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公共基础经济知识:大刀斩乱麻——资本有机构成

为了深入研究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资本有机构成范畴。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大体上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资本有机构成概念中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本技术构成是指因素数量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不等于数量构成。从马克思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定义和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看来:1、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前者是内容后者是表现方法。2、资本价值构成是由技术构成所决定而且反映其变化的。3、因为以上不可分割的关系,故谓之有机构成。其次,资本价值构成与技术进步无特定关系。固定资本等同于不变资本、一次性投资等同于单位产品成本、可变资本等同于工人数量、要素数量和价值量等比例变动,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在上述这几个等同假定下才能成立的。所谓有机构成提高,其实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那么多的工人了,所以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但请注意,这种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而不是前提。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构成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变化,但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并不一定都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引起的。例如,政府干预工人工资价格会引起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但资本的技术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变的。有机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利润的影响:必须是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均发生变化才能称为有机构成的变化。

犯罪构成-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0 23:35:54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述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刑法规定的,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应受谴责性,而为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二、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一)主体要件: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并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1.一般主体 2.特殊主体(二)主观要件:故意、过失(三)客观要件必备要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选择要件:特定犯罪中的时间、地点、方法(四)客体要件三、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一)概念:组成各个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1.客观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说明行为外部的、客观面的要素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人内心的、主观面的要素2.记述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对客观事实的记述、描述,凭感官可认知的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需要结合价值准则、社会经验、法律规定等才能认知的要素3.积极的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指构成要件中从正面规定肯定犯罪的要素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指构成要件中从反面规定排除、否定犯罪的要素4.共同的与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的要素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部分犯罪的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素5.成文的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刑法明文规定的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表面上没有明文规定的要素

《专业综合》刑法学:犯罪构成要件的分类

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在认定犯罪中的作用,可以将犯罪构成要件区分为具体构成要件、共同要件和选择要件。一、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具体要件是指法律规定的认定某一具体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事实特征。任何犯罪都是具体的,其构成要件都是不一样的,盗窃罪不同于诈骗罪、故意杀人罪不同于故意伤害罪,就在于他们有法律规定的具体要件。例如故意杀人罪,必须具备侵害人的生命权、出于杀人的故意、实施了杀人行为这些具体的构成要件才能构成。从刑法对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看,有详有略。对于那些犯罪性质较明确,立法者认为不需要对犯罪构成作详细的描述就能界定的犯罪,规定的较为简单,例如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规定,对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的描述就非常简单。而对某些难以简单的犯罪,则表述得较为详细,例如,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这就对贪污罪的构成要件作了较详细的规定。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要件,因此,也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虽然各个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将各种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归纳、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话,任何犯罪构成都包括四个方面的要件(关于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刑法理论上有相当大的分歧:(1)二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分为行为要件和状态要件;(2)三要件说(老版本),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主体、危害行为、客体;(3)四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应为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要件说是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一犯罪构成理论模式虽然存在陈旧、机械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a.