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文学的意蕴与价值-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17 20:36:44文学的意蕴与价值第一节 文学意蕴一、 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即任何作品都离不开主题,缺少主题,也就失去了作品的精神,就会失去艺术生命。主题是作品的意义核心,但除主题外,作品意义还由很丰富的内涵,比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细致入微的心绪情感、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陌生别样的文学语言等它们都与意义相联系,但又不是主题能涵盖的。所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不能先与他的意义核心而是力图体验感受、认识理解作品的多种具体意义,作品意义的感念大于作品主题的概念,文学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学的意味、文学的意蕴。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再现,也是个人创造的产物,有着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人生的、精神的、情感的、思想的种种意义,所以文学作品主题的多重意义的综合,既有思想也有情感,既有感受也有意识,既与作品的思想性有联系,也于作品的各方面有联系,既有意图有目的,又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我们用 意蕴 来称呼主题不能涵盖意义内涵。二、 文学意蕴与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意义核心,人们往往想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创作意图是作者的原意,即 作者想说什么 。语文教学也是往往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揭示作品主题的基本依据。从作家看,一般来说,作家创作时有一定的创作意图,另一些作家创作时并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人们通常认为作者创作了作品,作品的意义便是作者的专利,因而作者的意图和他对作品的解释则是至高无上的。接受作品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准确无误的了解作者的意图想法(传统观念)。新批评派认为作品意义与作者意图是两回事,作者不同于作品,因此不能把作者意图强加到作品上,优秀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一般都会超出作者的想象。从读者看,一般来说,读者在阅读中通过作品形象,能够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另外一些情况下,作家的创作意图与读者实际理解感受到的意义并不相符,即作家主观意图与作品客观的意义相错位。(《唐吉科德》)三、 文学意蕴的特征第一,文学意蕴蕴涵于具体的生命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形象描绘中,通过形象、场面、情节等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一般不直接指出。第二,文学意蕴所包含的思想,是情感性的思想,所展现出的情感是思想性的情感,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在诗歌中的体现尤为突出。第三, 文学作品反映的省会市丰富多彩的,它所表现出的思想也是丰富的,决定了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多义性,多义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指一部作品显示出两种以上的思想意义,比如《复活》、《人生》;其二指形象大于思想,即文本的思想意义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一致,比如《雷雨》。四、 文学母题在中外文学史中,有一些东西在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同民族,不同身世的作家为之普遍传唱,这种被反复书写,普遍传唱的东西,比如生、死、爱、恨等(一)、生1、对人生的思考①存在主义解释:加缪 西西弗斯神话(人生荒谬徒劳)②唯意志说:叔本华 人生痛苦,永远在追求中③历史主义:社会历史进步,明天更美好2、对人生的践行享乐型:人生在世 吃穿 二字,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潇洒走一回赎罪型:向往来世与天堂,恐惧地狱折磨事业型:珍惜时光,发奋进取。成就事业利他型:为他而在的人生模式3、文学中的生存意识生存的徒劳:《百年孤独》、《等待戈多》生存的残酷:《风景》、《活着》生存的无奈:《一地鸡毛》(二)、死死亡,人生最基本的也是最终极的境况。卡希尔说: 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①不可避免,弗洛姆,人生动荡不定,只有一点确定不移 死亡②不可知,肉身的断灭可知不可说,可说不可知。从人世间上去了那边的世界的人不计其数,但迄今没有一个人能回还③不可替代,是个人的切身体验,由死亡决定了人生的短暂性,生命的一次性,生命的断灭性。几种死亡观:①舍身成仁的死亡观:正统,比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等②视死如归的死亡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③生死轮回的死亡观:佛家,死亡时另外一种生命的开始④重生恶死的死亡观: 好死不如赖活着 ,纵情声色,及时行乐⑤生不如死的死亡观:基督教观念,人有原罪,人生就是赎罪⑥流苦长存的死亡观:以建功立业,在有限的人生中干一番事业,做出一番成就,在世上留下生命的痕迹。从死亡观反观人生:狂欢型:今朝有酒今朝醉,常伴以性、酗酒、吸毒等;群体型:生存目的是融化于整体之中,使自然与群体、国家一致,服从统一指令。审美观照中的死亡死亡是世界的绝对和极致。生命在它的限定下才有限而短暂。因而才显得珍贵而美丽,在生活世界中,死亡意味着大悲和巨怖,而在美的世界、艺术世界中死亡成为 惊天地,泣鬼神 。生死冲突产生矛盾冲突更加扣人心弦,使人能一睹生死的高峰体验,从而大大强化了艺术对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1、生于死的搏斗,体现生命的伟大与顽强,《老人与海》、《白金》;2、生命的毁灭,特别是美好事物的毁灭反衬生命珍贵和崇高 悲剧;3、对爱情的圣化,动人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难忘的爱情不是洞房花烛,美丽的爱情不是生儿育女,子孙满堂,最理想的爱情是死亡加入的 生死恋 ;4、对生命历程的回忆,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对生命的留恋。(三)、爱①弗洛姆,逃避孤独,打破隔离②弗洛伊德,以情爱为核心爱的定义:1、爱是人积极能动的力量,它打破了把人隔绝的围墙,使人与人和谐相处。《爱的艺术》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2、爱是人对最重要的事物的恋慕、向往的心情。金道有信《关于爱》。爱的构成:1、父母之爱母爱就是最温暖的事物,无条件,平等,只要是她的孩子就行,母亲是家,是大自然,是土地,是海洋;父亲,有田间,父亲是思想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法则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指引孩子通向世界的路,服从是主要的美德。2、兄弟之爱《圣经》中说 爱邻若爱己 ,它是对一切人的爱,没有任何的排他性。兄弟之爱源于地弱者、穷人、异乡人的爱,爱骨肉亲人的不算伟绩,当不抱任何目的而施爱时,本真的爱才敞亮出来。3、自爱,传统观念中爱他人是美德,爱自己是罪孽。自私,只对自己感兴趣,它自我索取一切。4、信仰的爱(宗教形式的爱),基督教认为,是结合宇宙存在一种超自然的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就是上帝。圣灵是上帝与人的中介,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是人弃恶从善。5、情爱,柏拉图《会饮篇》,弗洛姆: 性爱自身完全融化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的渴望 作为一种爱,它或许有着最容易令人误解的形式。 周园平: 性欲是兽欲,艺术是神圣,爱情介于其中,人性,是授予与神性的混合。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德国文学史-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6-26 22:56:511.中世纪德国文学(Deutsche Literatur im Mittelalter 750-1350)概述(Stabreimdichtung, Endreim, Karl der Gro e, Scholastik und Mystik)a) 宗教文学(geistliche Literatur)《乌菲拉(Wulfila)主教的圣经译文》(Bibel bersetzung des Wulfila,369) 歌特语。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德国文学。《梅塞堡咒语》(Merseburgerzauberspr che,im 10. Jh.)日耳曼口语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字种类之一。每条咒语分为两部分:1.引子和叙述为主。2.咒语本身。《威索布伦特祷文》(Wesobrunner Gebet, um 800) 一开始叫Weltschapfungslied 创世歌︳ 修道院名字 感谢上帝恩德(分为两部分:1.