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6 13:17:01在分别了解了上面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同这两对矛盾相联系的社会历史的两条规律后,我们现在可以把两对矛盾综合起来加以理解,看看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作用 的机制及其具体表现。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都是它内部的根本矛盾,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它内部的根本矛盾或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内部的根本矛盾,因而,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众多的社会矛盾中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其根据是:1.从含盖范围看,这两对矛盾含盖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能够反映社会的整体结构。2.从存在时间看,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同人类社会共存亡。3.从地位和作用看,这两对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和全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4 .从同其他矛盾关系看,这两对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5.从它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这两对矛盾构成了贯穿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从这五个方面来看,这两对矛盾有根据、有资格成为社会的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这里我们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归宿和机制的了解,来看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即人改造自然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和活动,其他活动都建立在这种活动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初始动因是生产力的变化,特别是其中劳动 工具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生产关系变化再引起上层建筑变化,这样推动着整个社会变化。如果不从生产力为起点来改造社会,而是从其他方面为起点来改造社会 ,往往是会失败的。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是生产力。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说生产力是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是因为生产关系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最终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都是为了把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解放出来,因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仍然是生产力。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机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机制是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统一,即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再到上层建筑是一个层层决定的过程,从上层建筑到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再到生产力是一个层层反作用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就是在这种从物质的东西到思想的东西层层决定,反过来又层层反作用的过程。以生产力为起点和归宿的这种层 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社会运动过程所体现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从理论上看属于科学的历史观。也就是说这主要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历史的。有的人会说,社会发展的起点不是生产力,而是人的需要欲求,但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人的生产活动,创造和使用工具引起的,并说由工具及使用制定工具所引起的需要是 第一个历史活动 。也就是说工具和制造使用工具的活动在需要之前,需要在后。古代的人们就没有看电视、坐飞机的需要,只是有了电视、飞机后,看电视、坐飞机才成为社会的普遍需要。从此意义上看,生产力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和原因。这是从科学的、历史的角度和层面看问题。如果换个角度,从价值的、人的角度看历史,那么,我们说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价值的实现,因而社会运动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图示:价值(价值观、求善)人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人科学(历史观、求真)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科学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真和差是统一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8 21:20:54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同经济基础相对应,政治结构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是集中反映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它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为经济结构服务。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48.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表面上是全社会的代表,是独立于各阶级之上的社会力量,而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国家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种基本职能。49.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是具有确定规范的意识形态的联结方式。与经济基础、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依据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不同的形式。50.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具有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以及创新等作用。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社会进步的对抗性-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6 13:27:56有的思想家之所以否认社会是进步的,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社会历史中的残酷剥削、压迫、奴役、血与火,如奴隶社会把人不当人,资本主义血腥的原始积累等。历史唯物主义当 然 也是承认历史的这种残酷性、非人性的一面。但它并未因此走向社会退步论,而是认为这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辩证法所在,就是说社会进步不是在田园牧歌声中进行的,而是在对抗中、 苦难中进行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对抗、苦难怎么能见进步!1.社会在对抗中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明确地指出: 当文明一开始的 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 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至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马恩全集》第4卷 ,第104页)因为进步是在劳动基础上实现的,而劳动是人的体力、智力的支出,是要流汗流 血的,是有苦难的,陕北人把劳动的人叫 受苦人 。而劳动的结果则给人以报偿,使社会 财富积累,社会进步。另外,劳动和社会形式常常使劳动者和所有者在分离状态下进行,义务与权利分离,所有者剥削劳动者,这也使社会进步在对抗中实现。马克思认为,社会在对 抗中进步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规律,不遵循此规律就要受惩罚。中国在49年以后不想搞市场经济,就是怕血与火,怕痛苦,结果违背文明进步规律。中国百年来人们头脑中有 避 苦情结 ,老想避免市场、剥消、私有制等血与火,结果违背了规律。直到78年才回到社会文明进步规律的轨道。虽然出现了下岗、失业、国资流失等社会不公等对抗形式,但社会在20年来总体趋势是进步的。2.对抗与进步的辩证统一。对抗和进步是对立中的统一。一方面,对抗中有进步。在剥削、压迫、失业、下岗、流血流汗、罢工、示威、阶级斗争等形式多样复杂的社会对抗中存 在着社会的进步、上升,存在着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大家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但长城底下不知有多少民工的尸骨和孤儿寡妇的血泪。有研究房地产的学者说,现代城市中每 一座高楼大厦下都埋着血汗和尸骨(《读书》2003年第6期,第97页,李昌平文)经济学家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中揭示的公有资产流失现象也是社会对抗的表现。但对抗中有生产 力的发展,有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进步中有对抗。在劳动者和所有者分离、劳动和生产资料分离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有矛盾性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推动了 社会进步,同时他们自己不仅不能充分享用这些财富,而且这些财富会反过来成为奴役自己的手段。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劳动异化 。就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看,是社会进步,就劳动 者受自己产品的奴役来说是对抗,所以进步中有对抗。人总想着社会只有进步,没有对抗、没有血与火,没有残酷的优胜劣汰,但这只是人的主观意志,而所谓社会规律就是不依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因此,对抗血与火总是在人类生活中难以避免,基督教把这看作是人的欠缺性或罪性,并认为人的欠缺或罪是人的本质,而马克思则把它看作是文明进步的辩证法 。3.社会进步规律的意义。社会在对抗中进步的规律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的进步都具有深刻地指导和启发意义。一个社会如果老想逃避对抗,回避市场、私有、剥削、竞争、优胜劣 汰那社会就不会进步。党的十四大肯定市场经济,十五大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十六大肯定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是符合社会在对抗中进步的规律的,是按规律办事的表现,是求真 的表现,有真就会有美,因为合规律性和合的性是统一的。对个人来说,要进步也要有对抗。儒家讲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动心忍性,然后方能担当大任,基督讲苦难与恩典的统 一,流行歌曲中唱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些都是对在对抗中进步规律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4 20:36:36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一、 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的概要及特点麦库姆斯和肖的观点P21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三个特点P214-215二、对 议程设置功能 的研究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P216韦弗的三类公众议题(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P216不同媒体 议程设置 的特点P217三、 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的意义与问题意义:为传播效果研究摆脱 有限论 起重要作用、使人们注意大众传播过程的背后控制问题P217-218问题:只强调 形成 而不涉及 反映 、不能绝对化P218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一、 沉默的螺旋 理论的概要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与 沉默 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 意见环境 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 三个要点:P221二、 沉默的螺旋 理论特点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 沉默的螺旋 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行为科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P221-222;诺依曼 沉默的螺旋 理论的内容P222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 沉默的螺旋 理论的效果观P222三、对 沉默的螺旋 理论的研究与批判沉默的螺旋 的四个不足;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 不应是绝对的常量,而是个加条件限制的变量; 多数意见 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类型与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多数意见 社会压力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略舆论变化过程与 少数派 的作用P223-224沉默的螺旋 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