说明某种犯罪危害了什么样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客体。犯罪总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杀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权,盗窃罪侵害了公私财物所有权,等等,诸如此类。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实质都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此,犯罪客体就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会关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b.说明犯罪是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受到什么样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首先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没有危害行为,就没有构成犯罪的前提。其次,是指危害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不管具体的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或具体的危害结果表现形式如何,他们都是犯罪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c.说明犯罪是由什么样的人所实施的要件,在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各种具体犯罪的主体情况尽管千差万别,但作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处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单位犯罪,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资格。d.说明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每种犯罪都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则不构成犯罪。(4)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02年)理论:三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为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由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出题组长,中国刑法理论家,刑法改革权威专家,博导张明楷教授提出。)张明楷教授认为,犯罪客体不是构成要件。理由如下:①犯罪客体实际上是保护客体,即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它属于犯罪概念的内容。刑法第13条、笫420条明文在犯罪的一般概念和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概念中说明了犯罪客体或法益。揭示犯罪的本质是犯罪概念的任务,而揭示犯罪本质,不仅要说明犯罪行为侵犯了法益,而且要说明犯罪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法益,否则就等于没有揭示犯罪本质。在犯罪概念中研究法益,则有利于揭示犯罪的本质。②犯罪客体本身是被侵犯的法益,但要确定某种行为是否侵犯了法益以及侵犯了什么法益,并不是由犯罪客体本身来解决;从法律上说,要通过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综合反映出来的;从现实上说,要通过符合上述三个要件的事实综合反映出来。换言之,行为符合上述三个要件,就必然出现犯罪客体,不可能出现符合上述三个要件却没有客体的现象。③犯罪客体与上述三个要件并不处于同一层次,犯罪客体是被反映、被说明的现象,而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与主观要件,都从不同角度说明行为侵犯的是何种法益以及侵犯程度;不仅如此,法益实际上对确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内容具有决定性意义,将法益作为犯罪概念的内容而不作为构成要件,有利于以犯罪本质为指导解释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④主张犯罪客体不是要件,并不会给犯罪定性带来困难。如上所述,一个犯罪行为侵犯了什么法益,是由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与主观要件以及符合这些要件的事实综合决定的;区分此罪与彼罪,关键在于分析犯罪主客观方面的特征。如果离开主客观方面的特征,仅仅凭借犯罪客体认定犯罪性质,难以甚至不可能达到目的。⑤外国刑法将法益视为十分重要的概念,但没有任何人认为刑法保护的法益是构成要件。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客体是构成要件的观点来自于前苏联,但是,其一,前苏联刑法学者中也有人(如布拉依宁)反对这种观点。其二,前苏联刑法理论之所以认为犯罪客体是构成要件,只是因为“每一个犯罪行为,无论它表现为作为或不作为,永远是侵犯一定的客体的行为。不侵犯任何东西的犯罪行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任何犯罪都侵犯法益,并不等于法益本身是构成要件。例如,任何犯罪都违反刑法,但刑法本身并不是犯罪构成要件。可见,将犯罪客体作为构成要件,实际上有偷换概念之嫌。其三,特拉伊宁本人在论述犯罪构成因素时,分别论述了“表明犯罪客体的构成因素”、“表明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因素”、“表明犯罪主体的构成因素”、“表明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他虽然论述了各种表明客观方面、主体与主观方面的因素,但他的确没有论述哪些因素是表明犯罪客体的构成因素,只是说明了犯罪客体的含义与作用。这正好说明,表明犯罪客体的因素来自其他构成要件,而不是其本身。其四,前苏联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纳入犯罪构成之中后,使犯罪构成要件丧失了实质意义而成为单纯的形式要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也被当作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为了使这种行为无罪,又在犯罪构成之外以其没有社会危害性为由否认其犯罪性,于是,犯罪构成丧失了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的机能。基于上述理由,在02年的时候。张明楷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为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但是随着深入的研究,张明楷最终采取了德国日本刑法的观点,采用犯罪构成三阶层学说: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违法性是阐述客观要件以及排除客观上犯罪构成事由的,有责性是阐述主观要件以及排除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事由的。在07年的《刑法学》第三版里,犯罪构成该当性大部分划入有违法,也就是客观要件,小部分划入了有责性(主观要件)所以,到09年为止,张明楷的观点一直是:犯罪构成是两要件:违法性和有责性。