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军队文职考试备考:概括类题目之巧解主要内容
申论概括类题目可划分为单一式概括类和综合式概括类,综合式概括类题目通常指一种题型-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题型非常简单,接下来与各位同学分享面对主要内容类题型,我们应如何做答。 一、题型感知 例: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转型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 通过例题题目,一目了然的可以看出,该题为概括类综合式-主要内容题型。 二、设问方式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2013年理论与实务 考试备考重点内容-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6-0410:21:362013年理论与实务考试备考重点内容第一章1.2010.7.8经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审计准则》,自2011.1.1起实施。2.20世纪40年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标志:详细审计到抽样审计、扩大到效益审计。3.审计独立性的表现:组织、业务(干涉)、经济、人员(回避)。1.组织机构独立(组织独立):组织机构的独立是审计工作独立性的保障。2.业务工作上的独立:工作不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扰,并且审计人员要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3.经济来源上的独立:审计工作保持独立性的物质基础。4.人员上的独立: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或者经营管理活动4.审计职能经济监督(基本职能)经济评价(效益审计)经济鉴证检查违法、追究责任、做出审计处理处罚总结经验、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可行性、科学性)提交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5.审计作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宏观性、维护财经法纪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市场秩序7.审计分类(背)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法定性和强制性(决定必须执行);独立性(独立于被监督部门,本质特征);综合性和宏观性)内部审计(服务对象的内向性;审查内容的广泛性;审查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经常性)社会审计(主要是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委托性;有偿性)审计的内容财政财务审计财政审计(针对财政收支和预算,主体:国家审计部门)财务审计(针对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主体:国家审计部门、内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财经法纪审计(主体:国家审计部门、内审机构的专案审计,突出的是合法性)效益审计(有效的标准: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合规性)审计的范围全部审计(不同于详细审计)局部审计(不同于抽样审计)审计时间实施审计的时间事前审计(比如可行性报告审查)事中审计(比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事后审计(比如竣工结算审计、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审计的周期定期审计(比如外商和股份制的年审)不定期审计(比如财经法纪审计)是否为初次实施初次审计再次审计执行审计的地点就地审计报送审计审计的组织方式授权审计委托审计注: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的检查和评价活动,不同于统计、财会或其他部门进行的经济活动分析和检查,前者是独立监督,后者是管理活动。注:无论是全部审计还是局部审计都可以采用详查法或者抽查法。(解释:因为全部还是局部是范围的问题,详查还是抽查是方法的问题。)注:Ⅰ授权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授权要符合:双方是审计机关且有领导关系;不得超越权限;要合法。Ⅱ委托审计分为(1)无隶属关系的机关间委托(2)委托给内审和社会审计。第二章1.国家审计任务、权限、职责、管辖范围(掌握)①基本任务各级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应接受审计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具体任务总结:制定审计规章、工作计划;办理审计事项;领导下级工作;监督内审工作和社会审计工作。②权限(权利)和职责(义务):(考试中首先区分清楚权限和职责)权限总结:1.2.3取证权4要求不得转移隐匿权5.建议纠正权6通报权7提请协助权▲注意:第5、6、7点国家审计特有,应当建议纠正,但不予纠正,提请有权处理机关处理,不是亲自处理。注意第一条对本级和下级的财政收支,第二条成果是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署对国务院总理报出,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出。③管辖范围注意1.审计管辖范围,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3.统一组织或授权审计时,不受审计管辖范围和审计分工的限制4.重要的上级直接审计,其他可授权下级5.涉及国家重大机密的军品科研、生产单位,由审计署专业审计司审计。7.审计机关之间对审计管辖范围有争议的,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确定。2.《审计法》谁遵守、规范谁、法律责任l99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6年修改,决定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审计法特点:①它是国家审计的法律责任,不包括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法律责任;②它是因实施审计监督产生的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相关当事人是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被审计单位及其有关的直接责任人和国家审计人员;③它是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也包括相应的刑事责任,但不包括民事责任(基本年年命题)。3.内部审计权限、职责职责(义务)总结:本企业活动、资金、人员、固定资产项目、内控、风险、经济效益的审计权限(权利)总结:1要求报送权2.3参加参与权4-6取证权7临时制止权8封存权9.10建议权注意2和3只能参与不能决定7是特色。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做出临时制止决定8.需要批准,不同于国家审计。对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批准,有权予以暂时封存10是特色。只能建议,不能直接处罚。给予通报批评或者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4.社会审计业务范围、权限、法律责任只准设立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和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不准个人设立独资会计师事务所。1.审计业务属于法定业务,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及其他事项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2.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比如代理记账等总结:审计业务是法定业务,提供保证服务,因此出具的才是鉴证的报告,比如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不提供保证。②、权限1.会计师事务所受理业务不受行政区域、行业的限制。2.国家机关委托,有权取证;其他人委托,按约定取证。3.社会审计组织向委托人提交审计、查证、鉴定、验资报告,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注意:这里不包括会计服务。4.社会审计人员负有保密义务。③、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民法、刑法对社会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都有规定。可能负有的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5.审计人员防范法律责任的对策1.明确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责任;(报表有错,首先是编制者的责任;判断审计人员主要看是否遵守准则)2.严格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和执业准则;3.聘请熟悉和精通法律的法律顾问;4.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5.为审计人员提供充分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咨询;6.建立审计工作的有效监督和检查体系。第三章1.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审计标准的关系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审计标准概念审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评价审计质量的尺度。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满足审计界内部要求),是评价审计质量的依据(满足外部要求)(基本年年命题)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1)直接目的:确保审计行为遵循审计准则,并且表达恰当的审计意见。