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四川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课讲义-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1 18:21:08四川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课讲义绪论1、中国现代文学史,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 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指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2、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最新的分法,是用 三个十年 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①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②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③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3、中国现代文学为什么又叫新文学?①内容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②表现形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③两类新型人物形象的兴起。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 历史进化的文学观 ,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封建文学观,另一方面倡导 为人生的艺术 ,主张 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2、对文学史的贡献①提出了 为人生 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与推动了现代文学创作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健康向前发展。②积极进行新文学的创作实践,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③重视和提倡了文学批评,对促进和繁荣新文学创作起了很大作用④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许多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对促进新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而在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把作家内心的自然要求看成是文学的原动力,尊重自我和天才,强调灵感和创作的绝对自由。讲求文学的 全 与 美 ,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浪漫主义。2、对文学史的贡献①使浪漫主义成为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②较早地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③率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④积极地进行了新文学的创作实践。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 生平和思想道路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7年)二、求学立志和爱国主义(1898-1906年)三、理论探索和早期思想(1907-1909年7月)四、辛亥革命和沉默苦闷(1909年8月-1917年)五、文化革命的英勇旗手(1918-1926年)六、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27-1936年10月)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一、辛亥革命前后的一面镜子1、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2、再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3、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不能不革命的悲惨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还缺乏民主主义革命觉悟性二者之间矛盾。二、知识分子形象和农民形象是《呐喊》和《彷徨》中的两类基本形象1、农民形象: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故乡》中写闰土时所用的五个字: 辛苦而麻木 ;或毛泽东评阿Q的九个字: 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论十大关系》)。闰土、阿Q 如此,祥林嫂、爱姑也是如此。2、知识分子形象:与同时代的小资产阶级作家侧重自我表现不同,鲁迅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处,通过各类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塑造,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和道路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三、《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1、简洁和凝练 2、构思的朴素和平实 3、讽刺的成功运用第三节 杂文一、杂文的基本内容1、前期杂文(1927年前)就内容特色而言,这一时期的杂文都 是一种 社会论文 (瞿秋白),主要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①进行广泛的社会文化批评(五卅之前);②进行政治斗争(五卅之后)。2、后期杂文(1927年后)①同国民党政权的斗争②对帝国主义的揭露③社会文化批评④对人民和革命的歌颂二、杂文的艺术特色:1、典型性2、形象性3、讽刺和幽默4、作品呈现的 永远的 现在时 的幻觉 (张旭东)第三章 郭沫若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道路一、童年和中学时代(1892-1913)二、留学日本和创造社的早期活动(1914年1月-1925年5)三、大革命时期(1925-1928)四、流亡日本、抗战、解放战争和解放后(1928-1978)第二节 《女神》一、《女神》的内容特色鲜明地反映出了 五四 的时代特征,传达出了 五四 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是《女神》在思想内容上最显著的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女神》所表达的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叛逆和对光明理想的热烈向往和追求,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2、《女神》所着力表现的要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强烈呼声,正是五四时期年轻一代要求冲决一切罗网的战斗呐喊,是广大爱国青年反叛性格和战斗激情的诗意概括。3、《女神》所表达的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既是对 五四 的礼赞,也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4、即使是歌咏大自然的作品,也往往带上了浓厚的 五四 时代色彩。5、《女神》的基调虽然还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但已具备了明显的社会主义因素。而这一点也正是五四时期的一个鲜明的历史特征。二、《女神》的艺术特色《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的强光照亮了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艺术技巧特色:1、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塑造鲜明突出的 自我 抒情形象2、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磅礴的气势 3、形式的彻底解放和新颖多姿第三节 《屈原》等历史剧一、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特色1、立足现实,古为今用, 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 (郭沫若:《孤竹君之二子. 绪论》),使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为现实斗争服务。2、宣扬 把人当成人 的民权思想。二、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1、悲剧情境的着意营造 2、主观性与抒情性的紧密结合 3、浓郁的诗意第四章 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叶绍钧的小说创作一、鲜明地体现了文学 为人生 的倾向1、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2、表现了城市小市民的灰色生活,讽刺鞭挞了寄生于黑暗社会的陈腐卑微的灵魂。3、揭露了旧中国教育界黑暗腐败的现象,以及在这黑暗腐败包围下的小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二、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见长:正如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导言》中所指出的: 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 十年 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 写于1924年11 月的《潘先生在难中》,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三、叶绍钧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1、早期创作:以细致的笔触,刻画和批判旧社会那灰暗阴郁的人生,形成了冷隽的色调和扎扎实实的写实风格。但基调低沉悒郁,缺乏强烈的时代气息。五卅之后:笔锋开始转向现实的革命斗争,塑造出了具有斗争意识和反抗性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形象。最能标志其创作发展的,是192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长篇之一,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熟。3、1928年后:作品选材较前广阔得多,反抗现存黑暗社会的意识更加鲜明,讽刺也更为辛辣。第二节 冰心的创作一、早期的 问题小说1 、 问题小说 的基本内容:按内容来分大体有三类:①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情绪。②反映对劳动人民生活境遇的同情。③反映下级官兵生活和反对军阀混战。2 、 问题小说 的意义①刷新了文学表现主题。②打破了传统文学大团圆的结局,使现代小说带上了鲜明的悲剧意识。③提出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重大社会问题。3 、 问题小说 的局限 ①批判的力度不足。②或浓或淡的宗教情绪。冰心的艺术风格完全可用她的《诗的女神》中的几句诗来概括: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 欲语又停留。 除此而外,语言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文的凝练,在当时被读者誉为 冰心体 。第三节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一、朱自清散文的内容特色1 、 为人生 。2、朱自清写人生不单是直揭社会的病苦,更多的则是写自己,写自己的家庭,这也可说是从侧面暴露人生的黑暗。3、即使是那些直抒胸臆、勇于畅露自己对社会人生问题思索的散文,也往往显示了时代的症结。二、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1 、 文中有画 2 、 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3 、 文如其人 清俊简约 温文尔雅诗歌创作:《毁灭》、《赠A S》等第四节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一、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基本内容及其特色1、小说创作的基本内容:按题材分类,可分两大类:①表现自我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沉沦》。②表现社会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2、小说的内容特色①强烈的反抗精神。 ④较多性苦闷和性冲动的描写。②小说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的反抗,又主要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角度,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的。③带有比较浓厚的感伤色彩,特别是前期的作品,情调往往显得悲观消沉。⑤往往同一作品中,感伤颓废的情绪和反抗现实的精神交织出现,进步的因素和落后的因素杂然并存,而 愤世的洪涛 ,常常以荒唐堕落的行径表现出来。至于此一时期和彼一时期作品基调的低落与昂扬的起伏交替,更为明显。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1、强烈的感情色彩 2、坦率的自我暴露 3、结构的散文化 4、自然美第五节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一、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于闻一多诗歌的一条红线第一部诗集《红烛》,其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地对伟大祖国的深切颂扬和诚挚的怀念;第二部诗集《死水》,其爱国主义思想则表现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情绪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现实主义色彩明显加浓。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认为新诗创作要 在一种规定的格律之内出奇制胜 ,应该具有 三种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鲜明的艺术特色1、鲜明的民族特色 2、艺术上的精雕细刻 3、意境的绵远和幽深 4、构思的灵巧和新颍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年6 月)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1、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 2、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促动 3、作家思想的进一步革命化二、革命文学的论争1、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及其局限 2、革命文学的论争及其意义三、 左联 的功绩及其局限1 、 左联 的主要成就①有力地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 ②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③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④积极进行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⑤重视青年文学作者的培养。2、存在的问题①政治上的 左 的倾向 ②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③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1、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2、强调文艺独立品格、主张文艺疏离政治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二、 左联 时期三次大的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1、与新月派的论争 2、与 自由人 、 第三种人 的论争 3、与 民族主义文学 的斗争第六章 茅盾第二节 《子夜》--创作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1、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①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当生动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面貌。②形象地展示了30年代初期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社会一片腐败、黑暗,阶级关系错综复杂,以及城乡工农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③再现了30年代初期其他阶级、阶层的面貌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风尚。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①吴荪甫形象 ②赵伯韬形象3、在艺术表现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①宏大严谨的艺术结构 ②颇具特色的语言 ③出色的心理描写三、《子夜》的不足及历史地位第三节 《林家铺子》和《春蚕》等短篇小说一、深切的思想内容①通过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现主人公的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了导致这些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②通过主人公的悲剧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二、成功的人形象塑造 ①林老板形象 ②老通宝形象三、巧妙的艺术手法 ①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 ②人物描写以细描为主,辅以简笔 ③语言的成功运用第三章 老舍的小说创作1937 年 七 七事变 之后,老舍先生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老舍在入会的誓词中说: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和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先生去世之后,他的墓碑上就刻着这样一句话: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二)、创作概况:1、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有文艺界的 劳动模范 之称。相比于鲁、郭、茅、巴、曹,老舍真正来自生活的底层,他熟悉劳动人民,以城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他是现代中国的市民诗人,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圣手。老舍大大提高了 五四 以来为数不多的描写城市市民作品的艺术水平,这是他对这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2、老舍的作品反映了满族的某些生活特点; 3、老舍作品中的反帝色彩相当突出;4、老舍是文化型(文化伦理型)的作家; 5、老舍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幽默的风格 幽默 是老舍创作风格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早期小说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表现出来的是 笑骂 ,自小说《离婚》之后,老舍的幽默风格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由于他追求生活化,从庸常的人性矛盾中创造喜剧意味,溶入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因而有研究者将老舍誉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笑匠 。写实的风格 以《骆驼祥子为代表》, 《骆驼祥子》是抛开了幽默,正正经经地写。这主要是写实的风格,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的笑料。二、《骆驼祥子》的思想和艺术特征:1、骆驼祥子的典型形象贯穿祥子性格发展全过程的线索是 希望 追求 奋斗 挣扎 失败 堕落 ,最后以祥子个人奋斗道路的破产而告终。*小说用祥子命运的三次起落来发展祥子的性格:祥子是一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流落城市当上洋车夫,唯一的理想是做个独立的个体劳动者。他要有自己的车,有了自己的车,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独立、自由,拉别人的车,祥子感到就没了自己。为了实现这个卑微的理想,祥子以顽强的意志、坚忍不屈的精神,走个人奋斗的道路。经过 三起三落 ,祥子的理想破灭了。第一次, 祥子经过整整三年的奋斗,凑足了一百元,买了一辆新车。这时,祥子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但只拉了半年,遇到兵灾,祥子连人带车被兵捉去。在兵逃跑时,祥子得了三匹骆驼, 骆驼祥子 的绰号由此而来。第二次, 祥子重新攒钱,把钱存在夜壶里,但钱尚未存齐,就被孙侦探诈去。第三次, 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新车,但虎妞难产死去,为办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在这三起三落中,祥子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搏斗,这种毅力、意志、精神代表了东方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品质。但是,不管祥子怎样挣扎,仍摆脱不了惨遭失败的命运。祥子终于堕落了。*祥子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不仅表现在事业的失败上,还表现在爱情、婚姻的失败上。首先表现在与虎妞的悲剧性婚姻上。(见课本)其次祥子与小福子的爱情也具有悲剧性。小福子的不幸人生使得她能和祥子在精神上达到沟通。祥子也觉得小福子是最美的女子,他能从小福子身上得到精神的安慰。祥子临别时对小福子说: 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来!一来! 可是,小福子最终受不了生活的压迫,吊死了。她的死吹灭了祥子希望中最后一盏灯。祥子的全部精神支柱倒塌了,他堕落了下去。2、 祥子 悲剧的深刻性在于:通过祥子挣扎奋斗的失败证明:旧社会各种反动势力对底层劳动者的打击,小生产者狭隘眼界和个人奋斗的方式都使得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解放。不仅祥子个人奋斗的道路走不通,其他所有的车夫也都走不通,像作品中出现的 二强子 、 老马 、 无名无姓的 高个子 车夫等等,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车,但是到头来仍然摆脱不了车夫们共同的悲剧命运。2、《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1) 通俗朴实,带有北京地方色彩的 京味的语言 。(2) 严谨的单线结构,以骆驼祥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和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阶级的(3) 工细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二)、《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钱默吟: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钱默吟这个人物没有祁老人写得丰满。从文化的角度来讲,钱默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典型:从他的人生哲学、文化观念、传统情趣上来看,他是一个正直的旧式文人,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他儿子钱仲石为国殉职,被冠晓荷告密,使得钱家家破人亡,他的性格便开始转变。钱默吟性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个人英雄主义或复仇主义阶段(宣传复仇暗杀)②合作的爱国主义阶段(不再是报私仇,而要雪国耻)③由复国报仇到要整个消灭战争,打击穷兵黩武,争取人类的永久和平。祁老人:富善先生说他是一个正直的前清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他以四世同堂为荣,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不断香火。 和平、忍气、吃亏 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但是现实打破了这种哲学,一系列的打击动摇了他从前清一来就坚信不移的人生经验。他是一个正直、老实的城市市民的形象,在他的身上集中着中国传统道德的优点和弱点。祁瑞宣:祁老人的长孙,是一个正直善良、有思想少行动、爱国、爱民族文化传统,同时忠孝观很强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与《家》中的觉新来比较)他始终处于救国与养家这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中,由于现实的处境,加上较深的传统观念,他始终不能从家中 走出去 ,但他却始终坚持了民族气节,拒绝参加庆祝保定、太远陷落的游行,不给日本人作事。在家中他是一个孝子、慈父、温存的丈夫;在汉奸、鬼子面前,他是一个硬铮铮的中国人,决不屈膝投降。他又是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弱点。他是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的矛盾机体。《四世同堂》中除了上述人物,还有一系列的喜剧形象,如蓝东阳、胖菊子和祁瑞丰、冠晓荷和大赤包。