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运动训练学2-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15 23:27:461、运动训练: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2、完整训练法:指从动作的开始至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方法。3、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4、耐力素质: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5、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接照既定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6、力量素质: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7、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8、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9、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0、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在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1、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2、训练量:指训练过程中身体的总做功量,可以由身体活动的持续时间、距离和重复次数来评定。13、训练强度:指训练时单位时间内负荷量,单位时间内的负荷量越大,强度就越大。1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1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1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1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18、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19、完整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20、变换训练法: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运动负荷(时间、负重量、速度)、动作组合,或变换练习环境、条件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21、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练习点,运动员按规定顺序、路线,依次循环完成每站所规定的练习内容和要求的训练方法。22、比赛训练法: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23、最大力量: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最大内外阻力的能力。24、相对力量:是指人体每公斤体重所表现出最大力量值的能力。25、速度力量:速度力量也叫快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时以最短的时间发挥出肌肉力量的能力。26、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27、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28、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29、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30、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两种形态,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31、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如篮球战术中的掩护、盯人、联防等形式。32、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33、运动智能:是指人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34、竞技状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下,体力、技术、身体素质、心理能力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并且平衡、协调、稳定,有机活动达到完善程度,在比赛中表现出优异成绩。35、训练密度:指单位时间内运动员承受刺激的频率。36、训练效果:指在训练课后恢复期中所产生的身体机能与消耗物质的超量补偿现象。37、训练量:指训练过程中身体的总做功量,可以由身体活动的持续时间、距离和重复次数来评定。38、训练强度:指训练时的负荷和速度,亦即是一定时间内的负荷量;单位时间内的负荷量越大,强度就越大。39、运动训练手段概述: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40、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41、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42、运动智能:是指人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43、运动负荷: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二 、填空: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是:(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和(社会学因素)。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有:(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3、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4、训练课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两类。5、战术训练方法可分为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和(实战法)。6、竟技体育包含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竟赛)、(竟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7、补充能量基本上可有三个途径:(磷酸肌酸系统)、(乳酸系统)和(氧化系统)。8、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由(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三个时期构成。9、战术按表现特点分类可分为:(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10、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四种。11、体能构成的三个因素是:(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12、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以以上个方面。13、运动训练方法依发展竞技能力的目的分类,可分为(体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方法)、(战术能力训练方法)。14、运动训练方法按体能进行分类,可分为(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等。15、运动训练方法依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分类,可分为(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16、运动训练方法依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分类,可分为(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17、运动训练方法依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的特点分类,可分为(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无氧/有氧混合训练法)等。18、运动训练方法依训练时不同的外部条件分类,可分为(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法)、(助力训练法)、(加难训练法)等。19、运动训练中直接操作的训练方法有(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8种。20、训练手段的动作构成包含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及(节奏)七种要素。21、训练手段的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三种要素。22、训练手段的动作过程包含动作(开始)、(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23、常用的分解练习法有:(单纯分解法)、(递进分解法)、(顺进分解法)、(逆进分解法)。24、营养素包括(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食物纤维)七类。25、耐力素质根据活动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长时间耐力)。26、 耐力素质根据与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耐力);(专项耐力)。27、耐力素质根据器官系统机能可分为:(心血管耐力);(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乳酸无氧耐力);(非乳酸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缺氧耐力);(肌肉耐力);(局部耐力、全身耐力)。28、耐力素质根据肌肉的工作方式可分为:(静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29、动作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七大要素。30、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两层含义。31、战术按表现特点可分为(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32、人有(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洞察能力)7种不同类型的智力。