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新文化运动后期对西方文化弊病的分析-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8 15:38:36新文化运动后期对西方文化弊病的分析如果说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梁漱溟基本上是赞成欧化派的观点的话,那么,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梁漱溟则开始了对西方文化弊病的分析、批评。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世界文化的走势提出了大胆预测。正是这种大胆预测,使得他与欧化派区别开来。梁漱溟早期文化观的核心是 三种路向说 。他认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活的样法,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遇到问题,向前面下手,改造局面,也就是奋斗的态度。第二种是遇到问题,随遇而安,不求奋斗,而是求自我的满足。第三种是遇到问题,就想取消问题和要求。梁漱溟将西方、中国、印度文化分别作为这三种生活态度的体现,认为西方文化走的是第一路向 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中国文化走的是第二路向 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印度文化走的是第三路向 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从 三种路向说 可以引申出:世界各国要想发展经济走现代化之路,要想实现政治民主和个性解放,就必须走第一路向的结论。事实上,梁漱溟也主张走第一路向是当时中国所急。如果仅仅如次,梁漱溟与西化派就不存在文化观上的分歧了。与西化派不同,他将对西方文化的肯定限制在 现在 时,而将对中国、印度文化的肯定推移到 未来 时。他认为,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变化,其趋势是:在当下即 现在 ,世界都应走第一路向,都应向西方文化学习;而在 最近的未来 ,世界将转向第二路向,即以前的中国文化所体现的路向;到了 未来 ,世界文化将转向第三路向,即以前的印度文化所体现的路向。他将文化的发展看作一个过程,在时间的长河中,中国与印度文化的价值绝不像西化派所认为的那样,只能送进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应该予以恰当的肯定。这种肯定不是指器物、制度、学术等,而是指 人生态度 ,在梁漱溟看来。 人生态度 是无所谓进步落后的。梁漱溟的上述观点的独特、深刻之处就在于,他不像一般人那样对中国、印度文化只是予以历史的肯定,但却否定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梁漱溟的观点恰好相反,在他看来,中国和印度文化都具有早熟的特征,因此在历史上难以完全满足这些民族生活的需要,以及解决这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然而,中国、印度文化的观念、态度却是未来世界各民族所需要的,因为它有助于解决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在未来遇到的问题。梁漱溟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世界的社会状况以及西方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激化,它促使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对西方近代文明进行重新认识。梁启超1919年赴欧洲考察,在一年的时间里,目睹了一次大战后欧洲的衰败与惨状,经过反复思考与省察,归国后写出了《欧游心影录》,1920年3月至8月在《晨报》上连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梁启超告诉国人,当时的欧洲充斥着 世界末日、文明灭绝 的论调: 我们自到欧洲以来,这种悲观的论调,着实听得洋洋盈耳。记得一位美国有名的新闻记者赛蒙氏和我闲谈(他作的战史公认是第一部好的),他问我: 你回到中国干什么事,是否要把西洋文明带些回去? 我说: 这个自然。 他叹一口气说: 唉,可怜。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了。 我问他: 你回到美国却干什么? 他说: 我回去就关起大门老等,等你们把中国文明输进来救拔我们。 我们初听见这种话,还当他是有心奚落我,后来到处听惯了,才知道他们许多先觉之士,着实怀抱无限忧危,总觉得他们那些物质文明,是制造社会险象的种子,倒不如这世外桃源的中国,还有办法。这就是欧洲多数人心理的一斑了。当时的欧洲思想界人士对东西文明的认识,对中国思想界触动甚大。梁漱溟也同样受到了这些言论的影响。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到: 大约自从杜威来到北京,常说东西文化应当调和;他对于北京大学勉励的话,也是如此。后来罗素从欧洲来,本来他自己对于西方文化很有反感,所以难免说中国文化如何的好。 后来梁任公从欧洲回来,也很听到西洋人对于西洋文化反感的结果,对于中国文化有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种羡慕。诚然,并非西方思想家全都持以上观点,但像杜威、罗素等一流的西方思想家对西方文明的批评并主张东西文化调和的意见,足以代表西方文化内部的一种思潮,从而对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并对中国的文化讨论发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新文化运动前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述-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8 15:38:23(一)新文化运动前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梁漱溟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是建立在科学与民主两个基点之上的。比起西方文化的 科学 来,他认为: 我们虽然也会打铁、炼钢、做火药、做木活、做石活、建筑房屋桥梁,以及种种的制作工程,但是我们的制作工程都靠那工匠心心传授的 手艺 。西方却一切要根据科学 用一种方法把许多零碎的经验,不全的知识,经营成学问,往前探讨,与 手艺 全然分开,而应付一切,解决一切的都凭科学,不在 手艺 。 大约在西方便是艺术也是科学化;而在东方便是科学也是艺术化。 梁漱溟对西方科学精神的肯定跃然纸上。在此基础上,他对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精神予以批评: 科学求公例原则,要大家共认证实的;所以前人所有的今人都得有,其所贵便在新发明,而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逐步前进,当然今胜于古。艺术在乎天才秘巧,是个人独得的,前人的造诣,后人每觉赶不上,其所贵便在祖传秘诀,而自然要叹今不如古。 中国 句句都带应用意味的道理,只是术,算不得是学。凡是中国的学问大半是术非学,或说学术不分。比起西方文化的 民主 观念来,他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总想天下定要有个作主的人才成,否则岂有不闹哄的?闹哄起来谁能管呢?怎的竟自可不闹哄,这是他不能想象的,闹哄怎的可不必要有个人管,这也是他未从想象的。 中国人看见西方的方法没有一个作主的人,是很惊怪了,还有看见个个人一般大小,全没个尊卑上下之分,也是顶可惊怪的。 照中国所走那条路,其结果是大家不平等,同时在个人也不得自由。因为照那样,虽然原意只是把大家伙一同往前过活的事,由一个人去作主拿主意,但其势必致一个个人的私生活,也由他作主而不由个个人作主了。非只公众的事交给他,我们无过问的权,就是个人的言论行动,也无自由处理的权了。这就叫不自由。虽然事实上尽可自由的很,那是他没管,并非我有权。 因此,梁漱溟将中国的政治生活原则概括为 有权的无限有权,无权的无限无权 ,而西方政治生活的原则则是: 公众的事大家都有参与作主的权 , 个人的事都无过问的权 。在对西方民主精神予以热情赞扬的同时,梁漱溟主张应对中国人的传统政治观念进行改造,而且这种改造具有急迫性和必要性。在他看来,自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来,政治上仍然未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的原因就在于: 中国人民在此种西方化政治制度之下仍旧保持在东方化的政治制度底下所抱的态度。东方化的态度,根本上与西方化刺谬;此种态度不改,西方化政治制度绝对不会安设上去!由上分析可见,梁漱溟不仅不反对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与民主精神,而且对西方文化中的精髓 自由、平等、权利有着热切的期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东方文化的弊病也是毫无顾忌地予以批评揭露。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2 19:33:59中国现代文学史翟瑞青zrq669@126.com13806419037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较之 洋务派 、 维新派 更高的历史层次上,更全面、更深刻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反思,并进而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一次伟大的文化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思想运动,是以 科学 民主 为两大旗帜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其主要表现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其核心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二、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和《新青年》《新青年》:这个刊物是由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改编而来,1916年9月从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同年迁往北京,是中国知识界思想启蒙运动的号角,不久便成为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1)提出 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1917.2)提出了 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二) 人 的文学他把历来的文学分为 人的文学 和 非人的文学 两类,而这是以是否具有人道主义态度作为划分的标准。人道主义是以 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 为前提。认为新文学的本质在于 重新发现人,弘扬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从而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 他更深刻的观点是大胆地肯定了人的自然人性: 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该得到满足。 人的自然本能第一次在中国人的理念中取得了合法存在的权利,而且获得了 美 的品格,这就对压制人性的封建禁欲主义提出了大胆的挑战。为人的文学观赋予了生命意识的深层内核。重新发现人, 辟人荒 ,大胆呼唤人应有的权利和价值。自觉捍卫个性的尊严,逐渐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收获,构成中国文化走近现代的标志。有了人的发现,才有了反封建礼教 吃人 道德的呼声,才有了个性解放运动的勃兴,也才有了五四新文学的新精神和新内容。(三)文学革命的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求得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观念(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 文学是人学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文学和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文学获得了古典文学语言和文体的解放,使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成为可能。实现了中国文学的思想革命,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建立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之上,在 儒释道 的背景上生长;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念基础之上。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广泛吸收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一开始就与世界文学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文学革命的实绩1、文言统一: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3、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郁达夫《沉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惠的风》等出版。(五)文学革命的意义: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告了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与中国社会、人的思想意识变革紧密结合,彻底批判和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整个思想文化体系。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发生发展于五四运动前后,紧密配合了政治革命,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力量。三、新旧文学观念的交锋1.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 因写才子佳人成双成对有如鸳鸯蝴蝶而得名。作家众多,无严密组织。作品内容驳杂,有言情 、哀情、社会、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类别。人们又多以其所办最有影响的刊物《礼拜六》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全盛时期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延续时间甚长,直至1949年,故又称民国旧派文学。文学界一般认为,这是一个病态的消极的文学流派。但其中有些作家如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等,也曾写过有积极意义的作品。2.与封建复古派林纾的斗争林纾(1852-1924)幼名群玉,字琴南,1895年,林纾之妻因侍奉老母操劳过度,于1897年夏去世。中年丧妻,使他心情忧郁,于是在好友魏瀚、王寿昌等人的鼓励下,开始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随一发而不可收,一生译书达180多种,成为著名的第一代翻译家。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人,都曾是 林译小说 的忠实读者。毫无疑问,林纾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文化观念上,林纾却异常保守,他迷恋旧主,迷恋封建文化。3.与《学衡派》的论争学衡派 :由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杂质而得名,代表人物是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以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为宗旨。他们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又是在 一战 之后西方文化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危机的背景下,重新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文明有益的精神价值,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予以反驳,反对新文化主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全盘式的否定态度,其实,学衡派与新文化主流派的分歧,主要不是 革新 与 守旧 的差异,而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在文化观念和方法论上的差异。4.与《甲寅派》的论争甲寅派 :由《甲寅》杂质而得名,其代表人物为章士钊。《甲寅》杂志原来是章士钊1914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一个有进步倾向的月刊,两年后停刊,直到1925年7月仍有章士钊主持在北京复刊。这个封面上印有黄斑老虎的所谓 老虎报 也就成了反对爱国学生运动,反对新思潮和新文学的 半官报 了。章士钊鼓吹文言,扬言取消 白话文学 ,主要是针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道德的整体破坏和白话文学的提倡。四、文学社团的产生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等12人,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该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 为人生的艺术 ,文学研究会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人生的艺术 是文学研究会的核心。所谓为人生,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要真实地表现人生,特别是平民阶级的人生;二是要批评人生,即将表现中国国民的人生同揭示国民性格中的弱点、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三是要改造人生,主张文学应为唤起民众、改造社会尽一份力量,作家在忠实描写现实的同时,还应表现出自己的理想。2.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的东京,早期的主要成员是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其刊物先后是《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十余种,他们强调自我表现,尊重天才,崇尚自我,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以浪漫主义精神为主要创作特色。1925年 五卅 运动后至1926年,这个社团的文艺主张发生了很大变化,倡导革命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创造社初期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具有 重表现 、 尊天才 、 非功利 等艺术倾向。即强调文学必须忠实表现作者自己的 内心要求 ,推崇文学创作的 直觉 与 灵感 ,注重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3.新月社:新月社是一个兼有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等性质特征的文学社团,1923年在北京成立,先后加入的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陈西滢等,以一批英美留学生为该社骨干人物。该社在文学上的活动和贡献主要在诗歌方面。1926年春,以徐志摩、闻一多为骨干,聚集了一群诗人,倡导格律诗,从而形成新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 新月诗派,又称 新格律诗派 。4.语丝社:语丝社是以《语丝》周刊为核心聚集在一起的作家群落。《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1年停刊。其主要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钱玄同、林语堂、俞平伯、刘半农、孙福熙、苏雪林、钟敬文、冯沅君等。《语丝》多发表率性而谈、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并因提倡这种文体而获 语丝派 之称,也有人称《语丝》为小品文的王国。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他们合作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汪静之还独自出版了《惠的风》等诗集, 他们专心致志作情诗 (朱自清),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和心理状态作为自己独特的创作领域。浅草 沉钟社:浅草社1923年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出国《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后来又转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冯至的诗歌,反映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有感伤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二章 鲁迅(1881.9-1936.10)一、生平鲁迅(1881 9 25-1936 10 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语)。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故乡生活(1881-1898):家庭败落、丧父接受封建主流传统文化、吴越民间文化(卧薪尝胆、矢志不渝为其内涵)。经历了从大户到小康到困顿的家庭变故。(周家是绍兴望族。1861年,太平天国攻克绍兴,周氏家族成为打击对象,被抄没全部家产;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周家几乎变卖了全部家产周旋营救;此时鲁迅年仅36岁的父亲病故,家里仅有的几十亩田产也已变卖)母亲鲁瑞娘家在安桥头村,鲁迅常常到外婆家,熟悉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为后来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童年鲁迅师从具有侠义情怀的挂名和尚龙师父和质朴方正、博学严谨的寿镜吾。(三味书屋之三味: 读经,味同稻粱,读史,味同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南京求学(1898-1902):逃异地,行异路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接受进化论。扶桑求学(1902-1909):弃医从文,确立 立人 思想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思潮。曾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和文化研究工作,探索中国的出路,企图以文艺改造 愚弱的国民 ,形成立人思想。(鲁迅弃医从文:一是在日本学习期间受到同学的侮蔑;二是在细菌学课间放的故事短片,日俄战争中,一个中国人给沙俄当侦探,被日军抓住,要拉去砍头,围观的中国人体格强壮,却神情麻木。一个同胞要被砍头示众,国人却在鉴赏这示众的盛举。鲁迅感到了国人精神麻木的悲哀,认为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认识到了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并认为改变精神首推文艺,于是想到弃医从文)1906年和朱安女士结婚。