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试逻辑判断习题精解(8)

1.某产品滞销或者是因为质量不好,或者是因为价格太高,或者是因为广告促销没有做好;经分析该产品质量很好。那么()。A.该产品滞销是因为价格太高B.该产品滞销是因为广告促销没有做好C.该产品滞销或者是因为价格太高,或者是因为广告促销没有做好D.该产品滞销既不是因为价格太高,也不是因为广告促销没有做好2.教师把双手伸进围棋匣子,然后双手握拳各执一子,让同学猜哪只手里有黑子。假设教师说了四句话,其中三句是真的,一句是假的。(1)右手肯定不是黑子。(2)或者左手是黑子,或者右手是黑子。(3)如果左手是黑子,则右手就不是黑子。(4)左手、右手都是黑子。则假话是()。A.(1)B.(2)C.(3)D.(4)3.在人事科科长人选问题上,某局决定由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投票产生,得票前三名作为候选人。每人只需在本局职工名单上打勾即可。计票组发现,刚毕业的张浩没有打任何人的勾;凡是对赵杰打勾的人,王明对这些人都打了勾;没有得全票的人李紫露都打了勾。由此可以推出()。A.王明与李紫露相互没打勾B.王明与李紫露相互打了勾C.王明选了李紫露,但是李紫露没选D.王明没选李紫露,但是李紫露选了王明4.任何小说在写完之前,都和作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总是努力使它完美无缺。而一旦出版之后,一切可用的心血都已用尽,个人已再无力量去改动它,剩下的事情就是让别人去评说。由此可以推知()。A.任何小说都不是完美无缺的B.小说作者能做的就是把小说写好C.小说作者不关心别人的评说D.出版之后的小说与作者无关5.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学生都报考新闻与传播专业。李金报考了新闻与传播专业,他一定想从事媒体工作。下述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断?()A.所有报考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都想从事媒体工作B.有些媒体的记者是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毕业生C.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学生有些报考了新闻与传播专业D.只有新闻与传播专业毕生的学生,才有资格从事媒体工作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解析题目或解析有误,。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4 20:32:19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 技术的定义和本质技术:即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美 梅赛尼)技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中 高亮华)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P116技术 善 论核心观点: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技术能够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能够保证把人类带向一个理想的社会;科学的技术和办法是决定社会形态和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代表:欧洲思想史的合理主义和功利主义,如 知识就是力量 的培根、圣西门等,19世纪的社会哲学以及美国人的实用主义信念。现代观点的持有者主要集中在科学家、技术人员、军事领袖以及管理人员中技术 恶 论观点:从本质上否定技术的观点,认为技术是万恶之源,技术夺走了人的职业和饭碗,夺走人的隐私,剥夺人的政治民主权利,导致官僚制国家;技术助长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降低人的自律,埋没个人和个性,最终夺走人的尊严;技术将污染自然资源,毁灭人类和地球。主要代表:18世纪持 回归自然 的世界观的法国学者卢梭和对技术资本的剥削性进行分析批判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现代观点的持有者艺术家、人文学者、大众社会的批判家以及环保主义技术 中性 论观点:认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无非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技术为人类的选择和行动提供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新的可能性的控制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什么目的,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任用技术来做什么。梅赛尼观点技术本身是工具和手段,不承载特殊的伦理和道义问题使技术成为 善 和恶的,是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技术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但技术也在解决社会问题,而人类拥有管理和控制技术的能力如何理解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技术决定论观点: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然产生于人的需求,但一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缰野马,因而,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同时,技术塑造人类发展并不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一种技术产生以后,人和社会在享受它提供的有限 自由 的同时,更多是处处受到它的限制:人必须被动地适应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的制约,按照技术的逻辑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是观念价值体系。代表:支持技术 善 论或者是技术 恶 论法国的埃吕尔、加拿大的麦克卢汉、美国的温纳社会决定论核心观点:技术起源于社会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的价值需求。没有人的社会需求,就不会有技术,这表明了人对技术的主体性:人是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同时,技术也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它们也是伦理、政治、和文化价值的体现,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则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技术与社会互动论观点: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和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技术。代表学者:科学社会学的贝尔纳,巴伯和梅赛尼。从马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来观察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二者也处在辩证互动的关系中,一方面,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通过推动经济成长改变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果,掌握新技术的阶层属于新生产力的代表,随着其实力的上升,会与旧的制度发生矛盾,并要求实现社会变革。