(2)主体:只能是专门的审计组织和人员(包括上级对下级)。(3)客体:是审计组织和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审计的全过程,也包括审计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重点是审计的整个过程、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控制。(4)依据:审计工作的质量标准,是由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根据职业自身具体情况,适应自身自律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标准。它既不同于审计准则,也不同于审计法规。衡量审计事项的准绳。结构不同的审计主体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审计、验资等不同层次的审计行为应有不同层次形式的审计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等1.对人员素质的控制保持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2.对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1)委派人员注意经验水平、定期轮换、回避问题。(2)过程中要注意计划(3)开始后,要注重审核。助理审计人员编制的工作底稿应由项目主审人员复核;某一审计项目的全部工作底稿应由负责该项目的主管审计人员复核。工作底稿层层复核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整个审计组织的审计工作质量。3.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结果)进行复核P77作用尺度、解脱责任、沟通、完善,衡量质量、确定责任、沟通媒介、管理基础、(仲裁标准、教育方向)确保审计行为遵守审计准则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2.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准则国家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社会审计准则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背)2011.1.1实施2012.1.1实施接受国家审计委托,必须遵守国家审计准则、由国家审计机关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处理处罚。3.国家审计准则主要内容国家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组成包括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审计指南至2009年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9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四个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包括鉴证业务基本准则、鉴证业务具体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四部分,共48项准则。发展及效力(1)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通用审计准则,是审计署依照《审计法》规定制定的部门规章,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遵照执行。(2)审计指南是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的操作规程和方法,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参照执行,不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中国内部审计协会(CIA)成立于198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l987年加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成为国家分会,是国际拥有内部审计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自1988年成立。总则机关和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质量控制责任制定依据、适用范围、责任区分、工作目标、调查对象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选择审计项目、编年度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审计记录、违法检查审计报告编审、专题报告、审计结果公布、整改质量责任、职业道德、人力资源、业务执行、质量监控4.审计职业道德(必须理解)出题方式:以下哪些违反职业道德;能区分国家审计、内审、注册会计师审计对职业道德的不同要求;细节的要求。不要求会背有哪几条,需要的是做出以上判断。一、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2001年8月1日审计署颁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具体要求总结:记第一条,这是其他各条的概括。独立性(2.3)、客观公正、实事求是(4.5)、合理谨慎(6)、职业胜任(7-9)、保守秘密(10)、廉洁奉公(11)、恪尽职守(12)。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由所在审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二、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2003年4月12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体要求的要点:1.注意是什么审计准则。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2.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6.保持胜任能力和请专家不矛盾。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9.在审计报告中客观地披露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10.(特殊)注意与独立性不矛盾,也要有独立性,意思为做判断时公正。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三、社会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分为基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规范;对委托单位的责任;对同业的责任;其他责任。(一)基本原则:独立(实质、形式)、客观、公正补充:典型的违反独立性的例子:自我评价;经济利益;密切关系(注:直系等同于本人)(二)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规范(职业谨慎):总结:1.3.4是胜任能力(事务所、人员、助理);其余是谨慎注意技术规范中几项不得:(1)不得以其职业身份对未经审计或其他未经验证的事项表达意见;(2)不得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但不限制审计人员可以接受委托审核预测财务资料并出具审核报告,也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参与或代理企业管理当局编制预测财务资料的咨询业务;(3)不得代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职能,避免承担管理决策的责任。(三)对委托单位的责任--特殊。按时按质;保密;不得以服务成果的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即不得或有收费,应该按照工作量的大小和专业要求的高低)。(四)对同业的责任--特殊注意2.社会审计组织可以跨地区、跨行业承接、执行业务。3.变更事务所,后任必须与前任沟通。5.不得雇用正在其他社会审计组织执业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社会审计组织执业。(五)其他责任--特殊重点:接受委托双向自愿;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业务;不得有虚假、引起误解的宣传;不得采用强迫、利诱等方式招揽业务;不得支付或收取佣金、手续费;不得以降低收费的方式招揽业务;法定审计业务不得与其他机构进行收益分成式的业务合作(除非聘请其他机构协助工作以及各社会审计组织之间的业务合作);不得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借用本人或本组织的名义承接、执行业务。第四章1.审计目标(主体不同、时期不同、项目不同)国家审计总目标内部审计总目标社会审计总目标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合法性、公允性。沟通财务报表审计一般审计目标(实质性审查目标):1.总体合理性:分析方法(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分析性复核方法等2.真实性:函证(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委托保管)、监盘(现金存货固定资产)、逆查,防止多计3.完整性:均已登记入账、顺查(P261未入账应付账款P327短期借款)防止少计4.权利和义务:检查权利证书(P266固定资产、P288函证委托保管存货)5.计价:价值正确,计提减值(必须分清:采购、发出、期末等计价)金额正确6.截止:检查表日前后原始凭证的日期是否在同一期间(P234营业收入、292存货、354货币资金)时间正确7.过账和汇总:总账与明细账的关系、报表关系过账、勾稽正确8.分类:账户应用正确科目正确9.披露:报表披露正确10.合法性(合规性、账务处理正确)。绝对没有合理性、手续、制度、审批、职责分工、连续编号、限制非、独立检查等出题方式:(1)概念题,问表述的是哪项认定(2)理解题,问事项影响了哪项认定--一般结合第二部分考核。完整性!①查找未列报或未入账的应付款项--完整性(防低估)注意:年年命题1.审查决算日以后货币资金支出的主要凭证。审查决算日之后数周内的支出业务,目的在于查明会计期间结束后的支出业务,是否确实为了偿付决算日的负债,某项支出业务是否为付清当期货款。2.追踪决算日后若干天的购货发票,关注购货发票的日期,审查相应的收货记录,查明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有无推后截止期的情况。3.