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贵州军队文职考试高频考点: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知识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共产党人建设有中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 (1)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其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2.三个代表: 始终代表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实质: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真题展示及详解: 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构建和谐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坚持以人为本 D.注重改革创新
2020四川军队文职考试军队文职招聘考试机关公共基础知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2020四川军队文职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推进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 (1)2035年,我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2)本世纪中叶,我社会文明将全面提升,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对社会治理的领导,积极发挥各级政府负责社会治理的职能,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主体责任。 完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公共服务市场,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注重社会组织培育和引导。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激发全社会活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和社会治理各类人才队伍,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和专业的方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军队文职考试综合知识指导: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还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由条件所组织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交往活动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人类活动的重要方式,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生活和交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同时改变。所以,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点、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
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特的历史,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恩格斯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