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试时政:习近平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9月18日最新国家军队文职考试时事政治:习近平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军队文职考试中,命题人历来是倾向于结合时政热点命题,无论是岗位能力常识题、言语理解题,还是申论,都是结合时事热点来选择命题考查点,因此最新时政要有所了解。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不容置疑,几千万人为独立、自由、和平付出的牺牲不容否定。一切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一切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一切逃避侵略战争历史责任的言行,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不论讲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是自欺欺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否认侵略历史,是对历史的嘲弄,是对人类良知的侮辱,必然失信于世界人民。——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对外关系哲学-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30 20:14:04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对外关系哲学一.中华 和合 文化(Page410)1、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所抱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之所以把 和合 连用,是因为这个概念除了有和谐、团结之意外,还有向心、聚拢的意思,更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和合 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即 和谐 。对中国人而言,不论是自身修养,还是一般世事,和谐都是关键。2、中华传统文明之长在于能够通过融合起到安定的作用,其短在于不能造就足够的物质以支持 仁 的发挥。二、礼与朝贡秩序(Page412)1、中国古代所讲的 礼 ,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按照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都应各守其分。做到这一点,才是和谐。把这种伦理关系推而广之,在国际关系中的 礼 则体现了以华夏为中心的对外关系秩序。美国学者称之为 朝贡关系 ,认为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框架。2、从总体上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朝贡关系:(1)朝贡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建立一种和睦的周边关系;(2)之所以能建立这种制度,根本因素不在于军事压力,二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吸引力;(3)中央王朝对周边的朝贡国,多数情况下持不干涉的立场;(4)这种关系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是一种 厚往薄来 的贸易关系。其目的不在于经济利益,而是促进政治利益,即宣扬国威,满足 天朝上国怀柔远人 的虚荣,体现 以下事上 的秩序。三.中国的外交哲学(Page416)以鸦片战争为分期点,中国的对外关系史可分为两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是中国的天下主义文明的自我发展时期;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则是中西文明的碰撞交锋时期。前一时期的对外关系固然经历过分裂与战争,但最本质的毕竟是内向和合。和合与有压迫则有反抗分别是中国文明的两个本质特点,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当代对外关系的哲学。事实很清楚,没有和平,当然不可能有和平的外交路线,在随时可能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国家职能准备战争。新的中国国际战略确定了国际形势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确定了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大前提,并且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其中包括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广交朋友、不树敌、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不结盟并且不当头。和平外交战略的确定,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和平内涵的重现与回归。究其原因,根本点在于中国已摆脱了过去的屈辱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与其他国家的正常关系。在中国的安全观念中,追求自强与战略独立无疑是重要的因素。国际关系的不平等,决定了中国对外关系的现实主义的一面: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国力,否则在世界上就站不住脚,就要受别人的欺负与威胁。然而,中国对外关系中具有实力政治的因素,并不等于说中国对外关系的本质就是实力政治,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方面。中国对外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追求和平共处。反映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哲学,一方面强调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另一方面也强调友好、合作和礼尚往来。对中国来说,平等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在二十一世纪,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交哲学将会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继续起主导作用。以这样一种哲学作为基础,再度崛起的中国文明应当与其他文明建构起一种更和谐的关系,应当以自己传统中富于融合安定的因素启迪世界,推动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