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岗位能力数量关系之青蛙是如何跳井的?

何为青蛙跳井?青蛙又是如何跳井的?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很懵,我们为什么要考虑这个问题?其实,这与我们公考考试中的一类题型有关。在中,经常有这样一类题型:工程问题中出现正负工作效率交替的合作问题。这类题型非常类似于青蛙跳井的过程,因此我们称之为青蛙跳井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类题目,我们先了解一下标准的青蛙跳井模型,再通过标准模型掌握青蛙是如何跳井的。一、标准青蛙跳井问题1、模型:现有一口高10米的井,有一只青蛙坐落于井底,青蛙每次跳的高度为5米,由于井壁比较光滑,青蛙每跳5米下滑3米,这只青蛙几次能跳出此井?(1)分析青蛙跳井问题:我们明显发现,青蛙在运动过程中一直是上跳下滑,具有周期性、循环性,在每一个周期之中,青蛙都会先向上跳跃5米,再向下滑动3米,所以在完整的一个循环周期内,青蛙实际向上跳跃运动了2米。(2)我们可以想到,青蛙在跳出井口的一瞬间一定是在向上运动的过程,而不是先跳出到空中再回落到井口。所以我们要首先将向上运动过程的5米距离预留出来,此处5米就称作预留量。(3)剩余的预留高度五米需要几个周期才能达到呢?我们可以用52=2.5个周期达到,向上取整为3个周期。(4)在3个周期之后,这只青蛙到达了6米的高度。再跳一次,就可以跳出井口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青蛙跳井问题有两个关键特征:2、关键特征:(1)周期性;(2)周期内工作效率有正有负。经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练习一道变形题目来加以巩固。例:单杠上挂着一条4米长的爬绳,小赵每次向上爬1米又滑下半米,问小赵几次才能爬上单杠?(1)一周期中,小赵先先向上1米,再下滑0.5米。所以一个完整的周期小赵会向上运动0.5米。(2)小赵上单杠一定是在向上运动过程,所以预留峰值一米长度。(3)剩余三米,需要留个完整周期达到。(4)最后一米再爬一次,故共七次到达单杠。二、青蛙跳井与工程问题结合----有负效率的交替合作这类工程问题当中,由于存在了负效率,就类似于先向上爬又下滑的青蛙跳井问题。我们用一道经典模型题目来进行了解:一水池有甲和乙两根进水管,丙一根排水管。空池时,单开甲水管,5小时可将水池注满水;单开乙水管,6小时可将水池注满水;满池水时单开丙管,4小时可排空水池。如果按甲、乙、丙......的顺序轮流各开1小时,要将水池注满水需要多少小时?(1)此题目所求为乘除关系,且对应量未知,可以先设特殊值从而简化运算。一般可以将工作总量设为时间的最小公倍数,设为60。则我们可以得出甲管的效率为12,乙效率10,丙效率-15。那么完整的一个周期是由甲乙先注入水,丙再排水,效率和为7。效率峰值达到22。(2)注满池水,一定是在甲乙两管做正效率的过程中发生的。所以先预留出22。剩余38需要注入。(3)38的水量需要6个完整的循环才能达到。(4)六个循环后,共注入水量42。还剩18需要注入。(5)18需要甲注入一小时,乙注入0.6小时。(6)共计19.6小时。这就是我们工程问题当中最常考的一类青蛙跳井问题的题目,题型解答过程相对固定套路化,只是在问题的最终问法对象上稍有不同,我们只要加以区别即可。综上所述,我们经过观察无论是经典的青蛙跳井问题,还是青蛙跳井在工程问题中的变形,其本质都是一个循环问题,因此我们在做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点:(1)最小循环周期;(2)一个循环周期内的效率和。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点,我们就能够更加熟练顺畅的解决好青蛙跳井问题及其变形题目。

2020江苏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岗位能力判断推理技巧:你是我的“眼”

