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测常识模块:关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讨论

1.粮食作物:亦可称食用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1)谷类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麦、燕麦、谷子、高粱等 (2)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等 (3)豆类作物:蚕豆、豌豆、绿豆、红豆、黄豆、小豆等 2.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1)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等 (2)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橄榄等 (3)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等 (4)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等 (5)嗜好作物:烟叶等 (6)药用作物:人参、灵芝、贝母等 (7)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等

军队文职综合知识指导: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社会经济基础又称为社会经济结构。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规定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不包括生产力。 2.上层建筑的内涵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通过人们的意识自觉形成的。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包括:(1)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

(3)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机器。其中的政权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 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体现思想关系。不包括语言学、逻辑学、管理科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等。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定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都是以一定的政治、法律观点等社会意识为指导,并与之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它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总是要求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与之相适应,政治法律制度一旦建立也会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中,政治、法律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态起统帅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产生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派生的。某种经济基础一旦确立,就要求建立适合自己需要的上层建筑。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才产生的,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受生产力变化的影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调整和改革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改革,使社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服务上:千方百计的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破坏同自己相对立的经济基础。 第一,在服务方向上,具有为我与排他的双向作用。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就要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竭力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同样它也要用全部的政治力量和精神力量排除、消灭那些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异己力量。为我与排他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方式来实现的,采用强制的和非强制的两种方式。

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以此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第三,在服务的效果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促进作用,一种是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而经济基础又是同生产力相适应并能满足其发展的要求时,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上层建筑不能满足新兴经济基础的要求,或者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本身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环节最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社会生产力直接联系,生产力的进步首先作用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然后再通过经济基础作用于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也日益发展起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就变得不适合了,矛盾就会越来越激化。上层建筑则成为阻碍经济基础变革的力量,提出变革经济基础的要求。因此必须变革旧上层建筑为新上层建筑,新的上层建筑便会以自身的力量促进新的经济基础取代旧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又转化为基本适合了,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经济重心的转移-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5 10:29:07经济重心南移的会义,是指就全国而言,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已经由原来的黄河流域转到长江中下游;不是指北方经济崩溃,而是相对此而言之。具体时间有五代十国时期北宋、南宋之际,不必过分拘泥一时,各经济指标变化时间不一。概称为 唐宋之际 即可。南移的原因。前面说到北方战乱,江南安宁,是原因之一。唐宋京城由长安至开封、杭州,也是带动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之一。但都不是根本性的原因。附:中国历史上多数时修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是错位,专制集权有能力使之连成一个整体。元代以后京城转到北京,经济重心仍在江南。而在江南建都的朝代都不长久。故根本的原因从地理环境上去分析。世界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在一条大河流域中孕育:中国 黄河、印度 恒河、埃及 尼罗河、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间的 地)。由此可得出一个规律,古代(农业时代)的文明(经济中心)应当产生在大河流域;易言之,一条大河即有可能孕育一个文明中心区。在中国版图中,黄河为第二大河,第一大河是长江;在黄河文明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个潜在的长江文明区,并且比前者的潜能更大。只是由于土地硬、河泊多、不如黄河平原容易开发;所以起步迟了一些。至于前面提到的战乱,迁都都是第二位的原因,只是客观地加快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经济重心南移对人与社会的重要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不同性格。江南人与北方人的不同性格早已有之,晏婴说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南北朝时: 索虏 与 岛夷 之争,均表明一种南北之别。北方:内陆、闭塞;自然经济为主;勒劳、愚朴、喜静江南:沿海、开阔;工商经济较多;机敏、狡黠;好动俗称 人杰地灵 ,实际是 地灵 人杰 ,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这种差别古已有之,今亡仍可看得很清楚。习惯将国人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不像世界范围内分作东方人和西方人,就表明人的性质在中国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二是南北士人的不同风格。唐以前北方为文化中心,孔、孟均出现北方,宋代南北均有,南宋以后江南居多了。在 唐宋八大家 中,唐代韩、柳为河南、山西人,宋代六位全是江南、西南人。在文学风格上,南北之别也很突出。△北方喜经术,南方喜文学(务实与务虚,具体与抽象)△北方尚豪放,南方好绮丽(北方戏曲以出征打仗为主题,江南以男女之情为主题;北方嘹亮高亢,南方细腻委婉,北方彪形大汉,女的也是穆桂英、花木兰,南方才子佳人。与南方清山重水,北方荒山峻岭相适应,南方呈女性化,北方呈男性化)。三是南北士大夫官员的不同政治主张。南北方人、士人的不同风格带到官场上(科举制下有此通道),形成地域性政治派别。出身成长于同一地区的官员 有一种 认同感 。对另一地区的官员有 排他性 ;地区有大有小,大的即是南方和北方。南方聪颖活跃的性格导致南方官员乐于新法革新,北方人员勤劳稳重的性格使北方官员惯于安分守已。在下一章讲到宋代几次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中,就体现出了地域差别:主持变法的是南方官员,反对的是北方官员。附:唐以前的改革家北方人多,宋以后多是南方人。商鞅 卫国人(河南北部)桑弘年 洛阳人李冲 陇西人(创三长制、北朝)李安世 赵郡人(北朝、创均田制)刘宴 山东曹州人杨炎 陕西凤翔人范冲淹、王安石 江南人张居正 湖北江南人顾宪成 江苏元锡人康有为、梁启超 广东人谭嗣同 湖南人孙中心 广东人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30 22:01:03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一.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的涵义1自然经济,既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3产品交换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目前还是一种假设。2.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历程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也越来越发展。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三种形式。3人们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进一步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有两个1,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中产品的生产,在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将换产品的必要。2, 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条件。这一条件决定了不同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交换必须是通过对等的原则进行,既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就表现为商品,从而产生了商品经济。三.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1.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游泳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3.二者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二者又是矛盾的,,第一,二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所具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第二,二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其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四.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涵义: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3.二者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二者是同意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五.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1.商品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2.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2.活劳动与创造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呢功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将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3.总体工人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也就是由 总体工人 或 结合劳动人员 的活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4.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区别和联系1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形成是指商品的价值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一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一是指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2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3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联系在于,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别在于,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既有活劳动,又有物化劳动,而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只有活劳动。六.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4.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5.价值量的决定还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相关。部门平均老殴打能够生产率提高,一定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增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反之,情况相反。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七.商品价值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人们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结成的经济关系。2.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是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次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而价值却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