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有机化学-Ⅲ》教学大纲2-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6-24 20:10:16《有机化学-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 有机化学-Ⅲ[Organic Chemistry-Ⅲ]课程号(代码):20327250课程类别: 类级平台课程,必修课学时:80 学分:5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基本面向:医学检验专业(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类、生物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医学上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打下基础。通过学习逐步熟悉有机化学的英文专业单词。(三)、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 2学时)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2 有机化合物结构:共价键理论,碳原子三种杂化轨道类型(sp3、sp2、sp)、形状和特点。3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 、 键 )及性质。4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化学反应类型。5有机化合物分类:按官能团分类和碳骨架分类。6有机酸碱理论概念。1 掌握碳原子的sp3、sp2、sp三种杂化类型及其形状特点。2熟悉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化学反应类型。3了解键长、键角、键能的概念;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极性。4掌握什么叫官能团及常见官能团。5掌握共轭酸碱概念及有机化学中的运用。第二章 烷烃 ( 4学时)一、烷烃的同系列、同系物和通式。二、烷烃的命名(中英文,以后各章均同上):系统命名(IUPAC命名法)和普通命名法。三、烷烃的异构现象及表示法:构造异构和构象异构,锯架式和纽曼式的书写方法。四、烷烃的理化性质。烷烃的稳定性;自由基取代反应。一、重点掌握1烷烃的系统命名(IUPAC命名法)2sp3杂化碳原子与烷烃的分子结构。3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理和反应热;几种类型氢的相对活性;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二、掌握烷烃的构象异构:乙烷和正丁烷的构象;构象的表示法;纽曼投影式。三、了解普通命名法。了解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反应。第三章 烯烃 炔烃 二烯烃 (6学时)第一节 烯烃 炔烃一、烯、炔烃的结构及 键的形成和特点二、异构现象(构造异构及顺反异构),及命名法三、烯、炔烃的化学性质1亲电加成反应及反应机理,诱异效应。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和催化加氢)和用途。3烯烃 -氢的卤代反应。4炔烃碳碳叁键相连的酸性H反应 。第二节 二烯烃一、二烯烃的分类、命名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三、共轭体系( - 共轭,p- 共轭)和共轭效应四、1,3-丁二烯的化学性质:1,2和1,4加成一、重点掌握1碳碳双键、叁键的结构特点。烯烃、共轭烯烃及炔烃的结构。2烯烃、炔烃、共轭烯烃的命名。3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马氏规则)。亲电加成反应机理。和影响亲电加成反应的因素。4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体系( - 共轭,p- 共轭)和共轭效应和特点。5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1,4-加成反应)。二、掌握1 烯、炔的氧化还原反应5末端炔烃的反应三、了解二烯烃的结构类型;烯炔烃的命名第四章 立体化学基础 (6学时)一、顺反异构现象;顺反异构体构型的标记(顺/反标记法和Z/E标记法 );理化性质二、对映异构现象:分子的手性和对映异构体;化合物的光学活性与结构的关系,对称因素(对称面、对称中心)三、平面偏振光,旋光度,比旋光度,光学活性及其测定四、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对映体的命名(D/L构型、R/S构型命名原则)五、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立体异构六、非对应体,内消旋化合物,外消旋体及外消旋体的拆分七、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八、顺反异构体、对映异构体的生物学意义一、重点掌握1含碳碳双键化合物的顺反异构现象;顺反异构体构型的标记(次序规则,顺/反标记法和Z/E标记法)2手性碳、分子的手性和对映异构体;化合物的光学活性与结构的关系;对称因素(对称面、对称中心)3Fischer投影式;对映体的命名(D/L构型、R/S构型命名原则);含两个手性碳化合物的R/S命名。1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间的区别。2内消旋体、外消旋体和非对映体的概念。3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1平面偏振光、旋光仪、旋光度、比旋光度的含义。2外消旋体的拆分3顺反异构体、对映异构体的生物学意义。第五章 环烃 ( 6学时)第一节 脂环烃一、脂环烃的分类与命名(单环脂环烃、螺环和桥环的命名)二、脂环烃的同分异构:构造异构和构型异构三、环烷烃的化学性质(三、四元环的开环加成;五、六元环的取代反应)四、环烷烃的稳定性五、环烷烃的构象异构1 环戊烷的构象。2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3 十氢萘的构象。第二节 芳香烃一、苯及其同系物(一)、苯的结构特点、同系物,同分异构,命名。(二)、苯的化学性质1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反应、磺化反应和Friedel-Crafts反应)及反应机理2 苯环上取代基的亲电取代反应活性及定位效应1)取代基的反应速率影响及定位效应。2)取代规律及其活性的解释。3)二取代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3 定位规律的应用。4 苯环侧链上的氧化和苯环的加成反应。