在军队文职招聘判断推理中有一类题型常常被有些考生调侃为在考智商,这类题目不似命题推理的题目有着严格的推理规则去套用,它只能通过题干所给信息的字面含义一一去推理,更多的考察的是我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它就是朴素逻辑。这种题目通常会遇到题干条件多,思考起来比较烧脑的情况,有一些考生一旦遇到了可能会选择放弃,觉得它耗时间、不划算。实际上,对于这类题型我们是可以有方法保证更加快速地解题的,而且只要能推出来,是可以保证得分的,所以放弃其实并不十分明智。那怎样能提高这类题目的解题速度呢?首先要明确一点,题干所给的条件并不是非要按照顺序来看的,而是要有选择性地看。今天专家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朴素逻辑题型的解题方法。例题:在长桌前坐着四个人,从左至右依次是甲、乙、丙、丁。已知,甲穿蓝衬衫;穿红衬衫的人拥有自行车;丁拥有摩托车;丙靠着穿绿衬衫的人;乙靠着拥有小轿车的人;穿白衬衫的人靠着拥有摩托车的人;拥有三轮车的人靠着拥有摩托车的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穿白衬衫的丙拥有三轮车B.穿蓝衬衫的丙拥有小轿车C.穿白衬衫的丁拥有小轿车D.穿红衬衫的丙拥有小轿车红师解析:此题题干所给条件是比较多的,如果给大家足够的时间,相信很多同学是能够推出来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要快速得到答案。首先可以看到第一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四人的座位顺序,这是一个关键信息,接下来可以看到出现了众多并列的条件,而在这些条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摩托车这个概念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那我们先关注和它有关的条件,根据三句提到摩托车的条件:丁拥有摩托车;穿白衬衫的人靠着拥有摩托车的人;拥有三轮车的人靠着拥有摩托车的人,可知,靠着丁的丙有白衬衫和三轮车,对比选项,A正确。在这道题当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题干条件都需要关注,而是可以先去关注出现次数较多的信息,因为这种信息出现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联的信息也就越多,就越有利于帮我们去确定它的情况,这是我们可以优先关注的一点。再比如这道题:梅兰竹菊是张老汉的四个女儿。有一次,某客人问起四姐妹的年龄,得到不同的回答。梅说:兰比竹小。兰说:我比梅小。竹说:兰不是三姐。菊说:我是大姐。憨厚的张老汉在旁补充到:大女儿和三女儿撒谎呢,二女儿和小女儿说得对。据此,按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可以判断四姐妹的依次为:A.梅兰竹菊B.梅兰菊竹C.兰菊梅竹D.菊兰梅竹红师解析:这道题我们首先关注张老汉的话,他是帮我们确定真假话情况的,接下来看四姐妹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梅和兰都说了谁比谁小,根据她们的话可以确定的是她们所提到的两人的先后顺序,但是具体排第几依然未知;竹只是告诉我们兰不是老三,但到底是哪一个依然不确定;而菊所说的话只包含了菊是大姐这一种情况,是信息最为明确的一句了。因此在四姐妹中我们优先关注菊。而根据张老汉的话可知大女儿是说谎的,也就是说老大绝不会承认自己是老大,菊一定说谎了,那么菊不是大姐应为真实情况,而说谎的除了大女儿就只有三女儿了,因此菊一定是排第三的,对比选项,仅B选项符合。从这道题中我们看到,像菊这样通过她的话只有一种确定的情况出现的,我们称之为一种完全确定的信息,而像梅和兰这样只能确定相对排列顺序,而无法确定具体位置的,我们称之为相对确定的信息,我们在做题时可优先关注这种完全确定的信息,因为它的情况少,更容易帮我们去确定答案。通过以上两道例题给大家呈现了两种在朴素逻辑这类题型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做题的入手点,一是信息出现的次数较多的,二是完全确定的信息,可以说它们是这类题目的关键,就好像我们的眼睛一样,通过眼睛能够迅速洞察一个人的情绪或者其他的内在品质,如果在遇到这类题型时我们能够顺利地找到这只眼,那么我们也就能够快速推出结论,为其他题目留出时间。