追踪决算日之前发出的验收单。审计人员从年末前发出的验收单追踪到应付款项账户,可以查明该项负债是否反映在应付款项中。4.审核卖方对账单,追查应付款项明细表。5.审核决算日后数周内应付款项账单及原始凭证,查明是否属于本期应计负债。6.结合材料、物资和劳务费用业务进行审查,确定有无未入账负债。】②短期借款的审查1.确定短期借款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做法:审查账簿、凭证;核对总账明细账;利用对账单,编制调节表;函证2.短期借款偿还真实性、及时性和合规性的审查。做法:验证借方发生额与付款凭证的相符;核对还款日期;借款转期时,旧借款和新借款是否同时在账上反映,转期手续是否齐备。3.短期借款入账完整性的审查(1)审查各项借款的日期、利率、还款期限及其他条件,确定有无低计短期借款或将短期借款记入长期负债账户的问题。(2)向被审计单位开户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确定有无未登记的短期借款。(3)分析利息费用账户,了解利息支出、利率及利息支付期限等,验证利息支出是否合理。(有无利息实际支出大于应付利息的)4.验证利息计算及账务处理的正确性权利和义务!①固定资产审计(掌握)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检查固定资产变动合理性--总体合理性1.固定资产总值除以全年总产量,将该比率与以前年度相比较,目的在于查明有无已减少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注销或查明有无闲置的固定资产等问题。2.比较本年度与以前各年度固定资产增加额和减少额。3.比较本年度各个月份、本年度与以前各年度的修理费用,目的在于确定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是否正确,有无混淆这两类支出的错误。4.本年度计提折旧额除以固定资产总值,将该比率与上年计算数比较,目的在于确定本年度折旧额的计算有无错误。5.分析比较各年度固定资产保险费,查明变动有无异常。二、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审查--考察会计要点:1.购入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中不包含增值税;购入不动产仍然包括。2.注意借款费用资本化部分入固定资产。3.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审计人员应审查其入账价值是否按原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记账。三.固定资产增减、结存的审查(一)核查固定资产的真实性--监盘一般对房屋、建筑物等无移动性的固定资产,可以重点抽查验证;对安装使用设备,可以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对可移动的固定资产,需在较大范围内抽查验证。(二)查验固定资产的所有权1.首次:契约、产权证明书、财产税单、发票等2.再次:视内部控制情况,抽取部分资产记录与资产本身进行查对,特别对记录中的一些增减项目进行查对。(三)新增固定资产的审查注:接受捐赠计入营业外收入(四)固定资产减少的审查注:除了盘亏计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其余固定资产减少均计入固定资产清理(五)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审查审查要点主要有:租赁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手续是否完备;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价是否正确,买价、运杂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费、竣工验收前利息费等是否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是否按合同规定,按期支付租金,支付租金时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按期计提折旧,折旧计算是否正确;合同到期,所有权转移是否按原定条件执行。四、固定资产折旧的审查(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进行审查1.将当年的折旧费用与以前年度折旧费用比较;2.将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乘以本期的折旧率,分析折旧计提的总体合理性;3.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并与上期比较,分析本期计提折旧额的合理性;4.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评价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并估计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使用年限的变更或折旧政策的变化;5.将成本费用中的折旧费用明细账记录与累计折旧账户贷方的本期折旧计提额比较,查明计提折旧是否计入本期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如发现差异,必须查明原因,差异数额较大时需作出调整。(二)确定企业所使用折旧方法的适当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允许任意变动。(三)计提折旧范围的审查--会计内容总结:不提: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按规定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融资租出;经营租入;改扩建期间提:未使用;大修理期间;融资租入;经营租出(四)折旧额计算的审查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查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截止期!①核实营业收入交易的截止期1.方法:检查决算日前后一周或十天的有关收入记录,确认收入的截止期是否正确。--发票开具日期、记账日期、发货日期是否在同一期间2.思路:(1)低估收入(推迟入账)--从决算日前后销售发票为起点追查发运单和明细账,或者从发运单为起点追查销售发票和明细账(顺查)(2)高估收入(提前入账)--从明细账为起点追查决算日前后会计凭证(逆查)②存货截止期审查检查截止到12月31日所有购入并已包括在12月31日存货盘点范围内的存货。(1)抽查存货盘点日前后的购货发票和验收单或入库单,凡是12月31日前附有验收单或入库单的发票,表明货物已收到,并包括在本期的实地盘点存货范围之内;(2)审阅验收部门的记录,凡是决算日或决算日前购进的货物,应检查其相应采购发票是否在同期入账,对于未收到采购发票的入库存货,应检查是否单独存放并暂估入账。③核实货币资金收支的截止期财务报表上所列示的银行存款余额,应包括当年最后一天下午所收到或付出的银行存款,而不应包括其后所发生的。1.审阅支票(包括汇票等各种单据)收入与送存记录,检查年终前未送存银行的支票其收入记录日期;2.查阅期后银行对账单第一周的银行存款收入,核实银行存款日记账,揭露将期后收入提前入账的错误;3.查验被审计单位决算日签发的最后一张支票序号,并检查在此序号前的支票是否均已寄出并入账,揭露支票已发出而在决算日后才入账、人为控制截止期的不正当行为。2.审计程序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1.计划阶段(审计工作方案)2.实施阶段(背)(审计实施方案随时调整)3.完成阶段有处理处罚决定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终结阶段建议权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终结阶段没有处理处罚有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通知书、跟踪审计有审计业务约定书都有:考虑审计风险、重要性、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可以测试内部控制、获取审计证据、必须对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审查、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审计程序整体比对图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计划阶段制定年度计划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准备阶段成立审计组并组织审前学习和调查确定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编制审计方案编制审计方案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发出审计通知书,提出书面承诺要求进入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方案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与初步评价实施阶段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测试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获取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重新确定重要性水平终结阶段筛选整理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拟定提纲,撰写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和审定后续跟踪建立审计档案整理审计文件,进行审计小结后续跟踪总结:社会审计不要求发出审计通知书,内审,国家审计都要。社会审计不用进行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内审、国家审计需要。社会审计不用后续跟踪,内审、国家审计需要。社会审计要签业务约定书,内审、国家审计不用。国家审计需要书面承诺要求,内审、社会审计不用。第五章1.审计标准的概念、特点、选用考虑因素真实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合法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有效性-计划、预算、技术指标等★审计标准(掌握)一、含义: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不同于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实施审计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判断审计质量的依据)二、分类1.