二、稠环芳烃和非苯型芳香烃(H ckel规则)(一)、稠环芳烃1萘衍生物的同分异构和命名2萘的结构3萘的化学性质1)亲电取代反应和定位规律2)氧化反应(二)、非苯型芳香烃(H ckel规则)一、脂环烃掌握:1 脂环烃的命名(单环脂环烃、螺环和桥环的命名)2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型、构象、十氢萘的构象(椅式,直立键、平伏键)了解:环烷烃的稳定性;三、四元环的开环反应二、芳香烃(一) 重点掌握1苯的结构特点(环状闭合共轭体系)2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反应、磺化反应和Friedel-Crafts反应)及反应机理3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及两类定位基的特点4苯环侧链上的氧化5萘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二) 掌握1H ckel规则2苯的衍生物、萘及衍生物的命名(三) 了解与医药学有关的环戊烷并氢化菲、致癌芳香烃的结构。第六章 卤代烃 (5学时)一、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二、 卤代烃的结构三、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一)、亲核取代反应(二)、亲核取代反应机理1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2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3影响亲核的取代应反(SN)的因素:底物结构,亲核试剂,离去基团(三)、消去反应和Saytzeff规则:机理、取向、卤代烷活性(四)、与金属的反应:格式试剂的生成四、 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关系五、 不饱和卤烃的结构及卤原子活性一、重点掌握1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与水、氰化钠/醇、胺、硝酸银/醇)、消除反应和Saytzeff规则2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SN2);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3消去反应及机理(E1、E2反应)4不饱和卤烃的结构及卤原子活性1消除反应及其与亲核取代的关系2格氏试剂的制备和应用三、了解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第七章 醇、酚、醚 ( 5学时)第一节 醇一、 醇的分类与命名二、醇的物理性质:氢键对沸点、溶解度的影响三、醇的结构四、 醇的化学性质1 氧-氢键断裂的反应(与活泼碱金属反应)2 碳氧键断裂的反应(亲核取代反应、脱水反应)3 与无机含氧酸反应:生成无机酸酯4 氧化和脱氢反应5邻二醇的反应(与氢氧化铜的反应、与高碘酸的反应)五、硫醇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第二节 酚一、酚的结构与命名二、酚的化学性质(一)、酚羟基的反应1弱酸性与成盐2影响酸性的因素3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二)、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克反应)(三)、氧化反应第三节 醚一、醚的结构与命名二、醚的化学性质1 稳定性2 盐的生成3 醚键的断裂4过氧化物的形成和检查5环氧化合物的特殊性质(开环反应)三、冠醚的结构及命名(一)重点掌握1 醇的亲核取代反应(与Lucas试剂反应,用以鉴别伯、仲、叔醇);消去反应(失水成烯)。2 酚的弱酸性。3 邻二醇的反应4 酚与FeCl3的显色;芳环上的取代反应(硝化、溴代)(二)掌握1 醇、酚、醚的命名及结构。2 醇、酚的氧化性,醇的酯化。3 环氧化物的特殊性质(酸碱催化均易开环)。(三)了解1醚的稳定性;2醚的过氧化物的形成以及与浓的强酸形成盐的性质。3医学上常见的醇、酚和醚类化合物。第八章 醛、酮、醌 ( 6学时)第一节 醛、酮一、醛、酮的命名和结构二、醛、酮的化学性质1 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与HCN、NaHSO3、H2O、ROH、氨的衍生物、Grignard试剂的加成 )及反应机理。2 醛、酮 -碳原子上活泼氢的反应(羟醛缩合、卤仿反应)3 醛酮的氧化与还原反应第三节 醌一、醌的结构和命名二、醌的化学性质(一)、醌的还原反应(二)、醌的加成反应1烯键的加成反应2羰基与羰基试剂的加成反应31.4-加成41.6-加成一、 重点掌握1 羰基的结构特点。醛、酮在化学性质上的异同。2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与HCN、NaHSO3、ROH、氨的衍生物加成 )及反应机理3 醛、酮 -碳原子上活泼氢的反应(卤仿反应)4 醛酮的还原反应(用LiAlH4、NaBH4还原;羰基还原成亚甲基)5 醛酮的鉴别反应(Tollens试剂、Fehling试剂、Schiff试剂)。6 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加成反应)。二、 掌握1 醛、酮、醌的命名。2 醛酮与Grignars试剂的加成、羟醛缩合;歧化反应、催化氢化反应。3 醌的还原反应。三、 了解在医学上常见的醛、酮、醌化合物。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6学时)第一节 羧酸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二、羧酸的结构三、羧酸的化学性质(一) 酸性与成盐1酸性与成盐2影响酸性因素(二) 羧酸衍生物的形成(酰卤、酸酐、酯及酰胺的生成)(三) 脱羧反应(四) -氢的反应(五) 二元羧酸的热分解反应第二节 羧酸衍生物一、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二、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三解反应、还原反应)三、酰胺的化学性质(酸碱性、与亚硝酸的反应、Hofmann降解)四、酯的缩合反应五、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1乙酰乙酸乙酯2互变异构形成及影响平衡混合物的比例因素3酮式和酸式分解六、碳酸衍生物(脲的性质、丙二酰脲的结构)七、一些与医学有关的羧酸和羧酸衍生物一 重点掌握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命名,尤其与医学有关的一些羧酸的俗名(例如:醋酸、草酸、硬脂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等)。2 酸性与结构的关系;羧酸盐(K、Na盐)的水溶性3 羧基上的羟基被取代生成其衍生物4 酯化反应条件和酯的结构特点5 二元羧酸的热分解反应4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二 掌握1 羧酸衍生物(酰氯、酸酐、酯、酰胺)的三解反应2 碳酸衍生物(脲的性质、缩二脲反应、丙二酰脲的结构)三 了解羧酸的 -碳上氢的卤代反应;酰胺的化学性质第十章 羟基酸和酮酸 (4学时)第一节 羟基酸一、羟基酸的结构和命名。二、羟基酸的化学性质:1羟基酸的酸性2羟基酸受热脱水反应3羟基酸的氧化反应4酚酸的脱酸反应。第二节 酮酸一、酮酸的命名二、酮酸的化学性质1 酮酸的氧化反应2 酮酸的氨基化反应3酮酸还原应反和 酮酸的脱酸反应4 和 酮酸的分解反应。一、重点掌握1羟基酸和酮酸的命名。重要的羟基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及其衍生物乙酰水杨酸、对氨基水杨酸等。重要的酮酸:丙酮酸、 丁酮酸(乙酰乙酸)、 丁酮二酸(草酰乙酸)、酮体2醇酸受热脱水反应:生成交酯、不饱和酸、内酯3 酮酸的脱酸反应。