痛苦与彷徨中孵化思想( 1909-1918):是思考和形成自己思想的时期。鲁迅青年时代的思想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后来逐渐接受了阶级意识和共产主义思想。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文艺创作阶段(1918--1936):主要从事小说、杂文创作和社会文化活动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爱国运动(女师大风潮,反对北洋政府的奴化教育政策),被北洋政府通缉,南下(许广平到了广州)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到上海,与许广平同居。其后先后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组织公祭、送葬活动,先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碑题字。毛泽东称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人民把鲁迅视为 民族魂 。二、创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17本杂文集书信集《两地书》三、《呐喊》、《彷徨》《呐喊》:1918-1922 《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不周山》(1930年第13次印刷删《不周山》,改为《奔月》,收入《故事新编》)《彷徨》:1924-192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一)思想内容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精神、心理、生存问题,倡导启蒙主义,改造国民性;反思探索了五四启蒙者的精神困境,表现先知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批判。1、批判封建传统文化思想。鲁迅的小说是从文体革命到思想革命的标志,也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革命的实绩。2、对农民的思考:通过对中国现实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民思想、命运的观照和反思,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阿Q正传》、《故乡》、《祝福》3、对知识分子的思索:对处于新旧文化和时代交替中知识分子的艰难生存处境的揭示。(二)艺术特征1.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化模式,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技巧融入小说。2.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高度融合。3.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情感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4.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5.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人物。(阿Q、闰土、孔乙己、狂人)6.沉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7.开创了忧愤深广的悲喜剧美学风格。四、《故事新编》写于1922年-1935年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间;《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故事新编》主题的整体意义: 1、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无意义性,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原典文化的呼唤。 2、把历史人物、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神性世俗化,表现了他们悲剧性存在。目的是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发现相似性,发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荒谬性。艺术特点: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化,创作新的历史预言;大量使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夸张,变形,解构;语言的幽默、精炼与反讽。五、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一面镜子,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不但这样,这里反映着 五四 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 序言》)(-)分期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和批判。1927-1936年杂文: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 杂文 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 杂文 是匕首、是投枪 ,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 杂文家 ,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 杂文 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 感应的神经 ,它能够 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二)内容和作用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对中国传统文化、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人生、人性的批判和反省、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怎样对传统进行改造和如何学习西方。鲁迅杂文的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作为思想批判和文化批判、攻击落后传统与时政的武器,是解剖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现实黑暗的的匕首,是剖析现实痼疾的利刃,批判了历史的痼疾,现实的尘垢,时政的虚伪和腐败。(三)艺术特点1.形象化手法。塑造了系列典型形象。如中庸的 叭儿狗 , 吸人血还哼哼地发一通议论的蚊子等。2、高超的讽刺技巧。手法多样: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化用典故以古讽今、 类比等。如《现代史》街头艺人表演喻政客对国民之欺;《论 第三种人 》以 用自己的手拔自己头发 喻第三种人的不切实际。3、语言:冷峻、犀利、诙谐、幽默,并把口语、谚语、成语、俗语、古语融为一炉,极大地发挥了语言表现能力,成为白话文之典范。六、散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回忆性散文散文诗:《野草》 苦闷的象征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一、 五四 新小说的现代化特征1、现代小说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丰富性取代了古代小说的单纯性、浅露性。A、注重表现生活的原色调,以更贴近生活的描写,真实地感受人生。B、否定了小说载道娱乐的基本主题,以张扬个性解放、启迪蒙昧人生为基本原则。2、新小说突破了古代小说通过人的外部关系表现人的艺术结构,以人的性格和心灵作为表现人的对象,用现代的性格小说取代了古代的情节小说。3、新小说改变了古代小说程式化的旧表现形式,用更适合现代人审美特征的新语言、新方法、新技巧确立新的小说艺术形式。二、小说创作的风格和流派1、为人生派大多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他们在为人生的旗帜下创作出一批关注社会和人生的力作。主要作家有描写小知识分子的卑琐与灰色人生和精神病态的叶绍钧,有抒发 美 和 爱 审美理想的王统照,有以宗教情绪抒写自己人生哲学的许地山,有以爱心探究社会问题的冰心,还有以 悲哀 为美表现妇女苦闷与挣扎的庐隐。文学研究会的宣言: 将文艺当作高兴似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老农一样。在当时,由于作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并力图通过小说以改造着社会和人生,因此出现了一批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后,《小说月报》等报刊上 问题小说 大量出现,它是把 人生究竟是什么 作为研究探索的中心问题的小说,这类作品通过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描绘,反映种种社会问题和现实的黑暗,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平等博爱等,力图劝导读者正确地对待人生,改良社会,极受当时读者的欢迎。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等人。这一派作家多主张 爱 和 美 的审美情趣,构筑 爱 和 美 的艺术世界。如叶圣陶、冰心、王统照,但又有所不同。叶绍钧(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1911年中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914年开始发表作品,文风朴实厚重,文笔干练隽永。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积极倡导和亲身实践 为人生 的艺术主张。它是文学研究会中成绩最为突出最为显著的作家,其创作也最能代表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特色。代表作品:《一生》(《这也是一个人》)、《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创作风格:朴实、冷峻、自然。具体来说:1、不可意追求情节的新奇,致力于再现生活实貌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有较多的乡土味。2、描写细致真切,很少主观感兴,把见解 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 。3、短篇结构谨严,讲究点题、布局和含蓄。4、语言洗练朴素,善于使用确切而富有表现力的方言俗语。冰心(1900-1999)人的发现和女性的发现,作为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精神成果,促发了中国第一代女作家的产生。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陈衡哲、苏雪林、石评梅等女作家,在五四思想的冲击下,表现了女性的最初觉醒。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培养了她单纯和谐、节制有序的艺术气质,五四运动时开始了文学创作,其文学活动纵贯了半个多世纪。代表作有《去国》、《超人》(小说集),《繁星》、《春水》(诗集),《寄小读者》、《关于女人》(散文集),《冬儿姑娘》(小说集)。冰心是她1919年9月在《晨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首次使用的笔名。冰心小说的特点:1、文体作家卓越的文体。2、以 母爱、童心、大自然 为创作母题。3.结构方式上常用对比手法。如空间对比(《两个家庭》)、时间对比(《去国》)、人物前后不同的思想言行对比(《超人》),并采用笔记体、书信体结构谋篇。4、语言清丽、飘逸,多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却又诗意盎然,字里行间浸透着女性温婉的情感。其他作家: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相州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918年就读于中国大学英文系,先后出版了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号声》,另外还有长篇小说《山雨》、《春花》、《双清》等。代表性的作品:《微笑》赞颂了美和爱的神圣力量,《湖畔耳语》,《山雨》。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祖籍福建,一生坎坷,命运多艰。自1925年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开始,到1934年因难产而死,共有《海滨故人》、《灵海潮汐》、《女人的心》、《象牙戒指》等十余部中短篇小说集及长篇小说,另外还有散文、小品问世,显示了她一生辛勤耕耘的结果。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生于台湾台南府城,祖籍台湾,甲午海战之后迁居福建漳州,1913年离家到达缅甸,生活于遍布雄伟佛塔和美丽佛寺的仰光,在这异国他乡,许地山对深奥、神秘的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此开始了他的宗教研究。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1920年燕京大学文学院毕业之后留校从事宗教研究,1923-1926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研究哲学、人类学及宗教学。1927-1934年执教于燕京大学,1935年后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教授直至逝世。许地山生于传统的书香之家,有着良好的国学基础,从他的家庭到他的成长历程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本身也有着较为浓厚的宗教情绪,又留学英美多年,有着较为进步的思想观念,这诸多因素同时作用于许地山,使其作品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许地山的小说创作以1927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宗教情绪,其主调是积极入世的,渗透着反封建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感情;注重揭示人之 生本不乐 的普遍生存现象,充满对弱者的同情,充满对丑恶现象的批判;同时前期作品也充满着宗教博大的 泛爱 思想,特别是许地山笔下的一些女性形象,大都具有教徒式的仁爱与虔诚,默默地承受着生之苦难,顽强地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前期小说大都收入《缀网劳蛛》一集中,其中处女作《命命鸟》以浓厚的佛教色彩和异域情调而为人所瞩目。1927年后的后期创作则是对现实人生的批判;如果说前期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宗教情怀,那么其后期小说更多的则是现实的人生关怀,更多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 为人生 的艺术宗旨。后期作品影响比较大的是《铁鱼的鳃》、《春桃》。2、为艺术派(主观抒情小说)创造社象 异军突起 ,以其宽广的胸襟和富有个性的艺术追求,蓬勃的生命内容,在 五四 新文坛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主观抒情文学潮流。它承载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热情和苦恼,不仅为文坛留下了他们作为时代精神开拓者的足迹,而且为人们留下了千古不掉的青春风采和新鲜有人的浪漫气息。前期创造社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浪漫主义这面旗帜,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审美需要,而且是作家们创作的需要。 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就其思想实质而言,包含着肯定人的价值,承认个人心灵自由的内容,它是个性主义社会思潮在文学中的反映,因而得到了已经觉醒,还陷于苦闷的青年们的热烈响应,在文坛上形成一个波澜壮阔的文艺潮流。这一派作家主要有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陶晶孙、倪贻德、周全平、叶灵凤等。郁达夫的 自叙传 小说所谓 自叙传 小说,是作家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并通过 表现自我 来透视整个人生或一个时代。这类小说具有浓郁的主观感伤色彩,借助对人物内心颓废情绪、性生活的苦恼和变态性心理的彻底暴露,向旧道德挑战。其中最足以体现这种小说特征与风格并取得重要成就的是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出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自小受古典诗文的良好熏陶,寂莫穷苦的童年生活培养了他反抗与孤僻的性格,富春江明丽多姿的山水风光又诱发了他敏感的情思与忧郁的气质。因此,曾有 九岁赋诗四座惊 之说, 在中学时便开始发表诗作。1913年他随长兄去日本留学,20年开始从事新文学创作。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创造社。从1922年回国到1945年在苏门答腊岛被日军杀害,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用自己的才华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表现内容和艺术个性风靡一时。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沉论》、《春风沉醉的晚上》、《南迁》、《迟桂花》、《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茑萝行》、《采石矶》。艺术特点:作者以独特的题材、独特的人物、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抒情方式,构成了他小说作品 完全特殊的世界 。1.独特的题材。其题材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取材于域外留学生生活,更在于它侧重于刻画青年人的青春期心理,尤其是展示青年期的性心理活动。个性解放的正当要求和性苦闷的变态描写。2.独特的人物。郁达夫小说人物塑造的独特性,是他独创的那一个个 零余者 形象。郁达夫说: 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是 个人 的发现。 然而,这一成功是以付出了发现者的孤独为代价的。五四时期最富有个性的新文化人,同时也是最孤独的知识者而最有影响的孤独的文学形象又是出自他们的笔下。3、独特的表现形态。以郁达夫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模式 心理情绪模式。这种小说艺术创作模式空前地突出文学创作的主体性,把小说创作的重心移向了创作主体和对象主体的内宇宙。它不注重在小说中购置完整有序的故事,也不太关注作品中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主要是以创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演变和情感流动来编织情节的发展。作品的思想意义是借助于心理和情绪体现出来的,如郁达夫的小说在心理和情绪的演变中,传达出自我的发现、性爱意识的觉醒和作为弱国子民的悲愤等理性内容。从功能上来说,这种小说艺术模式所产生的客观再现的理性能量大大小于它的主观表现的情感能量。小说抒情功能的加强,必然带来叙事功能的削弱 。而叙事功能的削弱,又是容易导致小说文体特征的变异。从文体特征来看,郁达夫的 自叙传 小说正是由于注重了抒情性,而导致形式上的散文化特点。4、诗化的小说章法和清新明丽的文笔。张资平(1895-1959):《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最早的长篇小说。善写多角恋爱,《飞絮》《苔丽》。郭沫若的身边小说:郭沫若不仅是一位诗人、戏剧家,而且还是一位小说家,从1919年发表短篇小说《牧羊哀话》,到1947年创作《地下的笑声》,共创作小说40余篇。这些小说: 有的是寓言,有的是写实,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身边杂事 。在这些小说中,又是以带有 自叙传 色彩的 身边小说 最有影响。《残春》、《喀尔美萝姑娘》、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行路难》。郭沫若还写了历史小说《豕蹄》,其中包括如《秦始皇将死》、《马克思进文庙》、《孔夫子吃饭》、《孟夫子出妻》等小说。3、乡土文学派(乡土写实小说)乡土写实小说 :二十年代,在鲁迅的影响下,出现的以故乡农村、乡镇的生活为题材,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批作家。其特点为:(1)注重表现农民的艰难人生,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民的压迫和束缚。(2)注重描写农村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揭示和批判农民身上愚昧落后的精神弱点。(3)注重反映农村日常生活和普通人情的交往,表现生活的原色调,具有自然朴实的写实风格。代表作家:王鲁彦、许杰、许钦文、台静农、蹇先艾、彭家煌等。王鲁彦(1901-1944)主要的短篇小说集有《黄金》、《柚子》。《柚子》是鲁彦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写 我 客居长沙,正好遇到战乱,无法欣赏岳麓山的胜景,在百无聊赖之中,到浏阳城外观赏了一出杀头的 盛举 。但见刀光一闪,人头落地,就像湖南的柚子一样就地滚动,也一样的不值几文钱。小说无情地鞭挞了湖南军阀草菅人命的暴行。同时又对围观者冷淡漠然的表情进行了尖刻地讽刺。《菊英的出嫁》写浙东农村 冥婚 陋习。《黄金》写如史伯伯的遭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从钱眼中观世窥人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鄙俗、冷酷而可怕的关系。艺术风格:1.文笔朴实自然,细密含蓄,醇厚中带点悲苦,平实中回荡着几分抒情。2.笔下的芸芸众生浑身散发着泥土气息,背负着人生的重载。3.逼真细致地写出了乡土人物土头土脑的心理状态和变异。许钦文(1897-1984)《疯妇》可以说有鲁迅式的忧愤深广和沉郁的格调,他揭示的已经不是个人家庭的悲剧,而是社会人生的悲剧了。城市的商业经济开始波及到这个江南的小乡村,不仅双喜离开家乡到上洋酒店当学徒,而且河中来了 放纸船 ,双喜太娘不学织布,却去褙锡箔了,这就造成了婆媳两代的隔膜。《石宕》的艺术境界和悲剧力量更进了一层。他写出了石工世代沿袭的悲苦命运:开掘石矿成了全村的唯一生计,尽管代复一代的咯血身亡,但是父死子随,兄死弟随,从不改行。作者主要写了石工葬身石窟的惨象:由于长期开采,石山变形,巨大的石层突然断裂,把七个石匠砸死或活埋于石窟之中。小说集中写了被埋在深坑中的三个矿工,他们连连呼救,但由于石层过厚,人们束手无策。亲属送不进饭去,只好呼天抢地,任其饿死闷死。中篇小说《鼻涕阿二》也是一篇佳作。主人公句话是一个体面人家的二女儿,因为是二胎女儿,为全家人所歧视,得了个 鼻涕阿二 的绰号,在家烧饭、洗衣、干粗活,如同一个奴婢。乡村维新了,但维新并没有使他获得做人的价值,反而成了全家鄙视的 贱小娘 。她也想争取做人的地位,种田的丈夫死后,他被婆婆卖给一个师爷作妾,她不甘心被人称为 二婚头 ,用撒娇、撒泼的手段,笼络师爷,排挤大太太,虐待奴婢,成了家中 要风有风,要雨有雨 的人物。但她争取做人资格的道路,仍然没有超出旧轨道,反而成了这条旧轨道的殉葬品。她自己又被钱师爷的新相好所排挤,师爷死后,她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连在钱师爷的牌位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的希望也落空了。台静农(1903-1990)描写的是安徽闭塞的农村生活。小说集《地之子》。《红灯》描写寡妇丧子的悲哀,作品里的得銀娘为使儿子的亡灵得到超度,辛辛苦苦的糊了一盏红灯,在七月十五日 鬼节 放入河中,以迷信求得精神的解脱。