另一方面,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对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任何技术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这里既包括社会需求,也包括文化价值的导向;社会制度和政策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和约束,并在技术及它的社会结果之间起调节作用;新技术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其可能性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制度环境。二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马歇尔 麦克卢汉加拿大 《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合著)三个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媒介即讯息1)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2)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讯息 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3)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4)口语媒介(部落社会) 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 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媒介:人的延伸1)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2)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 综合 分化 再综合 的历史。① 史前人:听觉文化在感觉上具有统合性;② 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这种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的、深层的认识,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只重视视觉也会产生情感的分离,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下降。③ 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不仅扩张了视觉和听觉,由于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而扩张了人类的触觉。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 感觉总体 ,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这种观点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 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热媒介 与 冷媒介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 热 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 热身运动 。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冷媒介 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分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1)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局限: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的极端性和片面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的对象。(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人具有理性(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的理性活动,这是理性活动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生产能动的制约作用。)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水稻种植技术的传播与稻谷产量的提高-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08 12:21:23水稻种植技术的传播与稻谷产量的提高隋唐以后,大批汉人南来,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耕作技术。一是屯兵驻守来广西的,如前所述。二是唐宋以后,岭南既变成被贬官员流放之地,也成为政界中不得志者迁居之所。正如明代王临亭在《粤剑编》中所说的: 岭南瘴疠,唐宋以来皆为迁人所居,至宋之季,贤士大夫投窜兹土者更未易指数。 说明唐宋以后北方汉人迁来岭南地区已不是个别现象。三是一些 多智雄大之家 迁移广西。宋代侬智高起义被镇压以后,大批兵员留在广西,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说: 邕屯全将五千人,一 .其二千人留州更戍 。不仅如此,朝廷还 择江浙湖湘负材多智雄大之家,迁居左右江平衍饶沃之地,使自力食,以渐化兹民,而民又一变 。鼓励这些江浙世家大族迁居广西左右江地区是为了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统治,发展地方经济,但另一方面也把先进的生产技术传人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广西由于没有受到大战祸的影响,因而北方有大量人口南移。到了明代,广西人口已经是 土七民三 ,即汉族占%的比例了。这些南来的汉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推动岭南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时期,朝廷也比较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把推广农业技术的好环作为考核官吏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唐武则天时提出: 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所由官人,宜加考弟,功状优异者,别加升擢。 宋朝皇帝不仅要求各地方官重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而且还身体力行。北宋大中祥符四年0011年),宋真宗看到江淮、两浙因旱水稻生长不好,就派人到占城国 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 。朝廷还将种植方法,用告示传播于民。宋真宗在玉宸殿亲自种植这种稻,与大臣们共同观察其生长情况,稻熟收割后, 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 。(元代,朝廷组织编纂《农桑辑要》、《农书》等颁行天下,传播农业技术。由于朝廷重视,派往岭南的官吏也比较注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推广农业技术。如前文已提到的唐景龙末年,王睃任桂州都督,奏罢屯兵,兴修水利,拦河筑坝,引水灌溉,开屯田数千顷,募民耕种。