二、掌握羟基酸的酸性; 羟基酸和酮酸的氧化反应;三、了解酚酸的脱酸反应; 酮酸的还原反应。第十一章 胺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 6学时)第一节 胺一、胺的分类及命名二、胺的结构三、化学性质1碱性和成盐2酰化反应和磺酰化反应3与亚硝酸的反应4芳环上的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四、重氮盐的结构和反应:取代反应(被羟基取代、被卤素或氰基取代、被氢取代)和偶联反应五、季铵盐和季铵碱的结构和命名第二节 有机磷化合物一、有机磷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二、磷的含氧酸及其酯三、生物体内含磷有机物1 重点掌握胺的化学性质:碱性、酰化反应和磺酰化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及其应用、重氮盐的反应2 掌握胺、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命名。重氮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有机磷化合物结构特点和命名3 了解重要的胺及其衍生物:胆碱与乙酰胆碱的结构;偶氮化合物的结构,生物体内含磷有机物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与生物碱 ( 5学时)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一、杂环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二、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酸碱性、亲电取代反应)三、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碱性和亲核性,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性质,氧化和还原反应)第二节 生物碱一、生物碱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生物碱的一般性质及提取方法三、重要的生物碱一、重点掌握1 基本杂环母核的命名。重要的杂环及其衍生物:咪唑、组胺、烟酸、烟酰胺、异烟肼、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吲哚、喹啉、腺嘌呤、鸟嘌呤、尿酸2 五元杂环化合物的代表物吡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酸碱性)4 六元杂环化合物的代表物吡啶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碱性、亲电取代反应、环的稳定性)二、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1重要的五元、六元环衍生物(卟吩、血红素、叶绿素、青霉素、维生素PP、维生素B等)。2生物碱的基本概念及重要的生物碱(麻黄碱、颠茄碱、黄连素、吗啡碱)第十三章 脂类 ( 3学时)第一节 油脂一、油酯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二、油酯中高级脂肪酸的结构三、油酯的水解和皂化反应、加成第二节 磷脂磷脂的结构和重要的化合物;磷脂的生物学意义一、重点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水解和皂化反应。二、掌握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磷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三 了解磷脂在生物体中的作用。第十四章 糖类 ( 6学时)第一节 单糖一、单糖的开链结构和构型二、单糖的环状结构和变旋光现象三、单糖的化学性质1 在弱碱溶液中的互变异构反应(差向异构化)2 氧化反应1)与弱氧化剂的反应(还原糖,非还原糖)2)与溴水的反应(醛、酮糖)3)与稀硝酸的反应4)与高碘酸的反应3 还原反应4 成苷的反应5 成酯的反应6 成脎的反应7 酸性条件下的脱水四、二糖:还原性二糖与非还原性二糖的结构特点、还原性与非还原性二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五、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粘多糖、右旋糖酐的结构一、重点掌握1 葡萄糖的结构(开链式和哈沃斯式)、构型(D、L构型)和命名2 单糖的变旋光性质3 单糖在弱碱溶液中的互变异构反应(差向异构化)、成苷反应、成脎反应和氧化反应4 还原性二糖与非还原性二糖的结构特点(糖苷键)1 还原性和非还原性二糖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乳糖、蔗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2 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半乳糖1 糖的定义和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2 多糖:淀粉、糖原与纤维素在结构上的差异;糖原、粘多糖、右旋糖酐的生理功能第十五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 6学时)第一节 氨基酸一、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二、氨基酸的化学性质1 两性电离和等电点2 显色反应3 脱羧反应4 生成肽的反应第二节 肽一、肽键的结构特点、命名二、肽链的结构测定1端基分析(N-端,C-端分析)2部分水解第三节 蛋白质一、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一级结构、高级结构)二、蛋白质的化学性质1胶体性质2两性电离和等电点3沉淀与变性4颜色反应一、重点掌握1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L构型和命名。2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电离和等电点、生成肽的反应3 肽的结构特点(肽键)4 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 螺旋, 折叠, 转角和无规则卷曲)5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两性电离和等电点颜色反应(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缩二脲反应)1氨基酸的脱羧反应、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2蛋白质的胶体性质、沉淀与变性3肽的命名三、了解必需氨基酸;重要的肽类:谷胱甘肽第十七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 4学时)第一节 萜类一、萜类的结构和分类1异戊二烯规律2萜类的分类二、重要的萜类化合物1链状单萜2环状单萜1)单环单萜 2)双环单萜(基本骨架和命名)第二节 甾族化合物一、基本骨架编号和命名二、构型和构象:碳骨架的构型和甾族化合物的构象三、生物体内重要的甾族化合物一、重点掌握甾族化合物基本骨架和命名二、掌握萜类的结构和分类;甾族化合物构型和构象三、了解重要的萜类化合物(薄荷醇、叶绿醇、维生素A、 -胡萝卜素等);生物体内重要的甾族化合物(胆固醇、维生素D、胆酸、甾体激素等)(四)、教材《有机化学》,陈洪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五)、主要参考资料1.