33、训练课的基本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34、训练课可划分为(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测验比赛课)、(调整训练课)四种类型。35、训练效果主要是由(训练方法)、(训练中的运动负荷)两个因素决定的。36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有(积极自觉参加训练原则)、(全面发展原则)、(专项化原则)、(个人区别对待原则)、(训练过程模式化原则)、(逐步提高训练负荷原则)。37、生物运动能力是按着以下不同速率提高:柔软度以(天)为单位;力量以(周)为单位;、速度以(月)为单位;耐力以(年)为单位。38、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39、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40、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可分为(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41、按战术的普遍性分类可分为(常用战术)、(特殊战术)。42、竞技状态有(获得)、(保持)、(消失)三个阶段。三、单项选择题:1、篮球、足球属于(B)项目。A、耐力性; B 、对抗性; C、 周期性; D、 速度性。2、训练适应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过程、身体情况、心理状态等,其中(C)起着决定作用。A、负荷和身体; B、 负荷和心理; C、 负荷和恢复; D、 身体和心理。3、间歇训练法每次(组)练习之间有较充分的休息时间,如果用心率来表示,可在心率恢复到(B)是进行下一次(组)训练。A、110次/分之下; B、120次/分之下; C、130次/之下; D、140/次之下。4、协调能力是运动员运动时,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练习的(C)。A、方法; B、手段; C、本领; D、途径。5、篮球、足球过人的动作属于(B)速度。A、反应; B、动作; C、位移; D、灵敏。6、在提高条件(难度)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是战术训练(B)之一。A、任务; B、方法; C、类型; D、要求。7、男孩子力量增长最快的年龄阶段是(B)岁。A、7-10; B、11-13; C、14-17; D、18-21。8、发展战术能力是全过程多年训练阶段中的(C)阶段。A、基础训练; B、最佳竞技; C、专项提高; D、竞技保持。9、发展绝对速度的主要训练手段是(D)。A、300米计时跑;B、150米计时跑。C、200米计时跑;D、60米计时跑。10、发展一般耐力主要采用(C)的各种运动方式。A、短时间、大强度; B、短时间、小强度;C、长时间、中小强度;D、长时间、大强度。11、训练适应的特殊性是训练适应的(B)之一。A、作用; B、 特性; C、方法; D、 手段。12、超量恢复规律是(C)原则的依据之一。A、周期性; B、区别对待; C、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D、 系统不见断性。13、如果用间歇训练法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强度应在(A)。A、40-60%之间; B、60-80%之间; C、80-90%之间; D、90%以上。14、一般身体训练是专项身体训练的(D)。A、途径; B、方法; C、手段; D、基础。15、决定有氧耐力还是无氧耐力的关键是(A)。A、负荷强度; B、负荷量; C、练习方式; D、练习方法。16、在训练准备期第二阶段,应该使运动员的(A)达到最大。A、负荷强度; B、负荷量; C、负荷组数; D、负荷次数。17、勇于探索、大胆革新是教练员应具备的(B)之一。A、特点; B、条件; C、要求; D、能力。18、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A)的支配下,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A、中枢神经系统;B、心血管系统;C、循环系统;D、运动系统。19、以下哪种训练方法是发展爆发力最常用方法(D)。A、重量大、练习次数多;B、重量小、练习次数多;C、重量小、练习次数少;D、重量大、练习次数少。20、以下哪种训练方法是发展快速力量最常用方法(B)。A、大重量的极限力量练习。B、中小重量的快速练习;C、长距离的跳跃练习;D、小重量多重复次数的练习。21、重复训练法每次(组)练习之间有较充分的休息时间,如果用心率来表示,可在心率恢复到(A)是进行下一次(组)训练。A、110次/分之下; B、120次/分之下; C、130次/之下; D、140/次之下。22、在降低条件(难度)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是战术训练(B)之一。A、任务; B、方法; C、类型; D、要求。23、发展一般运动能力是全过程多年训练阶段中的(A)阶段。A、基础训练; B、最佳竞技; C、专项提高; D、竞技保持。24、超人的体力和技艺性是(A)的特征。A、竞技体育;B、群众体育;C、学校体育;D、大众体育。25、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A)学者提出来的。A、苏联;B、原民主德国;C、中国;D、原联邦德国。26、动作连贯流畅、和谐有弹性反映了练习的(A)。A、动作节奏;B、动作的精确性;C、运动学特征;D、动力学特征。27、(C)是训练过程的特性之一。A、及时性和可靠性;B、有效性和客观性;C、连续性和阶段性;D、阶段性和变化性。28、匀速持续训练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发展(C )供能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方法。A、糖酵解代谢系统; B、磷酸盐系统;C、有氧代谢系统; D.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29、赛前训练周技术训练的基本特点是(B )。A.增加分解练习; B.增加完整练习;C.减少完整练习; D.同时增加完整和分解练习。30、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 D)作出严格规定,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A.练习次数; B.练习方式;C.间歇方式 ;D.间歇时间。31、持续训练法是指(A )的训练方法。A.负荷时间较长; B.负荷强度较大;C.负荷时间较短; D.有间歇时间。32、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可将其分为(B )等。A.掩护战术; B.阵形战术;C.盯人战术; D.联防战术。33、战术运用的基本要求为:第一,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高度的实效性。第三,(A )。A.战术的灵活性; B.战术行动的预见性;C.战术配合的协调性; D.战术行为的隐蔽性。34、(C )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A.运动员现实状态; B.训练计划;C.训练目标; D.训练阶段的划分。35、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B )。A.探索运动训练规律;B.创造优异运动成绩;C.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D.培养体育人才。36、(D )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A.训练内容;B.训练方法手段;C.训练条件;D.运动员和教练员。37、速度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敏感期)是( C )。A、4-7岁;B、6-9岁;C、7-13岁;D、9-14岁。四、多项选择题:1、 竞技体育的特征包括(ABD)。A、强烈的竞争性; B、超人的体力和技艺;C、增强体质性;D、高尚的娱乐性; E、自由开放性。2、竞技状态出现时的主要特征表现在(ABC)方面。A、生理学; B、训练学; C、心理学。D、论理学; E、美学。3、 运动员的多种运动感觉包括(ABCD)。A、时间感; B、空间感; C、速度感;D、节奏感; E、乏味感。4、速度素质包括(ACD)速度。A、反应; B、灵敏; C、位移;D、动作; E、柔韧。5、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常用方法是:(A、B、C)A、长时间的中低强度跑;B、法特莱克跑;C、越野跑;D、间歇跑。6、 影响负荷量的因素有(ABCDE)。A、总重量; B、总距离; C、次数;D、组数; E、总时间;7、发展速度的方法是:(A、B、C、D)A、80米以下的计时跑; B、80米以下的行进间跑;C、下坡跑;B、上坡跑。8、发展柔韧素质的常用方法是:(A、B、C)A、静力性拉伸练习;B、动力性拉伸练习;C、被动性拉伸练习;D、摆动练习。9、一般将力量素质分(A、B、D、E)。A、最大力量; B、相对力量; C、肌肉力量;D、速度力量; E、力量耐力。10、运动技术原理须全部或部分服从(A、B、D)。A、生物学原理;B、心理学原理;C、教育学原理;D、社会学原理;E、动力学原理。11、训练计划的类型按训练计划时间的跨度大小分为(A、B、C、D、E、)。A、多年训练计划;B、全年训练计划;C、阶段训练计划;D、周训练计划;E、课训练计划。12、根据训练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实践中将训练课划分为(A、B、C、D)A、身体训练课;B、技、战术训练课;C、测验、比赛课;D、调整训练课。五、 判断: 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后面括号内划 ,反之划 。1、运动训练的实质是一种教育过程。 ( )2、科学化训练的实质就在于使运动训练按照训练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进行训练。 ( )3、游戏法和比赛法只适合于儿童少年使用。 ( )4、运动技术的合理和有效是相对的。 ( )5、负荷量过大容易引起过度训练。 ( )7、只要队员有较强的实力,心理素质的稳定与否与运动成绩关系不大。 ( )8、男运动员一般比女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早2年。 ( )9、运动训练过程是一种控制过程。 ( )10、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之间的转移属于同类转移。 ( )11、人体的任何活动离不开肌肉的收缩力量,它维持着人体的基础生活能力。( )12、力量掌握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基础。( )13、力量素质对人体运动有极大影响,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但不是衡量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 )14、在完成力量练习前要做最深的吸气。( )15、电刺激练习法是现代新的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法。其最大优点是:训练部分准确。( )16、静力性练习一般多采用较小负荷量,以递增重量的方法进行练习。( )17、反应时是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基础。( )18、一般人视、听、触觉之比,触觉反应最快,听觉反应次之,视觉反应较慢。( )19、单纯发展有氧耐力的练习强度相对要小,一般说不低于最大强度的70%。