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湖南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客观题作答:如何快速从材料中找到核心词句
一些考生对于申论中的客观题也就是归纳概括、提出对策、综合分析和贯彻执行题的相关技巧掌握依然不牢,甚至部分考生做题时没有办法回到材料中找到最核心最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对此,中公教育专家针对考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大家讲解客观题型的相关技巧。一、判断题型。判断题型是做题时需要做到的基本步骤,只有题型判断对了才能对症下药最快速的回到材料中寻找答案。对于客观题型来讲,只有题型判断正确,才能形成正确的作答思路,进而找到最精确的答案。比如当材料中出现归纳、概括、概述、简述等词语时我们可以断定这道题是归纳概括题;题目中出现对策、建议、措施、解决办法、化解思路等词语时这是一道提出对策题目;题目中出现分析、认识、评价、观点、看法、理解、见解时,这是综合分析题;除此之外基本都是贯彻执行题。对于客观题型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1.宁滥勿缺。凡是不确定的答案建议大家一定要写下来,即为宁滥勿缺;2.客观。小题型答案基本上都来自于材料,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我们自己去编写答案,只需回到材料中找关键词即可;3.该题型不要写废话,如概括问题,只需回到材料中找不好的词汇作为我们的答案;概括原因只需要关于原因的相关关键词,以此类推即可。二、问什么答什么如果让我们概括问题,回到材料中找问题即可,即如果材料中出现的不好的词汇如困难、瓶颈、尴尬、弊端、挑战、摸索等时即为问题的答案。让我们概括原因,当材料中出现由...导致、由...引起、与..有关、源于、归咎于等相似词汇时出现的即为原因的答案。另外当材料中出现问题时,加由于推论,如果推论结果是题目中问的内容,该问题即为原因的答案。当材料中出现好的词汇的时候即为积极影响,如网络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即为网络的积极影响。如果材料中出现不好的词汇,即为消极影响,如网络容易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当概括对策时,材料中出现动词即为对策的答案。另一方面,材料中出现应该、需要、要求等辅助性词汇时也为对策的答案。总之,需要大家记住,题目让我们写什么我们就写什么,回到材料中找相关答案。综合分析题也是如此,题目中出现什么,回到材料中找什么即可。再如,请谈一下你对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这句话的理解?题目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因此回到材料中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而且强调是比长城、故宫重要,回到材料中找关于长城、故宫的相关信息,肯定是我们的答案。贯彻执行题也是如此。三、学会使用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是指当材料中某几个地方出现相同领域、相同范围、相同主体的相关答案时,按照该领域、主体、范围合并相关要点,把属于相同主体的答案找点合并,把属于另一主体的相关要点合并。总之,大家记住,只要答案中出现相同或相似内容的要点时要合并在一起写,这就是合并同类项。总之,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大家按照以上方法回到材料中找相关答案,客观题基本上就简单许多。
2014军队文职考试岗位能力类型题:多个题型的多种解法
岗位能力答题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题型,考生应该采取不同的解题思路。针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解题思路之前,又必须先要学会识别不同的题型。而识别不同的题型可以从材料分析题题目的问法入手。 一、主旨概括题的问法主要有: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文字谈论的核心问题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等。 二、意图推断题的问法主要有: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想要传递的信息是、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等。 三、意图强调题的问法主要有: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等。 四、细节判断题的问法主要有: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以下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等。 五、语句填空题的问法主要有: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等。
2018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备考中言语客观化问题
2018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备考中言语客观化问题。有志投身于为人民服务事业的年轻人现在多已在紧张的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备考中了,备考中最难的是数量关系,最犹豫的莫过于言语理解。首先必须先了解言语考查与日常言语的区别,理解言语客观化就是重中之重。 一、言语客观化的背景 言语本身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描述主义甚至认为语言的使用应该仅考虑是否能够表达明确的内涵和意图,这和生活中的言语较为类似以沟通为目的。但作为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考查的一个部分,其本身的存在是一个单项选择题,也即是客观题,自然具有了可客观化的属性。 二、言语客观化的内涵 言语客观化实际是指在言语考查过程中所定义的一套标准化评价机制,能够在语句确定的情况下判断最优选项应满足的条件。
(一)材料理解 对题目所给材料的理解决定了判断依据,文字是客观的,表达是主观的,理解自然也会因人而异。但作为单项选择题,言语在选择上是客观的,所以在理解上就只能趋向于客观,而所有的言语理解题在理解过程中的客观就体现为一点:忠于原文。只有忠于原文,才能找到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选项,才能真正满足问法的要求。 (二)选项适用 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前提下,选择选项成为主要工作,正确的选项必然是适用的选项,而适用的标准则决定了选择时考虑的角度,而这一点需要考虑命题人的设置角度,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比如逻辑填空在词语意思和用法上的考虑,而片段阅读则要考虑主题和表述上的细微区别。 (三)优先级考虑 虽然选项适用的规则能够给予考生在选择上一些帮助,但总有一些题目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或是考生在积累上的不足,在选择上会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只有参考优先级考虑,才能避免在选择上过多的浪费时间,保证时间不会无谓的被浪费。
军队文职综合知识指导: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主张客观实存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