2019云南军队文职招考考试攻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综合分析 思路清晰是关键

在申论题目中,综合分析题目往往是广大考生最为担心的题目。此类题型往往出题形式多样,考察对象灵活,题干内容抽象,增加了考生做题难度。面对此类题目,多数考生反映题干读不懂,要点找不准,答案写不全不少考生往往在此类题目中与竞争对手拉开了分差,今天专家就来讲讲如何在综合分析题目中形成竞争优势。正所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申论考试中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大多数考生综合分析题目做不好的原因都是忽略了做题的细节。申论考试综合分析题目从审题开始就要格外注重细节,明确题干的作答对象和提问方式,有助于广大考生确定题目的考察类型,明确答题思路。国考综合分析题目常考题型有:解释型综合分析、启示型综合分析、评论型综合分析。我们以评论型综合分析为例,谈一谈综合分析作答技巧和流程。评论型综合分析是大多数考生作答的软肋,题目中一般要求考生观点明确,同时要点齐全。这样的要求就会令很多考生困惑观点明确即在作答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感情倾向,如:利弊、对错,优劣而有了明确的观点后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分析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1.答题思路看对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典型的品论型综合分析。所以我们可得作答思路①表明观点②具体分析③总结/对策。2.答案要点看材料:整则材料围绕G教授的研究来谈新技术与突破社会屏障的关系理论上能突破但事实上产生了马太效应,具体表现为:对农民工的生活有改善但不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甚至拉大了拥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与农民工之间的收益差距。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第五段中新技术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再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真正观点目前来看新技术并不能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3.答案呈现有逻辑:①表明观点:目前来看新技术并不能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②具体分析:一方面,从理论上看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新技术给农民工的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很多便利;拓宽了农民工的视野,转变了意识,有了表达渠道;有利于他们获取外界的声援和帮助,保障维权。(利)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使城乡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拉大了收益差(弊)③结论/对策因此,不可过度夸大新技术的作用,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纵观历年来综合分析题目,虽然考察形式较为灵活却有规律可循,只要考生能够细心审题明确对象,确定题型理清思路,答案要点回归材料,综合分析题目必能迎刃而解。中公教育专家在此提醒大家:综合分析题目在申论考试中易拉开差距,掌握做题方法之外,勤加练习是关键,做到熟能生巧一定能够在考试中斩获佳绩,一举成功。

2018山东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归纳概括题是“送分题”,你要把握好

归纳概括能力,是申论的基本能力,而且在各类考试中,这个题型出题的比率是很高的,所以考生要把这个题型学好。同时,这个题型也是其他题型的基础,像提出对策,贯彻执行,综合分析这几种题型都是归纳概括加一点点逻辑或格式得来的,所以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要对这个能力所对应的题型认真对待。归纳概括题是考试时最容易得分的题型,它的答题原则与申论的基本原则完全一致,即:以材料为主,不要附加个人观点,也就是材料有什么写什么,只要针对题干中问的东西在材料中找到即可。对于材料的内容,有两种,一个是直接抄写,另一个是通过材料来归纳。所谓的直接抄写,也就是把材料的原文写到答案中,而通过材料归纳指的是,材料说的并很模糊,考生把这些模糊的内容说明白。后者要难一些,很多考生在归纳概括题上丢分,都是在这个地方。所以考生要多加练习。关于作答对象。归纳概括题的作答对象,在各类考试中以问题、原因,意义为主,根据这几个作答对象在题干中寻找要点。关于,如何找到材料中的要点,就涉及到要点寻找的方法。问题这个要点,主要是材料中的一些贬义词,一些否定的词语,这些都可以算是问题。原因指的是现状产生的原因,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导致了这个现状的产生,影响是现状对外界的作用,包括意义和危害两方面。意义是成绩对外界的作用,危害是问题对外界的作用。对策是如何解决。这四个要素对于归纳概括题来说至关重要,是归纳概括题常考的。而且申论的材料也是围绕这四方面展开的。对于这四个内容的寻找,首先是通过这四个要素的提示词,及相关的同义词。问题的提示词如矛盾、挑战、病疮及相关同义词。原因的提示词如因素、要素、由于等等。影响的提示词如导致、有利于、危害、不利于等等。对策的提示词如建议、措施、要求、强调等。这些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考生还是要不断的通过做题来识别这些要点。找到要点后就涉及到要点的加工,常见的加工方式如同词法、同义法、同范围,同主体的方法,也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我们把找到的要点进行合并,一方面合并可以精炼字数,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的答案更加合理。但是考生们也不要过分注重这个合并,由于考试的时间还有考场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把容易合并的进行合并,对于一些不确定的直接罗列。最后就是如何书写答案,这个题型的答案应该是由总到分的结构,也就是先有一个总括句,再写要点。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如果题干或要求中出现了观点明确、有概括力有逻辑类似这样的词的时候,要求考生要把答案写成小标题加上具体内容的形式,所谓的小标题就是从这个要点是概括出来的重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一方面可以通过材料要点概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概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点突出,同时对此进行解释的写在后面。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们要不断的进行练习,只有认真对待,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