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8 17:37:41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认识我国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正确评介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华办报的目的与效果。2.掌握中国近代报业的孕育发展的过程,了解报业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依存关系。3.从早期新闻业务的发展进步,认识新闻业务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了解这一规律对实践的作用。二、内容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18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和西方教会团体对中国的传教活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中文报刊的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华人聚居的马六甲出版。创刊1815年,创办人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宣传倾向。《东西考每月统计传》于1833年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为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三、外文报刊开始在华出版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报业全部为外国人所垄断,外文报刊的发远远超过中文报刊。1822年创刊于澳门的葡文《蜜蜂华报》,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当时,影响最大提英文报刊,有英文《广州纪录报》等。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勃兴一、英文商业报纸的大量涌现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办报。香港已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各国移民纷至沓来,为英文商为业的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德臣报》、《孖刺报》是这一时期香港有重要影响的英文报纸。二、《遐迩贯珍》等中文报刊的问世1853年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了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月刊。《遐迩贯珍》是第一家铅印的中文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华字日报》等的创办。第三节 上海报业的崛起一、外文报刊在上海的发展1850年创刊的英文《北华捷报》周刊是上海的第一家报刊。1864年发刊英文日报以《字林西报》。19世纪60年代后,英文报刊在上海发展迅速,法文等报刊也开始在60年代与70年代出现。二、上海早期的都会报刊创刊于1857年的《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上海出版的教会报刊有近十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三、《上海新报》与《申报》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由出版这《字林西报》的字林洋行创办,1861年创刊,初为周刊。《申报》开创报业的新纪元。《申报》是以赢得为目的的商业报。虽为英国产人安纳斯脱 美查所创办,却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申报錧还经营多种文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性月刊《瀛寰琐记》、通俗报纸《民报》等。上海逐渐取代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报业中心。第四节 外报在华的扩展和影响一、外报在华的扩展五口通商开始不久,上海、宁波、福州也陆续出现外报,办报活动已扩展到了华东。1871年在京的英美传教士成立了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 ,翌年该会他办《中西闻见录》月刊,突破了外国人在华办报提取后一个禁区。二、外报的影响在华外报的出现与列强入侵同步。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的了解。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的发展。外国人在华办报将近代报刊的民主主义观念传入我国,也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三、考核知识点(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及其历史背景。(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报业的大发展。(三)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四、考核要求(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及其历史背景1.识记:(1)《察世俗每月统记》;(2)《西洋考每月统记传》。2.领会:(1)中国近代报业 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发展的?(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异同。(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报业的大发1.识记:(1)香港的《孖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和《遐迩贯珍》;(2)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读》、《万国公报》、《上海新报》和《申报》;(3)《中西闻见录》等其他报刊。2.领会:(1)鸦片战争后外报如何在香港、上海等地发展?(2)商业性报纸是怎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主流的?(3)上海是怎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中心的?(三)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领会:(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2)外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2.应用:怎样正确地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7 20:42:56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新闻是商品。一是新闻以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使用价值,是新闻工作者同受众交换而生产的,具有交换价值;二是新闻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商品,是一种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商品。1)《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案例:《申报》为近代中國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原先全称《申江新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 美查。尽管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但是自创办之初十分注重新闻的质量,对新闻的真实性有正确的认识。美查等人曾经说 办报虽要得利,但必要时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在1875年10月的社论《论本馆作报本意》中所说的 若本报之开馆,余愿有直言之不讳焉 公道终必先露。本馆唯执公道,亦所不惮也 。例如在1874年日本侵台,申报首次对战事进行特别报道。申报特别委派记者前往台湾进行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19世纪八十年代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特派战地随军记者进行新闻报道,并且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一边赞扬作战的黑旗军的勇敢,一边亦对清廷对于战事的作壁上观大加挞伐。