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学原理讲义王惠岩-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13 18:07:37绪 论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解释1、从道德角度解释政治。把政治描绘为最高的道德。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2、从权术角度解释政治。把政治看作是 权术 、 统治术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韩非、十五世纪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等。3、从法律角度解释政治。西方近代以来,自然法学派和纯粹法学派的思想家、法学家、政治学家,都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过程就是制法、守法、执行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4、从管理角度解释政治。把政治解释为管理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等。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政治的科学解释。(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场合对政治作过深刻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3、政治的根源是经济。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揭示了政治现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时间范围是指政治是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恒存在。空间范围是指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有明确的界限和标准。(三) 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有阶级社会以来,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科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国家政治、国家制度、国家活动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研究历史上各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控制政权的经验,研究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研究治国的理论、政策和方法。(四) 什么是政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权为核心的阶级关系和人民内部的全局性关系。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学中国古代从商周起直到秦汉以后,其统治主要是儒、道、法三家的政治学说交相为用作思想理论武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就是这三派政治思想交错运用、互相补充的历史。四、政治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1、西方政治学创立于古代希腊,亚里斯多德被公认为政治学学科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他的《政治学》一书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现象的著作。2、到了中世纪,神学政治论和教权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阿奎那。3、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政治学带有历史转折的新发展是否定神权,推崇理性,转而以人的眼光 、人性认识世界。其著名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和法国的布丹。4、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政治学也随之发展起来。资产阶级为了争夺政治统治权,彻底冲破神学束缚,提出许多新的政治理论。但是,自然法,国家契约说,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占据了政治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5、19世纪后期,西方政治学逐渐摆脱了各种学科的影响,成为拥有大批专门学者的独立学科,并且随着政治科学分支化趋势。形成了政治学的学科体系。从这时起到目前为止,政治学在西方的发展按其研究重点的不同,划分为三个时期:(1)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法律主义为主要方法,研究主题是国家;(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研究权力为主要方向;(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目前,以政策研究为主题。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上述第二和第三时期,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上有别,但在研究方法上却有共同之处,都以行为主义方法为政治学研究方法。五、19世纪40年代末,马、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但给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政治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其原因是:(1)提出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的观点;(2)指出有文字以来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3)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即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4)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是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5)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六、政治学的内容与分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分类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处在深入探讨之中。目前,我们认为,政治学内容可以初步分为六大类: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2、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学说史(思想史);3、政治制度和政治制度史;4、行政管理;5、比较政治;6、国际政治。第一章 国家与阶级一、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的两个基本观点(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2)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二、氏族、氏族制度及其基本特特征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建筑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是:(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2)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 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3)氏族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产单位的经济组织。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原始共产制生产关系的氏族制度逐渐解体,私有制最终形成,美好的氏族制度出现了一系列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这种阶级矛盾和对立,在原始社会制度下是调和不了的。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生长出来的、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随着阶级的产生及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更显得无能为力了,于是在客观上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来调和、压制这些矛盾和冲突,国家就充当了这个角色,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国家产生的过程表明:(1)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客观结果;(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是一切国家产生的普遍规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各个国家产生的具体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以欧洲历史为例,概括了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雅典国家、罗马国家和日耳曼人国家三种主要形式。尽管国家产生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国家产生的根源却是相同的,都是由于社会内部经济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是解决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外部条件只起加速或缓和的作用。四、国家与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国家是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绝不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简单继承,二者有根本区别:(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2)国家设立以强制力为后盾的公共权力,原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存在,是国家和氏族组织的本质区别。五、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一切非马克思政治学分歧的焦点。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 机器 。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点的最全面的概括。它包括三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主要是说明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即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消亡的时间问题,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现象;(2) 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3)国家是个机器。这是指国家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而且是个复杂的工具。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政治权力。六、国家权力及其特征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1)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它是特殊的社会权力;(2)具有主权性;(3)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七、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机器活动的总方向,是全部国家机器的整体功能,是国家本质的具体表现。