得銀的娘从儿子三岁时就守寡,倍受欺辱,挣扎着把儿子养大,能做生意赚钱了。但土匪头子三千七逼得銀入伙,驻兵营长又拿得銀开刀示众。她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苦难,没有幸福,遗憾不曾为儿子添置过长衫,想借钱买纸糊长衫以告慰亡灵,竟然也无法如愿以偿,只好从破墙上捡一块用剩的红纸,做一个小红灯去超度亡灵。《新坟》中的四太太,原是殷实人家,守寡后理想在于儿女成人,男婚女嫁。但一场兵变,女儿被大兵强奸,儿子被大兵杀害,家产被族人骗走。她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神志疯癫,整天惨叫着 女儿嫁了,媳妇娶了 ,在紊乱、虚幻的错觉中寻求幸福。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官、绅、兵、匪为害,人们失去了一切幸福,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好向冥冥的彼岸世界寻找内心安慰。这一点是不能单纯地从愚昧和迷信中寻求解释的。《天二哥》写一个乡间酒徒看似英雄豪爽,实则愚昧无聊的死。天二哥好酗酒、打人,一次因打不过别人,性急之中以尿解酒,打败对方后自己也终因中毒而死。小说格调沉郁阴冷,手法质朴圆熟,出色地写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环境气氛。许杰小说浸润着乡土风味,他初涉文坛就描绘出了浙东农村令人难以忘怀的风俗画。《惨雾》和《赌徒吉顺》是最有代表性的。《惨雾》是写玉湖和环溪两村,为了争夺河水冲出的沙渚的开垦种植权利,展开了一场血腥风雨的械斗。惊心动魄地揭示了私有观念和野蛮民风相结合所造成的血的悲剧。典妻题材。台静农在《蚯蚓们》中写老实农民典妻,以冷峻笔调写阴暗灯光下签字画押的仪式。《赌徒吉顺》则写一个堕落的泥水匠典妻,赌赢了,喝凯旋酒的时候,傲慢地拒绝中人,赌输了,欠下了大批赌债后,卑屈地祈求中人,在中人进去跟主家讲价时,立在门外做着发财梦,在主家出价太低,拂袖而去以后,走在荒野上的羞愧、颓丧、忏悔和幻想。作者尽力描写赌徒围绕金钱轴心,而出现的思绪摆动,揭示了受金钱魅力和都市罪恶所影响的乡民心灵的变态和堕落。第四章 20年代的诗歌一、本时期新诗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点?1、 五四 新诗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炮,改变了中国整个历史演变的方向。2、五四新诗用自由体取代了格律体,实现了中国诗体的大变革、大解放。3、新诗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二、诗歌流派1、早期白话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新诗的创作走在最前列。用白话写小说早有先例,旧派文人也没有十分强烈的反对,但他们决不允许白话入诗。他们一方面认为 诗文为高贵雅洁的文学 ;一方面认为中国的诗体早已完备, 无论何种题目何种情况,皆有合宜之体裁,以为发表思想之工具,尤无庸创造一种无纪律之新体诗一代之。 极力反对用白话写新诗。文学革命能否成功,白话文能否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之 正宗 ,白话新诗的成败成了一大关键。因此首倡文学革命的胡适第一个进行白话新诗的创作尝试。胡适,20年出版了《尝试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白话诗集。集子中的大部分作品重实感,不重想象,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通过对具体的生活场景的白描,表现社会、人生以及作者的态度,具有浓厚的说理意味。但他却有开拓性贡献:(1)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作新诗,(2)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3)追求诗体的大解放。不足:从审美的角度看,艺术价值远远低于文学史价值。刘半农,代表作品《相隔一层纸》。他主要的探索道路是(1)向民间文艺学习。仿民歌体作《瓦釜集》,借山歌和儿歌艺术作《扬鞭集》。(2)探索长诗体。长诗《敲冰》。沈尹默,创作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散文诗。《月夜》为新诗的画面美和音节美做了最初的尝试和探索。《三弦》是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诗中有人有景,画景状人中寄予了作者深挚的感情。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窠臼的标志性作品。这首诗融景入情,寓情于景,耐人寻味,有较高的艺术审美性。全诗58行,语言简朴,注重自然的音节,句式长短完全随感情起伏而变换,风格朴素,清新素丽,还运用了象征手法,让人影影绰绰感受到西方诗歌的韵味,因此使人耳目一新。另外还有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清的《草儿》,刘大白的《卖布谣》朱自清的长诗《毁灭》的出现标志着初期白话诗的成熟。《毁灭》是一首抒情长诗,共计238行,是诗人心灵变化历程的真实写照。诗人把自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动摇于自新与堕落、现实与虚无之间的苦闷,通过变换不定的幻觉、梦境,跨越时空的限制,像一道意识的流波,给予立体的展现。其中虽然有淡淡的哀愁,却没有颓废的悲凉,给人以乐观向上的激励。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重说理,不重抒情;重实感,不重想象;重诗体的解放,不重新诗学的建设。不足:强调了 白话 ,却忽略了 诗 ,挣脱了旧格律的束缚,却流于散文化。2、自由体诗成就最高的当属郭沫若,《女神》是自由体诗的创作高峰。另外,冰心的小诗,《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冯至的抒情诗,以及湖畔诗社的诗。冰心的小诗是受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的影响创作的,三两句为一首,哲理性很强。如《春水》(三三):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要求人们把视野放宽,不要仅仅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一六): 心呵!/什么时候值得烦乱呢?/为着宇宙,/为着众生。 视野广阔,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而是一下子扩展到整个宇宙,芸芸众生。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女儿躲在你的怀里 以此来歌颂伟大的母爱,母亲是孩儿躲避风雨的港湾。宗白华《流云》集中的《小诗》: 生命的树上/雕了一枝花/谢落在我的怀里,/我轻轻的压在心上。/她接触了心中的音乐/化成小诗一朵。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了浅草社。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哈尔滨和北京任教。29年出版了第二个诗集《北游及其他》,另外还著有诗集《十四行集》等。冯至最好的诗作要算《我是一条小河》,所写的是一个 失之交臂 的爱之梦幻,于 无心 中相遇,于无意中相知,情感的爱河蜿蜒流过: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绝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但终于,小河无奈地流入了大海,她的柔情被生活、被命定的去处 无情的大海 所粉碎,美好的昨日成了幻影。这是对旧日温情的一次回顾。3、新格律诗派新格律诗派是继初期白话诗和浪漫自由体诗之后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又一新诗流派。主要的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等。新格律诗派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均有所建树。他们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潜心钻研诗艺,探求诗歌艺术的内在规律,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规范。因而作品韵律严整,章法匀齐,句式整饬,音节洗炼,构思奇妙,意境深远,将新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4、象征诗派象征主义作为欧洲新崛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滥觞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波特莱尔以其诗集《恶之花》首开象征主义诗潮的先河。到19世纪80年代,以法国象征派 三杰 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聚集在象征主义的旗帜下,形成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后来这一运动不断发展、扩大,超出了法国的疆土和诗歌领域,到20世纪20年代,逐渐演变为一个世界性的现代派文学运动,广泛地吸取异域的乳汁以开拓自己发展道路的中国新诗,自然也接受了这一潮流的影响。李金发(1900-1976)中国象征诗派是和李金发的名字分不开的。他原名李遇安,广东梅县人,杰出的雕塑家,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据作者自述,他在法国留学时,在一次病中梦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女神,便改名 李金发 。1917年从广东到上海,进 留法预备班 ,1919年到法国巴黎国家美术学院学习,专攻雕塑。1925年,回国专门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很少写诗。抗战后期到美国定居,1976年病逝于美国。李金法1920年开始写诗,共写诗400多首,可以说是一个 粗糙而多产 的诗人。诗作结集为《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微雨》。出版后引起毁誉不一的强烈反响。《弃妇》,看上去是书写诗人对于一个被生活遗弃的妇女命运的同情和悲诉,实际上这一象征性的形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深刻地蕴含了诗人自己对被冷落而痛苦的人生的感慨和不平,融进了诗人的强烈的内心感受。三、代表性作家徐志摩(1896-1931)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1917年到北京大学读书,1918年远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20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就读,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诗歌创作。1922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致力于新格律诗的倡导与创作。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他的作品除小说、散文、翻译作品之外,还有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去世后由陆小曼、邵洵美整理而成)。徐志摩诗歌的创作基调,是对个性解放、个体意志自由以及纯洁爱情的不懈追求和希望幻灭后的悲哀。因此,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字:爱、自由、美。代表作:《再别康桥》,是1928年再去剑桥,回自己的母校,回来在太平洋的轮船上创作的,是对自己母校的回想与怀恋、赞美,以及依依不舍的心情。当诗人要与自己曾留学于斯且几年来十分思恋的 康桥 又要分别的时候,它不仅没有呼天抢地的呼喊,也没有泪眼涔涔的低泣:他不想打破 康桥 的宁静,就如行将远行的儿郎不愿惊动酣睡中母亲,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 作别,与 康桥 ,与 云彩 ,连同后文写到的 悄悄的 走,都表现出了十分和谐、雅致的轻柔意蕴,这其中丰富的情感便被处理到了性灵感悟的表现层面。他之所以这样写,还因为他领略到了 康桥 那一番 沉默 的高妙: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既然 康桥 的整个情境就是这样的沉默,那么我当然 不能放歌 :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在不能啼哭也不能放歌的情景中,诗人只好接受自己性灵的安排,甚至连一两滴眼泪也不让落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确实是十分潇洒的告别诗,没有明显的感伤意味,只是 挥一挥衣袖 ,那姿态十分的轻盈而柔美。成就:1、对新诗形式美的创新与追求。注重新诗形式总体的完整性,致力于各种形式的试验和创造。2、对诗歌意象苦心营造。在创作中不仅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使形象与意趣相结合。3、对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在创作中力求节奏变化与情感起伏和谐一致,什么样的感情就用什么样的节奏来体现。力求每一首诗都匀脚整齐,给人一种音流畅通、韵律鲜明之感。章法整齐,讲究 节的匀称 ,富于内在的节奏感和旋律美。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生于湖北浠水的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4岁到清华大学学习,1922年赴美国留学,25年回国。闻一多是著名的民主战士和爱国诗人,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他的新诗创作集中于20年代,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诗集。早在清华读书期间,闻一多就不满于当时诗坛上盛行的任情泛滥,不加节制,不顾形式,过于松散的诗风,他和梁实秋曾批评过俞平伯、康白情等人的作品。尽管他对郭沫若的《女神》大加赞赏,但仍尖锐地指出了其中缺乏锤炼,过分欧化等不足。关于新诗格律化的主张:1.推崇诗歌的艺术美,强调诗歌的艺术性。2.诗是做出来的,而不是随心所欲写出来的,做诗要有规律,主张为新诗重建格律。3.认为新诗格律与旧诗不同,不是与内容脱节的枷锁,而是形神兼备的量体裁衣。4.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水》一诗的音尺最为讲究,全诗5节20行,每行均有1个 三字尺 和3个 二字尺 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词结尾。如第一段: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第五章 新诗创作的第一座丰碑 郭沫若(1892.11.16-1978.06.12)一、郭沫若的生平及创作道路1、童年和中学时代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中等地主兼经营商业的家庭里。大自然的风光和古代蜀中名诗人的传说,使郭沫若从小受到薰陶,引发了他的诗情,而生在地主之家,他的童年时代自然是衣食无忧,悠然自得的,较少感受到人间的疾苦和世态的炎凉,常常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这对他后来浪漫主义艺术个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1906-1913年间,郭沫若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了小学和中学,这时正是旧学和新学的交替时期,他受到了双重的熏陶,一方面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书,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并吸取了丰厚的文学营养,他特别喜欢《史记》的太史公笔调,《庄子》的汪洋恣肆文风,尤其对屈原、李白、王维、孟浩然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外国名著,如梁启超翻译的《经国美谈》、《意大利建国三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及林琴南翻译的《迦茵小传》、《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文学作品,林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感染了他,他说: 林译小说对于我后来的文学倾向有决定影响。 西方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启蒙,培育了他强烈要求冲破封建牢笼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中学时代的郭沫若在时代的感召下,积极投入了反清反帝的爱国运动,他曾参加过成都学生的立宪请愿运动和 保路 风潮。目睹了四川反正经过,对清王朝的垮台感到极大兴奋,这一阶段,他也尝试创作了不少旧体诗,显示了少年诗人的才华,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郭诗歌创作的基础,并潜在地影响着他的艺术个性的形成和发展。2、创作觉醒期和爆发期:(1914年-1920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1919年9月,郭沫若第一次看见白话诗,就敢于投寄自己的新诗,而此后一两年间的创作,更使他在回国之前便一跃而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此期间,郭沫若醉心地阅读了大量世界名著,泰戈尔、海涅、雪莱、惠特曼、歌德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1914年起作了些描写自然的旧体诗,到1916年写《死的诱惑》、《别离》、《新月与白云》,不自觉地转向了白话诗的创作。惠特曼的《草叶集》那种自由奔放的形式,豪迈粗犷的诗风和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使他 开了闸的作诗欲又受了一阵暴风般的煽动 。歌德对郭沫若也有很大影响,歌德的作品使他对自己偏于主观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个性获得了明确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以 主情主义 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他曾反复强调: 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艺术是 灵魂与自然的结合 。与此同时,因为喜欢泰戈尔和歌德,郭沫若和哲学上的泛神论思想接近了。1918年夏秋,郭沫若在福冈正式开始试作新诗,一年左右时间内写了十余首诗歌,按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他诗歌创作的 觉醒期 。正是在这时候,标志着中国革命根本转变的 五四 运动爆发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郭沫若对民族解放作了十分乐观的展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为献身和旧世界叛逆、反抗的革命激情。于是, 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这便形成了他1919年和1920年的 诗的创作爆发期, 诗人自称为 最可纪念的一段时期 这段时间写的诗绝大多数收入《女神》出版,这部新诗集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对 五四 时代精神的充分表现,对现代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开创和对自由体新诗形式的创造而开一代诗风,真正成为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光辉起点,奠定了郭沫若作为新诗开拓者和奠基者的地位。3、从《星空》到《恢复》(1921---1928)《星空》,五四高潮已过,新的革命风暴尚在酝酿,国内政局混乱,颂扬 近代劳工 是 未来的开拓者 在《天上的市街》中,诗人通过神话般丰富遐思,描绘出一幅绚烂的天上人间的图景,表现了对现实的否定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瓶》是一部抒写爱情的诗集,作于1925年初春,1927年出版,除《献诗》外,由42首小诗组成,它完整地描写了一段恋爱生活。《前茅》出版于1928年,绝大部分作于1923年,这年,郭沫若从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后回国,随着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他的思想也有显著变化,既不像《星空》那样充满 深沉的苦闷 和 低昂的情趣 ,也不像《女神》那样,以比较朦胧的空灵的浪漫情调鼓吹破坏和创造,而是正视坎坷的现实,以粗犷的声调歌唱革命。《恢复》(1928年出版)是诗人由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后的作品,郭沫若世界观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参加实际革命斗争而实现的。4、后期战斗生涯和创作:郭沫若写完《恢复》后不久,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于1928年2月东渡日本,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涯。他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古文字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一系列学术著作。自传《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于7月下旬回到阔别十年的祖国,不久即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办《救亡日报》,是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郭沫若在这时写出了诗集《战声集》、《蜩塘集》,短篇小说集《地下的笑声》,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和大量的杂感与论文。二、开一代诗风的《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收作品56首,以风格形式的不同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它们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独具风韵,令人神弛,在中国开创了诗剧这种新形式,第二辑是30首自由体诗,是《女神》中最光彩、最有影响、最重要的部分,它们中有《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地球,我的母亲》等,它们是《女神》的精华,《女神》的灵魂,它们没有 灰青 ,没有 忧郁 ,绝不带 涩味 ,最能体现诗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第三辑大部分是小诗,这些诗大部分写于五四运动的前夕,当时诗人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诗作表现出一种恬淡清新的风格,有的作品恬淡、朴素。(一)思想内容:《女神》是五四时代的产物,强烈地体现出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精神,通观整部《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1、摧毁封建枷锁,追求个性解放的彻底反抗精神。摧毁封建枷锁,追求个性解放,是贯穿《女神》始终的一个重要思想,诗集中时时翻滚着反抗激情的狂涛,时时呼啸着冲决一切罗网的战斗呐喊。2、无限思念祖国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 运动是一次新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民族革命运动在新形势下的新高涨,这个运动振奋了身居异国的郭沫若,激发他深切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有名的爱国诗篇《炉中煤》、《晨安》、《匪徒颂》。3、歌咏自然风光,充满向上进取的不断创造精神。