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药剂学知识点归纳:影响溶胶剂稳定性的因素-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药剂学知识点归纳:影响溶胶剂稳定性的因素发布时间:2019-02-20 22:58:12影响溶胶剂稳定性的因素1.电解质的作用电解质的加入对 电位的影响很大,电解质中的反离子可以压缩胶粒周围的扩散层,使之变薄,较多的离子进入吸附层,使吸附层有较多的电荷被中和,胶粒的电荷变少, 电位降低;同时水化膜也变薄,因而胶粒易合并聚集。2.好成绩子化合物的作用(1)保护作用当溶胶剂中加入好成绩子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能显著提高溶胶剂的稳定性,使其不易发生聚集,这种现象称为保护作用,形成的液体称为保护胶体。(2)敏化作用在溶胶中如果大分子化合物的加入量很少,不足以将胶粒表面完全覆盖,则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降低溶胶的稳定性,甚至发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敏化作用。3.溶胶剂的相互作用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溶胶互相混合,也会发生沉淀。聚沉的程度与两胶体的比例有关,两种溶胶的用量在所带的电荷等电点时,才会完全沉淀,否则可能不完全沉淀或不沉淀。例题:溶胶剂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B.双分子层结构C.丁铎尔现象D.界面动电现象E.聚结不稳定性正确答案:B
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药剂学知识点归纳: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概述-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药剂学知识点归纳: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概述发布时间:2019-02-20 22:48:01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概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指的是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稳定性问题实质上是药物制剂在制备和储存期间是否发生质量变化的问题,所研究的重点是考察药物制剂在制备和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影响因素以及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各种措施、考前指导药物制剂有效期的方法等。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进行剂型设计,提高制剂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有效。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化学、物理两个方面:1.化学稳定性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或效价)、色泽产生变化。2.物理稳定性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等,主要是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如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例题: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A.药物制剂稳定性主要包括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B.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典型恒温法C.药物的降解速度受溶剂的影响,但与离子强度无关D.固体制剂的赋形剂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E.表面活性剂可使一些容易水解的药物稳定正确答案:C
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药制剂复习资料: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药制剂复习资料: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发布时间:2019-02-21 21:12:34中药制剂在制备过程中会发生水解、氧化等不稳定现象,因此需要找到简便易行且有效的方式提高其稳定性。主要是针对水解、氧化的方法。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1)调节pH:可实验找出药物最稳定的pH,然后用酸、碱或适当缓冲剂调节,使溶液维持在最稳定的pH范围。实验时可测定数个pH时药物水解的情况,用反应速度常数k的对数对pH作图,从曲线的最低点(转折点)求出药物最稳定的pH。实验可在较高的恒温条件下进行,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结果。(2)降低温度:降低温度可使水解反应减慢。在提取、浓缩、干燥、灭菌、贮藏等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温度,以减少水解的发生。特别是某些热敏感药物。(3)改变溶剂:在水溶液中很不稳定的药物,可用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极性较小的溶剂,以减少药物水解。(4)制成干燥固体:对于极易水解的药物,可制成干燥的固体,如注射用无菌粉末、干颗粒压片或粉末直接压片。制备过程中尽量避免与水分的接触。2.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在制备和贮存过程中,应适当降低温度,以减少药物的氧化。(2)避光:在制备的全过程中,应严格避免日光的照射,成品用棕色玻璃容器包装,避光贮藏。(3)驱逐氧气:可采取加热煮沸法驱逐溶液中的氧气或通入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等)驱逐容器中的空气。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现代化与政治不稳定-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2 16:45:581.