它同一个国家的总任务、总目的密不可分。国家职能的性质又在它的职能中得到集中和充分的表现。只有这样认识国家的职能,才能从中发现每一历史类型国家机器活动的实质。1、剥削者国家职能剥削者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内外两方面的职能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内外秩序。剥削者国家首要的对内职能是政治职能,即阶级压迫的功能,一般来说都要采用暴力的手段。与此同时,剥削阶级国家还不得不执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剥削者国家的对外职能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袭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保卫本国的安全。2、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其基本职能有三个:(1)镇压破坏和反抗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2)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即组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保卫国家,防止外敌入侵和颠覆,维护世界和平。社会主义国家和剥削者国家由于根本性质不同,它们的政治、社会和外部职能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三个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级上,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具体任务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三个基本职能中,它应处于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这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1)是由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决定的;(2)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3)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需要。第二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变革一、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1.非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在人类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历代思想家都根据时代的需要,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对国家进行这样那样的分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标准,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掌权者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君主国家、贵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第二,以国家主权的归属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主权国,部分主权国;殖民国;永久中立国,等等。第三,以国家所处地理环境特征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海洋国,大陆国,岛国,内陆国;大国,小国等等。第四,以国家统治方式为标准,把国家分为专制国、民主国、法制国、福利国等。第五,以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或现代化程度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等。2.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二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即阶级本质。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正是这一标准的提出,国家分类标准才获得了现实的科学的基础,并得到完善和发展。二、国家的历史类型1.国家历史类型的概念定义所谓国家历史类型,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建立在同一类型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具有同一阶级实质的国家形态。2.四种历史类型的国家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四种社会经济形态,即古代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社会主义制;与之相适应也有四种类型的国家,即奴隶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第四种是社会主义国家,它是最高也是最后历史类型的国家,是完全新型的国家形态。三、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规律性1.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历史类型的理论,不仅把国家分类问题上升为科学,使国家分类学说获得科学的依据,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内在规律性,即一种国家历史类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就必然被另一种历史类型的国家所代替。2.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现实基础。(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为基础的。(3)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特殊性。但在总的趋势上,是符合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一般规律的。3.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根本途径是社会革命,是旧质态向新质态的革命转变,而不是任何形式的和平的改良社会,但马克思主义并不一概地反对社会改良。4、改良和改革是有本质区别的,改良的实质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政策上的 让步 ,但 让步 是有限度的,即在保存现有社会经济与政治秩序的前提下的让步;而革命则是被统治阶级的自觉行动,目的在于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从根本上说,改良是出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而革命则是出于被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在国家历史类型更替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同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有实际区别的。四、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在资本主义国家以前,存在过两种历史类型的国家,即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为统治形式,同时实行严厉的思想管制和思想禁锢。五、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征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的专政。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占有制,其统治形式主要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六、封建制国家的本质特征1.封建制国家的本质特征封建制国家是通过地主(或领主)阶级占有土地和奴隶解放建立起来的,其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它最有代表性的政体形式是君主专制政体,也有零星散布的城市自治共和国。2.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区别:两者都是地主阶级占有制。但有区别:(1)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领主的领地可世代相袭,但不能自由买卖,利用特权和暴力压榨附属农奴。(2)中国的地主占有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土地买卖成合法化)。在这种制度下,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不是封授而是购买,把自己占有的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耕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3.中国与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1)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与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是分封割据制;中国是中央集权制。(2)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中国实行的是官僚制。(3)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和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垄断政治文化领域;中国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封建社会的阶级划分是以等级划分为前提的,而等级的划分又是以占有土地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为依据。七、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斗争,取得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它是建立在资本占有制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统治方法和某些制度也相应地有所变化,使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和统治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等,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同历史上其他剥削者国家类型国家相比较,资本主义国家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他的政治统治原则上,即法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原则。尽管这些原则都是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富翁的,但对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八、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建立在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处在成长时期的自由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以实行代议制为主要标志的三权分立的国家制度,是以自由主义方法作为主要统治方法,以保障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实现其长远政治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的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管理委员会。