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备考:图推位置平移类题目巧解

图形推理中的位置类的平移这一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一些考题却让很多考生无从下手,找不准移动的方向和步数。对此,红师名师为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小技巧来解这类题目。 首先明确位置类中的平移这一知识点。位置类图形的特征是,图形组成元素相同,局部或整体位置变化明显。而对平移的形容可以从方向和步数两方面进行方向常见的有上下、左右、顺逆时针,步数规律常见的有恒等、等差、周期。如果每一个图形中有三行三列或四行四列,其中有若干个黑格,那么可以先观察每个图形中是否同一行的黑格个数是相等的,如果是,则黑格的移动方向是横向的左右移动,同理,也可以观察每个图形中的同一列,如果每个图形同一列的黑格个数相等,那么一定是进行了纵向的上下移动。

在第一个图形中把第一行的黑块标做1,按照找最近原则,第二个图形中的1应在第二行的那个位置,因此1向下移动了一格,在第三个图形中,被标做1的离上一个图形中的1最近,因此1格的方向和步数就确定了下来,即每一次向下移动一格。依照此方法,根据找最近原则,把2、3也都标注出来并找出规律,2每次向左移动一格,3每次都不动。第二组图形也是如此方法,发现1向下每次移动1格,2向左每次移动一格,3不动,因此本题答案为D。 在第一个图形中把第一行的黑块标做1,按照找最近原则,第二个图形中的1在第二行,因此1向下移动了一格,在第三个图形中,被标做1的离上一个图形中的1最近,因此1格的方向和步数就确定了下来,即每一次向下移动一格。

第二行图形也是如此方法,发现1每次向下移动1格,23向右每次移动一格,4每次向上移动一格,因此本题答案为D。 当题干存在多个黑格同时移动且方向不一致时,可以用以上的找最近原则找到各自对应的黑格,进行移动,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2019年考试常识积累之人文知识考点汇总

在岗位能力常识判断模块中,人文知识是必考内容,有些法律知识、地理知识、科技知识实际上也经常以人文知识的面孔出现在考题中。人文知识较为广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些常考的人文常识,以帮助大家备考。1.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2.儒家思想:孔子:“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以德治国”;提出“以和为贵”;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孟子:政治上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荀子: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4.《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总结了我国古代3000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正史”,在史学、文学、哲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作者班固。《汉书》记载西汉230年间的历史。6.《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6朝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7.建安诗歌与建安七子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8.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9.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二、文学作家作品1.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2.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5.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2.元宵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3.寒食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与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有关。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相传与楚国大臣屈原有关。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挂艾叶、菖蒲,斗百草、驱五毒,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5.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6.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以上仅仅是列举了与考试紧密相关的相对重要的知识,考生对以上知识融汇贯通,相信能够应对一般的试题,如果想要取得更理想的成绩,那就需要更全面的复习了。四、预测题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认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D.古代贵族男子排行:伯(孟)、仲、叔、季2.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杜牧《琵琶行》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表述错误的是:A.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自西汉时开始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B.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与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有关C.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D.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6-03 22:16:35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 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1、 静观:2、辩证: 3、演绎:4、理智: 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 9、神: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思考题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无定 (无限者)。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 无定 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 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 补偿原则 ,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哲学观点:1、认为 气 是世界的本原。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一)火本原说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二)逻各斯学说1、逻各斯的含义: 2、认为逻各斯在 火 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三)生成辩证法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2、对立和谐的关系。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三、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主要是 数本原说 。(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爱利亚派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 爱利亚 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 神学 ,主张 一神论 ,反对多神论。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 神 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另外,他讲的 神 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哲学观点:1、提出 是者 (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2、认为对 是者 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1)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 , 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 (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2) 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他反对认为 是者既是又不是 这样的看法。3、他认为 是者 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1)不生不灭。(2)连续性。 (3)完满性。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4、与他的 是者 论一致,他区分了 真理 和 意见 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他用 是者(存在) 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 存在 和 非存在 、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三)芝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他以提出否定运动的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芝诺否定运动可能的4个论证:(1) 二分法 :(2) 阿基里和乌龟赛跑 :(3) 飞矢不动 :(4) 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芝诺还有否认存在是多的思想。芝诺论证的意义:(1)就他的论证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 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2)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五、元素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 元素派 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主要包括主张 四根说 的恩培多克勒、主张 种子说 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单独介绍)。(一)恩培多克勒的 四根说 (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 前435年)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从多中生一 和 从一中生多 。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 爱 和 恨 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 爱 和 恨 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 同类相知 的理论。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 流射 ),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 流射 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二) 阿那克萨戈拉的 种子说 (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 前428年)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对于 种子 他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 心灵 。他并且第一个把 心灵 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 异类相知 的理论。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五、原子论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原子 和 虚空 。原子 :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虚空 :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想。思考题1、伊奥尼亚派关于世界的本原的各种说法。2、解释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 。3、赫拉克利特的素朴辩证法观点。4、毕达哥拉斯派的 数本原 观点。5、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6、恩培多克勒的 四根 是什么?7、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主要观点。第三章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一、智者运动(一)智者和智者运动1、智者:(1) 智者 原义:有智慧的人。(2) 智者 在此所指:即 职业教师 ,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而 智慧 主要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二)智者运动的原因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目标。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1、 自然说 :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 自然 )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 弱肉强食说 (斯拉西马库)、 天生平等说 (希庇阿斯)等。2、 约定说 :约定 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3、 自然说 和 约定说 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4、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 我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1、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 421年)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 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命题。2、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 370年)的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这是极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从而否定认识的绝对性,直至否定认识、否定认识对象本身的观点。(五)智者运动的意义1、智者运动的消极影响:对文明的极大破坏性,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哲学自掘坟墓 。2、智者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创新的必要环节。它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1)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理,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准。(2)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原则。(3)智者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4)智者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哲学理论的发展,必须把这种理论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必须追溯到根本的原理。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 399年)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 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苏格拉底的德性。(一)苏格拉底的 认识你自己 的命题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的关系。2、命题的含义。3、命题的意义。(1)重新激发对真理的追求。 (2)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二)苏格拉底的 德性就是知识 的命题1、命题的含义。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2、命题的意义。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三)苏格拉底方法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 知道自己无知 。