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备考中言语客观化问题
2018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备考中言语客观化问题。有志投身于为人民服务事业的年轻人现在多已在紧张的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备考中了,备考中最难的是数量关系,最犹豫的莫过于言语理解。首先必须先了解言语考查与日常言语的区别,理解言语客观化就是重中之重。 一、言语客观化的背景 言语本身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描述主义甚至认为语言的使用应该仅考虑是否能够表达明确的内涵和意图,这和生活中的言语较为类似以沟通为目的。但作为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考查的一个部分,其本身的存在是一个单项选择题,也即是客观题,自然具有了可客观化的属性。 二、言语客观化的内涵 言语客观化实际是指在言语考查过程中所定义的一套标准化评价机制,能够在语句确定的情况下判断最优选项应满足的条件。
(一)材料理解 对题目所给材料的理解决定了判断依据,文字是客观的,表达是主观的,理解自然也会因人而异。但作为单项选择题,言语在选择上是客观的,所以在理解上就只能趋向于客观,而所有的言语理解题在理解过程中的客观就体现为一点:忠于原文。只有忠于原文,才能找到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选项,才能真正满足问法的要求。 (二)选项适用 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前提下,选择选项成为主要工作,正确的选项必然是适用的选项,而适用的标准则决定了选择时考虑的角度,而这一点需要考虑命题人的设置角度,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比如逻辑填空在词语意思和用法上的考虑,而片段阅读则要考虑主题和表述上的细微区别。 (三)优先级考虑 虽然选项适用的规则能够给予考生在选择上一些帮助,但总有一些题目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或是考生在积累上的不足,在选择上会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只有参考优先级考虑,才能避免在选择上过多的浪费时间,保证时间不会无谓的被浪费。
军队文职综合知识指导: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主张客观实存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军队文职综合知识指导: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联系是非本质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不能称之为规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定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也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而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 一方面,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但是,它并不排斥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利用。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编辑:admin)
2019年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常识备考:用关键词轻松辨别“主客观唯心”
2019年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常识备考:用关键词轻松辨别主客观唯心。在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常识判断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一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哲学部分以其内容抽象及结构复杂等原因,被广大考生当作硬骨头。其中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这一知识点因考查频率高、题目形式多以名人名言或文言文,被戏称为硬骨头中的战斗机。在此,结合本知识点近年考察的基本情况,为大家呈现如何利用关键词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主观唯心可以简称为唯我论,涉及主观唯心的题目常出现我、心等词汇。体现主观唯心观点的名人名言主要有: l、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通过总结分析,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都是以我为出发点,涉及到的关键词汇主要有我、心、感觉、观念、意志等。 其次,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独立于人的某种精神(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体现客观唯心观念的名人名言主要有: 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6、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其中各种论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也是道、上帝、理、天命等由人的意识产生而又独立于人的第三方存在。 9、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约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10、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和颐)。
由以上内容可得,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区别:主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我、心或观念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由人脑产生的道、上帝、理、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