上帝创世前,世界混沌的状态。2.感谢上帝的恩德,给人力量。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祈求上帝的帮助。)《穆斯皮利》(Musipilli, um 800) 规劝人们要皈依基督教,信奉上帝。用诗体所写。人死后, 天使和魔鬼争其灵魂,而谁虔诚就上天堂;不虔诚就下地狱。基督教。《救世主》(Heliand, um 825) 把耶稣看成日尔曼人,教士所写。描述耶稣的一生,耶稣的信徒,像日尔曼英雄。又叫《创世纪和救世主的一生》。《福音书》(Evangelienharmonie, um 870) (Otfrid von Wei enburg) 当时还不是贵族称号。描写基督,宣扬基督教教义。尾韵诗(Endreim)。(die erste Endreimdichtung in deutscher Sprache)b) 骑士和宫廷文学(ritterlich-h fische Literatur)《希尔德布兰特之歌》(Hildebrandslied, um 820) 意义非常。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残存六十八行,流传于八世纪,手抄本属于九世纪,叙述民族大迁移末期随东哥特国王狄特里希出征的希尔德布兰特不忍受日耳曼雇佣局的欺压,离乡背井,投奔匈奴,一去30年,年老返乡,在边境上和他的儿子战斗的故事。父亲认出了儿子,赠给他一个金环。儿子拒绝这个 异族人 的赠品,为了保持日耳曼战士的荣誉,向父亲挑战,父亲也只好应战,最终杀死儿子。(国家第一部长篇文学。骑士所看重的是: Ehre Treu Zucht Selbstherrschung und Freigebigkeit)头韵诗(Stabreimdichtung)《鲁德维希之歌》(Ludwigslied,881/82)《鲁奥德利布》(Ruodlieb, Mitte 11. Jh.) 母亲年纪大了,于是他离开皇宫返乡,在旅途中的冒险,母亲梦想儿子回来后锦绣前程,侏儒告诉国王的宝藏,并说他将要打败国王娶公主。(此人为安分守己的骑士,为其主人服务,但遭人歧视,于是出去流浪。在埃及服务十几年。 流浪Wanderung)第一部德语小说,骑士史诗的先驱。(记录了宫廷生活。)《亚历山大之歌》(Alexandelied, um 1120-30)(Pfaffe Lamprecht) 第一部用德语写下的史诗。以法国故事为原型作素材。Alexande远征东方(伊斯兰),不幸早死,描写了城市权力和财富,并宣扬了宗教价值。尘世的任何权力与财富都是过眼云烟,警告世人不要迷恋尘世的权力。Eitelkeit der Eitelkeiten 一切空虚当中的空虚。追求来世幸福,否定现世幸福。少年从亚里士多德学习,完美的骑士,理想的君主。《罗兰之歌》(Rolandslied, um 1170)(Pfaffe Konrad) 描述日尔曼人的气概。以法国文学为底本创作的文学作品,歌颂了罗兰在抗击异教徒和维护基督教中牺牲的故事(十字军东征年代)。包括法国原著的思想内容。《洛特尔国王》(K nig Rother, um 1150) 关于抢新娘的故事。Brautraub。国王是勇敢的骑士,去异国求婚遭拒,于是跑到别国混进宫,最终率军消灭异教徒,抢回公主。《恩斯特公爵》(Herzog Ernst, um 1180) 有关皇权与族群。长诗Epek。叙事诗。歌颂勇敢,恩斯特反对继父,杀死叔父,被迫流亡加入十字军东征和异教徒战斗,后又回国和继父和解。表现了起始于宫廷的生活,对东风异国风光的描写,融合了许多幻想性的东西,初步体现文学作品的娱乐性。Herzog 公爵(小国); K nig 国王; Kaiser 皇帝关于金钱和美女 问题意识c) 几位宫廷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维尔德克(Heinrich von Veldeke,etwa 1150-1200)《伊尼亚特》(Eneid,1170-90),第一篇根据法国模型的德国骑士史诗(das erste deutsche Ritterepos nach Franz sischem Volbild) (德国中世纪保存下来最完整的一部作品) 迦太基与狄多女王相爱,但神启示他去罗马。狄多自焚而死,在迦南与拉维居亚公主结婚,成为罗马帝国的君主。歌颂骑士的责任感。▲奥埃(Hartmann von Aue,um 1165-1215) (爱情诗的代表人物)(早期宫廷骑士代表作家)《埃雷克》(Erec,1180-85) 最优美的宗教。叙述Erec因勇敢而获得爱情,后又沉湎于爱情,被宫廷人指责,妻子鼓励他重拾骑士精神,冒险前和妻子约定一年后归来,却失约,但由于冒险期间做了很多好事,被妻子原谅,最终在爱情和骑士荣誉中找到平衡。评价一个骑士的标准,最终是勇敢与冒险,不能沉湎于爱情。《可怜的亨利希》(Der arme Heinrich,um 1195) 在职责与家庭生活中的平衡。Heinrich骑士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得了麻风病,陷入绝望,请农民来照料自己的庄园,农民的女儿想自杀来救骑士,正准备动手,骑士阻止了医生。上帝看到他的醒悟,取消了对他的惩罚,骑士病好后娶了农民的女儿为妻。歌颂了农民女儿的牺牲精神,也说明了上帝的意识不可逆。(把社会底层的人来正面描叙。)《伊万》(Iwein,um 1200) 宫廷史诗,一名骑士,杀死了水井主人,赢得落蒂涅爱情,虂涅特斥责,落蒂涅与伊万和好如初。歌颂其实仗义勇为的精神。▲埃申巴赫(Volfran von Eschenbach,um 1170-1220)《巴齐伐尔》(Parzival,um 1200-20) 巴齐伐尔在森林中游玩,碰见四个骑士,回家后跟母亲说自己也想当骑士,母亲给他准备了一套很傻的装备,就让他去了。由于他单纯天真,实现了骑士的梦想,成为了圣杯守护者。(宗教意味浓厚,人们内心的平和只有在上帝身边才能得到。)▲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 burg,12.Jh.,2.H lfte-Anfang 13.Jh.)《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um 1210) 骑士与爱情故事。国王马尔克派侄子Tristan到爱尔兰向公主求婚,爱尔兰国王同意,但由于误喝了皇后给的魔汤,使得Tristan和Isolde产生了爱情,被马尔克国王发现后,Tristan逃走,在路上死了。(恋爱饮料 Minnetrank)d) 英雄史诗(Heldensepos)《尼伯龙根之歌》(Niebelungenlied, um 1200) 根据本土传说写成。主角:英雄 史诗形式。Gunter国王 Hagen臣 Versprechen halten重诺 Treu妻忠于夫,臣忠于君。西格弗里特克里姆希尔特克里姆希尔特的兄长:恭特尔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Gunter的勇士、忠臣哈根匈奴人国王埃策尔《古德伦之歌》(Kudrungenlied, um 1240) 全诗六千余行,分为三个部分:1.哈根 2.希尔德 3.古德伦简介:哈根是爱尔兰王子,被怪鸟抓到岛上,岛上还有其他被抓来的三位公主,哈根和其中的希尔德公主结婚,生下小公主小希尔德,被路过的船救回了爱尔兰。哈根年老后脾气暴躁,扬言要杀死向希尔德公主求婚的人。赫特尔用美妙的歌声将小希尔的公主从宫中引出来,哈根拼命追赶没有成功。赫尔特和希尔的结婚后,生下儿子奥特文和女儿古德伦。古德伦长大后十分美丽,邻国国王赫尔维希和邻国王子哈特穆特都向她求婚。古伦德喜欢赫尔维希,但哈特穆特将古伦德抢回自己的国家。由于古德伦不愿意嫁给哈特穆特,哈特穆特的母亲便逼迫古伦德做苦活。奥特文和赫尔维希率军来拯救,发现古伦德衣衫褴褛的在海边,便向哈特穆特宣战。胜利后抓住哈特穆特,古伦德请求不要杀死哈特穆特与其母亲。最终古伦德与赫尔维希成婚,哈特穆特娶了古德伦的侍女。2.中世纪德国文学(2)(Deutsche Literatur im Mittelalter 1350-1600)概述(vom Ritterum zum Buergertum, Frhhumanismus, Italienische Renaissance, Deutscher Humanismus, die Reformation)a) 民间作家(Volkst mliche Schriftsteller)▲盖特纳(Wernher der Gartenaere, 13.Jh. 2. H lfte)《迈耶尔 赫尔姆布莱希特》(Meier Helmbrecht, 1250-80)(Bildungsroman教育小说)Helmbrecht是农民,家里有田却想当骑士不劳而获。装成骑士到处招摇撞骗,还把妹妹卖给同伙当妻子,作恶多端,被政府抓获,挖去双眼砍手,无家可归最终被自己父亲吊死。 展现了骑士精神Rittertum的没落,农民阶级的突起,社会的变化,文学鄙视书从某种层面上更为真实反映社会的变化。Bauer 有自己的田地,富农或地主。Knecht 雇农▲泰普(Johann von Tepl, um 1350-1414)《来自波姆的农民》(Der Ackermann aus B hmen, 1414) 向死神要求还回妻子的生命,死神拒绝他,后与其理论,到上帝处。上帝给出答案:农夫值得尊重,但死神的权利必须得到肯定,上帝判定死神赢了。 人死后肉体归大地,灵魂归上帝。农夫: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入世世界观;死神 世界本是空虚的,人是软弱的 避世世界观 生和死:二元问题▲萨克斯(Hans Sachs, 1494-1576) 十六世纪德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把人文主义同民间传统结合,对民间传统传承贡献很大。出生于纽伦堡富裕家庭,他本是鞋匠,父亲是裁缝,后外出游学开始文学创作,留下6000多部作品,33卷,《我的诗歌大全》。作品教化意图明显,诗歌中带有许多宗教的启蒙与大量引用《圣经》原文,是Luther的忠实信徒。格言诗《维腾贝格的夜莺》(Die Wittenbergische Nachtigall)献给马丁路德,此诗肯定宗教改革意义,将教皇比作狮子,神甫为狼,僧侣尼姑为蛇,基督教徒为羊,耶稣为牧羊人,马丁路德为夜莺。对现世是乐观态度。《工匠歌曲》(师傅之歌)(Meistersang)▲布兰特(Sebastian Brand, 1458-1521) 虽同情人文主义但反对宗教改革。《愚人船》(Das Narrenschiff, 1494) 韵文体。内容:一艘船,110个笨蛋。掌舵者也为笨蛋。他们来自各个阶层,每个人都自我介绍或讲述他人的愚蠢行为。于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弊端全部体现出来。感叹今不如昔,讽刺当今社会,反对宗教改革。 愚人文学 :该作品影响深远,在1600年此书出了近30版,多种译文。