(2)、《四世同堂》的艺术特色:①、《四》是老舍多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这部小说荣机智的幽默诙谐、浓烈的主观抒情和严峻深沉的叙述笔调为一炉,描绘出在国土沦陷的特定背景下,老北平儿女的种种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尤其深刻地描述了近乎僵死的市民性格在战争的巨大创痛刺激下复苏的过程。是整个作品具有史诗般的辉煌气度。②、简洁、细腻而又传神的人物心态的描写;③、庞大的艺术结构显得针线紧密而又简约明快;④、溶合了古典小说与西洋小说的长处,是作品内容既俗白浅显又蕴含深厚,洋溢着本民族的清浅质朴的审美情趣;⑤悲剧与喜剧的交融小说写的是血泪现实,写北平在生于死的间隙中的挣扎,写了北平市民的苦闷、彷徨和内心搏斗的痛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精神弱点,隐含着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指出在侵略战争大背景下这些精神弱点与顽劣的国民性最终所毁灭的恰恰是整个中华民族性格中美与传统道德中的美。这种悲剧的气氛是深含在作品中的,作家在语言上成功地运用幽默手法讽刺了民族败类,创造出一系列现代文学中难得的喜剧形象,也对市民悲剧性格中的喜剧因素作了开掘,不仅挖掘他们卑微可笑的精神弱点,还沉痛地批判了产生这种精神弱点的文化背景。1、结合作品谈谈老舍先生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幽默的风格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离婚》之后, 老舍的幽默风格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由于他追求生活化,从庸常的人性矛盾中创造喜剧意味。老舍被誉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笑匠 。写实的风格 以《骆驼祥子为代表》, 《骆驼祥子》是抛开了幽默,正正经经地写。这主要是写实的风格,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的笑料。2、《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性格是如何发展的?(小说用祥子命运的三次起落来发展祥子的性格:第一次,祥子经过整整三年的奋斗,凑足了一百元,买了一辆新车。这时,祥子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但只拉了半年,遇到兵灾,祥子连人带车被兵捉去。在兵逃跑时,祥子得了三匹骆驼, 骆驼祥子 的绰号由此而来。第二次,祥子重新攒钱,把钱存在夜壶里,但钱尚未存齐,就被孙侦探诈去。第三次,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新车,但虎妞难产死去,为办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在这三起三落中,祥子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搏斗,这种毅力、意志、精神代表了东方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品质。但是,不管祥子怎样挣扎,仍摆脱不了惨遭失败的命运。祥子终于堕落了。)3、结合作品谈谈《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①通俗朴实,带有北京地方色彩的 京味的语言 。②严谨的单线结构,以骆驼祥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和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阶级的生活面貌,各个不同家庭的命运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③工细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4、结合作品分析《四世同堂》中的主要人物形象5、请谈谈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第八章 巴金的小说创作(一)、巴金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巴金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多产作家。解放前写的作品有四百万字,其中长、中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73 篇,散文百万余字。加上解放后写的作品,计有700 万字。巴金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译著50 余种。巴金的解放前的小说主要取材于腐朽的封建家庭和 五四 后开始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以此展示了封建势力必然崩溃,民主革命必然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歌颂了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为摧毁旧世界而献身的精神。巴金在艺术上长于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物,语言自然流畅富有诗意。1982年成为东方第一位 但丁国际奖 的获得者,1983年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为我国文学赢得世界荣誉。巴金在青少年时代接受过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他先后读过俄国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1925 年翻译过克鲁泡特金的《面包与自由》,1928 年译过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等等。当时无政府主义思潮流行全球,尤其是它要求个性解放、乐于自我牺牲、爱人类、追求万人同乐的新社会的思想,对巴金起过启蒙的作用。巴金也正是以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平等、博爱,来作为反封建的武器的。(二)、巴金的代表作品分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大家都非常熟悉并喜欢的作品,也是巴金的代表作。作者在《激流总序》里说: 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我并不孤独,也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 它曾发射出了种种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受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那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这便是 激流 的含义。在《激流三部曲》中,以《家》的成就最高。1、《家》中的人物分析:高老太爷:它是整个家族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 君主 ,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 神 。作者没有把笔墨集中在他年轻时的荒唐上,而实际中揭露他顽固地守卫家规,以无数青年人的血泪和白骨建立他的统治秩序,维护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他就象幽灵似的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家》当中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都直接间接地与高老太爷有关。觉慧:他是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幼稚而大胆的叛逆者,是《家》中的主要人物,是受五四新思潮冲击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是这个死气沉沉的封建家庭的第一个火种,他为兄妹们开拓了一条通向自由和光明的道路。他的性情的基调是幼稚而大胆,对旧势力 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觉慧的性格经历了一个觉醒、反抗的过程:第一步,他从下人中受到教育,为他接受民主主义思想打下基础;第二步,入学后,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最初是一个初步的人道主义者和个性解放者。如别人都坐轿子,他不;第三步,当他参加学生运动时,被祖父软禁起来,使他认识到他与祖父两代人的对立;第四步,鸣凤的惨死。这次对他的打击超过以前任何一次。他敢于越过等级的鸿沟,与婢女鸣凤产生纯洁的爱情,这实在是大胆的。接着是梅的惨死,这加深了觉慧与这个家庭的对立,锻炼了他不妥协的反抗的性格。第五步,真正刺激他出走的是瑞珏的死。这时他宣布我要做一个叛徒。觉慧的反叛精神首先表现在他与长辈的对立上,他敢于阻住陈姨太、克明到他房间里捉鬼,而且获得了胜利。其次,表现在他蔑视和反对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与觉新的哲学进行斗争。可贵的是巴金在塑造觉慧这个人物的时候,并未把他写成一个完美的人,反倒毫不掩饰地刻画出了觉慧思想上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觉慧要求改造社会的思想是模糊的,追求的道路也是朦胧的。有时他也并非一个彻底而坚决的抗争者,思想大于行动。觉慧的性格与思想正深刻地反映出 五四 新一代青年的成长道路。虽然他的目标还不十分明确,但他毕竟是跨出了奔向理想与光明的第一步。2、《家》中觉新的形象意义分析: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 多余的人 ,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由于它处在年轻一代同老年一代冲突的焦点上,他的处境最难堪,因而内心世界最痛苦、最复杂、最矛盾。他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贯穿了三部曲的始终。他为了将《新青年》的理论和家庭的现实调和起来,奉行着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变成了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并始终无法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觉新的性格与阿Q 的性格一样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某种普遍性的悲剧。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是以清醒的头脑眼睁睁地看着把别人(最后包括自己)送进坟场而无以摆脱的悲剧。觉新这个人物形象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性格具有很大的概括力。3、《家》的艺术成就:①抒情的笔调,浓郁的感情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的小说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取胜。在故事、性格、感情三者的关系中,巴金似乎不以故事见长,他的人物性格固然是成功的,但尤其打动读者,抓住读者的是感情。在小说中,巴金感情胜于理智,感情真挚、热烈、外露、缠绵,伴着忧郁。青年人更喜欢。②巴金的第二个特点是单纯、直率、热情、坦白的风格,晓畅的语言。③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性格,比如:觉新的 作揖哲学 与 无抵抗主义 同觉慧、觉民的反抗精神作对比;梅的听天由命的思想与琴的信仰娜拉独立自主精神的对比等等④细腻的心理描写,采用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的手法。比如对鸣凤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描写,以及一些对梦的描述。《寒夜》写成于1946 年底,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一座高峰。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一个平凡家庭的悲剧,作家以悲哀、忧郁的笔调写社会重压下小人物的烦恼、悲苦,和在黑暗中挣扎的痛苦呼声,反映了那个时代令人窒息的社会气氛。1、汪文宣、曾树生的性格分析。汪文宣:小说主要围绕汪文宣、曾树生两夫妇和汪文宣母亲的情感冲突来展开。汪文宣与曾树生是一对念过大学的夫妻,受过西方现代新思潮的启迪。他们都是学教育的曾有过美好的理想,也都曾追求用教育拯救国家。本来二人的感情是很好的,但是婚后,艰难的现实生活改变了汪文宣,他成了一个能忍受一切的 老好人 ,而自己的母亲又十分不愿接受这个儿媳,两人成天是无休止的争吵。汪文宣必须为了维持这个家庭而承受一切,在公司时,他安分守己,谨慎勤苦,忍受上司的刻薄拼命工作,他的愿望不过是挣一口饭吃,一家人能平安和睦地生活下去,结果他却被公司解雇。他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的母亲,哪一方他都不能割舍,他愿意牺牲自己,但又无力解决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的日常开销,在这个现实社会对他经济的、精神的双重压迫下,加上妻子离家而去的沉重打击,汪文宣终于肺部烂了,喉咙哑了,只能够靠写字与母亲对话。当抗战的胜利消息传来时,他却满怀悲愤的死去。曾树生: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得最有深度的人物。与丈夫不同,曾树生思想开放,充满生命的活力,她爱美,渴望拥有自由与痛快的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却让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她爱丈夫,也想做一个传统道德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但一回到家听到婆婆的讥讽辱骂,看到丈夫的毫无生气的病容,心里便生出厌恶与恐惧。同在银行工作的上司陈主任年轻富有健壮,他的追求使曾树生看到生命中的亮光,她想飞出去,在短暂的生命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小说对曾树生的心理矛盾刻画得十分细腻的出色,面对患者严重肺病的丈夫,还有年幼的孩子,曾树生不断地放弃和打消去兰州的想法;但当她一想到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断送自己的一生时,又十分地为自己感到不平,她厌倦了与婆婆之间的争吵,厌倦了丈夫的平庸和 老好人 的作态,经过多次思想斗争之后毅然决然飞往兰州,开始新的生活。汪母:自私迷信,顽固地守护着封建家庭伦理观念,认为儿媳成天打扮得妖模怪状,喜欢跳舞、约会,这都是不守妇道,还因曾树生与汪文宣是自由恋爱结婚,不是封建的明媒正娶,所以骂曾树生不过是儿子的姘头,算不得正式的妻子和儿媳。她与曾树生的冲突,是两种不同文化教养的伦理观、人生价值观的冲突。汪文宣、曾树生、汪母都是 好人 ,但黑暗的社会制度和战时困难的生活,毁灭了他们曾有的理想和抱负,扭曲了他们的性格,导致他们互相伤害。在性格悲剧、家庭悲剧的背后,实际是一出社会悲剧。2、《寒夜》的艺术特色:小说寓悲愤之情于人、事、景之中,注重客观的心理写实,细节描写细致,首尾照应,结构自然完整,结局含蓄不尽,意境阴冷悲凉。从浪漫的理想的英雄革命,到平凡琐屑的凡人小事;从单纯直接地倾吐热情,到抒情写意的客观化。巴金前后期小说艺术风格的变化,标志着其小说艺术的成熟。1、试比较巴金前期的代表作《灭亡》和后期的代表作《寒夜》,谈谈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两个标志:A, 家庭 含义的变化;B,从写英雄形象道谢小人物。其外还要注意作家情绪的变化及对人物饱含着的深刻的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2、分析觉新的形象意义;(抓住觉新性格中的主要特点和他内心矛盾的核心所在,把握住他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来回答问题)3、简述《家》的艺术成就(抒情的笔调;单纯、热情的风格;晓畅的语言;用对比方法来塑造人物性格;细腻的心理描写)《寒夜》体现了巴金怎样的美学理想?(达到无技巧的艺术追求。从早期的激情浪漫到平凡朴素自然,从描写英雄人物到塑造日常生活里的小人物,将性格的悲剧与社会的悲剧结合起来,在琐事中探求的生命的意义)第九章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1、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朱光潜先生曾给他做过这样的断语,说沈从文是一个喜欢朋友的热情人,可是在深心里,却是一个孤独者。2、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追踪20 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思想轨迹,会发现,沈从文一支固执地坚守着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信守着看人论事的思想独立和自由原则,任凭政治风云变幻,他抱定自己的信念,一动不动。他的这种 不识时势 的思想品格有局限性,却也显示了某种可贵性。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这种思想品格正是一种罕见的典型。他那少有的生活经历,如少年流浪,自学而达到能任大学教授,他所占有的那样一块无可替代的湘西的乡土生活,对湘西的乡俗民风、对世俗的东西所具有的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都使他的文学道路充满着传奇色彩。①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其他特异的 湘西世界 。②沈从文以抒情的笔调、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美和人性美的赞颂。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 和谐共存 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 ,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而有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③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小说体式。沈从文被称作是 文体作家 ,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他不注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重要作用。他的许多小说从交代环境开始,衍生人物和故事,如《边城》开场先描写 茶峒 ,自河、河街、吊脚楼的妓女写出长长的几节,为翠翠的出场作背景。沈从文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来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3、沈从文与《边城》所代表的 湘西 世界之间的精神联系《边城》反映的是湘西一个边远的小城茶峒20 世纪初叶的社会人生风貌,描写的是一个乘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人性美和人情美是作家描绘的重点,这在传神的风景画和风俗画中得到全力以赴的表现。小说描写茶峒人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的妓女,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等等。这里生活着一群 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 善良人 。翠翠:是生长在美丽的茶峒乡村渡口边的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心地善良、朴素,柔美如水,同时生命中又有着水的韧性。他的身上通透着湘西世界中社会底层劳动者那种纯朴的、自然的,又有点原始的生命之美。写翠翠: 翠翠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小说通过翠翠朦朦胧胧的爱情来表现出翠翠的秉性。作者用平实的笔调把一个生活、浸染在古老风俗环境中,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极深的小女子,写得极有诗意。在翠翠的身上看不到人性的 异化 ,一切都是那么健康、自然、顺乎天性。然而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 。翠翠的爱情似乎再次被导入了命运的轨道。父母当年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十几年后的翠翠又重演了这场悲剧,道出了 母女两代共同的命运 。老船夫:饱经风霜的老船夫,心地善良,忠于职守。他终日摆渡在河边,从不收路人分文,经常备下烟草、茶水款待他们。他重义轻利,对清贫的生活,心安理得,甘之如贻。他疼爱体贴孙女,精心着她的成长。在老船夫身上很少有麻木、愚昧的因袭重负和自私、偏狭的 国民性弱点 的一面,作者竭力表现出人物身上的人性美,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褒贬态度。顺顺一家:顺顺虽是富户,但他有一付狭义的心肠,为人慷慨无私,公正清廉,喜欢广交朋友,乐于助人。他的两个儿子凡是村里年轻人所有的本领,他们无一不精。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傩送聪明洒脱,富于感情。兄弟俩亲密无间,真诚相待,在爱情上公平竞争(唱山歌),毫无妒忌之心。傩送为了爱情,宁愿放弃了碾房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他们身上保留着的是人的善良和美好的天性。翠翠、爷爷、顺顺一家无一不善良,然而 唯其善良,我们才更易感到悲哀的份量 。这种悲哀,不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然带在人物气质里的。越是平静,越是显得悲哀,因为一个更大的命运的阴影罩住他们的生存。在小说中反映了沈从文对命运的关注,也表现出他自身的矛盾所在 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他一面在记忆中寻求酿造一个充满人性、情谊的理想世界,一面又不可避免地目睹着中国的现实。这种矛盾心态折射到作品中,形成了沈从文对于湘西正在失去的美好一切的无奈、叹惜和绵绵伤感。在《边城》中一方面产生了老船夫 一切要来的都得来 的无奈心声,另一方面则产生了翠翠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的不测的等待。小说的结尾既揭示了人物和作者对未来的热望,也暗示了作者当时所追求的重塑民族形象,重铸民族精神的良好愿望的无可奈何的破灭。同时也隐含了作者本人为民族,为整个人类的未来而焦虑的忧患意识。4、《边城》的艺术特色:①结构单纯、简洁,淡化的情节,淡化的戏剧性,浓化的情致和韵味,是《边城》的主要艺术特点。用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并不一味追求离奇的情节,也不着意突出矛盾冲突,而是突出描绘世态人情,全篇21 节,每节两千到三千个字,正象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所指出的: 每一节是一首诗,连起来成一首长诗;又像是21 幅彩画连成的画卷。②诗一般的小说意境:沈从文运用诗、画的笔墨,融汇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典雅脱俗的格调,创造了《边城》抒情诗般的意境,总体上讲,《边城》的意境冲淡、清远,平和从容之中散发着淡淡的寂寞。③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边城》具有诗化的抒情氛围,而这种氛围分由风俗民情、地方文化、时代思潮与人情世态交织而成,展示出中国二十年代湘西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如端午节 龙舟竞渡 的场面,透露出沈从文对湘西古老遗风、纯朴民情的欣赏与热爱,这种地方色彩使整个小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④象征手法的运用:《边城》中的另一个体现便是象征的运用。比如作者用翠竹象征旺盛与坚韧的生命力;用白塔的坍塌象征着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终结,而它的修复意味着重造人际关系的愿望等等。⑤朴素、明净、澄澈的语言,简约、自然的叙述方式:要描绘这个充满神秘色彩,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边城》,如果用华丽的词藻,和过分雕琢的修辞手法加以渲染,都有可能有损于其原始美、遮掩纯朴的乡土本色。因此,沈从文在《边城》中主要还用精当、简练的叙述语言,用素描的手法来表现其原始美和天然风韵,语言上不做卖弄,渗透着深厚的感情。⑥悲凉的基调:《边城》中虽然有怀古的幽情,对美的歌颂、对生命的礼赞,但正因为这些美的东西在现实中逐渐地被毁灭着,《边城》里也散发出悲凉的意味。小说中 凄凉 一词出现6次, 悲伤 、 惆怅 、 郁闷 各出现1次, 寂寞 一词出现4 次、 静寂 3次, 沉静 、 孤独 各出现1 次。而这种静穆又略带人生忧郁的基调自然与作者的人生情绪相契合。5、《长河》如果说《边城》重在理想的、静态的人生形式之 常 ,《长河》则重在现实的动态的人生形式之 变 。虽然这部小说写得不如《边城》完整,却显示了较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它所反映出的时代感、历史感、文化意蕴都有所加重。请同学们参考教材,将《边城》与《长河》作以比较。思考题1、结合作品谈谈沈从文的创作思想2、请分析《边城》中的 湘西世界 (或者 边城世界 )的特点和意义;3、简析《边城》中的翠翠和老船夫形象;4、分析《边城》的艺术表现特色与风格;5、试将《边城》与《长河》作以对比,谈谈沈从文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发展变化。第十章 曹禺的话剧创作《雷雨》的思想、人物及艺术特色《雷雨》是一出震撼人心的家庭悲剧,而对于这个家庭悲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多重的解释。有的研究者认为,《雷雨》是现实的,同时也超越了现实,在它的深处隐藏着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种种奥秘。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层面上出发,《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剧作以大革命前夜(1924 年左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人物的纠葛,重点表现出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同时也写了现实的阶级关系。虽然曹禺曾一再声明,他在创作开始时 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1)、《雷雨》的情节结构《雷雨》作为话剧,在时间与空间上比传统戏曲受到更大的限制,因而它更要求时间、地点、事件的高度集中。在时间上将30 年的矛盾冲突集中在24 小时之内;地点上,是同一个城市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杏花巷鲁家:事件集中在两个家庭(实际上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纠葛上,人物的行动是一致的。这种结构符合欧洲十七世纪的戏剧理论 三一律 即行动、时间、地点的一致(古典主义戏剧,参看《西方文论选(上册)》)高乃依 论三一律 。中国传统戏曲的结构特点,一般是开方式结构,即有头有尾;西方某些话剧的结构特点是锁闭式的( 藏头露尾 )这种结构采用 回顾 的方法,以 过去的戏 来推动 现在的戏 。