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岗位能力常识判断备考:商品经济

现在距离2017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已经不到十天的时间,考生们此时正处于知识储备最后的阶段,尤其是岗位能力常识判断部分,涉及面广,大家此时要广种多收,红师教育专家在此将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跟大家一起分享。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用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与价值量 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有: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内在的矛盾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其它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货币 (1)货币起源。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主要是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尺度。其特点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因素的主要有:商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和供求关系。 ②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其特点是必须是现实上的货币。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内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际收支的差额。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进外商品。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由一转移到另一。 6.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价值规律的作用借助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所谓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即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红师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们对以上知识进行基础性了解,在备考黄金期多进行积累,一定能将常识判断部分的分数尽数拿下!

2017年考试时政: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促进经济全球化宣言

3月27日最新军队文职考试时事政治: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促进经济全球化宣言。在军队文职考试中,命题人历来是倾向于结合时政热点命题,无论是岗位能力常识题、言语理解题,还是申论,都是结合时事热点来选择命题考查点,因此最新时政要有所了解。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26日发布促进经济全球化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全球企业界,坚持推进市场开放、包容性增长和经济合作,确保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增长。《宣言》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不在于经济全球化本身,是由于现行全球治理体制同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不相适应所造成的。采取逆全球化措施,不可能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甚至会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挑战。世界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各国政府应视经济全球化为积极力量,在经济主权、权利与义务公平对等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加强对话与合作改革,完善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各国政府必须共同采取相应的政策,确保经济全球化惠及更大的范围。——跨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各国政府应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坚持和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并不断改革和完善多边贸易投资机制和治理,确保全球共同繁荣。——WTO、APEC等国际和地区机构应携手解决自贸安排碎片化问题,探讨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和公平合理的双、多边贸易制度安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应在加强自身改革的同时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充分发挥跨国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有效防止和减轻游资套利和投机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冲击。——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与信息的跨境流动有助于缩小南北差距、贫富差距。各国应开展灵活多样的跨境PPP合作模式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知识与信息跨境流动的便利化,使之惠及所有国家地区、所有阶层、所有群体。——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平衡发展,各国际机构以及G20、APEC等多边机制,有关各国政府、各相关私人部门,应该支持和建立开放的多边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制度互联互通、人文交流互联互通。《宣言》指出,博鳌亚洲论坛及全体会员愿意在上述诸方面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

岗位能力指导:经济常识积累

经济常识在军队文职考试中每年都考,命题人主要青睐于对我国重大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考查。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总结其主要有两点:从时间上看,主要涉及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政策;从政策层面上看,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新经济政策及其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政策等都可能成为考点。同时这些知识点也都属于时政的范畴,所以我们认为考生切忌置时政内容于不顾,要充分重视时政。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题目专业性比较强,可能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经济专业的考生来说则要旁敲侧击、独辟蹊径来降低考题难度。用排除法先排除掉迷惑项,再把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的选项进行分析,一步步推理来解答。A.降低税率B.提高利率C.缩减财政支出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解析:扩大内需本来是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名词,选项中的存款准备金率等名词的专业性也比较强,看似无从下手。但是我们可以从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利率入手,可以联想一下,如果利率提高,我们就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这样消费会减少,内需难以扩大。再分析税率,如个人所得税率降低,我们的工资会增加,能用于消费部分的自然也更多,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这样就可快速地得出答案,应选A项。一、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新核算体系在整体结构上把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紧密联系起来,主要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具体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两张附属表组成。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两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二、总供给与总需求(一)总供给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首先必须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指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的制度、技术水平、劳动力的投入量、资本的投入量。在短期,经济制度、技术水平和资本的投入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以看作是给定的,这样总供给能力就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于是总供给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就业问题。总供给由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四部分组成。(二)总需求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愿意购买并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部分组成。总需求水平主要取决于自发性的支出、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总需求随着自发性支出增加、名义货币的供给增加、价格水平的下降而增加。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名义货币供给量,并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等影响自发性支出。(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及其调节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通常用等式表示为:总需求=总供给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明需求过度,会引起资源短缺、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宏观调控可以从扩大供给与抑制需求两方面进行;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明需求不足,会导致生产过剩、市场疲软、资源闲置、失业增加,政府宏观调控也可以从减少供给与刺激需求两方面进行。具体进行办法可以通过对上述公式的转换得出。如果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进一步改为:(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即:储蓄投资差额=进出口差额+政府收支差额这三个差额中,任何一个差额都可以通过调整其他两个差额而变化。当储蓄大于投资引起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可以通过调整进出口差额(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或调整政府收支差额(减少政府收入、扩大政府支出)来扩大需求减少供给,使公式两端恢复均衡,反之亦然。显然,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不仅要保持商品市场均衡,还必须保持货币市场均衡、生产要素市场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三、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或工具是政府支出和税收。政府支出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政府税收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当民间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当民间需求过旺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支出,可以缩小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当然,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作用的大小,还取决于政府投资乘数的大小。因为在乘数作用下,当政府购买支出增加时,它使总需求倍增;当政府支出减少时,它使总需求呈倍数减少。政府税收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当民间需求过旺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加税收,可以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当民间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减少税收,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税收变动对总需求变动、国民收入变动具有倍增作用,当税收增加时,引起总需求、国民收入呈倍数减少;当税收减少时,引起总需求、国民收入呈倍数增加。因此,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以至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乃至消除需求膨胀的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经济学家把这种政策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也就是在经济高涨时期对之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度高涨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对之进行扩张,使经济不会因严重萧条而引起严重失业,并尽快复苏。财政政策的这种“逆经济风向行事”显然可以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岗位能力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