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医鉴定学-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6-15 20:54:50前 言中药鉴定学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中药材及其饮片的真伪鉴定、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本课相关知识介绍如下:一、考试大纲要求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和执业工作的需要,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委员会对本门课程的考试内容总体介绍如下:1.总论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重要本草著作;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鉴定依据、一般程序及方法;《中国药典》(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鉴定有关的规定等。2.各论 各类中药材的概述和常用名词术语及232种中药材及其部分饮片的鉴定;20组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定。二、课程大纲及《中药鉴定学》教材的特点1.题型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三种题型。2.内容《中药鉴定学》的内容特点:对于大部分中药材饮片的性状鉴定。饮片的特征与原药材类似,即饮片的表面(上下切面)特征与原药材断面特征一样,周边特征即原药材的表面特征,气味与原药材一致或略有改变,炮制辅料的味道,如姜、醋味等。3.比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化学)考分比例,仍然为中药鉴定学占60分、中药化学占40分。三、学习建议《中药鉴定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内容庞杂、规律性差、大量内容需死记硬背的特点,所以建议考生要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要系统浏览教材(即《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中药鉴定学》),因历年来的考题中曾出现过较细、偏的内容,但占分很少。在此基础上可做相应章节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做练习题时,对完答案后一定要对着书理解本题的内容,同时在书上划出对应的考点。但是,现在已临近考试,相信多数考生已没有太多时间仔细学习教材了!在这种情况下,各位需要把心静下来!首先梳理各章的主要考点、易错点,如 果实与种子类 药材中,药用部位易搞错;同时,明白全书的横向联系点,如来源于豆科的中药材有 (黄芪、苦参、甘草、苏木、鸡血藤、降香、番泻叶、沙苑子、决明子、补骨脂、儿茶等),主产于四川的中药材有 ,含有晶鞘纤维的中药材有 ,主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材有最后,一定要选择一本内容较全面系统、紧扣考纲与教材的习题集,从头至尾练习1~2次,对做错的地方要重点注意,明白犯错原因;对于那些猜对的题,也要分析清楚考点所在。还要选做1~2套模拟练习题,熟悉每套题的配题思路,训练时间的把握与考感。最后,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您的备考带来极大的帮助、能为您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预祝大家复习顺利,成功通过考试!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均田制-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5 16:31:32【關於均田制內容補充以下幾點:一、封建社會裏人的身份非常重要,各種權力和義務都和人的不同身份密切相關,所以大家在學習中要注意搞清楚那些在制度中標明人的不同身份的專有名詞,如《田令》裏提到受田的中男、丁男的不同。《唐六典》卷3,戶部郎中員外郎條: 凡男女始生爲黃,四歲爲小,十六爲中,二十有一爲丁,六十爲老。 這並不僅僅是爲均田制現定的,例如《田令》規定受田者爲十八歲以上的中男,而人滿十六爲中男便有服雜徭、充色役的義務。二、永業田又叫世業田(避唐太宗諱改),不論生死,不再收授。這是對私有制、私有財産的保護。注意教材所列第二條的規定,永業田明顯是大量授給了貴族、官僚。三、口分田是給予耕種的土地,這些地在受田人死或到老年滿六十歲就要還歸官家。此外還有一種園宅地在我們的教材中沒有提到。園宅地《唐令》規定爲:良口三口以下給一畝,每三口加一畝;賤口五口給一畝,每五口加一畝,並不入永業、口分之限。四、請注意,與北朝和隋代相比,唐朝放寬了對買賣永業田、口分田的限制。請比較教材287-8頁所述北魏太和九年(485)《均田令》,參考〈通典〉卷2《食貨典二 田制下》所收北齊河清三年(564)令及隋《開皇令》。然而,對唐代均田制的實施與否,學界一直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苏湖教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8 15:48:43苏湖教法 (北宋)胡瑷创立。主张 分斋教学 :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科为主修,另一科为副修;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培养统治人才,治事斋培养专门人才。意义:实用科学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是教育史上是最早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7. 积分法 元代实施,事实上是三舍法的补充;把国子学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将平时成绩和品德行为与升学挂勾;8. 六等黜陟法 清代实行的地方官学生员资格等级的升降条例;地方官学生员分三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学生考试成绩被分六等,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不升不降,四等挞责,五等递降,六等黜革;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9. 监生历事 中国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明初国子监实行,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不足。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同,并有考核办法。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10.社学 起源于元朝,明朝使之完善,一种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期,以邻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具有蒙学性和社会性;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具有一定意义。11.书院 性质:新型、特殊、高层次的教育机构。