是在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前最轰动的作品,对欧洲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特色:左图右史,为每个愚人配插图。Sachs和Brand都有浓厚的市民趣味b) 民间故事书(Volksb cher) 围绕某一主人公的短篇故事集锦(文学创作重心转移)《阿米斯牧师笑话集》(Die Schw nke des Graffen Amis, 1230) 把英国牧师阿米斯作为主人公,揭露宫廷贵族的愚昧无知,平民百姓拥有智慧。《梯尔 欧伦斯皮格尔》(Till Eulenspiegel, 1515) 他一生浪迹天涯,死于L berg。他为农民的儿子,父亲去世后,母亲希望他学一门手艺,但他除打零工还搞恶作剧、坑蒙拐骗,尽做令人发笑的事情,恶作剧却总让人抓不到把柄,成为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浮士德博士》(Historia von D. Johann Fausten, 1587) 数学家、占星家。不信上帝,尽做坏事。《希尔德的市民》(Die Schildb rger, 1598) 民间故事书分成36篇,有许多故事集中在这个城市。嘲笑这个城市市民的愚蠢,市民闹出很多笑话。如:市民一起建造市政厅忘了造窗户,每个市民拿麻袋装阳光带入市政厅。市民的愚蠢和淳朴营造了喜剧效果。c) 人文主义(Humanismus)和宗教改革(Reformation)▲埃拉斯姆斯 封 罗特丹(Eramus von Rotterdam, 1469-1536) 荷兰人,整理出版过《圣经》 古典语文学。 欧洲人文主义的领袖。代表作品:《愚蠢赞》▲胡滕(Ulrich von Hutten, 1488-1523) 社会改革家,响应马丁路德的号召,参与农民起义。曾作为僧侣进入修道院,后不愿受修道院的束缚逃出,周游欧洲各国。《蒙昧主义的书简》(Dunnkem nner Brief)用信笺写信给神职人员,讽刺神职人员,揭露了欧洲在宗教统治下的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在德国思想与文化史上都非常著名。《对话集》(Gespr chb chlein)用拉丁语写成。 罗马:教皇的权威,圣徒的骨头,赎罪券的交易▲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宗教改革代表人物和先驱1.在逃亡期间用现代德语翻译《圣经》,使得德语统一,对德语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2.使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新教3.仅对 赎罪券 95 These 1517年10月31日在Wittenberg神学院门口贴出《九十五条纲领》抨击罗马教会。其夫人原是修女,逃出后几经周折与马丁路德结婚。教皇逮捕马丁路德,得诸侯庇护。当时圣经为拉丁文。教会 愚民政策 。后译为德语,摆脱教会对圣经翻译,是阅读更具民主性,自己可以诠释理解。3.巴洛克(Barock 1600-1720)概述(Drei igj hriger Krieg, Absolutismus, Staatsroman, Schelmenroman)源于 baroca ,意为异乎寻常,不合常规。为天主教与新教斗争的结果。产生原因:宗教、思想;来世的幸福 今世的幸福a) 文学的改革▲奥皮茨(Martin Opitz, 1597-1639)(Vater der Literatur in der Barockzeit)出身于富裕的新教家庭,获得贵族的头衔。人文主义文学之父,《德国诗论》(Buch der deutschen Poetrey 1624)为德国诗歌创作提出基本原则:节奏和音律应符合一定规则,提出一定的格律,应与德语本身的特点相适应,清除了德国诗歌中不规范的规则,维护德语的纯洁性。1. 肯定文学价值。明确肯定文学传播真理知识的价值。因为文学具有娱乐性,所以更容易传播2. 创立德意志民族文学3. 提出:要创立德意志民族文学,作者必须①受过正规教育,拥有高尚品格;②文学作品必须遵守一定规则,并要有技艺( ars 拉丁语)《战神之歌》(Lob des Krieges Gottes)通过虚拟的战神在各国的游历、掠夺,体现西方的殖民主义,展现了面向世界的新奇目光,随着世界版图的扩大,人们的眼界也在扩张。a) 戏剧▲彼得曼(Jacob Bidermann, 1578-1639)(Cenodoxus der Doktor von Paris)(剧作家)▲格吕菲乌斯(Andreas Gryphius, 1616-1664)(诗人) 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作家。扩展内容:格吕菲乌斯是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中杰出的作家,他在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1616年生于西里西亚的格劳高,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早年丧父,母亲改嫁,七年之后母亲逝世。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三十年战争中间度过的,过着一种苦难、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在不同的地方求学,1635年他去荷兰的莱顿,直到1644年。他先是学习,后来也在莱顿大学执教,讲授哲学、诗学、地理、解剖学等功课。在此期间,他广同尼德兰的学者、艺术家交往,特别是同尼德兰戏剧的接触,这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有很大的影响。1644年他陪同一个巨商经海牙去巴黎,在巴黎逗留近一年的时间里,他熟悉了法国戏剧,高乃依的作品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他又去意大利,直到 1647年返回故乡,回到他一度居住过的弗劳乌斯塔特。他谢绝了海德堡和其它大学的聘召,担任了格劳高公国的法律顾问一职。1664年,他在一次中风中死去。格吕菲乌斯广学博识,对法律、自然科学等都有相当的造诣,但他突出的成就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他的诗歌和戏剧成为十七世纪德国文学的顶峰。格吕菲乌斯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三十年战争中度过的。战争的灾难,使他悲愤忧戚,对遭受蹂躏的祖国的爱,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抨击,对和平的渴求,这些成了诗人作品中的基调。他写了不少十四行诗,在一首题为《祖国之泪》的诗中,他不仅描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还进一步控诉了战争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在一些诗歌中,他也把消弭战祸的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在《主知道我》、 《醒来,醒来,基督》中表露了这种愿望。他信赖上帝,但却执著人世间的生活和欢乐,这是他与有禁欲主义倾向的诗人所不同的。格吕菲乌斯写的十四行诗都收集在《星期日星期五十四行诗集》(1639)、《格吕菲乌斯十四行诗,第一卷》 (1643)以及在1657年出版的《格吕菲乌斯的悲剧、颂诗、十四行诗》中。作为一个诗人,格吕菲乌斯是在奥皮茨的影响下进行创作的,他的诗歌内容、韵律、诗体大都遵循奥皮茨提出的要求;而作为一个戏剧家,荷兰、法国的戏剧对他有更大的影响。他创作的悲剧,严格地遵守奥皮茨对悲剧提出的要求,恪守三一律,每部悲剧都分为五幕,用亚历山大诗体写成,使用合唱队,这一切都为了使他的悲剧有一种 崇高的风格 。他的第一部悲剧《莱欧 阿尔明乌斯》完成于1646年,它取材于拜占廷的历史,描写政治权力之争,作者遣责了出于私利的谋叛行为。他的第二部悲剧《被谋杀的陛下,可称卡罗洛斯 斯图亚特》(1649),处理的也同样是谋叛题材。在这部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的作品里,作者对被绞死的国王怀有强烈的同情,而对克伦威尔则加以抨击,把他看成是一个篡位者。除了这两部悲剧之外,格吕菲乌斯还写了其它三部悲剧《卡塔莉娜 封 格奥吉恩》(1647)、《帕皮尼阿乌斯》(1659完成)和《卡德利奥和塞林德》(1649)。《卡塔莉娜 封 格奥吉恩》和《帕皮尼阿乌斯》也都是宫廷题材,表现信仰、道义的力量,在 《卡德利奥和塞林德》中,作者开始摆脱了宫廷戏的束缚,这部悲剧的场景不再是宫廷,戏的主人公不再是帝王朝臣,而是普通的青年男女,戏的内容不再是谋叛、争权,而是爱情。青年卡德利奥爱上了少女奥林帕亚,但少女迫于父命与利桑德结婚。塞林德是一个热情的姑娘,她爱上了绝望中的卡德利奥,卡德利奥杀死了塞林德的情人,可随即离她而去,他准备杀死利桑德报仇。塞林德为了重新赢得卡德利奥的爱情,求助于一个老巫婆,巫婆告诉她,她取出她那被杀的情人的心,就能获得卡德利奥的爱。就在卡德利奥准备去干谋杀勾当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幻像:他所爱的奥林帕亚成了一副骷髅,惊骇之余,他悔悟了,并在墓地中遇到了正准备去掘尸的塞林德,他阻止了她。卡德利奥放弃了复仇的欲望,塞林德也斩断尘缘。这部戏写了爱欲的力量,它把人引入歧路,但是人身上的道德力量,终于战胜了邪念。从内容上看,这部作者自称是悲剧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一部正剧,他为作者此后转向喜剧创作做了准备。格吕菲乌斯共写了三部喜剧《彼得 斯昆茨》(1658)、《霍里比利克里布里法克斯》 (1663)和《可爱的玫瑰》(1660)。与他的悲剧相反,他的这些喜剧都是用散文写成的。《彼得 斯昆茨》写了一个手工业剧团为出游的皇帝演戏而闹出的许多笑话,作者在这里嘲笑的不仅是那些已过了时的手工业行会的艺术,也是对那些一心想方设法巴结宫廷的市民的讽刺。《霍里比利克里布里法克斯》写的是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两个步兵成为流浪汉,到处以吹牛撒谎谋生的故事。格吕菲乌斯的喜剧都有着消遣的性质,但也有着某种道德意义,富幽默感,寓教育于讽刺之中。