3、苏格拉底方法 助产术(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3)形式:对话和问答。方法一实例:苏格拉底让欧提德穆斯学习到 正值 的含义。方法二实例:苏格拉底给 好公民 寻找定义。思考题1、解释普罗泰戈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2、解释苏格拉底的 德性就是知识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 347年)关于柏拉图的著作的鉴别与分类: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其中苏格拉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是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原则的发展。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 理念 论(一) 理念 的含义:它源于 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 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二) 理念 的特征: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3、不变性和永恒性。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 理念 是 善 ,而 善 是理念的追求目的。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三)关于 理念 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的学说柏拉图设立 理念 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 理念 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 分有 说和 摹仿 说。1、 分有 说(1) 分有 说的基本思想:分有 原义指 具有一部分 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 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 分有 它所 分有 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 。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 分有 与 被分有 的关系。 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 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2)晚年柏拉图因 分有 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 分有 的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认为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为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认为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认为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 摹仿 关系。2、 摹仿 说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二、柏拉图的知识论(二)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主体:自由人。比喻:太阳、洞外的东西等。知识形式:(1)数学:低级的知识。 (2)理性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主体:囚徒。比喻:影像、雕像等。知识形式:(1)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2)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一)对灵魂作三重区分。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理性 智慧。激情 勇敢。欲望 节制。(二)灵魂回忆说1、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根据是灵魂是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2、认为学习是 练习死亡 。回忆是净化灵魂的过程。四、柏拉图的政治学柏拉图的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学说。(一)社会分工学说1、依据:(1)每个人的德性: (2)神创造每个人时的材料:2、社会的三个阶层:(1)生产者阶层。人数最多、德性为节制。(2)武士阶层。德性为勇敢。(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二)理想国的各种主张1、武士和统治者的教育和培养。2、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即正义。思 考 题 1、柏拉图的 理念 的含义和特征。2、柏拉图 分有 说的基本思想。3、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的观点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 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的而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的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1、理论科学: (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 (2)数学和物理学 (3)逻辑学2、实践科学: (1)伦理学 (2)政治学3、艺术: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一) 物理学 的含义:物理学是以 自然 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自然 :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因此 物理学 是研究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状态的。(二)论运动:1、对运动的表述:(1)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 运动三本原 。(2)认为运动是 潜在的现实化 ,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2、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 四因 说为什么 运动 ?认为有四个原因:(1)质料因:(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认为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实就是形式。3、论位移运动:(1)对运动的分类:①性质的。 ②数量的。 ③位置的,即位移运动。(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①认为移动只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才发生。②推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体。③推论宇宙没有虚空。④推论存在 第一推动者 。(三)目的论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四)论时间1、给时间定义: 时间为 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无限的。(五)论空间1、认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 形而上学 的含义:从学科位置上讲是 物理学之后 的学科。从内涵上讲,它是 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 认为 是者 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 是者 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 是者 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 理念论 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2)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 第三者 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 第三者 在逻辑上是不能的。(三)形而上学的内容 实体说1、 是者 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 是 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对揭示 是者 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 是 的逻辑功能:。(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 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2、 是者 的实体意义:(1) 实体 的含义:他认为: 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 属性 。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 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 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2)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这说明了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种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3)认为现实意义上的实体是一个等级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4)认为最高的实体是 神 。 等级。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一) 灵魂 的含义:认为 灵魂 是 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他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灵魂与身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二)区分灵魂的功能和类别:认为灵魂分成三大类,每一类的功能不一样,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三)论灵魂的感觉活动。1、对感觉的划分和设想通觉。2、把感觉灵魂比作 腊块 ,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3、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他认为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而是事物的印象。(四)论灵魂的理性认识。1、认为理性灵魂是人类灵魂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2、认为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3、认为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认为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 (伦理学和政治学)(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1、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2、认为最高的善是幸福。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是自然倾向,是一切目的的目的。认为幸福的本质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条件是快乐。他的观点具有修正苏格拉底的 德性就是知识 的观点的目的。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 实践智慧 。5、论 中道 :(1)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 中道 。(2)认为 中道 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 中道 。(3)认为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 中道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1、论国家:(1)认为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但又认为它在本性上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2)认为个人只有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德性,达到最高的幸福。(3)论述了国家的功能。2、论政体:(1)对政体进行区分:认为在理论上是好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认为在理论上是不好的政体:暴君制、寡头制、民族制。(2)认为现实中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是 中道 的政体。思 考 题1、亚里士多德的 四因 是什么?2、解释亚里士多德的 实体 、 中道 范畴。3、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的观点。4、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功能和类别的观点。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晚期希腊哲学:1)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2)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等的哲学。3)从哲学特征讲: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 2、它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一、伊壁鸠鲁派哲学 该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为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2 270年),也叫 花园派 。(一)原子论思想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但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发展:(1)在原子的性质中加入了 重量 性质。(2)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力。(2)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3)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的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 主要观点: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2、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 宁静 为紧要。他为此反对把 享乐 当 快乐 ,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欲望,总是与痛苦伴随。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他还不能说明清楚。二、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一)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1、早期:约公元前4世纪 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其他代表有克里尼雪斯(Cleantlies、公元前331 前232年)和克吕西甫(Chrisippus、约公元前280 前206年)2、中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化地区之后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 前27年。代表有巴内修和波赛唐纽斯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 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卡、爱比克泰德。河马可 奥斯留(二)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 逻各斯 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述世界万物。1、在微观层次上的观点:(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2)认为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土、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3)认为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 普纽玛 或 精神 ,它最富有火的能动性。2、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的观点:(1)认为在被构成的万物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 逻各斯 或 理性 ,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 普纽玛 ,最高级的是理智。