在《雷雨》中是用周朴园与侍萍 始乱终弃 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故事,来推动以下矛盾冲突: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对于全剧的结构,有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认为该剧中有三条线索,A、繁漪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B、侍萍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C、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周朴园是一切罪恶,一切矛盾的总根子。第二种,认为周萍、繁漪、四凤的爱情纠葛为明线;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是暗线。第三种,以繁漪与周萍的冲突为中心来组织全剧事件,决定其他矛盾发展。第四种,认为主线是繁漪与周朴园的冲突。我们这里按照第一种看法来结合作品做以分析。《雷雨》全剧共分四幕:第一幕(周家客厅)有这样几个场景:①、鲁贵向四凤敲诈,点出了 闹鬼 (周萍和繁漪幽会)的事,带出了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线索。②、繁漪喝药。之前有四凤与周冲上场的穿插。喝药是第一幕的高潮。第一幕除了侍萍外,其余七个人物都出场了,他们的性格及其矛盾纠葛,都勾勒出来了。第二幕(周家):①、侍萍与周朴园会面。重点发展侍萍与周的矛盾,同时也将其他两线推进一步。侍萍与周朴园的会面在情节上富于传奇性。在结构上采用了希腊悲剧家惯用的方式 发现 和 陡转 。②、父子、母子相见的场面。这里作者非常巧妙地穿插了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从而把侍萍与周萍的母子相会与周朴园同鲁大海的父子相会安排在同一个场面进行。这是第二幕的高潮,同时也安排下伏线:周萍与四凤要在晚上幽会,以及繁漪发出的警告。第三幕(杏花巷,鲁贵家):①、周萍到鲁大海家找四凤,奉繁漪之命来送钱(其实是繁漪借此来监视周萍)。周冲借此机会向四凤倾诉了爱情。②、侍萍逼四凤起誓。③、周萍从窗户闯入与四凤见面,繁漪跟踪到窗前,从外面关死了窗户。周萍被鲁大海、侍萍发现。是第三幕高潮。第四幕(周家):①、周朴园与周萍谈话,父子俩无法接近;②、繁漪湿漉漉地回来,与周朴园发生冲突。③、繁漪与周萍发生冲突④、中心场面:鲁家的人先后赶到。一切都真相大白。周朴园上场喊侍萍的名字,并要周萍跪下认他的生母。这一宣布,使戏剧冲突达到了高潮。最后,不该疯的疯了,不该死的死了。全剧在高潮中结束。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曹禺的《雷雨》吸取了外国戏剧的许多长处,提高了中国话剧的艺术水平。(2)、《雷雨》的人物:《雷雨》这出戏,冲突尖锐,情节曲折,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在剧中所塑造的八个人物形象,个个都有个性特征,至少其中有七个都是成功的。而在中国话剧史上,一个剧作中写活这么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在《雷雨》之前是没有的。周朴园:周朴园统治的家庭不同于巴金家里的封建宗法的大家庭,也不同于《子夜》中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的家庭,而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周朴园本人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作家的侧重点写他封建性的一面。在家庭中,他是一个专制暴君,他的性格的核心,用6 个字来概括就是:专横、伪善、冷酷。专横逼迫繁漪喝药。他要的是绝对的服从,喝药治病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做个服从的榜样。伪善 与侍萍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他怀念侍萍,但当侍萍来了,他发现对侍萍的这点感情与他的名誉、利益相抵触时,他说: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他以为侍萍是来敲诈他的。通过周朴园对侍萍前后矛盾的态度,周朴园的伪善面目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冷酷:表现在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关系上,反映了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周萍:当周朴园宣布他自己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时,周萍与他的后母早已发生了乱伦关系,同时又与他的同母妹妹也放生了乱伦关系。他的性格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也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窒息,在一时冲动下爱上了他的后母,并且恨他的父亲。另外一方面,在他身上更多的是怯懦、空虚、自私这些令人厌恶的东西。 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吐露出他对父亲的感情,他对周朴园充满敬畏,不许繁漪伤害这个罪恶家庭的体面,不允许揭露他父亲的伪善。他没有向善的勇气,又缺乏作恶的决心,心里处于矛盾状态。繁漪:繁漪是资本家太太,同时,又是受害者。她有个性,要求有自己的爱情,但又冲不出这个家庭和社会。作者写繁漪并不是要批判她,而是对她寄予了很深的同情,是满怀着激情来塑造她的。他把繁漪作为周朴园的主要主要对立面。当她无法忍受周家父子的损害时她的报复反抗非常强烈。有研究者认为,繁漪具有雷雨的性格,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雷雨的化身。她操纵着全剧,是整个剧本的动力。她对周朴园的打击最大,她的雷雨一般的性格的爆发,导演了整出悲剧。繁漪性格的主要特征是:执拗、果敢、阴鸷,有一点原始的野性,正像作者说的那样: 她爱起你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 繁漪的 可爱 之处恰恰就在于她的 不可爱 (与周萍的恋情),繁漪的处境是整出剧中人物里最难堪的,她的内心也最苦闷。在她的言语行为中,有着大胆的反封建性,带有极大的疯狂性和破坏性。繁漪的悲剧,不但控诉了中国封建色彩浓厚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也控诉了整个黑暗社会的罪恶。周冲:是一个天真的少年,具有幼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他接触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但对人生、对社会却没有一点经验,他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爱情的天真的梦幻,对未来的天真的梦幻终于被现实粉碎了。让繁漪喝药的场面,使他开始认识了父亲和他的家庭。周冲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作者通过这个年轻无辜的生命的消失,从另一个角度控诉了旧社会对人的摧残。侍萍和四凤:是两个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受到难以容忍的摧残,又不知道归罪于谁。不同的是,侍萍很有骨气,受尽凌辱而不屈服。她的弱点是信天命,具有宿命论的思想。四凤的性格天真纯洁,她爱周萍,却对罪恶的社会一无所知,借过重蹈母亲的覆辙。四凤的死与周冲的死同样是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鲁贵:是十足的奴才, 一味地坏 。鲁大海:使作品增添了一些亮色,但人物形象本身由于作者对该阶层的不熟悉,而显得不及其他人物形象生动,存在着某些简单化、概念化的缺点。(3)《雷雨》戏剧语言的特色《雷雨》语言(包括曹禺其他剧作)的第一个特点是动作性强。戏剧理论研究者认为:话是动作的一种,动作的一次压缩和外延。一个人说话,这也是动作。 《雷雨》有许多精彩的对话,都是人物内心动作的充分表现。比如周朴园与周萍的一段对话:朴: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萍:(惊)什?什么?朴: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萍:(失措)爸爸。朴:(仁慈地)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稍停,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在家里很不规矩。萍:(更恐慌)爸,没有的事,没有。朴: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萍:(失色)爸!朴: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萍:哦,(放下心)您说的是??朴: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萍:真的,爸爸。(红了脸)平平常常的台词,都具有如此强烈的动作性,这个动作性不只是外部动作,更主要的是内心动作。通过台词展开冲突。这短暂的一两分钟内,周萍的内心波折起伏,观众的心也波折起伏。《雷雨》语言的第二个特色: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奴才鲁贵的语言为例,当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来找周朴园时:鲁贵:咦,你怎么随随便便跑进来啦?大海:我在门房等了半天了鲁贵:大海,到底你是矿上打粗的,连一点大公馆的规矩也不懂。四凤:人家不是周家的底下人。鲁贵:他在矿上吃的也是周家的反哪大海:(冷冷地)他在哪儿?鲁贵:(故意地)他,谁是他?大海:董事长鲁贵:老也就是老爷,什么董事长,上我们这儿就得叫老爷。当鲁侍萍到周公馆,鲁贵(轻蔑地):你看你们这点穷相,来到大公馆,也不看看人家的阔排场,尽一个劲儿闲扯。四凤,你先把你这两年做的衣裳给你妈看看这些完全符合鲁贵的奴才性格及所处的规定情景。《雷雨》在语言上的特点,除了上面两点外,还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如:当四凤给繁漪送药,鲁贵总要说一句: 跟太太说一声,说鲁贵直惦记太太的病。 再如,周萍打了鲁大海,侍萍走到周萍面前: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我就是你??你打得那个人的妈。《雷雨》第四个语言特色:在他的戏剧台词中充满了激情和诗意。曹禺自己说过,《雷雨》是一首诗,主要表现在感情充沛,语言中饱含强烈的情绪的内在涌动。(4)《日出》的思想、人物曹禺在1936 年发表《日出》,在文艺界引起热烈讨论,并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日出》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比《雷雨》更为广阔。它以30 年代的天津都市生活为背景,揭示了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的种种社会关系。写《雷雨》时,作者并没有想到要表现什么主题,写《日出》时则有了明确的主题,他诅咒了社会的不公平,预示了黑暗社会的崩溃,把希望寄托在象征光明的劳动人民身上,围绕这个主题,作者写了三组人物:1、群鬼形象:潘月亭、李石清、王福升、顾八奶奶、张乔治;从这组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金钱社会的附属物,是金钱的奴隶。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为了钱,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冒险做公债,甚至准备好了自杀的手枪。李石清为了钱,可以不要脸地巴结潘月亭等人。他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父亲,生来就有钱,为了钱,他甚至连自己的儿子快要病死了也不管。从李石清与潘月亭的唇枪舌剑的对话中看出他们的性格。顾八奶奶是该剧中最富有喜剧意味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富孀,四十四岁,却要当个老来俏,论身材,像个小鲸鱼,手像个馒头,手执像小棒槌,结实得像一条小牛。因为她有钱,所以活在别人虚假的赞美之中,由她的滑稽可笑来讽刺那些金钱奴隶的堕落、腐败的生活和庸俗不堪的人生观念。除此而外还有满口洋文,洋奴思想极其浓厚的张乔治,有自称是中国第一美男的油头粉面的胡四,有凶神恶煞的地痞流氓黑三,有极势力的王福升 这些形象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三十年代都市社会的面貌。2、下层被损害者形象:小东西、翠喜、黄省三;作者专门以第三幕写了下等妓院被损害、被侮辱者的非人生活,为了写这一幕,曹禺曾经冒着被误会的嫌疑,去下等妓院调查和了解过。这里有 金子般 心肠的翠喜,她的精神也麻木,劝小东西忍辱卖身,变成了 可怜的动物 ,靠出卖肉体养家。还有软弱的小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小东西,她无法忍受非人的生活,最后上吊自杀。还有黄省三,本是大丰银行的录事,为了每月十块二毛五,整天写呀写,半块肺烂了,还是拼命工作,到头来却被解雇,用鸦片水毒死孩子,自己想死,但没有买毒药的钱而发疯。3、男女主人公:陈白露、方达生方达生,不是一个可笑的人物,而是个正面人物。是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第一幕他想感化陈白露,但感化不了;第二幕,方达生看到了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更同情小东西;第三幕,方达生到下等妓院找小东西,目睹了人间地狱的生活,增加了他对黑暗社会的仇恨。他对旧社会的不满不同于李石清、张乔治之流,他要立志改革,要跟金八拼一拼。尽管方达生还不是一个革命者,有缺点、单纯幼稚,但他还是追求光明,迎着光明走去。陈白露,曹禺曾讲过《日出》中的人物不是宾主关系,这是对的。但陈白露却是剧中人物联结的纽带。她是一个软弱颓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是奔向社会而未找到正确出路的娜拉。她有许多弱点,为资产阶级思想所腐蚀,要过寄生生活,当方达生要与她成婚,接她时,她不肯,她问: 你有多少钱? 我要人养活我, 我要舒服, 我要出门坐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花钱,要花很多很多的钱。 这种思想来自于她过惯了与有钱人厮混的生活,但她的内心对这种生活又很厌恶。作者为她的性格定下的基调是: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认定自所习惯的生活方式是最残酷的桎梏,却难以跳出自己环境的罗网。她是靠出卖肉体来过这种寄生生活的。她要方达不要太认真,人活着就是那么回事。从这一点看,陈白露与翠喜、小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是被损害者,不过她是高级妓女,只不过身价不同罢了。陈白露的自杀大约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方达生的到来,使她重新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自由、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 我 和现实的 我 的对比,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内心矛盾;二是潘月亭的破产使她恐惧,失去了赖以寄生的经济条件;三是不断的催款给她很大的经济压力;四是小东西遭受蹂躏,上吊自杀身亡给她精神上的打击;五是她开口向一直追求她而自己又从来看不起的假洋鬼子张乔治借钱,却遭到了张的拒绝。上述这些方方面面使她看清了自己的价值,她不过是人家的玩物,别人不会为她牺牲什么,因而她选择了死。陈白露具有多重复杂性格,她挣扎于明暗之间,方达生的到来使她成为一个清醒的沉沦者。她无力自拔: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三组人物出现在戏剧舞台上,而作为历史舞台上相互冲突的两种主要社会势力却是隐在幕后的,一是以金八为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虽未登场,但却处处感到这股黑暗势力的存在和威胁;一是以打夯工人为代表的人民力量,没有出现在舞台上,却象征着光明。(5)《日出》的艺术特点:曹禺写《日出》,主要是受了契诃夫的影响,《日出》在结构上的特点是:①用片段的方法来写,在剧中的人物关系不是主从关系,是互为宾主,事件也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而是用一些人生的零件来阐明一个观念: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②不同于《雷雨》的 锁闭式 (三一律),是人像展览式的,特别是第三幕,几乎 游离 于全剧;③采用了色点构图法,曹禺说: 我想起一种用色点点成光影的后期印象派图画,《日出》便是这类多少点子集成的一幅画面。果若《日出》有些微的生动,有一点社会的实感,那应作为色点的小东西、翠喜、小顺子以及在那地狱里各色各样的人,同样也是构成这一点真实的因子。除了结构上的特点以外,与《雷雨》相同的是:全剧矛盾冲突尖锐,戏剧气氛紧张,人物性格鲜明等特点。《日出》写社会横剖面,视野转向社会的两极对立。它控诉 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社会制度。 不足者 与 有余者 的矛盾对立是剧作的基本戏剧冲突。全剧以陈、方两人作为穿线人物,联系着 人 与 鬼 两个世界。(6)《北京人》和《家》1940 年《北京人》的问世,标志着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转变,他走出了生命的 郁热期 ,进入了生命的 沉静 状态,完成了曹禺追求已久的由 戏剧化 的戏剧向 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 生命的转变: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在《北京人》里,曹禺实现了他的 走向契诃夫 的宿愿。而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作《家》也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思考题:1、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专横、伪善、冷酷)2、分析《雷雨》中繁漪的性格形象(阴鸷果敢、复杂而有深度,她的悲剧意义,和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象征色彩)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雷雨》的语言特点(动作性强、人物语言个性化、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诗意)4、请对《日出》中的人物进行分类(群鬼形象、被损害者形象、男女主人公)5、试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其形象意义将《日出》和《雷雨》作以比较,谈谈两部作品在戏剧结构艺术上的不同。第七章 1927~1937 年的文学创作一、 现代派 诗歌创作1、现代派的由来:30 年代中国诗坛奔涌着两股诗潮:一是 左翼文学 中的普罗诗潮(现实主义革命诗潮),它是20 年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潮在30 年代汇合而形成的时代激流;二是以戴望舒为领袖,以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路易士、废名、李广田、玲君、徐迟等为骨干的现代派诗潮,他们继承的是象征诗派的纯诗化追求。现代派是三十年代中期达到鼎盛的一个新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诗流派。现代派 的得名来自《现代》杂志。在一九三二年日寇侵略上海的 一 二八 事变之后,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于5 月间创办了文艺刊物《现代》,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等这些常在《现代》撰稿的人因此而被称为 现代派 。《现代》这个刊物是不冒政治风险的 、 采取中间路线的 的文艺刊物,与此同时,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文艺杂志,上面所发表的诗歌与上海的《现代》遥相呼应,共同推动着这股新诗潮向前发展的波澜。1936 年10 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把现代派这股诗潮推向顶峰。当时与戴望舒、徐迟一起筹办《新诗》并创办《菜花》、《诗志》的诗人路易士后来回忆说: 我称19361937 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其实南北各地诗风颇盛,人才辈出,质佳量丰,呈一种嗅之馥郁的文化的景气。除了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香港等各大都市,都出现有一定规模的诗刊及偏重诗的纯文学杂志 ,这种现象使得三六年被称作是中国自由新文学运动以来诗的 狂飙期 ,写诗的技巧也至此日益成熟。1937 年7 月,抗战炮声打响了, 纯诗 艺术与时代的要求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诗人群急剧分化,从象牙塔里走出来,重新站队组合,大多数人走向抗战的队伍, 现代派 作为一股诗潮,便逐步衰退下去了。作为新诗流派的 现代派 ,是对二十年代以李金发和后期创造社的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为代表的象征诗派的继承。比如戴望舒1925 1926 年学习法文,直接读了法国象征派魏尔伦等人的作品,他注意到了李金发的探索,但对象征派诗歌中神秘晦涩的怪诞诗风表示不满。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的同时,吸取了20 年代初期象征派诗的经验教训,融化西方象征派、意向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尤其是对温、李一派的继承。现代派的兴起,从一方面看是取新月派而代之;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又是继承了后期新月派的演变趋势。2、现代派的特点:现代派 并不等同于以知性为特征的二十世纪英语系的现代主义,二是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向派的特色,而以象征主义为主。在内容上,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浊世的哀音,青春的病态 ;形式上采用散文化的自由体;表现方法上,以朦胧美为审美原则,采取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在艺术上,反对直接抒情,直接陈述,如卞之琳的《鱼化石》、《圆宝盒》本是情诗,但与徐志摩的《翡翠冷的一夜》、《我等候你》比较,可以看出,现代派并不和盘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是情意的说明,不是架空的理想的抒情,而是形象的创造,意象的呈现,间接的表现,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现代派的创作使中国新诗加深了诗中的知性,提高了新诗的创作艺术。二、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的诗歌特色1、戴望舒的诗戴望舒以《雨巷》的问世而闻名于中国诗坛,他早期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较深,他对法国象征派独特的音节有很大兴味,《雨巷》被叶圣陶誉为开辟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这首诗表现了象征主义轻蔑格律而追求旋律的美学特色,它以浮动朦胧的音乐暗示诗人迷茫的心境。可是《雨巷》刚写成不久,戴望舒又开始对新诗的 音乐成分 勇敢地反叛了。这种反叛主要是对新月派所倡导的诗歌格律的挑战。戴望舒针对新月派的 三美 要求,指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 , 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 , 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 。他主张以情绪的消涨为内在韵律的无韵诗的写法。戴望舒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从实践上找到了代替格律的诗形,及时地写出了《我的记忆》那样以散文美为特点的自由体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诗歌,找到了 适合自己脚的鞋子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戴望舒所起的作用,中国新诗从 白话入诗 的白话诗时代进到了 散文入诗 的现代诗时代。在诗歌创作方面,戴望舒经由早年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他的诗作内容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如《我的素描》: 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 ),也有抑愤之音,如《忧郁》、《古神祠前》。他的诗中所表现的抒情形象可分为两类:①苦闷的孤独者②飘忽愁怨的少女成熟期的现代派诗人代表作有戴望舒的《我底记忆》、《断指》、《寻梦者》、《乐园鸟》等。这些诗作显示出戴望舒的个人特点:脱尽格律体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介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艺术传达方式;现代自然口语的运用。比如在诗《我的记忆》中,就选取了大量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烟卷、笔杆、酒瓶等等,从而形成亲切感;全诗的语调也是平静的,不动声色,确实是一种 有节制的潇洒 。再如《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林稍闪着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在这首诗里,既是听觉意象、视觉意象的叠加,又是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联想)的融合。中间一段是 人 感觉着自然,又仿佛是写 人 对 自然 的追随之意。无论怎样,所有的意象最后定格在 人 的意象上。这种 意 与 象 的浑然一体,人 与 自然 的浑然一体,正是30 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主要追求与特征。也反映出了30年代现代派诗人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其所倡导的 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的诗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诗中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洗尽铅华后的朴素诗句,有一种坚实的力度和崇高的韵致。这一时期的诗歌仍然以写实与象征方法的融合,形式上以半格律的自由体为主。此时的代表作如《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及《心愿》、《等待》、《偶成》等。附:戴望舒诗例: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 堤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 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 那么软... ... 