《可爱的玫瑰》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是一部重要的喜剧,它取材于荷兰剧作家冯代尔的剧作,是作者用下西里西亚方言写成的一部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一个村庄里的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但父辈相互之间的仇恨为这对恋人制造了许多障碍,但有情人克服种种困难终成眷属。作者在这部喜剧里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善良以及他们爱情的真挚。格吕菲乌斯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十七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直到十八世纪,他一直还是受尊敬的戏剧家,就是在今天,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仍然为人们所重视。▲洛恩斯泰因(Daniel Casper von Lohnstein, 1635-1683) (小说家)小说代表:Arminius, 1689-1690 对中国人来说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小说主人公Arminius是个军事统帅,在书中出现了孔子,老子,道家学说,体现了巴洛克文学追求异国情调。(Gelehrte儒家 Seehe中国人)b) 小说▲格里美豪森(Hans Jacob Christifel Grimmelshausen, um 1665-1676) 生于黑森地区的盖尔恩豪森。参加过30年战争。以此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痴儿历险记》,是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他的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通俗幽默,采用了大量的譬喻和双关语,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宿命论观点。主题一直是在世界的动荡和混乱中希望在彼岸得到拯救。作品还有《女骗子和女流浪者库拉舍》、《古怪的施普林英斯费尔特》和《神奇的鸟巢》等。通常被认为是17世纪德国文学最杰出的成就。1676年逝世于巴登。《流浪汉小说》(Schelmenroman)《痴儿历险记》(Simplizissimus, 1669) 被誉为欧洲巴罗克文学之冠,是17百年德国文学的一座宏伟的丰碑。故事写一个淳朴无知的儿童战乱中从所寄养的农家逃出,四处流浪冒险,不断追求荣誉、女人、金钱和知识,最后看破红尘,去过隐居的平静生活。(具体:主人公从小失去父母,被农民收养,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后养父遭士兵毒打,财产被夺屋子被烧,他逃走后被隐士(生父)收养,叫他读书写字,给了他一个名字和一个书名,以后走进了社会,他离开了森林,在军队里做士兵,后为大臣。军队的首领是他舅舅,军队生活与隐士教给他的格格不入,战争失败后做了俘虏,逃出来后开始偷东西。最后成为了一位勇敢的骑士,追求世俗幸福,贪恋世俗,偷抢拐骗,连妻子也离开了他。他又变得一贫如洗,在巴黎成为歌唱演员,变成贵妇的宠儿,之后却得了天花,无恶不作。在几次贫富起伏之后,他回到了森林做回隐士。)这部作品控诉了30年战争的苦难,是30年战争栩栩如生的画卷。同时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最终回到心灵的起点。▲罗伊特(Christian Reuter, 1665-1712)▲莫舍罗施(Johnann Michael Moscherosch, 1601-1669)4.启蒙运动(Aufkl rung 1720-1785)源自英法,不是发起者,而是接受者。Lichtmetapher,Vernunft。法国:Rationalismus理性主义 代表人物:笛卡尔Ren Descartes Ich denke,also bin ich。(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体现自我意识英国:Empirismus经验主义 代表人物:洛克Locke;休姆Hume认为思想和知识的源泉不是理性而是Sinneswahrnehmungen und Erfahrungen(强调经验)(1945年(上世纪40年代)Adorno:Dialektik der Aufkl rung启蒙辩证法)(Ernst J nger容格尔,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一战时,14岁 上战场;二战时,当兵,因为反希特勒,被开除出军队。他的作品宣扬军国主义精神。认为希特勒在残害犹太人方面花了太多的钱力、物力,因为他有专门的机构、组织杀害犹太人。 都是因为Vernunft,所以理性走到极致会给人带来灾难。)概述(Pietismus1670-1740,Rokoco1730-1750,Emfindsamkeit1740-1780)Pietismus虔诚主义(天主教教义的运动):由马丁路德发起,但后来这种状态变得更加世俗的享乐主义,所以后来变成:严格遵守教义,修身养性,注意道德规范,不贪图享乐。(Weber认为正是由于Pietismus影响人们注意节约,不贪图享乐,于是财富积聚,最终发展为资本主义。)Rokoco:追求异国情调,艺术建筑方面。Empfindsamkeit: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情感主义。a) 哲学准备▲ 托马修斯 (Christian Thomasius, 1655-1728) 启蒙运动之父,1688 创办第一份德语杂志(德文月刊),反对教会统治,倡导启蒙思想;1687 在Halle大学第一次用德语取代拉丁语讲课,对的与学术氛围有极大地推动。但当时是启蒙运动的早期,遭受教会打压。▲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im Leipnitz, 1616-1716) 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更具代表性。1675年创建微积分,非常出色的数学家,认为一切物体由 单子 构成,遭教会打压。还发明了二进制。代表作:《中国近事》 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illustratura 光明、光照)前言用拉丁文写成,对中国社会历史展开论述。提出既然基督教可以派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派人到欧洲传教。▲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生于K nigberg(东普鲁士的一个城市),从未离开。祖父为苏格兰人,父亲为虔诚的教徒,自小学习神学,后成为牧师,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哲学教授。代表作:《心灵说》《三大批判》正是在人们对理性大张旗鼓的宣传时,康德展开了批判。 Kritik 在德语中不是批评的意思。《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781) (事物:Erscheinung现象;Dring an sich物自体(本质))康德认为理性是不可靠的,认为理性还要依赖于经验和判断。《实践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1788) (自由意志应与道德规范相符,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意志不应自私,应当想到别人,要按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康德追求道德的净化。名言:我敬畏的只有两样东西:内心道德法则和头顶青空。行动必须适用于每个人 无上命令。《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 1790) 这本书的出版使得康德的启蒙斯想和哲学思想得以完整。康德的美学著作(Sch nheit, Erhobenheit)(康德的 三大批判 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 纯粹理性批判 (1781年)、 实践理性批判 (1788年)和 判断力批判 (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 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纯粹理性批判 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 实践理性批判 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 尽义务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 (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 : 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 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判断力批判 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纯粹理性批判》 讲人如何认识世界 真。《实践理性批判》讲人的伦理规则是如何 善。前者的对象是现象界,后者的对象是本体界。在现象与本体之间,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在鸿沟上架起一坐桥,使现象过渡到本体。这座桥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 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观的美感,过渡到其目的,即客观的本体。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功绩:第一个对理性进行批判,对后世哲学产生深远影响。有人说康德为自己建立了一个防护的屏障,以免自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向极端。