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范文:向水学习 ——提升智慧和情操的基石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曾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国自古就有以水喻道的传统,水乃万物本源,缓缓流淌之中蕴含着高深莫测的智慧。面对如今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愈加多发的社会矛盾,日渐浮躁的社会风气,我们更应当向水学习,汲取水之智,品位水之美,不断提升智慧和情操,方能助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水为师,习水之静能映物,以宁静助力社会和谐。一片湖泊,一湾清水,无论风吹雨打,纵使狂风大作,湖水始终保持平静,于宁静之中静观世界万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对经济利益盲目的追求中,很多人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物质充裕,精神贫瘠的状态。此时,我们更应学习水之宁静,坚守内心操守和道德底线,任社会物欲横流,凭外界浮躁妄为,我们始终要保持初心和理性,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经济发展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以水为师,习水之动能变化,以创新助力社会发展。一条河流,一泓清泉,任河道障碍从生,凭前方道阻且长,河流始终蜿蜒前行,奔流不息。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力的民族和国家,难以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世界发展,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无不凭借创新,以机器,电力取代人类劳动,不断解放生产力,最近实现了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唯有向水学习,真正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方能以创新铸就科技之魂,以创新推动经济转型。以水为师,习水之道德情操,以仁爱增进民生福祉。一场清雨,一泉清流,任时间不断荏苒,凭白驹穿越缝隙,清水始终滋养万物,润物无声。习近平主席曾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满足人民意愿,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解决人民看病难题,精准扶贫战略推行,拯救贫困人员于水深火热之中,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不断筑牢公平正义防线一项项政策,一个个措施,无不彰显着我国政府的博爱胸怀,深刻体现着我国政府的执政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今,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近在眼前,民族复兴梦想实现指日可待。唯有以水为师,学水之智慧,习水之情操,以宁静维护社会稳定,以创新推动国家进步,以仁爱助力民生改善,方能为人民幸福,国家进步,民族复兴添砖加瓦,让中国发展的巨轮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7 22:01:11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人类社会作为最高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存在,它同其他的自然存在、自然运动形式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是自然本身进入自己的否定存在的一种形式,即它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第一节 实践和人类社会的产生马哲认为,人是以实践为本质的存在,人在实践活动首先是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既是人从动物分化出来形成为人的基础,也是社会从自然分化出来形成为社会的基础。因此,对于社会的本质和特征,必须从实践入手并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一、人类社会的产生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必要的自然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社会产生问题上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提出并确立了劳动实践的观点,从而揭示了由自然向社会、由猿向人转变的基础和机制。劳动生产是人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基础,人就是在劳动生产中形成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分界线。人类的生成也起源于需要与环境的矛盾。首先,由于劳动,使古猿的不适于抓和我活动的爪,逐步变成了适合劳动的人手。其次,劳动提出了交流信息的需要,由此逐步形成了人类语言。再次,由于劳动和语言,促进了大脑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人类读有的思维器官,发展出了人类的意识、精神。最后,劳动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正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了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人和人类社会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劳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要了解人和人类社会,首先就必须了解人类实践的本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最为基本的观点。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4 20:33:19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 大众 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 大众 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 被动 受众观(清水几太郎; 拷贝支配 社会及其形成原因, 拷贝的支配 转化为 心理的暴力 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 选择性接触假说 P176二、作为 市场 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 受众 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 受众即市场 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 受众即市场 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 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 对广播媒介的 使用与满足 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 对印刷媒介的 使用与满足 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 对电视媒介的 使用与满足 研究: 使用与满足 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 使用与满足 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 使用与满足 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 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 使用与满足 研究的局限性P185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别是第二部分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统看看吧。参考课后习题。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其实和书中前后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比如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就与195面的传播流研究相关与重复,而 作为市场的受众 又与158面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了解什么为 受众即市场 ,而作为 权利主体的受众 三个权利的概念要明确,这又和139面的社会责任理论相联系。注意名词解释。第三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然是重点,从定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从定义上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还称 使用与满足理论 为 自助餐厅 这是书上没有提到的一个形象理解。*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对广播印刷电视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其三大定义三个局限性书上也是一目了然的。记得这是受众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从受众的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理论。受众: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第一节 大众 与大众社会理论几个概念: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 大众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特点:规模的巨大性 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分散性和异质性 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匿名性 成员之间互不面识流动性 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无组织性 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同质性 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 公意 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