( )20、耐力素质与人体其他身体素质无关,它是一种单因素的能力。( )21、人体肌肉纤维的类型及数量对耐力素质的影响不大。( )22、动作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23、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基本结构都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24、给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对教练员没要求。( )25、给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主要是选择练习方法及手段。( )26、能否取得训练的效果及取得什么样的训练效果,主要取决于训练中的运动负荷。( )27、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28、训练中运动负荷越大越好。( )29、运动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最显著的特征是运动技术与身体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30、运动技术服从的社会学原理主要是美学原理。( )六、 简答题:1、简述运动员从事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答: 1、力量素质的训练要全面而又有重点;2、练习时要使肌肉充分拉长和收缩,练习后要使肌肉充分放松;3、进行力量练习时,要全神贯注,念动一致,注意安全;4、紧密结合专项特点安排力量训练,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5、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6、训练中要采用大负荷与循序递增负荷;7、力量素质训练要系统科学安排,不间断;8、要偏重摆动的动力性练习。2、试举例说明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答:(一)完善技术练习;(二)利用助力练习;(三)利用后效作用练习;(四)加大难度练习。3、训练计划有那几种类型?答:有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短期集中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4、简述运动员发展速度素质的注意事项的注意事项。答:1.发展速度素质应注意其年龄特征;2、注意合理安排速度素质练习的顺序与时间;3、注意以发展力量和柔韧等来促进速度素质;4、注意速度练习时人体处在适宜的工作状态;5、发展速度素质应重视肌肉放松;6、正确预防和消除 速度障碍 ;7、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的专项进行。5、试举例说明位移速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答:位移速度:力量练习;重复练习;步频和步长练习;比赛法和游戏法练习。6、试举例说明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答:最大力量:静力性练习;重复练习法;极限与超极限强度练习法;极端用力的方法;电刺激。7、简述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答:(1)身体训练要全面;(2)身体训练的安排要有系统性;(3)身体训练的安排应有针对性;(4)身体训练应与其它训练相结合。8、简述恢复的主要意义。答: 1.运动训练后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恢复,就根本不可能产生训练效果;2.运动员在训练后的恢复速率,决定着整个训练计划的执行;3.训练后连续恢复不足,会造成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严重者会导致各种运动性伤病。9、简述发展耐力素质的注意事项。答: 1、耐力素质练习应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2、注意在耐力素质练习中体现个体化特点。3、耐力练习中应注重呼吸方法、节奏和深度。4、耐力练习注意激发练习者的主动性。5、注意有氧耐力练习与无氧耐力练习相结合。6、耐力训练要根据各专项的特点要求,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7、发展耐力素质时,应严格技术要求。8、耐力练习后应注意消除练习者的疲劳。9、在耐力练习中要注意加强医务监督。10、简述发展灵敏素质的注意事项。答: 1、练习方法、手段应多样化并经常改变。2、掌握本专项一定数量的基本动作。3、抓住发展灵敏素质的最佳时期。4、灵敏素质练习时应注意消除练习者的紧张心理状态。5、合理安排训练时间。6、灵敏素质的练习应有足够的间歇时间。7、应结合专项要求进行训练。11、简述发展柔韧素质的注意事项。答: 1、循序渐进,持之以恒。2、柔韧性练习要因项因人而异。3、柔韧素质的发展应与力量素质发展相适应。4、柔韧素质的发展要兼顾相互关联的身体各个部位。5、柔韧素质练习要注意外界温度与练习的时间。6、柔韧性练习之后应结合放松练习。7、柔韧素质的发展要从小培养。8、柔韧练习时要防止受伤。12、简述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注意事项。答: 1、明确训练比赛动机。2、训练中的心理训练。3、集中注意力的训练。4、自我心理暗示。5、精神转移法。6、音乐调节法。7、模拟训练。13、简述制订训练计划的要求。答: 1、长期计划必须与短期计划相结合。2、必须全面考虑、精心设计。3、制订训练计划必须熟知训练对象,因人而异。4、制订训练计划应充分发挥教练员的智慧。5、要对教练员提出要求。14、简述赛前训练中需注意的问题。答: 1、赛前训练阶段中,总负荷量不宜过大,要防止运动员由于连续积累疲劳而在比赛时不能恢复过来。2、训练强度对竞技状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大强度训练会使神经系统的负担加重,所以赛前训练阶段要注意强度的控制,安排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便运动员体力的恢复。3、专项技术训练要以完整技术为主,主要目的是熟练、完善、巩固技术,强调关键技术环节,此时不宜再进行技术改动或练习新的技术。4、在集中抓好专项素质训练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辅助的身体训练内容,对保持专项能力有积极的作用。5、在主要比赛前,安排参加1--2场热身赛或测验,主要目的是检查训练情况和促进训练强度的提高及竞技状态的形成。最好在赛前第二、三周中进行。15、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答: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 、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16、简述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答: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 取胜和对抗的本能 及 追求胜过对手 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17、简述力量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答:我们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作为主动运动器官的肌肉以不同的负荷强度、收缩速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工作而带动了被动运动器官骨骼的移动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则连起码的行走和直立也不可能,更不要说进行体育活动了。每个人跑、跳、投及攀登爬越等各种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一个人想要跑得快就需要具有较好的腿部后蹬力;想要跳得高、跳得远就要有较好的弹跳力;要想投(掷、推)得远就需要发展上肢爆发力;攀爬和提、拉重物等也离不开上肢、腰腹部及腿部力量,所以说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的基础。18、简述影响力量素质练习的肌肉牵拉角度 。答:肌肉收缩牵拉骨骼进行运动时,犹如在杠杆运动,在整个活动中,随着杠杆的移动,肌肉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角度上牵拉,其力量大小是不一样的。例如,当负重屈肘作弯举时,肘关节角度在115~120度时,肱二头肌张力最大,30度时张力最小。膝关节弯屈在164度和130度时腿的力量几乎表现一样,屈膝低于130度时,腿的力量则下降。肌肉不同的牵拉角度对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完成技术动作用力正确与否关系较为密切。这是进行技术分析、改进技术动作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之一。19、简述影响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的因素。答:1、人体形态;2、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3、力量发展水平与技术;4、肌纤维的类型和肌肉用力的协调性;5、肌肉中能量物质的储备与能量物质分解以及再合成的速度;6、注意力的集中程度。20、简述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答: 1、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2、个性心理特征;3、最大吸氧量;4、有机体的能量储备与供能能力;5、有氧机体机能的稳定性;6、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7、耐力素质取决于红肌纤维数量;8、速度的储备能力。21、简述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答:①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②确定训练任务及指标;③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④确定各阶段的主要训练任务;⑤安排比赛序列;⑥规划训练负荷动态变化的趋势;⑦选择练习方法及手段;⑧确定各训练手段负荷量度;⑨确定恢复措施;⑩训练检查与评定。七、论述题1、试举例说明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答:反应速度: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练习法。动作速度:单一动作计时练习法;负重练习法;借助环境条件训练法;位移速度:计时跑;借助外力练习法;利用跑的专门练习;发展运动员的速度力量。2、运动员选材主要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因素?答: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水平;生理机能指标;运动行为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1、遗传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体育运动正在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水平进入了从分子遗传学水平上去进行研究,其中运动员选材是最早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领域。