(3)认为理性所规定的形体由于理性的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的等级系列。(4)认为神是具有完全理智的形体, 有智谋的火 ;人介于神和动物之间,人与神奉献理智,与动物分享灵魂。3、在宇宙观层次上的观点: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形体,既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体的普遍形体。(1)宇宙是由事物的全部和宇宙秩序结合的整体。(2)宇宙是有理性的,按照节律作循环运动。(3)宇宙整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朽的,但火是永恒的、神圣的。(三)斯多亚派的伦理学在斯多亚派看来,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比喻。斯多亚派的所有伦理学观点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按照自然生活 。1、认为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 逻各斯 、 正确理性 等,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2、在斯多亚派看来,逻各斯是必然性,因此按自然生活也就是服从命运,因为命运是最严格的必然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由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3、认为人虽然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顺从命运,也就是理性的态度,它的特点是 不动心 ,不动心是幸福目标。4、认为不顺从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具体为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因此他们与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是对立的。(四)斯多亚派的政治学1、提出 世界城邦 和 世界公民 。 2、认为世界城邦遵循 自然律 或 自然法 。三、怀疑派(Skepticism)晚期希腊的怀疑主义哲学一般被认为有三个时期: 1)早期: 2)中期:3)晚期:(一)皮罗的怀疑主义(皮罗主义) 皮罗(Pyrrhon、约公元前365 前270年)1、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2、认为 悬搁 不仅是一种认识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3、认为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就是最高的善的体现。(二)恩披里柯的怀疑主义的五个论据:四、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osm) 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1、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三个。2、认为太一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3、认为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叫 流溢 。4、 流溢 过程:5、认为人的灵魂可上升或下降。思考题 1、伊壁鸠鲁对原子论发展的观点。2、解释斯多亚派的 按照自然生活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恩格斯说: 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希伯莱人 、 以色列人 、 犹大人 、 犹太人 、 耶和华(二)耶稣阶段。 弥赛亚 (犹太人的救世主)、 基督(三)圣保罗(保罗)阶段。(四)基督教的诞生。(五)罗马帝国阶段。二、早期基督教哲学 教父哲学概况(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1、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德尔图良代表。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奥古斯丁代表。三、教父哲学的集大成: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Augustin、354 430年)(一)认为 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二)知识论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1、上帝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来源。 2、人获得真理是上帝的 光照 。(三)神正论。1、关于什么是 恶 的问题。 2、意志自由说。3、原罪和恩典说。(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真正的历史是 上帝之城 的历史。思 考 题:解释 教父哲学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一、什么是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一) 经院哲学 含义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 经院 (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 辩证法 (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 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 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二) 经院哲学 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二、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一)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 一般 (共相)是实在的,还是 个别 (殊相)是实在的。(二)问题的由来来源于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6世纪的哲学家波埃修把问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12世纪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的焦点。(三)唯名论的观点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 声音 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四)实在论的观点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五)争论的哲学意义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因此,争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的特殊形式。列宁说: 当然,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六)争论的社会意义 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的反映。二、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一)生平活动 Anselm of Canterbury、1033 1109年。早期实在论最著名的代表。(二)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观点1、不否定理性的作用。2、认为 信仰,然后理解 。(三)关于上帝存在的 本体论证明1、 本体论证明 的内容; 推理形式:2、对 本体论证明 的辩护:(1)高尼罗对安瑟尔谟的证明的反驳:(2)安瑟尔谟对反驳的辩解:(四)关于同罗色林的争论他同罗色林的争论代表了实在论同唯名论的第一次交锋。三、罗瑟林(一)生平活动Roscellinus、约1050 1125年。极端唯名论的代表。(二)主要思想1、认为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2、认为共相(一般概念)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如果是实在的话,只是表示声音而已。3、在逻辑上对 三位一体 教义产生了异议解释。四、阿伯拉尔 (一)生平活动 Peturs Abalard、1079 1142年。温和的唯名论的代表。(二)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观点1、他不是一般地承认理性的作用,而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理性的作用。认为辩证法的首要任务不是证明、解释,而是探索、批判。认为辩证法可以帮助找到产生信仰的不确定性的原因。2、认为理性与信仰不是对立的, 真理不会反对真理 。(三) 概念论 的唯名论思想1、对实在论和极端唯名论的批判:对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关于存在共相实在的观点的分析批判。对罗色林的极端唯名论否定一般概念的意义的观点的分析批判。2、 概念论 的主要观点:(1)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共相不是实体,也不表述个别实体以外的实体。(2)共相作为名词是有形的,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无形的,但心灵中有关于它的印象。(3)共相表述的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但共相把握这一状态的方式却在理智之中表现为心灵中的一般印象。(4)个别事物是产生共相的原因,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个别事物的心灵印象。思考题1、解释 经院哲学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 本体论的证明 。3、解释 唯名论 、 实在论 。4、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托马斯主义一、阿维洛伊主义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一)阿维洛伊主义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为 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第二阶段: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是经院哲学兴盛和开始衰落时期,最主要的是托马斯 阿奎那的经院哲学。阿维洛伊主义是12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 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 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也叫 西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相对于另一派叫 东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的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而言),因其代表人物为阿维洛伊(Averroe)而得名。阿维洛伊主义由于是在阿拉伯人翻译和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形成的,所以它主要的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对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有:(1)认为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谓从 无 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2) 双重真理论 :认为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叫 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Siger of Barbant、1240 1284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二、托马斯主义(一)托马斯(Thomas Aquinas)的生平活动(二)托马斯论哲学和神学的关系1、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1)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神学和哲学有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2)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但它的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而判断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演绎体系,因此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学。(3)认为 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 。好处是人类的拯救来的更合适、更准确。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1)认为神学 在思辨和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 ,因此神学高于哲学。(2)认为人的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的恩典又是成全自然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神学需要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 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三)托马斯的 形而上学托马斯从维护神学的目的出发,在他的 形而上学 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 形而上学 的思想。1、关于 存在 的意义的观点。(1)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因此,它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也就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2)认为存在高于、由于和先于本质。2、关于 实体 的划分的观点。托马斯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不同,把实体看作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系统,体现了他的温和的实在论的态度。这个等级系统为最高实体上帝、精神实体、物质实体。(四)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论证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明。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3、从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5、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五)托马斯的认识论 感觉论 理智论 意欲论1、感觉论托马斯的认识论与他的实体学说是一致的,因此他首先论及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认识形式 感觉。(1)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一个来源,知识开始于感觉。他说: 有感觉才能理解 , 只有当感觉健全、精确时,心灵才能自由驰骋 。因此他认为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犯错误的。(2)认为认识在由感觉到理智的过程中,感觉区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两种形式。外感觉是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感官活动,根据感官和感觉对象的结合的区分标准,分成看觉、听觉、嗅觉、尝觉、触觉五种,其中触觉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人的外感觉并不高于动物的外感觉。内感觉以可感形式为对象,它是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进行再认识,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它包括有通感、辨别、想象、记忆四种形式,其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潜在地参与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是思想的初级阶段。人的内感觉超过动物的内感觉。2、理智论托马斯是把理智活动看作比感觉活动更高级的认识活动来论述的。(1)认为理智活动以抽象形式为对象,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2)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就是抽象活动,抽象活动是在感性活动内部自发产生的,他是把可感形式中的质料因素,即一切于具体形状、大小有关的印象完全排除,达到对无形的、普遍的形式的认识。(3)认为人的理智从有形事物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也就是共相,共相一方面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独立概念或名称,另一方面又是存在于可感个体之中的普遍实在,是普遍概念的对应物。他在此企图调和唯名论和实在论。3、意欲论(1)认为人除了认知活动外,还有意欲的活动方式。意欲是人从内到外的活动,它以外部事物为目的,把自己的力量施加在外物上,改变或利用外物,外物的变化是意欲在心灵之外造成的结果。