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范文:以科学精神引领民族素质的升华
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当下,科技让社会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着科技,但是民众的科学素质又有多高呢?迷信思想依旧残存,跟风现象比比皆是,学术造假泛滥成灾公众的盲从,思想的固守,归根结底还是科学精神的欠缺。因此,提高民族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提高民族素养,需要弘扬批判精神。当前,科技成为生活和工作的指引,然而,伪科学却伴随网络的发展盛行起来。只要被冠以科学的名号,社会大众总会信以为真;只要是专家发表的观点,总是能够得到群众的信任。殊不知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正确,科学也是在不断地批判中才得以被发现,被验证的。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常年的观察和研究,写成巨著《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否定了长期以来天主教所倡导,也被人们所信奉的地心说。哥白尼顶着教会权威,承受着舆论的巨大压力,否定了人们普遍的错误认知,这不正是批判精神的体现吗,也正是批判权威,质疑旧理论,才重塑了世人的宇宙观,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因此,提高科学素养,增长科学知识,必须有拥有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怀疑现有的理论。提高民族素养,需要弘扬探索精神。宇宙是个无限的空间,无限的世界里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培养探索的精神,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才能发现新事物和新技术。然而,物质生活丰裕的今天,人们总是安于现状,做着重复性工作,总觉得探索是科学家的职责。谁生来都不是科学家,但是勇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是每一位大众都应该具备的。小到生活中吃穿住衣行的细节,大到工作方法方式的创新,再大到专业性科学理论研究,都需要探索精神发挥作用。纵观时代的历程,牛顿不也是因为苹果落地的现象产生对地心引力的好奇之心,伽利略不也是从斜塔实验中去探寻自由落体规律吗?生活出处有学问,有带着一刻好奇心前行,才能有更多的思考,才能让思想更加开放。提高民族素养,需要弘扬严谨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扮演者差不多先生,而科学要不得半点的马虎,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当刘耀光被选为中科院生命科学的院士时候,他激动地说道科学是无止境的,但我会继续探索,希望还能有新的发现,刘耀光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教授的学生,深受卢老一句话的影响:科学要保持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态度。简单的语言中却透漏出一种严谨治学,细致科研的态度。严谨细致,是学习科学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必备特质,严谨细致才能理解科学里的细节,掌握科学理论的机理所在,从而透析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精神是民族素质提升的基石,是国家综合实力强盛的灵魂。培养科学素养的提升关键还是要培养科学的精神,科学素养不仅能够让科学走进人心,还可以指引生活。唯有提升科学素养,生活方能更精彩,科技方能前行更稳健!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发布时间:2017-06-03 09:16: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 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难 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学时安排:2学时问题导入:从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的历史来看,与马克思主义相伴而生或后来又层出不穷的社会思潮、学说派别,可以说都粉墨登场,鼓噪一时,有的甚至不可一世,著作如汗牛充栋,但是绝大多数都如过眼云烟,来去匆匆,很快销声匿迹。惟马克思主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从开始只是人类思想园地中的一个学派,发展成为传遍全球、震撼世界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亿万人民行动和奋斗的纲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引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是举世公认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如此迅速地掌握亿万群众的心灵,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在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的导师马克思被赞誉为 千年思想家 、 千年伟人 、 最伟大的哲学家 ,连西方也公认马克思是人类思想家中的佼佼者。历史和现实都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毋庸置疑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以自己特有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保持了前进、上升的大趋势。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那个时代,即19世纪40年代末,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这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进行了近100年的产业革命也已基本完成。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1830年 七月革命 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摧毁了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 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1页)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为建立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财富,工场手工业的长时间发展,分工的日益发达和深化,为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18世纪60年代后,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已成为第一个从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182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一半,1830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间,英国工人每一个工作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法国于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落后于英国和法国,但到了19世纪30年代,也已开始进入了工业革命的阶段。此外,欧洲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上半叶也都先后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当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之后,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生产过剩危机,清楚地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现象。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也会由于严重自然灾害或连年战争而陷入混乱,发生危机。但是,那时发生的危机在性质和特征上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一,造成危机的原因不同。那时的危机是由天灾人祸等外在原因造成的,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引起的。第二,那时危机的特征是产品严重不足,先是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由此才造成产品的匮乏。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是商品 过剩 ,由于商品销售不出去,才迫使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第三,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发生的生产危机既无规律,更不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却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的经济现象。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暴露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合理性 产生怀疑,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 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在英国,到1851年,产业工人已有480万人,占全国自立人口的37.6%,此外,还有144万农业工人。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这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的又一重要表现。1831年11月,法国重要工业城市里昂的丝织工人不堪忍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要求实行标准工资。遭到政府拒绝后,工人群众便拿起武器举行起义,占领了国民军的营房,并一度控制了整个里昂市。这次起义被镇压之后不到两年,里昂工人又于1834年4月举行了第二次武装起义,并得到了巴黎和马塞等城市工人的响应。这个时期,英国发生了长达10年之久的宪章运动。英国工人为争得选举权,于1836年6月成立了伦敦工人协会。第二年6月召开了工人大会,提出了包括实行普选权、取消候选人财产资格限制等要求的请愿书。1838年5月以 人民宪章 的名义公布了这个请愿书,号召人民签名,从此展开了 宪章运动 。1839年2月,在伦敦召开第一届宪章派全体会议,并于7月向议会递交了有150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为了协调已经广泛展开的群众运动,于1840年7月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宪章协会,组成了执行部。在宪章协会的领导下,于1942年开展了第二次签名运动,签名者有300多万人,几乎占当时英国成年男子的半数。当时的德国还是个由30多个邦组成的国家,在经济上仍然是带有封建性的农业国。但是,在一些地区,已发展起来了资本主义经济。德国无产阶级既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又受资本家的剥削,因此,工人群众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不断发生。1844年6月,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拿起武器发动了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很快就被德国政府镇压下去,但是它明确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反对私有制的要求,标志着德国无产阶级已经觉醒。马克思谈到这次起义的深远意义时说: 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83页)当资产阶级进行反对封建主阶级的斗争时,工人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同盟者参加这一斗争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工人群众曾自发地分散地进行过反对资本家剥削的斗争。到了19世纪30至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以往相比,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范围广阔,声势浩大。在这20年间,当时欧洲最强的三个国家,都接连发生了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群众运动,每个国家的工人运动都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和同情。第二,工人阶级已经明确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法国工人已不再像从前那样追随资产阶级去反对自己敌人的敌人,而是为争取本阶级的政治权利而进行斗争。英国工人阶级是 在宪章主义旗帜下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 他们首先向资产阶级的政权进攻,向资产阶级用来保护自己的这道法律围墙进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16页)第三,法国和德国的工人运动这时都发展为武装起义这样的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式。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1840年,英国工人组成的宪章派全国协会,实际上是近代的第一个工人政党。德国工人于1834年组成了第一个秘密组织 被压迫者同盟 ,1836年又成立了 正义者同盟 。