b) 文学理论▲戈特舍德(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 1700-1766) 民族戏剧的先声,文学理论家。生于K nigberg。学习过神学和哲学。在Leipzig大学任教,多次担任校长。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Versuch einer kristischen Dichtkunst vor die Deutschen, 1730)崇尚法国文学,以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写的经典著作,这一度成为文坛的权威,对改造德国文学起促进作用。语言上明确、清晰、合乎逻辑,对治理混乱的德国文坛起积极作用。▲温克尔曼(Johann J. Winkelmann, 1717-1768)《关于绘画和雕塑艺术中对希腊作品模仿的思想》(Gedanken ber die Nachahmung der Griechischen Werke in der Mahlerey und Bildhauerkunst, 1755)推崇欧洲古典文学主义,毕生研究古希腊艺术。 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的方法就是模仿古人。 他将古希腊的艺术归纳为 edle Einfalt und stille Grosse 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希望以此提高德国的艺术水平。1717年12月9日出生在普鲁士小镇史丹达的一个穷苦鞋匠家庭。从童年时代起,他就对古物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有时连维持生计都有困难,当然没有多余的钱供他购买文物,但他并不放弃自己的爱好,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找寻古代墓葬,以期有所发现。同时,他还动员小伙伴们帮助自己发掘古瓮。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他的古物收藏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波德梅尔(Johann Jacob Bodmer, 1698-1783)▲布莱廷格尔(Johann Jacob Breitinger, 1701-1776)▲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拉奥孔或论绘画与诗的界限》(Laokoon oder ber die Grenzen der Malerei und Poesie, 1766) 他认为造型艺术、语言艺术之间是有巨大差距的,画用了空间上的形态与颜色,诗用了时间中所发出的声音。绘画是描述物体的静态美,(诗)语言艺术是表达真实的表情(动态美)反对: 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 这一说法。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讲到,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终未获成功,后来建造了一个大木马,并假装撤退,希腊将士却暗藏于马腹中。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走,就把木马当作是献给雅典娜的礼物搬入城中。晚上,希腊将士冲出木马,毁灭了特洛伊城,这就是著名的木马计。拉奥孔是当时阿波罗在特洛伊城的一个祭祀,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人城中。这触怒了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想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于是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蛇先将正在祭坛祭祀的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缠住,拉奥孔为救儿子也被雅典娜派的蛇所咬死。莱辛从比较 拉奥孔 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温克尔曼 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 的古典主义观点。三一律 (时间,地点,人物一致)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 三整一律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之前 戏剧多为悲剧。只有高贵的人发生悲剧、灾难才能引起人同情,所以那时认为戏剧必须贴近高贵的生活。c) 诗歌▲克洛卜施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1724-1803) 救世主(Messias, 1748-1773) 宗教史诗,主要写耶稣受难。不在叙事,而在抒情,诗中充满的激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其崇高的境地流传至今。具有音乐性和激情,庄严,崇高。作者同时也写自然、情感为主题的诗歌。(人们编写上帝受难的故事,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心灵。)(人们可以利用诗歌的力量,产生和宗教一样的环境,抒发与拯救人的情感,让充满激情的诗歌传唱至今。)▲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 1708-1777) 医生,解剖神经心理学,又从政。代表作:《Die Alpen》1729 21岁写成,这是确认他诗人地位的一部长诗。描写阿尔卑斯山脉风景,赞扬纯朴农民生活,批评城市人败坏风气。 对文明的批判 。▲克莱斯特(Eduald Christian von Kleist, 1715-1759) 法律、哲学、数学、军官。死于七年战争,写歌颂普鲁士军队的诗歌,也写哲学色彩风景诗。Der Fr hling 1749德国剧作家,小说家。1777年10月18日出生于奥得河畔法兰克福一个旧贵族军官家庭,1811年11月21日卒于波茨坦附近。青年时代参加过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战争,学习过哲学、物理学和数学。辍学后旅居法国、瑞士。1808年在德累斯顿与作家亚当 米勒合办《太阳神》杂志。1810年在柏林创办《柏林晚报》,后因经济困厄,对政府干预新闻自由不满,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得不到理解而怨恨,1811年于柏林万湖先杀死身患癌症的女病友,后自杀。19世纪末期,人们才认识到他是德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被恩格斯称为最彻底反对拿破仑的普鲁士男子。▲布洛克斯(Barthold Heinrich Brockes, 1680-1747) 自然诗人。不仅写诗,还写道德诗。对现实世界思考 Irdisches Vergn gen in Gott 1721-1748《上帝心中的人间快乐》d) 小说▲施纳贝尔(Gottfried Schnabel, 1692-1752)《几个航海家的奇异命运》(Wunderliche Fata einiger Seefahrer 1731-1743)模仿鲁滨逊漂流记,后更名为 Die Insel Felsenburg 《弗尔逊堡孤岛》。主人公:尤利乌斯。有一种乌托邦的色彩,希望创造和平、富饶世界。主人公收到一封信让他去阿姆斯特丹找船长,得知他的曾祖父希望在临终前能见到亲人,于是他便和船长去到了孤岛,在一系列的冒险与爱情经历,在小岛上成家立业,逐渐习惯于小岛的生活,不愿回去,直到小岛被葡萄牙人占领。▲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 1733-1813)出生于牧师家庭。Schwabel人。他先读法律,后在伯尔尼当家庭教师,哲学教授,被魏玛公爵的母亲请到魏玛做家庭教师。代表作:①《阿迦通的故事》(Geschichte des Agathen, 1757)故事背景在古希腊柏拉图时期。主人公阿迦通为狂热宗教人士,后女性神职人员引诱他,使他动摇了宗教信仰,于是到柏拉图处学习哲学。他亲眼目睹了城邦中的性的堕落愤然离开,被奴隶们抓住后被哲学家买了下来,受到正统哲学教育。哲学家为打破其柏拉图的理念派妓女引诱他,他最终放弃了柏拉图的思想。但妓女感动了。两人彼此相爱。于是哲学家的计划落空。他便告诉阿迦通他爱的女人是妓女,阿迦通失望至极,继续流浪,最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和平和公益事业。早期的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 Entwicklungsroman),让文学作品起到了教育民众的作用。(描叙了青年成长的过程,以及最终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这里,维兰德提出了 和谐的人 的思想,认为只有感情和理智心灵和头脑达到和谐的人才是 好人 ,只有 好人 才会有 好的时代 。这一思想是维兰德这个时期作品的基本主题,也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这种小说在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到达高峰。② 《金镜》(Der golgende Spiegel---Die K nige von Schechiam, eine wahre Geschichte. Aus dem Schechianischen bersetzt, 1772)在前言中他宣称,该书是由拉丁文译成,拉丁文是由汉语译成,汉语则是由印度文译成。讲的是古代印度有一位君主叫吉伯尔。他很无能,使国家陷入灾难,他睡不着便让哲学家给他讲治国的故事,但醒了之后又忘了,便杀死了哲学家。书中写有很多治国的智慧。也是一部教育小说。其中一段写的是 赵氏孤儿 的故事。理想中的帝王应该在远离尘嚣中成长。(小说《金镜》(1772)以东方国家为背景,对德国的时弊作了大胆揭露,但寄希望于开明君主,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在魏玛写过一些供宫廷消遣的作品,其中包括剧本《阿尔采斯特》(1773)。