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考史上出现频次最高题型:行程问题
在近四年的国家军队文职考试岗位能力中,行程问题是必考的,2010年考察了1题,2011年2题,2012年2013年2题,2013年2题。行程问题主要包括2种基本考察形式--相遇问题、追及问题,4种常见模型--直线多次相遇、流水行船问题、牛吃草问题、时钟问题,此外还有公车问题、接送问题、走走停停问题等等,此部分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命题人出题也非常灵活。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提醒广大考生,大家不要被花哨的出题形式迷惑,万变不离其宗,行程问题本质上是对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的考察,下面我们就详细看一下基本公式及其应用。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看似简单的公式,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我们由基本公式可以得出行程问题中常用到的两个基本思想。一、特值当题干中只给速度实际量时,路程和时间只需满足路程/时间=速度(一个常数)即可,因此可以任选一个设为特值。同理,题干中只给路程或时间实际量时,其它两个量可以任选一个设为特值。例题1:老张上山的速度为60米/分钟,原路返回的速度为100米/分钟,问老张往返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分钟米/分钟米/分钟米/分钟二、比例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题2:小王从家到学校共3600米,没有遇到红灯时,72分钟可以到达。今天速度提高了,但因为遇到红灯,仍然72分钟才到达。已知每次红灯时,小王需要停1分钟,那么他今天一共遇到几次红灯?C.9D.8例题3: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骑车慢50%。如果他骑车从A城去B城,再步行返回A成共需要2小时。问小王跑步从A城到B城需要多少分钟?我们相信考生们都已经发明白,行程问题中经常用到特值和比例思想,以及二者的联合应用,大家在备考过程只要掌握了这两个思想,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岗位能力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
教育学: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20-01-21 15:36:38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A.埃及B.中国C.印度D.希腊解析:无。本题选A。( )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A.文字B.有闲者C.学校D.教师解析:无。
岗位能力指导:最值问题的解题思路
最值问题在数学运算的各个专题中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它没公式没概念,不像行程问题之类需要记公式和概念。但它却是数学运算中较难的一个专题。很多考生对于最值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既然最值问题没有公式概念,因此解题思路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好在最值问题的解题思路还是较为模式化的。下面我们来通过例题具体谈谈最值问题的解题思路。一次数学考试满分为100分,某班前六名同学的平均分为95分,排名第六的同学得分为86分,假如每个人得分是互不相同的整数,那么排名第三的同学最少得多少分?解析:最值问题最让人费解的就是它的问题了。6个人的平均分是95,因此他们的总分是95x6=570。题目问:那么排名第三的同学最少得多少分。既然6个人的总分是个定值,而题目要求排名第三的同学得分尽量的少,因此就需要其他个人的得分尽量的多!即要第1名,第2名,第4名,第5名,第6名的得分都尽量的高。第1名得分尽量高当然就是得100分;第2名得分尽量高,但不能高过第一名,因此第2名得得分是99;第3名是题目所求的,设为x;第4名的得分也要尽量的高,但是再高也不能高过第3名,因此第4名得得分最多为x-1;第5名得得分也要尽量的高,但再高不能高过第4名,因此第5名的得分最多为x-2;第6名的得分题目已经给出为86分。因此在排名第3的同学得分最少的情况是6个人得分分别为:100,99,x,x-1,x-2,86分。6个人的总分是570,因此100+99+x+(x-1)+(x-2)+86=570。解得x=96。选5人的体重之和是423斤,他们的体重都是整数,并且各不相同,则体重量最轻的人,最重可能重斤斤斤斤解析:5个人的体重之和是423斤,为一个定值。要求第5名的体重最重,即要其他4个人的体重尽量的轻。假设第5名得体重为x;第4名得体重要尽量的轻,但是再轻不能轻过第5名,因此第4名最少为x+1;第3名得体重要尽量的轻,但是再轻不能轻过第4名,因此第3名最少为x+2;第2名得体重要尽量的轻,但是再轻不能轻过第3名,因此第2名最少为x+3,;第1名得体重要尽量的轻,但是再轻不能轻过第2名,因此第1名最少为x+4。这样,在第5名体重最重的情况即5个人的体重分别为:x+4,x+3,x+2,x+1,x。他们的体重之和为423,即(x+4)+(x+3)+(x+2)+(x+1)+x。解得x=82.6。但题目要求每个人的得分必须是整数,因此这个82.6只是理论值。因此最多为82。选这2题基本就代表了最值问题第二类的解题思路,虽然最值问题很难,但由于它的解题思路是相对较为固定的,所以只要掌握了这种思路,解题也不会很难。最值问题的思路总结为:先考虑题目问的是某个人最多还是最少,如果要求最多则要其他人尽量的少。然后讨论每个人怎样才是尽量多或尽量少,将题目要问的那个人设为x。根据几个人的和是定值来列方程解方程,注意如果解出来是小数的话要讨论是舍还是入。一般题目要求这个人最多是多少就舍,要求这个人最少是多少就入。岗位能力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