按来源:内部(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定的目标等);外部(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制定的法规等)2.按性质内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三、特点1.层次性因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由高到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构制定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下达的计划指标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2.时效性:应以审计事项发生时适用的法规、制度等作为衡量标准,而不能以审计时现行的法规、制度等作为衡量标准。3.地域性:审计标准只在一定地区内有效。四.选用适当的审计标准应当考虑审计标准的相关性、可靠性、合法性和适用性(时效性、地域性)。2.审计证据作用、分类(背)★考点二审计证据的含义及分类(掌握)一、含义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取得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并作为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二、作用1.审计证据是评价审计事项的事实根据。2.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意见或做出审计决定的基础。三、分类出题方式:1.把握定义,根据题中描述知道属于哪种证据;2.考归类,判断清楚属于哪种分类,特别是给出例子判断分类;3.考特点,能了解每种的特点证据的形式实物证据(能证明存在,但不能证明所有权,质量和分类;通过观察、监盘得到)书面证据(主要部分)口头证据(证明力低,应转换成书面记录,并取得提供证据者的签字盖章,即得到其他相应证据的支持)视听证据鉴定和勘验证据(书面证据的特殊形式,因特殊需要审计机关派专门人员鉴定而产生的证据,例如真伪辨别,产品质量证明等)环境证据(一般不作为主要证据,但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来源亲历证据(审计人员亲自,如分析表、计算表)内部证据(被审计单位内部取得,如收据等)外部证据(被审计单位以外取得)相互关系基本证据(直接证明,如记账凭证是账簿金额的基本证据)辅助证据(间接证明,如环境证据)观点:基本证据是证实审计事项的直接证据,取得基本证据最为重要;但是要获取充分、可靠的证据体系,单靠基本证据是不够的。四、质量特征数量:充分性质量:合法性、客观性(可靠性)、相关性3.审计证据的两大特征及其关系(背)审计证据的特点根本没有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独立性等。只有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可靠)4.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掌握)1.编写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或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2.联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3.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手段。4.明确审计人员责任和考核审计人员的依据。5.行政复议和诉讼的重要佐证资料。6.总结审计工作和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资料。二、分类按内容管理类审计工作底稿(如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方案、借用资料登记簿、审计人员出勤记录等)--行政事务业务类审计工作底稿--具体业务按编制顺序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汇总审计工作底稿按内容审计日记调查类审计工作底稿审查类审计工作底稿盘点类审计工作底稿专项审计工作底稿按格式专用审计工作底稿(特定用途)通用审计工作底稿(不预先设计特定格式)第六章1.审计风险的概念、组成、关系(背)审计人员不能控制: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可以控制的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2.顺查法、逆差法、抽查法、详查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掌握)观点: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是指与取证的顺序和范围有关的程序性方法,不是直接取证的具体方法。顺序优点缺点适用按其取证顺序与记账程序的关系顺查法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过程全面细致,审计质量较高;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工作量大,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业务规模较小、会计资料较少、存在问题较多的被审计单位逆查法报表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把握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因而目的性、针对性比较强,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可能遗漏重要错弊事项。,要复杂,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业务规模较大,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健全,管理基础较好的被审计单位。按照审查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的范围大小详查法(不同于全部审计)有效地查出会计资料中存在的各种差错,不易出现遗漏,使审计质量有可靠的保证。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审计成本相对较高。(1)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的被审计单位。(2)内部控制比较薄弱的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大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被审计单位抽查法(不同于局部审计)。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资源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频率不高的错弊行为,该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规模较大、经济业务多、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会计基础工作较好、组织机构健全的单位3.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背):分清书面证据、清理证据、证明力、范围(用途)考点三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掌握)▲观点:审计取证具体方法是指直接用于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审计取证具体方法应用于审计程序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七种方法:检查、监盘、观察、询问、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一、检查检查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的审阅与复核。具体包括原始凭证的审阅、记账凭证的审阅、账簿的审阅、报表的审阅、其他书面资料的审阅。二、监盘监盘是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有形资产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证明的认定:存在性(不能证明权利和义务或计价认定)现金(存在,计价)补充:如果盘点日在结账日后的某一日进行,应调节至结账日的实存数,然后与结账日账面数核对,以证明账实相符。结账日存量=盘点日存量+结账日至盘点日发出量结账日至盘点日收入量三、观察观察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有形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内部控制程序进行的实地察看。缺点: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四、询问询问是审计人员以提问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有关人员获取书面或口头答复。缺点:询问本身不足以发现认定层次存在的重大错报,也不足以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运用:询问常在运用其他方法发现疑点和问题后加以运用。询问必须作成书面记录,并由答询人签字盖章。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询问时,应当出示审计人员的工作证和审计通知书副本。五、函证1.定义:函证是审计人员为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所载事项而向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发函询证。2.方式:积极函证和消极函证方式含义优缺点无回函处理积极式要求被询证者在所有情况下必须回函(数额较大、有疑点的往来款项宜采取)优点:准确性高缺点:麻烦,回函率低再次发函,仍无回复,采用替代程序消极式要求被询证者仅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才予以回函优点:简易缺点:可靠性要差些表示正确3.控制:审计人员亲自去发函,回函必须回到事务所,不得经手被审计单位。六、计算计算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数据进行的验算或另行计算。包括:1.原始凭证的计算2.记账凭证的计算3.账簿的计算4.报表的计算5.其他有关资料的计算证明力:由于计算所获得的证据属于审计人员的亲历证据,因此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七、分析性复核1.