歌咏大自然的诗篇,不仅倾心于大自然的伟大和壮美,而且向往光明和新生,崇尚劳动和创造,渗透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令人愉悦奋发的乐观主义格调。4、赞美工农大众和向往社会主义的精神。郭沫若崇尚改造自我,追求新生,于是倾向工农,崇拜工农,把工农当成哺育者来歌颂。5、追求现代科学与物质文明的精神。民主与科学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女神》对自然科学和现代物质文明的赞美,也是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一种表现。(二)艺术特点:《女神》是一部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崭新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品,它在艺术上的重大成就,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创作方法上《女神》具有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从而开拓了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这主要表现为:(1)革命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首先是通过 自我 和自然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如《天狗》中的 天狗 形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 我 的形象,以及《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中的 太阳 、 火 等形象,都表现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愿望,这种理想其次是通过历史题材(如《棠棣之花》、《湘累》)和神话传说(如《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来加以表现的,诗人把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创造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作为自己感情的抒发,来表达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人民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2)强烈的激情。郭沫若说过: 风不是从天外来的,诗不是从心外来的。《女神》强烈的激情来自青年郭沫若新鲜、蓬勃,但还不稳定的性格,来自他火山爆发般的压倒一切的激情,浓烈的激情使他的诗甚至有种粗糙的,不加文饰的特殊效果。(3)大胆、丰富、奇丽的想象,夸张和生动的比喻。在《女神》中,诗人以神奇的想象与弘伟的构思、浓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和急骤的旋律,来表达 火山爆发式 的激情和理想,形成以地球、海洋、太阳为中心的充满 力之美 的形象体系。2、诗的形式上,《女神》成功地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让诗的形式服从于诗人感情的倾泻,让诗人的情绪支配诗的旋律。郭沫若说: 他人已成的形式是不可因袭的东西,他人已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镣铐。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女神》中有散文诗、格律诗、古体诗还有诗剧等,然而最具特色,最能激动人心的是气势磅礴的自由体诗,即人们常说的 郭沫若式 、 女神体 诗,这些诗不固定行数、字数,不注重押韵、对仗、段落或分或无,诗篇或长或短,五十余首诗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真所谓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如《天狗》句式参差、跳跃巨大;《炉中煤》句式整齐,音节舒缓;《凤凰涅槃》可谓鸿篇巨制。3、艺术风格上,《女神》显示出雄丽豪放的崭新风格。郭沫若努力创造了既雄浑又秀丽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彻底打破了所谓 温厚蕴藉 怨而不怒 的儒家诗教,是 反对旧文学 的革命精神在风格上的表现,火样的激情、磅礴的气势,高昂的音调,强烈的色彩,宏大的境界,神异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比喻,这些都是构成雄奇风格的要素。(三)《凤凰涅槃》分析《凤凰涅槃》鲜明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的艺术风格。其一,以悲壮的神话故事来展示深刻的主题,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表达激越的感情,构成了作品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凤凰是我国传说中的鸟类之王,历来被作为吉祥如意,神圣美好的象征。它 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的传说,本身就充满着神话色彩,诗人以此作为题材,运用丰富、奇丽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等手法,把凤凰人格化,赋予它们以大智大勇、赴汤蹈火,追求光明和新生的性格特征,提示了在旧世界的破坏中建设新世界这一崭新的主题,在诗中,诗人对旧世界的描绘,对新世界的展望,显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人们在黑暗社会里 眼泪倾泻如瀑 淋漓如烛 的夸张,极好地表达了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这正是诗人浪漫主义创作精神和手法的具体表现。其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 凤凰涅槃 这一古老的神话传说获得了崭新的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凤凰的 涅槃 象征着中国的再生,从小的方面说,岩鹰、孔雀等群鸟形象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而凤凰更生以后的崭新画面,其象征性的内涵更具有深刻的意义,那是美好的未来,它的诱导性、感人性,在读者心灵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促使人们为之追求、奋斗。其三,叙述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又淋漓酣畅地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在诗中,诗人对凤凰涅槃过程的描绘是层层递进的,脉络清晰,而诗人的感情随着这一过程的转移,也逐步变化加深, 序曲 的悲壮, 凤歌 的愤慨, 凰歌 的哀怨, 凤凰同歌 的渴望, 群鸟歌 的讽刺和嘲笑, 凤凰更生歌 的热烈和欢畅,完整地抒发了诗人在破坏中追求创造的时代感情。其四,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形式,参差不齐而错落有致,严谨整饬而长短各异,既显示出一种形式美,又完美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总这《凤凰涅槃》以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体现了《女神》的基本特点和精神,这首二百多行的长诗,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既雄浑又秀丽的艺术风格,既给人以阳刚之美,又给人以阴柔之美,造成了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第六章 20年代散文一、散文繁荣的原因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超出其他文体,原因是:1、文体比较自由。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越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这一领域,在这方面显过身手。2、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3.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4. 化传统 化得较好。新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形式上较多舶来品,借鉴外国从头做起,自然难一些,而散文小品则与传统保留更多的联系,虽然也取法英国的随笔和其他外国散文的笔调体式,但比其它文学形式来,散文作家创作往往更便于也更自觉地从传统散文中寻找创新的根基。二、作家流派(一)杂文杂文也叫杂感,最早产生于《新青年》设立的 随感录 ,杂文体式灵活,表现力强,能迅速地对社会和时代作出反应,因而受到新文学运动倡导者的普遍喜爱。鲁迅、周作人、陈独秀、李大钊等都从事过杂文创作。随感录 :现代散文发展最早首推议论性散文。1915年《新青年》创刊后,这类散文就不断涌现。议论性散文又称杂感和杂文。它短小精悍,自由活泼,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在五四文学革命 新 与 旧 思想激烈搏斗中,是一种很适用于论战的文体,而在反封建文化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宣传 科学 与 民主 方面,也的确起了重要作用。重要作家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五四前后的 随感录 是作为古文的对立物出现的,它就是现代散文的开端,曾以鲜明的反封建姿态充当了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先锋,语言没有完全褪尽古文的铅华。特点:大都以随感的形式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一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不足:大都是应时的急就章,论战色彩浓厚,只有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才能更好理解其价值。李大钊的《新纪元》、《政客》,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下品的无政府党》等,刘半农的《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等。鲁迅是现代散文的奠基人,既是《新青年》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盟主,还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二)小品文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导言》中说: 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 由此可见周作人早期散文在当时的影响。同时,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 美文 的概念,提倡 记述的 艺术的 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以后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即:以 自我 为中心,提倡言志性的小品文。其散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 浮躁凌厉 ,是取材于社会生活,触及现实,针砭时弊的议论性散文;另一类是描述日常生活琐事,抒写个人生活情趣的思故怀乡、回忆往事的抒情性散文。属于 冲淡平和 的一类。前一类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更显积极。其实真正显示他的创作个性的,实际影响更大的当属后者,大多收入《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代表作品:《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2. 俞平伯 名士气度,常怀身世之感俞平伯(1900-1999):诗人、散文家、学者。浙江德清人,文学研究会成员,提出了 诗的平民化 主张,诗重音律,喜写景抒情、忆旧,笔墨精简,清新自然。20年代有散文集《燕知草》和《杂拌儿》。其中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钱塘江大夜潮》等。风格: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思绪的融合,独抒性灵,用笔细腻,意境朦胧灵动。但有时过多铺饰,少了天然之趣。3.痴情于乡村生活的废名小说的散文化追求,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素朴,抒情浓郁,融合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与西方的现代技巧,追求一种朦胧的散文意境,语言晦涩, 有意低徊,顾影自怜 ,鲁迅批评此之为 废名气 。(三)抒情、叙事散文1.冰心:《往事》、《寄小读者》等冰心体 :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理的风致。文字清丽畅达、情感真诚温柔、情绪雅致婉约。爱的哲学 :母爱、儿童、大自然她的作品多抒写自己霎时间涌现的杆处于自然风景,传达的是一段挚情,或一缕幽思,空灵而缠绵,纤细而澄澈。作品:《笑》、《往事》(2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等2.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实秋,江苏东海人,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会成员,是五四最早的诗歌刊物《诗》的编辑之一。先写诗,后转写散文,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有《踪迹》(1924年)、《背影》(1928年)、《你我》(1936年)散文诗歌集。其中《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清白的节操的表现。他把古典与现代、文言与口语、情意与哲理、义理与辞章结合到了完美的境界,洗尽铅华而雍容华贵,具有诗歌的意境和文字之美,为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典范。其散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叙事性散文,主要表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特点是把对生活现象中某一隅的感受加以浓缩提炼,用富有诗意的抒情笔调加以表现,含蓄浑朴,情感细腻。另一类是写景抒情散文,表现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也表现了作者生活的情感意趣。特点为:意境美、人情美、语言美。《背影》是以家庭变故为背景,借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家庭的凄凉,营造出看似浅淡实则深浓的悲哀氛围;以父亲的 背影 为谋篇布局的中心和行文的线索,重点描写了父亲在车站为 我 卖桔子送行的场景,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用简约质朴、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令人泪下的父亲 背影 图,将父亲的爱子之心与儿子的念父之情写得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给亡妇》用娓娓而谈、细诉地吟的笔调,对着亡妇倾吐自己难以抑制的真挚感情。尽管文中所述都是夫妻和家庭中的日常生活琐事,但由于作者以其心灵世界的完全袒露和强烈、沉痛、声泪俱下般的泣诉,给读者以其巨大的震撼。这两篇散文都摒却华丽,笔致简约,从平淡朴实中见出真情挚意,相当出色地拔出在风雨飘曳之中的特定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父子、夫妻之间在多男人生中的相互关系、体贴,表现地积极真切感人。《荷塘月色》,作者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月夜荷香图,一个穿着长衫,心里颇不宁静的走在煤屑路上的知识分子形象,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社会同流合污。作者先写月下的荷塘,重点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然后又写荷塘上的月色,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层次分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再借助于比喻、拟人、通感等方法的恰当运用,既传神地描绘出景物千姿百态的鲜明形象,又巧妙地将自己从不宁静到宁静,复又宁静的心情变化与之结合起来,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满现实,欲要超脱而又不能的真实、复杂的感情,从而使作品更加意蕴深厚。朱自清长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精确观察,对音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并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加以巧妙的比喻和联想,绘成一幅精致的 工笔画 。同时,在对景物进行刻画的过程中,他善于把自己内心的倾诉不露痕迹地融化进去,做到景中有意,画中含情,情景交融,充满着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朱自清的散文不愧为 白话美文的典范 ,他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有人说, 谈到中国的散文,不能不谈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谈到《背影》。3、丰子恺(1898-1975)《缘缘堂随笔》,后来的《车厢社会》。4.梁遇春(1906 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lao)集》和《泪与笑》。他的散文多谈人生哲理,博学多思。形成了非绅士的 流浪汉 风格。怀疑、彷徨、恣肆、追求是其散文复杂的主题。散文创作受到英国兰姆等散文家的影响。第六节 20年代戏剧一、现代话剧产生的过程现代话剧运动始于十九世纪末,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虽然起步较早,但却步履蹒跚。中国的早期话剧,通称为文明戏、文明新戏,也称新剧。据徐半梅说, 文明戏 最初是由妇女观众命名的, 她们以为,没有吹打的结婚称文明结婚,那么,没有吹打的戏剧就该称文明戏 。洪深认为可能因为话剧 是从欧美日本等文明国家介绍来的 才称为文明戏,不管怎样, 文明 两个字,总是恭维的意思 。五四以后,更多的是使用 新剧 一词,有时也称 爱美剧 或 话剧 。一直到1928年,话剧(drama)才正式命名为 话剧 。中国最早出现的话剧运动是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演出的《官场丑史》。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的春柳社。到五四时期,发展为 爱美剧 ,这时就有了剧本和演员,到了二十年代后期出现了话剧这一名称。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 爱美剧 左翼戏剧 国防戏剧 国统区、解放区历史剧 新歌剧 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二、代表作家1、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他不仅是第一个创作白话诗歌的人,同时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白话剧本的人,他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剧本《终身大事》(田老太太和女儿田亚梅),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所最关心的婚姻恋爱问题。2、洪深(1984-1955)这时期创作的作品主要有《赵阎王》。这部作品注重其社会意义,注重塑造人物复杂性格。该剧通过一个绰号叫赵阎王的士兵赵大的活动,表现了军阀混战时期某些人的心理过程,从而写出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以及社会的动乱,刻画了赵大 做坏事嫌好,做好是嫌坏 的复杂个性。他原先是个破产农民,在军阀部队里 混 了多年,成了一个 兵油子 ,告密、活埋人,什么坏事都干过,可是,他的良心并未泯灭,一边干坏事,一边内心充满矛盾斗争。剧本后半部分,作者袭用了美国现代剧作家奥涅日《琼斯皇帝》的艺术手法,注意从非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中汲取艺术营养,来丰富现实主义的艺术园地,具有开创意义。3、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从1907年参加春柳社,一直到去世,毕生从事戏剧事业57年,成为一部 活的中国现代戏剧史 。他多才多艺,不仅是多产的剧作家,而且是优秀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和导演。他一生创作的话剧剧本40余部,导演话剧50余出。欧阳予倩的剧作多为讽刺剧。他的讽刺尖锐、辛辣、无情。这个时期主要写有《泼妇》、《回家之后》等,表现的都是反封建主题。《泼妇》写的是一个被封建势力诬为 泼妇 的新女性于素心反抗丈夫纳妾的斗争。于素心的丈夫陈慎之虽然标榜自己反对一夫多妻制,自命为 主张女子解放的中坚分子 ,但暗地里却欺骗一个无辜女子卖身,想要纳妾。于素心同丈夫勇敢作斗争,让口是心非的陈慎之当场出丑。于素心强令陈慎之交出手中的卖身契,当众毁掉,并让他写了离婚书,带着儿子愤然出走。剧本通过婚姻问题,揭露封建道德的虚伪、腐朽,比起一般仅仅提倡婚姻自由的题材,含意似乎更深一层。于素心是一个五四时代的新女性形象,她在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比《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更清醒,更富有独立精神,也不像《一只马蜂》中的余小姐那样委婉、多顾忌,他果敢、坚毅,无所畏惧,勇于斗争,是同期剧作中少有的女性形象。4、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他是物理学家,又是著名的幽默喜剧作家。他从1923年从事戏剧创作活动,本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独幕剧《一只马蜂》、《压迫》等。他的剧作,取材于中上层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在伦理道德层面上构筑温和的戏剧冲突,不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见长,而以轻快舒展、谐趣横生、质朴明静、清丽淡远的风格取胜。单纯奇诡的结构和俏皮、幽默的语言。丁西林喜剧的人物不多,独幕剧3-5人,多幕剧10人左右,线索单纯,多数是单线,少数为双线,场次也不繁复,独幕剧多则四五场,少则一二场,所以被称为一事一线式的单一性结构。《一只马蜂》是丁西林的处女作,写的是一个有封建思想的吉老太太同儿子吉先生,以及其女友余小姐之间的矛盾冲突。吉母以开明自居,却要干预儿子的婚姻大事,在余小姐面前为侄子说媒,而儿子早已在住院期间就开始和护士余小姐进行自由恋爱,却又不敢对母亲明言。对于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剧本没有采取直接对立的方式,而是让它在轻松幽默、曲折含蓄的说笑中进行。作者从人物性格、生活情态的矛盾中去发掘内在的喜剧因素,写出两个青年人如何运用一连串的 谎话 和反话巧妙地蒙混、戏弄吉母,同时曲折幽默地表露他们相互间热烈的感情。结尾,二人配合默契,共同以 喔,一只马蜂 的谎话掩饰他们接吻的举动。整个剧本充满了浓郁的喜剧色彩,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嘲讽了封建的思想意识,针贬了不能讲真话的虚伪的社会,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愿望,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时代的风貌。