徐景达主编 ,有机化学(三、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倪沛洲主编 ,有机化学(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汪小兰主编 ,有机化学(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邢其毅,徐瑞秋,周政编 ,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5.姚新生,陈英杰等编,有机化合物波普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6.陆国元主编 ,有机化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徐寿昌主编 ,有机化学(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东北师范大学等五校合编 ,有机化学(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9.徐积功编 ,有机化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0.周爱儒主编 ,生物化学(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六)、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5%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5%

2017年解放军文职招聘体育-运动生理学3-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6-06-11 10:48:37第二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将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中枢在脑和脊髓,能对各种刺激进行分析判断;传出神经则将中枢对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信息传递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2、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它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hormone),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被调节的细胞或组织称为靶细胞或靶组织。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的。也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通路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例如,肾上腺髓质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共同参与机体的调节。除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虽不能随血液到身体其它部位起调节作用,但可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邻近组织细胞的活动。这种调节可看作是局部性体液调节,或称为旁分泌(paracrine)调节。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例如,骨胳肌或心肌收缩前的长度能对收缩力量起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增加时,肌肉的收缩力量会相应增加,而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就减小。一般来说,自身调节的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于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有时一个器官在不依赖于器官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器官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也属于自身调节。4、生物节律:指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又称生物的时间结构。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六讲 生命与化学-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30 11:40:07第六讲 生命与化学引言:人体和化学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生命和人类的演变过程离不开化学,要是没有化学变化,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更不会有人类,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更是靠化学反应来维持的。生物进化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如生命的起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化学能够通过分析、研究有关物质和化学变化现象,并通过化学模拟来揭示生命起源之谜。6-1、生命的起源一、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物质是什么?1.米勒的研究发现(1953年),实验设计:CH4、NH3、N2、H2O等封闭在石英管内 模拟原始地球大气环境 加热放电8天8夜 生成了多种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按上述同样的方法也获得了诸如嘌呤、嘧啶、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脂肪酸等重要的生物分子。2.澳大利亚炭质陨石(1959年9月),经分析发现了多种氨基酸和有机酸,震动了当时整个的科学界。3.人们的认识与推论 目前一个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观点:宇宙的发展阶段物质粒子 元素宇宙的诞生阶段 物理和化学进化 星际分子(150亿年前的大爆炸) 物质的形态逐渐演变 生物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宇宙的生命生化阶段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古老的生物学话题1.