九、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建立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走向反动时期 帝国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暴力压迫为主的统治方法,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在帝国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对内对外政策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改变以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权利为内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了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和 国家利益 为借口的集权制度,具体表现为议会权力的弱化、行政权力的扩大和行政机构的膨胀化。第二,垄断资本直接控制政府。第三,垄断资本通过政府干预经济、文化和公共事业,以维护垄断资本的全面统治。第四,在帝国主义时期,国家的外部职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十、法西斯国家的特征法西斯国家是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所采取的一种极端统治形式,是垄断资产阶级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是资本主义危机的表现和产物。法西斯国家的主要特征有:(1)坚持 种族优劣论 。(2)宣扬国家至上论 。(3)鼓吹 领袖权威论 的反动思想。(4)宣扬 生存空间 理论。十一、福利国家的实质从统治方法上看,它与自由所谓福利国家是指以推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增进国民福利为重要活动方向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它与自由主义方法、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统治方法相区别,但其本质上依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福利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采取在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外壳下扩大政府权力,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一种改良主义统治方法,是面对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一、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及社会产品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且是致命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是无法自行解决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和国内的各种矛盾更进一步深化和加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之间的矛盾。这三大矛盾集中表明,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力量的加强,会进一步加速垄断资本主义灭亡的进程。二、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途径和方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政权,它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以暴力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来的。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乃至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的彻底否定,是阶级社会到无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国家政权,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由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国家政权。首先,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暴力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否定。其次,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不是在旧社会孕育而成的,而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权的力量假案里和巩固的。最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还取决于组成这个政权的社会阶级结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剥削阶级统治的终结,人民当家作主时代的到来。四、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1、民主与新型民主的涵义民主是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原意是指 多数人的统治 和 人民的权力 。列宁指出,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 。把民主看作是国家形态或国家制度,抓住了民主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的论述,可以把民主概念内涵概括为三方面:(1)民主是国体,是指居民与政权的关系,即指公民的权利,主要是表明这个国家的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2)民主是政体,是国家统治方法或统治形式。历史上,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方法,一般说来,有两种:一种是民主的方法,另一种是专制的方法。看一个国家是否真正民主,除了看它的最高权力机关如何组成以外,还要看它用什么方法解决社会上绝大多数局面的矛盾。(3)民主是国家活动的原则,只有在民主国家里,才能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2、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是新型的民主。首先,从公民与政权的关系来看,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其中主要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其次,在新型民主条件下运用民主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范围是最为广泛的,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会越来越广泛;最后,从国家活动原则来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它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这是新型民主在国家活动中的真正体现。新型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也是最后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实行欣幸民主,除了国家性质因素外,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实行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第二,发展新型民主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3、新型专政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这种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由于作为统治者的人民群众力量强大,其统治不是单纯地依靠国家暴力机器来维持,而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来维持,依靠发展新型民主来维持自己的统治。4、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的关系,而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即新型专政需要新型民主,新型民主又需要新型专政。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与对敌人实行专政这两者是统一的。只有对人民实行民主,才能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敌人实行专政,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民主是目的,新型专政是手段。如果离开新型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只能是一句空话。五、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基础1、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而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实现的。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工农联盟,这是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专政,是绝大多数人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还因为工农联盟是建立、巩固、发展无产阶级物质基础的基本力量;还因为工农联盟是改造小生产者,达到彻底消灭阶级的根本途径。六、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道路的典范。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政权构成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第二,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第三,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一、民族、民族问题及其根源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问题指的是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其范围很广,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之间的矛盾可表现为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械斗、民族文化、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民族斗争和民族团结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也包括国际或世界范围的民族问题。2、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1)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2)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是剥削制度;(3)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他们在含义、范围、斗争形式及消亡过程等方面有重要区别。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之间的区别说明,产生民族问题的一个根源是阶级剥削,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问题都是剥削制度引起的。三、民族自决权与国家结构民族问题反映在国家制度上就表现为民族自决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国家结构问题。民族自决权是指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局部之间、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之间的关系,即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如何组成。