1926年发表的《压迫》是代表性作品。剧本写了一个轻松幽默、妙趣横生的故事:租不到房子的男房客,和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女房客联合起来,机智地伪装成夫妻共同对付房东太太,终于租到了房子。机智简洁的语言,巧妙的结构,使之收到了出乎意外的喜剧效果。喜剧情趣与题材所包含的社会内容、思想意义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丁西林的创作明显地受到了英国的 世态喜剧 的影响,在揭示矛盾冲突中绝少漫画式的夸张,多采用写实手法,不是那种尖锐辛辣的讽刺,而是常含有温情,具有幽默感,他的戏剧是笑的艺术,但不是 哄堂捧腹 的闹剧的笑,也不是 含泪的笑 ,而是一种 轻松的会心的微笑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第一节:30年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概况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一、 左翼 文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政治上的变化引起了文学上的变化,从政治形势来看,国内一九二七年蒋介石集团发动了 四 一二 政变,在南京建立起反革命的中央政权。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了 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 的新局面,为了适应新形势,无产阶级有必要在文学上提出自己明确的口号,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的文艺主张,在国际上1928年前后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广泛发展的时期,欧洲、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兴起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这对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倡导和发展也发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内国际形势的背景下,当时一些经受过实际革命斗争锻炼而回到文学战线的作家和从国外(主要是日本)归来,受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影响的青年聚集于上海,于是,一个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便在上海兴起了。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社团有(后期) 创造社 和 太阳社 。2.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1928年-1929年间进步文学阵营内部的一场论争):论争双方: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叶圣陶等 五四 时期的重要作家 为了完成文学的 方向转换 ,倡导者们认为对 五四 新文化运动有 全部的批判之必要 ,在这种错误思想支配下,他们对鲁迅、茅盾等一律予以否定,而首先极端错误地把鲁迅当作主要批判对象,对鲁迅发动了突然袭击。鲁迅的论争较公正、客观,首先肯定了在当时倡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针对创造社和太阳社对文学问题理解上的简单和失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强调文学的时代性,认为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片面理解无产阶级文学问题,更不能简单地否定无产阶级新文学。(2)强调文学的特殊性,认为应该从文学的特殊规律出发,认识文学的宣传作用,不能把文学等同于一般的政治宣传。(3)强调作家改造世界观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认为革命文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作家是否是一个革命人,反对创造社和太阳社对作家世界观改造问题的简单化理解。(二) 左翼 文学运动的兴起:1.左联的成立及其意义:左联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的简称,大会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并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通过了 左联 的行动纲领和理论纲领, 左联 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在党的领导下由理论领导发展为组织领导。意义:1、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由 五四 时期的文学革命进而发展为革命文学,再进而发展到无产阶级文学。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真正实现了由理论、思想到组织的全面领导,有意识地把革命文学的发展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轨道。3、使分散的各个文学团体或个人,组织在左翼文学的旗帜下,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大军。4、 左联 不仅继承和发扬了 五四 文学的光辉战斗传统,而且把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推向前进。左翼文学运动的成就:1、反文化围剿。2、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3、壮大的进步的创作队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1930年 左联 的成立,标志着一支由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艺队伍已初步形成。4、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建设。二、在左翼文学运动影响下的新文学概况(一)风格竟异的创作流派中国革命的历程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社会革命,20年代是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30年代进入到社会解放的时代,从对人的个人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出路、发展趋向的思考和探求。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现代都市与传统农村的对立、相互冲突与渗透,引发和激化了知识分子在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选择的矛盾与困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层次上,便形成了这一时期 左翼作家群 、 京派作家群 、 海派作家群 三大文学派别和潮流之间的对峙和互渗。1.左翼作家群:自觉地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代表作家:茅盾、蒋光慈、殷夫、丁玲等。2.京派作家群:在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以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为主(即非职业性作家)形成的一个作家群体,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慢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的独立和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沈从文、林语堂等。3.海派作家群: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 文明病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 变 与 新 。代表作家:施蛰存、穆时英等。(二)文学创作的趋向和特点1、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1)出现了一大批表现个人走向社会历程的作品。如茅盾的《蚀》、《虹》,叶圣陶的《倪焕之》。(2)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了多方面的题材和主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中国城乡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历史命运及心理、道德、情感变迁的题材和主题。文学表现领域的开拓是全面的:(1)艾芜、周文等人把社会和文学遗忘了的 时代冲击圈外 的边地人民的命运、性格、心理,以及与人的命运之为一体的大自然带进现代文学领域。(2)沈从文笔下的内地家乡少数民族的富有原始魅力的生活情趣、心理状态与情感方式,也是首次为现代文学所关注。(3)作家的创作个性在这种丰富性里得到了充分发挥。不同作家的创作汇合起来,构成了30年代社会全貌的百科全书式的反映,组成了具有深广历史内容的时代史诗。2、文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形式的变化,叙事作品代替了抒情作品,出现了大量成熟的中长篇小说和多幕戏剧。3、在艺术表现上,左翼作家注意从时代、环境、社会关系的影响上去把握和描写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描写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描写 典型环境 中的 典型性格 。4、心理刻画艺术得到了特别重视和发展。社会结构剖析与心理结构剖析的统一,成为这一时期心理刻画的重要特色。5、讽刺艺术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社会政治讽刺与温厚的世态嘲讽两大派别,并出现了张天翼和老舍这样杰出的讽刺艺术家。(三) 两个口号 的论争。1936年文艺界发生的 国防文学 与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的论争,是围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展开的,是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一场论战;它对于推动左翼文学运动向新的阶段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三、 左翼 文运时期几次重要的文艺思想论争1、同 新月派 的论争:其核心问题是 人性论 。新月派主要以梁实秋为代表提出了 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 否定 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以 人性的普遍存在论 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论。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最基本的普遍的人性,把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认为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主张文学是理性的、有节制的,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性。论争的焦点:文学的 人性 与 阶级性2.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和论语派关于 性灵文学 的论争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世间》,1935年创办《宇宙风》,以此为阵地,宣扬自我表现的 性灵文学 。他的观点主要代表了自由主义的文艺观,要求作家表现封闭的自我审视的灵魂,排斥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关注和探索,提出把闲适和趣味作为文学的追求;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要求文艺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作个人生命的本能的、非意识的表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对艺术家社会责任的推卸,自然会受到批判;鲁迅等人针对当时的时代,提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作家应该创作出呼叫的、抗争的文学。3.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京派是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为主要阵地形成的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是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将 和平静穆 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和最高境界,泯化一切现实,以达到内心 无矛盾,无冲突 的美学观。他们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鲁迅等提倡战斗的力与美,与之论争。4.对胡秋原的 文艺自由论 和苏汶的 第三种人 的批驳。自由人 是胡秋原的自称。他说: 我并不能主张只准某种艺术存在而排斥其他艺术,因为我是一个自由人。 至于 第三种人 ,按苏汶的自我解释是: 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 和 不自由的,有党派的 阶级争着文坛的霸权 的时候,最吃苦的,却是这两种人之外的第三种人,这第三种人便是所谓作家之群。瞿秋白在《文艺家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中指出,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有超出阶级利益之外的 文艺自由 ,在阶级社会里,文艺家 始终是某一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代表。在这天罗地网的阶级社会里,你逃不到什么地方去,也就做不成什么 第三种人 。鲁迅写了《论 第三种人 》和《又论 第三种人 》。左翼作家对 自由人 和 第三种人 的批驳,坚持了文学的阶级性和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等观点,维护了左联在文艺界的领导权地位。第二节 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一、现代小说的繁荣和成就本时期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比较其它所有文学样式最活跃的一种,比起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空前繁荣,呈现着许多新的特质。(一)取材范围扩大,主题思想深化,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的广阔性和战斗性超过了前一个时期。五四 时期小说创作大体有两大题材:1.知识分子(如鲁迅的作品,为 人生派 ,为 艺术派 主题是表现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2.农民题材(如乡土文学),主题是展示农民生活苦难,揭示农民精神的落后。而这时期,表现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时,注重揭示他们阶级意识的觉醒,描写他们对压迫势力的反抗和斗争;在描写知识分子方面;这时期的主题重点是表现知识分子在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影响下逐步摆脱个性解放的人生追求,开始走向社会革命。本时期的小说创作中还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以广阔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描写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命运的杰出作品;革命根据地人民及红军的斗争生活,在一些左翼青年作家的笔下也有所表现,虽然这种表现还不够深刻,但现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这样的题材,却是可喜的。(二)小说艺术的成熟与深化。中国小说的真正成熟在此阶段。1、从体裁来看: 五四 小说成就主要在短篇上,长篇小说则较幼稚,叙述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线性叙述;而本时期出现了《子夜》、《家》、《骆驼祥子》等艺术上趋向成熟长篇小说,中篇和短篇的佳作更是接踵问世。2、从创作方法看:这时期也趋于成熟,出现了新感觉派等诸多流派,通俗小说也有了很大繁荣,如张恨水等。3、从表达技巧看,也有很大发展: 五四 时期从结构上看,作家的结构意识不强,结构方法也较单调;30年代对结构有了高度重视,如《子夜》采用了网状结构,即把事物发展顺序与人物之间关系纵横交叉来写。4、从描写方法上: 五四 开创的心理描写,抒情描等有了新的扩大,对于细节描写也更加重视。5、从语言看:30年代的小说作家对于个人的语言风格都有了明确而自然的把握,如老舍的轻松幽默,茅盾的气魄宏伟、巴金的热烈抒情等。(三)小说理论有了很大发展:五四 时期对小说的理论探讨不够,30年代开始出现一批重要的小说理论批评家,如茅盾、沈从文、施蜇存、李健吾等。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小说本体有了明确认识。 五四 则偏重实践。2、小说的艺术论也有了很大发展:(1)关于小说的典型性格问题;(2)关于小说的通俗美问题;(3)关于小说的诗情画意。3、对小说的功能观也有了更自觉的认识。二、小说思潮和流派(一)普罗文学在1927和1928年之交兴起的带有悲郁愤慨的阶级对抗色彩的革命文学运动,以创造社和太阳社为骨干,包括我们社和引擎社,特征是:要求文学与政治缔婚,强调文学是时代的留声机,但漠视了文学的真实价值和审美价值。创作表现是革命浪漫谛克。这场为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兴起的革命文学运动,因其理论上的幼稚和偏狭,以及行动上的浓厚的排他性,使之并未能如同后来的左翼文学那样形成一个把握整个时代文学发展的主潮,只能算是一个激进的文学流派。革命浪漫谛克:是指以蒋光慈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家在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期内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特点为:凭借革命热情从事文学创作,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对革命斗争缺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苍白肤浅,艺术手法幼稚单调,往往采用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代表作家作品:蒋光慈《野祭》、华汉《地泉》等。这种创作倾向到1931年丁玲发表中篇小说《水》开始发生转变。(二)左翼小说东北流亡作家群:是指 九一八 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内地的一批青年作家,他们是当时左翼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写被日寇铁蹄蹂躏的东北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反抗斗争,表现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沦亡的故乡的热爱。主要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社会剖析小说: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生活进行剖析,力图从不同侧面展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揭示社会主要矛盾,为人们正确认识这个社会提供生动的生活画面,并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代表作家:茅盾、沙汀、吴组缃、叶紫等。(三)田园派小说:30年代一批北京的小说作家以着重描写农村的乡风民俗和美好的田园情愫为美学追求,形成独具特色的田园派小说创作。废名《竹林的故事》、沈从文《边城》。(四)新感觉派(现代派)小说:30年代一批在上海的小说作家,以着重描写都市的社会生活,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幻灭、迷茫、怀疑、颓废的思想感情,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注重挖掘人的潜意识,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快节奏的结构方法、象征和意识流的描写手法,主观印象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刘呐鸥《都市风景线》、施蛰存《梅雨之夕》、穆时英《公墓》。(五)通俗小说包括社会言情小说和武侠类小说。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三、代表性作家1.蒋光慈1901-1931年,原名蒋侠僧,笔名光赤、光慈,安徽六安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幼年时代聪颖伶俐,曾被乡人誉为 神童 ,少年时代喜读游侠故事,遂在心头埋下了侠义和反抗的种子,小学时曾因领头反对校长,虐待贫家子弟被开除学籍, 五四 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芜湖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被派赴苏联留学,1922年7月,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上海与孟超、钱杏顿等人,组织了革命文学团体 太阳社 ,1930年 左联 成立时被选为常委会候补委员,1931年8月病逝于上海。代表性作品:《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短裤党》、《田野的风》(原名《咆哮的土地》)2.叶紫(1910年-1939年),原名余鹤林,湖南益阳人,15岁就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准备参加北伐,父亲、叔父和姐姐都是湖南农民运动中的农会干部,大革命失败后,父亲,姐姐,叔婶都惨遭敌人杀害,巨大的灾难促使他更快地成熟,为了寻求复仇的道路,他拿了六十四个铜板,提着一个小篮子和几本旧小说,开始了流浪生活,饱尝了生活的艰辛,1928年他到南京,靠撰稿卖文为生,1931年到上海,参加革命活动,积极参加 左联 的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39年因贫病交迫,病逝于家乡。《丰收》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老农民云普叔一家忍受着饥饿、克服了重重困难,以辛勤劳动战胜了水灾和旱灾的威胁,终于获得丰收,但他一家又在奸商压低谷价,地主重利盘剥,贪官巧计勒索中破产,通过血泪的事实,意在说明阶级压迫和残酷剥削是农民贫穷破产的根源。3.柔石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因其家旁有一座大桥,刻有 金桥柔石 四字,后来他便以 金桥 和 柔石 为笔名,1917年入杭州第一师范并开始文学活动,1923年旁听于北京大学,1926年春返乡后,从事教育和文学活动,1930年,参加发起 中国自由运动同盟 ,参加 左联 ,被选为 左联 执行委员,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7日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为 左联五烈士之一 ,他的作品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1929年作的中篇小说《二月》以主人公肖涧秋在江南小镇芙蓉镇短暂滞留时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为线索,真实地表现了大革命时期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反映了他们在与黑暗的社会制度及世俗的冲突中的悲剧性命运。