意欲也就是人的行为。(2)认为意欲分为感性意欲和理性意欲两种,它们的差别就如感觉与理智、动物与人的差别一样。感性意欲是动物意欲,是人的自然意欲;理性意欲则是意志。很显然他认为意志要比感性意欲高级。(3)认为人的行为分为 人性行为 和 人的行为 。人性行为是完全由理性意欲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所特有的属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的行为;人的行为则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共同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的本质。(六)托马斯的伦理学托马斯的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加神学的结果。(1)认为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上帝,直接目的是幸福,幸福和上帝的关系是共有的善和最高的善的关系。(2)认为德性分为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基本德性是以理性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有谨慎、正义、节制和坚韧四种;神学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启示和使徒教导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有信、望和爱。(3)认为 自然律 即关于人的本性的规律是上帝制定的永恒律,并铭刻在人的心灵中,表现为人的自然禀赋和倾向。自然律 内容为:趋善避恶以保全生命,通过夫妻关系来繁衍后代,在和平的环境里探索真理,服从法律以保持社会秩序。(七)托马斯的政治学 托马斯的政治学具有明显的宗教目的。(1)同意亚里士多德的 人是社会的动物 的观点,因此认为社会和国家是自然的,国家是为了公共的善而建立的。(2)认为教会追求超自然的善高于国家谋求的公共的善,因此教会高于国家。(3)认为国家制定的人类的法规依据于自然律,是成文法的自然律。成文法的来源有:一是上帝直接向人类宣布的神律,二是人的信仰与理性。(4)认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都是好的国家形式,其中君主政体为最好。思考题 1、解释 阿维洛伊主义 。2、托马斯主义关于对上帝存在的论证。3、托马斯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一、罗吉尔 培根 (一)生平活动(二)关于基督教学术的革新思想1、论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 培根认为在下面四个方面造成了人类认识的障碍,导致错误的认识:(1)崇拜权威的教条主义。( 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 )(2)因袭守旧的保守主义。( 习俗的长期性 )(3)盲目的信仰主义。( 无知民众的意见 )(4)夸夸其谈、不学无术。( 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2、对新学科内容的设想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三)论实验科学培根在哲学的学科组成中提出了 实验科学 的新学科,他因此也就成为第一个使用 实验科学 的人,他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科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的设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的先驱。1、关于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论证(1)认为它具有实证性,能证明科学的结论。他在此阐述了逻辑证明(推理)与实验的关系,认为如果推理证明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实验科学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他说: 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 。(2)认为它具有工具性,如果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3)认为它具有实用性,它不仅仅是其他科学的工具,而且是达到人为目的的工具。二、约翰 邓 司各脱 (一)生平活动(二)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区别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使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的 是者 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的无限存在和作为被造物的有限存在,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对神学来讲是先设定的存在,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3)认为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的属性的知识。(4)认为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5)认为上帝的属性只能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三)个性学说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 个性 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 精细 风格。(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的是在实体中的 个性 要素,个性是 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 。(3)认为个性是决定实体的终极因素,是没有性质解释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被定义的。(4)认为形式、质料、个性共同构成事物的实在本质。(四)论自由意志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于意志的无限支配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的特征。(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和无限的意志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2)认为人的灵魂也有理智和意志两种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支配意志。原因:只有当人们愿意知道某一对象时,他才会运用他的理智。(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三、威廉 奥康 (一)生平活动(二)新唯名论 奥康通过在唯名论中引入13世纪的词项逻辑的有关研究结果,重新对事物的的性质和概念内容作解释,发展出新唯名论理论。1、关于词项概念的逻辑功能的论述(1)认为观念符号有指称和指代两种不同的逻辑功能, 指称 是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 指代 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2)认为殊相是专名,具有对一个个别事物的指称功能和对其他专名的指代功能;而共相就只有对个别事物的概念或思想的指代功能。这样共相与殊相的区别变成了名称概念的逻辑功能的区别。2、对 普遍性 的唯名论解释由于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是实在的,因此实在论常在科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谓词的表述对象具有普遍性和定义对象具有普遍性这三个问题上为难唯名论,奥康运用指称和指代的区别理论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出了解释,回应了实在论的责难。(1)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地要有普遍性,是共相及其组成的普遍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与共相对应的实体,因为这里的共相并不指称任何东西,而是指代殊相,实际存在只是个别事物,只不过它们不直接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已。(2)认为在命题 所有S是P 中,谓词P并不指称主词S所指称的东西的任何一部分,它正确表述主词的功能是它的指代功能,因此,谓词可以普遍地表述个别事物,不需象实在论者那样设立一个与谓词相对应的普遍实在对象。(3)认为在定义的命题 X是Df 中,根据语言单位只能与语言单位互换和定义与定义对象有互换性的原理,定义对象不是实体或实在的类,而是普遍词项,定义不过是对所有被定义的对象的名称(不管它们是殊相还是共相)的指代。另外,Df应是指代的指代,比一般命题的谓词P有更高的概括作用。3、论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的区分(1)认为知识的真假始于命题的真假,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了解命题中词项之间的关系;二是根据词项与事物之间是否有对应关系。(2)认为对词项之间的意义联系的认识叫做抽象认识,如 苏格拉底是人 ;对词项与事物之间有无联系的认识叫做直观认识,如 苏格拉底在跑 。(3)认为由直观认识复合组成证据知识,由抽象认识复合组成自明知识。(4)认为直观认识表达偶然命题,证据知识是偶然知识;抽象认识表达必然命题,自明知识是必然知识。(三) 奥康的剃刀奥康的新唯名论是反对实在论的,直接针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在他看来,它们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后人把他的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做 奥康剃刀 。奥康剃刀 用奥康的话表述为: 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后人的表述为: 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 。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思 考 题 1、罗吉尔 培根关于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观点。2、司各脱对 普遍性 的唯名论解释 3、解释 奥康剃刀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一、文艺复兴运动简介(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1、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末叶,是欧洲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2、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3、古希腊罗马自然科学著作与哲学著作的发现与利用状况。(二) 文艺复兴 的含义1、描述性的含义:十四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这就是说谓 文艺复兴 。2、实质意义:实质上是借古希腊文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一次新的文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开始。(三)文艺复兴运动群英谱 1、文学家代表:2、艺术家代表:3、科学家代表:4、哲学家代表:5、宗教改革思想家代表:6、社会政治思想家代表: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一)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基本精神1、人文主义的含义原义:即 人文学 ,指一种与神学相区别的世俗的学问,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哲学上的含义:指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2、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抬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 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二)人文主义的核心和哲学基础 人性论1、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抑人的地位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2、认为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3、认为理性是人的天赋本性,反对神学贬低理性的观点。4、认为人性包含着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三)人文主义的意义1、理论意义2、社会意义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对世俗生活的重视必然引起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神学的眼光去面对自然界,为16世纪以哥白尼的天文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基础。因此称文艺复兴带来了 自然的发现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文艺复兴即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16世纪,欧洲大地上又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正统宗教神学革新运动,它就是宗教改革运动。从表面上看,它虽然是宗教内部进行的改革,但是,它实质上是人文主义运动在宗教神学领域的延伸,是新思想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新兴的 资产阶级革命 (恩格斯语)。它的影响甚至比人文主义更大更深远,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宗教改革直接的要求是消除教会的权威,便奢侈教会为廉洁教会,而从哲学上看,其内在要求则是由外在的权威返回个人的内心信仰。新的宗教哲学思想是宗教改革的核心。1、马丁 路德的宗教哲学 因信称义 说(1)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运动:1517年1月30日、 赎罪券 、《九十五条论纲》、驱逐僧侣、捣毁寺院、平民暴动、翻译《圣经》。(2) 因信称义 说:马丁 路德通过引用原始基督教的教条 因信称义 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它意思指人的灵魂得救不在于教会,也不在于 事功 ,只在于个人的内心信仰。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 事功 只是信仰的结果。因信称义 说消除了教会的权威,以信仰的方式返回个体性和内在性,也可以说是 人的发现 。2、加尔文的宗教哲学 先定 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也属于 因信得救 的主张,但是他用上帝 先定 说深化了这一主张,强调了 因信得救 的宿命论性质。先定 说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上帝永不更改的安排和命令( 先定 ),因此个人得救是上帝预先的拣选,早已注定,个人的功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是表明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思考题:1、解释 文艺复兴 。2、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欧洲近代哲学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是决定近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是,哲学受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不一定是直线的或直接的,往往会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中间的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哲学的直接影响因素,哲学也会通过它们对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作用。这样,分析这些中介因素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特征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欧洲近代哲学来讲,近代自然科学就是这样的对其特征有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中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就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状况分不开。关于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阐述:(一)近代自然科学本身就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精神。 具体表现为: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近代自然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给理性创造了充分去表现的舞台。2、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近代自然科学家发扬了13世纪英国唯名论者倡导的 实验科学 的精神,注重把经验尤其是科学实验当作发现和检验知识的方法。这时理性作用的表现之一。3、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近代科学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语言去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这更是理性的强大作用的表现。