2、年龄因素。年龄因素是指与运动员选材有关的日历年龄、生物年龄和运动年龄。3、竞技能力因素。竞技能力是一名运动员成才的必要条件,因而选材必须从选材对象的各个竞技能力实际潜力和现实再现两个角度去进行诊断和预测。竞技能力的现实表现主要从选材对象的身体机能、形态、生理、智力与身体素质、健康以及运动成绩等因素去考虑。4、专项因素。各个不同的专项由于其起主导因素的竞技能力不同,因而选材时必须根据专项的需要来进行。5、个体因素。在选材中,要考虑运动员的个体特点,从各个指标之间的互补和迁移关系上去全面、整体地预测和评价一名运动员成才的可能性。3、论述儿童少年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答:(1)防止重身体素质训练,轻运动技术学习与掌握;(2)防止过早和狭窄的专项训练;(3)防止采用大强度训练;(4)选择合理的力量训练组合;(5)选择和设计适合儿童少年的田径教学训练方法与运动器材。4、为什么说力量素质影响并促进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答:任何身体素质都是通过一定的肌肉工作方式来实现的,而肌肉的力量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础。力量素质决定速度素质的提高,耐力素质的增长,柔韧素质的发挥和灵敏素质的表现。1、力量素质的增长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因为肌肉的快速收缩是以其力量为前提的。一名短跑运动员如果没有两条强有力的腿,那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2、力量素质也有助于耐力素质的增长。从生活常识中可以得知,一个强有力的人总比体弱者能持续活动更长的时间。3、力量、速度的提高会增加肌肉的弹性,促进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发展。5、试述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特征。答: 1.运动训练理论表现出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2.运动训练活动对新学科知识的高度敏感性;3.运动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直接指导性;4.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渗透性;5.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成果表现出高度的超前性。6、试述运动负荷安排不当将对训练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答: 1、连续应用大强度训练刺激而恢复不足。这种情况在实际训练中屡见不鲜。尽管教练员用心良苦,运动员刻苦训练,但运动效果不佳。这时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反应特点是: ① 对运动负荷刺激的耐受性越来越低,训练课中的耐受期几乎消失,往往在训练课开始阶段就直接进入疲劳过程; ② 疲劳程度越来越深,训练课中不但进入疲劳状态快,而且疲劳程度亦越来越深,形成疲劳堆积; ③ 不出现超量恢复,由于每次训练课都是在未完全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恢复会越来越不完全,直至造成过度疲劳。 2.运动负荷过小或训练频率过低。运动负荷过小,运动员机能反应很小,难于造成预期的疲劳程度,也难于导致机体发生结构与机能重建现象,因而不能出现超量补偿,或超量补偿的程度很低,即没有取得明显的运动效果。可见,运动负荷刺激过大虽不可取,但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也就没有运动能力的提高。若训练频率过低,虽则每次训练课都可取得理想的运动效果,然而由于训练课频度过低,直至上次训练课所取得的超量恢复已经消退才进行下次训练课,运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相应提高。7、试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答: 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可全面地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并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的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各种运动素质在人生的不同发育阶段发展的程度不同,训练的可塑性也不一样,训练中应根据各运动素质训练的可能性,抓住有利时机,使该素质在适时的年龄阶段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敏感期得到较大的提高。5、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教练员也应采用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兴趣,使运动员减少对训练的枯燥感和无味感。8、试述影响力量素质练习的基本因素。答:一、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的因素:1、性别;2、年龄;3、体型;4、身高与体重;5、脂肪;6、睾丸酮激素。二、肌肉的形态,组织结构:1、白肌纤维在肌肉中比例;2、肌肉的生理横断面;3、肌肉的初长度;4、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5、肌肉的牵拉角度 ;6、肌肉收缩的形式。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1、神经过程的频率和强度;2、神经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支配和调解能力。 四、营养系统的供能能力 。五、心理因素。 六、训练因素:1、负荷强度与重复次数;2、动作速度;3、以肌肉收缩形式为基础的不同训练方法;4、原有的训练基础。 七、其他因素:1、营养物质的补充;2、温度;3、紫外线照射。 综上所述,决定和影响力量素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力量素质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9、分析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答: 1、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2、个性心理特征。3、最大吸氧量。4、有机体的能量储备与供能能力。5、有氧机体机能的稳定性。6、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7、耐力素质取决于红肌纤维数量。8、速度的储备能力。10、分析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答: 1、解剖因素:①体型;②体重。2、生理因素:①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②运动分析器的功能;③前庭分析器的机能。3、年龄、性别:①年龄;②性别。4、疲劳程度。5、情绪。6、其他身体素质发展水平。7、运动技术的熟练及运动经验的丰富。8、气温。11、分析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答: 1、骨关节结构。2、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3、关节周围组织的大小。4、年龄与性别:①年龄;②性别。5、疲劳程度。6、温度。7、神经过程转换的灵活性。8、活动水平。9、心理因素。13、试述制订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答: 1、训练的目的与任务:多年、全年及各时期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根据训练目的确定的。2、运动员起始状态与基本条件:运动员起始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包括运动员年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等。3、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训练计划必须符合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要求,比如:训练计划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机体在负荷下的适应性与劣变性、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与可控性等都要通过训练计划体现出来。4、组织实施训练的客观条件: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与数量以及营养与恢复条件等等都是实施训练活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14、试述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答:①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②确定训练任务及指标;③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④确定各阶段的主要训练任务;⑤安排比赛序列;⑥规划训练负荷动态变化的趋势;⑦选择练习方法及手段;⑧确定各训练手段负荷量度;⑨确定恢复措施;⑩训练检查与评定。15、简述训练课计划的内容。答:①运动员的现实状态,②训练任务,③训练指标,④训练负荷要求,⑤选用的训练方法、手段,⑥各训练手段的负荷要求、⑦恢复措施等。16、试述安排年度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答: 1、年度计划是多年训练的一个环节,又是制订阶段计划的依据。2、制订年度训练计划必须明确该年在多年训练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基本任务。3、根据上年度的训练情况,确定该年应达到的训练水平、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4、按照本年度重要比赛日程,划分适宜的训练周期、各阶段的训练内容和负荷。17、试述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答: 1、与比赛组织有关的因素。(抽签的变化、不公平的裁判,及带有敌对情绪的观众等,会对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构成负面的影响)。2、与运动员状态有关的因素。(运动员的行为及生活方式亦会影响到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例如,经常性的睡眠不足、饮食不定时、吸烟、酗酒、自行作指定以外的训练等,都可能会降低运动员常规训练柏的恢复速度,从而对竞技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3、与训练和教练员有关的因素。(训练计划安排不当,例如,训练的强度过大、进度过快过急、比赛安排过密等,都会对运动员构成极朋的压力,因而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18试述竞技状态的具体表现。