它反映了单一民族的国家和多民族的国家如何组织自己的国家的问题。各民族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完全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但马克思主义原则上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单一制,在某种条件下也不排斥实行联邦制,而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则由联邦制过渡到单一制。四、资本主义国家与民族问题1、民族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是在资产阶级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割据和封建制度进行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垄断资本主义之前的民族问题只限于国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到了帝国主义时期,民族问题超越了一国的范围,变成了世界性的民族殖民地问题,成为国际问题。2、资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一切剥削阶级在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时,都采取民族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资产阶级是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它集民族主义之大成,形成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民族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它包括三点:(1)民族优劣的观点;(2)民族至上的原则;(3)民族投降的原则。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实质和原则决定了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压迫,这在多民族国家内表现为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和民族同化政策;对外则表现为大国沙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实质与原则必然派生出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和民族同化的民族政策。五、、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坚持平等的观点,反对一切民族压迫; 另一方面坚持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观点和民族团结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是统一的。两者统一起来就构成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既讲平等,又讲联合,其结果是民族团结、互助友爱,直到将来的民族融合。六、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存在民族问题,是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表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是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任务是解决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帮助落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赶上先进民族,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以便为将来各民族的融合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实行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联合,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在国际上,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七、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集中制的单一制国家,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形式。在多民族的国家里采取单一制的形式,就是在国家制度上采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区域自治的制度来解决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之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自治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的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加全国的政治生活。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一,历史上,中华民族深受帝国主义压迫,为了民族解放、独立,各民族自由联合,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各族人民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为民族解放、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各民族才能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第四,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帮助、不可分离的关系,决定了各民族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和联合。第五,在国际上还存在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侵略、颠覆的威协,需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合作。在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各民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内,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和联合,才能达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一)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决策,必须遵守的原则(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建立的,它和历史上的所谓 民族文化自治 以及所谓属人主义的民族分治政策是截然不同的。(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保证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1)有利于各少数民族地区适合自己特点组织社会主义建设,保障政治上平等地位和自治权利,保障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2)保障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全国的政治生活,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3)解决了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剥削问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4)实践证明,调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几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和显示的巨大优越性,说明它是在我国具体国情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好形式,是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正确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一个最好的创造。第五章 国家统治形式一、国家统治形式的概念国家统治形式就是国家的政体,此外,也有称作国家治理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或国家政府体制等。它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并且主要指用什么形式组成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这个概念包括下述几方面内容:(1)统治形式是指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主要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2)最高统治权是一个人行使还是集体化的国家机关行使;(3)行使最高统治权是集中在一个机关,还是由几个机关分工行使;(4)国家统治形式旨在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问题,协调和团结本阶级的力量以利于统治;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解决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即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更有效的统治。从政权组织的原则来表述,政体也可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民主集中制。二、国体和政体国体和政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学家往往分不清国体和政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不仅在概念上对国体和政体加以明确的区分,而且准确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所谓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指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哪些阶级居于被统治地位。简言之,国体就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所谓政体,是指统治阶级以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统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统一的。任何一种国体都要采用一定的政体才能实现起统治阶级的任务。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适应国体,表现国体,为国体服务,并对国体起巩固作用。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国体与政体二者相比,国体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对国体决定政体,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同一类型的国体,由于受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特点、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三、划分国家统治形式的标准西方最早对政体加以分类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而对后世的西方学者影响比较大的分类方法则是柏拉图的弟子亚里斯多德。现代西方政治学者对纷繁复杂的政体分类,归纳出如下一些分类的原则:(1)按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人数划分,看是一个人掌权,还是几个、或者是多数人掌权;(2)按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的更替方式来划分,看其是世袭制,还是选举制;(3)按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的任职时间来划分,看其是终身制,还是任期制;(4)按行使国家统治权的分工原则来划分,看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集权制,还是分权制。