4、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中(牛顿力学体系),被想象的世界模型是机械模型,世界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自然物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的零件,没有本质的高下之分,它们按相同规律运动,没有天界和地界之分。上帝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二)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是对新科学的迎合与推进,它的理性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近代自然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近代哲学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发生了 认识论的转向 ,即认识论问题成为了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的这种转向不是依靠自身的逻辑和思辨推理出来的结果,而是自然科学这一外来刺激的结果。因此它能反过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近代自然科学存在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这两种主要的方法,近代哲学家在对它们的侧重和取舍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模型,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3、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机械论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 不过,各派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所作的解释,是各有特点的。有的表现明显,有的是间接表现。4、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从共性来讲,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逻辑论证的 学问 ,都截然有别。就个性而言,表现比较突出的样式有: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 伦理学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休谟的 人性科学 。二、近代经验论的开创人弗兰西斯 培根(一)弗兰西斯 培根的生平活动。Francis Bacon,1561 1626年。培根的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两件事:(1)主动指控与他有恩的埃塞克斯伯爵谋反。(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黑格尔说他 极端忘恩负义 、 参加政治阴谋,做不正当的事 、 犯了最荒唐的贪污罪 。马克思说: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二)培根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分析批判1、认为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认为传统的和现实的知识只是为了满足言谈、争辩、宣传、个人名利和个人思辨的需要而存在,却偏偏没有服务于人类的实用性。他说:经院哲学是希腊神话中的斯居拉女神,虽然 具有一个处女的头脸 ,但是却没有生育的能力。2、培根不仅仅是对经院哲学予以否定,而且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提出了著名的 四假相 说。认为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 假相 ,这些 假相 有四种:(1) 种族假相 :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2) 洞穴假相 :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 洞穴 。相当于 坐井观天 。(3) 市场假相 :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4) 剧场假相 :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四假相 说虽然主要是针对经院哲学的,但是它对错误认识所作的根源性的分析,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看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指出了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是产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并且仔细分析了主观性、片面性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条件。它对于人们防止和克服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三)培根的经验论从最基本的特征看,培根无疑是经验论者,但是,他也认为认识需要理性的参与。1、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2、认为 经验 要符合以下的要求:(1)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必须具有 确实性 。(2)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是足够的。3、认为经验尤其科学实验是真理的保证。科学在人的心目中的价值也必须由它的实践来决定。4、认为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四)培根创立的归纳法培根在经验中看中科学实验,在他看来,因为科学实验讲究科学方法的,而他认为科学实验应用的方法应是归纳法,它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演绎法的 新工具 。他的归纳法是分三步进行的:(1)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 三表法 。 本质和具有表 、 差异表 、 程度表 。(3)归纳。 该步最要紧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一环。三、机械主义的经验论者霍布斯 (一)霍布斯的生平活动(二)霍布斯的机械论的哲学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研究自然物体的 自然哲学 和研究人以及人造物体(国家)的 公民哲学 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他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因此他的哲学的机械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哲学里。具体表现在:1、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他认为整个世界是一部由因果链组成的大机器,世界里的每个部分则是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它比其他自然物体精巧而已。如他把人与钟表作比拟。2、把物体定义为 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他讲的广袤即广延,指的是物体的大小,这样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因此他反对一切主张 无形实体 的说法。3、把运动定义为物体 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 即认为运动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4、认为可感性质是偶性。他认为在物体的一切性质中,只有广延或形状是物体固有的根本特性,是必然的,其余的都是偶然的,如颜色、声音、滋味、冷热、动静等这些性质。他把这些性质叫做 偶性 ,偶性就是 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三)霍布斯的社会政治学说1、社会契约论。霍布斯是西方政治学说中的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1)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按照 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 的自然律活动。(2)认为人类按照 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 的自然律,必然从自然状态进入人类社会。(3)认为社会就是人类的契约生存状态,国家是契约的产物。2、对宗教神学的批判。(1)认为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2)认为恐惧和愚昧是宗教产生的自然种子。(3)认为神学的传播和教育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4)认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保护宗教的存在和传播。思考题1、分析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2、培根讲的 四假相 是什么。3、霍布斯的机械论的哲学的观点。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一、笛卡儿的生平活动黑格尔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的创立者;罗素说,笛卡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他们的说法应该说是对笛卡儿哲学的两个突出特征 唯理论和二元论的揭示。二、笛卡儿的方法论同培根一样,作为一个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知识的批判者,最重要的不是他给人们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而是他给人们提出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笛卡儿的方法论代表了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理解 唯理论的理解的开始。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2、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 普遍数学 。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 度量 和 顺序 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 普遍数学 中表现为:(1)度量方法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即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对象之间在性质上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2)研究顺序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以上两个方法特征也就是哲学的方法特征。4、认为科学方法的规则有四条:(1) 第一,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2) 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3) 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4) 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三、笛卡儿的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马克思说,笛卡儿 把他的物理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完全分开 。是的,笛卡儿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自然哲学),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应用学科。在笛卡儿看来, 形而上学 是指专门研究超感性的对象,如上帝、灵魂、意志等等的学问。在 形而上学 中,他运用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起哲学的第一原理,然后确立上帝的存在和推导出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确定知识,建立了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一)论哲学的出发点 普遍怀疑笛卡儿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普遍怀疑论是理性的表现形式。1、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谓可靠的基础就是说作为知识的基础的是符合理性的原则要求的,或者说是出自于理性的。2、认为怀疑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通过怀疑,发现现有的一切知识所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都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3、认为被怀疑的观念包括:(1)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2)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它们也是可疑的,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笛卡儿的这个对自己身体的存疑想法相当于中国哲学中的 庄周梦蝶 。(3)数学的观念,它们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们说不定是根本不存在,是 邪恶的精灵 恶作剧般的安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也就是说,数学的观念只要是没有经过哲学论证,我们同样可以怀疑它们,它们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在此有一个问题要同学们去思考: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二)论哲学的第一原理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手段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怀疑不仅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寻找知识的确定基础的手段。用他的话讲, 只是要为自己寻找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粘土来 。1、认为在以上的普遍怀疑中,理性要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怀疑能否怀疑自身?结果发现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2、认为既然 我在怀疑 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 我 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 我 是存在的,即 我思故我在 。对 我思故我在 在笛卡儿的《哲学原理》中是这样说的: 我们既然这样地排斥了稍可怀疑的一切事物,甚至想象它们是虚妄的,那么我们的确很容易假设,既没有上帝,也没有苍天,也没有物体;也很容易假设我们自己甚至没有手没有脚,最后竟没有身体。不过我们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却不能同样假设我们是不存在的,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种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3、认为 我思故我在 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是这样说的: 我思想,所以我在 这条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收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求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4、认为在 我思故我在 中的 我思 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 我思 ;而且更重要的它也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5、认为在 我思故我在 中 我思 和 我在 之 我 是同一个实体, 我思 与 我在 之间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三)论上帝和世界的存在笛卡儿认为找到了 我思故我在 这个知识的基础原则后,接着的工作就是通过它来进一步推导出其他的结论了。1、认为通过对第一原理的分析,首先得到的是一个关于真观念的标准的结论,即以 思想的我 (自我实体)为标准,凡是 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或者说一切像 自我 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2、认为根据以上的判断标准,可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他把上帝存在的结论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第二原理。笛卡儿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白、清楚的 上帝 观念。其次,他认为 上帝 的观念具有无限的完满性, 自我 的观念只有有限的完满性,从 自我 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 上帝 的无限性。