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30 21:49:09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与作用2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与作用(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广泛性从纵向来看,受以往的历史环境的影响;从横向来看,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及其作用来划分,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定性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动态性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可创性(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1)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2)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3)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2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一)宏观环境的影响1)经济环境①经济环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2)政治环境①实现党的政治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发扬人民民主,增强法制观念③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3)文化环境①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意识 ③形成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二)微观环境1)家庭环境①培养自立、自主、自强精神 ②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③倡导家长以身作则,率先示范2)学校环境①校园物质环境②校园文化环境(校风;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③校园人际环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3)工作环境(工作单位的业绩;工作单位的风气;干部的素质;人际关系)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08年简答题4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原则)2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构建)原则1)积极因素的原则①教育者要及时掌握环境变化动态,分清环境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选择积极因素开展教育活动;②研究对策,采取措施,排除教育过程的障碍,克服由于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相互抵消和相互抗衡的现象;③将不可控的消极因素转化为可控的因素,增强教育对象的免疫力,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2)整体一致原则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微观环境对宏观环境具有能动作用,促进宏观环境的优化。因此,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保持一致,保持对人的思想的一致性,以便更好的实现目标;②要立足于微观环境建设,对教育对象教育,使教育对象对宏观环境的影响进行抵制,同时逐步改善宏观环境;③使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3)层次性的原则①要顾及环境的差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层次,分层次地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扩大积极因素的影响,抵制消极因素的侵蚀,使教育目标切合教育对象的实际;②坚持层次性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防止片面性,加强针对性,增强有效性。4)创造性原则①要重视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和作用;②要揭示环境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环境;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环境建设,控制宏观环境的发展,营造微观的育人环境。2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途径和方法(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途径1)加大经费投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2)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3)依靠政府行为和社会动员,优化社会宏观环境 4)营造育人氛围,就爱你舍社会微观环境(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方法1)舆论导向法 2)整合协调法 3)比较鉴别法 4)专家评优法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30 21:46:43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12、简述思想和行为范畴(08年简答题2 简述思想和行为范畴以及二者的联系)1)思想及其表现形式思想是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主体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思想的表现形式有思想认识和思想意识,其中,思想认识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意识主要有动机、理想和品质。2)行为及其分类人的行为是指为满足需要而采取的一连串行动所组成的作为。按行为的意义不同可分为生理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和价值性行为;按行为和目标的关系可分为目标直接行为与目标间接行为、目标持久行为与目标改变行为;从社会交往角度可分为 匿名交往 行为和 非匿名交往 行为;从利益相关性角度可分为交易合同行为与非交易合同行为。3)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张耀灿版)区别:含义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讲的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包括部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情感意志等成分;行为是指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邱伟光版)联系:①思想支配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②行为反映思想,人们通过分析行为来了解该行为的思想动机;③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行的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④思想和行为之间联系的关系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思想正确,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而行为发生偏差;第二,思想正确,导致行为正确;第三,思想不正确,但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导致行为正确;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⑤思想转化为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外部条件是指思想转化为行为的环境支持因素,内部条件是指思想表现为行为必须通过动机、态度等环节,缺乏这些环节,思想作为理性认识并不能直接对人的具体行为起作用。像思想动机转化为行为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一定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的作用,二是合适的行为方式选择,即选择相应的行为方式。启示: 帮助克服思想和行为不一致的矛盾,使人们达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13、简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范畴(09年简答题4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含义教育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受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2)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①设计和组织作用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根据教育对象的状况设计教育计划,确定教育内容,引导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在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轮作参考;②疏导作用 教育者为使教育活动产生明显的教育效果,通过疏导,使受教育者能讲真心话,弄清真实思想,实现引导的目的;③激励作用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激励,引发受教育者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④转变作用 通过教育活动,转变受教育者的错误观点;⑤示范作用 教育者通过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作示范,使受教育者将内容融入自身。3)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有:①能动作用 第一,受教育者能主动地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第二,能以自己的特长去影响教育者,帮助教育者提高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第三,以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第四,能动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为;②检验作用 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可以体现和检验教育的效果;③促进作用 第一,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和配合教育者,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二,帮助和支持教育者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两者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A 区别(对立):①含义不同 见上面内容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处于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处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教育者主要是设计教育方案、开展教育活动、评估教育效果等,受教育者主要是学习,通过接受教育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实现社会化。B 联系(统一):两者统一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①两者不可分离,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两者相互依存,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条件;②两者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前面两者各自的作用);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育人和成才的目的,这是一种最高形式的统一。启示:注意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双边互动规律;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形象;有助于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30 21:47:58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18、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一)思想政治品德及其结构思想政治品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言行规范行动时,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思想政治品德系统是一个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的三维立体结构。其中,心理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基础因素(形成的发端、发展的动力、形成的条件);思想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核心因素(联结心理和行为的纽带、社会内容、决定性质和方向);行为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外显因素(外在标志、直接任务、客观内容)。(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1)内在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决定作用的影响的条件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知是指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是形成过程的基本发端。情是指思想政治品德情感,是行为的推动力。信是指思想政治品德信念,是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指思想政治品德意志,对形成发展过程起调节、监督、控制作用。行是指思想政治品德行为,是形成过程的具体目标和一般归宿。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为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 合金 ,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念的基础。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一方面,社会环境荣国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思想政治品德面貌;另一方面,个体思想政治品德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积极地、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因此,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于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决定作用和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所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总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和协调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的循环发展,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的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三)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1)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影响的大小在于主体因素对客体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应用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主客体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客体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获得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认识又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行为。然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评价反馈,开始新一轮的住客体因素的平衡协调运动,获得更高的认识,转化为更高水平的行为,实现螺旋式的上升。2)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一方面,是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之间,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是主体当前对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反映,同主体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转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