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文化结构研究-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2 16:39:32政治文化结构研究(structure)政治文化的分布研究回答了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的问题。那么,同一个人或同一群体的人的政治文化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就是政治文化结构研究所力图解决的问题。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基于这种分析,政治学家也试图解剖政治文化的内部结构,将一种总体的政治文化划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三个部分。l 体系文化(system culture)体系文化主要反映了国民对于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宪法性安排的态度和看法。如果大多数国民认同政治体系和政治安排,那么,该政治体系就具有合法性,政治统治和政府制度就能够得到维持。相反,政治体系面临认同危机,政治共同体就可能走向分裂。过去和今天那些陷入内战或存在分裂势力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认同危机,说明在体系文化方面存在着极端化倾向。l 过程文化(process culture)过程文化是人们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看法,它反映了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度。公民是否认同政治体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都会有所表现,他可能会采取支持的行动,也可能采取反对行动,或者什么也不做。公民对实际政治生活抱有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取决于他对自己在政治过程中影响力的认识和看法。通过对过程文化的研究,可以分析和把握公民政治行为的实际倾向: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激烈的还是温和的;顺从的还是不顺从的。l 政策文化(policy culture)政策文化是国民对于国家政策的基本看法,它反映的是公民对于重大问题的政策倾向和价值倾向。由于公民对于具体政策的态度取决于他对于理想社会的认识,取决于他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和理解,所以,通过政策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把握一国国民对于理想目标的追求,而且可以了解国民的现实需要。政治文化类型研究(typology)政治文化的类型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研究。它综合上述研究的各种成果,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或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治文化的各自特点和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以便比较和说明他们之间的异同。政治文化类型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于阿尔蒙德和维巴。根据比较研究,他们把不同社会的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地域型政治文化、顺从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l 地域性政治文化(parochial)地域型政治文化以封闭的部落和结构单一的小型社会文化为典型。由于社会成员被封闭在地域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简单,事务单纯,所以人们不关心自身区域以外的事务,国家政策也很少影响他们的生活。这种较为原始的政治文化一般与酋长和宗教巫师的统治相匹配。l 顺从型政治文化(subject)顺从型政治文化下的民众往往被动接受统治,由于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对政府产生影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动服从政府管制,对于政治体系没有任何期望,既不想也没有能力去参与政治生活。在这种文化下,民众视自己为臣民,而不是参与政府的公民。这种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统治相伴随。l 参与型政治文化(participant)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利害相关,政治体系直接影响成员利益,社会成员相信,参与政治不仅是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所以,民众一般积极要求参与政治过程,以便影响政治决策。参与型政治文化往往与现代民主政治体系相一致。上述三种政治文化属于纯粹的理论模式。阿尔蒙德和维巴也承认,在实际生活中,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一般总是混合型的,充其量也不过是某一种类型占主导地位。即使在民主国家,情况也是如此。阿尔蒙德和维巴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类型政治文化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指出, 为民主政治而奋斗的政治家经常致力于创立一套正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成文宪法,或者努力组织一个政党来鼓励群众的参与。但是,一个稳定的、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和政治的结构:它依赖于人们对政治程序的取向 依赖于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撑一个民主的系统,不然,这个系统成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 。根据他们的观点,在一个以参与型文化为主、地域型和顺从型文化为辅的社会,民主政治容易得到稳定发展。在这种社会,三种文化的混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公民文化(civil culture)。这三种文化使公民向政府积极表达他们的偏好,但在具体问题上又不完全拒绝精英(elite)所做出的决定;公民感到能够影响政府,但又经常选择不这样做,以便给政府一定的弹性。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文化的特征-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2 22:36:36政治文化的特征1.阶级性(利益集团性)。政治文化既然是文化的政治限定,是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观念性反映,它就必然会带有明显的阶级性。2.民族性。任何一个社会关系主体,无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因此,它在信仰、习俗、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种风格和特色在其对社会政治活动的认知、评价和取向等方面的表现,即构成政治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文化的阶级性和民族性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历史继承性。一种政治文化虽然必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关系为基础,但它同时也必定是对以往政治文化的吸收和继承。在把握政治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问题时,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实用主义,对传统的东西有用的时候用一下,没用的时候便将其打入冷官;二是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对待以往的政治文化,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4.相对独立性。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政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一定完全受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所制约,而是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性。政治文化之所以具有这一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其生产者即人本身的特性。