定义: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包括对重要的金额、比率或趋势等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异常项目和异常变动予以重点关注和调查。2.分类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通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与其既定标准的比较,以获取有关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它包括本期实际数与计划数、预算数或审计人员的计算结果、与同业标准之间的比较(分为绝对数相比和相对数相比)通过对财务报表中的某一项目同其相关的某一项目相比所得的值进行分析,以获取实际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比如资产负债率等)通过对连续若干期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变动金额及其百分比的计算,分析该项目的增减变动方向和幅度,以获取证据的一种方法(比如年年的变动、月月的变动)3.运用阶段:分析性复核可以运用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除了控制测试)以及审计终结的全过程。4.外部调查(函证):所有项目函证的目的是真实性;银行存款、借款函证目的真实性、完整性;存货函证是所有权。积极式:收到回函如不符,再次函证或进一步检查;未收到回函,采用替代(查原始记录)。消极式:收到回函,表明有问题,进一步检查;没有收到回函,表明正确。5.分析(财务指标之间、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比较:一个指标不同时期;比率:两个关联指标之间;趋势:一列指标。应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都可以用。具体:了解被审计单位、实质性程序;但了解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测试不能用。目的: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第七章1.内部控制的概念、作用(建立健全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测评是审计人员的责任)★考点一内部控制概述(掌握)一、内部控制的含义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评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二、内部控制的作用(对应概念,所以记一处)1.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2.保证会计及其他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3.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目标的实现。4.促进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5.为实行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内部控制的分类、固有局限性三、内部控制的分类分类例子按控制的目的财产物资控制材料的验收和领用制度、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等会计信息控制会计凭证的复核制度、会计记录的定期核对制度等。经济决策控制质量控制、计划控制等。按控制的功能预防性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责分工控制等。察觉式控制例如实物盘点、会计记录核对等。按控制的时间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四、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理解)1.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2.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置;3.即使是设置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有关人员的疏忽、误解和判断错误而失效;4.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效;5.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6.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审计中总是存在一定的控制风险,即在审计风险模型中,控制风险始终大于零。内部控制测评不能代替实质性测试。(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3.要素内部控制五要素控制环境的七要素控制活动的五要素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3.控制活动4.信息与沟通5.监控1理念;2组织结构;3董事会;4责权配置;5员工素质;6人力资源;7外部影响。1授权(审批):一般、特别(集体研究);检查2分工:总账明细账不能由一人登记;询问、观察3凭证与记录:一式多联编号、设账卡;检查4实务控制:限制非、定期寄对账单、盘点;检查5独立检查(稽核)控制活动出题方式:能区分哪些属于控制环境,--大;哪些属于控制活动--小能区分控制活动下的每种活动的具体典型例子。控制活动是指企业管理部门为了保证既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而制定并执行的各项控制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业务授权控制、职责分工控制、凭证与记录控制、实物控制和独立检查等内容。1.业务授权控制(一般授权,特别授权)。比如重大的资产购置、股票的发行采用特别授权,也就是批准的层级比较高,或者集体审批。2.职责分工控制分工控制例子业务的批准与执行相分工批准付款应与签发付款支票的职责相分离业务的执行与记录相分工采购员、售货员不能同时兼任记账、出纳工作会计责任之间相分工记录现金日记账的职责应与记录销售日记账的职责相分离记录明细账、日记账的职责应与记录总账的职责相分离资产的保管与会计相分工出纳员不得既负责保管现金,又负责登记现金总账和应收账款账资产的保管与账实核对相分工负责账实核对的人员应由保管资产以外的人员来担任计算机信息系统部门内部,以及信息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1)信息部门内部应分离的职责包括:系统分析、程序设计、电脑操作和数据控制等(2)信息部门在组织上应独立于使用部门3.凭证与记录控制(1)建立严格的凭证制度。(2)建立严格的簿记制度。(3)建立严格的定期核对、复核与盘点制度。4.实物控制:指对接触、使用资产和各种记录,均应当有适当的防范措施,以限制非相关人员接近资产或接近重要的记录,从而保护资产和记录的安全。5.独立检查:指对已记录的经济交易和事项由具体经办人之外的独立人员进行核对或验证,以及对与该项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4.内部控制测评(包括了解和测试:目的确定实质性审查性质、时间、范围、重点、方法等)了解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测试1.必须了解,在审计的实施阶段。2.询问、观察、检查、追踪3.记录:文字法、表法、图法(优缺点范围)4.初评:健全性、合理性1.不必须,如果才P129两条2.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操作3.再评价:有效性(控制风险)了解和测试内容:授权、审批手续、职责分工、是否签字、验收手续、报废手续、收讫、付讫、定期编制余额调节表、定期寄送对账单、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定期盘点、设置账卡、限制非、制度、一式多联连续编号、独立检查、合理性等。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不能涉及数量、单价、计量、金额、计算、计价、分析、账户、账务处理、所有权、真实性、完整性、截止、分类、合法性、合规性等实质性审查内容。低控制风险――内部控制健全、合理;值得信赖;能防止、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控制风险低水平。减少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高控制风险――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不值得信赖;不能防止、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控制风险高水平。增加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部控制越有效,控制风险越低,实质性测试范围越小。考点三内部控制测评(掌握)一、含义:指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情况,并进行相关测试,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以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活动。注:内部控制测评既包括了解内控,也包括内控测试,所以目的包括了解内控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内控测试时的有效性。二、责任: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审计人员的责任: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三、作用(了解)1.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2.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影响3.减少工作量4.提出健全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四、步骤:四步骤: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如果决定依赖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对内部控制进行再评价(一)调查了解内部控制总结:检查、观察、询问2.记录方法:(考试熟悉各种的优缺点)方法优点缺点文字说明法能做深入描述;适用范围广冗长;行文的差异容易造成误解;难以描述细节调查表法(是否)问题突出、减少工作量、同时答卷不全面、难以反映问题程度、缺乏弹性流程图法直观、方便修改不易理解、绘制困难(二)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健全性和合理性(1)健全性评价。