蛋白质起源学 蛋白质在生命起源中的关键作用美国的Fox(60年代)中科院赵玉芬院士2.核酸起源学 强调核酸在编码蛋白质系列中的重要作用。(诺贝尔化学奖1989)Cech和Altmon等学者,提出原始生命可能发生于核酸工程的首先启动,认为小分子RNA是原始生命系统的主体,具有酸的活性,而RNA又可作为模板来合成DNA,并在蛋白质的介入下,加速了DNA, RNA 蛋白质系统的诞生。3.手性分子起源学自然界中发现的氨基酸绝大多数是L 构型、绝大多数单糖是D 构型等都是手性生物分子。DNA双螺旋也是右手螺旋分子等。手性生物分子的某种对映体在生物体中占有绝对优势。4.谁是谁非,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迄今尚未定论。6 2、构成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蛋白质与核酸一、蛋白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所有生物分子中结构最具多样性,功能最具多样性,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与蛋白质有关,其主要特征是:1.蛋白质的组成特征 氨基酸单元(残基)蛋白质是由各种不同的氨基酸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其主要组成元素是C、N、H、0,其次含有S、P、Fe、Cu等。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有20种,其组成与结构的共同特征(1)都含有碱性基团氨基(-NH2)和酸性基团羧基(-CooH)而且氨基均连在羧基相邻的 碳上,故称 氨基酸,结构通式:H丨NH2 C COOH (R为特征基团)丨R氨基酸结构通式20种天然氨基酸的名称和结构(2)氨基酸是手性分子(手性中心为 碳原子),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其立体构型有L 构型和D 构型两种,并互为对映关系,(如同左、右手关系),具有旋光异构现象。2.蛋白质的化学键特征 肽键(或酰胺键)什么是肽键?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般式为:图:肽键与二肽的形成定义? 分子氨基酸的 羧基(-CooH)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NH2)通过缩合脱水形成酰胺键(-C-NH2-),所新生成的化合物称为肽,肽分子中的酰胺键称为肽键。Gly- Gly二肽键是由最简单的二分子甘氨酸缩含脱水而形成,其它肽分别为二肽、三肽、四肽、五肽等,依次类推,称为多肽,所形成链称多肽链。生命世界为什么丰富多彩? 氨基酸不同的连接方式:2种不同的氨基酸 2肽3种不同的氨基酸 6肽4种不同的氨基酸 24肽20种不同的氨基酸 20100、或10130但实际上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种类约1010~10112数量级3.蛋白质的结构特征 四级结构层次一级结构: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数目、种类和连接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和生理活性,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整个蛋白质分子就会破坏。如牛催产素、牛加压素、牛胰岛素等均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本身的折叠方式,并形成 -螺旋和 折叠结构两种构型三级结构:是指二级结构再次折叠卷曲形成的高级结构,如球蛋白结构四级结构:是指几个蛋白质分子(称亚基)聚集而形成的更高级结构。通常只有那些具有高级结构的蛋白质才有生物活性。4.蛋白质的性质特征 生物功能最具多样性。正是由于上述特征和广泛多变的功能,才决定了蛋白质在生理上的重要性,所以被誉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如:在新陈代谢活动的作用:生物的生长、运动、呼吸、免疫、消化、光合作用,对外环境变化及感觉并作出的反应等。在核酸遗传信息中的作用。酶蛋白质的催化作用。具有强的吸水性,不会透出细胞膜和血管壁(分子极大的原因)。蛋白质的结构与合成研究获多项诺贝尔化学奖5.蛋白质的基本变型 三大类白蛋白(1)简单蛋白质 球蛋白硬蛋白核蛋白(2)复合蛋白质 血红蛋白糖蛋白酪蛋白(3)衍生蛋白质:水解或变性蛋白质二、核酸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与传递者(DNA和RNA)1.核酸的组成定义(见如下表)两类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比较DNARNA说明嘌呤碱腺嘌呤(A)乌嘌呤(G)腺嘌呤(A)乌嘌呤(G)均含4种碱基,并有三种相同嘧啶碱胞嘧啶(T)胸腺嘧啶(C不同)胞嘧啶(T)尿嘧啶(U不同)戊糖D-2-胞氧核糖(不同)D-核糖(不同)戊糖类型不同酸磷酸磷酸如何定义?有何区别与联系?2.核酸的结构 一级和双螺旋结构(1)DNA的一级结构 由数量极其庞大的四种脱氧核糖核酸所组成。即由脱氧腺嘌呤核苷酸、脱氧乌嘌呤核苷酸、脱氧腺嘧啶核苷酸和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所组成。RNA的一级结构与DNA相似。如DNA分子中核苷酸链的一个片段。因为生物的遗传贮存于DNA的核苷酸序列中,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即寓于DNA分子四种核苷酸千变万化的不同排列之中。(2)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DNA分子片段 B:DNA的双股链 C:DNA双螺旋DNA以双股核苷酸链的形式存在,在双链之间存在着根据其碱基性质的严格的两两配对关系,并通过氢键(H)配对。此即称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奠定了当今分子生物学的基础。6 3、分子遗传学的化学基础一、基因及其本质 DNA(RNA)基因是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基因是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的遗传单位或一个特定的DNA片段。一个基因通常有1000 5000个碱基对,一个DNA分子可以含有多达上万个基因。人体内有46条染色体,大约含有30亿个碱基对,相当于有100万个基因。二、DNA是如何复制的? 半保留式复制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故亲代的DNA必须以自身分子为模板准确地复制成两个拷贝,并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完成其遗传信息载体的使命。DNA的双螺旋结构对于维持这类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复制的准确性都极为重要。三、从DNA到蛋白质 基因的表达、转录与调控。1.什么是基因表达?染色体中的DNA分子用来储存和维持一般有机体的生命所必需的信息,诸如在什么部位(如手、臂、耳、翅、叶、花等)形成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酶应该被制造出来以控制像呼吸和消化这样的功能等,这些遗传信息完全取决于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的排列顺序,犹如用汉字所表达的信息编码在电文的数字串上一样。