元和初,韦丹任容州剌史, 教民耕织,止游惰,兴学校 ,筑城 周十三里,屯田二千余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叨由于他在当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在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做了不少事情,因而深得民心, 没四十年,民心之不忘 。柳宗元在《龙城录》中有一篇《老叟讲明种艺之言》,说他在南迁高乡路上,遇到一位老农在路旁给一位少年传授耕作技艺。老农说: 深耕种,时耘时耔;却牛马践履,去螟塍之戕害,勤以朝夕,滋于粪土,而有秋之利,盖富有年矣。 (说明当时柳州一带,民间比较重视传播农业生产技术,而且从老农的谈话情况看,当地农民掌握的农田耕作技术比较全面,从深耕到密植、从中耕到施肥、防治病虫害等,都涉及到了。唐代,岭南地区还出现稻田养鱼、鱼稻两收的技术。唐刘恂《岭表录异》载:新州、泷州(今广东新兴县和罗定县一带)的居民,在山田中选比较荒凉平坦的地方用锄筑成田间界路,待到春雨下后,山丘中集了水, 即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 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 这样 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乃《齐民》之上术 这算是比较先进的耕作方法。至今在桂北地区,仍有这种稻田养鱼的习惯,如侗族地区稻田养鱼的做法是:在大块稻田的中央,挖一直径两米、深两米左右的圆坑,称为鱼窝,坑口盖上绿树叶;人春耕田时,将鲤鱼或鯽鱼苗放养其中,待禾苗成长,鱼儿游到秧苗下吃害虫和杂草,鱼粪可肥田,如稻田浅灌或三伏天气候炎热,鱼群避人鱼窝。待到秋收季节,把水放干,即可用网往鱼窝中捞鱼,每亩田一般可打鱼斤左右。这种稻田养的鲤鱼,当地称为香禾鲤,每年在收割稻谷的同时,在田边烤香禾鲤吃,其肉肥嫩鲜美而且带有特别的香味,给人们的劳动带来无穷的乐趣宋代广西水稻种植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桂中一带培育的称为 长腰米 的水稻品种享誉全国勹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象州 多膏腴之田,长腰玉粒,为南方之最,旁郡多取给焉。 (这里 长腰玉粒 指的就是长腰米即长腰稻。宋范成大在《劳畲耕》诗中有 长腰匏犀瘦 句,该诗原注: 长腰米狭长,亦名箭子 。匏即葫芦,匏犀即匏中之子。因匏犀洁白整齐,古人以此比喻美人之齿,《诗 卫风 硕人》: 齿如匏犀,螓首蛾眉 。这里用匏犀来比喻长腰米洁白瘦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钦州地区水稻种植情况,大概当时这里气候较暖和,每年自正月开始到九月,水稻 无月不种,无月不收 ,可分为早禾、晚早禾、晚禾和月禾等。 正月二月种者曰早禾,至四月五月收。三月四月种曰晚早禾,至六月七月收。五月六月种曰晚禾,至八月九月收。而钦阳七峒中,七八月始种早禾,九十月始种晚禾,十一月十二月又种,名曰月禾 。由于水稻栽培技术的提高和适宜新品种的使用,当时桂西北地区也广种水稻。河池州一带,不仅种植水稻较多,而且在技术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地的龙江两岸, 合五百余家,夹龙江居,种稻似湖湘。随着屯田开垦的推行和稻作技术的传播,进人唐代以后,广西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首先从朝廷增加和改变对岭南征收的赋税可以看出岭南粮食生产发展的情况。两汉时代岭南无赋税,晋及南朝对岭南也没有固定的税收制度,到唐代,岭南和全国各地一样,被征各种税。唐初实行租、庸、调的税收法,不仅所有各种税收岭南均要负担,而且其他地方没有征收的项目,岭南却有之。 先是扬州租调以钱,岭南以米 。(对其他地方征之以钱,而对岭南特别征之以稻米,而且所征赋税之量也相当大, 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 。(33)这对岭南人民确是一个很重的负担,但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唐宋时代岭南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发展。岭南地区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其他经济领域也有了发展,;因而在赋税种类方面比过去增多,负担也比过去加重。例如贞元八年(7年) ,朝廷诏 江南两税财赋,自河南、江淮、岭南、山东南道至于渭桥,以户部侍郎张滂主之 。 四年,度支侍郎赵赞议常平事,木、竹、茶、漆尽税之。茶有茶税,肇于此矣 。其次是从军队粮食供应看当时的粮食生产情况。自唐以后,广西地区驻军粮食衣物等可以自给。唐时今广西为桂、容、邕三管,据《旧唐书 地理志》记载,三管中桂管戍兵1 人,邕管戌兵17m人,容管镇兵11m人,其 衣粮税 均 本管自给 。第三是从人民生活情况看当时粮食生产有了发展。关于唐代广西人民生活情况,史书记载很少,但从石刻碑文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如现存于上林县麒麟山的唐永淳元年(618年)刻制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存于上林县智城山的唐万岁通天二年(679年)的《智城洞碑》,两碑文均为壮族文人、地方首领韦敬办所撰。前碑描述了当时的澄州无虞县(今上林县) 黎庶甚众,粮粒丰储。纵有十载无收彝人从无菜色 , (田)桑滋耽,耕农尽力,斗争不起 。说明当时人口虽己增加,但生产水平已有了提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比较丰富。后碑则描绘智城山 前临沃壤,凤粟与蝉稻芬敷 ,一派丰收景象。到处 歌莺转响, . .彩蝶翻空 ,人们 或击壤以自娱,时耦耕而尽性;清琴响亮,韵雅调于菱歌 ,35)安居乐业。而唐代韩愈作的《罗池庙碑》也描述了柳宗元任柳州剌史时当地 乐生兴业,宅有新屋,涉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鸡鸭,肥大蕃息 ,也是一派繁荣景象。这种描写可能是从统冶者的需要出发,不乏溢美之词,但总的说还是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一些情况。南宋初期,广西稻谷产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了当时广西稻米价格及外运等情况: 广西斗米五十钱,谷贱莫甚焉。 .田家自给之外,余悉粜去 。 富商以下价粜之,而舳舻衔尾,运之番禺以罔市利 。谷贱价跌,大批稻谷被富商运销外地,这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广西稻谷产量的增加。如前所述,唐代全国各种赋税广西都要负担,而且其他地区 租调以钱 ,而岭南则 税以米 。到了宋代,这种情况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广西的赋税更为加重,钱米均交。北宋元丰二年0m9年)广西提举刘谊对此有意见地说: 广西一路户口二十万,而民出役钱十九万缗。先用税钱敷出,税数不足,又敷之田米,田米不足,复算于身丁。夫广西之民,身之有丁也,既税以钱,又算以米,是一身而输二税。 〈林勋也说: 宋赋税之数,视唐增至七倍。 )据史料记载,宋代首都开封人口过百万,在当时是规模很大的城市,其粮食全部由包括广南路在内的东南9路供应。从隋唐到宋元时代,广西各地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桂东、桂南等大部分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桂西边远山区则比较落后,有些地方的农业仍是刀耕火种,个别地方水稻不移秧,不灌溉,不施肥,也不耕耘。据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八《月禾》记载: 钦州田家卤莽,牛种仅能破块,播种之际,就田点谷,更不移秧疒 既种之后,不耘不灌,任之于天 。该书卷三《惰农》也说,当时一些地方只开垦那些 水泉冬夏常注之地 , 苟肤寸高仰,共弃而不顾。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