主要是评价应有的控制环节是否设置齐全。--是否存在(2)合理性评价。主要是分析内部控制的布局是否合理,有无多余的和不必要的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控制正常转入内部控制测试阶段;控制极为有限,或不宜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或不经济(因采用内部控制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小于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工作量)直接转入实质性测试阶段。(三)如果决定依赖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测试(选做)(遵循性测试)1.方式:(1)业务程序测试(简称业务测试),纵向的内部控制测试。选择若干具体的典型业务,沿着业务处理过程检查业务处理程序中的各项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查若干笔(2)功能测试,横向的内部控制测试针对某项控制的某个控制环节,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检查,查明该控制环节的处理程序在被审计期内是否按规定发挥了作用。--查若干期2.范围:并不是越大越好,受到审计效率和审计成本的制约。抽查范围确定方法:统计抽样法;经验估计法(执行的次数越多.差错的概率越大)3.取证方法:检查、询问、观察、重复执行(四)对内部控制进行再评价--有效性1.目的:以确定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2.控制风险的水平,可以用高、中、低的概念来表示。(1)低控制风险较多地依赖、利用内部控制,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和范围。(2)中等控制风险有保留地信赖内部控制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深度和广度,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项目检查的数量和范围。(3)高控制风险无法信赖内部控制,对经济业务实施较为详细的实质性测试。若审计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完全不能预防或发现错误,就应将控制风险定为100%。内部控制越有效,控制风险就越低。5.内部控制测评的作用确定审计人员实施的实质性审查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重点、方法。减少审计工作量,解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建议。1.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重点和方法。这是审计人员运用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的直接原因,也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要求。(1)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2)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①失去控制②控制薄弱的③固有风险较大的经济业务都应当纳入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总结:缺少内控,内控设计不合理、不经济、控制测试得出控制不有效、固有风险大都是应当转入实质性程序的(3)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一是缺少内部控制的重要业务领域;二是内部控制设置不合理、控制目标不能实现的领域;三是内部控制没有发挥作用的领域。(4)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方法。①列入审计重点的项目,详细审计;②列入审计范围的非重点业务,抽样审计,选择较大规模的样本;③未列入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的业务,选择较小规模的样本进行略查或者不作检查。2.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第八章1.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P134二、审计抽样适用的程序:可用于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程序,在检查、函证中广泛运用,通常不用于询问、观察和分析性程序。三、审计抽样不适用的情况:1.检查总体的完整性;2.抽样单位较少;3.总体中的每笔业务金额均超过重要性水平;4.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或要求审计检查保证程度过高;5.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6.使用审计抽样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2.对审计事项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P1343.抽样风险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1信赖不足:不相信应当相信的内部控制2信赖过度:过分相信审计抽样结果1误拒风险:样本存在错误而实际不存在2误受风险:样本不存在错误而实际存在影响审计效率:信赖不足、误拒风险;影响审计效果:信赖过度、误受风险控制抽样风险:增加样本量、采取恰当的抽样方法审计抽样风险(掌握)定义分类影响控制抽样风险审计人员根据样本测试结果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可能性。--与规模有关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内部控制测评信赖不足风险效率1.调整样本量,增加样本。2.采用恰当的抽样方法,合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例如分层。信赖过度风险效果实质性测试误拒风险效率误受风险效果非抽样风险由于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之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风险。--与规模无关如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误解审计证据、工作疏忽等而未能发现样本中实际存在的误差的可能性。效率和效果通过采取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复核等将非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4.确定样本量:注意审计对象总体的特点4个步骤:确定总体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并审核评价抽样结果形成审计结论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相关性和完整性;同质性(分层);可辨性(预先编号);充分性(项目少不能采用统计抽样)确定样本量(重点)1.总体容量(也称总体规模)。总体容量越大,抽样所需的样本量越大。--正向2.总体项目差异。包括总体误差率和总体标准差。总体项目差异越大,抽取的样本量越大。--正向3.审计结论的精确限度(允许的误差范围)。精确限度越低,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反向4.审计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要求的审计结论可靠性越高,样本量越大。--正向基本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1总体容量2总体项目差异3审计结论精确限度(反向)4审计结论可靠程度1预计总体误差率2可容忍误差率3可靠性程度1总体容量2预计总体标准差3可容忍误差(反向)4预计总体误差5可靠性程度统计抽样必须使用随机选样变量抽样法(熟悉)变量抽样法是一种能够对总体的数量余额作出估计的统计抽样方法。单位均值估计法样本审定金额/样本容量=总体审定金额/总体容量差异估计法样本错报金额/样本容量=总体错报金额/总体容量比率估计法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总体审定金额/总体账面金额第九章1.国家审计报告的基本常识问题审计组出具的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应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10日内)具有法律效力,送达被审计单位。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向本级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提交的本级人大常委会2.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不服听证复议诉讼仲裁拟作出的处罚上级审计机关所在地法院本级人民政府3.社会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不带说明段、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1异常诉讼2提前用准则3特大灾难个别不公允个别范围受限整体不公允(所有重大方面不公允)整体范围受限不提供声明书(无法获取证据)标准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报告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且没有受到限制(合法公允、不受限)非标准审计报告无保留加强调事项段1.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表中作出充分披露;2.不影响审计意见。出现以下两种情形时出具:(1)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2)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但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非无保留意见报告保留意见报告存在分歧,影响重大;范围受限,影响重大表述为:除以外否定意见报告存在分歧,影响非常重大且广泛表述为:未能在无法表示意见报告范围受限,影响非常重大且广泛第十章1.