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军队文职招考考试面试技巧:看社会现象到底在看什么?

提起社会现象,了解它的人都可谓是头疼不已。每次都让对一个事件或者现象谈看法,这类题能屡屡占据公考的重点和难点,也并非巧合,而是考官有明确的出题意图。因为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中,体现着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感知能力和大局意识等能力和思维,这都是公务人员应具备的素养,具体来说,也就是高度、深度、厚度、力度和温度,下面就让专家来帮大家仔细分析一下。一、高度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一定要做到政治思想上有高度,这体现在作答时要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分析时要有政治素养和大局意识。比如在谈及慢就业这个问题上,很多同学觉得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应该过度干预;但是有的同学认为慢就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且是难就业的催生物之一,所以还是应该引导干预。甚至还提到今年两会报告中首次把就业提到宏观层面的这一做法。从考官来看,哪个回答让他更为钟意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学会从顶层看,而不能只是从身边看。二、深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社会现象绝对不能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看到问题浅显的表面,而是针砭时弊,分析意识、制度的问题。比如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不能只分析到道德素养,也要追因溯果,分析出规则意识缺失的原因;或者城市建设中部分城市只重视面子不重视里子这一现象,很多同学都能分析出来政绩观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政绩观缺失呢?其实是以人民为中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政绩观的缺失,但除此之外,其他引导和约束的层面就没问题了吗?其实不然,还有考核制度、决策机制和任职制度的问题,而只有将这些都分析到位,才算是将这一问题看透。三、厚度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想把社会现象看透,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是万万不能的。2019年国考试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位老人到超市买东西,等到排队交款时,被收银员告知不收现金,只能用手机支付,老人表示自己不会用,之后与超市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此事引发了社会热议。很多同学在分析的时候只谈到移动支付和服务意识的缺失,但是对于损害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却闭口不言,更不知道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当然,大家不是不想谈,而是根本不知道这回事。所以,平时学习时,别再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了,多看新闻多思考才是王道。四、力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现象不仅要看透,也要解决透彻。很多同学在谈对策的时候,觉得无非就是宣传、考核、监督等等,非常容易。这种想法不算错误,但是不具有针对性,易形成套路化。曾有位学生,他每次提出对策都结合社会实际,绞尽脑汁提出有针对性、有力度、有效果的解决对策。比如,监督要谈到人大、审计等内部监督;落实政策中涉及群众参与决策、社会共建共治等;宣传中也涉及社会舆论阵地建设,利用短视频和专业人士引导风向等等。整改落实方有力度,才能推进落实。五、温度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社会现象中不仅只有客观公正和公事公办,还有人情冷暖,一味激进地批判、否定并不是最理智的。就如第三条涉及的那道试题,不仅要批判和整改,更要去反思政府如何做工作,是否也应引以为戒,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不可为了省事而损害整体利益;又如慢就业这种现象,不应该大批特批,而是学会尊重和理解。总而言之,高度、深度、厚度、力度和温度相互交织,想答好一道社会现象题目,这五项缺一不可,最后中公教育专家祝各位同学顺利。

2020云南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范文:打造社会信用体系

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再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自古以来,我国就极为重视诚信建设。诚信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推进诚信建设,要不断采取各类措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打造信用体系的发展之要。据《中国心态研究报告2015-2016》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已经跌破60分的底线。互不信任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性产物,随着陌生人社会的法治威严最终确立,问题会迎刃而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俊秀认为社会转型中市场秩序的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善或得不到很好的执行,这一切使得人的信任度降低。掺假使假、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合同欺诈、三角债等不诚信现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行业强化制度监管,设立企业诚信评级机构。一旦出现不诚信行为,应将其录入名单并通报,通过罚款、整改等措施提高企业品质;政府和相关机构杜绝背信失信行为滥用。但目前来看,我们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法理基础和运行保障都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相关规定尚停留在指导意见层面。因此,完善和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应当立法先行,依法打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格局,进而使各类信用主体不能失信、不敢失信、不想失信。发展诚信教育是打造信用体系的强基之本。之前赵忠祥与郑渊洁的口水战再一次说明:我们现在小孩接受的是性本恶的教育,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要给陌生人说话......陌生人社会绝不能是冷漠的社会。风险意识不能异化成过度警惕,过度设防就是严重侵蚀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和谐,加剧人情冷漠,以至于出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社会怪象,所以我们要注重学风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的诚信教育。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一个帝王无信,烽火戏诸侯最后身死国亡;一个立木取信,最终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强势壮。诚信政府作为打造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一环,更需要切实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人不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打造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小康社会的建设保障。从根本上树立诚信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筑庞大力量,实现打造诚信社会伟大目标。

2019云南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范文:社会治理应“刚柔”并济

社会治理的柔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沁人心脾;是醍醐灌顶的教诲,发人深省;是婉转悠扬的乐章,悦耳动听。而社会治理的刚则是维护法治权威的保障,非同儿戏;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石,举足轻重;是治理社会顽疾的利刃,不容轻视。社会治理不能只刚不柔,更不能只柔不刚,只有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才能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与体系的现代化,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刚与柔是一对矛盾,二者相对而立,又相互统一。独阴不成,独阳不生。法治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威、理性、冰冷的,社会治理强调硬约束,能够形成威慑,治理顽疾,但也有可能因缺乏人情味而不被理解,甚至激化矛盾。社会治理的柔性手段近人情,解民意,有温度,体现了执法者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先礼后兵的执法艺术,它往往能在执法初期化干戈为玉帛。但只柔不刚,也极有可能导致老赖横行,提升社会治理的成本、难度。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社会治理的刚与柔不可孤立来看,应做到相互融合,先柔后刚,刚柔并济。社会治理要强调柔,坚持以人为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社会治理的柔是指对被执法者的同情、包容、理解、尊重,柔性的治理手段对于社会治理十分关键。放眼世界,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用柔性的执法方式,解决了沿街摊贩管理等众多的社会治理难题,大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率。反观我国,城管暴力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一度引起民众不满。是刚性执法不该吗?不,不过是这种过度的刚缺少了柔,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执法初衷。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民。以人为本是社会治理应有的理念。因此,社会治理离不开柔,只有体现法内柔情,以人为本,才能春风化雨。社会治理要注重刚,坚持法治引领。近年来,我国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各种问题叠加。共享单车乱象屡见报端,广场舞扰民屡见不鲜,社区牛皮藓告屡禁不止,高铁霸座男、霸座女多次霸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并长时间悬而未决,在一程度上归因于执法者在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执法的刚性不足,没有用好法治手段,只是一味地软提倡,这直接导致违法者的违法成本降低,从而难以对违法者形成约束,也进一步提升了政府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成本,甚至会有损政府的公信力。法者,治之端也。用好法治的刚性手段是达到治理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治理应注重刚,强化硬约束。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社会治理能够以人为本、顺应民心、体察民情,便能达到春风化雨的治理效果。法令既出,纪律自正,则无不化之民,无不治之国。光有柔性手段还不够,刚性的法治手段更是化民、治国的保障。因此,为了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与体系的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与质量,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应做到刚柔并济,软硬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