最后,他认为 无限完满性 的观念只能是 无限完满性 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是它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 上帝 的天赋观念。笛卡儿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如出一辙的。3、认为由于有了上帝作为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的终极原因或保证,因此也可以推导出世界是存在的。他把世界存在的结论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第三条原理。笛卡儿是这样推论世界的存在的:他认为我们有一个 广延 观念,造成广延的观念的原因不是我们的心灵或外部事物,而是上帝。而上帝是无限完满的,它不可能欺骗我们。因此,上帝在我们的思想中产生的观念必定是真实的,我们也就把握到一个与广延相符合的实在世界。(四)心物二元论笛卡儿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同时肯定了作为思想的实体和作为广延的实体的存在,在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时,他通过结合在人身上的心灵与身体来阐述了他的心物二元论思想。1、认为实体应定义为 一个不以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 。上帝毫无疑问是实体,心灵和物质如果除却了要有上帝作终极原因这一点因素,它们也是实体。2、认为心灵的本质属性思思想,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因此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3、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不能相互作用,产生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协调一致的原因是人脑部的 松果腺 。四、笛卡儿的物理学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衡量,笛卡儿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与他的形而上学有比较大的差别,基本上是以自然科学的认识态度来面对自然界的。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 在他的物理学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广延性。2、认为物质和空间是同一的,没有绝对无物体的虚空。3、认为物质在宏观方面是无限的,在微观方面也是可以无限分割的。4、认为物质的运动只有一种机械运动的形式。5、认为宇宙不是现存事物的总和,而是一个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五、笛卡尔哲学在十七世纪的影响笛卡儿哲学产生后,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立刻产生了广泛的、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笛卡儿哲学遭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反对的声音其一是来自于罗马、法国和荷兰的教会,其二是来自于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伽桑狄(1592 1655)和英国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洛克。2、笛卡儿获得了许多信徒,追随者从不同方面发挥了笛卡儿哲学。具有代表性的后继者有荷兰的斯宾诺莎和法国的马勒伯朗士(1638 1715)。思考题:1、解释笛卡儿的 我思故我在 。 3、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思想观点。2、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 斯宾诺莎哲学 莱布尼茨哲学一、斯宾诺莎哲学(一)斯宾诺莎的生平活动 巴鲁赫(本尼狄克) 斯宾诺莎(Bauch/Benedict Spinoza)、1632 1677年。(二)斯宾诺莎哲学的基本特征黑格尔说: 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 要开始研究哲学,要必须首先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 它说明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鲜明的个性。1、把获得最高的幸福( 至善 )作为哲学的目的。斯宾诺莎继承和发扬了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提倡的关于 知识就是美德 的强调道德的理性本质的传统,把人生幸福定位于精神幸福和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一方面是对道德理解得到升华和更深刻的意义(因为他反对把幸福看作财富、荣誉和感官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哲学的实践价值。因此他将他的一本主要哲学著作命名为 伦理学 。2、极力推崇几何学方法,用几何学方法来研究和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斯宾诺莎的哲学研究方法明显受到了笛卡儿的影响。他认为哲学的正确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且不断地增加真观念的推理过程。他认为这个方法的步骤是:(1)确认真观念。(2)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3)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三)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1、论实体的概念2、论实体的属性3、论实体的样式4、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的区分1、论实体的概念(1)认为实体的定义是: 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或者说 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2)认为实体具有以下的特性:实体是自因,他的本质包含存在。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实体是唯一的。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体是永恒的。(3)认为实体也叫 神 或 自然 ,或者说实体、神、自然是等同的、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斯宾诺莎认为他使用的 神 不同于宗教的 神 , 自然 也不能作具体的自然物来理解。实体、神、自然都作为万物的基础或本原、原因来理解。2、论实体的属性(1)认为实体的属性的定义是: 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 它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性。(2)认为实体的属性是无限多样的,但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只有两个,即广延和思想。(3)认为每一个具体存在物都有广延与思想两个属性,因此广延和思想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而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4)认为实体的两个属性之间是彼此独立,相互平行的。二者各自有自己的样式,但都是同一个实体的表现,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3、论实体的样式(1)认为实体的样式的定义是: 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 它就是个别事物。(2)认为样式是由实体通过属性派生出来的,依赖于实体,但是样式相互之间处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之中。(3)认为样式分为两个系列:有形事物系列和观念系列。有形事物是实体的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实体的思想属性的样式。样式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只在同一个系列中存在,即事物只能与事物相互作用,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互作用,而事物与观念是不能相互作用的。(4)认为事物的因果系列与观念的因果系列必然有对应关系。因此身体的活动与心灵的活动是可以协调的。实体、属性、样式的关系图:思考问题: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与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的联系和区别。4、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的区分斯宾诺莎在实体论中关于自然(神、实体)与个别事物(样式)的关系的论述,涉及到了无限与有限、整体与部分、一与多、普遍与特殊、原因与结果、本质与想象、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集中到了他关于 能动的自然 与 被动的自然 的区分的论述上。这是他的哲学中最难以理解的内容。(1)认为作为整体的实体与作为个别事物的总和是不相同的,前者称之为产生自然的自然,即 能动的自然 ,后者称之为被产生的自然,即 被动的自然 。(2)认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二者具有不同的特性,前者的特性是形而上学进行研究的,后者的特性则是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四)斯宾诺莎的真理论1、认为知识根据观念的清晰程度分为四种:(1)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 (2)由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3)推理的知识。以上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可合起来为一种,称之为 意见和想象 。2、认为直观知识才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称之为 真观念 。 真观念 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是方法论的前提。3、认为真观念是纯思想的结果,它的标准在于自身,即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性。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 内在标志 。4、认为虽然真理的标准来自自身,但是 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即真观念与外部对象之间是一致的。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 外在标志 。(五)斯宾诺莎的人性论和自由学说1、人性论斯宾诺莎认为人生的最高幸福是精神幸福,也就是把握自然的生活,而这种对自然的认识不仅仅是外在的自然界的知识,而且是对人自然本性的把握。认为把握人的自然本性更是自由的前提。(1)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保存自身的自然倾向,这是被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行为和意向,是个体的 现实本质 和人类德性的 唯一的基础 。(2)认为保存自身不仅是消极的维持现状,而且是扩张自身力量和行动的倾向。他尤为强调后者,称之为自我完满。(3)认为自我完满有自发和自觉之分:自发的叫嗜好,自觉的叫欲望。欲望又分两种:意识到完满性的增加是快乐,对完满性降低的意识是痛苦。爱是伴随着完满性增加的原因的观念而产生的快乐,恨是伴随着完满性减少的原因的观念而产生的痛苦。因此,伦理的善恶观不是先天的,而是相对于人们的感觉而言的。(4)认为因此人的观念与是否获得幸福和快乐有直接的关系,要获得幸福和自由,就应用 理性克制感情,管辖感情。 应该说,斯宾诺莎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能象他这样的人又能有几个?2、自由学说斯宾诺莎的自由观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1)认为由于自然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必然的,所以也没有任意的自由。(2)认为自由是 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 。也就是说,人自觉地按自然的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就如上所说,是幸福的。后人把他的这个自由观概括为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在中国哲学中有自由是 知天命 的说法。二、莱布尼茨哲学 (一)莱布尼茨的生平活动莱布尼茨的主要思想:单子论神正论(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1、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在对以往的实体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1)对原子论的批判。(2)对笛卡儿的心灵实体论的批判。(3)对斯宾诺莎的实体论的批判。2、莱布尼茨认为他提出的作为实体的 单子 是 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 单纯 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单子的特征是:(1)单子是 没有部分 的,是 一 ,是不可分割的统一。(2)单子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实体。(3)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 突然 地产生或消灭。(4)单子不受外部影响,每个单子 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 。单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上帝安排的,叫 前定的和谐 。(5)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3、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固有的质是它的活动,因此单子是能动的,是无形的精神实体。他还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4、莱布尼茨认为由于表象的清晰程度有差别,因此单子的质的程度产生了差别。差别分为三个等级:(1)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2)较高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3)最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它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5、莱布尼茨认为有知觉能力的单子是决定万物的实体,世界也就是一个生生不息、常变常新的有机体。6、莱布尼茨认为虽然单子存在因表象的清晰程度而产生的差异性,但是,由于每一个单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象整个世界,所以单子的各个等级、各个程度之间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自然界的各个物种之间是连续的,同一物种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也是连续的。7、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连续性表现为运动的连续性,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8、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连续性还解决了困扰二元论的身心关系问题。在此可看到心灵与身体是以特别密切的方式相互依存的。(三)莱布尼茨的神正论莱布尼茨认为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他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能造成对神的不利的情况的。相反,他应是神的正确性的解释。1、莱布尼茨根据逻辑规律包括充足理由律的主张,认为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首先是一种逻辑关系,即必然等于必然理由,自由等于充足理由。必然和自由的关系发生在造物主和被造物主两个层次上。结果现实世界总是有充分的理由存在,而且是最好的的世界。2、对于在最好的世界中会有恶的问题,莱布尼茨认为在被造物层次上发生的偶然事件都有充足理由,不论是物理的恶还是伦理的恶,都属于上帝创造的和谐的秩序,因而是善的。3、认为 物理的恶 是 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的惩罚 。自然的 惩罚 不是对人类的有意伤害,他的存在的充足理由是事物之间互相补偿的平衡。4、认为 伦理的恶 是为了衬托善而存在,如果没有恶的考验和折磨,也不会有善,恶越大则善越大。5、认为人的自由在于善恶的选择,并因选择的结果而受到上帝的报偿或惩罚。而上帝惩恶扬善的公正只有在人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来。第十五章 英国经验论 洛克的哲学贝克莱的哲学休谟的哲学一、洛克的哲学 洛克的生平活动(一)洛克的生平活动 约翰 洛克(John Locke)、1632年 1704年。洛克一生主要活动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和所谓1688年的 光荣革命 时期。恩格斯曾说他 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黑格尔说: 洛克的哲学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的哲学,正因为如此,也是一种通俗的哲学。