此外,还有一种划分方法,就是以形成国家意志的人数多少为标准,一个人等于国家意志则为君主制或独裁制,两个人以上的人的意志形成国家意志,是共和制。上述标准都是脱离国家的本质和内容,仅从国家形式上入手,这对于观察历史上的剥削者类型的国家有一定意义。四、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统治形式的标准主要是从实质上来划分,由于现代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的实质是民主问题,因此划分标准即以民主来衡量。具体来说,一是区分一个国家的 统治形式是民主的,还是反民主的;二是区分这种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还是少数人的民主;三是区分这种民主是真实的民主,还是形式上的、虚伪的民主。依据这样的划分标准便可揭示出各种政体的真实性质,并且把不同形式的政体和同一形式下不同实质的政体明确区别开来。五、剥削者类型国家的统治形式剥削者类型国家采用的统治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君主制;另一类是共和制。1、君主制:是最古老,并且曾经为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以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和苏丹等)为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它通常是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地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通过下设的对君主制负责的官僚机构管理国家国家事务。君主制的形式尽管有多种,但按照君主的权限区分主要可分为专制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两类。(1)专制君主制:是君主独揽国家最高权力,而不受法律和其他任何国家机关限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2)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一种统治形式。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的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机关的某些限制。同为立宪君主制国家,君主的地位和实际享有的权力存在很大差异,据此,立宪君主制又可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两种。2、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资产阶 级国家所采取的较为普遍的政权组织形式。在现代社会,采用共和制政体的国家远比采用君主制政体的国家为多。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共和制政体。凡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国家,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元首和议会,均由选举产生。但两者产生的程序、任期、职权以及相互关系各国并不相同。因此,从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关系上看,可以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此外还有一种个别国家实行的委员制。(1)议会制:是指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政府或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并 在法律上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2)总统制:是指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而对总统 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3)委员制(合议制):是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一个委员会集体行使的制度。总之,一个国家无论采用君主制,还是采用共和制,都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一般说来,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多以君主制为其统治形式;而建立在商品经济和社会大生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多要求以共和制为其统治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更有利于资产阶级实现其对劳动群众的专政。六、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基本观点(1)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采用共和制的治理形式,而共和制的具体形式有赖于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的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方面的一个基本观点;另一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的治理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必然各具特色,它决不可能是同一模式。(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组织国家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是巴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治理形式。它是一种完全新型的 共和国 ,是 社会共和国 的一定形式。它的原则是永存的。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治理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形式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治理形式,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是结合我国经济、政治和人民政权建设的实 践而确立起来的。它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1)我国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决定我国的政体必 须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体。(2)我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上,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 主义国家。所以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是间接选举产生。(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我们就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决定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后,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广泛性。而人民代表大会的治理形式最能充分地体现这种广泛性。(4)我国人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先在农村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为夺取全国政权,然后建立代表机关并逐步实现由干部组成为国家权力机关。(5)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在建立政权过程下,受苏维埃政权形式影响较大。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共和制的统治形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1)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并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因而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制难以比拟的广泛的群众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是对人民负责,受选民监督的政权机关,所以能更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共同利益,而不是像资产阶级国家机关那样,代表的只是少数剥削者的利益。(3)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与行政统一的政权组织,从而消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常常流于空谈的弊端,以及立法、司法和行政相对立和相互牵制所造成的效率低下的现象。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其他像巴黎公社、苏维埃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相比,也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民主集中制的腐蚀剂 官僚主义;(3)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根本保证。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政权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其他国家政权组织建设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现经过数十年的实践,虽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这种制度必将更加完备,日臻完善,并且会日益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第六章 政治统治体系一.政治统治体系的概念与实质1、政治统治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在政治领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的统治,以保障其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政治统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国家统治和阶级统治两种含义。国家统治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的统治,而阶级统治是统治阶级运用本阶级的全部力量,采用各种手段对另一个阶级所实行的控制和压迫。其中,运用国家机器是诸种控制手段中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手段,当解决统治运用这一手段时,就是国家统治。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的过程就是实现国家统治的过程。由此可见,阶级统治的概念大与国家统治的概念,国家统治是政治统治的核心和基本手段,而阶级统治除运用国家机器之外,还运用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阶级统治包含了国家统治。2、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各种机关、组织和团体的总和就叫统治机构。统治机构包含了国家机构。运用统治机构就是实行政治统治。任何一个阶级都是依靠由少数人组成的本阶级的各种政治组织去完成阶级统治的任务,而不可能由统治阶级的全体成员直接实行统治。这些政治组织通常包括国家机构和社会政治组织。这些国家机构和社会政治组织的结合体,就是我们所说的统治机构。政治统治体系和统治机构是两个范围相等的概念。政治统治体系是由全部统治机构组成的。之所以用政治统治体系这一概念来概括各种统治机构,其目的在于强调政治统治活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政治统治的本质和形式。这些政治组织和机构各有特点,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按一定的结构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政治统治体系。