效益审计的概念P168(国审、内审;跟踪)一、效益审计的含义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有效性含义例子经济性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是否以最好的价格购入所需要的原料设备.实际所花费用是否与预算一致,有无浪费等等。效率性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项目运作方式方法是否最为合理,职责分工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重复,内部机构之间相互协作的状况,是否存在必要的激励机制等等。效果性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是否在规定的时间以合理的成本实现了既定目标,公众对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满意程度等等。合规性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项目的运作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合同或者协议的行为。2.效益审计的特点(与财政财务审计比较,均不同)。但审计证据没有区分。二、效益审计的特点效益审计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的审计是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所进行的专案审计审计范围和方向可能对未来情况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多数情况下要对未来提出改进建议对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的审查和评价依据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各不相同法律、法规、有关准则和制度运用的审计方法无法固定比较固定3.效益审计的程序立项准备实施报告、跟踪1.2.3.4.5内容,标准。可以请专家收集证据★考点二效益审计程序(熟悉)四阶段: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与后续跟踪一、审计立项阶段--首要环节预计的审计效果是否促进该项目提高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是否改进了单位或项目的服务质量;是否促进了计划、控制和管理;是否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责任预计的审计效果越大,被选择的机会越大。资金规模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金的规模,比如资产数额、总收入或总支出、投资额等等。资金规模越大,财务的重要性越大,被选择的机会越大。管理风险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在管理方面缺乏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风险。管理风险越大,开展效益审计后能带来的改进越大,被选中的机会就越大。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它的重大的组织影响,公众关注程度。影响力强的审计项目容易被选中。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主要是指对该项目或领域进行审计的复杂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是通过对备选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强的效益审计项目,容易被选中作为效益审计项目。总结:全部正向选择和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步骤:对备选项目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优先次序。二、审计准备阶段具体步骤:1.初步调查了解审计事项2.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重点3.确定审计评价标准4.设计审计方法体系5.编制审计方案注意与财政财务审计不同的是,效益审计的准备阶段需要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标准。1.审计目标必须清晰明确,易于理解和实现。2.确定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效益审计的关键问题。(1)标准具备可靠性、客观性、相关性、代表性、明确性、可比性、可获得性。(2)通常可以作为效益审计评价标准:(1)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国家、行业或地区性的正式标准;(3)专业机构研究或制定的专业标准;(4)公认的或良好的实践标准(如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5)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6)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如可行性报告、预算、目标、计划、定额、技术指标、产出能力等);(7)有关利益相关人的评价标准等等。注:以上标准不包括国家基本审计准则。3.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是一种常用的收集证据的方法。在利用外部专家工作时,审计人员应该对利用外部专家工作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三、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与财政财务审计没有大的差别。四、审计报告与后续跟踪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与财政财务审计没有大的差别。4.效益审计的常用方法(13个)★考点三效益审计方法(了解)--考定义一、数据收集方法(二)观察法:实地观察(三)访谈法优点:根据被访谈者当时的情绪、状况,及时深入地进行沟通,了解更多的知识。缺点:1.需要沟通技巧;2.证据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证实。(非常重要需要书面确认)(四)调查问卷法:获取关于某一具体问题或主题的量化信息。主要用于收集那些用其他方式不易获得并且对于证实观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五)文献研究法应对资料内容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六)研讨会法可用于效益审计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针对初步调查的结果和有关审计结论进行讨论时。(七)准试验法将目标随机分成试验组和控制组,并将控制组与实验组进行比较。控制组是一群未经处理的目标的集合,而试验组是一组受到干预的目标的集合,两者在结果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验组和控制组不是随机形成的。二、数据分析方法(一)定量分析法1.比率分析法:最常用的分析方法2.比较分析法3.时间序列分析法: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4.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经常可以用标明变量的所有数值的图表(柱状图和曲线)来表示。5.成本效益分析法:确定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的效益是否超过了成本6.回归分析法对有因果关系的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因果模型或回归方程,并以此推算一类或多类变量发生变化时,其他变量的变化规律。7.成本效果法:以每单位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8.价值分析法:成果的功能与成本的比值来衡量所得到的价值(价值=功能/成本),目的在于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或获取所要具备的必要功能。比较:成本效益分析法注意效益,成本效果法注意效果,价值分析法注意功能。9.目标评价法: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计量性进行评价10.目标成果法: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否实现。11.事前事后法:实施前后的状况进行对照。12.标杆法:与同类事项中最好的对照。13.评分法:按评价标准评分,最后按评分多少进行评价。(二)定性分析法1.内容分析法2.程序分析法3.案例分析法4.逻辑模型法第十一章1.计算机审计的概念(包括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1.广义含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总称。2.狭义含义:包括对计算机产生的电子数据的审计(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数据)以及对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包括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对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审计以及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审计)2.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审计客体、审计自身;不影响:审计目标二、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1.对审计客体的影响:体现在审计对象形式的变化方面。审计对象已不再是纸质的凭证、账簿和报表了,而表现为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电子数据。2.对审计自身的影响:(1)审计技术方法方面:出现一些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如平行模拟法等。(2)审计程序方面:加入了电子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内容。(3)审计作业模式方面:更注重对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评测,带着疑点进行审计,提高了审计的针对性。(4)审计工具方面:体现在审计全过程的管理信息化方面,审计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3.