(二)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作为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立的体现,否认 天赋观念 的存在,理由是:(1)认为 天赋观念 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2)认为 天赋观念 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天赋观念 的理由是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洛克对此的批判是:第一、普遍同意不一定是 天赋观念 的体现。第二、根本不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3)认为即使把天赋观念看成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就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而不一定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然而, 潜在的观念 的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4) 天赋观念 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2、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莱布尼茨曾写下《人类理智新论》,在书中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对 天赋观念 论进行辩护。(1)认为洛克在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之外,还认为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因此, 天赋观念 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双方对它的理解有分歧而已。认为 天赋观念 不是现成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是作为 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 。它的作用常常是感觉不到的,但感觉不到不等于不存在。认为洛克关于 潜在的观念 的自相矛盾性的分析是表面的,是他不懂得 天赋观念 的真正内容造成的。(2)认为经验虽然对于知识有作用,但是它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为经验无论是在实验科学领域,还是在实验科学以外的学科领域,其作用都是有限的。(3)认为经验在知识中的作用是提供了发现天赋观念的注意力,只是知识的机缘,天赋观念才是真理的来源。他针对洛克认为心灵是 白板 的说法,把心灵比喻为有纹理的 大理石 。(思考题:是否有天赋观念?)(三)洛克的双重经验说如果说洛克否定天赋观念只是对唯理论的一次摧毁性的打击,但是要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还得从正面来提出建设性的主张。为此洛克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来源的双重经验说。1、认为人的心灵原是一块 白板 ,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诸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等观念。这是洛克的所谓 白板 说。2、认为作为观念的来源的经验分为两类:(1)感觉。它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2)反省。它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心灵这个 内部感官 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和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而得到新观念的过程。3、认为感觉和反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但是两者都是观念的等量齐观的来源。4、认为从反省的存在出发,必然要设定一个主动的精神实体 心灵的存在。(四)洛克的观念分类说 洛克根据观念自身的构造,对观念进行了分类和分析。1、认为无论感觉的观念还是反省的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的观念和复杂的观念两种。(1)简单观念是 只包含一个齐一的现象或心灵中的概念 。它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2)复杂观念是 由若干简单观念结合而成的观念 。2、认为简单观念构成复杂观念的方式有三种:(1)相加。它是把多合成为一,由这样的方式得到的观念叫复合观念。如 实体 观念。(2)并列。它是把几个简单观念或已经由简单观念组成的复杂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这样产生的复杂观念是关系的观念。如 因果观念 。(3)相减。它是把同时存在的观念彼此分开,把复合观念中的特殊成分除去,保留它们共同的成分,由此形成的观念叫抽象观念或一般观念。如 人 观念。3、认为复合观念 实体 是这样形成的:我们把很多关于性质的简单观念集合在一起,需要一个附着物,我们就被这个附着物叫做 实体 。也就是说, 实体 作为观念是存在的,但是,是否真的存在 实体 则是不知道的,它只是一个必要的假设。因此,上帝、物质、和精神这三个实体都是假设的存在。(1)物质是为了使感觉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2)精神是为了使反省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3)上帝是为了使宗教和道德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4、认为抽象观念也就是 共相 作为类事物的本质只是一种 名义本质 ,即唯名论所说的名称,它作为 实在本质 只是一种假设。(五)洛克区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学说洛克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物体的性质进行了区分和分析。1、认为我们关于物体的大小、形相、数目、位置、运动、静止等观念,是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由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物体的第一性的质是相似的,所以它们也就是第一性的质。因此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2、认为我们关于物体的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观念,是物体的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由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在物体中没有相似的性质,所以它们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六)洛克的知识论1、认为观念只是知识的材料,还不是知识本身,知识存在于观念之间的关系之中,而观念之间的关系是观念是否相符合的比较。2、认为知识可以进行分类:(1)按观念的内容即比较观念与观念是否符合来分,知识有四类,不过这里的知识没有关于外物的知识:关于观念同异的知识。 关于观念关联的知识。 关于观念并存的知识。(2)按我们对观念之间是否符合的知觉的明白程度,知识有三类:第一,直觉知识:指 心灵直接从两个观念本身,不必插入任何别的观念,就能知觉到两者的符合与不符合 。它有最大的可靠性和明确性。第二,证明知识:指 不得不凭着插入另一些观念 ,来知觉两者是否符合。它不如直觉知识那样明白,但也是确定、可靠的。第三,感性知识:是对观念与产生它的外物是否符合的知觉,这种知觉必须通过感觉经验才能达到。它没有上述两种知识的确定性,有一定的确定性。3、认为直觉知识和证明知识是词语的知识,感觉知识是实在知识,两者使用的方法不同。4、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上,知识不能超出我们所具有的观念范围。超出范围的一切判断都是理论上的假设。(七)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它与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的不同特点是:1、认为人的自然状态不是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的、自由的状态,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平等德享有自然权利。2、认为在人们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中,财产权最为重要。3、认为由于财产权的冲突,人们4、认为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时只放弃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把这一权利转让给代理人,之外的一切权利是不可转让的。5、认为接受大家转让权利的公共代理人也受契约的限制,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利。6、认为国家里的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应分开,属于不同的权力主体。立法权是高于一切的权利。二、贝克莱的哲学(一)贝克莱的基本哲学命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的哲学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也就是说洛克的经验论是贝克莱哲学的逻辑起点,但他的理论归宿却是不同于洛克的。他抽调了洛克哲学中作为经验的依托和来源的客观存在的物的成分,变经验论为完全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这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哲学命题上。1、他认为从洛克主张的人类的知识对象是观念的观点出发,必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2、他认为如果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是不合逻辑的。3、他认为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也就是说,在他看来, 存在 的意义限定于认识对象,然后用 被感知 来解释认识对象。即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显然地把观念与观念的基础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二)贝克莱对 物质 实体的批判贝克莱为服从他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基本观点,必然要否定 物质 实体的存在,即否定客观存在的物质。另外,他对 物质 实体进行批判,也是为了反对无神论,为宗教信仰辩护。他认为承认物质存在的唯物主义是无神论的基础,要排除无神论,首先得否定唯物主义,否定作为唯物主义的基础的 物质 概念。贝克莱对 物质 实体的批判的种种结论也是从洛克经验论中引发的。1、认为 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 ,因此洛克讲观念的感觉形式有与外物的相似性是不恰当的,由此而肯定外物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他否定观念是对外物的摹写和反映。2、认为洛克区分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是不合逻辑的,不仅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而且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也是主观的,第一性的质也是只存在于心灵之中。理由是:(1)事物的性质是不可分割的。 (2)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3、认为洛克为了各种可感性质能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而假设实体存在,是传统的 抽象观念说 在作崇。4、认为洛克在他的双重经验说中设定经验的外在的原因是不充分的,只有心灵一个来源就足够了。总起来讲,贝克莱认为物质实体既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没有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 物质就是虚无 。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一个已有的理论中发现其自身的矛盾,如何去克服矛盾,然后将其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思想创新过程的形式。他的批判囿于经验的范围内是逻辑的必然。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上的唯物论的弱点暴露无遗。(三)贝克莱的视觉理论贝克莱还通过对物体的 广延 属性的批判来反对唯物主义,其批判的基础是他建立起来的视觉理论。1、他认为视觉与触觉的对象是不同的。视觉的对象是光和颜色。触觉的对象是广延。2、他认为感觉是复合的,视觉和触觉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视觉的 图像 (光和颜色的混合)包含了对触觉对象的判断,触觉的 印迹 (广延的观念)存在视觉对象的提示。3、认为由于图像的提示作用,久而久之视觉中就形成了对广延的的联想这种关于广延的观念则依赖于心灵的的想象。4、认为建立我们的图像与印迹的联系的 自然作者 是上帝。贝克莱显然反对绝对的空间观,是主观主义的空间观。(四)贝克莱论精神实体的存在贝克莱以经验论的原则把物质实体看作是没有必要的假设,但是他并没有在他的哲学中把这个原则贯穿始终,在讨论是否有精神实体存在的问题上,他突破了经验的限制,肯定了精神实体的存在。看来他只要为了符合宗教信仰的需要,可以不管自己的理论是否能自圆其说,采用不同的建立标准的。他既然可以说物质是一个假定,那么他的精神实体又何尝不是一个假定。贝克莱把精神实体分为无限的精神实体和有限的精神实体两种,它们分别是上帝和个别的心灵( 自我 )。1、贝克莱关于心灵实体存在的论证(1)认为感觉要有主体,因此心灵是存在的。(2)认为观念的产生不能以另一个观念为原因,因此要在观念之外有能动的心灵实体存在作为观念的原因。(3)认为感觉总是个人的活动,而观念的存在是持久的、连续的,因此在我的 自我 之外还有其他人的 自我 存在。2、贝克莱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1)认为世界上事物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永恒性证明了上帝的存在。(2)认为人的观念的真假的差别证明了它们有一个外因,产生一切真实观念的外在的精神实体就是上帝。(3)认为我们关于秩序和规律的观念不可能是个别心灵产生的结果,它们只能出自于上帝。三、休谟的哲学 (一)休谟的生平活动(二)休谟的认识论休谟的哲学与贝克莱哲学一样,也是以洛克哲学为逻辑起点的,但他的理论归宿与贝克莱的不同,他从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经验论原则,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1、论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2、论观念关系的知识与事实的知识 3、论实体存在的不可知 4、论因果关系1、论印象与观念的区分休谟把洛克的经验对象 观念 改称为 知觉 ,通过对知觉的分析论述了经验论的原则。(1)认为根据知觉呈现出的性质不同,被知觉的对象可分为两类:印象:印象分两种,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其中感觉印象是原初的,来自不可知的原因。反省印象是直接从感觉印象得来的,或通过插入的观念,间接从感觉中得来的。观念:观念是对印象的 忠实摹写 ,是 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的推理中的微弱的影象 。(2)认为印象和观念的区别是当下知觉和思维(包括想象回忆)的差别,心灵对它们的知觉的强烈程度是不相同的。(3)认为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感觉印象,但感觉的来源是不能认识的。因此知识是被限制的。2、论观念关系的知识与事实的知识同洛克一样,休谟也认为知识是关于观念(知觉)之间关系的知识,并且对知识作了区分。(1)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取决于观念自身,另一类则不经过观念而变化。(2)认为知识相应也分为两类: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是单凭思想就可以推理出的知识。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人们需要观念以外的经验做出判断,加以检验的知识。(3)认为关于观念关系知识的命题是分析命题,分析命题是必然真理;关于事实知识的命题是综合命题,综合命题是偶然真理,但它可以扩大我们经验的范围。(4)认为除了以上两类知识,没有任何知识。3、论实体存在的不可知休谟从彻底的经验原则出发,否定了任何实体的存在,不过他是以不作判断的态度来处理的。(1)认为物质实体不可知的。(2)认为心灵实体是不可知的。4、论因果关系休谟的经验主义和不可之论在他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与他认为 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 的认识有关。(1)认为因果观念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知觉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发生的观念称为原因,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2)认为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因果观念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3)认为因果关系的基础无论在证明知识的范围内,还是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都不能得到解释,即是不可知的。(三)休谟的伦理学休谟的伦理观是情感主义的,并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第十六章 法国启蒙哲学(就到这里,没有德国哲学部分)一、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最为彻底和影响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来的世纪里影响深远。它的特点有:1、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进步的运动。