1930年1月写出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通过描写当时在浙江农村习见的悲惨的典妻(春宝娘)的故事,触目惊心地展现了一幅旧中国劳动人民,特别是身受封建制度迫害的劳动妇女生活的血泪史,作者一改过去的抒情格调,用冷峻的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反映生活,具有凝炼,严谨,深沉,真切感人的特点,表明作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4.丁玲丁玲(1904年-1986年),原名蒋冰之,1904年10月生于湖南省临澧县农村一个官僚地主之家,幼年丧父,寡母是个小学教员,是一位刚强、坚毅、自强,富有追求精神的知识女性,在母亲的影响下,丁玲很小就能背诵唐诗,1919年,丁玲在湖南桃源县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读书时,迎来了 五四 运动, 要科学,要民主,要自由,要解放 的奋斗精神哺育着她。1922年,丁玲应王剑虹之约,到了上海,先后在党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丁玲不仅在文学上进一步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而且在世界观上也受到共产党人向警予,瞿秋白等等人的深刻影响,以后到了北京,1924年,在北京与胡也频相识,其后结为伴侣,这时,她虽然也在极力追求人生的光明之路,但远离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又难免沾染上了伤感与虚无,思想十分混乱,丁玲后来回忆说,那时虽然有着极端反叛的情绪,盲目地倾向于社会革命,但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又疏远了革命的队伍,走入孤独和愤懑,挣扎和痛苦。1927年开始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作品。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33年被捕,被软禁在南京,1936年脱离禁锢,离开南京到陕北。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毛泽东写了一首《临江仙》: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延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在苏区,丁玲历任 中国文艺协会 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 讲话 精神的鼓舞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1948年,丁玲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莎菲女士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1、莎菲女士是一个勇敢地批判封建礼教,大胆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型女性形象。2、莎菲女士又是一个内心充满着灵与肉的冲突,感情与理智相矛盾的人物形象。3、莎菲女士是一个孤独的、无力的反抗者,理想的失去,又使她产生了较多的变态心理。典型意义表现在:1、她是 五四 以后在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方面产生出来的新型女性形象。她所追求的灵与肉相统一的理想爱情生活,代表了 五四 以后一代青年的愿望和要求,表现了广大青年在爱情生活方面的觉醒,因此,茅盾说莎菲是一个 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2、她在追求理想爱情生活的过程中又充满着矛盾,作品袒露了她深刻矛盾的内心世界,在当时陷于 时代苦闷 的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共鸣,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从莎菲身上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并进而试图努力改变自己,因此,茅盾又说莎菲女士是 五四 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3、她的反抗是孤独的,也是软弱的,她的苦闷也是个人的,她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未能找到新的生活道路,这也就在客观上告诉读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如果不和时代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个性解放的最终结局将是失败。5.沙汀(1904-1992年)原名杨朝熙,后改名杨子青,沙汀是他1932年发表作品时用的笔名,四川安县人,中学时期就接受了 五四 新思潮的影响,爱好新文艺,他曾写信向鲁迅请教关于小说题材的问题,鲁迅回信中谈到的 能写什么就写什么,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和后来茅盾所说的要避免 那种印象式的写法 等关于现实主义的精辟见解,对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开始创作。左翼文艺运动时期,沙汀出版过三个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土饼》、《苦难》,共收31篇作品,大多取材于四川的乡土生活,深刻表现了在地方军阀统治下四川农村生活的黑暗腐败,展示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人民的反抗情绪。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三记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兽道》所写的是一个更令人震颤的悲剧,魏老婆子的儿媳临产期间,遭到反动匪兵们的蹂躏,儿媳受不了,自缢身亡,魏老婆子因此而疯了,作品愤怒地控诉了旧政权的爪牙们对老百姓所实行的 兽道 ,对劳动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丁跛公》则从一个旧政权最底层的吸血鬼身上,写出了古老中国的封建势力在剥削手段上的某些变化。小跛公 跟着父亲(老跛公)见习了七年的 乡约 ,老跛公死了,小跛公连同父亲的名字,把一切都继承了下来,小跛公成了当然的 乡约 ,他不满足于象父亲那样单靠剥削农民来养活自己的手段,竞异想天开地去搞投机,买奖券,想发大财,结果在冒险事业上失败了,于是变本加厉更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是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它就象一幕绝妙的讽刺喜剧,淋漓尽致地揭穿了抗战时期国统区在兵役问题上的黑暗内幕,国防大学党政权的腐败, 大后方 豪绅集团的横行不法,以及他们相互斗争又色结,尔虞我诈,营私舞弊的丑恶本质,在作品中也都有深刻而尖锐的暴露。联保主任方治国听说新任县长要整顿兵役,及时向县里告密,致使土豪邢幺吵吵的已缓役四次的二儿子被抓了壮丁,方与刑二人矛盾尖锐,他俩在茶馆里相遇而当众争吵,愈吵愈烈,相打起来,打得鼻青眼肿,这样不仅使回龙镇上的头面人物失去体面,还通过冲突性的喜剧结局,暗示新旧县长原是 一路货 ,新县长声称整顿兵役,其实只是个骗局,正是高喊 整顿兵役 的新县长,接受了邢幺吵吵的大兄弟的贿赂,借了个可笑的理由 壮丁排队报错了数,说刑幺吵吵的儿子 没有资格打国仗 ,结果打他一百军棍 开 了回来。6.张天翼(1906 1985):原名张元定,又名张一之,生于南京。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和文体作家。小说具有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主要是对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市镇社会的揭露,风格泼辣夸张、具有速写和戏剧性的张力。代表作有《速写三篇》、《华威先生》、中篇小说《清明时节》、《包氏父子》、《团圆》、《春风》、《时代的跳动》,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张天翼继承了鲁迅讽刺小说的传统,受到契诃夫、果戈理小说的影响,以讽刺作为切入生活的利器,创造了 灰色 人物系列,表现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僚们庸俗、空虚、愚昧、可怜、可笑的生活,在可笑中寄予了作者的批判和讽刺,对下层民众思想中的愚昧成分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讽刺,引人深思。《华威先生》刻画了一个 忙而不做 的抗战官僚,对抗战的消极思想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暴露。张天翼的小说讽刺主要是针对有缺陷的人,是讽刺的,而非幽默;是批判的而非自嘲;是战斗的而非调侃。是一种较纯粹的喜剧。7.艾芜(1904年-1992年)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县人,1904年生于一个较贫困的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他从小就爱读小说, 五四 以后,又受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的积极影响,爱读那些现代小说和翻译作品,在他21岁那年,为反对家庭包办婚姻,他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有五六年的时间,他漂泊于云南边境的缅甸、新加坡一带,过着贫困的流浪生活,广泛地接触了下层人民,他曾在红十字会作过杂役,在马店里帮人家扫过马粪,还曾经给和尚们当过炊事员,干过小学教师,报刊校对,编辑等职务,后因同情缅甸农民暴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驱解回国,奇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小说集《南行记》是艾芜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大多取材于作者漂泊南疆和缅甸的经历,把赶车人、盗马贼、流浪汉、失业者、小偷强盗等被黑暗社会剥夺了正当谋生手段,过着畸形生活的人们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中的代表作《山峡中》。《山峡中》写了滇西山野峡谷中以魏大爷为首的一群 在刀尖上过日子 的盗贼的生活,也是一出被旧世界抛弃的破产流浪农民的生活悲剧,小说以第一人称落笔,通过 我 的眼睛,写了这群被迫铤而走险,杀人越货的流浪者,在荒峦的山峡神祠中的传奇生活,他们白天用各种手段行窃, 财喜 多了便在山间酒店里喝酒庆贺,晚上则悄悄地潜入废弃的神祠里过夜,我,一个流浪的读书人,在流浪途中和他们走到了一起,《山峡中》着力挖掘了这些被扭曲了人的本性的山贼的美好的内心世界,如夜白飞为小黑牛治伤和哀求,小黑牛死后大家的沉默,给 我 留赠银元后悄然离去等情节,显示出他们善良的本性,说明偷盗行骗和杀人灭口,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是魏老头子的女儿野猫子,她从小跟着父亲 在刀上过日子 ,身手敏捷矫健,活象一条野猫子,所以得名野猫子,为了生存,她也行骗行窃,甚至杀人,但在她心中也有少女纯真善良的一面,她喜欢抱着一个小木头人,会撒娇哄父亲高兴,而且知恩图报,有意把 我 放走,都表现了她那尚未被残酷现实泯灭的善良人性,作者把山贼的共性与天真少女的个性,残酷行为所表现的野性与心灵深处的善良人性,和谐地统一在野猫子身上,创造了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小说《石青嫂子》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四川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农村妇女石青嫂子的命运悲剧。她的丈夫石青原是一个租种地主土地的贫苦佃农。抗战开始以后,一所官办学校迁到这偏僻山区来,石青为摆脱保甲长的盘剥,便跑到学校来当校役。石青一家仅靠他的工钱无力生活,便和妻子在校内荒山上开了四亩多荒地,靠着石青嫂子的辛勤劳作,菜园绿了,果树长起来了,荒芜的山坡充满了生机,石青一家的生活也得以维持了,但好景不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了反革命内战,石青被抓去当兵,官办学校迁走了,地主关大老爷要强占石青一家辛勤开垦的土地、营造的茅屋。他先派人丈量土地、房屋,逼取押金、地租,遭到石青嫂子严词拒绝,后又派甲长来进一步威逼,最后在年终的一个夜里竟派人放火烧了她的茅屋,把她的全部家当化为灰烬。石青嫂子只得带着五个孩子去流浪乞讨。这是一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中国农民的命运悲剧,它尖锐揭露了反动统治制度和地主阶级的罪恶。8.吴组缃(1908-1994):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茂林人。1929年秋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他曾与林庚、李长之、季羡林并称 清华四剑客 ;在清华大学时期,是吴组缃文学创作的高峰阶段,1932年创作小说《官官的补品》,获得成功。1934年创作《一千八百担》。作品结集为《西柳集》、《饭余集》。《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线子嫂)等。主要写皖南农村的凋敝与破产状态。文字精密,生动活泼,结构严谨,以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享誉文坛,尤其是小说《一千八百担》。借宋氏家族的一次宗族集会,形象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的衰落。吴组缃的创作朴素细致,结构严谨,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风俗场景第一人。9.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曾亲身经历辛亥革命,参加过四川 保路运动 ,因而成为近代历史题材的重要作家。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学习、研究法国文学。从那时起就翻译莫泊桑、左拉、福楼拜、都德等人的小说,并深受这些大师的影响。回国后在一些大学任教,并着手进行长篇小说创作。1936至1937年间,接连发表了他的系列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它们各自成篇又相互衔接,以时代顺序形成系列,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故乡四川社会风貌的变迁,绘制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历史长卷,被郭沫若称颂为 小说的近代史 和 伟大的作品 ,确是新文学的重大收获。《死水微澜》通过成都郊区天回镇同人蔡兴顺一家的悲剧命运,和蔡大嫂与罗歪嘴、顾天成之间的纠葛,艺术地再现了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段历史时期的四川社会风貌,小说描写了在当地哥老会与洋人教会两大势力消长中,下层人民日益深重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窒闷沉寂如死水般的内地乡镇,已激起了社会变动的微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罗歪嘴、蔡大嫂和顾天成等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罗歪嘴是天回镇哥老会的老大,他对官府讨好洋人,镇压反教会的群众深为不满,具有一定的反帝思想,但他仗着帮会势力开赌场、包妓女,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过着狂荡不羁,放纵堕落的生活,又有着浓厚的封建行帮习气。蔡大嫂出身农家,聪明能干,风流标致。是个富有叛徒精神的女性,出身贫贱偏又心气特别高,一心向往都市生活,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小时候,缠脚痛得睡不着觉,也不肯把裹脚布松一松,终于缠就一双好小脚,在她看来, 好小脚 符合当时美女的标准,是她处世谋生的资本,她嫁给蔡傻子,是出于对都市和富裕生活的追求,一开始还能安心过下去,但是罗歪嘴的出现,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嫁给顾天成,一是为了救蔡傻子出狱,二来也是受金钱的诱惑。罗歪嘴身上江湖流氓气与好汉气兼有,且有些 盗亦有道 的 豁达 ,袍哥的霸主地位,加上罗的见多识广,慷慨仗义,颇使蔡大嫂感受了男人的宠爱和呵护,她少女时代就梦寐以求的虚荣,在一种畸形的方式中实现。蔡大嫂不惜牺牲良家妇女的名誉而疯狂地追求本能的享受,这一方面是人物心灵中原本被压抑着的生命本能和孤傲不羁个性的适时喷发,另一方面则显示出清末中国社会道德解体。顾天成,则是个毫无民族气节的封建地主,愚昧好色的土粮户,他花钱捐官不成,又两次因贪色被罗歪嘴愚弄毒打,为报私仇,投靠了教会,靠洋人势力逼跑了罗歪嘴,霸占了蔡大嫂,成了当地一霸。10.萧红(1911-1942):对东北市镇生活图景,农村沉滞、闭塞的展示。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主要有《生死场》、《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11.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笔名田军。主要写东北人民英雄的反抗,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作品有《八月的乡村》(写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腥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后来的《过去的年代》(《第三代》)等。12.端木蕻良((1912 1996):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流亡意识和英雄情绪。《鴜鹭湖的忧郁》、《雪夜》、《科尔沁草原》是主要作品。11.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 散文化 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 废名风 ,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 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12.张恨水张恨水的主要作品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他的作品曾经名噪一时,人人传阅,洛阳纸贵,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准确入微地刻画社会生活,他又十分熟悉旧中国的市民生活,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举手抬足,情趣追求描写得呼之欲出,创造了众多成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他也是一位涉猎很广的作家,他塑造大人物、小人物、三教九流都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啼笑因缘》以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为背景,主要描写了青年学生樊家树与唱大鼓书的姑娘沈凤喜自由恋爱的悲剧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刘德柱的仗势霸占沈凤喜和关寿峰父女的锄奸扶弱的情节,作品具有反封建、反强权、反霸道的积极思想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鞭挞了北洋军阀的凶残,上层社会的腐朽以及封建势力的黑暗。第三节 30年代的诗歌一、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蒲风、杨骚、王亚平、穆木天等,1933年2月出版《新诗歌》杂志,该会主张诗歌反映现实,提倡诗歌大众化,是在 左联 直接领导下的诗歌团体,为中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蒲风:《六月流火》、《茫茫夜》二、无产主义革命诗派殷夫(1909-1931年)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故乡浙江象山农村度过的,十七岁开始到上海读书,不久开始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从1927年 四 一二 政变前后到1929年7月,他先后三次被捕,有一次几乎被枪毙,多亏他的大哥把他营救出来,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春天殷夫参加了左联,1931年1月再次被捕,2月即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他的诗歌,热情地歌颂了我党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和斗争,拨动着被压迫者的心弦,象战鼓,似军号,促使人们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由于他的诗歌具有极大的鼓动性,人们便称他的诗歌为 红色鼓动诗 。诗集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代表作品:《别了,哥哥》《血字》: 别了,哥哥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三、现代诗派现代派是三十年代前期逐渐形成而在三十年代中期日趋鼎盛的一个新诗流派, 现代派 的得名来自《现代》杂志。在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的 一二八 事变之后,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于5月间创办文艺刊物《现代》,上面所刊的许多诗歌,特征突出而醒目,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当时就有评论称之为 现代派 ,现代诗派是由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一个新的诗歌流派,现代诗派与新月派(即新格律诗派)思想倾向相近,但他们不赞成新月派格律诗的主张,强调形式的自由,不讲究整齐和押韵,同时注意意象的显现,诗意朦胧、晦涩,他们的诗是李金发的象征诗派的发展,但又与李金发的象征派不同,他们主张吸收象征派的表现方法而避开象征派的神秘和怪诞,他们主张从整体形象着眼,李金发则是单独的意象堆砌,从语言上现代派不故作奇语,而是力求选择那些大家较熟悉的、有助于表达形象、情感的内涵的语句,而不象李金发随意作句子的省略或写那些晦涩怪诞的句子,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一)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朝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时加入共青团,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 四 一二 以后,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1924年开始写诗,出版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等。创作特色:1、即吸收了中国传统诗词重意境的长处;2、又有富于美丽的象征意味的创造;3、吸收了象征派的表现方法;4、匡正了晦涩难懂的诗风;5、而创造了透明而含蓄的朦胧美。《雨巷》的成功,使戴望舒获得了 雨巷诗人 的称号。