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黏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 明朗, 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 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 婴孩手中乳。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 是春,将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因此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 那里, 永恒的中国!雨巷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 凄清, 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静地远了, 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底记忆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它存在在颓垣的木霉上,它存在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岁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黯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底喧嚣,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它底声音是低微的,但是它底话是很长,很长,很多,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它底话是古旧的,老是讲着同样的故事,它底音调是和谐的,老是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底声音,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它底拜访是没有一定的,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甚至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但是我们是老朋友。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第七章1927~1937 年的文学创作2、何其芳的诗沿着戴望舒开辟的道路继续摸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是 汉园三诗人 ,何其芳正是其中之一。(《汉园集》1936 年出版,三位年轻诗人的合集,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这是更加注重将东西方诗学融合的新一代诗人。)何其芳是在抗战前期很有影响的诗人。1912 年出生,四川万县人。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翌年,转考北大哲学系。22 岁出版散文集《画梦录》,在3 年之后(1937年)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1945 年先后出版诗集《预言》、《夜歌》。1977 年7 月24 日病逝于北京。何其芳不仅是诗人,还是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何其芳的第一本诗集《预言》里收入的诗,基本是在 为个人而艺术 , 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影响下写成的。他曾说自己写《预言》时 只是为了抒写自己,抒写自己的幻想、感觉、感情。 《预言》中的诗写于1931 1937 年,分三卷。其中一部分诗是抒写失去的爱情的。比如《慨叹》这一首诗:我饮着不幸的爱情给我的苦泪,日夜等待熟悉的梦来覆着我睡,不管外面的呼唤草一样青青蔓延,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如今我悼惜我丧失了的年华,悼惜它如死在青条上的未开的花。爱情虽在痛苦里结了红色的果实,我知道最易落掉,最难拣拾。再如《雨天》中这样的低吟:是谁第一次窥见我寂寞的泪,用温存的手为我拭去?是谁窃取了我十九岁的骄傲的心,而又毫无顾念地遗弃?这类诗可以说表现了诗人的刻骨的相思、甜蜜的凄苦,可爱的忧郁,其滋味正如未熟的青果。除了这类诗外,还有对人生前途的咏叹、对往事的怀念。如《花环》: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预言》中卷一、卷二的诗是抒写自己的,以象征的方法、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荒凉现实的绝望的呼喊(如《夜景》)。这一阶段,诗人主要抒写的还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是一种自我沉醉。如果说卷一、卷二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色彩比较浓厚,那么,卷三则反映出诗人在被愈来愈浓烈的战火硝烟刺醒后将目光投向外部世界,从而逐步转变了自己美学追求的一种过渡。正如有的评论者指出的:《预言》是 作者抒写自己和否定为个人而艺术的一个矛盾的混合体 。比如《送葬》这首诗里就表达出诗人想和旧我告别的想法:我燃在静寂中的白蜡烛是从我胸间压出的叹息。这是送葬的年代。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我再不歌唱爱情像夏天的蝉歌唱太阳。在长长的送葬的行列间我埋葬我自己,像播种着神话里的巨蟒的牙齿等它们生长出一群甲士来相互攻杀,一直到最后剩下最强的。从整体上看,《预言》有较高的艺术性,其中一些诗技巧精湛,预言华美、诗感轻灵俊逸,感情纤细柔弱,诗的意象比较朦胧,其风格犹如一朵瑰丽的云,在空中飘浮不定。在语言上基本没有戴望舒等人 文言字 入诗,读起来很顺口,很亲切。诗人真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是在抗战以后。抗战开始到解放前后写的诗收在《夜歌》里(后来改名为《夜歌和白天的歌》)。这本诗集热情地歌颂了革命,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思想上的转变历程。《夜歌》的内容可分为三类:①歌颂抗日斗争题材的诗,如《成都让我把你摇醒》、《一个泥水匠的故事》、《北中国在燃烧》等,这些诗一反早期那种徘徊低吟的状态,诗中充满了乐观、理想的光辉,格调也比较明快。②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投身革命及其改造自身题材的诗;③歌颂革命,歌颂解放区新生活的诗。正是这类诗在当时引导许多青年知识分子走上革命的道路。从整体上来说,《夜歌》的艺术成就不及《预言》,但它明朗朴素、热情乐观,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有热烈的抒情但并非直白粗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比喻,富有哲理,语言是朴素、精炼的现代口语,诗的形式上既不太拘谨,也不留于放纵。3、卞之琳的诗汉园三诗人 中最奇特的一位是卞之琳,他1910 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县;1929 年考入北大英文系,对英国浪漫派和法国象征派诗歌发生了较大的兴趣。1930 年开始写诗,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 年出版《鱼目集》;1940 年出版诗集《慰劳信集》,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1947 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之邀到牛津访问,1949 年回国。新中国诞生以后,任北大西语系教授等职。2000 年去世。卞之琳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在于:他早期的创作对新诗技巧与形式试验方面很专注,在创作实践中受到瓦雷里、艾略特等后期象征派的影响,因此而成为三十到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上的一座桥梁。他既受到了徐志摩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及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东西,①由 主情 诗到 主智 诗的转变,哲理性的东西更多地体现在他的诗中。有研究者认为,在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说他的诗常 于平淡中出奇 ,就是因为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如《投》,由小孩的扔石头,而思及人 被自己不能把握的力量 好玩的拣起 , 向尘世一投 的命运。还有那首著名的短诗《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通过对常见的 风景 的刹那的感悟,讨论了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艺术上,这首诗很短小精炼,却韵味无穷。一种时空互换、主客体互换的距离感存在于其中,使诗的小结构中却容纳着一个博大的世界。②另一个贡献是 诗的非个人化 。他善于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从而加强诗的戏剧化处理,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将个人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我 隐匿起来。这种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是将诗推向 抒情客观化 的进一步发展。卞之琳的诗歌特点:①沉潜、内向、矜持的诗思,在表达情与事上较为曲折,被称为是 距离的组织 ;②诗中知性成分较多, 客观 的抒情,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③善于精炼字句,往往在短小的诗行中蕴含着博大深邃的哲理世界。比如以下几首诗:我在门荐上不忘细心地踩踩,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的房间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地掩一下叫字泪不玷污你写给我的信面。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无题三》我在散步中感谢襟眼是有用的,因为是空的因为可以簪一朵小花。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为是有用的,因为它容了你的款步。《无题五》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地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抗战期间,卞之琳以格律体为抗战的军民们写出了一封封亲切体贴的 慰劳信 ,既传达了时代的战斗气息,有富有生活情趣,从容而又委婉,诗风趋向明朗浅白。但从艺术成就上来讲,前期的艺术水准仍高于后期。三、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一)新感觉派的兴起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学先驱,本着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精华为自己的血肉的原则,就开始介绍、传播、实践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了。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被作为新思潮的一种,得到大规模的介绍。鲁迅早年留学日本,较早地接触弗氏的精神分析说,《狂人日记》,就是以精神病患者的特殊心理状态的镜面取映照封建社会 吃人的本质 。创造社的作家郁达夫、郭沫若等人也采用了弗氏学说来表现主人公的潜意识或性心理。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小说流派的,是20 年代末期到30 年代初期的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 被称为 中国新感觉派 。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世纪世界现代派文学范畴,代表人物是围绕在《文学时代》杂志周围的一批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他们主张直接与传统的写实主义相对立,不愿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直观感受,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进客体中去,以创造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创造所谓由智力构成的 新现实 。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就是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928 年初,刘呐鸥从台湾来到上海。同年10 月,他同戴望舒、施蛰存等一起,创办了小型半月刊《无轨列车》。1928 年底,《无》被国民党政府查封,次年,施蛰存、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又结合在一起,创办了《新文艺》月刊,继续并发展了《无轨列车》的主要倾向,更潜心于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介绍和学习。30 年初夏《新文艺》又被当局查封,但此时新感觉派作为一个流派,已初具规模。1932 年5 月,由施负责编辑的大型文学杂志《现代》问世。《现代》的创刊,标志着这些作家作为一个流派已经集结在一起。该年,刘呐鸥去了日本,代之而起的是穆时英,陆续创新 ,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看作是 过时 的货色。之后,黑婴、叶灵凤、徐霞村也竞相仿效穆时英的作品,发表了一些现代派小说。这样,围绕施主编的《现代》杂志,一个思想驳杂,以解剖畸形都市文化、另辟蹊径的艺术探索为其特征的 现代 小说流派便羽翼丰满,在上海影响巨大,在现代文坛?1935 年,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各奔东西,加上无产阶级文学方兴未艾,新感觉派作为一个流派,也就自然消失了。(二)中国新感觉派创作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新文学是在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诞生的。 五四 文学革命开始,正是西方出现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主义宣言(1916 年)的时候。茅盾、田汉等介绍的 新浪漫主义 ,实质上就是包括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文学在内的现代主义。新感觉派作家正是在 五四 文化开放、吸收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主义的表现派、超现实派、未来派、意识流文学都对它产生过影响,总的说来,主要是显尼志勒(又译为:施尼茨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霭里斯的性心理学这些学说和创作的影响更多。显和弗是同时代人,同住维也纳是同出身于犹太种族的医生。他们分别在文学和科学领域里平行地从事人意识活动奥秘的探索。弗氏的深层心理学和显氏的作品之间,在题材上、风格上都保持着平行。弗氏称赞显尼志勒是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上的见证人。不正常的爱情常是显尼志勒作品中的主题,他对施蛰存的影响较大。读中国新感觉派小说能使人的各种感官都充满感觉印象,这种创作的思维能力来自于霭里斯,他是英国一位很有影响的科学家、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新感觉派非常强调创作主体感觉的重要性。他们力图把主观感觉和主体印象渗透进客体中,使感觉升华,也就是使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对象化、客体化,以表现作家自身所体验到的整个感觉世界。因此,他们对霭氏有关性感觉(触、嗅、听、视)的研究更倾心,也受益不浅。日本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理论,给于中国新感觉派的是最直接的影响,他们理论主张的核心是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创造主观感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艺术世界,反对单纯地、平面地描写外部现实。他们注重取材于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反映都市物质文明,享乐主义和扭曲变形的心理状态。刘呐鸥自幼生长在日本,对新感觉派是十分推崇的。(三)中国新感觉派的创作特色1、在快速的节奏和频率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的生活。中国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可以说,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者中的重要一支。在刘呐鸥、穆时英等人的笔下,多描绘了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从舞女、少爷、水手、姨太太、资本家、投机商、公司职员到各类市民,以及劳动者、流氓无产者等,几乎无所不包。这种描写常常采取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如霓虹灯闪烁变幻似的,迥异于过去小说用从容舒缓的叙述方法表现恬淡的农村风光,宁静的生活气氛。2、追求感觉印象,把写实、感觉和意象融为一体。重视感觉,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征。他们在把握感受对象时,不追求精确,但却比常人的感觉更具体、更丰富、更敏捷、更细腻,而且,带有强烈的情绪感知性和独特性。他们往往将各种感觉交叠复合,以造成艺术 通感 的表达效果,所以,他们无论写人、绘画、记事,总是善于将色、香、味,音、光、形等凭感觉器官,才能体验到的东西细致逼真又交相呼应地描画出来,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立体图,具有一种可触及可感知的艺术魅力。3、将现实生理化,心理现实化,重在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和潜意识的开掘;所谓 现实心理化 ,是指现实生活不再作为一种纯客观现象,而是作为人物的感觉和体验,通过变形处理而出现。因此,现实生活就成了一种掺有特定主观感情在内的心理现象,带有与常不同的新奇特点。所谓 心里现实化 ,是指现实中并不存在,或者虽然存在过,但由于时空而割裂了。他从人物特定的心理出发,通过联想,回忆、幻觉、蒙太奇等手法,形成一股意识流。运用快速跳跃的节奏,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成一片。这样就淡化了现实和情节,强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更多的情况下,新感觉派小说总是把 心里现实化 和 现实心理化 融贯一起,来写人物潜意识和意识的冲突。总之,这类作品所注目的不是性格而是心理情绪,不是以描写事件的客观进程为主而是以展现人物的潜意识见长。这在当时的文坛上,很有独到之处,倍受读者青睐。4、在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中,着力刻画人物的 两重人格 。两重人格是一种变态的现象。它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智与感情相冲突,内心与外表相矛盾。不过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多数人物的两重人格形成的原因不是来自社会和时代,而是来自生理的本能 性欲 。如刘呐鸥的《礼仪与卫生》中的可琼、穆时英《白金女体塑像》中的医生。这些人物的性格两重性,其原动力都来自 力比多 ( 人的本能欲望),这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四)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的创作概况1、刘呐鸥刘呐鸥,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台湾台南人。他从小生长在日本,曾在东京青山学院专攻文学,日本庆应大学文科毕业,精通日文、英文。回国后,又在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攻读法文,并在此结识了班内同学杜衡、施蛰存、戴望舒。刘呐鸥著作有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以及集外的《赤道下》、《A Lady to keep youcompany》等少量小说,还有《电影节奏论》、《关于作者的态度》等论文。这里面以《都市风景线》里面的作品为其代表作。刘呐鸥的创作特点是:①用跳跃的结构,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现代都市的快节奏;②侧重表现现代都市人两性关系中的本能欲望 力比多;③刻意追求主观感受印象,力图表现作者所体验到的整个感觉。刘呐鸥的创作在运用新形式、技巧方面的意义大于作品的思想意义。四、中国诗歌会和臧克家的诗歌创作(一) 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中国诗歌会是 左联 领导的进步诗歌团体,1932 年9 月成立于上海。它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是作为 现代派 的对立物出现的,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廓清后者在诗坛造成的某种迷雾,以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穆木天、杨骚、森堡、蒲风为主要发起人。1933 年2 月中国诗歌会正式创办了机关刊物《新诗歌》,他们在 发刊词 里正式打出了自己的两面旗帜: 捉住现实 和诗歌要 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主要特点和贡献:中国诗歌会认为诗歌的内容应包含三种要素: ①理解现制度下各阶级的人生,着重大众生活的描写;②有刺激性的能够推动大众的主题;③有积极性的,表现斗争或组织群众的内容。特点与贡献:①坚持诗歌反映现实;②推动了长篇叙事诗的写作;③探索了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途径。总之,在阶级斗争面前,诗歌会的诗人们投入生活的激流,抱着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为人民的解放而歌唱,为祖国的自由咆哮,他们不愧为 时代的前哨 , 大众的良朋 ,在当时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宣传教育民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认为大众化是首要的,而艺术性是次要的,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成为 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讲求数量,忽视了质量,大多作品是战歌,急就章,艺术上比较粗糙;把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忽视了非重大题材的作品的价值,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二) 臧克家的诗歌创作臧克家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为探索新诗的发展道路,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的诗作自觉避免概念、口号、神秘和散化,在30 年代诗坛独树一帜。我们可以把诗人建国前的创作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1、《烙印》出版到抗战爆发;2、抗战时期;3、抗战胜利以及到全国解放。这里我们只着重介绍前两个阶段的诗。1、《烙印》与《罪恶的黑手》创作及艺术风格:《烙印》中的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写诗人自我,另一类是描写农民等下层人民的。第一类诗表现的诗表现的是这样一种思想:个人的力量抵不住浓重的黑暗社会,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感叹。如《生活》、《像粒砂》。而在另一类诗中,却集中表现了臧克家那种坚忍、苦斗的思想情感与人生的态度。他的眼睛向下,关注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如《老马》、《贩鱼郎》、《难民》、《歇午工》、《当炉女》等。《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冰花》: 是谁家的年轻小伙子,倒在了这平川大地,身边的破碗里结着冰花,一根棘条上咬烂了狗牙!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一领老破袄盖住了头,不肯把脸向着宇宙,红肿的双腿上绽开了花朵,冷风吹着血水流落。不做一声哀叫,任人掩鼻从两边跑过,身下的一层薄薄冰绡,把他和大地结成了一个。夜来落过一场大雪,银白把一切肮脏镀过,等太阳重放光明,人间破上个大血窟窿。这一时期臧克家的风格已经形成 朴素严谨,含蓄精炼,有 山野葵花 之称。他早期的诗在形式上受过闻一多的影响,讲求韵律,但不像闻一多那么严格。在语言运用上,臧克家做到一字不苟。如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难民》: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告诉了他们的来历,一张张兜着阴影的脸皮,说尽了他们的情况。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一串亲热的眼光,在这群人心上抽出了一个不忍的想象:这时,黄昏正徘徊在古树梢头,从无烟火的屋顶慢慢的涨大到无边,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铁力的疲倦,使人和想象一起推入了朦胧,但是,更猛烈的饥饿立刻又把他们牵回了异乡。像个天神从梦里降落到这群人身旁,一条灰色的影子,手里亮出一支长枪,一个小声,在他们耳中开出天大的响:年头不对,不敢留生人在镇上。唉!人到那里灾荒到那里!一阵叹息,黄昏更加了苍茫。一步一步,这群人走下了大街,走开了这异乡,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这首诗展现了难民的凄苦、苦难的境况,和三十年破产了的北方农村的恐怖景象。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白描手法,真实简练地描写了一群难民在薄暮时光流落古镇到黑夜离开的过程。没有主观的说明、抽象的议论,架空的抒情,纯粹以写实的笔调、朴素的生活形象打动读者,艺术性较高。《罪恶的黑手》:诗人自己认为《烙印》在外形上有些拘谨,《罪》要向 博大雄健处走 。长诗《罪恶的黑手》主要写帝国主义在中国修教堂,揭露其 文化侵略 的实质,表露了诗人对宗教意识的批判态度,同时对工人阶级的反抗寄予了希望,此时已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但艺术性和影响不及《烙印》。