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军队文职考试备考逻辑推理:数据比例只是二次型数据
2017年军队文职招聘是2017年军队文职招聘的重中之重,很多有志成公的考生都在积极备考。岗位能力中的逻辑推理是很重要的考察内容,虽然逻辑推理的题型、题量都有固定的规律,但在军队文职招聘的岗位能力逻辑判断真题中,加强型、削弱型是考试的重点。而逻辑推理也会出现很多变化和新型变种,同样也会有很多新难点,数据比例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一、什么是数据比例问题 所谓数据比例问题,其题干的论证过程是用数据来论证的,包括相对数(比例)和绝对数(数据)。他们本身有很强的迷惑性,但他们本身单独存在却不能有比较的意义,只能依托根本数据和原始数据存在,可以称之为二次型数据。 二、常考模型与分析 (1)仅有绝对数不能说明相对数想要说明的问题。
削弱角度:用相对数削弱绝对数 爸爸一年只洗了1个碗,而妈妈洗了3000个,爸爸摔碗的概率比妈妈高。 (2)仅有相对数不能说明绝对数想要说明的问题。 例:去逛街,商场打折,一家是1折,一家是9折,1折的绝对便宜吗? 削弱角度:用绝对数削弱相对数 1折商品的原价是9000元,9折商品的原价是1000元。 很多时候,比例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他们本身是依据原本的数据而存在的,他们属于二次型数据,只有有了根本数据,才能发挥他们本身的意义。 备考2017年军队文职招聘的时间并不宽裕,考生们要对逻辑推理多下功夫,多找关系,才能稳稳的拿到这些分数。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公共基础写作热点:别打着数据名义侵犯隐私
|背景链接*网民何曾想到,自己平日里在微博上写的话,如今也能被历史所记录。2019年5月,一则2000亿条微博被国家图书馆保存的话题上了热搜。原来,国家图书馆宣布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将启动,以后将陆续保存微博上公开发布的博文。此举引来社会各界热烈讨论。有人兴奋惊呼:我的微博也进历史了!也有人表示担忧,微博数据涉及大量的个人信息,是否涉嫌侵犯版权与个人隐私?|公考角度中公解读*[提出观点]数据诚然可贵,隐私对每个人而言也是无价之宝。要留存住互联网数据,当然也要保护好网民的个人隐私。[综合分析]数据时代,保存互联网信息是好事,理应得到支持。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从宏观上来讲,互联网上的信息记录着社会发展的每个细节,客观反映着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从个人来讲,互联网记录着网民生活的点滴,以社交媒体为例,它们用照片、日志、个性签名、朋友圈等方式持续记录着网民的日常。互联网信息的易逝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采集和保存尤为迫切。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信息的规模爆炸式增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也成为互联网信息采集和保存的趋势。然而,网民关于个人隐私的担忧也应该被重视。国家图书馆启动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号召在中国境内开展互联网信息业务并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机构,均可申请成为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共建主体。也就是说,不仅微博,包括微信、抖音、豆瓣等社交媒体均在其研究范围内。这意味着,一不留神,网民所有的身家信息都将被读取、采用、保存。在当前个人信息泄露乱象较多的情况下,网民有所顾虑也可以理解。[对策措施]首先,保存用户个人信息务必经个人授权。网站可以预先设计授权模板,征求用户授权意愿。即使采集和保存后,也不会立即提供公开服务。有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可由用户设定权限,可供部分人士读取和使用,类似于个人信息的记忆银行。其次,互联网信息的采集和保存,要有法律护航。一方面,给信息保存和采集开启快速通道,规避与著作权法产生的诸多冲突,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立法形式将互联网信息纳入文件缴送范围,允许国家图书馆对本国互联网信息进行主动采集存档;另一方面,给广大网民吃下一颗定心丸,有法律作为后盾,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诸多个人权益不容侵犯,不给不法分子窃取信息数据留有可乘之机。资料来源:人民网:别打着数据名义侵犯隐私
2019新疆军队文职招考考试面试热点:大数据时代,用户不能成为“透明人”
热点背景: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如同人的体外器官,而手机上安装的APP就像组成细胞。可以说,过好移动生活,首先从用好智能手机的APP开始。然而,现实不如理想中那样美好。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了一项评测结果,针对的是39款网购、旅游、生活类常用手机APP涉及个人信息权限问题。评测发现,有超过6成的APP不老实,在用户安装时申请了很多敏感权限,却不提供实际功能。这其中包括读取通讯录、电话权限、短信权限、定位权限等隐私信息,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新痛点。(引自人民网)命题预测: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在互联网上变成了透明人,导致人们在网络空间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数据泄露、信息滥用等乱象。对此,你怎么看?中公分析:生活在大数据时代里,我们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广大用户群体,无论是下载使用各类app,还是在网站浏览各类新闻,都会产生一定的数据信息反馈给互联网平台,精准推送成为一个典型的服务内容。但随之而来的互联网企业滥用个人信息、非法获取信息谋取私利的事件也愈演愈烈,信息安全困扰着数以万计的网民。大数据拥有强大的信息收集技术,但确使得用户成为透明人,很多软件会用获取权限的方式,读取用户的位置、相册、通讯录等,在源源不断的信息采集中分析出用户的住址信息、消费习惯、健康状况、职业,银行卡等个人隐私问题,这种精准的服务虽然便捷高效,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获取多元信息的途径,出现信息定制化问题。很多网页、网站打着精准推送、精准服务之名,进行信息贩卖和营销,一举一动都逃不出监控范围,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致使很多人蒙受经济损失和个人安全问题,在网上无处遁形,越来越缺乏安全感。大数据时代,企业通过互联网搜集个人信息已成为常态,但目前关于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一些人把个人隐私当成赚钱的工具;企业为求经济利益而滥用数据,利用捆绑式的消费作为交换条件,只有授权才能使用软件、提供服务;加之很多用户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足,导致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因此,海量的信息虽然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但信息安全保护却迫在眉睫,还需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作为网络用户应该提高警醒意识,在浏览网页、网上购物、使用app时,可以进行权限设置,不随意安装不明软件,点没有进行安全确认的链接,扫二维码;同时,也可以在手机电脑终端安装一些安全杀毒软件,防范风险。其次,企业在获得用户授权后,不得擅用用户个人信息,也应该把好数据安全的关口,联合一些专业的安全防护企业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健康、隐蔽的使用环境。最后,应该完善个人隐私保护相关的法律,督促互联网企业恪守法律法规,严查信息贩卖、滥用的产业链,严惩不法人员和团伙,维护用户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