法国启蒙思想主要代表了新兴的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是先进阶级的思想和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对本身就具有直接进步性的自然科学的概括反映。2、它把理性作为批判的工具和武器,把理性作为至高无上的评判标准。理性 是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恩格斯说: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3、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唯物主义的。法国启蒙思想一开始就承认自然的独立性,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发展到最后以 百科全书派 为代表,在哲学上完全是唯物主义的(至少在自然观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也因此典型地表现了它在近代的最高形态 机械唯物主义。4、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法国启蒙运动始终有两个主要的明确的现实目的:(1)反对法国专制的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充分展示理性的 自由 、 平等 、 博爱 的社会制度。(2)反对和否定天主教和宗教神学,甚至否定一切宗教,主张无神论。因此每一个启蒙思想家都是一名战士。恩格斯说,启蒙学者 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后来, 学者+斗士 形成为法国许多思想家的人格特征。二、早期启蒙主义者的思想一般认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可根据他们的思想特征划分为相对集中的四类:一是早期的以 自然神论 为特征、对宗教持较温和的批判态度的启蒙主义者。二是后期的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为特征的、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 百科全书派 。三是代表来自下层劳动群众的先进意识的、以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为特征的、对私有财产制度持否定态度的启蒙主义者。四是作为特例的卢梭。早期启蒙主义者主要有贝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狄亚克等。下面对他们各自主要的思想观点作介绍。(一)皮埃尔 贝尔的怀疑论 贝尔:Pierre Bayle、1647年 1706年。 著《历史的和批判的辞典》。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是 使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 。贝尔的思想特点是怀疑论的,即以怀疑论作为理性批判的武器,针对宗教神学,指出一切神学问题和争论都是混乱、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他通过怀疑论而得出的两个结论观点:1、认为理性和信仰应分开,信仰和理性为 双重真理 。2、认为道德与宗教也应分开。他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完全是信仰,理性对实际环境和行动后果的算计也可使人趋善避恶。认为中国就是一个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贝尔的观点对于当时来讲当然是惊世骇俗的。(二)孟德斯鸠的法哲学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年 1755年。著《论法的精神》等。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是为了探索法律的形成原因,他把这些原因统称为法的精神。主要观点有:1、他受当时已有的 自然法 的观念的影响,认为法是 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的财产权得不到保证,甚至生命权也会受到威胁。订立社会契约是人们为避免冲突的严重后果的手段。2、认为人类社会的成文法要以人类的自然法为基础,人的自然法与人的本性和生活条件是相吻合的。3、认为成文法要符合建立政府的 本性和原则 ,尤其要适应一国的自然状况因为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和社会制度。4、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三)伏尔泰的理神论1、他受牛顿的自然观的影响,推导上帝存在是必然的。宇宙需要一个最初的推动者;有限的物质的运动和引力需要上帝给与;思维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质中。2、认为上帝仅仅作为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自然规律的制定者而存在,他在创世后便不再干预宇宙了。上帝犹如一位建筑师。3、认为上帝的存在对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他说: 即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四)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孔狄亚克:Etienne Condillac、1715年 1780年。著《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体系论》等。孔狄亚克的哲学也是自然神论,但是他的理论的特点是对洛克的经验论的宣传和感觉主义的解释。1、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 双重经验说 ,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2、他贯彻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一反认识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触觉中心主义。认为惟有触觉才能以身体来认识外部的形体。三、卢梭的思想(一)卢梭论自然状态卢梭也在人类社会以前划出一个 自然状态 ,他的所谓 自然状态 的特点:1、认为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体需要,没有理性和观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 自我完善化 的能力。2、认为自然状态的人还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对自然有服从或反对的自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卢梭名言: 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二)卢梭论社会的不平等与平等首先,卢梭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从天然平等向社会不平等的过渡。关于人类的这个第一个过渡,他主要的观点有:1、他虽然认为不平等的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2、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3、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2)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3)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在卢梭看来,人类的第一个过渡既是进步,也是退步。因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必然物极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会开始新的平等。卢梭认为人类新的发展阶段是从社会不平等向社会平等的过渡。关于这个第二个过渡,他认为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在这里卢梭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社会契约论,他的主要观点有:1、认为第二次社会契约与第一次社会契约不同。它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2、认为这次的社会契约进行的权利转让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这种转让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自由权不会因转让而被剥夺。3、认为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既不是霍布斯说所的有绝对权力的 利维坦 ,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只有有限权力的政府,而是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的 公意 。卢梭的 公意 概念有两方面的性质:(1)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 道义共同体 。(2)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它是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卢梭的社会不平等与平等论具有为革命辩护和倡导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的实践意义。(三)卢梭的良心论卢梭是性善论者,良心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而且也是知识的原则。他的良心论的主要观点有:1、认为良心是天赋的自然情感。 2、认为良心在知识和理智活动领域起着判别真假是非的规范作用。四、 百科全书派 的思想(一) 百科全书派 的含义和代表1、 百科全书派 的含义1751年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开始组织编辑《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称 百科全书 ),1771年完成全书,共三十五卷。因此 百科全书派 在一般的意义上指 百科全书 的编撰人员群体。百科全书派 的特别含义指法国启蒙时期的一批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者。这也是我们在此使用的含义。2、 百科全书派 的主要代表(1)拉美特利:Julien La Mettrie,1709年 1751年,著《人是机器》(1747年)、《人是植物》(1748年)、《各派体系的提要》(1750年)等。著名观点: 人是机器 。恩格斯评价他: 如果说,有谁为了 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 (就这句话的正面的意义说)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3)爱尔维修:Claude Helvetius,1715年 1771年,著《论精神》(1758年)、《论人》(1773年)。(4)霍尔巴赫:Paul Holbach,1723年 1789年,著《揭穿了的基督教》(1761年)、《神圣的瘟疫》(1768年)、《自然的体系》(1770年)、《健全的思想》(1772年)、《社会体系》(1773年)等。他的战友称他是 上帝的个人的仇敌 。(二) 百科全书派 的自然观百科全书派 的自然观和物质概念,比起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来有了重大的进步,克服了一切神学的不彻底性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水平。主要表现在:1、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的思想,力图克服以往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而给它一个更概括的哲学上的定义。拉美特利说: 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爱尔维修说: 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2、都一致肯定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说: 物质是凭着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动,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冲击使它运动的。3、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肯定了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功能。狄德罗把 感受性 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4、狄德罗等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 异质 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狄德罗的 物质异质说 。5、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三) 百科全书派 的认识论总的说来, 百科全书派 在认识论上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克服了他的一些唯心主义因素而发展成为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的观点的特点有:1、他们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把感觉看作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克服了洛克把感觉和 反省 都当作观念来源的二重经验论的缺陷,而达到了较彻底的反映论的水平。2、他们也一样反对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特别是反对笛卡儿等人所宣扬的那种 天赋观念 的学说。3、他们站在经验论的立场上反对唯理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力图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4、他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百科全书派 在认识论上的缺陷是,他们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人类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正确认识主观能动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没有把正确认识看作是一个深化的过程,而是一种 一次反映论 。(四) 百科全书派 的无神论和反宗教思想百科全书派 的无神论的反宗教思想更公开、更鲜明、更彻底、更坚决。具体的方面有:1、他们驳斥了一切宗教赖以建立的基本原理。2、他们对特别为基督教所信奉的一些基本教义和信条,都进行了批判和嘲笑。3、他们不只限于对宗教的教义和神学理论的荒谬性作理论上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对教会及僧侣在实践上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罪恶的欺诈和愚弄,对社会国家造成的祸害,以及僧侣阶级本身的反动腐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嘲骂和痛斥。(五) 百科全书派 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伦理观点1、社会历史观(1) 百科全书派 的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他们的人性论。他们把人只看作一个自然的存在物,即肉体的人,因此每个人的自然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人的共同本性就是追求肉体的快乐和逃避肉体的痛苦,即 自爱 和 自保(2)认为人也受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因此 人是环境的产物 。他们的 环境 指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是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爱尔维修就说: 人是教育的产物 。(3)当人们问到政治法律制度的好坏又是如何造成的时,他们认为 意见支配世界 。爱尔维修就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取决于立法者的意见。他们的历史观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2、政治观点(1)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 自然权力 ,订立 社会契约 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2)认为人是生来平等的。(3)反对君主专制。3、伦理观点他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伦理观。(1)认为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道德行为是适合人性的行为。(2)认为为了个人的利益,应该把个人的利益和别人或公众的利益结合起来。百科全书派 有关社会领域的理论基本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2016军队文职考试岗位能力备考:常识判断之人文知识汇总

2016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备考中,常识判断因其考查范围广成为考生们非常头疼的部分,其中人文知识更是复习的拦路虎,红师教育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综合历年考题总结出人文知识汇总,希望对各位考生备战2016军队文职考试岗位能力考试有所帮助。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 ●中的粹 誉满中外的中京剧、中画、中医学,被世人称为中的三大粹。 ●中四灵与四象 龙、凤、麟、龟乃中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乃中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