二、决定政治统治体系的结构的条件1.政治统治体系的结构是由它本身的阶级性质决定的。这个条件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说,政治统治体系只能是统治阶级组织的体系;其二是说,不同性质的政治统治体系制约着政治统治体系的不同结构形式。也就是说,同样的政治组织,在不同性质的政治统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是不同的。2.政治统治体现的结构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决定的。三、政治统治体系结构的标准政治统治体系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它并不包括全部社会组织,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宗教的等等,因此要判定一个机构或组织是否是政治统治体系的组成部分,要看其在功能和地位上是否具有全局性、直接性和必要性三个特征,归结到一点,则是看其与国家的机构的关系如何。国家机构是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环节,国家的性质和形式集中体现在国家机构上。国家机构是政治统治组织中力量最强大的组织,是实现政治统治体系总目标的主要机构,可以说,没有国家机构,就没有政治统治体系。正是由于国家机构在政治统治体系中的这种核心作用,在一个政治统治体系内部,各个机构、组织的活动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国家机构进行的。国家机构的存在是政治统治体系的一个本质特征,因此,我们把与国家机构的关系如何看成是一个划分政治体系和其他社会体系的简明标准。总之,当一个组织或机构直接为统治阶级的全局性利益,为实现政治统治体系的总目标而直接发挥作用,并且围绕国家机构这一中心而承担某项职能,它就成为政治统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四.政治统治体现的一般特征政治统治体系这个概念有两重含义,除了它的阶级实质、它的统治阶级专政的本质特征外,它还有作为体系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性的特征既是其本质特征的外部表现形式,又是政治统治体系的实际存在形式。它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集合性。这个特征反映了一个政治统治体现的存在方式是建立在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基础上的,即政治统治体现是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组织构成的,是一个多样性的集合体。2、整体性。政治统治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内部各组成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3、有序性。政治统治体系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根据其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按照一定的序列、层次和结构有机地组合而成;并且整个体系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运行。4、变动性。政治统治体系是一个具有 开放性 的、动态的体系,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有表现为体系自身的改革与完善;有的表现为体系根本性质的改变。从政治统治体系变化的方式看,一般是两种方式:即革命方式和改革方式。五.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政治统治是依靠一个整体的、有机的体系实现的。这个体系在不同性质以及同一性质的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借鉴和提出了政治体制的概念,建立了政治体制的基本理论,由此形成了我国政治统治体系的具体形式。政治体制是指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系统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和列宁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运行模式,也是国家管理社会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说,它包括政权组织、政党、政治性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也包括各种政治组织内部的各级组织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运转制度。政治体制的内涵大体包括三个层次:1、各种政治组织与政权之间关系及其运转制度。这是指代表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的政党与政治组织在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个层次是由政权性质决定的,是依据政权的性质而写出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结构,是政治体制的总格局。2、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称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国家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的组织形式。所谓权力结构,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3、政府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这是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的内涵包括:具有各种职权的机构设置和组成机构的公务员,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运行机制。这三个层次所能变化的部分,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这种改革是长期的,不断完善的。政治体制以上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目标明确、主次分明、纵横交错、秩序井然的政治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就是我国的政治统治体系。第七章 国家机构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及国家机构组织原则1.国家机构的概念、共同特点国家机构是反映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对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总称。实际上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组织体系。国家机构是一个复杂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国家机关组成的,而其中每一个机关都有特定的功能和机构,并同其他机关结成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实行国家统治的同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每一机关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1)国家权力机关;(2)国家管理机关;(3)法院和检察机关;(4)武装力量。造成国家机构形式差别的直接决定因素有两个方面,即国家的职能和国家的统治形式。此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国家疆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与分布;民族的构成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的历史传统;国民的文化素质与生活水平等。国家机构的共同特点有:具有鲜明阶级性;具有国家强制权力;都是一个整体;是国家的具体表现。2.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现代国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制衡原则。(1)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划分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民主集中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革命导师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最能代表人民共同利益的原则。它既能不同于没有民主的官僚集中制,也不同于没有集中的无政府主义。它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又有高度的集中指导。(2)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制衡原则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普遍采用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即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驶,同时三者又相互牵制、彼此均衡,以防止权力滥用和集权专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制衡原则,我们应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就资产阶级本身而言,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它绝不是保护整个社会利益的超阶级的原则,它掩盖了国家的本质,掩盖了国家机构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的实质。二、国家机关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关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地居于首脑地位的部分。因此,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利的体现,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自国家产生后,无论国家性质如何,通常都设有国家元首。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元首制大体可分为君主元首制、总统元首制和集体元首制三种。社会主义元首制有个人元首制和集体元首制两种。我国就属于集体元首制。在我国,国家元首的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家主席共同行驶。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就是议会或国会,有一院制和两院制之分,二者各有优劣,具体实行哪一种,首先应该结合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来分析。资产阶级立法机构内部,无论一院制还是两院制,都有一套机构,主要包括议会党团、领导机构、各种委员会以及事业机构等。立法机构的职权主要包括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政府权。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驶统治权的全权机关,它一般设有常设委员会,在最高权力机关必会期间,行驶其部分职权。我国的人大常委会还享有部分立法权。立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出于最高地位。它的权限十分广泛,大体可归纳为:立法权,组织和监督其它最高国家机关的权力,决定一切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等。行政机关是指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国家行政事务实施组织和管理的机关,也称管理机关,或简称政府。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是资产阶级直接实现其内政外交政策的政权机关,是资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资产阶级国家行政机关依其职权和管理范围,可分为作高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因政体不同,它可分成总统制、内阁制和委员会制三种行政机关,其职权大体包括:(1)执行国家法律,参与国家立法以及管理司法行政;(2)决定和实施国家的内外政策,任免高级官员;(3)军队统帅权;(4)编制并向议会提出预算,调节和干预经济事务权力。