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测常识模块:关于哲学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

一、概念界定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生产关系。 从实质上看,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在内容上是同一个东西,即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首先,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但不包括生产力;其次,经济基础不等于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不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是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定义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其中,政权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它主要体现政治关系。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主要体现思想关系。但是不包括语言学、逻辑学、管理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阶级性和独立性。 (2)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 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 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既可以起促进作用,又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总会有矛盾 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经济基础。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经济基础-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6 13:15:24(一)经济基础1.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我们上节中讲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就叫经济基础。因为它是上层建筑得以建立的基础。所谓经济基础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这说明经济基础是经济关系,同时说明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物质关系,而非思想关系。经济基础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经济基础中不包括生产力。因为经济基础概念主要是要解释上层建筑的,而一般来讲生产力并不直接决定上层建筑,而是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指一种生产关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它们相互并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在封建社会中,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外,还存在着奴隶制的残余,后期则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当代中国,不仅有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而且还有不占 主体地位的非公有制生产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 人 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 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马恩选集》第2卷,第32页)马克思在此用的是 这些 生产关系,可见经济基础是现实社会中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以往我们的教科书只把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叫经济 基础,这既不合马克思的思想,也不合中国当代实际。譬如,假如把经济基础只看作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那么,在当代中国,法律和上层建筑就只能保护公有制生产关系, 而不能保护非公有制生产关系。这不合理,也不合法律和政治实际。因而以往那种 单一经 济基础论 应当被 综合经济基础论 所代替。2.经济基础的结构。经济基础由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但在经济基础中各种生产关系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并不相同,其中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居统治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经济基础的性质。例如,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中,公有制生产关系是占主导地位的,其他生产关系则受它的制约、影响,具有了独特性。马克思说,这种占居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 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 (《马恩选集》第2卷,第109页)在我国,公有制生产关系就是这道 普照的光 ,在它的照耀下,个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变了样 :原来是社会主义经济的 补充 ,现在是 重要组成部分 ,是 鼓励、支持、引导 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