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备考:冒号在言语中的大用处

要想通过冒号来帮助解题,首先需要清楚冒号最基本的用法。一般来说,冒号用在句子内部,它的提示范围到一个句子完了为止。虽然有的时候冒号的提示范围也可以超出一个句子,管到几个句子,甚至是几个段落或成片的文字,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是用在写信或讲话稿中对人的称呼之后。而在岗位能力考试中,一个文段中如果出现了冒号,那基本上这个冒号的作用就仅仅局限于提示到了句号之前。明白此点,会大大地帮助到我们在2017年山西军队文职考试岗位能力考试中进行解题。下面通过具体的山西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真题进行说明。 [例1]解决城市交通可以尝试一种新机制:公交因为承担着为低收入者、环保人士等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职能,由政府购买公交服务,低价提供给公众;

出租车因为价格的高低并不会影响需求者对出租车这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所以自然由开放的竞争市场来提供相应服务;对小汽车的使用者可以征收道路使用费,使交通拥堵的外部性内化。这种机制的实施,还要求有配套措施:比如完善公交优先基础设施、鼓励拼车行为、恢复或建设自行车道、制定针对绿色出行的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绿色出行方式等。 对文中的新机制最恰当的概括是()。 A.主体配套机制 B.多元环保机制 C.保障市场机制 D.公平高效机制 这道词句理解题中冒号就起了大作用,设问问新机制的意思,回到文段中,发现新机制之后有冒号出现,然后需要清楚,最关键的是冒号只能管到句号,即这种机制的实施,还要求有配套措施这句话之前即是解释说明新机制的内容。

那么就会发现,该文段是由新机制和配套措施并列的分分结构,而两个冒号之后分别进行解释说明。想清楚新机制的意思,分析第一个冒号之后,用三个分号并列的四个句子即可。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C。

2020年军队文职考试考试:片段理解的言外之意

2020年军队文职考试考试:片段理解的言外之意。岗位能力科目中有一类阅读理解题目被形象地称为片段阅读。由一段两三百字的文段和相应问题组成。多数情况下问题都是在问文段的主旨观点。一般的文段通过分析行文脉络可以确定作者的主旨观点的位置,然后到选项中选择表述一致的就可以了。但还有一些题目,作者的观点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考生进一步理解其言外之意。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不知如何拿捏分寸,不确定什么样的题目需要进一步理解言外之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体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B.耐抗生素基因有移动性 C.畜牧业应控制使用抗生素 D.过度使用抗生素可使人体致病 这个文段主要是先介绍了畜牧业中经常使用抗生素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耐抗生素基因会迁移到人体致病的细菌中。

整个文段的行文脉络是:提出问题-危害分析。通常考生会选择D项,而D项只是最后产生的危害,作为公职考试,考生此时不能停留在问题层面,要去明确出题人的意图,因此要明确文段中的言外之意,即隐含主旨观点(如何解决问题),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是C项。 片段阅读是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不同的人对每段文字会有不同的理解,考生此时就要明确考试性质,多从出题人的角度分析问题,得出的答案才会更靠近正确选项。当文段内容只阐述了相应问题带来的危害时,要客观分析其隐性主旨(言外之意)。

2016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备考:“并举”与“对举”的区别

2016军队文职考试考试中岗位能力逻辑填空的主要解题技巧是分析文段的语境,红师教育为大家提供了三大逻辑呼应法,即反对关系、联合关系、解释关系。联合关系中的第一种方法叫并举,反对关系的第一种方法叫做对举,考生在学习中容易将二者混淆,红师教育利用《2016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备考:并举与对举的区别》为各位考生详细讲解其区别与联系。 所谓对举,即是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称托。特征就是所列举出的两个事物,相互映衬,突显事物的不同,对举中的对可以理解为对比的意思,比如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和谦虚就是在进行对比,落后和进步也是在进行对比。 所谓并举,两个或几个事物同时列举,强调的是事物的不分主次,并举中的并可以理解为并列。

而比如摊开掌心对着天空,有时有阳光,那是我想你时莞尔的笑容;有时有雨滴,那是我思念你偶尔滴落的泪水。这句话中的阳光和笑容也是并举关系,但是意义却是相反的。这就是并举的一个特点,在考试中,所选择的答案和题中的呼应点在意思上可以使一致的,也可以是相反的,但是对举关系中,所列举的事物之间意思上必须是相反的或者是背离的。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这样,并举怎么区分是选择意义一致还是意义相反,关键就要看文段的前后语境和前后意思了。 那么,下面红师教育通过几道例题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 例题1.我独不解中人何以旧状况那么____,于较新的机会是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那么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准确的一项是: A.

熟视无睹评头论足 C.心平气和求全责备 D.喜闻乐见吹毛求疵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