答:① 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处于较高水平,运动时能量消耗减少,能高度动员机能能力;运动能力强而稳定,运动后恢复过程加快。在训练过程中,可用一定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与检查。采用的指标有:血色素、体重、脉搏、血压、肺活量、每搏输出量、最大吸氧量、血乳酸、血睾酮等。② 各项身体素质,尤其是专项素质的综合水平得到理想发展,并能与专项技术有机结合。根据各单项与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定出几个身体素质指标,在训练中进行测定与检查。③ 技术稳定,动作协调放松,节奏感、速度感良好,反应灵敏,用力效果好。④ 心理稳定、自信心强、比赛欲望强、自控能力好、强烈的训练欲望等被认为是出现竞技状态的重要标志。19、试述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特征。答:1.运动训练理论表现出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2.运动训练活动对新学科知识的高度敏感性;3.运动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直接指导性;4.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渗透性;5.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成果表现出高度的超前性。20.试述运动训练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答:1.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研究进一步加深;2.极为注重对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定性指标的研究;3.在强调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对运动员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理论的研究;4.对运动项目的认识从 能量代谢 角度向 运动表现 转变的趋势;5.运动训练过程中非训练因素对运动成绩提高的影响研究。21、周期性训练原则的意义。答:1.整个训练和比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需要经过多年的艰苦训练,加之训练与比赛会受到诸多的训练因素和非训练因素的影响,因此,训练和比赛工作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精心的计划和实施。在周期性基础上,便可以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整个多年训练过程视做为一个大系统,将每年的训练和比赛视做为分系统,每个分系统又由许多分支系统构成。这样便可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分工、实施与监控。2.使运动员得到最佳发展。使运动员得到最佳发展有两重涵义:第一,要能够挖掘出运动员的最大运动潜能;第二,要能够在每一年的重大比赛中出现最佳竞技状态。前者是按照多年训练目标通过系统化地实现每个训练阶段的训练目标的必然结果,后者则是合理计划和完成年周期中每个小中周期训练目标的必然结果。3.使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在周期性基础上,教练员对运动员经过多年训练可能达到的总目标心中有数,而且也清楚地知道每一年需要达到的分目标,以及每一个中周期、小周期乃至每节训练课的小目标。从而非常清楚什么时候该怎样练以及练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练员实施训练计划并组织训练过程,另一方面也便于对每个训练环节的效果进行测定和评价,并根据反馈结果随时修正训练。2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答:(一)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二)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三)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四)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五)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23、试述运动技术基本特征。答: 1、运动技术与身体动作的不可分割性:这是运动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最显著的特征。运动技术只能通过运动员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因而,人们长期将运动技术又称为 技术动作 动作技术 等。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在任一特定时刻,运动技术的规范要求的合理性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随着运动员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运动器械设备的不断改进,运动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即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之中。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运动技术应具备相对稳定的动作结构。在比赛中,应力求保持这种结构。同时,随着比赛环境及比赛对手的变化,有效的运动技术应能随这些变化而有所调整。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不论何种运动技术都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具有运动的规范性和公认的动作规格。然而,由于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等许多方面具有不同的个人特点,所以,运动技术还具有个体差异性,对每个具体的运动员来说,最合理的技术动作都不会完全相同,而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

2018军队文职招聘体育学大纲参考:心理能力及其训练-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心理能力及其训练要求应试者熟练掌握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掌握常见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一、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的常用方法心理能力的释义;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意念训练、法;诱导训练、法;模拟训练、法。二、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心理胆法的克服方法;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心理谈漠的克服方法;盲目自信的克服方法;注意分散的克服方法;心理焦虑的克服方法。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16 15:52:30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第一章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2)规范性:现代竞技运动要求高度完美的技艺,它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规范性要求基础上建立的。(3)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4)公平性: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5)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集体项目中,集群性特点更突出。(6)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观赏性赢得官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基础。4.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5.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就是其研究对象。包括: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因素,不仅包括运动场上的,还有社会因素、心里因素。6.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具有鲜明专一性,但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运动员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需进行有效管理)(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7.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8.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推进竞技体育发展.@ 2.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不良心绪第二章1.田麦久 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 项群 ,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 项群训练理论 。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3.项群理论包括(按竞技能力):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跳跃、投掷、举重速度性短跑、短游耐力性中长跑、游、自行车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射击、射箭难美性体操、技巧、跳水、花样对抗隔网乒乓、羽毛、排、网球同场足球、篮球、水球格斗摔跤、拳击、柔道@ 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 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 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第三章1.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填空):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②对手的竞技水平 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3.