这个剧遭到歌德的猛烈攻击,此事与格廷根林苑派以维兰德为敌都反映了维兰德与 狂飙突进 之间的矛盾。维兰德虽不反对这场新起的文学运动,但他乐于留在原来的立场。他在《德意志信使》上发表了小说阿布德拉城居民的故事(1774),以德国早期市民文学的 愚人文学 的形式,借用古希腊的背景和人物,对18世纪德国小市民的庸俗市侩习气进行尖锐讽刺。小说的主人公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那里的居民象过去一样的狭隘、自私、愚蠢,为区区小事争执不已。e) 戏剧▲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Kamenz),父亲是牧师。①《萨拉 萨姆逊小姐》(Miss Sara Sampson, 1755)(第一部市民悲剧)小说讲的是 美狄亚 的主题。主人翁:梅莱福。他轻浮、放荡,有一个情人玛尔住并生有一孩子。但他认识了Sara Sampson后便抛弃了原来的妻子。为了躲避,到小城生活。玛尔住带着小孩找他,但没有成功。后来,她找到了Sara,在她的水中下了毒,Sara被毒死。待梅莱福回来发现这一切时,也自杀了结的生命。意义:第一次用一个非贵族的形象作悲剧主角,创造了市民悲剧。②《密娜 封 巴尔海姆》(Mina von Barheim, 1767) 取材于七年战争,白天的一家旅店里。主人翁:普鲁士的军官,台尔海姆。在征收军用款项时发现当地十分贫困,他同情当地百姓,用自己的钱垫了税款。这一举动赢得了Mina的好感,他们交换了戒指。后台尔海姆离开小城。有人告发他接受贿赂,被降职。她穷困潦倒,来到柏林的旅店。Mina正好也在。两人相遇后,台尔海姆又喜又愁,他不想连累Mina,所以不愿结婚。但Mina坚信他的为人。这时他得到平反。两人终于喜结连理,但台尔海姆没有去军中任职,而与Mina过起了平民生活。意义:有人说这部作品是对普鲁士国王的赞颂,也有人说,他鞭笞了普鲁士的愚昧和残暴。无论怎样,在这部作品中他展现了七年战争时期德意志人民苦难生活的场景。③《爱米丽娅 加洛蒂》(Emilia Galotti, 1771) 取材于古罗马的传说,但进行了现代版的处理。亲王孔萨迦爱上了爱米丽娅。但由于爱米丽娅父亲管教甚严,无法有机会接近。当他听到爱米丽娅要与伯爵结婚时,他的手下为他出了个诡计,在伯爵去爱米丽娅家的路上杀死伯爵。亲王以英雄救美的形式出现。亲王的情妇看穿了诡计,告诉了爱米丽娅真相。爱米丽娅的父亲明白其心怀鬼胎,为使女儿不受侵犯,刺死了女儿。意义:该作品鞭笞了封建君主为满足自己愿望不惜运用一切手段,而其他人只能用自残的方式反抗,表现了市民阶级的软弱。④《智者纳旦》(Nathan der Weise, 1779) 背景为十字军东征时期。在耶路撒冷。圣殿骑士(代表基督教)被苏丹国王(萨拉丁)(代表伊斯兰教)判死刑。但由于其长得像萨拉丁的哥哥,所以被赦免。某日,骑士救了一个叫莱霞的女孩,她是基督徒的小孩。但后来受信仰犹太教的纳旦收养(纳旦是犹太教信奉者,他的妻儿都被基督教杀害,但他仍收养了基督徒的孩子莱霞)。莱霞后来爱上了骑士,但由于两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不能结婚。而最终他们发现,两人竟是亲兄妹。纳旦很感激骑士,他们成了莫逆之交。而萨拉丁找到纳旦,向他提出什么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的问题。纳旦没有回答,但讲述了一个关于戒指的故事。古代东方有一个人有一枚戒指,拥有魔力,谁戴上了它,谁就会得到神和世人的爱。但这枚戒指是世代相传的。父亲只把它传给他最喜欢的儿子。传到某一代时,父亲有三个儿子。他都十分喜欢,无法作出决定。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找了一个金匠作了两枚假戒指这以以假乱真。父亲死后,三个儿都得到了戒指,于是他们在律师处争执不休,都说自己才是有权继承家产的人。律师不语,只是问了一句: 你们最爱谁? 三个儿子都沉默了,因为他们眼中只有自己。 你们的戒指都不是真的,要靠自己的力量赐予这枚戒指力量。而总有一天,有个人会站出来告诉你们那枚戒指才是真的。 律师说。萨拉丁听后大为震撼,认为纳旦不愧为一名智者。后与纳旦成为朋友。注:三枚戒指代表三种宗教。这里强调一种宗教的自由观。每个教徒都有信仰的权利。只有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这种宗教就会获得眷顾。表达了作者继承了启蒙思想的理性思想,宗教之间不应互相攻击,应和平相处。其美学著作主要有《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拉奥孔》、《汉堡剧评》等。他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拉奥孔》通过分析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将批判锋芒直指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基础,创立了市民剧理论。市民剧包含着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掺杂的悲喜情感而产生的。莱辛认为悲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怜悯与恐惧,净化观众的情感,达到适中的程度;喜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笑培养 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 。在戏剧表演风格上,他主张将诗的表现激情与画的美的表现力结合起来;戏剧的使命在于描写自然,体现真实的合目的性,产生教育作用,提高观众的道德水平。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 虔诚 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f) 其他▲盖勒尔特(Christian F rchtegott Gellert, 1715-1769)▲利希滕贝尔特(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 1742-1799)5.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 1767-1785/90)①Folge der Aufkl rung②Gegen das Zweckm igkeitsdenken;gegen die Betonung der Vernunft康德的理论想法在狂飙突进运动中被看作是对个性的限制。个性自由:两元社会最重要的。18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运动的名称源出自德国作家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概述(Politische Situation, Genie, Vorbild Shakespeare)a) 哲学和文学准备▲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 1689-1775) 推崇民主主义。在文学上、思想上要突破陈规陋习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 百科全书式人物,他反对卢梭的观点,认为满族虽占了北京,但是却被汉民族的变化同化。在这点上可以证明:人类文明进步是有利于世界的改善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 法兰西思想之王 、 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 欧洲的良心 。他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他又写过不少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 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卢梭(Jean-Jaeques Roussean, 1712-1778)(《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5 强调回归自然Zur ck zur Natur) 在一次论文比赛中,卢梭认为人类文明进步是对世界的改善无利的。认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本性,应少受社会文明的束缚,人类的不平等是由于脱离自然而产生,社会越发达,贫富差距越大。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会堕落。他举中国的例子:中国拥有几千年文明史,因为文明特别发展,导致汉族特别虚弱,就被异族统治。反对理性主义。强调人的本原,强调人的思想。宣传天才论。重视个性自由,反抗专制。推崇:自己掌握自己,有革命性。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 自然神论 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 理性王国 ;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 天赋人权说 ,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 galit )中,卢梭尝试把政府的出现解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一种契约。人们愿意放弃个人自由并被他人所统治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看到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政府的社会比在一个无政府的、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卢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约有着明显的缺陷。社会中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 欺骗 了大众,使不平等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特点。