2、抗战时期:抗战初期,臧克家的诗风坚定而乐观,起着鼓舞读者的作用。像诗句: 抗战!抗战!将敌人的脚跟,从我们的国土上斩断。 作者自己也承认: 在表现方面,比较放开了一些,同时也粗糙了一些,多数作品不及抗战前作品的精炼、谨严。3、臧克家诗创作的艺术特点:①以格律形式反映社会现实;②擅长比喻,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③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④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五、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抗战前期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冷落到繁荣的过程。无论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发展。其中,表现抗日和暴露国统区黑暗现实是最主要的两大题材和主题。在讽刺暴露文学创作中,张天翼在当时可谓是一名先锋。鲁迅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 中基本上属于讽刺小说,曾被誉为是中国30 年代文坛上最大的笑匠,他和老舍是现代讽刺小说的双璧。1、张天翼的创作内容:张天翼的创作题材广泛,几乎接触到中下层社会的各个方面,抗战爆发前,张天翼作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突出地表现在对各类小市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描绘,塑造众多这类平庸可笑的形象,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比如《稀松的恋爱故事》,写了青年罗缪与朱列的恋爱过程。他们的恋爱就是逛公园、看电影。张天翼笔下的这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恋爱过程不是那种甜蜜的爱情生活,而是酸溜溜、庸庸碌碌的低级趣味。当时的读者已经厌倦了那种小资产阶级恋爱的情调和趣味,张天翼的这个写法自然赢得了较高的评价。还有他对中流社会中的人物的灵魂所作的生动的刻画,如《皮带》中的邓炳先生,为了升官出尽了洋相;《贝胡子》里的贝胡子骂借他的钱未还便死去的人是故意作圈套,骗了他的钱去阎王那里躲债,当动员为抗战捐款时,他迫于形势费了很大劲捐了一毛钱,还想为此登报。作者活画出了这类人物的灵魂。而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类题材的作品中,最杰出的是《包氏父子》,既有对小市民心理的深刻剖析和讽刺,又有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揭露和批判。②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他着重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他在反映这种阶级关系的同时还描写了地主内部的斗争,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如《万仞约》、《清明时节》等作品,而像《菩萨的威力》、《儿女们》等作品,则反映出农民的反抗和暴动。这类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③从五四到30 年代,尤其是叶圣陶的《稻草人》出版后近10 年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几乎是空白。儿童读物一般是从外国译来的童话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作品。张天翼填补了这片空白。他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蜜蜂》、《金鸭帝国》等童话想象丰富,故事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又富于教育意义。2、《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抗战前期,张天翼的作品并不很多,但《速写三篇》(《华威先生》、《新生》、《谭九先生的工作》)却是很有影响的。《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在抗战前期的代表作。《华威先生》发表于1938 年,当时的一般作家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沉浸在异常乐观的气氛里,很少注意到阻碍抗战的暗流;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则不同于那种盲目乐大的影响。《华威先生》表明了作者对抗战的清醒认识。华威先生这个形象的意义在于通过人物性格透视了当时社会环境,从而揭示了国民党包而不办,名为抗日,实则限制人民,防范人民的本质,华威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国民党上层分子在抗日初期的一个缩影。《华威先生》标志着作者艺术上的更趋成熟。辛辣的讽刺是《华威先生》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有两点:①真实与夸张的统一。讽刺的生命来自于真实。华威先生的形象是真实的,国统区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官僚,作者对华威先生的描写是真实的,同时又是夸张的。通俗地说,这个形象是放大了的,放大是真实与夸张的统一,是讽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合理的夸张能更充分暴露事物的本质;②对比手法的运用。用这种方法,作者无需去发议论,只用事实来说话,一经对比,矛盾便暴露出来了,讽刺效果即显示出来,这就使作品有内在的讽刺力量,而非外在的油滑之笔。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华威先生参加三个不同的会议的三种不同态度的对比,活画出华威的性格。张天翼小说的语言特色:准确、诙谐,比较规范,采集了不同职业、阶层、地域的口语,具有广泛性。他的作品中很少运用方言,语言干净利落。第十二章1937~1949 年的文学创作(思潮与诗歌创作)一、1937~1949 年的文艺思潮:(一)、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伟大的全民抗日战争由此展开。经过8 年的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但随后又发生了全国内战,直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期间,中国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要求文学担负起民族救亡的使命。这12 年(通常又称40 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密切的联系。由于战争局势的变化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时代审美倾向,这又决定着不同的创作潮流与趋势。这一时期全国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即:国统区(国民党统治的地区)、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地区)及上海 孤岛 (1937 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后,租界处于被包围之中的特殊地区,直到1941 年12 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进入租界为止)。这样就形成了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二)、文学创作思潮这段时期走过的路程:1、抗战初期(1937 年7 月 1938 年10 月)① 文协 的成立: 1938 年3 月27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文协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② 这一时期的文学从文体上看:首先,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题材;其次,诗歌朝广场艺术方向发展,追求通俗、鲜明、昂扬,出现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宣传和鼓动的形式;第三,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上唱了主角。③从主题上看,此时期的文学以宣扬 英雄主义 ,宣传抗日救亡为核心,表现民族解放战争中新人的诞生,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与形成,色彩单纯而鲜明。2、抗战中期(1938 年10 月 1944 年9 月)抗日进入了相持阶段,特别是1941 年皖南事变的发生,国内局势发生逆转。初期受速战论鼓动的昂扬激奋的社会心理,已经慢慢沉静下来,人们开始正视战争的残酷性和取得胜利的艰巨性,正视由于战争而沉渣泛起的各种封建文化的积垢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①在主题上,该时期的文学显著地增加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作家在苦闷和抑郁中开始更加深刻的思索,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重新认识自己,为民族的振兴寻找新的出路,从而使得此时期的文学向多思维、全方位的观察转变,爱国主义的主题也得到了扩展和深入,创作题材向纵深的立体的方向开掘;②此时期的文学体裁以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为主。③此时期的文学格调是凝重、深沉的。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 年9 月 1949 年9 月)由于1944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废止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的议案,由此在国民统治区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文学又一次获得了活力。①此时期的文学主题集中于两个领域:对黑暗的诅咒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以及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②此阶段,各种文学体裁都充满了活力;③各种作品都笼罩着时代大转折时期所特有的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从而呈现出繁复的音响。不过,讽刺乃是此时期文学最鲜明的主色调。相比之下,国统区文学的基调是沉郁凝重,间杂有戏剧性的批判色彩;而解放区创作的基调则是明朗、素朴的。(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讲话》是40 年代延安整风运动的产物,它论及了延安整风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文艺运动有现实针对性,对革命文艺历来所关注并需要重点解决的诸多问题也作了系统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 的产物。2、《讲话》的核心是讨论文艺 为群众 和如何 为群众 的问题,目的在于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此外,在《讲话》中还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为其阐释的重点,确定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总结:二、抗战时期,中国诗歌的发展情况(一)、艾青的诗歌创作艾青是抗战时期中国诗坛上一颗最亮的诗星,曾被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称为 中国诗坛的泰斗 。1、艾青诗歌的创作历程:A、艾青抗战爆发前的诗歌创作:当 新月派 、 现代派 的诗风(后期走向颓废)弥漫诗坛的时候,艾青、田间、臧克家等青年诗人为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流。1932 年,他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 我的保姆》及其他八首诗,后来结成他的第一个诗集《大堰河》。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除此而外,在早期,诗人还写了许多短诗,其中《太阳》、《春》、《黎明》等构成了一组向往光明、歌唱理想的诗篇。艾青早期的诗作初步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带着深沉的忧郁,语言朴素而形象,形式自由不受拘束,一方面,他抒发了自己对旧世界的诅咒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和光明的向往。B、抗战时期是诗人创作的高潮期。这一时期,诗人的视野扩大了,诗的主题开掘更深了。短诗集有《北方》、《献给乡村的诗》、《旷野》、《黎明的通知》等等;这一时期,诗人将对祖国苦难的忧郁和对光明、对理想的欢愉结合在一起,对祖国苦难的认识更深沉,对光明的认识逐步深化。抗战时期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新时期以来,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代表作《光的赞歌》。2、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①、艾青诗歌当中的意象艾青40 年代的诗作中出现的意象是多姿多彩的,表现了诗作 向善 的精神内质,它们既是诗人所具体描绘的形象,也是诗人强烈、深厚的情绪的客观对应物。它们是诗人爱与恨、真与善的最高意义的表达,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主题。如:a、 雪与雾 ,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而出现在艾青的诗作中的;b、 土地和旷野 ,这组意象有着多重含义:首先是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其次是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另外,还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对他们的命运的关切与探索;c、 黎明和太阳 ,艾青始终如一地热情歌颂着太阳、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焰、生命、红旗和胜利。这组意象是艾青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首先,它们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其次,也是对革命战斗者精神源泉和其前进动力的解释;第三,这组意象也是寄寓着诗人追求真理,挑战旧社会,向黑暗势力搏击,向美好明天进发的思想趋向;d、 生与死 ,这组意象是对英勇战斗和不畏牺牲的战士品格的写照。②、艾青诗歌中的主导性精神意识:反叛意识、苦难意识、平民意识、战斗意识;③艾青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A、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坚持和发展。艾青的诗始终坚持 忠于现实,用自己的全部智能去和现实结合,随着发展和变化 ,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诗的主体性和艺术性,从而把诗歌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B、吞吐容纳中外古今的气度。艾青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继承,同时也明显的留有西方象征主义、印象派诗歌艺术的影响痕迹;C、对形象、形式和语言方式的重建。在诗歌形象上,艾青避免了当时存在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保证了诗的整体质量;艾青创造了别具一格的 艾青体叙事长诗 ,他的长诗代表了当时长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特点是:通过人物特写揭示人物灵魂,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始终保持着抒情性、诗意化的特征,在总体上有着雍容的风度和浩荡的气势;语言上,艾青的诗歌是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他的诗朴素、严谨、语言深入浅出,具有生活实感,因此能够走向民众。七月派 诗人群:在艾青的影响下诞生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发轫以1937 年《七月》杂志的诞生为标志,这群诗人以胡风、绿原、阿垅、孙钿、邹荻帆、冀汸、鲁藜、牛汉等为代表,追求对待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要持一种 突进 与 结合 的态度,强调诗歌的现实性和、个性、艺术性。他们的诗气质狂放、勇敢自信,诗歌内容以描写 忧患、郁愤、苦难、苦斗 ,抒情风格是喷发型的,明朗、朴实、激越、豪放。(二)、冯至的诗歌创作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冯至,原名冯承植,1905 年9 月17 日出生于河北涿州,1993 年2 月22 日去世。他的一生中创作过诗歌、散文、小说,并且翻译了许多德国诗人的作品,如里尔克、歌德、诺瓦利斯等,并对歌德等德国诗人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他对中、德文化交流作出巨大的贡献,并为此获得了众多的殊荣。冯至解放前的诗歌创作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早期:抒情诗的创作(20 年代)此阶段冯至的诗以抒情诗为主,以1927 年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1)、前一阶段的内容多表现幻与美的悲剧,爱的渴望,与渴望未得时的忧郁,青春式忧时伤世的苦闷,作品有6部叙是诗和梦幻剧:《吹箫人的故事》、《绣帷幔的少尼》、《蚕马》、《寺门之前》、梦幻剧《河上》、《鲛人》,这些作品多以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来展示诗人心灵的探寻和对人生悖论的理解,表现了冯至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人生的悲剧性感受和思索。早期的抒情诗以抒写泛化的友情和母爱为主,后来发展到纯爱情诗,如1926 年《蛇》: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爱情在冯至的世界里都是悲剧性的,带有凄苦、哀绝的色调,在艺术上,诗人善于运用意象收敛情感,使情感客观化,开了中国现代诗用意象抒情的先河。(2)、第二个阶段,走向现实,他对人生的体验上升到一个真实的层面。此阶段的内容有:对现实的否定;从人情、文化的角度,批判现代文明,使作品具有厚实的现代性;面对现代荒原 ,诗人返回内心,向自己发出追问,在矛盾中体味人生的虚无与不定,生与死的迷惘和意义。在20 年代末,诗人能在弃绝现实固守孤独中,抛开虚幻的理想,沉潜下来对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进行思考,这在当时是极可贵的。他对自我的寻觅和反省,在当时诗坛是一种超前的探索,是理性、现代性的。因此,鲁迅称他为: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并不过分。2、中期(艺术高峰期):哲理十四行(40 年代)30 年代,冯至为了克服空虚,前往德国海德贝格大学求学。在德国,他接受了法国诗人瓦雷里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歌德、里尔克、诺瓦利斯、荷尔德林的诗作及理论,受到里尔克深刻的影响:①对心灵和精神的倚重②对观察和体验的领会《十四行集》大都写于1941 年前后。冯至在创作中,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一般人不易发现的哲理。有这样三方面:A、平凡与伟大和解;显示了一种人到中年的成熟与沉着: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就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为你祈祷,为了人生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B、人与宇宙万物相统一; 人与宇宙万物不再对立,而达到了和谐交融: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声: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C、生与死之间相转化。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最辉煌的完成。而生命的奇迹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努力的求生和自觉的死亡是统一的,而作为一个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应勇敢地担当自己所应担当的,从容地接受属于自己的生死。我们准备着深深的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息,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了不动的形体。什么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展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谷都丢在泥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脉脉。难能可贵的是,冯至在《十四行集》中,并没有像西方现代派诗人那样做空洞的思辩,他把目光投入到现实中,只不过他思考的方式不同,更多的是从人类整体的生存、生命意义去把握,即介入又保持理性的思考,是从容、达观而平实的。(三)、九叶派诗人的创作成就及艺术特色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1、九叶派的形成1947 年7 月西南联大的穆旦、杜运燮、袁可嘉、郑敏与上海的围绕在《诗创造》杂志的几位诗友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杭约赫,以文会友,走到一起。后来在《中国新诗》上经常发表诗歌,也有较为统一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有人称之为: 中国新诗派 。1981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集》,选入了这九位诗人的作品,此时穆旦已经去世,但 九叶派 的称呼不胫而走,在海内外流行开来。2、九叶派的艺术特色:(1)、在艺术上,力求知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象征与联想,让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把思想、感情寄托于活跃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通过烘托来取得总的效果,借以增强诗篇的厚度和密度,韧性和弹性。(2)、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手法相融合。(3)、在内容上,关注动乱的时代和民族命运,充满忧患意识;对现代工业城市腐朽的一面进行了鞭挞,对新城市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知识分子自身进行了严厉的反省与反讽。3、九叶派代表诗人 穆旦的诗:(1)、穆旦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937 至1948 为第一阶段,这里有着叶芝、艾略特、奥登诗风的明显影响;1957 年写的几首诗是第二阶段,诗风明朗,诗人把过去的自己看作阴影,他要埋葬过去,欣然走出自己; 1976 年写的十多首诗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诗人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自如地运用现代诗的表现手法,也考虑到民族语言和民族诗风的长处,他的创作达到高峰。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森林:没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一方。我的容量大如海,随微风而起舞,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我的牙齿。没有人看见我笑,我笑而无声,我又自己倒下去,长久的腐烂,仍旧是滋养了自己的内心。从山坡到河谷,从河谷到群山,仙子早死去,人也不再来,那幽深的小径埋在榛莽下,我出自原始,重把密密的原始展开。那飘来飘去的白云在我头顶,全不过来遮盖,多种掩盖下的我是一个生命,隐藏而不能移动。人:离开文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人,在青苔藤蔓间,在百年的枯叶上,死去了世间的声音。这青青杂草,这红色小花,和花丛中的嗡营,这不知名的虫类,爬行或飞走,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和跳跃的猿鸣,鸟叫,和水中的游鱼,路上的蟒和象和更大的畏惧,以自然之名,全得到自然的崇奉,无始无终,窒息在难懂的梦里。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森林: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人:是什么声音呼唤?有什么东西忽然躲避我?在绿叶后面它露出眼睛,向我注视,我移动它轻轻跟随。黑夜带来它嫉妒的沉默贴近我全身。而树和树织成的网压住我的呼吸,隔去我享有的天空!是饥饿的空间,低语又飞旋,象多智的灵魂,使我渐渐明白它的要求温柔而邪恶,它散布疾病和绝望,和憩静,要我依从。在横倒的大树旁,在腐烂的叶上,绿色的毒,你瘫痪了我的血肉和深心!森林:这不过是我,设法朝你走近,我要把你领过黑暗的门径;美丽的一切,由我无形的掌握,全在这一边,等你枯萎后来临。美丽的将是你无目的眼,一个梦去了,另一个梦来代替,无言的牙齿,它有更好听的声音。从此我们一起,在空幻的世界游走,空幻的是所有你血液里的纷争,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祭歌: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1945 年9 月诗八章(又名:诗八首)1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2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3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春草一样的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4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那窒息着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5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那移动了的景物移动我底心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6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制造自己在那上面旅行。