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第四章1.九大训练基本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2.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训练学要点: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3.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 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 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训练学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 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4.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 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运动训练原则:训练规律的反映,是长期训练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第五章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2.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填):一、(1)依竞技能力:体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方法、战术能力训练方法;(2)训练内容组合特点: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化训练法、循环训练法;(3)依训练负荷与间歇关系: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4)负荷氧代谢: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法;(5)外部条件: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法、助力训练法、加难训练法。二、依不同训练方法基本作用和使用范围,分为:(1)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2)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3.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4.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1)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2)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3)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4)动作结构(单一结构训练手段 周期性练习、混合型练习;多元结构训练手段- 固定性练习、变异性练习)5. 运动训练具体操作方法(8种):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一、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分类:依单次练习时间长短,分 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应用特点:一次练习负荷时间30秒内) 2.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30秒 2分钟) 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2 5分钟)二、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等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分类(填):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应用特点:负荷40秒内)、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100 300秒)、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5分钟以上)三.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分类: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两种典型练习方式:匀速持续练习、变速持续练习)、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三种变化形式:匀速持续练习、变速持续练习、法特莱科训练)四、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战术得到发展。类型: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形式变换训练方法。五、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三种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有三类: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六.比赛训练法: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类型(4种):教学性比赛方法、模拟性比赛方法、检查性比赛方法、适应性比赛方法。@ 5.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水平。构成体能三要素是指: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其中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可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的身体能力打基础。 (2)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 (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各种运动素质在人生不同发育阶段发展程度不同。 (5)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克服阻力:外部阻力、内部阻力)分类:(1)力量素质与专项:一般力量、专项力量;(2)与运动员体重关系:绝对力量、相对力量;(3)完成体育活动所需力量不同: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4.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可分为向心克制性及离心退让性两类工作形式)(2)静力性等长收缩(肌肉做静力性收缩时,可以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3)等动收缩训练 (4)超等长收缩训练(超等长练习时先使肌肉做离心收缩,然后接着做向心收缩)(5)循环训练法(发展力量耐力训练可将几个训练手段编组循环进行)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A负重抗阻练习B对抗性练习C克服弹性物体练习D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E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F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G电刺激。5.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A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 B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C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D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E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6.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1、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2、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烈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3、速度提高带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 速度障碍 。4、儿童少年速度的训练应该注意的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发展趋势,以便科学的安排速度训练;由于移动速度具有多素质综合利用的特点,移动速度的发展与力量、耐力等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儿少进行速度训练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7.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耐力素质分: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也称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速度耐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B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C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8.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分类: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柔韧训练基本要求:A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B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C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D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E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 缓慢式 和 主动 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9.