任何社会都不希望爆发革命和陷入长期的政治混乱之中,因此,如何在稳定的秩序中实现 渐进变迁 就成为政治发展研究的另一相关的核心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治学家一直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秩序问题,形成了以美国政治学家S 亨廷顿为代表的有关政治稳定和不稳定的经典理论。政治稳定主要指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性,国家政权的连续性。它表现为政治制度既能维持已有的统治秩序,又能适应政治变化的能力:即政治体系在变革过程中,不存在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政治骚乱,国家能够维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政策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一般学者使用政治稳定概念,往往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 合法性 的政府存在的时间: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经常通过非方法(如政变)而更换,那么,它的稳定性就成问题;二是暴力事件如群众示威、暗杀等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国家比较开放,政府较少使用暴力手段控制社会,所以暴力性事件较容易发生;而有些国家,政府以强大的武力和特务机构来控制社会,因此,表面看起来,社会上没有反对势力,也没有示威或其他异常政治事件,但这并不表明政局的真正稳定,相反,可能会在某一时间内陷入高度动荡局面。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程度?政治学家提出了政治稳定的三个评价标准:(1)政治统治具有强大的权威性,社会以其自身的稳定性表示对政治系统的肯定和承认;(2)政治系统功能齐全,运转正常,表现为政治体系的自身调控能够正常进行,对社会的宏观调控功能发挥正常;(3)政治生活的秩序性,表现为政治活动能够在法制的范围内合法地进行。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时期是政治最不稳定的时期。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这一结论来自于以下的推导过程:(1)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2) 社会挫折感/政治流动机会=政治参与(3) 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现代化 给恪守传统的人士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行乐标准和获得满足的新天地。这些新鲜事物打破了传统文化在认识和观念上的障碍,并提高了新的渴望和需求水准。然而过渡型社会满足这些新渴望的能力的增进比这些渴望本身的增进要缓慢得多。结果,便在渴望和指望之间,需要的形成和需要的满足之间,或者说在渴望程度和生活水平之间造成了差距。这一差距就造成了深度颓废和不满 这些颓废和不满就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政治发展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的具体原因在于:(1) 社群和族群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如黎巴嫩、缅甸、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内战;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的族群不和引发的暴乱)。(2) 政治竞争缺乏良好规则导致政治不稳定(政党和政治领袖之间激烈的政治竞争,由于缺乏规范制度,竞争者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执政者选举失败,宣布选举无效;在野者预见落败,就可能发动群众运动,压迫政府重新选举,或者勾结军人发动政变,从而使和平交接政权显得非常困难)。(3) 严重经济困难或经济危机引发政治不稳定(一般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经济困难有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民生物质供应短缺。这些问题在发达国家也不同程度存在,但由于它们经济结构良好,处理这些困难的能力增强,且即使在危机时期,人民基本生存尚有保障,所以不会造成严重混乱;但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就有所不同,许多社会动荡的背后都有程度不同的经济原因)。(4) 列强势力的渗透导致政治不稳定(国外势力的介入,特别是20世纪40 80年代美国苏联阵营各自扶植亲美或亲苏势力,导致这些国家政局不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军人干政较为普遍。上述原因都可能为军人干政提供机会:社群或族群冲突频繁,激起军人干政;军人利益得不到保障,引发军人干政;文人政府或文人政客出现过错(政府腐败),导致军人干政;外国势力介入,促成军人干政。那么,如何实现政治稳定?提高国民教育呢?研究表明,文盲率高的时期(90%以上),政治秩序是相当稳定的;识字率高的时期(90%以上),政治秩序也是相对稳定的。最不稳定的时期是在识字率介于25%~60%的时期。发展经济么?从长远的观点看,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复杂, 有些例子表明,经济发展计划能够促进政治稳定,但另一些例子表明,它反而会破坏这种稳定。同样,有些形式政治稳定会促进经济增长,而另一些形式却会阻碍经济增长 。政治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正是政治经济发展而又不太发展的时期。政治学关于政治稳定的研究表明,实现稳定较为现实的途径就是在控制社会期望和参与热情的同时,积极建立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途径和程序,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对于执政者来说,明智的策略就是积极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四、民主化与政治发展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早期的发展理论把政治发展等同于政治民主化。后期的发展理论家质疑和检讨这种认识,认为民主化只是政治发展的众多内涵之一。但无论如何,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发展理论家依然把民主视为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