在后代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自DNA转录给RNA,然后翻译成特异的蛋白质,以执行各种生命功能,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这就是所谓的基因表达。2.什么是基因的转录? 从DNA到RNA的过程。基因表达的第一步是以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出与DNA分子碱基互补的RNA分子,这种分子也就具有了从DNA传递而来的信息。由于DNA和RNA都是由四种核苷酸(字母)组成的,好像同一种文字的两种写法,因此从DNA和RNA的过程,叫做基因的转录。3.遗传密码表 密码字典什么是遗传密码? 三联体密码作为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的蛋白质是怎样接收(DNA)遗传信息的?研究发现,蛋白质结构与核酸结构虽然完全没有相似之处,但在核酸中的核苷酸序列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之间存在着以 三个核苷酸 按一定的顺序决定 一种氨基酸 的对应关系,这就是三联体遗传密码或密码子。遗传密码表(或称密码字典)第一位核苷酸第二位核苷酸第三位核苷酸UCAGU苯丙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亮氨酸丝氨酸丝氨酸丝氨酸丝氨酸酪氨酸酪氨酸终止号终止号半胱氨酸半胱氨酸终止号色氨酸UCAGCUCAGAUCAGGUCAG如何使用这个密码表?例如表中U、C、A、G分别代表四种核苷酸,左边的第一个字母代表第一个核苷酸,顶部的四个字母代表第二个核苷酸,右边的字母代表第三个核苷酸:例如UUU代表苯丙氨酸(1960年首次实验确定,震动科学界),而UAA、UAG、UGA为终止号,不编码任何氨基酸。4.中心法则 翻译 复制 转录从RNA到蛋白质的的过程,是由于两者由不同种类的字母(核苷酸与氨基酸)构成,好像是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因此称翻译。DNA通过自我复制以保存其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生成RNA,进而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来控制生命现象,这在生物学称为 中心法则 如下图所示DNA 转录 DNA自我复制 逆转录 自我复制 蛋白质(氨基酸)5.化学对基因工程的贡献(1)基因工程 DNA重组技术(2)应用马铃薯品种改造转基因鼠、猪、牛、羊、兔、鱼等克隆羊 多利 诞生(1997)开始研究克隆大熊猫等特别珍贵的药用蛋白质生产疫苗(热点)应用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脑科学、人类基因组计划临床诊断和治疗等6-4、生物催化与仿生化学 化学新的研究领域一、生物催化剂 酶1.组成定义:酶是一类由生物细胞产生的且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多数为球形蛋白)2.显著特点反应快速,比一般的化学催化剂快1010倍以上高效率、专一性(即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2000余种)如,尿素(人体内) 脲酶 CO2+NH3在常温(35℃~40℃),常压(1atm),接近中性(PH=6~8)的生理条件进行反应。二、生物催化与仿生化学化学家不仅研究生物催化的机理,而且利用酶或模拟酶进行生物转化或生物合成来制备有用的化学物质,这种模拟生命过程的化学被称为 仿生化学 。三、生物固氮与化学模拟固氮化学反应:N2(g)+3H2(g) 高温高压 2NH3(g)(工艺复杂)化学催化剂空气中约78%N2,仅自然界中有些细菌和藻类能吸收氮并转化生成氨,如大豆、三叶草和紫花苜蓿等豆种植物中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目前的化学模拟固氮:利用铜、铁等配合物以及铜、铁和硫的原子簇化合物作为模拟固氮酶(活性部分)四、光合作用 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1.光合作用机理?还原作用6CO2+12H20 叶绿素 C6H1206+6H20+CO2氧化作用①CO2被还原成糖(获电子过程)②H20被氧化称O2(失电子过程)③光能被固定并转化成化学能(核心问题)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是核心化合物,含有无机磷酸盐,参与合成三磷酸腺苷(ATP)形式。2.ATP 生物体内的能量使者什么是ATP? 三磷酸腺苷(核苷酸)英文名称的缩写,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化合连接而成。ATP是推动生化过程的化学能源。叶绿素因含有无机磷酸盐,参与合成ATP形成高能键,在酶催化剂的作用下,ATP经过水解提供能量促进化学反应的产生。因各种生物活动都有ATP参与,所以ATP被称为生物体内的能量使者。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化学战剂浅谈-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30 11:38:33化学战剂浅谈战争中使用毒物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牵制和扰乱对方军事行动的有毒物质统称为化学战剂(chemical warfare agents,CWA)或简称毒剂。作为战剂,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毒性强、作用快、毒效持久、施放后易造成杀伤浓度或战斗密度、能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中毒、不易发现、防护和救治困难、容易生产、性质稳定、便于贮存。因此,实际上作为CWA的毒物是不多的。根据CWA的性质、作用原现及战术目的,化学战剂可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如按战术用途分类可分致死性毒剂、致伤性毒剂、失能性毒剂、扰乱性毒剂和牵制性毒剂;按作用快慢可分速效性毒剂和非速效性毒剂。下面主要介绍化学战剂的种类及其防护。一、按临床或毒现作用分类(一)神经性毒剂(nerve agents)这是现今毒性最强的一类化学战剂。人员中毒后迅速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而得名。神经性毒剂属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organoposphates)。这类毒剂特别对脑、膈肌和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致使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在体内过量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因其毒性强、作用快,能通过皮肤、粘膜、胃肠道及肺等途径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质稳定、生产容易、使用性能良好,因此成为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它们的通式和分子结构见表12-1。