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热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分类:一般灵敏素质、专门灵敏素质――基本要求:A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神经系统是人体发育最早和最快的系统,儿童具有较优越发展神经系统的条件。B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七章1.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基本特征;A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动作要素: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2.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一)――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B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会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是基础)C感知觉能力 D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 F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G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二)――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3.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1)直观法: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员建立对练习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帮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一种常用的训练方法。(2)语言法: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3)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4)分解法: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各相对独立的部分,使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5)想象法:指在练习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 痕迹 ,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6)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通过多次动作表象,提高运动员的表象再现及表象记忆能力;可以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于正确的技术要求,越来越提高心理稳定性,从而促进技术的掌握。(7)减难法:减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8)加难法:加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4.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 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 C种族特征5.技术环境:是指运动员(队)周边相关群体(国家、地区或运动队)的整体技术水平。6.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 高原现象 。第八章1.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2.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 3.战术分类:――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4.战术训练方法:A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B虚拟现实训练法 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D想像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 F模拟训练法 G实战法(一)训练法:这是一种心理学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运动员大脑内部语言和套语的指导下进行战术表象回忆,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大脑中建立丰富而准确的战术运动表象。(二)模拟训练法:指在得到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得到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三)实战法:指在比赛中培养战术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运动员对战术的理解更为直接、更为深刻。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3)确定战术原则 (4)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5)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6)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 (7)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8)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6.制胜规律: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制胜规律包括:(1)制胜因素 (2)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A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B培养战术意识 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E重视战术组合 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第九章1.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填):A意念训练法 B诱导训练法 C模拟训练法3.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第十章@ 1.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a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B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c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2.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对于运动员两年以上的训练过程的设想和安排,都属于多年的训练计划,其时间跨度有时可长达十几年。3. 多年训练计划包括: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划分: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二、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都构成一个区间。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就称做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如两届奥运会之间4年的训练计划,6年中学学习期间的训练计划等等。区间性多年训练阶段划分: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运动员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于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总体要求,同时要注意到各个阶段之间的有机衔接。@ 5.制定训练计划依据:起始状态、训练目标、训练规律、组织训练客观条件、发展趋势第十一章1、 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与周期规划(填)竞技状态发展过程(3个阶段)生物学基础训练任务训练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现象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创造好成绩比赛时期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自动停止积极的应激反应积极恢复,消除心理和生理疲劳恢复时期@ 2.年度训练过程所包含的大周期数,包括: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等不同类型。@ 3.(一)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在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中,单周期安排已经越来越少采用了。(二)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在现代竞技训练中,双周期安排仍是一种常用的年度安排模式。(三)多周期: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安排。 实施多周期安排的基本条件是,运动员能在3~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4.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是两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 前者需持续不短于14周的时间,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 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而后者通常安排于2~3个月的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 5.比赛的分类及安排: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适应性比赛 四种基本类型。第十二章1.周训练计划类型(填):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 四种基本类型。2.