(1)书院的产生:原因:①官学不兴与科举制的刺激 ②私人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③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④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变得极为便利;(2)书院的发展:①宋代,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经费来源多样化,政府给予学田;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象山、丽泽书院);②元代,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已经逐渐接近官学,理学思想的影响加强;③明代: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④清代,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3)《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历史意义(南宋):书院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系统化的纲领性学规。内容为① 五教之目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即五伦)② 为学之序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 )④处世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4)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明代):顾宪成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范本制定《东林会约》。东林书院的将会制度是明朝讲会制度中的典范,其特点为①推崇程朱理学,反对陆王心学②讽议朝廷,裁量人物③容纳各种实学;东林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心,还是政治舆论的策源地和政治活动中心;(5)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清朝后期阮元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和广州越秀山,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其特点为①重品学轻功名,不习科举应试之学,而以名物训诂、辩白考订为业②对教师各用其长,对学生因材施教③教学和研究相结合;(6)书院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②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③实行开放式教学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教师重在启发诱导⑤师生关系融洽⑥实行山长负责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7)书院产生的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述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在办学管理领域也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12.私塾与蒙学教材 (1)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西周称 小学 ,两汉前称 书馆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称 家学 和 蒙馆 ,宋元明清有 私塾 、 社学 ,宋元时期是我国蒙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种类包括①义塾②专馆③散馆;(2)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史擒篇》,《苍颇篇》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汉代有《急就篇》(史游)种类包括①识字教学教材②伦理道德教材③历史教学教材④诗歌教学教材⑤综合知识教学教材;最有影响力的教材有《百家姓》、《千字文》(作者为南北朝梁朝的周嗣兴)、《三字经》等;其特点为①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②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经验相联系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④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道德教育;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何谓哲学史?-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8 15:30:48研究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的历史。并从中发现哲学演进的脉络和规律。何谓哲学史的问题,其实也与何谓哲学一样也是一个没有定论且存在诸多歧义的问题,胡适曾给哲学史下了一个定义: 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 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冯契先生曾经把哲学史定义为:根源于社会实践的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哲学家和哲学理论体系,研究这些哲学家与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哲学史也其实是一部哲学思想演化发展史。在此我们只是也暂下一个定义:哲学史是哲学思想产生、演进和发展的历史。我国学术界对何谓哲学史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间所编写、使用的哲学史教材,都受到前苏联主管意识形态的日丹诺夫的影响。1947年,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如下的哲学史定义: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即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 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底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我国当时使用的是从苏联翻译的哲学史教材,该观点贯穿其教材的始终。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对此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日丹诺夫关于哲学史的定义,其实质是用斯大林主义的政治逻辑去规范哲学史研究,从而让本应客观公正的学术研究成为政治权力的奴婢(b ),成为妨碍人们真实地面对哲学历史的僵化教条。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开始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是人类的认识史的观点去突破 两军对阵 的教条,其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意识到了哲学史研究完全可以有新的视域和方法。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视野得到了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出现了两个趋向,一是从 认识史 向形上智慧的提升,表现了哲学回归智慧的自觉意识,也更契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来面貌;二是从 认识史 向生活世界的拓展,促使人们去思考哲学与生活、理论与现实的真实关系。进入21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始关注中国哲学的 合法性 问题,凸显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自觉及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