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政府不应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 高贵的野蛮人 (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 高贵的野蛮人 (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二战结束后,阿多诺Adorno写了 Dialektik der Aufkl rung 指出启蒙运动的消极作用。▲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 1730-1788) 鄙视高雅的宫廷文化,认为理性是人类思想的一部分,而人类最重要的是本质Natur。(Sokrastische Denkw rdigkeiten, 1759)▲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 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是歌德在文学路上的领路人。和哈曼一样,认为人们应该用情感来理解和改变世界,强调Natur。作品:( ber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 1766) (Von deutscher Art und Kunst, 1773) 《论语言的起源》( 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 1772)《诗歌中各民族人民的声音》(Stimmen der V lker in Liedern, 1778)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所以外人都以为德国文学家目光短浅,所以收录了全欧洲各国的文学,诗歌。对自然与天性的强调。b) 戏剧▲克林格尔(Friedrich Maximilian Klinger, 1752-1831) 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 1775) (狂飙突进名字的由来)写的是去北美参加独立战争的英国青年人 威尔特,在战争中遇见以前的恋人,但是恋人是父亲仇人的女儿,威尔特抛开私情,投入战争,战争结束后,得到恋人的谅解,消除父辈由于误会而结下的冤仇。批判了封建的腐朽与黑暗。▲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铁手骑士葛茨 封 贝利欣根》(G tz von Berlichingen mit der einsernen Hand,1773) 他出生于没落骑士家族,G tz的妹妹叫做玛丽。G tz在农民起义中高呼自由,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希望国家自由统一,但又反对农民运用暴力杀害诸侯,最终被俘、杀害。他是不彻底的革命家,无法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体现了反封建的反抗精神。农民起义+三角恋爱:玛丽与魏特林恋爱,但魏特林是站在贵族的一方成为G tz的敌人,而玛丽最后嫁给西金根。为了权利,为了奢华生活,体现国王贵族娇揉做作的风格,农民对社会的不满,反对封建统治,希望国家统一。作家对天才人物的仰慕。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葛兹原是16世纪德国的一个没落骑士,他曾一参加农民起义, 后来背叛了农民。葛兹作为一个骑士、作为一个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的行动,是骑士阶级对皇帝和封建领主的悲剧性的对抗。但是,在歌德的笔下,葛兹被写成一个反对封建暴政、争取自由和统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难,斥责争取权利、祸国殃民的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剧中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谴责,对于自由和统一的热烈向往,对于个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颂,都表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在艺术上,剧中采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方法。▲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 狂飙突进运动 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强盗》(Die R uber, 1777-1780) 发生在一贵族家庭,父亲叫莫尔(Moor),他是一名老伯爵,有两个儿子,卡尔和弗朗茨。卡尔有个未婚妻叫阿玛丽娅,卡尔酷爱自由,富有正义感,性格开朗。弗朗茨阴险狠毒,想继承家业和霸占阿玛丽娅。只有长子可以继承家业,弗为次子,无权继承家业,反抗自己的命运。在父亲面前诬蔑卡尔,父亲听信后写信给卡尔修子。卡尔变成了强盗。弗跟父亲说卡尔战死,父亲伤心欲绝。当卡尔知道实情后,便带强盗们回家。此时,弗朗茨已经父亲关进塔楼。卡尔救出父亲,但父亲却对卡尔成为强盗十分气愤,伤心而死。而弗朗茨也畏罪自杀。阿玛丽娅要卡尔不做强盗,但卡尔又发过誓要与强盗们生死不离,于是卡尔杀了未婚妻,最终自首。(当时政府悬赏卡尔,卡尔到穷人家,让穷人带他去警察局。)《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 狂飙突进运动 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阴谋与爱情》(Kabale und Liebe, 1784) 发生在小公国。费迪南是宰相华尔特的儿子。她爱上了穷乐师米勒的女儿路易丝。此时,公爵想要把自己的情妇米尔福嫁出去,则他可以再娶妻。华尔特想让费迪南娶米尔福。于是他与秘书沃尔姆设下诡计,将米勒逮捕,以此威胁路易丝给另一个根本不认识的青年写情书,写了才可以放她父亲出来而且不得告诉任何人。Wurm故意把情书落到费迪南手中。费迪南十分气愤,将路易丝毒死。临死前路易丝把真相告诉了费迪南,费迪南伤心自杀。而沃尔姆与华尔特则相互指责,认为是对方的错。父亲后悔不已。 此剧为市民悲剧。表现了阶级的偏见和政治的丑恶。华尔特让费迪南区公爵情妇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揭露封建贵族阶级的专制与残暴,一对无辜男女的悲剧。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本有政治倾向的剧本。(恩格斯)《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棱茨(Jacob Michael Reinhold Lenz, 1751-1792) 《士兵》(Die Soldaten, 1776) 剧本。玛丽(小市民阶级)与斯托尔茨乌斯(市民阶级)是恋人。军官德斯鲁诱骗玛丽。马父亲支持马与德在一起,德却是玩弄玛,斯知道后毒死德,并自杀。 表现小市民阶级爱慕虚荣,嘲弄了小市民想往上爬的心理,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瓦格纳(Heinrich Leopold Wagner, 1747-1779)《女性儿童杀手》(Die Kinderm rdeerinn,1776) 格律宁斯艾克(少尉)住在爱娃(屠夫霍姆布莱布特的女儿)家里,他带着爱娃去舞会并诱奸她,后答应娶她。但最终没有。爱娃怀孕藏了起来,生下私生子,情感复杂,杀死了婴儿。后回家,发现母亲已死,父亲正在到处找她。她摆脱不了杀子阴影,军官被处死。谴责了贵族玩弄市民少女的无耻行径,喊出了市民阶级要求平等的愿望与呼声。c) 诗歌)出色的抒情诗人和政治诗人。 Abenteuer von M chhausend)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1774)书信体。塑造天才式人物:维特。母亲委托维特去收取别人欠他家的租金。他见到绿蒂,爱上她,但绿蒂有未婚夫。为逃避自己情感去了外地求职,甚至征兵,但不符要求。回来后发现绿蒂结婚了。让仆人向绿蒂借手枪,自杀并留下遗书,诉说自己悲惨的故事。 蕴含了歌德丰富情感。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阶级差异的反抗,争取独立自由的意识,大力颂扬了个人情感。 是第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德国小说。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莫理茨》(Karl Philipp Moritz,1756-1793)(Abton Reiser, 1785-1790)6.古典主义(Klassik 1786-1805)概述a)▲歌德(对狂飙突进运动的克服)▲埃格蒙特Egmont 1788取材于荷兰历史,一部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都属于当时的荷兰。现代工业发展较快,但政治上受西班牙统治。Egmont贵族,反对异族统治,又反对暴力推翻异族统治。市民希望用暴力推翻,但Egmont劝大家冷静。统治者已经知道人民反抗,派阿尔巴公去镇压。他十分残暴。此时,Egmont爱上了克莱欣(市民阶级)。没有注意阿尔巴公以莫须有的罪名把Egmont送入死牢。克莱欣在家乡得知此消息,于是她号召大家到广场。因为民族解放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但没有人愿意帮助她。克莱欣十分绝望,服毒自尽。Egmont在临死前梦见了克莱欣已变成了女神,发表了一番演讲: 我为自由而死,我为自由而奋斗。 歌德把她塑造为一名民族英雄,此时民众也意识到要用起义推翻统治。狂飙 古典意义的转变《陶里岛上的依菲几妮》(Iphigenie auf Tauris,1787)故事紧凑,发生于一天之内,只有一个人出场,充分体现 三一律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彼得斯的剧本。当时希腊阿迦们农出征特洛伊时,女神要惩罚他,说除非你杀死女儿,否则我不让你出征。此时,Iphigenie要求父亲把她处死,好让军队前行。此举感动了女神,所以没被杀死,救到了Tauris一岛上。此岛上有一小国,国王叫托阿斯。如果有人不请自问登上此岛,都要被杀死。