《雨巷》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发表于1928年8月,诗一开头即展现一位孤独诗人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徘徊的情景: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热切的期待中,这位 姑娘 终于梦幻一般地出现了,她默默地向我走来,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又象梦一般地飘过,最后消失在 颓圯的篱墙 ,在这幽暗、寂寥而凄清的雨巷中,只留下 我 独自行,彷徨,哀怨,惆怅,全诗真实反映了诗人早期美好革命理想的破灭,诗中 寂寥的雨巷 正是当时黑暗沉闷社会现实的写照,那 丁香姑娘 正是诗人美好而又不可捉摸的理想的象征。诗中塑造的诗人形象是有典型意义的,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了,追求光明而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感伤痛苦心理状况,《雨巷》实践了戴望舒象征主义的艺术主张,在意境创造和形象塑造上努力追求意象的朦胧,诗中的意境和形象可以分为两层:一是 我 在雨巷中彷徨徘徊的情景;二是 我 想象中的那个 丁香一样结着怨愁的姑娘 在雨巷中飘忽如梦的情景,前一情景是真实的,后一情景是虚幻的,二者相互渗透叠合,渲染出一个 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的意境,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复杂心境,同时,由于诗中的形象和意境都是具体的,因而诗显得朦胧而不晦涩。整首诗充满着忧怨,凄冷,怅惘的情思,反复咏唱《雨巷》无疑是黑暗时代的一面镜子,是当时很大一部分进步青年无奈心境的反映,《雨巷》不仅是诗人忧郁的象征,而且还是时代苦闷的载体。强化了诗歌的扑朔迷离的意境,奇巧的比喻、回荡的旋律、流畅的节奏,显示出现代派诗的艺术特色。读完《雨巷》,我们很容易想起李璟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浣溪沙》)与李商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的诗句。但这首诗绝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稀释,它是中国古诗词的意境与法国象征派诗人某些诗歌主张融合后产生出来的艺术奇葩。杜衡曾借一位朋友之口说望舒的诗歌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诗人把自己那种烟雾似的哀怨在笔端表现得萦回不绝,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画面上弥漫着朦胧的梦幻和惆怅的情绪。诗句中的神韵,使此诗有如一首精巧动人的轻音乐曲子,自始至终回荡着一种袅袅不绝的旋律。把诗人那种难言的哀怨和彷徨的心绪反反复复、层次分明的书写得淋漓尽致。抗战开始以后,祖国的危难激荡着诗人的心,他参加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诗风有了明显的变化,诗中燃烧着炽烈的爱国主义火焰,艺术上趋于朴实自然,健康明朗,如《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1941年12月25日日寇侵占香港,次年春天戴望舒被捕入狱,受尽了折磨,《狱中题壁》即写于此时,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死亡的无畏和对敌人的仇恨,诗中写道: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然后在你们胜利的欢呼声,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因为 在那黑暗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首诗真实描绘了诗人被关押在狱中时的心情,全诗情调明朗,风格清新,标志着戴望舒成长为爱国主义诗人之后在艺术上的飞跃。(二)何其芳、卞之琳汉园三诗人的创作:1936年,《汉园集》(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诗人更加将东西方的诗学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传统的情感和心理加上西方的技巧与哲学化,是对中国诗歌西化和西方现代诗歌中国化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创作上的成就。何其芳的《预言》写了诗人对已逝的爱情的眷念与回想,全诗由形象的选择、构思,到抒情的基调都给人以舒缓宁静、透明的感觉,体现了一种类似中国古代婉约词派的柔美风格,而那响着 骄傲的足音 却又无语而去的 年轻的神 ,所蕴寓的象征含义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可以猜想诗人暗示的是自我对美和理想怀着热望,却又难以企及;甚至连自我的希求也稍纵即逝;也可以把不为抒情主人公心灵 颤抖暂停 的 年轻的神 解释为若即若离的爱情的象征。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西方现代诗象征、暗示艺术的融汇。卞之琳的《断章》寥寥四句,却已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甚至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引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短短几句,却诗意盎然,可以说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重 意境 和西方现代诗 戏剧性处境 ,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和西方现代诗的重暗示之间找到了契合点,使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达到了 化古 与 化欧 统一的境界,典型体现了这一点的还有《白螺壳》,他在形式上套用了瓦雷里用过的一种韵脚排列上最复杂的诗体,在表达方法和抒情意象上却深印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特质,如 我梦见你的阑珊,檐溜滴穿的石阶,绳子锯缺的井栏 时间磨透于忍耐!黄色还诸小鸡雏,青色还诸小碧梧,玫瑰色还诸玫瑰,可是你回顾道旁,柔嫩的蔷薇刺上还挂着你的宿泪。 从诗意与内涵上都能使人感受到诗人融合中外诗歌艺术的苦心。四、臧克家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县臧家庄一个地主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喜爱诗歌,也能写诗,入私塾后熟读并背诵了许多古文和诗词,形成了古典诗歌的良好素养,他的族叔 一石 酷爱新诗,作者称他为自己的 新诗的领路人 ,家里的佃户六机匠则是 出众的故事圣手 ,他讲故事就象朗诵叙事诗一样,把诗的根苗载种进作者的心田。诸城是土地极为集中的地方,富的粮堆如山,穷的 上吊找不到一条绳子 ,后来作者说: 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时,纯朴、严肃、刻苦、善良 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 对北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对剥削者压迫者的强烈憎恶,对贫苦农民的真挚同情,为他将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他还说过: 我是乡下人,生性爱农村 ,爱那些 生长在泥土里,工作在泥土里,埋葬在泥土里 的农民,正如他在诗歌《海》中所写的那样: 乡村,是我的海,我不否认人家说我,我对它的偏爱,我有那,红的心,黑的脸,连他们身上的疮疤,我也喜欢 ,由于臧克家对农民的思想、生活有深刻的体验,热情地为农民抱不平,为农民而歌唱,使他获得了 农民诗人 、 泥土诗人 的称号。1923年,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开始他广泛接触了新思想和新文学,并开始试写新诗,1930年暑假,报考青岛大学(后改名山东大学),虽然数学吃了 鸭蛋 ,但因优异的国文成绩深得当时任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的赏识而被破格录取,大学四年,他在闻一多的直接指教下学写新诗,读《死水》,一读便入了迷,而且受其影响很大,同时也读了拜伦、雪莱、济慈的诗,从中受到思想和艺术的启发,1932年开始大量发表新诗,第二年第一个诗集《烙印》辑成,由闻一多写序,王统照等集资自印,诗集出版后,立即得到茅盾,老舍等的热情赞扬,国内较有影响的报刊,先后发表近十篇评价文字,诗人被称为 1933年的文学新人 。1934年,第二本诗集《罪恶的黑手》出版,同年8月山东大学毕业后应邀到临清中学任教,在此期间,写成自传体长诗《自己的写照》及第三本诗集《运河》,抗战以前是臧克家诗歌创作的早期,三本抒情诗集以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勾画了北方农村动乱破败、凄凉的景象,描绘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 不幸的一群 。抗战时期,臧克家先后出版了《冬天》、《生命的零度》、《向祖国》、《泥土的歌》等12个诗集,抗战胜利后,还出版了散文集《磨不掉的影象》等。《老马》只有八句,却以极大的艺术概括力,写出了旧中国亿万普通农民在封建势力重压下含辛菇苦、屈辱深重的悲惨境遇和精神特点: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全诗以马喻人,构思新颖,形象生动,内容深刻,诗人精心提炼了 大车 与 老马 这一对寓意深刻的象征性意象和与之相应的四对富有典型意义和暗示功能的动作,即装车 沉默,重压 低头,待发 咽泪,挥鞭 抬头,对旧中国悲剧型农民在重重压力下的苦难生活,悲惨境遇和精神状态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老马 的形象实际上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实憨厚、忍辱负重、任人摆布的农民的形象,沉重的 大车 ,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给农民造成生活上,精神上的重压的象征,农民在沉重的压力下被折弯了腰背,他们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望望前面,依旧是说不尽的苦难和辛酸,这幅老马拉车图,用象征的手法,对剥削者压迫者作了深刻的揭露,对勤劳善良的农民寄寓了深厚的同情。《三代》孩子 在土里洗澡;爸爸 在土里流汗;爷爷 在土里埋葬。诗人用三个整齐并列的句子,勾勒了三个相互连接的形象,组成了世世代代普通农民的生活史、命运史,写的概括生动而又质朴简练。思想内容:1、以满腔悲愤的感情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描写了中国社会下层人们,特别是农民的不幸命运,为诗坛塑造了一批勤劳质朴、忍辱负重的劳动者的悲剧形象,以《老民》、《老哥哥》等诗为代表。2、着意发掘和赞美劳动者坚毅不屈的精神美德。如《当炉女》,写女主人公在失去丈夫之扣,孤苦无依,生活拮据 白绒绳拖在散乱的发上,大儿捧着水瓢帮忙,小儿在地上打转,哭得发了狂,她眼盯住小儿,手却不停放地拉风箱,果敢地咬住牙根: 什么都由我承当! 这种顽强的生活意志,这种不悲观、不绝望、不屈服的坚韧性格,正反映了我们民族劳动妇女的刚毅精神。3、抒写自己悲愤痛苦的心怀,表达决不向黑暗屈服的顽强生活意念。艺术特点:1.善于在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和画面中开掘新颖独创的诗意和诗境。2.善于以生动的意象代替主观情绪的直现,让丰富的思想意蕴,饱满的感情容量蕴藏于形象的深处,强化了诗作凝练深邃的特点。3.善于炼字、炼句,讲求传情表意的生动、传神效果。第四节 30年代戏剧一、戏剧大众化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上海部分左翼戏剧家策划成立,成员有冯乃超、郑伯奇、夏衍、钱杏邨等,郑伯奇任社长)的成立,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主张。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使中国的现代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强调中国戏剧运动要以唯物论的立场、无产阶级的意识, 阐明社会的矛盾,引导大众发生一种革命的热情来反抗奋斗,达到革命的目的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实践着 演剧大众化 的口号,强调演剧是 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底艺术,斗争艺术 。推动了戏剧的大众普及。话剧走入农村,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进入工厂、农村,走入民众的生活。2、共产党领导地区的 红色戏剧 :为 巩固红军,巩固红色政权 而产生的红色戏剧,具有广场戏剧的特征。3、国防戏剧:九 一八后,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发挥戏剧的宣传鼓动效果,配合 国防文学 而产生的 通俗化 、 大众化 、 方言化 戏剧样式。如 好一计鞭子 (《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夏衍的《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4、熊佛西主持下的 农民戏剧实验 (河北定县):主要为了 面向大众,特别是中国的农民观众 ,以文艺教育救愚的目的。他认为 戏剧是组织民众最有力量的艺术 。观众与演员一同演出的方式对戏剧的演出形式是一种创造。二、代表性戏剧作家洪深、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 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1.洪深(1894-1955):名洪达,字浅哉,江苏武进人。191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戏剧,是中国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回国后从事戏剧工作,他创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表演、导演体制。作品有:《赵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洪琛的戏剧创作思维侧重理性化,具有概念化倾向。2.田汉:代表剧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回春之曲》等等。《名优之死》写于1929年,在田汉基本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剧作中,它却是一部摆脱了早期唯美感伤色彩的倾向现实主义的剧作,显示出新的特色。2.田汉(1898 1968)原名寿昌,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代表剧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回春之曲》、《关汉卿》等等。《名优之死》写于1929年,在田汉基本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剧作中,它却是一部摆脱了早期唯美感伤色彩的倾向现实主义的剧作,显示出新的特色。《名优之死》的素材来源于著名老生刘鸿声的一段真实故事。著名老生刘鸿声在晚年一次演出中,一看池座观众稀少,感叹得不到知音,坐在戏箱上长叹一声而死。《名优之死》则刻画了名优刘振声含恨死于舞台的悲剧,原素材与剧作虽然都是悲剧性结局,但刘鸿声的悲痛主要是感叹艺术在旧社会得不到重视和感到知音者少,他的死只说明了他晚年悲哀无望的忧愤,刘振声性格中尽管也有这种因素,而田汉却赋予他更坚强更丰满的性格,他明确地反抗摧残艺术的恶势力,并朦胧地感到被压迫者必须组织起来同恶势力进行抗争,这反映了作者是在进步思想感召下,按照生活的规律对原始素材进行概括提炼,使所表现的主题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3.夏衍(1900 1995)是著名的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地主家庭里。夏衍的剧作有《赛金花》、《包身工》、《《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193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标志着夏衍的剧作从历史题材转向现实题材,它不仅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五四以来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剧本之一。作者有意识地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梅雨天气,影射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这个畸形都市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光明前景: 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住在客堂间的 二房东 林志成是工厂的下级职员,工厂被资本家奴役、伸不直腰的工作使他憋闷,但也敢怒不敢抗,只能背后发泄不平之气,八年前他的好友革命者匡复被捕入狱,匡复被捕时曾嘱托林志成照料自己的妻子杨彩玉和女儿葆珍,匡复入狱后杳无消息,以为匡复遇难的杨彩玉与林志成同居了,而八年后的这一天匡复被释放,归来寻找妻女,看到家庭的变化十分痛苦,杨彩玉在心里依然爱着匡复,可是与生活了多年的林志成也已有感情,面对两难的选择,杨彩玉更是处于矛盾痛苦之中,匡复的到来,则使林志成深感内疚,想离开杨彩玉又难舍难分,最后匡复战胜了内心的矛盾挣扎,振作起精神,怀着依恋,沉重而又充满新的希望的复杂心情,默默地告别了彩玉、葆珍,重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决心为了大多数受难的人重返前线保国家。第五节 30年代散文30年代,是散文的一个收获期,散文创作的文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社会的空前政治化,导致散文创作也受到政治和党派色彩的影响,根据政治倾向,散文主要分为三大类:左翼作家、自由派作家(周作人、林语堂)、京派和其他作家的散文。一、鲁迅的杂文战斗风格和文体风格的成熟。(参见《鲁迅》一章)二、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林语堂散文超越现实引起了左翼文学的批评,1934年9月创刊的《太白》,1935年创刊的《芒种》左翼倾向的文学杂志,发起了对林语堂散文风的论争。指责林语堂的散文提倡闲适、性灵,实际上是与时代脱节。林语堂的散文收在《大荒集》、《我的话》等散文集中,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等文化书籍,宣传中国文化。林语堂的散文拓展了散文的审美领域,成为现代散文闲适风的一派宗师,融贯东西方智慧,对学养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三、左翼作家的散文四、京派及开明同人散文京派主要作家有何其芳、李广田、吴伯箫、师陀、沈从文、萧乾等。何其芳的《画梦录》成就甚高,以独语体的形式,细致地组合美丽的心灵感念世界,受到读者的称爱。李广田的《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主要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抒写,文笔浑厚,素淡中透出情思, 使人在平庸的事物里,找到美和真实 ,追求一种朴野无奇的境界。吴伯箫的《羽书》,内容充实,文笔沉厚,多乡野味。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记录了故乡湘西特异山水和人情,对淳朴人性赞美。李广田的散文:多收录于《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中。其散文中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叙写乡土人生,风格平实厚重感情沉郁悲凉,情景交融。何其芳的散文:1936年前的散文主要是抒写知识分子孤独灵魂的独语,写知识分子找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之情和有所期待而无所追求的苦闷心理。作品收录在《画梦录》、《刻意集》。1936年后,散文以朴实的笔触和高昂的格调写现实人生,风格发生了由诗意画梦到质朴写实的变化。五、报告文学与游记在五四时期萌芽的报告文学,在30年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突出的有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茅盾主编的《中国一日》,以1936年5月21日这一天发生在全国的事件为题,从3000多篇稿件中选择了500多篇编辑出版。阿英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等。30年代,形成了报告文学的热潮。其他有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和作品还有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萧乾的《流民图》,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赛上行》等。游记重要的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郁达夫的《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钟敬文的《湖上漫拾》等。关注官方微博:商务合作邮箱:template@kingsoft.comWWW.WPS.CN二、五四文学革命第三个十年(1937-1949)第一章 概述提示:掌握40年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环境:了解《讲话》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一、 文协 的成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展开,十几年连绵的战争使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动荡时期,要求文学担负起民族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以来发展着的新文学运动不能不调整步履,适应战时的形势,形成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的另一种文学史景观。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的联系。这一时期全国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即: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初期,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 救亡 压倒了一切,救亡焕发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昔日因政治或文学观点不同而彼此对立的各种流派作家,此时都捐弃前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延讲》发表的时代文化背景1、革命政党对文艺的要求与作家创作的作品实际成绩间存在差距,五四以来的文艺运动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展反映不够,对艺术的现代化追求超过了对民族化、大众化的认同。2、抗日民主根据地大批文艺工作者是来自于城市的知识分子,如何与工人、农民、军队相结合,消除隔膜,表现他们的革命人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3、战时的政治军事体制以及解放区工农兵读者对文学的特殊要求和期待迫切需要宣传式的作品,当时的知识分子作家感兴趣于高雅艺术品的创造,不愿意做文化的普及工作。4、在创作手法上,来自于国统区的文艺家习惯采用暴露与讽刺手法抨击时政,到解放区后,创作思维难以改变,对革命阵营内部的问题也采取同样的方法。5、当时在解放区关于文艺问题的争论日渐强烈,有必要统一思想和认识。(二)《讲话》的主要内容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上做的系列报告,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讲话》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结果,是二战后马克思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影响最大的论著之一。