美军将含有P-CN健和P-F健的前三者称为G类毒剂。代号分别为GA、GB和GD,将含有P-SCH2CH2N 2键的化合物称为V类毒剂,如VX、VE、VG、VS及VR等。美军装备的V类毒剂是VX(下图)。目前国内某科学院院已经研制出一种有机磷降解酶,这种酶通过切断有机磷的磷脂键,破坏有机磷大分子的分子结构,从而可以高效将有机磷降解为无毒的成份,目前在国内某些大城市的反恐特勤装备中已经加入了此种洗消制剂,另外有机磷神经性毒剂跟有机磷农药属于同一性质,所以这种酶也可用来洗净蔬菜中的残留农药,可以在家里边使用,所有有孩子的家庭可以用这种酶清洗蔬菜水果。(二)糜烂性毒剂(blister agents)又称起疱剂(vesicants),能引起皮肤、眼、呼吸道等局部损伤;吸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主要代表有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氏剂。(三)全身中毒性毒剂(systemic agents)主要代表有氢氰酸、氯化氰。经呼吸道吸入后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破坏细胞呼吸功能,导致组织缺氧。高浓度吸入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死亡极快。(四)窒息性毒剂(choking gases ,asphyxiants)又称肺刺激剂(lung irritants)。主要损伤呼吸系统,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肿,导致缺氧和窒息。如光气、双光气以及氯气、氯化苦等。(五)失能性毒剂(incapacitating agents ,incapacitants)这类毒剂种类繁多。美军装备的主要是毕兹(BZ)。它可以引起思维、情感和运动机能障碍,使人员暂时丧失战斗能力。(六)刺激剂(irritants)这类毒剂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痛、流泪、喷嚏和胸痛等。主要代表有苯氯乙酮、亚当氏剂、CS和CR。外军常用来骚扰对方军事行动,并用作 抗暴 剂,目前仍有装备。我军不列为化学战剂。(表11-2)。表11-2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毒剂种类主要代表致死性神 经 性塔崩 沙林 梭曼 VX糜 烂 性芥子气 路易氏剂全身中毒性氢氰酸 氢化氰窒 息 性光气(双光气)非致死性失 能 性毕兹(BZ)刺 激 剂苯氯乙酮 亚当氏剂 CS CR此外,美军侵越战争中曾大量使用了除莠剂毁坏农作物和森林,故又称植物杀伤剂(anti-plant agents)。使用状态为白色、橙色、蓝色粉末或油状液滴。除莠剂是清除田间杂草的药剂,但大量使用能使植物叶子变黄、枯萎、脱落,达到暴露对方目标、限制游击队行动的目的。人员吸入、误食或皮肤大量接触,也会引起中毒。二、按持久性(维持有效作用时间)分类1.暂时性毒剂(non-persistent agents)施放后呈蒸气或气溶胶,造成空气染毒,人员接触中毒,有效杀伤时间短(<60min)。使用的毒剂多为沸点低、易挥发的液态毒剂,如氢氰酸、光气、沙林等;常温时为固体、施放后呈烟状的毒剂,如失能剂BZ、刺激剂CS、苯氯乙酮等亦可用作暂时性毒剂。前者多用于迅速杀伤对方有生力量而不妨碍随后占领该地区,故敌人多在进攻时使用。后者用于扰乱或疲惫对方,降低或使对方失去战斗力。2.持久性毒性(persistent agents)施放后呈液滴状或微粉状,地面染毒,人员接触中毒,有效杀伤时间长(>60min)。使用的毒剂多为沸点高,不易挥发的液体毒剂如芥子气、VX和以微粉状施放的固体毒剂(刺激剂)。因其在地区造成长时间染毒,人员不宜立即进入该地区,故敌人多在防御或退却时使用。以图阻碍、迟滞或牵制对方军事行动。微粉状毒剂施放后沉落于地面,人员或车辆通过或风速较大时再度飞杨,故可造成较长时期的地面和空气染毒。3.半持久性毒性(semi-persistent agents)有效杀伤时间介于前两者之间,能保持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如梭曼、塔崩、双光气等。外军一直很重视所谓中等挥发度毒剂(intermediate volatility agents,IVA)的研究,意欲使此类毒剂能经呼吸道和皮肤双途径吸收,发挥其致伤作用。毒剂的持久性是相对的。它与毒性的理化性质、施放方法、战斗状态、目标区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通常作为暂时性毒剂使用的CS,若以微粉状态布洒于地面可长期发挥毒性作用;通常作为持久性毒剂使用的芥子气如施放呈雾状,则为暂时性毒剂。三、发展中的学战剂以上为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其中又以神经性毒剂和芥子气为主体。为了增强毒剂毒性和改进其使用性能,有些国家还研究了毒剂的混合使用、胶粘化和微包胶等技术。同时,外军也并未停止新毒剂的研究,其中包括:1.新失能剂EA3834:属取代羟乙酸类化合物,化学结构为苯基异丙基羟乙酸-N-甲基-4-哌啶酯,淡黄色粘稠液体,沸点303℃,难溶于水。与添加剂EA4923(环庚三烯类化合物)配伍使用,可经皮肤和呼吸道双途径吸收,失能作用稍大于BZ。对人的ICt50为73mg min/m3。美已进入生产与使用阶段,是否列为装备,尚待查证。2.有机氟化物:国外透露前苏联装备了一种能穿透防毒面具的毒剂 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ene,PFIB),结构式为(CF3)2C=CF2,是一种伤肺性毒剂。毒性强、作用快。空气中含ppm级的浓度,吸入后1h内即可出现头痛、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高热。6~8小时症状加剧,8~24小时死于肺水肿。另一氟化物六氟二甲基二硫(CF3SSCF3),由相对无毒的硫代三氟一氯甲烷(CF3SCI)遇活性碳后生成。与PFIB类似,也能穿透防毒面具。美、英等国家也积极从事有机氟化物的研制工作。如美军研制的有(CF3)2C=CFCN。3.毒素战剂毒素战剂是由细菌、动物、植物和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其毒性极大,可直接使人畜产生伤害或死亡。早期人们曾把毒素归类或误认为生物武器,但它与生物武器有本质的不同,它不是活性的生物,而是生物的特殊代谢物或分泌物,应属于化学武器(化学战剂)的范畴。与化学战剂一样,不论是来源于生物,还是化学合成,本身都是无生命和不会繁殖、传染的化学物质。由于它们处于生物科学和化学科学的重叠交叉的边缘,故又称生物化学武器(biochemical weapon)毒素武器的特点是:(1)毒性超群,其致死性比最毒的神经性毒剂大数百倍至万倍,无防护人员吸入或吸收微量即可死亡或失去战斗力。可使具有良好战斗防护装备的部队降低战斗力15%~20%;(2)不同作用机理、难侦、难治,它们不抑制酶系统,而是直接作用于特殊细胞的受体,用已知的侦检方法难以识别;(3)不同于生物武器,毒素武器虽和生物武器同属生物源战剂,来源于生物,但有质的区别,前者是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后者是活的、具有传染性的生物;(4)与天然毒素关系密切,但不相同。4.基因武器基因武器(genetic weapon),也称遗传工程武器或DNA武器。