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即中央人民政府,也叫管理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由最高权力机关产生并从属于最高权力机关,它的职权是执行最高权力机关的意志,并对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具有广泛的职权。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实行集体领导或集体领导与个人领导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实行总理负责制,就体现了集体领导与个人领导相结合的原则。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司法机关是指资产阶级分权原则确立以来,司法机关逐渐脱离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而形成的独立行驶司法权的机关。司法机关一般指审判机关,但在有得国家也包括检察机关。它的权限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即(1)审理各种诉讼案件的审判权;(2)非诉讼案件的处理权;(3)违宪审查权。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机关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代表国家行驶审判权与法律监督权的机关。两者均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审判机关通常由最高人民法院、地方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组成。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通常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组成。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同资本主义国家机关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首先,两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机关代表的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两者的组织原则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机构是建立在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原则基础上,社会主义国家机构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第八章 政党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理论1.政党的概念政党是阶级组织,它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是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2.政党的特征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产物。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政治斗争,又集中地表现为政党的斗争。政党的主要特征是: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是阶级中一部分人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政党要有一定的政治纲领;政党和政权密不可分。3.政党的主要作用是:争取和教育群众;集中阶级意志;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我们在研究政党作用的时候,应当着重研究政党同它本阶级群众的关系和代表本阶级利益所进行的重要活动。二、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党政治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资产阶级政党是一定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根源。它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后,它同资本主义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维护的是产生它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政党是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政治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特征是:标榜 超阶级性 ;政党活动以议会为中心;组织上较为松散,没有明确的组织纪律观念;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2.资产阶级政党制度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是指通过议会选举或总统竞选,由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联合执政或单独执政,以实现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一种方式。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是在政党干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来有些国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它主要由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三种类型,其中,两党制和多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主要形式。3.压力集团及其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1)压力集团的概念压力集团是指在各行各业的人员中,对某些问题有共同利益或某些问题有共同主张者,为要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政治压力的集团。从法律形式上讲,任何阶级、阶层、职业、行业、种族、宗教的人们都可以自由组织自己的压力集团,它的活动方式是以谈判、协调、平衡、影响、施加压力等手段来实现他们的要求的。(2)压力集团和政党的主要区别:第一、政党有政治纲领,掌握政权是政党的主要目标;压力集团没有比较系统的政治纲领,也没有直接掌握政权的要求。第二,政党代表垄断阶级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它不能充分反映垄断集团内部的利益矛盾;压力集团代表某一垄断集团的局部利益、当前利益,它只强调某特殊集团的特殊利益。第三,政党在某种意义上间接地、隐讳地实现垄断资本的利益;压力集团则明确、直接地表达并采取各种手段去实现集团利益。(3)压力集团参与政治、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形式:参与选举活动,影响政治录用的过程;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进入行政机构,影响政治实施的过程。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二者结合,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核心,它主要通过政治、、思想、组织三种途径对国家和社会进行领导。政治领导是核心,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由这三方面构成的共产党的领导,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本质。2.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特点的集中反映,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在行动中的体现,又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它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政治基础;(2)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共同活动准则;(3)以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作为基本方针;(4)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作为共同任务;(5)以政治协商会议作为重要组织形式。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的根本性质区别: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政党的职能不同;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第九章领导与决策一、领导与决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领导与决策活动的含义领导与决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社会分工和群体生活的产物。我们所研究的领导与决策是人们的政治行为目标的选择与实施,属于政治管理范畴,其主体是政党和国家的政治领导与政治决策。随着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领导与决策经历了一个由传统领导与决策向现代领导与决策转变的过程。2.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领导。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领导是形成与实现资产阶级整体意志的活动,其政治领导直接体现资产阶级领导集团对本阶级和全社会的全面控制,其政治决策则表现为资产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及各种社会势力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妥协的结果。它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是由资产阶级一个阶级实行对全社会的全面统治,因而其领导权、决策权是不容其他阶级分享的。其实质都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与决策在本质上是 服务 ,是社会主义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者的权力、责任、服务的统一性,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领导与决策活动。3.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与决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概括地说,有四个方面:(1)为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制定总的发展方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包括解脱经济与政治危机,提供重大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种种危机带来的 问题症结 ;(2)为其在某一时期面临的重大内政、外交问题,制定具体的战略、策略,从而发挥其国家干预的职能,在内部,延续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在外部,维护其所谓 国家利益 ;(3)为其在某一时期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提出对策,从而调整国内的社会矛盾,缓和阶级的或种族的冲突,并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或保持国内政局的稳定;(4)在国际社会,适应其国家对外职能的总体需要,制定国际战略,发挥其解决国际问题的 影响力 ,调整其面对的国际关系,维护其国际地位,也尽一定的国际义务。