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军队文职招聘考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练习及答案
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温州企业家不怕竞争。他们明白,市场是开放的,谁有本事谁占领,你到我这里来,我也可以到你那里去。正是在这种竞争中,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得到提升。竞争能促使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是因为()。 A.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B.竞争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C.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在竞争中形成的 D.竞争能使商品生产者形成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 2.()的分配方式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和有效途径。 A.按劳分配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需分配D.按个人资产分配 3.社会主义对民经济实行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B.是否通过企业进行调控 C.
企业是否有自主经营权 4.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分配环节和不同的分配机制下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说,在()应更强调效率。 A.宏观领域B.微观领域 C.再分配过程D.政府分配机制 5.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 A.从属关系B.雇佣关系 C.契约关系D.经济关系 6.经营权责关系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它要求明确()。 A.企业中的有资产所有权性质不变,属于 B.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 C.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受所有者的权益 D.企业拥有有资产所有权 7.建设中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经济的必由之路 B.发展市场经济是我经济发展的特色 C.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发展市场经济是立之本 8.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 A.取消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B.使市场成为民经济的唯一调节者 C.加强的计划调控 D.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9.我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体系 C.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相结合的价格制度 10.私有制、公有制、混合所有制是我现阶段存在的三种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C.生产资料公有化范围的大小 D.能否促进当时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11.美经济学家阿尔钦认为,产权()。 A.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使用的权利 B.不是所有权,而是平等的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2017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岗位能力常识判断备考:商品经济
现在距离2017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已经不到十天的时间,考生们此时正处于知识储备最后的阶段,尤其是岗位能力常识判断部分,涉及面广,大家此时要广种多收,红师教育专家在此将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跟大家一起分享。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用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与价值量 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有: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内在的矛盾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其它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货币 (1)货币起源。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主要是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尺度。其特点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因素的主要有:商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和供求关系。 ②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其特点是必须是现实上的货币。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内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际收支的差额。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进外商品。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由一转移到另一。 6.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价值规律的作用借助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所谓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即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红师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们对以上知识进行基础性了解,在备考黄金期多进行积累,一定能将常识判断部分的分数尽数拿下!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30 22:01:03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一.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的涵义1自然经济,既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3产品交换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目前还是一种假设。2.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历程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也越来越发展。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三种形式。3人们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进一步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有两个1,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中产品的生产,在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将换产品的必要。2, 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条件。这一条件决定了不同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交换必须是通过对等的原则进行,既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就表现为商品,从而产生了商品经济。三.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1.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游泳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3.二者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二者又是矛盾的,,第一,二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所具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第二,二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其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四.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涵义: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3.二者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二者是同意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五.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1.商品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2.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2.活劳动与创造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呢功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将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3.总体工人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也就是由 总体工人 或 结合劳动人员 的活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4.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区别和联系1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形成是指商品的价值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一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一是指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2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3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联系在于,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别在于,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既有活劳动,又有物化劳动,而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只有活劳动。六.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4.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5.价值量的决定还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相关。部门平均老殴打能够生产率提高,一定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增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反之,情况相反。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七.商品价值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人们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结成的经济关系。2.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是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次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而价值却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经济主权原则-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0 12:43:01经济主权原则一、经济主权原则的提出.国家主权涵义相当广泛,既包括政治主权,也包括经济主权、社会主权以及文化主权等等。二战结束后,全球殖民地、半殖民地众多被压迫弱小民族相继挣脱了殖民枷锁,争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享有政治上的独立自主权。但是它们在独立之际往往被迫签订条约或协定,同意保留原殖民统治者或宗主国在当地的许多既得权益和特惠待遇,甚至仍然处在从属和附庸的地位。实践证明:如果不紧接着尽快争得经济独立和经济主权,政治独立和政治主权就有名无实,有朝一日,势必得而复失。政治主权是经济主权的前提,经济主权是政治主权的保障。它们坚持要求和促使整个国际社会确认各国享有独立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各国对本国境内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这实质上是全世界弱小民族反殖民主义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二、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过程。1974年12月联大第29届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这一纲领性、法典性文化。《宪章》规定: 每一个国家都享有独立自主和不容剥夺的权利,可以根据本国人民的意愿,不仅选择本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而且选择本国的经济制度,不受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压制和威胁。 并且《规定》: 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权,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1952年1月,联大第6届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发展与通商协定的决议》,率先肯定和承认各国人民享有经济上的自决权,具有重要意义。1952年12月,联大第7届会议通过了《关于自由开发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权利的决议》,开始把自然资源问题与国家主权问题联系起来,规定: 各国人民自由地利用和开发其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权利,乃是他们的主权所固有的一项内容 。1962年12月,在联大第17届会议通过了《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正式确立了各国对本国境内的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各国对本国自然资源实行国有化或征收问题上,又设定了若干限制,而且有关的规定含有调和妥协、模棱两可的重大缺陷。1974年5月,联大第6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同年12月联大第29届会议又进一步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再次确认和强调了各国对本国境内的全部自然资源享有完整和永久的主权,而且确认和强调各国对本国境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也享有完整的和永久的主权。同时删除了《永久主权宣言》中关于国有化问题的无理限制规定和含混模棱之处,这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协力奋斗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国际经济秩序破旧立新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和明显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