不仅解除了时人对于战事的忧虑,同时亦为申报馆赢得了声誉。在对待社会现象时,《申报》也一样给予相对公正的评论。例如反对缠足;主张在过外白渡桥时华人与洋人一样对待;主张取消码头工人的把头制度等等。营销策略《申报》开办初期定为双日刊,从第5期起改为日报。为了凸显《申报》的本土特色,在报纸的名字上采用 申 字即上海的别称来作为报纸的名称。同时,并没有采用《上海新报》所使用的西式排版格式,而是采用传统的中式书册式排版,并且一直延续了下来。而且,报纸开始时并没有采用当时进口的白报纸,而是使用传统土产连史纸。尽管土纸只能单面印刷,但是却为后来的价格战打下基础,大幅削减了《申报》的成本。《申报》当时的售价为每份8文,外埠每份10文,远远低于竞争对手《上海新报》每份30文的定价。此外,报纸还在本埠设立了22个代销点,并且有专门人员负责给商号上门送报,同时在上海首创雇佣报童等方式进行推广营销。由于申报竭力推行本土化经营和有效地商业手段,因而使得报纸销量直线上升。开办4个月便使得销量由最初的600份上升到3000份。半年后,由于无法匹敌《申报》的价格战和营销手段,使得开办了10多年的《上海新报》不得不宣布停刊,由此《申报》成为了本埠当时唯一的汉语商业报纸。史量才时代:1912年,由于经营不善,席裕福故而将《申报》股份全盘售予史量才、张謇、应德闳、赵凤昌和陈冷等五人。由史量才担任总经理,陈冷为总主笔, 1915年,张謇等人相继退出申报的经营,将股份转手售予史量才,于是《申报》所有股权均归史量才一人所有。史量才自全面接手《申报》后,聘用张竹平担任经理,在报馆内设置广告推广科和报纸推广科,大力拓展广告业务以及营销业务。到1916年,申报全年发行量已达到2万余份。1918年,申报馆斥资70余万银元建造新的报馆大楼,并且前后从国外购入当时最先进的新式印报机、制铜版机等印报设备。从而使得申报馆的硬件设施在全国首屈一指。同时,在业务方面的提高,也使得《申报》的利润逐年攀升,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最大的商业日报之一。到了1922年,申报创刊50周年,该报发行量已经突破5万份。《申报》五四运动期间,《申报》连同《新闻报》、《时事新报》等七家大报声明拒登日商广告,并拒绝采用日人经营的东方通讯社、国际通讯社(两者后为今日共同社前身)等所发的华文稿件,以作支持。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执行 不抵抗政策 ,《申报》遂进行大肆抨击,因而使得政府颇为不满。于是在1932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亲自下令 禁止邮送 《申报》。由于《申报》为全国性的大报,尽管主要在公共租界内出版,但租界外地区均由邮局投递,此举禁送等于将《申报》局限于上海公共租界内,极大影响了报馆的外埠市场。所以最后由于各方努力,史量才与政府达成协议,决定辞退陶行知、黄炎培等人,但未接受政府提出的 由国民党中宣部派员进驻报社指导 的条件。35日后,政府宣布解禁,恢复邮递。自禁送事件以后,申报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累积加剧。遂在1934年,申报董事长史量才于由杭返沪途中被国民党委派的特工暗杀。此案震惊全国,一时之间舆论哗然。史量才故去后,其子史泳赓继承了《申报》所有资产。但经此事件后,《申报》言论逐渐趋于保守。2)认识媒介产品的商业性的积极意义有:① 要考虑读者需要;② 报业之间必然存在竞争,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改进工作;③ 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に慣(な)れましたか-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06 22:00:171. ~に慣(な)れましたか助词「に」那时表示相当于汉语的 对于?? 。「~に慣れましたか」就代表 对~习惯了吗 的意思。生 活上海(しゃんはいせいかつ) に慣(な)れました。料 理日本(にほんりょうり) に慣(な)れました。2. もう~ました相当于汉语的 已经??了 。用「もう」的句子的末尾经常出现 过去形 。「もう~ました」的句子经常「まだ~ない」(第12课)一起使用。甲:もう 生 活上海(しゃんはいせいかつ) に慣(な)れましたか。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的了吗?乙:いいえ、まだです。不,还没。3. う~ん日本人在考虑时,经常用这种方式表达。相当于汉语的 那个?? 。甲:もう上海生活に慣れましたか。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的了吗?乙:う~ん まだですね。那个,还没呢。4. ふうん / なるほど「ふうん」接受对方的说话内容之后,表示 原来如此 。「なるほど」也是一样,可是「なるほど」跟「ふうん」相比, 同意 、 信服 的程度更强。甲:どうして東京は静かなんでしょうか。乙:例えば電車で携帯電話使用は禁止ですよね。甲:ふうん(なるほど)、そういえばそうですね。5. どうして~なんでしょうか疑问 理由 、 原因 的「どうして」在使用时,很少使用「どうして~ですか」的句型,一般使用「どうして~なんですか」的形式。(「なんです」参考第7课)「なんでしょうか」是「なんですか」的口语形式。「どうして~なんでしょうか」就是 为什么??呢 的意思。甲:どうして 東京は静かなんでしょうか。乙:例えば電車で携帯電話使用は禁止ですよね。 甲:ふうん(なるほど)、そういえばそうですね。6. あんなに~属于「~な」形连体词。那样的。「あんなに」「こんなに」「そんなに」日本語は そんなに むずかしくないです。かんれんたんご関 連 単 語肉(にく)(肉)牛肉(ぎゅうにく) / ビーフ(牛肉) 豚肉(ぶたにく) / ポーク(猪肉)鶏肉(とりにく) / チキン(鸡肉) 羊肉(ようにく) / マトン(羊肉)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4 23:09:42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1、《新青年》的改组:1920年5月,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1920年9月《新青年》迁至上海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刊之一。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许多人从民主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积极的准备。(新青年的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中;十月革命后;改组)2、《共产党》月刊:为了向革命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推进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创办了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李达主编,秘密出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宣传:一是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二是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三是向工农兵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至1921年7月止,共出6期。3、《新青年》《共产党》的论战: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共进行三次思想论战:一是反对实用主义的 问题与主义 论战;二是反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三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女》等刊物。1、《劳动界》:上海发起组1920年8月创办。2、《劳动音》: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创办,主编有邓中夏等人。3、《劳动者》:广东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0月创办三、中俄通讯社中俄通讯社: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简称中俄社,后改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中俄通讯社的任务主要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的革命的成果和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国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1925年8月1日,中俄社停止工作。四、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特点: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