它后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共产党制定文艺政策和指导文艺运动的根本方针,成为中共文艺政策的法典。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文学与革命关系问题:文学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为革命服务。文学如何为工农兵服务问题: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解决文学的源与流的关系。在普及中提高。文学的源是生活,流是传统。文学要加强统一战线。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提出要开展文艺斗争,开展整风运动。(三)《延讲》的主要特点:主要讨论的是文学与革命的关系问题,把文学作为革命的一部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和功利性,而不是文学的审美性,回答的主要是维新为什么的外部问题,而不是文学是什么的内部问题。发表与中国特定的战争历史条件下,受制与毛泽东个人的文化和文学修养,因此《延讲》具有历史局限性和个人性。从文学的作家、作品、读者、社会四个要素来讲,《延讲》主要讨论的是作家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作品构成与读者审美因素,因此《延讲》只是文学的部分理论。(四)《延讲》的历史意义3、 规范、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新气象。2、促进了解放区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带来了解放区文艺的新形式。3、加强了文艺思想的统一和创作方法的统一,使文艺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战争的需要。4、解放后成为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法典,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三、文艺思潮的论争(一) 对抗战文艺与 抗战无关论 的论争针对抗战初期文艺小型化、群众性、概念化的特点,梁实秋基于新月时期的文艺思想,认为文艺的超阶级性和表现普遍的人性,批判抗战文学中的 抗战八股 ,要求文艺游历抗战、游历政治与宣传。梁实秋 抗战无关论 得到沈从文是应和,从京派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出发,在《文学运动的重造》一文中提出把文学从 商场 和官场解放出来,建议作家做些与抗战、政治、宣传无关的事情。对此,文艺界许多作家、批评家提出了批评意见,强调了特殊历史时期对文学的某些合理化需求和对抗战的配合。(二) 对战国策派的批判(三)关于 民族形式 的论争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要把 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 结合起来创造 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在毛泽东的号召和指导下,直接推动了 民族形式 的讨论。(四)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争一次是延安整风初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以及引发的对王实味等人的政治批判。对胡风 主观战斗精神 的置疑,认为创作的最主要因素是作家的思想认识,胡风认为作家应该表现 到处都是生活 ,而批评者认为生活依照政治标准进行划分,有主流与支流、本质与非本质、光明与黑暗之别,艺术家应该体现主流、本质和光明的生活面为主要对象。胡风的理论应该是对文学艺术不成熟但极富价值的思考,是对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某些局限的一次反思,这对后来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具有借鉴意义。(五)对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1945年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而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对抗战文学创作中公式化原因的讨论。王戎等以 唯政治倾向 否定《清明前后》。这次争论实际上是对评价文艺价值标准的讨论,后演化为在国统区展开对《延讲》精神的领会的讨论,加深了文艺工作者对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统一性的认识。40年代小说一、概述战争并没有打断文学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阻隔,文学形成相对特色的区域。(一)抗战题材小说反映抗战现实,富有时代感。丘东平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 》、陈瘦竹的《春雷》、碧野的《乌兰不浪的夜祭》、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等。(二)暴露与讽刺(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 国统区小说创作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从救亡的英雄主义激情中逐渐沉静下来,发现了社会中更多的腐败、肮脏和丑陋,这是暴露与讽刺的前提。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被称为短篇讽刺小说的 双璧 。钱钟书:(三)体验与追忆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对现实苦难的关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主要写流浪者和知识分子。爵青的《欧阳家底人们》。冯至的历史诗剧:《伍子胥》。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果园城记》、《结婚》等。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文化小说的路子,《复仇》、《老鲁》、《鸡鸭名家》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夏衍的《春寒》(四)通俗与先锋 都市新小说予且的新市民小说张爱玲(1920-1996):见后。苏青的《结婚十年》、《歧途佳人》梅娘的《蚌》、《鱼》、《蟹》(水族系列)徐訏的《鬼恋》、《风萧萧》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二、代表作家(一)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解放后任清华大学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副院长。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钟书知识渊博,通晓多种外语,对文学、历史、美学、心理学造诣颇深,曾对中西文论、诗论、中西文化作过精微的比较研究,见解精卓,被称为学术泰斗。作品主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年)、短篇小说集《人 鬼 兽》(1946年)、长篇小说《围城》(1947年)、诗学著作《谈艺录》(1948年)、学术著作《宋诗选著》、《管锥篇》等。《围城》以方鸿渐人生途中留学深造、谈情说爱、谋事求职和婚姻家庭几方面为主线,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和抗战时期国难家愁的时代潮流之中,反讽的描绘出了现代儒林人物的群像。上大学期间,未曾谋面的周姓未婚妻突然夭折,对包办婚姻心存不满的方鸿渐,在顿感解脱中心生哀悯,一封情真意切的吊唁信,使他意外获得了周家的资助,从而得以赴欧洲留学。四年学习,一无所成。迫于长辈的催促,买一纸假博士证书回国。在回国的法国邮船上,被浪荡的鲍小姐玩弄,在敷衍追求者苏文纨的过程中,真心爱上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但由于苏的离间而爱情未果。于是在爱情失意中受同病相怜的赵辛楣之邀,与知识界的投机人物李梅亭、顾尔谦和女大学毕业生孙柔嘉搭伴离开上海前往湖南三闾大学任教职。内地交通的落后混乱、旅馆的肮脏龌龊、地方权贵的霸道势利、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以及李梅亭半是文学专题卡片半是准备高价倒卖的西药行李箱,构成了一副副鞭辟入里的讽刺场景。在三闾大学,充满了倾轧斗争,方鸿渐事事不如意,最后以拒绝做媒而导致被解职,外部柔顺内藏心机的孙柔嘉设下圈套,成功追求到方鸿渐,于是,二人一同返回上海,途经香港而仓促成婚。在上海,由于方鸿渐的家庭危机四起,在报馆辞职后,最后家庭破裂。方鸿渐最后一无所有,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只好开始准备他新一轮的旅程。小说在结构上,与西方流浪汉小说如菲尔丁的《汤姆 琼斯的历史》相近。2、小说的多意性内涵1)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表。写的是抗战中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表层);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性沉思,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与孤独感受(深层)。2)小说的社会文化内涵小说表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表现了在现代化途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以及人彷徨无主的精神磨难的尴尬处境。表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失败。表现了知识界的官场化内幕。形象地表现了20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土壤中滋生的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的病态。新儒林群像: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李梅亭,外形木讷、内心龌龊、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混迹学界,却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好胜的大家闺秀苏文纨。3)小说的哲理内涵小说揭示了现代与传统中国人的自我围困的主题。这种围困是广泛的:社会组织与机构(银行、大学、报馆),婚姻情感生活(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爱情、方鸿渐与唐晓芙、苏文纨、鲍小姐的情感纠葛游戏),文化对人的围困,日常生活对人的围困。小说借围困的主题,对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 生命如围城,被围困最后又一无所有的荒诞处境。是对人生虚无、荒诞的揭示。《围城》从具体的人生体验中超越出来,达到对普泛人性经验的冷峻思考。它反映的现代意识正好与时代剧变中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产生了某种契合;它所揭示的人的事业围城、爱情围城、婚姻围城等人生万事的 围城 现象暴露了现代社会的生命困惑和精神危机,具有现实的认识价值。婚姻 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人生 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3.小说的艺术特点象征与讽喻:小说的标题就是一个整体象征寓言。1)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智慧的讽刺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俏拔尖新的比喻,超凡脱俗的思想,洞察人生世相的智者风范,能够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围城意识造成了作品强烈的反讽效果,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人生有了哲理性的认识。美国学者夏志清认为 《围城》称得上是 流浪汉 的喜剧旅程录 。2)叙述语言自成特色。议论成为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3)善于运用新奇、犀利、多样的比喻,比喻往往发展为象征。(二)张爱玲张爱玲(1920-1995):生于上海,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丽女校,1939年入香港大学,1955年赴美,一生从事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文学创作工作。祖父张佩纶是晚清名流(曾经做过中法战争的首领),父亲属遗少型人物,张爱玲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1944)、散文集《流言》(1945)、长篇小说《十八春》(1952)。是享誉世界的华人女性作家。1995年在美国寂然辞世。有人这样评价张爱玲:华丽而苍凉,琐碎又大气。作品:张爱玲的作品比较有名的有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玻璃瓦》,《花凋》,《封锁》,《茉莉香片》,《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等。此外还有《私语》,《余烬录》、《谈女人》等散文。小说:对沪、港畸形社会及其历史渊源的探索,很能体现出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独特的一角,一是程度地把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媾合所缔造的文化畸形儿的特点作了传神的勾勒,她笔下一幅幅旧中国的社会风情画及其道德性极强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较少有人涉及,因而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她笔下,有扭曲变态的人性,有无情的亲情关系,还有乱世男女的恋爱纠葛。艺术风格1、传神的细节描写。《金锁记》里姜季泽来了骗曹七巧的钱,七巧一盘间,心里便明白了。七巧虽是笑吟吟的,嘴里发干,上嘴唇粘在牙仁上,放不下来。她端起盖碗来吸了一口茶,舔了舔嘴唇,突然地把脸一沉,跳起身来,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头上掷去。一个细节,写活了七巧明白真相后的心情。2、细腻的心理描写。世舫从七巧嘴中得知长安抽鸦片,世舫不使放下碗就走,只得放在花梨炕上等着。酒酣耳热,忽然觉得异常的委顿,便躺了下来。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 这就是他所怀念着的古中国 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他坐了起来,双手托着头,感到难堪的落寂。震惊--失望的心态。3、清新脱俗的语言。张爱玲的文笔用词总会令人耳目一新。《封锁》中描写电车: 在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鳝,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样往前移 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鳝,没有完。 把电车比成水里钻出的曲鳝,用词新鲜,比喻巧妙。(三)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山西沁水人,生于贫农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受到 五四 新思潮的影响,接触新文学。卖过字 画,当过江湖郎中、差役、录事,教过私塾,饱尝生活的艰辛。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宣传和民政工作。1939年起编辑《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1945年后编辑《新大众》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 会主席等职。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 文化大革命 中遭残酷迫害致死。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 铁笔 、 圣手 。主要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年)、《李有才板话》(1943年)、《孟祥英翻身》(1944年)、《地板》、《李家庄的变迁》(1945年)、《邪不压正》(1948年)、《传家宝》、《田寡妇看瓜》(1949年)等。是 山药蛋派 的开创者。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和小说成就1.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小说反映了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既写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农村各阶层的冲突,有重点表现了民主思想与封建观念这一 五四 以来就贯穿现代文学史的文明与愚昧的冲突。2.为新文学小说人物系列中增添了翻身农民的新形象。这些新型农民形象敢想敢干,在斗争过程中爱憎分明,对未来充满信心,焕发出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采。3.在小说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努力,创造了一种评书体小说样式。4.通俗朴实的的文学语言。把地道的农民口语融汇到小说创作中,通俗朴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四)孙犁(1931-2002)河北平安县人。 荷花淀派 创始人。代表性作品:《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创作成就:1.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和优美。2.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识大体、顾大局,淳朴厚道、柔美善良的新一代劳动妇女形象。3.语言清新隽美,充满诗意。解放区的小说:1948年发表了两篇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 斯大林文学二等奖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获 斯大林文学三等奖40年代的诗歌一、国统区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一) 七月诗派以1937年9月胡风主编《七月》杂志而得名,是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阿垅、绿原、牛汉、曾卓等,主张发扬 主观战斗精神 ,表现出主客观的密切融合;强调艺术性,到生活和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和创造诗美。这一诗派的特点:1.七月诗派: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2.七月诗人的诗作始终与现实斗争紧密相连。3.诗体自由奔放,不讲究格律,常以饱满的激情打动人。成就最大的是艾青,田间。(二)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为代表的 自觉的现代主义者 。过去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后期现代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集选《九叶集》,后文学史上才有九叶诗派之称。特点是: 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艾青全集》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三)代表作家: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县一个地主家庭,艾青是发表《大堰河 我的保姆》开始使用的笔名。艾青自幼喜欢美术,1928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留学,专攻绘画艺术,同时也接触了大量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受到惠特曼、叶赛宁、兰波、波德莱尔等的影响。1932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以 颠覆政府 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了三年牢狱之苦,在狱中正式开始了诗歌创作,1933年写下了《大堰河 我的保姆》这一著名诗篇而成名,成为这个阶段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40年代中期可称为 艾青的时代 ,他的创作开一代诗风。他坚持把西方诗歌技艺和传统诗歌技艺结合对现代新诗创作进行整合。有诗歌集《大堰河》、《北方》,长诗《向太阳》、《火把》等。代表性的诗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1.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1)土地意象。这是传统诗歌中陆地文明关注的对象,艾青把它融入了现代内容。将诗歌的生命与生养的土地进行了血肉联系,注入诗歌生命的厚重和活力。对土地的关注是艾青爱国主义的外现,是艾青作品中歌唱不尽的主题,艾青是土地忧郁的歌者,是把农民定格在诗歌中的诗人。(2)太阳意象:对光明的赞美,是时代的意象,这是时代的赞歌和理想的色彩。2.忧郁的诗美情绪。这来源与他对自己身世和对中国苦难的认识,受到波德莱尔等西方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艾青忧郁的气质和忧郁的诗绪。 农民的忧郁 、 流浪汉的心态 是诗人情感世界的主要特征。3.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有机统一的创作风格。4.具有散文美。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需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将绘画的光彩和音乐的律动融汇到诗歌这种高度精微的语言艺术中。二、解放区的诗歌以歌颂为主,出现了以借鉴民歌体为艺术形式的长篇叙事诗。代表性的作品: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陕北 信天游 )、袁章竞的《漳河水》(漳河两岸的民歌民谣,荷荷、苓苓、紫金英的婚嫁遭遇)40年代的戏剧文协 成立之后,戏剧的特点决定了戏剧创作的活跃。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大量涌现,特点是: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当时被戏剧界称为 好一计鞭子 (《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的短剧就是风行一时的小型戏剧。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多幕剧增多,国统区剧作以讽刺为主。代表作品: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宋之的的《雾重庆》、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陈白尘的讽刺喜剧《升官图》历史剧: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解放区的戏剧,在形式上吸收了民间戏曲的优良成分,出现了大众化的特点。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牛永贵挂彩》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王秀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