它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这一新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器,尤其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实现人工设计与合成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物或病毒等。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基因武器的杀伤威力极其巨大。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炸药,爆炸力强,威力比常规炸药大3~6倍。用生物炸药制成的武器战斗部,可使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据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 热毒素 基因战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g,就足以使全球55亿人死于一旦。前苏军研制的出血热菌基因武器投入敌方水源,可使整个流域的居民全部丧生。1979年4月,前苏联的一个生物武器基地发生爆炸,溢出大量炭疽杆菌气溶胶,造成炭疽病流行,死亡1000多人,影响持续10年之久。据美军测算,倘若一枚带有炭疽菌弹头的 飞毛腿 导弹落在华盛顿,便可夺去10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测算,1架战略轰炸机对完全没有防护的人群进行袭击所造成的杀伤面积是:10吨生物战剂可达10万平方米,而基因武器的杀伤力远远超过生物战剂的10倍、甚至上百倍。如果将 埃博拉病毒 、 艾滋病病毒 、 O-157病毒 制作成基因武器,这些 生物原子弹 足以毁灭人类。科学家称基因武器为 世界末日武器 ,丝毫不是夸张。5.新概念化学战剂目前出现的新概念化学战剂主要有如下几种:新概念结构破坏性战剂、新概念迟滞性战剂、新概念阻燃性战剂等。a.新概念结构破坏性战剂新概念结构破坏性战剂是一类专门通过对物体内部结构进行破坏,进而使其丧失性能的化学战剂的统称。目前,研制中比较典型的新概念结构破坏性战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金属致脆剂,另一种是超级腐蚀剂。金属致脆剂是一种液态喷涂战剂,它可使金属或合金的分子结构发生化学变化,从而达到严重损伤敌方武器的目的。这种液剂一般是透明的,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杂质,可作为喷洒剂或泼洒剂,作战中可通过即时作用或延时作用两种效应对飞机、轮船、车辆、火车和铁路以及桥梁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等进行破坏。超级腐蚀剂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比氢氟酸强几百倍的腐蚀剂,它可以破坏敌方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装备,还可以破坏铁路、桥梁、沥青路面以及掩蔽部顶部的光学系统(观察孔、侦察站)等;另一类是专门腐蚀、溶化轮胎的战剂,它可使汽车、飞机的轮胎即刻溶化报废。上述战剂能制成液体、喷洒剂、粉末或胶状体,可由飞机投洒,也可由火炮发射,还可以由士兵施放。b.新概念迟滞性战剂新概念迟滞性战剂是一类主要用于迟滞敌部队机动的化学战剂的统称。目前,已经研制和在研的迟滞性化学战剂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强力润滑型迟滞性战剂,一类是聚合物粘结型迟滞性战剂。前者类似特氟隆(聚四氟乙烯)及其衍生物,是专门用来破坏包括火车在内的运兵车辆的。列车在铁轨上高速运动需要磨擦力,而冰雪天铁轨上的列车容易发生事故,就是因为冰雪成为某种润滑剂而造成的。强力润滑型迟滞性战剂正是根据此种原理设计的,将研磨得极细的高性能润滑粉末通过飞机、导弹、炮弹等载体,施放到敌方飞机跑道、公路、铁路、坡道、楼梯和人行道上,使其表面异常光滑,从而造成飞机不能起飞、列车无法行驶、汽车无法开进、人员行动困难,可有效阻止敌方行动,以赢得战场主动权。与强力润滑型迟滞性战剂的作用性能正好相反,聚合物粘结型迟滞性战剂是一种运用超粘性聚合物、直接作用于武器、装备、车辆或设施,使其改变或失去效能的战剂。这种战剂一般从飞机上呈雾状向下播撒,或以投掷布设,它可将敌方的武器装备粘结,或使电站、通信设施的冷却系统失效。它也可在空中飘浮,用于堵塞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的进气口,阻碍飞机发动机的转动,还可用来直接封锁公路、桥梁或飞机跑道。c.新概念阻燃性战剂新概念阻燃性战剂是一类专门用于攻击具有机动能力武器装备的发动机或燃料,使其熄火、无法机动的化学战剂的统称。从作用性能上看,新概念阻燃性战剂主要包括改性燃烧剂和油料凝合剂两类。改性燃烧剂是一种可使发动机熄火的雾状物质,它能以蒸气形式与空气混合,由进气口吸入发动机,或者直接混于燃料源。使用时,可由人工投放或空撒,也可用飞机大面积播撒到战场、机场或海港。当以云状大面积播撒在低飞直升机航线上时,能使直升机的引擎立刻失灵而坠毁;若播撒于海港上,能使舰船内燃机停止工作;如果播撒在地面上,将会使碰上的装甲车辆或汽车瘫痪。四.化学战剂的防护1.当遭敌化学武器袭击时,可利用器材和工事进行防护。利用器材进行防护时,对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主要是戴好防毒面具或简易呼吸道和眼睛防护器材。当进行全身防护时,除防护呼吸道和眼睛外,还要迅速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等。利用工事进行防护时,情况允许,除观察和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立即进入掩蔽工事,关闭密闭门或放下防毒门帘。利用有防护设施的工事防护时,应根据指挥员的命令有组织地进入,不得随意进出。进入时,应防止将毒带入。进入后,要减少各种活动。人员在没有密闭设施的工事内,要戴面具防护。2.对人员和服装的消毒当人员染毒时,可针对不同情况,根据不同条件进行消毒。皮肤染毒时,可用防护盒内的消毒液进行消毒。无防护盒时,应迅速用棉花、布块、纸片、干土等将明显的毒剂液滴吸去,用肥皂水、洗衣粉水、草木灰水、碱水、清水等清洗,用汽油、煤油、酒精等擦拭染毒部位也有一定效果。眼睛染毒时,可用2%的小苏打水或清水冲洗;伤口糜料时,对神经性毒剂用2%的小苏打水冲洗,对糜料性毒剂用1:1000的高猛酸钾水溶液冲洗,消毒时,要防止扩大染毒面。用过的棉花、布块等要埋掉或烧掉。离开染毒区后,有条件时,可利用河流、澡堂、洗消站进行全身洗消。彻底除去皮肤上残留的消毒剂及毒剂作用的生成物。洗后应更换干净衣服。伤员洗消前,伤口应包上防水绷带或塑料布。3.对中毒人员的急救当人员中毒后,应迅速进行急救。急救时,应先戴好防毒面具,再根据人员中毒毒剂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急救药物和方法。神经性毒剂中毒时,应立即注射解磷针,并进行人工呼吸;氰酸中毒时,应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戍酯,并进行人工呼吸;刺激性毒剂中毒时,可用清水冲洗眼和皮肤。如出现胸疼和咳融洽难忍时,可吸抗烟剂;糜料性毒剂中毒时,主要是对染毒部位消毒处理;毕兹中毒时,轻者不用药物急救,严重时可肌肉注射氢溴酸加兰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