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6 22:44:18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一、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一)以美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三个显著特点1、报纸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形成了新小综合信息产业集团3、信息传播网络和高科技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属全体人民所有。二、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任何性质的新闻事业的新闻报道都不会损害本阶级的利益。(一)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唯一宗旨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仅规范、指导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制约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实践、价值追求。三、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一)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利害关系,金钱,性,斗争,奇突,英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的事件,竞赛,发明与发现,犯罪。(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同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活动有性质的区别,新闻价值观也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是任何人的私有企业,不能单纯地以赢利为目的。不同的新闻事业是以不同的思想体系为核心的。对于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人生观,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是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四、两种新闻事业各自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新闻体制是为确保新闻事业各项工作有序地运行而制定的,它包括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出版发行体制等许多具体体制。作业布置:1、什么是报纸发展的 四度扩张 ?2、如何看待 三社四边协定 ?3、通讯社的特点是什么?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通讯社?4、王韬对新闻事业有何贡献?5、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他提出的记者 四能 的内容是什么?6、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别评述邹韬奋和范长江的新闻活动。8、 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有哪些重要经验?9、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界有何重要讲话?其要点是什么?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是如何发展的?11、为什么说新闻具有商品性,新闻传播事业具有企业性?12、确立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一观念有何实际意义?13、怎样正确认识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14、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是什么?15、中国确立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给新闻媒介带来了哪些新变化。16、认识到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属性,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意义。17、以商品原则指导办报(台)的消极因素有哪些?18、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新闻事业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含义-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问题:一是舆论监督的含义;二是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三是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10.1.1 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实、国家公务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 舆论监督所体现的是一种公众意志,所以它所实施的社会监督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10.1.2 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1)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①对社会发展具有 晴雨表 和 候风仪 的监测作用;②对社会发展过程具有 守望者 的角色;③对社会效果具有 裁判员 的作用。(2)社会调整功能: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进行调节、疏导和重新整合。(3)社会控制功能:从社会控制类型看,舆论监督是一种积极性控制,主要是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对社会权威和权力的设限和抗衡上。(4)社会制衡功能: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对社会权威和权力的设限和抗衡上。(5)社会动态平衡功能:其一,舆论监督对社会事件的介入是积极主动,随时随地的。其二,舆论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能够做到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求得正确的监督。其三,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平衡手段。10.1.3 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舆论中心。新闻传播媒介以报道新闻、宣传政策为主要运作方式,它以不可替代的优势赢得了舆论监督主体的社会地位。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地位首先表现为:(1) 新闻传播媒介可以广泛、适时地反映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新闻传播媒介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 新闻媒介为社会公众针对当前现实问题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提供了公开论坛。(3) 新闻舆论监督能够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 新闻舆论监督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普遍关心的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和讨论,吸引公众的关心参与。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4 23:08:40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一、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1、 袁世凯扭曲自由新闻体制(袁世凯控制新闻事业)1)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利用革命形势给清王朝强大的压力和手中的军政大权,以逼迫清帝退位为筹码,为自己谋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权,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上台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制。他一上台就对孙中山确立和自由新闻体制进行大肆的扭曲与破坏,使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局面寡然而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新闻文业也与政局一样,呈现出变幻、复杂的景象。2)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新闻事业的手段A、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袁世凯自从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就立即着手创办和收买报纸。先后在北京、上海、长沙创办了多家报纸,比较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和《神州日报》。另外,据统计,袁世凯执政期间直接或间接收买的报纸在125家以上。B、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为了使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件》和《出版法》,对报刊的登记,出版、发行、言论、采访、编辑等活动横加干涉。北洋政府颁《报纸法》。C、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袁世凯时期,多家报纸被封,报人遭迫害,使得全国报纸总数始终维持在130-150上下,形成了持续四年的新闻事业的低潮。D、通过立法手段,以各种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渐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3)总评:尽管袁世凯对中国新闻事业进行血腥的摧残,但是这并不能完全阻止新闻事业的前进。2、癸丑报灾: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为自己谋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权。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他对报界施行了残酷的镇压,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时件时有发生。在刺杀宋教仁的真相被揭露后。报刊批判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至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多家,锐减到139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中国新闻史上,把 二次革命 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 癸丑报灾二、报界的反袁斗争横三民 民国初年,《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的自由,但随着袁专政面目的日益暴露,革命党人开始创办报纸抨击袁氏政府。其中言论激烈而名重一时的报纸有:《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这三份报纸因同年创刊,报名中均有一个 民 字,且均以反袁世凯态度坚决、言论激烈著称,被并称为 横三民 。三、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袁上台后,通过立法手段,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1914年后,随着其统治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开始制定与颁行对新闻界实施全面管制的法律。比前清的报律 稍严 为主旨,制定和颁《报纸条例》。四、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一、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二、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三、滥用军法,惟烟阀意志是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与受众的阶级性述-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6 22:40:37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与受众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有阶级性,受众也有阶级性;或者说,新闻传播者有阶级性,新闻接受者也有阶级性。如同每一个新闻机构、新闻工作者一样,每一个新闻接受者,都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中占有某种地位,具有某种阶级立场、政治观点,对待社会上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中的新情况、新事物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新闻事业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研究受众情况,包括研究受众的阶级性,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新闻报道。一般情况下,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与受众的阶级性相一致时,新闻易被受众接受,社会效果好;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与受众的阶级性不一致,新闻会被受众抵制,社会效果不好。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不一样,受众的阶级性也不一样。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与受众的阶级性,有一致也有不一致。新闻机构的报道有真有假,有对有错。受众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对新闻的判断,也有对有错。另外,人们不但接收同一阶级的新闻机构的报道,而且受其他方面包括敌对阶级新闻报道的影响。这一切就使得新闻事业与受众之间,出现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时候,新闻机构的报道遭到同一阶级部分受众的严重抵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多次出现这类情况。简要分析其中原因,不外两大类。一是新闻机构的报道不真实、不正确,遭到受众正当的抵制,新闻机构越是这样报道宣传,受众的逆反心理越强烈。1958年 大跃进 报道,属于这一类。二是新闻机构的报道是真实的、正确的,受众被眼前现象、局部利益所迷惑,或者受到敌对新闻宣传的蒙蔽、欺骗,因而产生抵触情绪。我国新闻机构关于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政治风波的某些报道,曾受到部分受众的怀疑、抵制,原因较多,其中西方一些新闻机构的造谣污蔑、挑拨煽动,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位编辑认为,在北京政治风波中, 美国新闻媒介扮演了外界煽动者的角色 。协调新闻事业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使得新中国的新闻报道为广大群众及各界人士所接受,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注意下述几点;第一,如实反映情况,实事求是。第二,在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反映情况的基础上,体现新闻的倾向性,包括阶级性。第三,讲究新闻写作,改进宣传技巧,用事实说话,潜移默化。第四,经常研究受众反映以及敌我友新闻报道的动向,加强针对性,及时纠正、弥补自己新闻宣传的失误和不足;同时给造谣、传谣惑众者以必要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