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加大负荷的途径:A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B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C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3.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1)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2)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3)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4)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4.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般训练课通常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组成。5.如何制定基本训练周计划?答: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体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又可分为加量周和加强度周。技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则又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周和完整技、战术训练周。在需要给运动员机体以强烈刺激时,还可组织实施不同特点的强化训练周。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1)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供能系统参与运动,在各种运动中,三个供能系统参与工作的水平也是不同的。第二,不同的训练内容,对人体各生理系统的要求也不同。第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肌群或肌群相同但以不同的工作方式提供运动的主要动力。第四,不同的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施予不同的心理负荷。第五,不同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况的要求不同,以发展素质、技术及战术等不同竞技能力为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状态的要求就不同。因此,在周训练计划中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既能够使运动员所需要的各种竞技能力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又可避免负荷过于集中而导致过度训练的产生。(2)周训练计划中训练内容交替安排的项群特点不同项群的训练内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同样也反映在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的交替安排上。3.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1)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的区别。儿童在基本训练阶段初期,每周2~3次,至多4次训练就已经足够了。(2)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在训练实践中,有经验的教练员常常把一周的训练分为两半。周运动负荷的加大,是基本训练周符合变化的主要特点。只有加大负荷,才能引起机体深刻的变化,产生新的生物适应。加大负荷的途径有三条: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地减少;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6.如何制定比赛周计划?答:1.比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比赛周的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2.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1)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由于不同内容、不同负荷的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又为了比赛中表现出高度的竞技水平而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所以,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参加是非常重要的。(2)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在对抗性球类项目的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常常要连续参加多场比赛,这就要求教练员根据比赛日程的安排制定相应的比赛周训练计划。综上所述, 比赛周负荷的安排, 全部要围绕着使机体在比赛日处于最佳状态来进行。负荷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需依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及赛前的状态而定。一般来说,总的负荷水平不高。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需降低训练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负荷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亦应减少或保持,只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间断训练后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参加比赛时,才可适当地加量。7.训练课是计划的制定?答: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一)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二)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1、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2、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 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积效应 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3、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三)训练课的负荷量度:A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 B训练课负荷量度等级的划分(四)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1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 2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 3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4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第十三章1.教练员的基本素质:(1)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2)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3)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4)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A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B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C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D高度的自控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能力。2.教练员能力:知识能力起重要作用,包括:学习能力、科学组织训练能力、收集掌握各种信息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科学管理能力。核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补充题:1.运动训练学: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分:①一般训练学 ②项群训练学 ③专项训练学2.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 ②项群训练理论 ③专项训练理论3.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4.敏感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是指某种身体素质在儿童、青少年自然增长过程中发展较快的时期。5.身体素质训练需防止的几个误区:(1)防止采用狭窄的专项训练方法、手段;(2)防止某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效果较为单一;(3)防止追求高强度训练法;(4)防止采用以杠铃为主的大力量训练;(5)缺乏肌肉系统的全面发展;(6)缺乏身体各部位肌群的均衡发展;(7)没有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规律进行有序训练。

2017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出版专业)强化训练试题及答案一-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2017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出版专业)强化训练试题及答案一发布时间:2017-11-14 21:35:511). 某出版社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类图书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其理由可能包括( )。A.从事这类书出版的出版社较少B.这类书编起来容易C.许多少儿读物中有相关内容D.市场上这类书很多E.这类书的发行商很多正确答案:AE2). 进行版式设计时,必须考虑( )等因素。A.版心、版面空白B.环衬、扉页C.印刷字形态D.版心内可容纳的字数E.图文排式、图表位置正确答案:A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