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最高原则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所有制,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与政治统治,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但我们应看到,第一,在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存在资本主义各国间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且存在着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因而,存在一般社会管理的领导与决策,其中表现出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因素,是值得我们加以研究的;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在几十年时间里,由政治科学家、管理科学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代领导科学、现代决策、现代系统工程学等科学,在方法、手段上的科学技术性,不单为垄断资本服务,其科学价值也可为我所用。4.社会主义政治领导、政治决策的性质、规模、范围及其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度,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居于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层次。其领导与决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统筹全局的地位,其地位和作用,从总体布局和全局上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二、政治领导在阶级社会里,领导活动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掌握领导权力.剥削、压迫劳动人民,为剥削阶级服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领导活动是权力、责任、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现代政治领导的基本特征是:总体性;综合性;效益性和体制性。1.领导科学化指的是领导方式问题,是相对于传统领导即经验领导而言的。在人类社会史上,领导活动方式基本上是两类:一类是经验领导方式,它是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类是科学领导方式,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领导方式。前者在政治上通常与专制主义的政治体系相伴随,后者在政治上一般与民主政治体制相伴随。领导科学化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各级领导的战略指挥。2.现代科学领导方式的前提,是使自己的领导工作符合战略本质特征的要求。战略具有空间上的全局性、时间上的长远性和系统上的整体层次性等基本特征。领导科学化在操作上主要是搞好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当务之急是各级领导从 事务型 转变到战略指挥型。三、决策与决策科学化1.政治决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决策是领导活动的基本职能,没有决策也就无所谓领导。政治决策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是一国中执政党和国家决策机构为实现国家总任务和根本利益以及特定目标而作出的全局性的重大决定及其实施过程。政治决策过程包括作出决定和付诸实施的全过程,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处于政治决策的核心和统筹地位。现代政治学一般把决策分为两大类:政治决策和非政治决策,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会发生改变。政治决策在其主体、目的和内容、作用范围、依据及实施等五个方面有它自己独具的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政治决策体现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根本利益和群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由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决策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决策体系、国家行政决策体系行使决策权。2.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是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我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从目前来看,至少要从五个方面努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决策过程是由相互联结的步骤组成的,决策步骤即决策程序。决策程序可分为政治程序和科学程序两类系列。政治决策的政治程序性,既是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也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政治决策的科学程序,一般是由信息过程一设计过程一议决过程一执行过程一反馈过程构成的。

2014考试政治常识习题(183)

3、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A.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B.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C.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利用、少排放的消费模式D.依靠科学技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其中主要是指()。A.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法律保障C.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D.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为以上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5、“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体现了()。A.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B.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解析题目或解析有误,。1.A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他三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选BCD。。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B项错误。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或制约着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并执行着某些意识形态功能,甚至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相异的。。我们要依靠科技形成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故排除C项。4.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又可以为文明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故选ABCD。。从中国实践出发,制定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故A正确,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存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而题干不能体现出选项C、D的意思。故选AB。

2014考试政治常识习题(225)

A.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B.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C.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D.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A.在新的时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理论概括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理论要求D.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3、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A.发展战略B.发展道路C.发展模式D.发展观4、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A.科教兴国B.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C.发展D.发展战略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民主制度的角度看,必须()。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B.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D.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解析题目或解析有误,。1.B。2.B。3.D。4.B。5.C。

2014考试政治常识习题(232)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下列哪一项完整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①马列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科学发展观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③④⑤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要把()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A.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C.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D.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3.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享受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的自治权利,主要体现在()。A.拥有行政管理权B.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C.拥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D.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4.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基本含义是()。岗位能力A.解决政治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前提B.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C.经济关系是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经济问题而展开的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大危险”,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四大危险”的是()。A.精神懈怠的危险B.能力不足的危险C.信仰缺失的危险D.脱离群众的危险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解析题目或解析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