人对政治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影响这种反映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而其自身的知识、心理等,对其认识政治现实问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政治文化相对独立性特征的表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滞后性,即人的思想跟不上事变的进程;二是超前性,即超出某一特定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而无论是滞后还是超前,政治文化的这种相对独立性,都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以及社会的政治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必须引起政治统治者和政治管理者密切注意。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文化的作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2 22:36:53政治文化的作用作为政治上层建筑范畴的政治文化,确与经济基础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政治文化的这种作用表现为这样四个方面:指导政治行为、变革政治体系、影响政治过程、维系政治关系。(一)指导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政治的最直接的外部表现,它一般由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构成。构成政治行为的社会政治关系主体,是利益各异的社会阶级、阶层、民族、政治团体、利益集团或个人等,因此,不同的政治主体对社会政治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是有很大差异的,其政治行为表现也会各不相同。面对同样的社会政治问题,不同的主体和个人可能做出某种行为,也可能不做出某种行为,可能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也可能表现为明显的政治冷漠。所以,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人,其政治行为是大相径庭的。(二)变革政治体系社会利益关系主体在政治行为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政治体系,又通过自身的政治行动实现政治体系的变革,包括社会政治组织的变革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文化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对社会政治体系的变革也自然有所作为。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无不与政治文化的斗争相伴并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作为指导。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变革,主要是抓住民众变革的要求和愿望,通过政治思想把这些要求和愿望升华为一种理性,论证旧的政治体系的不合理和新的政治体系的美好,再通过民众的政治行为实现最终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先进阶级的先进的政治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影响政治过程作为过程层次的政治,一般由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订和政策实施四个阶段构成。人们的不同政治文化,在过程的层次上表现为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倾向。这一套倾向会严重影响人们在整个政治过程中的选择。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民众对自我在政治中的看法,即对自己在政治过程中的影响力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产生他们是作为政治过程之外的旁观者,还是政治过程的被动或主动参与者;另一方面来自他们对政治精英人物的信任程度,由此决定不同的政治社团之间是妥协还是冲突。(四)维系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社会利益关系的集中表现,它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表现为政治强制力和权力分配等。一定的政治关系除了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密切相关外,还与一定的政治文化有着直接联系。政治文化维系政治关系的功能,在政治时代的每一个政治共同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稳定的政治关系都以一种和合力较强的政治文化作基础,反之,动荡的政治关系背后,往往都是一种分化性较强的政治文化在起作用。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统治的本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2 22:26:19政治统治的本质政治统治是以阶级分裂和国家的产生为基础的,因此对政治统治本质的分析应从其基础开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 秩序 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也就是政治统治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在社会分化和阶级分裂过程中,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垄断了原有的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社会管理职能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即特定阶级的统治。这一过程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在原始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的社会冲突中, 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每种社会力量代表着一个 力‛,其中,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政治力量都是相等的,必然有一种力量居于相对优势,代表着合力的方向,起着支配作用,维系着平行四边形的相对稳定。这种力量就是在经济和政治斗争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权力。正是这种力量,行使着国家的政治统洽。从国家产生的条件和过程来看,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因此,在国家产生过程中建立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它既非神的意志,又非血缘的传递,也非社会的契约,更不是什么技术的特权;政治统治是阶级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是适应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的需要对阶级斗争和社会冲突进行支配和控制而采取的政治行为。因此,可以说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当然,政治统治或阶级统治不能完全抛弃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当我们说政治统治的本质是阶级统治时,并不是说阶级统治就是国家活动的全部内容。统治阶级为更好地实行其阶级统治,还必须以公共权威的面目来维护全社会的利益,以便于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在阶级社会中,所谓的社会公共利益,本质上都是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利益。国家作为履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职能的管理机构,它所代表和维护的,实际上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公共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及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扩大和膨胀,并不表明阶级统治本质的淡化,而只说明了统治阶级比以住任何时候更严格地控制着社会生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