一部分法国工人在布朗基领导下于1837年成立了 四季社 。19世纪30 40年代工人运动的发展表明,这时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自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和30 40年代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这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还处在上升时期,但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以尖锐的爆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那个时代的 物质的经济的事实 。激烈的冲突,尖锐的矛盾,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重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是不是个永恒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将被什么样的社会所取代?这个问题只能由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来回答。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已经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创造了客观的历史条件。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变成了现实。(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阶级性上说,它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对立的,但是,从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它也必须从已有的 思想材料 出发,继承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正如列宁所说: 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列宁选集》第4卷第362页、第3卷第441页)到19世纪30年代,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在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主要是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三大发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当时,资产阶级还是一个进步阶级,因此,反映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还能在一定程度内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这个学说的主要成就是:(1)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斯密和李嘉图都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劳动创造的。(2)研究了利润、地租、利息的来源。斯密承认利润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李嘉图进一步指出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来源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工人的工资只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都来自于工人创造的价值。(3)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对立。斯密指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与此相适应,他划分了工资、利润、地租三种基本收入。李嘉图进一步研究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利润与地租的对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斯密,还是李嘉图,都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合理的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即使是他们的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论也存在许多错误观点和自相矛盾之处。但是,这个学说(不论是其中的正确观点还是他们无法解决的矛盾)毕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材料,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达到其顶峰。这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阐述包含许多科学因素。马克思说: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费尔巴哈是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主要贡献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最高对象,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他说自然界才是第一性的实质,人是主体和客体即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离开作为身体有机部分的大脑,思维和精神是不可能存在的。尽管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的缺点,而且他的历史观又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的学说动摇了黑格尔主义在哲学领域的统治地位,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提供了可能性。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材料。19世纪初,西欧出现了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即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英国的欧文。尽管他们本人都不属于工人阶级,但是他们提出的理论却反映了尚未成熟的工人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们的主要贡献,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尖锐的批判,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必将被未来的理想社会所取代,二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包含不少科学见解。恩格斯给他们以很高的评价: 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566页)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一是由德国医生迈尔和英国科学家焦耳确立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其二是发现了生物细胞结构。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于1838年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次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把这一学说运用于动物界,形成了包括整个生物界的细胞学说。其三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理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不单是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而且是人类对整个自然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这就是,人类已经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和揭示其客观的、辩证的运动规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认识领域,但是,对自然界的认识同对社会的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来说,同样如此。马克思说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31页)综上所述,到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和人类思想取得的重要成就,已经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 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列宁说: 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展开的,科学的理论就应该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即使是科学的理论也会变成不科学的理论。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总结和概括,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不断开辟认识发展的新道路。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脱离历史的客观进程而存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尽管《共产党宣言》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但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种理论上的清醒和自觉,无疑成为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主观原因和自身动力。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不断创新的勃勃生机,就是因为它始终与时代、实践的发展相一致。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客观上是由时代特点和时代进程决定的,它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客观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时代的挑战中羸得了顽强的生命力并获得发展。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列宁主义阶段。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如何在新世纪继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境界,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 掘墓人 、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 行动着的群众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企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 救世主 ,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致力于救世济民的思想家,在中国有持 大同 说的思想家,在西方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各种各样人道主义学派,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出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 第一阶段 ,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产思主义。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早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这是我们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所要努力达到的目的。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错误的。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以,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90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坚持提倡先进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只有用统一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辨事明理,发挥其 导向 作用。大学生应把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这也是检验是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重要标准之一。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它鞭策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职测常识模块:关于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的考点讨论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最终,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给具体科学带来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