奥诺拉处,表露心迹,但遭拒绝。于是受到众人抨击。这是真正帮助他的只有安东尼奥。Tasso意识到安东尼奥的大度,最终与其和解。 一个人应学会自我控制,不去追逐得不到的东西。比如安东尼奥这样一个务实的人。 表现了歌德对务实态度和诗人激情梦幻思想较之以前不同的看法。完成了向古典主义时期的转变。《浮士德》 (Faust 1808-1833)Lesedrama《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此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 狂飙突进 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 理性王国 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 浮士德难题 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 浮士德精神 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 肯定 和 善 的因素同 否定 和 恶 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 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 前进的可贵精神。 浮士德难题 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 灵 与 肉 ,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 一切的障碍之父 、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 反而常将好事做成 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 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 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浮士德》很难演出,适合阅读。取材于16世纪的传说。Faust是一个知识分子,与魔鬼定约24年。这期间满足其一切要求,期满后还魂归魔鬼。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愚民政策。魔鬼带浮士德上天入地,讨论宇宙的奥秘。Faust虽最终说出了魔鬼想听的那句话,但是魔鬼没有得逞,灵魂被天使带走,真正违约的是上帝。 入世哲学,相对的庄子宣扬的是出世哲学。拯救与逍遥魔鬼的脚是马蹄形的,在西方文学中魔鬼很守信、遵守契约。知识 爱情 权力与政治 艺术理想 社会理想《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Wih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795)巡回演出的剧团,展示戏剧状况及德国社会的状况。属于Bildungsroman或者说是Entwicklungsroman(教育小说)。教育小说在德国有很悠久的传统,影响很大。主人公不愿意继承父业,从商,而更喜爱戏剧。他加入了剧团,认识了一位女演员,但后来分手。他心灰意冷回家继承父业,但在商务旅行中,他再度遇见剧团,最终弃商进入剧团。他遇见了一个被拐卖的女孩迷娘。他把她救了出去。于是迷娘就一直跟随他。在给伯爵的演出中,他认识了贵族生活的腐败,并接触了莎士比亚戏剧。他的思想逐渐成熟,然后加入了塔社这个组织(Turmgesellschaf)。后来他结婚,迷娘怀着对威廉无法实现的爱而死去。反映了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社会五光十色。现实主义小说。此小说结构松散。《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Wih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1821)漫游年代比前一篇小说更加松散。通过威廉不断的漫游,他从演员变成了一个外科医生。后他与妻儿重逢,远游他乡。这部作品的结尾受了法国空想主义的影响。《赫尔曼与窦绿苔》Hermann und Dorothea,1797诗体小说/叙事长诗。18世纪普鲁士把法国打败后,法国逃到 岸。该地有一旅馆,救助逃亡的人。旅馆主的儿子叫Hermann,他爱上了法国逃亡的Dorothea,想让父母答应让他娶她为妻。但父母不同意,因Dorothea是流浪者。但他按照牧师的建议找到了Dorothea,请求她和她一起回家照顾父母亲。Dorothea同意了。他的父母看到Dorothea端庄美丽就同意Hermann娶她为妻。但Dorothea因不知情十分恼怒,可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作品体现了田园风光,作品的气氛轻松。表达了对法国革命带来的社会动乱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比如婚姻自主。《亲合力》 Die Wahlverwandschaften,1809歌德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自然科学家。我们现在看到的朱光潜关于《歌德谈话录》的译本中没有自然科学的部分。爱德华请他的好友上尉一起讨论园艺设计。他的妻子觉得受到冷落,她也请了侄女叫做奥狄丽。意味着平静生活被打破。结果爱德华爱上了奥狄丽,爱德华的妻子也爱上了上尉。但他们可以互相克制。可是爱德华与奥狄丽已经疯狂地爱上了对方,他向爱德华妻子提出离婚,妻子不同意,提议把奥狄丽送回学校。此时,妻子为他生下了孩子,可是他心里仍然恋着奥狄丽。一次在湖上泛舟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落入水中溺死。奥狄丽认为这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绝食而亡。爱德华悲恸万分也抑郁而终。小说最后夏洛蒂把她的丈夫、奥狄丽以及自己的孩子埋在了一起。 这部小说巧妙在他以华学的一种现象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结尾有些悲观。被人称为心理小说。《诗与真》Dichtung und Wahrheit,1811Autobiographie 作者自己写的自传。 该书写的是歌德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从出生至魏玛。这部书有趣在于它的题目,这部书是Autobiographie,但给读者感觉像是autobiographischer Roman(别人给他写的自传)开头写的是他出生时的星象。注:Dichtung有文学作品总称之义,也有虚构之义。歌德(处女座)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翻译中国古诗的人。留下了一个未写完的剧本 Elpener (同 赵氏孤儿 有些相像)b)《秀美与尊严》( ber Anmuth und W rde, 1793) ,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论崇高》( ber das Erhabene, 1795)论人的美学教育( ber die 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1795)这部更具有代表性。是由席勒写给丹麦王子的二十七封信组成的。现代社会和工业社会发展对人格产生了影响。人越来越受制于社会和技术的约束。非常清晰的叙述了这一观点,还提出了游戏说(Spiel)。游戏有助于保持人的独立性。审美教育是社会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论朴素诗和感伤诗》( ber na ve und sentimentalische Dichtung, 1795)区分了两种文学创作模式,评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风格。《唐 卡洛斯》(Don Carlos, 1797)西班牙在菲利普二世的残暴统治下。唐是菲利普二世的儿子,也是王位继承人。但是他爱上了自己的继母。波莎公爵设法想让唐继位,但是他的计谋还未成功便败露了。而唐对继母的爱情也被国王察觉。两人私会时,国王带着秘密宗教会的人出现了。国王命令他们把唐抓了起来。这部作品代表了席勒一个创作时期的结束,古典主义创作时期的开始。《华伦斯坦》(Wallenstein, 1800)三十年战争期间的真实人物。他试图篡夺王位,便和瑞典军队勾结,但未实现愿望便被部下杀死了。华伦斯坦一方面想篡夺王位,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瞻前顾后。展现了三十年战争时期对德国人带来的灾难。《威廉 退尔》(Wihelm Teil, 1804)非常具有人民性,描写了瑞士人民争取独立的情景。《思想诗》(Gedankenlyrik, seit 1795)《叙事歌谣》(Balladendichtung, seit 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