他存在,听从我底指使,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7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的形象,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8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它对我们的不仁的嘲弄(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1941 年2 月二、国统区的戏剧和小说创作:(一)、陈白尘的戏剧艺术特色: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还产生了优秀的讽刺喜剧,陈白尘是这一时期国统区成就和影响最大的剧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悲剧《岁寒图》和喜剧《升官图》。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陈白尘的喜剧作品的艺术风格。1、在题材和主题上,陈白尘一般不取材家庭生活,而擅长把讽刺的矛头直指与全中国人民生死攸关的政治问题上,尤以揭露旧中国 官场 的丑态为特色,表现出相当的胆识。比如发表于1936 年的《恭喜发财》,嘲讽了当时借抗日救国之名,搜刮民脂而肥私的官僚政客;另外还有抗战初期写的两部讽刺喜剧《魔窟》和《乱世男女》,前者对沦陷区 维持会 汉奸竭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后者则集中鞭挞了国统区一伙儿打着 抗战 旗号,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 都市沉渣 ,透过这群乱世男女的表演,让人们感受到这种生活的真正成因正是国统区腐败的政治风气。而陈白尘的《禁止小便》和《升官图》则都以锐利的笔锋,直截了当地掀开了国统区 官场 的内幕,特别是《升官图》在暴露、讽刺官僚政治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2、陈白尘的创作个性中具有相当活跃的幽默感,他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可笑的因素,将题材作特殊的喜剧处理,他的喜剧风格是明朗、尖锐而又浓烈、泼辣。除了将讽刺寓于幽默之中外,陈白尘还常运用滑稽手法加强讽刺的力度和深度,是我们从夸张变形的外观形式之中,深深感受到那些人物灵魂的 丑陋 。3、陈白尘的笔下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 群丑图 ,这正是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喜剧的深厚传统而形成的其又一大特色。4、陈白尘善于设置一个个讽刺性的喜剧场景,比如《升官图》,首先把人物行动的强烈性(追求升官发财)和实际结果的虚幻性(好梦不长)作了极可笑的对比;其次, 梦境的设计,以及剧中时间、地点、人物官职含混不清,为充分使用戏剧必不可少的夸张、变形,甚至荒诞的手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5、陈白尘的喜剧语言通俗、精练而又充满滑稽的夸张,他运用了漫画式的手法,生活化的台词中加进一两句政治用语,使得作品的讽刺喜剧效果十分的强烈。(二)、张爱玲和钱钟书这一部分除了简单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之外,其余的内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自学。第十三章1937~1949 年的文学创作(解放区的文学)一、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作品1、赵树理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赵树理既不同于五四以来的作家,也不同于解放区其他作家,他的创作道路是独特的。首先,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及心理状态有深切的感受,了解山西的风土人情。这是他创作的丰厚基础。他不是单凭灵感一鸣惊人的作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他基本上是立足于为农民创作,座谈会之后,更坚定了这一特色,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等给文坛带来了浓郁的解放区农村的生活气息。赵树理的创作显示了独特的风格特点(大众化、通俗化),这种风格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而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代表了解放区文学的时代风格。赵树理的小说可以称为 问题小说 ,但不同于五四时期那种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问题小说。他的创作意图是明显的,证明他重视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由于他有雄厚的生活基础,他的作品又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有美感作用,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说,赵树理不仅抓住了时代的特点,把握了新时代农民的脉搏,而且做到了艺术上的民族化、大众化和通俗化,因而他的作品可以雅俗共赏。后来在20 世纪50 年代,以赵树理为首形成了当时风格最为突出的文学流派 山西派 ,又称 火花派 、 山药蛋派 。2、赵树理笔下的各类人物形象赵树理是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他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增色不少。他笔下的农民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农民,并不像有些小说里的人物穿农民的衣服,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首先,从视角上讲,他处处以农民的感受、农民的现实落笔,用农民的眼睛去看的,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或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观察、描写农民,而是以农民的直接感觉、印象和判断为基础的,因此农民们觉得赵树理的小说读起来很亲切。其次,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持者严肃、诚实的创作态度,准确地描写了在新时期里正在成长的先进农民们,最初阶段的精神面貌和他们头脑中落后的意识的矛盾。赵树理笔下的人物形象可分以下几类:(1)、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形象,如小二黑、小芹、李有才、铁锁、三喜、金桂等。赵树理在对他们的塑造上是真实的,没有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去把人物理想化,写成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2)、中间人物,这一类写得最成功。二诸葛、三仙姑是这类人物中最丰满的两个,集中了作者的幽默讽刺才能。(3)、老杨等农民式的干部形象。赵树理将两种干部作对比,从正反两个侧面揭示了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并且批判了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3、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赵树理的创作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即走民族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叙事结构上,讲究情节与完整性;(2)、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 评述式小说 的特点,比如写人物,很少作静止的描绘、分析和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中、矛盾冲突中去写;(3)、在语言上采用农民的语言,不仅在对话上,在叙述、描写中都采用大众化、通俗化的农民语言。加上幽默风趣,就构成了赵树理语言的独特风格,是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家,而且他的语言由于汲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4、赵树理小说的戏剧性:赵树理的小说中另一大特色是,具有较强的戏剧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舞台性和动作性赵树理的小说语言是充分舞台化的,叙述语言被压缩到最低限度。(2)情节安排富有戏剧化冲突感赵树理的小说特别注意在冲突中塑造人物性格,在冲突的发展中迅速揭示人物性格。(3)故事结构的戏剧情境化主要指的是作品中存在类似戏剧的巧合性。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总的说来,赵树理的出现使现代小说向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转变,他的小说是中国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一个必然发展,他的小说同时也是五四时期 问题小说 的必然发展。他的小说是普及与提高的范例,他创造了评书体的小说形式,而且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个文学流派。二、孙犁与 白洋淀派 小说孙犁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作品以新鲜的题材,新鲜的语言、新鲜的表现方法震动了文坛,曾风靡全国。孙犁在这一时期创作了数十个短、中篇小说,如:短篇《芦花荡》、《荷花淀》、中篇《村歌》等,解放后都编入了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中。孙犁小说的特点:1、题材: 孙犁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取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他的作品大多不是直接描写惊心动魄的宏伟场面,而是选取日常生活,捕捉时代激流中的一朵浪花,以纤细、细腻的笔触从侧面反映了伟大的革命斗争。2、人物特点:孙犁笔下的人物,一般都具有明朗乐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别突出的是,他塑造了纷然多姿的农村妇女形象。据统计,《白洋淀纪事》共描写了60 多个妇女形象。孙犁在作品中体现了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重点放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上。3、浓郁的抒情风格:孙犁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能抓住与主观心灵最契合的一瞬间,将其他的部分忽略。他的小说总是选取生活的一个片段,并无特别完整的故事情节,以情至胜而不是以故事至胜。因此他的小说更接近散文的写法,这样可自由自在地抒发感情。孙犁小说的散文化、诗化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善于将情与景的描写溶于一炉: 孙犁的小说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单纯、简洁、明净,犹如一幅幅动人的水墨画。B、语言方面:通俗而又优雅,简练但又细腻,明快又含蓄,淡中寓浓,柔中隐钢,富有诗的韵味;C、浓郁的家园情调孙犁不但不在作品中淹没农民的家园意识,反而十分注意描写家的美好形象,激起人们的向往,他善于抓住分别和团聚这两种最有表现力的场景,予以精心的描绘,使家园的意念、气氛变得十分强烈。三、新歌剧《白毛女》在形式上的创新1、新歌剧的发展情况:中国的新歌剧是从五四以后诞生的,新歌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肯定下来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它是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其他民间歌舞、戏曲的优点,结合西洋歌剧和五四以来的话剧形式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新歌剧以《白毛女》成就最为突出、影响最广泛。《白》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被称为是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1951 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2、《白毛女》的艺术成就:《白毛女》的主题思想是反映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可以说,喜儿被逼成 鬼 概括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深重灾难,她由 鬼 变成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全中国人民的胜利的赞歌。《白毛女》在艺术上的成就,在于创造了新歌剧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为发展中国新歌剧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构成歌剧的三大要素:语言、音乐和戏剧中国歌剧(包括戏曲和新歌剧)与西洋歌剧不同之处在于,各因素之间的比重和地位不同。西洋歌剧把音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把许多戏剧情节放在幕后处理,因而西洋歌剧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发展出了重唱、合唱、以及咏叹调、朗诵调等。从音乐的角度看,西洋歌剧比中国的更先进,但从戏剧的角度看,西洋歌剧不及中国。中国歌剧是歌、舞、白(对白)、剧达到高度协调统一。《白毛女》正体现了这样的艺术特点:(1)、在语言方面,《白》基本上是通俗的口语化的语言,歌词洗炼、平易,有陕北民歌的风味,又有诗的素质: 北风吹,雪花飘 一段唱词以民歌的比兴手法入题。道白也简短精炼,朴素平易,很有表现力。(2)、音乐方面,《白》的音乐有的是利用民歌、秧歌的旧调子(如 小白菜 、 捡麦根等),有的是根据民歌、秦腔等改编的,有的是创作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洋歌剧的领唱、齐唱、合唱,如最后喜儿讨伐黄世仁时的一段,八部合唱八个声部,将 我们要翻身 的呼声推向顶点。(3)、戏剧方面,继承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曲折完整,矛盾冲突集中,注重抒情等特点,外部表现上也继承了传统戏曲 唱念做打 四种艺术手段并用,在结构上继承了传统戏剧点线分明的结构。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白毛女》的语言是民族化的、音乐是民族化的、戏剧也是民族化的。尽管它在艺术表现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观众份额诶长喜爱这种艺术形式。继《白毛女》之后,中国涌现出大量的歌剧作品,如《五朵金花》、《洪湖赤卫队》等,都受到欢迎。四、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诗歌领域出现的第一颗耀眼明珠。1、长诗的主题:《王贵与李香香》最大的特点是把被压迫农民的爱情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密不可分地联系起来,只有革命胜利了,他们的爱情和幸福才能实现。可以说,长诗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革命与恋爱的主题。2、人物:整部诗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王贵、李香香、崔二爷,人物的形象比较单纯,王贵有个性的发展过程,相较之下,崔二爷的性格形象是定型的,有些概念化的倾向。3、艺术特点:①写实的风格,叙事的才能在抒情与叙事的关系中,李季以叙事为主,寓情于叙事,这不仅表现在长诗中,他的一些抒情短诗也有一个小故事。②浓郁的民歌风味,独特的符合农民的想象方式。《王贵与李香香》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色是对信天游的运用,陕北的信天游体现了农民的想象方式,此外还大量地运用比兴手法:a、比兴融为一体,如: 太阳出来满天红,/革命带来好光景 ;b、兴与赋结合在一起,如:隔窗子瞭见雁飞南/香香的苦处说不完 ;c、只是起兴的作用,如: 马兰开花五瓣瓣,/王贵拦工整四年 ;d、比喻在后,叙述在前,如: 老狗你不要耍威风,/大风要吹灭你这盏破油灯 。③、语言朴素、自然。诗人融汇了大量农民的口语,使长诗显得很生动。如: 明里察来暗里访,/打听谁个随了共产党 等。分析题:第一章1917-1949 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 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 文学革命 、 封建复古主义 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 王敬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文学研究会被称为 为人生 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 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理论主张:积极提倡 为人生 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 五四 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创造社:1921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新月社:1923 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 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 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 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 文以载道 、 代圣贤立言 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 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 乡土文学 。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 年3 月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中国诗歌会:1932 年9 月成立,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会刊《新诗歌》。诗内容方面提出 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方面提出 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京派:是30 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称之为 京派 ,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 文艺》。京派 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论语派:论语派是30 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 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文协:1938 年3 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联系,起了积极作用。孤岛文学: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 年11 月上海沦陷至1941 年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 鲁迅风 的论争。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九叶诗派:是40 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战国策派:活动于抗战中期,因陈铨、林同济等创办的《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文艺上主张以 恐怖 狂欢 虔恪 为创作的 三道母题 。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第二章鲁迅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 吃人 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 病苦 ,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 病苦 ,以惊醒 不幸的人们 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 ,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阿Q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 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在未庄,阿Q 受到影响要 革命 了,他的 革命 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的思想是: 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揭露得异常深刻:揭露了礼教的 吃人 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 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 吃人 也 被人吃 。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 救救孩子 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 忧愤深广 的特色。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 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变态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变态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分析评价《阿Q 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阿Q 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 的典型形象。阿Q 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 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阿Q 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 男女之大防 。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 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阿Q 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 是一个 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 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 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 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艺术成就: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 瞪着眼睛说: 我们先前 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 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 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 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 五四 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1、小说集《彷徨》中, 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 一个可怕的新党 ,常在报刊上 发些没顾忌的议论 ;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 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一:1、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2、白描手法,采取 画眼睛 和 勾灵魂 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艺术特色二: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一、思想方面:它以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鲁迅杂文以 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为主要思想内容,由此构成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色:一、批判性(战斗性)。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中批判封建父权、夫权、妇女节烈观等等。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保守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一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击。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二、深刻性。鲁迅的杂文对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辨证哲理。如《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和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的循环,这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是何等的深刻。《拿来主义》中批判封建闭关主义,论述国家民族应对世界采取开放态度,以及开放的意义和方法,见解精辟。