Iphigenie登上岛后说服国王废除命令。国王后向Iphigenie求婚,但遭拒绝。于是他威胁说将要恢复命令。此时,有两个希腊人登上了该岛。其中一人还是Iphigenie的亲弟弟奥莱斯底。他向她姐诉说,父亲回国后被母亲和情夫杀死。弟弟又把母亲和情夫杀死。为逃避复仇女神追杀,受太阳神阿波罗指引,来到了此岛,找到姐姐。他们设计要骗托阿斯好获得三人自由。但Iphigenie终没有答应这样做。她向托阿斯说出真相,因为她认为只有善良、真诚、坦率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托阿斯深受感动,后放走了三人。 追求完美善良的意境在此有所体现,古典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塔索》(Tasso,1790)塔索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所写了一首诗《解放的耶路撒冷》并把其呈给公爵。公爵让妹妹列奥诺拉巴桂冠戴在Tasso头上。公国里有一首相叫安东尼奥。他从罗马逃回公国,他看不起诗人的幻想,认为其不务实。向Tasso表示轻蔑。Tasso感到受到侮辱,最终矛盾发展到拔剑决斗的地步。Tasso因先拔剑被关了起来。首相受公爵之命向Tasso和解。Tasso已爱上了公爵的妹妹列奥诺拉。他来到列奥诺拉处,表露心迹,但遭拒绝。于是受到众人抨击。这是真正帮助他的只有安东尼奥。Tasso意识到安东尼奥的大度,最终与其和解。 一个人应学会自我控制,不去追逐得不到的东西。比如安东尼奥这样一个务实的人。 表现了歌德对务实态度和诗人激情梦幻思想较之以前不同的看法。完成了向古典主义时期的转变。《浮士德》 (Faust 1808-1833)Lesedrama《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此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 狂飙突进 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 理性王国 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 浮士德难题 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 浮士德精神 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 肯定 和 善 的因素同 否定 和 恶 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 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 前进的可贵精神。 浮士德难题 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 灵 与 肉 ,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 一切的障碍之父 、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 反而常将好事做成 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 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 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浮士德》很难演出,适合阅读。取材于16世纪的传说。Faust是一个知识分子,与魔鬼定约24年。这期间满足其一切要求,期满后还魂归魔鬼。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愚民政策。魔鬼带浮士德上天入地,讨论宇宙的奥秘。Faust虽最终说出了魔鬼想听的那句话,但是魔鬼没有得逞,灵魂被天使带走,真正违约的是上帝。 入世哲学,相对的庄子宣扬的是出世哲学。拯救与逍遥魔鬼的脚是马蹄形的,在西方文学中魔鬼很守信、遵守契约。知识 爱情 权力与政治 艺术理想 社会理想《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Wih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795)巡回演出的剧团,展示戏剧状况及德国社会的状况。属于Bildungsroman或者说是Entwicklungsroman(教育小说)。教育小说在德国有很悠久的传统,影响很大。主人公不愿意继承父业,从商,而更喜爱戏剧。他加入了剧团,认识了一位女演员,但后来分手。他心灰意冷回家继承父业,但在商务旅行中,他再度遇见剧团,最终弃商进入剧团。他遇见了一个被拐卖的女孩迷娘。他把她救了出去。于是迷娘就一直跟随他。在给伯爵的演出中,他认识了贵族生活的腐败,并接触了莎士比亚戏剧。他的思想逐渐成熟,然后加入了塔社这个组织(Turmgesellschaf)。后来他结婚,迷娘怀着对威廉无法实现的爱而死去。反映了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社会五光十色。现实主义小说。此小说结构松散。《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Wih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1821)漫游年代比前一篇小说更加松散。通过威廉不断的漫游,他从演员变成了一个外科医生。后他与妻儿重逢,远游他乡。这部作品的结尾受了法国空想主义的影响。《赫尔曼与窦绿苔》Hermann und Dorothea,1797诗体小说/叙事长诗。18世纪普鲁士把法国打败后,法国逃到 岸。该地有一旅馆,救助逃亡的人。旅馆主的儿子叫Hermann,他爱上了法国逃亡的Dorothea,想让父母答应让他娶她为妻。但父母不同意,因Dorothea是流浪者。但他按照牧师的建议找到了Dorothea,请求她和她一起回家照顾父母亲。Dorothea同意了。他的父母看到Dorothea端庄美丽就同意Hermann娶她为妻。但Dorothea因不知情十分恼怒,可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作品体现了田园风光,作品的气氛轻松。表达了对法国革命带来的社会动乱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比如婚姻自主。《亲合力》 Die Wahlverwandschaften,1809歌德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自然科学家。我们现在看到的朱光潜关于《歌德谈话录》的译本中没有自然科学的部分。爱德华请他的好友上尉一起讨论园艺设计。他的妻子觉得受到冷落,她也请了侄女叫做奥狄丽。意味着平静生活被打破。结果爱德华爱上了奥狄丽,爱德华的妻子也爱上了上尉。但他们可以互相克制。可是爱德华与奥狄丽已经疯狂地爱上了对方,他向爱德华妻子提出离婚,妻子不同意,提议把奥狄丽送回学校。此时,妻子为他生下了孩子,可是他心里仍然恋着奥狄丽。一次在湖上泛舟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落入水中溺死。奥狄丽认为这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绝食而亡。爱德华悲恸万分也抑郁而终。小说最后夏洛蒂把她的丈夫、奥狄丽以及自己的孩子埋在了一起。 这部小说巧妙在他以华学的一种现象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结尾有些悲观。被人称为心理小说。《诗与真》Dichtung und Wahrheit,1811Autobiographie 作者自己写的自传。 该书写的是歌德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从出生至魏玛。这部书有趣在于它的题目,这部书是Autobiographie,但给读者感觉像是autobiographischer Roman(别人给他写的自传)开头写的是他出生时的星象。注:Dichtung有文学作品总称之义,也有虚构之义。歌德(处女座)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翻译中国古诗的人。留下了一个未写完的剧本 Elpener (同 赵氏孤儿 有些相像)b)《秀美与尊严》( ber Anmuth und W rde, 1793) ,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论崇高》( ber das Erhabene, 1795)论人的美学教育( ber die 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1795)这部更具有代表性。是由席勒写给丹麦王子的二十七封信组成的。现代社会和工业社会发展对人格产生了影响。人越来越受制于社会和技术的约束。非常清晰的叙述了这一观点,还提出了游戏说(Spiel)。游戏有助于保持人的独立性。审美教育是社会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论朴素诗和感伤诗》( ber na ve und sentimentalische Dichtung, 1795)区分了两种文学创作模式,评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风格。《唐 卡洛斯》(Don Carlos, 1797)西班牙在菲利普二世的残暴统治下。唐是菲利普二世的儿子,也是王位继承人。但是他爱上了自己的继母。波莎公爵设法想让唐继位,但是他的计谋还未成功便败露了。而唐对继母的爱情也被国王察觉。两人私会时,国王带着秘密宗教会的人出现了。国王命令他们把唐抓了起来。这部作品代表了席勒一个创作时期的结束,古典主义创作时期的开始。《华伦斯坦》(Wallenstein, 1800)三十年战争期间的真实人物。他试图篡夺王位,便和瑞典军队勾结,但未实现愿望便被部下杀死了。华伦斯坦一方面想篡夺王位,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瞻前顾后。展现了三十年战争时期对德国人带来的灾难。《威廉 退尔》(Wihelm Teil, 1804)非常具有人民性,描写了瑞士人民争取独立的情景。《思想诗》(Gedankenlyrik, seit 1795)《叙事歌谣》(Balladendichtung, seit 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