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省军队文职考试考试:从战争,到典故,梳理古代战争史实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陪伴我们左右,中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它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向前发展。相信广大考生们对部分著名古代战争略有了解,但是绝大部分考生对我古代战争的了解不全面,脉络了解不清晰。为此,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17年湖北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常识备考:中古代重要战争。希望能为各位考生攻克古代战争常识考试这到道坎儿。 1、阪泉之战:炎帝PK黄帝 大约5000余年前,蚩尤部族攻打炎帝部落,炎帝部落一直被追打退到了黄帝部落边界,后与黄帝部落发生矛盾发生的一场战役。也是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

3、鸣条之战:商汤PK夏桀 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覆亡的转折点,导致夏王朝覆亡。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商汤建立了中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4、牧野之战:商纣王PK周武王 又称武王伐纣,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太公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最后帝辛(商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商朝末年,周武王为兴周灭商,统兵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与商军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地区)展开的决战。

5、长勺之战:齐PK鲁 是发生在中春秋时代齐与鲁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典故:一鼓作气 6、城濮之战:晋PK楚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在魏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典故:退避三舍 7、桂陵之战:魏(庞涓)PK齐(孙膑、田忌)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典故:围魏救赵 8、马陵之战:魏(庞涓)PK齐(孙膑) 公元前341年,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1]马陵之战是中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典故:增兵减灶 9、长平之战:赵(赵括)PK秦(白起)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

后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 典故:纸上谈兵;负荆请罪 10、巨鹿之战:楚王(项羽)PK秦(章邯) 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典故:破釜沉舟 11、垓下之战:项羽PK刘邦 公元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项羽无脸面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典故: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乌江自刎 12、官渡之战:曹操PK袁绍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典故:挟天子利令诸侯 13、赤壁之战:曹操PK孙刘联军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操大军,曹操北回后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是一场奠定三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典故:草船借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4、夷陵之战:孙权PK刘备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2020年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岗位能力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三、平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中国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例题: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是指()。A、辽沈战役B、济南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正确,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B项错误,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重兵守备的济南进行的大规模攻坚战,不属于“三大战役”之一。C项正确,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D项正确,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正确答案为ACD。下载通APP在线刷题巩固,27000+道真题,700+份真题卷等你来刷,助你快速提升成绩,实现高分突破!扫一扫图中二维码或直接点击图片下载

2017甘肃军队文职考试常识历史人文备考指导(三)——重要历史战争及典故(上

在常识的历史人文部分,经常会考察到一些著名的历史战争,我们在梳理一些著名的历史战争的同时可能还会兼顾到著名战争背后的历史典故。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来讲一讲一些著名历史战争中的历史典故。 一、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

二、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4年,魏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包围了赵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齐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孙膑向田忌提出切断魏军队的交通要道,攻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大梁是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军不得不以少数兵力驻守邯郸,主力救大梁。这时,齐军在桂陵埋伏,迎击魏军。魏军由于长期作战,兵力消耗巨大,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的齐军偷袭,顿然彻底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终于遭受到一次严重的失败。 成语出处:《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成语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四、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军在赵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40万降兵。

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甘肃分校-马瑶

2020浙江军队文职考试常识判断试题之抗日战争事件

9月3日是中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与重大战役。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8日夜,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不战自退。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人日军之手。 1932年,日本扶植请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中东三省沦为日本帝主义的殖民地。不愿做亡奴的东北人民和为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小插曲: ①《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

部分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②《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帝主义为侵占华北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民政府派何应钦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谈判,达成何梅协定。

华北事变后,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召开,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主义,要求保全中领土的完整。一二九运动是中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运动,标志着中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 1936年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1937年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共合作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全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方针。 为了迫使民政府投降,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史称八一三事变。第二天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八一三事变以后,根据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9月,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7年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方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由蒋介石兼任);

淞沪会战,中虽然战败了,但为中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三十多万人被害。 1937年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民政府将领有卫立煌、阎锡山。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战役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最后会战以中失利告终,从此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 1937年洛川会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秋,中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在聂荣臻领导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小插曲: ①《游击队歌》创作于1937年山西临汾,由贺绿汀作曲词。 部分歌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②《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于1939年3月,是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 其中最熟悉的《保卫黄河》部分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 1938年徐州会战和台儿庄大捷 1938年春,日军兵分两路进犯徐州。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军队将两路日军分别组织在山东临沂和台儿庄。在台儿庄消灭日军一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史称台儿庄大捷。

1938年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抗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武汉会战爆发。中军队总指挥为蒋介石、陈诚等。日军企图以一役之功,击溃中军队的主力,逼迫中投降。这次战役中日两军激战4个多月,中方虽以放弃武汉告终,但使日军力量受到很大消耗,而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日军歼灭中军队主力、迫使中投降的战略企图破产,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1940年汪伪政权建立和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12月,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公开叛投敌。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效忠日本帝主义的为民政府。 在抗战过程中,民党领导集团反共倾向日益滋长。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民党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小插曲: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 1940年枣宜会战 1939年初到1940年期间,为逼迫民政府投降,日军向华中、华南的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局部进攻。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军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于反法西斯阵营的五十多个中,张自忠是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第33集团军上将总司令。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民政部批准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1940年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役。主要指挥官为彭德怀、左权等。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华北方面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本的南进步伐,对日军震动极大。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民党正面战场。 1941年中远征军出征缅甸 中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赴缅远征军、中援缅远征军。远征军受盟军中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

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而随后与中驻印军并肩作战歼灭缅甸日军,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援助盟邦进入异邦土作战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西南际运输线,提高了中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1945年抗战胜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8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布,中美英三促令日本投降。

苏联出兵中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部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日本东京湾举行。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战区受降仪式在中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1945年10月25日,中民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2014年9月3日中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确立 中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