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鲁迅后期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一、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杂文广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罪行。二、对旧中国社会、文明进行了更广泛的批判,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种种病态心理现象也予以深刻剖析。三、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表现在: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批判现实时,深挖坏种祖坟,批判封建历史时,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如《病后杂谈》等。辨证分析各种问题。能运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如作者后期能运用阶级分析揭示国民性在不同阶级阶层身上的不同表现,以及国民劣根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并对比民族性优点作了开掘和发扬。四、后期杂文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纪念左联五烈士。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一、形象性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如《拿来主义》中以 大宅子 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二、抒情性。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三、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四、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五、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语,常 以子之矛攻子之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盾 ,充满幽默感。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小说塑造了各类古人形象: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如《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历史是上 中国的脊梁 ,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复仇英雄形象,如《铸剑》中的复仇英雄眉间尺和宴之敖。讽刺性的人物,如《出关》的老子,《起死》中庄子。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1、 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如《铸剑》原文献只简略记叙复仇故事,鲁迅则着重于性格刻画,这是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2、《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如《铸剑》是一浪漫主义之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等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形象。3、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如《补天》中女娲腿间的 古衣冠的小丈夫 ,《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等。这些现实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作者还常使这些人物说些现代语,如 时装表演 、 莎士比亚 等。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一、《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 无物之阵 这样的 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别》中 彷徨于阴暗之间 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 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艺术特色: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文体不很一致。如《狗 猫 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一、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妈妈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二、刻画人物方法有: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三、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 我 作者自己。 我 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 我 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第三章郭沫若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 五四 时代精神。《女神》是 五四 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 自我 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 天狗 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凤凰涅磐》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创造精神表现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2、对20 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3、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三、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磐》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 五四 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历史小说在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 自我表现 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 自我表现 。诗中的 自我 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 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 五四 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 五四 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不足之处: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端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基本思想是:1、宣扬 舍身报国 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民族罪人。《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 士为知己者死 而升华为雪家国 公仇 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屈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爱国的政治路线,以郑袖等为代表的卖国路线。剧中的屈原受尽迫害而始终坚持斗争。宣扬 把人当成人 的民权思想,鞭挞了暴君的黑暗暴政。《虎符》写的是姬夫人舍身窃符,窃符后为不辱信陵君名声而自戕身亡。整个剧本贯穿着 把人当成人 的主题思想。《高渐离》歌颂义士高渐离为刺暴君秦王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英雄气概,宣扬了 除掉暴君 的思想。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以正义力量对垂死力量的对比悬殊的勇敢抗争及其过程中身历的磨难与痛苦。如屈原经常使人物处于两难处境,来创造浓郁的悲剧情境,从中展示正义人物人格与道义的美。如聂嫈在扬弟英名与自取灭亡上的现实矛盾等。这些历史剧充满着悲壮的情绪,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新进展。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 淫乱宫廷 的罪名使他罢官。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死他。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 雷电颂 , 雷电颂 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作者大胆地提出了 失事求似 的历史创作原则,如剧中将屈原坎坷的一生浓缩在一天里展开,创造了婵娟形象,以 淫乱宫廷 向屈原问罪等等,都参合着作家的大胆的艺术想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从而将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大开大阖的戏剧冲突的结合,如《雷电颂》。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战斗性的。因此抗战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表现在: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 雷电颂 ,更是喊出了国统区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第四章1917 年~1927 年的文学创作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胡适《尝试集》的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主要思想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针砭时政,揭露军阀,如《威权》贯注着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孔丘》。表达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如《上山》,表达对劳动者人道主义的同情、悲悯,如《人力车夫》,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感情,如《尝试篇》,对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艺术形式:明白清楚,讲求 可懂性 。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是白话诗迥异于旧诗词的一大创新。平实、冲淡的意境。如《一颗星星》等平实的语言,常见的事物,含而不露的情调,展示出各自的韵味、意境。托物寄兴。如《乐观》化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诗意,而以 树 为喻,表达不畏摧折、终将获胜的信念。在诗形和用韵上,句不论长短,声不拘平仄,音节自然,用韵自由。地位在于:最早尝试用白话写诗,思想倾向上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向一致。冲破旧诗律绝体的束缚,自创新制,是他的 诗体大解放 理论的实践。胡适是白话自由体诗的开创者,《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白话自由体新诗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正因为是 尝试 ,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缺乏想象力,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有些诗平铺直叙。胡适的 尝试 有勇,而创造无力。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 平和冲淡 见称于世。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今人古籍、伟人平民等无所不谈。充分体现了语丝派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广见博识。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如《乌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简素质朴,庄谐并出。含蓄耐读的 简单味 ,有一种寓庄于谐、寓谐于庄。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倪焕之形象的塑造,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的追求与遭遇。小说展示了倪焕之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倪焕之是一个小学教员,他抱着 教育救国 的思想。他认为,改革社会在于人,而造就理想的改造社会的人在于教育。他有一套改革教育的思想,但真正实验时却受到社会恶势力的阻扰。但它的最终失败,却是因为理想化教育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快被那个社会同化,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了。倪焕之觉悟到改造社会,要走有组织的群众斗争的道路。他从农村到了上海,参加了 五卅 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忧愤而病死。倪焕之道路,说明教育救国、个人奋斗道路不能改造社会,必须走集体主义、群众运动的道路。这是作品重要的思想成就。《倪焕之》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风光习俗,以工笔细描。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 意 常见于言外, 情 不外露文中,如《多收了三五斗》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同情与讽刺兼备,是作者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对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自私自利,不由得要刺他们一下;但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既有讽刺,又有同情,于是讽刺也显得温婉。结构多变,讲究结尾饶有余味。如《倪焕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纵线;《多收了三五斗》无一中心人物,颇有散文风。《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等不少小说结尾的艺术匠心,尤见功力。语言平实、纯正。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 五四 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简析叶圣陶 教育小说 的思想内容和特点:叶圣陶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叫 教育小说 ,主要思想内容有: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如《一篇宣言》暴露反动当局对教育的迫害。严峻的解剖与审视知识阶层。名篇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软弱的性格。展现教育知识分子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如《抗争》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像叶圣陶这样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地描写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叶圣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 教育小说家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浪漫主义倾向和现实的内涵,外表浪漫实质写实。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使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借异域写故土,宗教氛围和爱情线索中常暴露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思想复杂性表现在他作品中的爱国民主意识、人道主义思想和宗教宿命倾向的矛盾;人物性格复杂性,如《缀网劳蛛》中尚洁,《商人妇》中的惜官,在逆境中,她们既有沉稳坚毅积极乐观的一面,也有宿命倾向的消极面。简析许地山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许地山早期小说浪漫主义倾向有三要素:异域色彩。本资料由四川大学考研资料店提供故事背景多为缅甸、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南国的自然、人文,风俗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宗教氛围。既描写了许多宗教习俗和活动,更着重描写了具有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出世精神。爱情线索。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婚姻的线索。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许地山后期小说改变了早期小说的浪漫倾向,走上了切实的现实主义道路,代表作为《春桃》《铁鱼的鳃》。1、《春桃》刻画了一位下层劳动妇女春桃,在命运恶浪的捉弄前稳健地驾驶着人生之舟。战乱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两个男人,这位朴实坚强的劳动妇女作出了自己勇敢的选择,在我是我自己的 的信念下,她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运,表现了劳动者在生活的重压下 相濡以沫 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下层劳动者的真实描写,自尊自强的劳动女性的塑造,显示了作品以现实主义为特色。2、《铁鱼的鳃》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基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 科学救国 纯属幻想。《春桃》《铁鱼的鳃》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观感,从浪漫传奇转向客观写实。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对人生哲理的玄想,是《空山灵雨》的基本内容。 生本不乐 的佛教多苦乐观,他悠怨地对 死 的礼赞,流露出许地山思想的迷惘和矛盾。平民主义的礼赞,如《落花生》它以质朴无华?__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作品阅读书目-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1 21:09:01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作品阅读书目1.《熙德》*高乃依2.《安德洛玛克》*拉辛3.《吝啬鬼》*莫里哀4.《伪君子》*莫里哀5.《诗的艺术》*波瓦洛6.《失乐园》弥尔顿 谨慎被看成是最高美德;理智被尊为对付破坏性的狂热之辈顶有力的武器;优雅的礼貌被歌颂成抵挡蛮风的一道屏障。牛顿的宇宙井然有序,各行星沿着合乎定则的轨道一成不变地绕日回转,这成了贤良政治的富于想象性的象征。表现热情有克制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上流人最确实的标记。罗素《西方哲学史》第一节概述 17世纪的欧洲处于文艺复兴和18世纪启蒙运动这两个伟大的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之间。 巴罗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成为17世纪欧洲三大文学。 17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作家是弥尔顿、莫里哀等。一、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古典主义的繁荣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 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3.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4.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人物塑造类型化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 皮埃尔 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写过30多个剧本,重要的有《熙德》(1636)、《贺拉斯》(1640)、《西拿》(1642)、《波里厄克特》(1643),代表作为《熙德》。 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人物是让 拉辛(1639-1699),其代表作为《安德洛玛克》(1667)。 让 德 拉封丹(1621-1695)的代表作《寓言诗》(1668-1694)力图反映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 尼古拉 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的艺术》(1674)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二、巴罗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 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罗克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的是 一颗不圆的珍珠 。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 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来形容那些形状不规整,且有瑕疵的珍珠,其词义有新奇,不合常规的意思。最初人们用他来说明16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意大利建筑,形容它的气势雄伟。讲究华丽雕琢装饰的风格。这与古典艺术的和谐,匀称,明朗的风格有很大区别。 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 巴罗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不满足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它的艺术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17世纪的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清教徒文学以约翰 弥尔顿(1608-1674)和约翰 班扬(1628-1688)为代表。 班扬代表作为《天路历程》(1678)。第二节弥尔顿一、生平和创作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和欧洲最主要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政论家。他的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P109-113) 成名作《圣诞清晨歌》(1629)。 三大诗作《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力士参孙》(1671)。二、《失乐园》 《失乐园》(1667)是一部宏大的史诗,约一万行。它取材于《圣经》,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的故事出自《旧约 创世纪》,撒旦反叛的故事出自《新约 启示录》。第一卷 撒旦在地狱召集军队,号召复仇,点兵第二卷 大会作出决议由撒旦亲赴人类乐园侦察人类的乐园第三卷 神子声称愿为人类赎罪;撒旦向乐园飞进第四卷 撒旦进入乐园,被捕第五卷 敌人撒旦的来路第六卷 在天界,三天大战第七卷 创造天地万物第八卷 创造人类始祖第九卷 夏娃受引诱食禁果第十卷 违抗禁令,震惊天界;建筑大桥,横贯混沌界第十一 预示人类未来第十二卷 继续预示未来;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我们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光:不屈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更难战胜的呢? 他说完了;立刻就有千万把闪着寒光的宝剑从伟岸的腰间拔出,响应他的话语;霎时间,那刀光剑影照彻了地狱的每一个角落:个个怒气冲天,瞠视着那至高者,手中的武器猛敲铿锵的盾牌,发出战斗的喧噪。挑战的吼声,响彻天穹。第三节莫里哀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首创者,无法模仿的才子。歌德说: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想模仿他 。一、生平和创作 莫里哀(1622-1673),原名让巴蒂斯特 波克兰,生活在富裕的资产阶级环境中,在克莱蒙中学读书,学过物理、数学、舞蹈、剑术,并熟悉经院哲学,常常对之加以嘲弄;他还学过拉丁文,能够阅读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剧本。莫里哀创作的分期 外省创作时期,第一阶段(1645-1658); 古典主义喜剧创作,第二阶段(1659-1663):《多情的医生》、《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等; 创作成熟期,第三阶段(1664-1668):《堂璜》、《伪君子》、《恨世者》、《吝啬鬼》等; 风俗喜剧创作,第四阶段(1668-1673):《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女博士》、《没病找病》等。