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品德不良的矫正-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0-16 16:43:42品德不良的矫正(一)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 个体具有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品质,经常发生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或出现道德过错,甚至轻微犯罪行为。从不同的方面分类有不同的类型。1) 出现的原因:道德认知方面的不良行为;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的不良行为2) 程度的严重:不良品德行为;过错行为3) 表现类型:顽固型;随流型;忏悔型;冲动型(二) 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1) 客观原因:1 家庭原因: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2 社会原因: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3 学校原因: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2) 主观原因 内部心理因素1 中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未定型,可塑性大,自我意识差,想独立又乐意结群,重感情易激动。2 不良心理特点:A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B明显的情绪反应C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E不健康的个人需要(三).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4.锻炼同不良诱因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0-16 16:43:04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一)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二) .品德发展的实质品德又叫德性,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应,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1) 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习得的2) 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是在内部矛盾推动下,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 品德是性格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性格形成的社会定向过程。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4) 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二、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一) 社会规范的依从 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特点:虽然遵从依从规范行为,但认识不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工具性、情境性,可能出于自愿可能是被迫的。遵从学习的条件表现为从众:个体特征;群体特征服从:直接、间接的外在压力(二) 社会规范的认同 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指主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特点:认同的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对规范的认识还有不足)影响:认同是随着榜样的敬慕发生的,因为仰慕榜样而接受榜样行为所代表的社会规范。(三) 社会规范的内化 最高阶段(信奉)指个体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确立了规范的动机系统,执行规范的监控系统。特点:高度的自觉性、自主性、坚定性,行为由自己的信念所驱动标志:外在的社会要求到主体的内在需要,形成了稳定的品德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品德心理的结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现实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是衡量道德品质的客观标志。(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重点)道德认知 道德观念,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题、规则。(道德评价;道德判断力)产物道德认知道德价值观念影响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在大量研究后指出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的规律,这条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一个有序列、和逻辑的模式。这方面的发展植根于以逻辑思维的出现为特征的阶段中,道德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他律阶段(4-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自律阶段(8-12岁)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描述了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是如何进行道德问题推理的。主张品德发展具有从低到高的六个阶段(前习俗;习俗;后习俗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1:服从与惩罚取向:服从权威,逃避惩罚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水平二:习俗水平(9-20岁)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寻求认可,以求获得赞扬和良好人际关系阶段4:遵从法规取向:维护权威和遵守社会秩序:规则不可改变。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法律的人为性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平等等。(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 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伴随着道德观念并渗透到道德行为中。比如移情、自我作用、惩罚、内疚等。当与道德观念相伴随的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教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应注意:1) 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丰富学生道德观念,并且使这种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2) 要重视通过美育来培养道德情感(艺术、文艺等)3) 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4) 培养学生如何调控情绪,消除学生的情绪障碍,激发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三).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班都拉模仿学习及其经典实验:儿童的道德定向表现出个体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辈榜样的影响造成的。作用:是社会、教育者要求个人达到的目标,体现了人类行为的高度复杂性,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培养:1)增强道德意志(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支配行为的力量),抵制诱惑。2)适当的强化。3)榜样的选择。4)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消除坏的习惯5)注意增强道德意志,抵制诱惑。

2018广西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时政积累“速成”大法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复习的时间却总是短暂的,相信,很多考生都面临着热点、名言警句依然一无所知的尴尬,无从下手,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提供一些速成法,让各位考生能快速提升热点和名言警句的积累。一、名言警句范围速成法考生在积累名言警句时,常面临的问题就是范围广、知识杂、难背诵,因此考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背诵,提高单个名言警句的利用率,经过整理,申论名言警句利用率较高的方面分别为:治国、品德、法律制度、民生,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范围进行针对性积累,举例如下:(一)治国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三国志》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贞观政要》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梁书》(二)品德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元史》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三)法律制度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后汉书》明德慎罚《尚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