(即主客观要件)两要件说、三要件说、四要件说里的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根据犯罪构成要件本身的特点,犯罪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这些反映行为人事实特征的特征的构成内容。无论是犯罪构成具体要件、共同要件还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统称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犯罪主体所要求的刑事责任年龄、犯罪的故意和过失、犯罪的动机、目的,称之为犯罪的主观要件。定罪必须坚持主、客观要件相统一。那种只根据人的所谓犯罪思想,而不问是否实施犯罪行为就予以定罪,称之为主观定罪,我国封建社会中的“腹非罪”就是“主观归罪”的典型。而只根据行为和行为的损害后果而不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有无故意和过失就予以定罪的,称之为客观归罪。古代刑法大都以结果论责任,而不问主观上有无故意和过失。客观归罪和主观归罪二者形式不同,实质一样,都是极端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反映,必然导致乱判滥罚,冤及无辜。而我国刑法犯罪构成坚持了主客观相统一。因此,严格按犯罪构成要件定罪量刑,就能有效地避免发生客观归罪或主观归罪的错误。三要件说里的犯罪主体要件(在两要件说里此部分大部分划归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的概念:犯罪主体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实行犯罪行为的主体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主体要件由刑法明文规定。犯罪主体要件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单位)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它与犯罪构成的其他要件密切联系。犯罪首先是一种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实施犯罪行为必须有行为人。但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就不能实施犯罪行为,至于动物、物体则更不待言。所以,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是犯罪主体要件。这一要件说明行为人是否存在实施行为和具有罪过的前提条件;不具备这一前提条件,就表明行为人不可能实施犯罪行为,不可能具有罪过心理。所以,犯罪主体要件,是成立犯罪必不可少的条件。犯罪主体要件与犯罪主体并非等同的概念。犯罪主体是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的人。犯罪主体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实栉巳罪行为的人(或单位)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具备犯罪主体要件的人就是犯罪主体,也不意味着具备犯罪主体要件的人必然实施犯罪行为,而是说,只有具备犯罪主体要件的人才可能实施犯罪;或者说,具备犯罪主体要件的人,其行为符合犯罪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时,才成为犯罪主体。在犯罪构成中作为要件研究的不是犯罪主体本身,而是犯罪主体的要件。“不要看着一个主字就认为主体要件是主观要件里的内容。实际上,主体要件大部分是和犯罪构成的因果关系息息相关的,所以基本上应在客观要件为宜。”(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三、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是指不是每一个犯罪构成而是部分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例如,一般的犯罪对犯罪主体只要求达到刑事责任能力、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就能成立,但刑法上有一些犯罪则要求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行为人还必须具备某种特殊的身份才能成立。如渎职犯罪的主体必须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又如,犯罪的时间、地点并不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但有一些特定的犯罪以一定的时间、地点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如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狩猎等犯罪,刑法规定必须是在禁渔区、禁渔期、禁猎区、禁猎期这些特定的时间地点实施才能构成。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综合色彩构成配色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03 10:56:29综合性色彩构成配色法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色彩构成是继全面的绘画性色彩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完整认识色彩的理论,掌握色彩运用规律,并能达到主动创造的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对于色彩构成在色彩的研究和探讨上愈加细分化。由视觉生理到视觉心理,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领域(包括第一章所述内容),不管它涉及范围多广、道理多深,但其出发点均是研究和掌握色彩美的因素构成规律,也就是说:研究色彩的各种性质,把它们有秩序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画面的规律,是教学考虑的核心问题。纵观色彩构成课的程序,大都是根据色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而分段设立的。一类是从色彩的三要素(明度、纯度、色相)出发,来研究色彩,即关于面积和位置的改变对色彩构成的影响,以及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等;另一类是依托传统绘画或客观世界宏观和微观物质的自然色彩内在组合关系,组织出与此相一致的新的色彩秩序。既然色彩构成训练的目的是掌握色彩构成美的规律,那么作为构成美的要素,对构成色彩美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张色彩画面里,都要将各种构成美的要素作为主要矛盾来处理,并且要分清主次,总结出它们的构成关系,即色彩美的规律。这对创造新的层出不穷的色彩美的秩序,是一项十分必要的色彩训练内容。典型的色彩个性训练方法,对于全面了解色彩构成美的要素,掌握其美的规律是必要的,适合于长期、科学、全面地对色彩进行研究,为创造出和谐、新的色彩秩序打下雄厚的基础。但这种方法不仅时间长、见效慢,还缺乏对学生在色彩的创造性与灵活性上的掌握与运用的训练,很容易形成基础训练与实际设计相脱节、自然规律与艺术规律相脱节、使学生仅仅掌握了空洞技术的局面。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以纯粹的明度推移,色相渐变或纯度渐变,以及那种特殊味觉的酸甜苦辣;色彩冷暖分明的春夏秋冬;近似蝴蝶翅膀、鱼身、斑马或雨花石的颜色而构成的色彩是少有的,而与传统绘画相一致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就更为少见了。所以说,色彩组织设计,即构成色彩美的诸多要素同时的综合的出现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之中,是常用的表现形式。因此得出结论:在色彩构成训练中,应以综合训练为重点,紧紧围绕多种矛盾(指色彩不同的个性),摆正它们之间的秩序关系,是色彩训练的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