莫里哀喜剧的思想内容 直接描绘现实,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无情抨击大贵族; 对下层人物的描绘没有偏见。莫里哀喜剧的艺术成就 改造了喜剧的形式; 善于从情节和场景中制造笑料; 经常利用地位颠倒和意料不到的逆转来产生喜剧效果。二、《伪君子》《伪君子》是对多头毒蛇的有力一击,而击中伪善这条毒蛇的人是伟大的。 《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1663-1669)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 《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和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体现在中心人物答丢夫的身上 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典型性。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 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性,体现了精湛的技巧 古典主义原则、结构严谨、笔墨简练、人物语言贴切。※答丢夫:(望见桃丽娜)劳朗,把我修行的苦衣和教鞭收好了;祷告上帝,神光永远照亮你的心地。有人来看我,就说我把募来的钱分给囚犯去了。※桃丽娜:真会装蒜,吹牛!※答丢夫:你有什么事?※桃丽娜:告诉您※答丢夫:(从他的衣袋内掏出一条手绢。)啊!我的上帝,我求你了,在说话之前,先给我拿着这条手绢。※桃丽娜:干什么?※答丢夫:盖上你的胸脯。我看不下去:像这样的情形,败坏人心,引起有罪的思想。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第五章作品阅读书目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波斯人信札》*孟德斯鸠 《老实人》*伏尔泰 《拉摩的侄儿》*狄德罗 《新爱洛伊丝》*卢梭 《忏悔录》 卢梭 《费加罗的婚礼》*博马舍 《爱密丽亚 迦洛蒂》莱辛 《拉奥孔》莱辛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 《浮士德》*歌德 《强盗》席勒 《阴谋与爱情》 席勒通过美,人们可以走到自由。《唐 卡洛斯》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节概述一、十八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全欧范围的文化领域产生了被称为 启蒙运动 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理性崇拜 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 把文艺当作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和批判封建主义的武器,在欧洲形成启蒙文学的强大潮流。 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启蒙文学的主人公较之以往的文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 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启蒙文学的艺术手法丰富多采。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英国的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小说家亨利 菲尔丁(1707 1754)、丹尼尔 笛福(1661 1731)和约拿旦 斯威夫特(1667 1745)首先登上文坛。《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 撒缪尔 理查生(1689 1761)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代表作《帕米拉》。 劳伦斯 斯泰恩(1713 1768)是感伤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感伤的旅行》。 法国启蒙文学是在资产阶级积极酝酿革命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所以批判力度最强,最富于民主战斗精神。 孟德斯鸠(1689 1775)和伏尔泰(1694 1778)是法国18世纪上半期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波斯人信札》《老实人》 狄德罗(1713 1784)、卢梭等以更为激进的姿态登上文坛,把法国启蒙文学推向繁荣的顶峰。《拉摩的侄儿》《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德国启蒙文学起步于20至40年代。 莱辛(1729 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表,德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奠基人,现实主义美学家和剧作家。代表作美学名著《拉奥孔》。 德国启蒙文学在70~80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得到迅猛发展,青年歌德和席勒以其高水平的创作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 随之而来的是德国的 古典文学时期 (1796 1804)。这时期的德国文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古典音乐一起,形成了德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灿烂时代,跃居到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地位。第二节菲尔丁 菲尔丁之后英国小说成为文学的光荣,而英国戏剧则成为文学的耻辱。一、生平与创作 亨利 菲尔丁(1707 1754)是18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与笛福和理查生一起成为英国近代小说的创始人。 最初以戏剧家出名,重要剧本有《咖啡店政客》、《大伟人大拇指托姆》、《堂吉诃德在英国》、《巴斯昆》等。 将菲尔丁推向讽刺小说创作的是理查生的小说《帕米拉》。《约瑟夫 安德鲁斯》《大伟人江奈生 魏尔德传》《汤姆 琼斯》二、菲尔丁小说的艺术特色 菲尔丁的小说沿着拉伯雷、塞万提斯、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传统,吸取笛福的冒险小说、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和感伤主义的艺术经验,集各种小说之大成,采取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十八世纪英国整个社会生活,将史诗性和滑稽性熔于一部作品之中。因此,菲尔丁被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者。三、《汤姆 琼斯》 《汤姆 琼斯》这部小说的确美妙。小说的结构相当精妙,有着戏剧的那种睿智和观察力,有着各种各样的巧妙变化和思想,也有着宏伟的滑稽史诗的变化不定的人物,使读者处在连续不断的羡慕和好奇之中。《汤姆 琼斯》的思想内容 《汤姆 琼斯》道德寓意的核心是 德性 高贵的原则,作者赋予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是批判贵族社会中的伪善文明、肯定合乎启蒙学派民主观念的 自然道德 。 围绕着汤姆 琼斯和布立非两个人物的基本冲突更为广阔地展现了18世纪英国的现实图景。《汤姆 琼斯》的艺术特色 《汤姆 琼斯》是菲尔丁对古典史诗的一种挑战和对史诗英雄角色的喜剧性的再阐释,证明汤姆无辜及其 善良的天性 是该喜剧的基本设想。 情节仿效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模式,但安排更为巧妙精致。 人物描绘是粗线条的,缺乏精雕细刻,作品是靠人物自身的活力来补偿的。第三节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的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人更是奴隶。一、生平和创作 让 雅克 卢梭(1712 1778), 18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激进民主派的倾向,其文学创作独辟蹊径,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卢梭关于文化、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激进思想集中地体现于《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三部著名的论著中。 作为文学家,在卢梭所作歌剧和小说等作品中,以《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和《忏悔录》最为优秀。二、卢梭文艺创作的思想艺术特色 站在 自然崇拜 哲学的高度,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努力谱写新生活,塑造新人,抒发新的思想感情; 突破了古典主义乃至大多数启蒙作家的 理性 框架,把张扬主体感情置于创作的首位; 尽情讴歌大自然,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情景交融地写进作品,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强调坦诚描写和寻求 自我 。三、《新爱洛伊丝》《新爱洛伊丝》的思想内容 全书分6卷,由长短不一的163封书信组成。 这部被称做 卢梭主义百科全书 的作品揭示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与封建等级偏见之间的冲突。 作品在否定旧世界的同时,有意识地把朱莉、圣普乐,以及克莱尔和爱德华都描写成心灵纯洁、行为高尚的 新人 。《新爱洛伊丝》的艺术特色 题材的简单和中心思想的连贯 。主要用五个朋友相互间的通信这一单纯的手法构成,并且紧紧围绕朱莉、圣普乐、克莱尔三个人物的友谊和婚恋这一贯串全书的中心主题来展开情节,并将全部内容有机地揉进主人公们的故事中去,故能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人物,又让读者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运的变化上,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梭文艺创作强调歌颂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纯洁感情的特点,在《新爱洛伊丝》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第四节席勒一、生平和创作 弗烈德里希 席勒1759 1805)是德国狂飚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歌德。 青年时代正处于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飚突进时期。创作主要是4部戏剧作品,即《强盗》、《斐哀斯柯》、《阴谋与爱情》和历史剧《唐 卡洛斯》。 晚年席勒的著名剧作有《华伦斯坦三部曲》、《玛丽亚 斯图亚特》、《奥尔良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 退尔》及未完成的《德梅特里乌斯》。二、席勒戏剧的思想艺术特色 擅长描写重大的历史题材,常以民族和国家的独立统一作为剧本的主题,因而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具有悲壮、雄浑的风格,使人振奋,在感情上得到升华。 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冲突去表现戏剧冲突,将人物的刻画表现得极为细腻,在描绘人物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阴谋与爱情》《阴谋与爱情》的思想内容 德国狂飚突进运动最重要的创作成果之一,也是青年席勒创作的顶峰,同时它又是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 是席勒全部创作中反封建倾向最为突出的作品。 不取材于历史,而是直接取材于席勒生活的时代,观众对此剧的现实性一目了然。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寡廉鲜耻。 如实地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阴谋与爱情》艺术特色 严格遵守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由序幕 展开戏剧冲突 高潮 转折 悲剧结局组成。 具有典型的青年席勒式的、富于激情的、浪漫的语言风格。第五节歌德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一、生平和创作 约翰 沃尔夫冈 歌德(1749 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恩格斯称之为 天才的诗人 ;海涅称他是 世界的一面镜子 。 1775年以前是歌德的早年文学创作时期。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件而写成的。 1775至1794年是歌德的第二个创作时期。 歌德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是1794 1805年,是他与席勒相互合作的10年,他们共同开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上卷《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等作品相继完成。 19世纪之后,歌德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再一次走向深化,开始了他第四阶段的创作。完成了《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第二部《威廉 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二、歌德创作的思想成就 歌德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作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与文学家,歌德所关注的目标和中心点始终是人,包括人的激情、本性,以及人与现实生活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他的人道主义和个性完善思想,深刻地体现了当时德国人的主要特征,从而与现实不断地发生冲突。正是这些主题在他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依次出现,显示了他思想的不断深化和艺术追求的不断变化。他的思想历程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历程也具有某种相似性。三、《浮士德》《浮士德 》的基本内容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性作品,是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作品取材于16世纪德国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共分两部,12111行。全剧没有首尾紧密连贯的故事情节,在象征性的描写中,主要以主人公浮士德在 小宇宙 和 大宇宙 中不断地追求和探索贯穿始终。 浮士德在经历了书斋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和事业悲剧后,虽然失败了,但最终天帝却派 光明圣母 将其灵魂接到天堂。《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歌德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 反映出了此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浮士德形象分析 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反映: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 肯定 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德和伦理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 善 的代表;从社会学的层面来说,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性又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浮士德的探索又是以悲剧而告终的。因为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则是有限的。靡非斯特 形象分析 靡非斯特是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他以恶的面目出现,对世界万物和人类生活持否定态度。 这一形象的内涵极为丰富:一是象征了歌德哲学思想中的 否定 ;二是代表了社会历史观上的 虚无 态度;三是具有现实社会中一些恶徒的影子。 靡非斯特首先与天帝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其次是与浮士德的关系。浮士德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而靡非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的价值。 再次,他的恶并不等于 坏 ,他本身对社会丑恶现象一针见血的讽刺和揭露,也起到了让浮士德明是非、近真理的作用。《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作品主要是采用象征的创作方法写成的。 象征方法的运用,使得《浮士德》在艺术上达到了形象性与哲理性的高度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交融,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密切结合。 运用多种诗歌艺术体裁和包容有多种艺术形式因素,并将其有机地融为一炉。 从艺术形式因素上看, 一连串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歌剧的、舞剧的因素,一连串几乎每一种已知格律,从打油诗经过三行隔句押韵法(意大利一种三行一节的抑扬格诗体)到六音部三音格(一种包括三拍的诗行),一连串从希腊悲剧起,经过中世纪神秘剧、巴罗克的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 英国舞台的大胆尝试 ,到某种近乎现代活报剧的东西等文体 ,都融汇在其中了。外国文学史苏州大学文学院吴雨平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第六章阅读书目 1.《拜伦抒情诗选》拜伦 2.《唐 璜》*拜伦 3.《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拜伦 4.《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雪莱 5.《雪莱抒情诗选》雪莱 6.《欧那尼》* 夏多布里昂 7.《巴黎圣母院》雨果 8.《笑面人》*雨果 9.《悲惨世界》*雨果 10.《安吉堡的磨工》*乔治 桑 11.《格林童话》 12.《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 13.《上尉的女儿》*普希金 14.《叶甫盖尼 奥涅金》*普希金 15.《当代英雄》*莱蒙托夫第一节 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三,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二)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三)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一)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 湖畔派 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抒情歌谣集》、《书斋咏怀》。 拜伦和波西 比希 雪莱(1792 1822)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雪莱的代表作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及抒情诗《西风颂》、《云》、《致云雀》等。 约翰 济慈(1795 1821)的代表作为抒情诗《夜莺颂》。(二)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 雅科布 格林和威廉 格林两兄弟编成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所搜集的童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成了典范的童话作品。(三)法国 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 雨果是新一代浪漫派的领袖,。 女作家乔治 桑的代表作是《安吉堡的磨工》。 大仲马的代表作是《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四)俄国 俄国随着1812年反拿破仑侵略战争的胜利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而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 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后期则转向现实主义。 莱蒙托夫(1814 1841)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是《当代英雄》等。(五)东欧 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出现了以亚当 密茨凯维奇和裴多菲为代表的,以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的浪漫主义文学。(六)美国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爱默生和梭罗是超验主义理论家,他们提出了浪漫主义的主张。 前期浪漫主义文学以华盛顿 欧文、爱伦 坡为代表。 后期浪漫主义文学以霍桑、惠特曼和麦尔维尔为代表。第二节 拜伦一、生平和创作 乔治 戈登 拜伦(1788 1824),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的一代宗师。 抒情叙事诗《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首次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 拜伦式英雄 哈洛尔德。 东方故事诗 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作品,题材新颖,充满浪漫情调。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 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反抗,而成为典型的 拜伦式英雄 ,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 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长篇巨作《唐璜》,为拜伦非凡的诗人生涯挥洒了最辉煌的一笔。评价 拜伦现象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拜伦的叛逆性格决定了他在思想上是现存制度的反对者。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因此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 拜伦创作了包括抒情诗、驳论诗、讽刺诗、故事诗、诗剧、长篇叙事诗等在内的大量作品。拜伦创作的艺术特征 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辛辣的讽刺性。二、《唐璜》《唐璜》简介 长篇叙事诗《唐璜》(1818 1823)是拜伦的代表作,共16000余行,也可称为诗体小说。 作品以唐璜去国远行的游踪及数次爱情历险为线索,加入拜伦本人所作的大量插话组成了一部宏伟诗篇。《唐璜》的思想内容 通过主人公的冒险足迹 海盗称霸的希腊岛屿、土耳其禁闱、俄罗斯宫廷及英国上流社会 揭示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封建专制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 以英国社会为标本,讽刺它的各个方面。《唐璜》的艺术特色 浓郁的浪漫色彩; 以兼叙兼议为主,即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插入第一人称的谈话; 语言是明白而晓畅,形成白而不俗、谑而不陋、风趣中见隽永、轻松里显力度的风格。 创造性地借鉴了意大利滑稽史诗所用的 8行三韵体 的格律。第三节 雨果一、生平与创作 维克多 雨果(1802 1885)是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20年代初,第一部诗集《颂歌与民谣集》问世。 1827年10月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雨果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 1830年2月25日,《艾尔那尼》正式上演,宣告了古典主义者的彻底失败。 1828年,起草《巴黎圣母院》的大纲,1831年完成发表。 1862年发表长篇杰作《悲惨世界》,1866年发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1869年发表长篇小说《笑面人》,他的小说创作以1872年的《九三年》煞尾。雨果创作的艺术特色 善于运用对照手法; 善于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 力图以史诗的气魄和规模去再现社会和历史; 注重情节的传奇性; 注重心理描写; 善于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二、《悲惨世界》构思过程 从构思到完成,经历了漫长时期。 1841年1月,雨果为自己起草了这样一个故事的梗概: 一个圣人的故事 一个男子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故事 一个娃娃的故事。 这里已经预示了《悲惨世界》的4个主要人物:米里哀主教、冉阿让、芳汀、柯赛特。 《悲惨世界》不仅是雨果篇幅最长的小说,而且是他写作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作品。思想内容 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目的在于要消灭这种现象; 力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恶; 认为除了仁爱,还需要实现共和。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全景式描绘和工笔写照相结合; 人物内心的斗争和变化丝丝入扣。期终考试试卷构成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