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师教育发布军队文职 你一定要知道的军旅美术作品
这两部分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军旅美术创作的特殊性和军旅美术的审美特质。不同于一般美术创作,军旅美术创作强调以阳刚博大、雄浑厚重的姿态,积极向上的审美价值取向,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先进军事文化的特征和魅力,塑造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成为倡导主旋律、引领主流美术方向的中坚力量,显示出军队美术创作旺盛的生命力,丰富中国美术的总体面貌。把握这个总原则是这一部分知识的关键。
在考试中,中国美术史部分最有特色的就是军旅美术的发展历程,近现代时期就已经有不少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旅美术现象和作品。建国后,我国几乎大部分重要的大型美术创作都是军旅美术作品,更凸显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下面总结了一些重要的军旅美术作品,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著名油画作品。画面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画家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画面中蓝天白云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作品形象地揭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新纪元,它不仅鼓舞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震撼着世界人民的心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于东方而同心欢庆。
二、《血衣》
《血衣》是王式廓去世前的重要作品。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主要内容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画家以生命为代价,深入到生活中,从现实主义出发,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奔放粗犷的线条,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炼、酝酿了《血衣》的人物。对人物细节的虚实处理达到了与现实的统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艺术风格质朴、浑厚。这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碑性的作品。
三、《地道战》
《地道战》是罗工柳的代表作品。作品情节主动,形象鲜明,两个女游击队员在地道口倏然跃出,一间极其普通的牲口房成为战斗的舞台。典型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以及平原游击队生龙活虎的气概。作品的构图富于戏剧性,人物得到恰当的安排,他们静悄悄地,但又是异常活跃地;节奏稍带紧张,然而充满信心,和主题思想是十分切合的。对于老一代的艺术家来说,他们亲身经历过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在画面中倾注了自己大量的热情,画面具有特定的意义影响。
四、《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为詹建俊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959年。詹建俊为油画界中较早对油画的现代性意味进行探索的画家。画面表现了五壮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瞬间,体现了五壮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作品在历史题材画里面使用象征性的处理办法,人物的组织不是自然的真实,而是象征性地把人物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的效果。画面平面化,颜色单纯强烈,还稍稍有一点变形。这种变形丝毫不生硬、不做作,而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作品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呈现出的深邃的历史感,达到了平凡中见神奇的境界。感受了五位壮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五、《占领总统府》
《占领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的覆灭》,是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创作于1977年,堪称陈逸飞最经典之作,也是其留名于美术史的力作。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弘。即使今天看来,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坚实的素描基本功、鲜明强烈的色彩感、严谨的造型能力、采用三角框架式的立体结构,把画面中人们目光聚集在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上,构图严谨,形式感强烈,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作品无论是艺术语言、艺术功力还是刻画角度都使人为之一震。表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效果。那种雕塑般的形象,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具有厚重的时代感、历史感。
六、《胜利渡长江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胜利渡长江人民英雄纪念碑》坐落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作者刘开渠。碑正面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 南京城冲去。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作品表现了解放军横渡长江,登上长江南岸的瞬间,表现了 百万雄师过大江 的壮观场面。作品中人物多而不乱,布局很有次序和节奏感,众多的人物表现统一中有变化,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千军万马的宏大场面,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中国革命中的重要画面。
七、《艰苦岁月》
《艰苦岁月》作者潘鹤。其以动人的形象,在观者心灵中激起共鸣。作品塑造了两位红军战士。老战士戴着残破的军帽,穿着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他如钢棍的手指上有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正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一个满脸稚气的十一二岁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好的未来。在三角形构图中,作品体积起伏波澜、手法自由,艺术形象生动自然。作品生动塑造了艰苦斗争环境中的红军战士信念坚定、开朗豁达的光辉形象。体现出艰苦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50年代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