岗位能力工程问题中特值思想的应用
工程问题是国家军队文职考试中的常考题型,出现频率很高。对于考生而言,在中学的时候,都接触过工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的基础知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再加上工程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问题,所以我们对于工程问题的基本态度就是一定要拿到工程问题的分数,而且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对应的分数。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建议考生用特值思想。应用一:工作总量设特值——时间的公倍数例题一:一项工作,甲需要10天可以完成,乙需要15天可以完成,两人合作,需要几天能够完成?解析:根据题意,不妨设工作总量为10和15的公倍数30,则对应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是3和2,两人合作的工作效率之和为5,总工作时间30÷5=6天。例题二:一项工作,甲需要10天可以完成,乙需要15天可以完成,现在甲先工作5天,剩下的工作两个人合作,一共需要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解析:根据题意,依然可以设工作总量为10和15的公倍数30,则对应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是3和2,两个人工作效率之和为5,由于甲先工作5天,完成了15的工作量,剩下15的工作量还需要15÷5=3天才能够完成,所以一共需要8天就可以完成全部工作。说明:在以合作问题为代表的工程问题中,题干中往往只给出工作时间作为已知条件,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都没有给出,考察本质为定性问题,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的具体值对最终的结果并不产生影响,这符合了特值思想应用的基本要求,然后通过将工作总量设特值这一过程,我们将原本的定性分析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的问题,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并且更容易理解题目的本质,为我们在解题上降低了解题时间,提高了解题的准确率。我们认为,在以合作问题为代表的此类问题中,只要将工作总量设为给出时间的公倍数,从而计算出对应的工作效率,按照题干中给出的工作流程进行计算,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最终结果了。应用二:工作效率设特值——比例关系例题一:一项工作,甲需要20天能够完成,现在甲工作5天后,改进了工作流程,工作效率提高了50%,则现在需要多少天能够完成?解析:根据题意,不妨设甲原来的工作效率是2,提高50%以后的工作效率为3。则工作总量可以计算出为2×20=40,工作5天的工作量是5×2=10,还剩下30的工作量,需要30÷3=10天来完成,所以一共需要15天。例题二:甲乙丙丁四人完成一项工作原本需要9个小时,如果丙丁不变的情况下交换甲乙的工作岗位,完成工作的时间可以提前一个小时,如果甲乙不变的情况下交换丙丁的工作岗位,也可以提前一个小时完成工作,现在同时交换甲乙和丙丁的工作岗位,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完成工作?解析:根据题意,交换甲乙可以提前一个小时,工作时间之比为9:8,说明工作效率之比为8:9,此时不妨设原来的工作效率是8,则甲乙交换工作岗位意味着工作效率提高了1,同理丙丁的工作岗位交换也意味着工作效率提高了1,因此同时交换甲乙和丙丁的工作岗位意味着工作效率从8提高到10,原本9个小时可以完成的工作总量为8×9=72,现在需要的时间为72÷10=7.2小时。说明:在一些工程问题中,涉及到工作效率变化,而在变化过程中只要保持工作效率的变化比例不变,具体值是多少对最终结果并无影响,所以可以在解题过程中,结合工作效率按比例变化的情况设工作效率为特值,化定性为定量,降低难度,解决问题。我们总结为:在工程问题中,合理的运用特值思想,将特定的量设为特值,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进行计算,可以简化解题流程,最终为考试赢得更多的时间,是符合岗位能力考试要求的。岗位能力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