电子数据审计前四个概念、内容等★考点三电子数据审计(了解)过程:数据采集数据清理数据转换数据验证创建中间表数据分析一、数据采集定义根据审前调查所提出的数据需求,按照审计目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对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采集的工作特征明确的选择性和目的性方式(1)直接拷贝和直接读取(2)利用嵌入审计模块采集数据(3)利用财务软件标准接口采集数据(4)网上采集(5)文件传输(6)开放数据互连(ODBC)过程(1)发出数据需求说明书(2)采集数据:监督下完成采集。完成后,还应办理对所采集数据的交接手续,并且应由双方派专人进行。交接时,审计人员获取被审计单位对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承诺。(3)数据验证。审计人员应对被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验证。二、数据清理概念对所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使之规范化的过程数据不规范(1)值缺失(2)数据值为空(3)冗余数据(4)数据值明显错误(5)其他方法(1)通用软件(2)SQL语句(3)审计及办公软件数据清理的过程谨慎性。数据清理后,应对数据清理前后的业务金额数、记录数或者借贷是否平衡进行核对。三、数据转换概念对数据清理后得到的数据进行语法和语义上的转换,得到适合审计分析数据的过程。转换情形(1)数据类型不一致(2)数据格式不一致(3)字段名和字段不能一一对应(4)事先设定的代码(5)数据库加密措施--不对应,不是错误方法(1)数据转换工具(2)SQL语句(3)程序语句过程不同任务分工协调,仍需核对总金额,勾稽关系或验证数据。四、数据验证1.概念:在数据的采集、清理、转换等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检查,验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等目标的过程。2.方法(1)通过核对总记录数和总金额数来验证。(应当保持不变)(2)通过观察顺序码的断号和重号来进行验证。(3)通过会计的勾稽关系来进行验证。五、创建中间表概念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在进行清理、转换和验证后,进一步进行投影、连接等操作,创建的适合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表。特点1.面向主题,中间表需要根据不同审计项目的主题来创建。2.面向历史,任何对中间表的创建都不应该增加和修改其历史数据,而只能是对历史数据的选择和整理。分类分为基础性中间表和分析性中间表。创建步骤1.准备工作:在创建中间表前,应做好数据备份,另外要对数据字段的含义及数据表间的关系进行分析。2.创建中间表:通过表间的数据连接和运算操作,将数据整合。3.验证:观察有无误删除了应保留的字段或保留了应删除的字段,观察连接条件有没有逻辑错误,连接操作有没有问题。六、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通过建立审计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核对、检查、复算、判断等操作.将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审计线索,搜集审计证据的过程。建立审计分析模型的依据:1.根据业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建模。资产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财务利息费用等于借款金额与利率、时间的乘积。2.根据业务逻辑进行建模。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技术条件在一定时期是不变的。因此反映这些经济技术条件的指标如投入产出比例、毛利率、产品成本单耗等,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保持不变的。3.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建模。4.根据审计人员自身经验来进行建模。4.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内容★考点四信息系统审计(熟悉)一、信息系统审计概述(一)概念:由人、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所组成的,其目标是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二)总目标:通过评价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从而合理保证信息系统所产生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从而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性、完整性以及效率效果等目标。二、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三部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组成部分审计以及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审计。(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年年命题)一般控制审计组织控制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控制审计安全控制审计软硬件控制审计应用控制审计输入控制审计处理控制审计输出控制审计总结:一般控制往往关注的是系统方面,应用控制关注细节的操作。(二)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审计1.应用程序的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2.应用程序的合法性。3.应用程序的正确性。4.应用程序的效率性。(三)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审计1.信息系统的可行性。2.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是否按照事先设计的文档去执行,开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是否完成阶段目标,才转入下一个阶段。3.信息系统测试的全面性、适当性。4.完成的信息系统功能上是否达到预定的需求,时间进度是否控制在计划之内,预算有没有超过标准等。5.一般控制、应用控制的区分第十二章1.审计管理的主体(均应)、客体(全过程)、特点P202、内容★考点一审计管理概述所谓审计管理,是指审计机构为了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而进行的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它包括审计业务管理、审计行政管理、审计组织管理等。1.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对于每一类审计组织而言,其管理主体是指它的决策机构或领导机构。2.客体:即审计管理的对象,是指审计业务活动及其相关的职能活动。3.特征(1)审计管理要服从审计目标(2)审计管理要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3)审计管理要贯穿于审计业务活动的始终(4)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4.内容: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档案管理2.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考点三审计质量管理(掌握)一、审计质量管理的含义1.审计质量管理是对审计工作和审计结论质量的控制。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管理的核心。2.审计质量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作为审计最终成果的审计报告的质量,二是指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工作质量是基础,它决定着审计报告的质量,而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又要通过审计报告加以反映。人们通常所讲的审计质量,往往是指审计报告的质量,也就是审计结论的质量。3.意义: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二、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全面管理、全过程管理、内外管理、多层次管理(一)全面管理:既包括审计行为,又包括审计人员。全面管理的内容:一是一般管理,二是业务管理。一般管理:是指不直接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管理,目的在于为保证审计质量提供先决条件。业务管理:是指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管理,目的在于保证和提高项目审计的质量。业务管理应当实行全过程管理。(二)全过程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应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后续阶段(三)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外部管理主要是指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管理。内部管理是指各种审计组织对自身进行的管理。(四)多层次管理:多层次管理是指多种管理主体对审计业务的综合管理。三、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一)分层次分阶段质量控制法1.定义:分层次分阶段质量控制法是按照审计机构的内部层次和工作顺序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2.用途:分层次分阶段质量控制法常用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如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通常要由审计组组长复核;项目审计完成后所整理出来的一切资料通常要由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核;专职复核机构还要对审计结果进行专门复核;审计机关负责人也要对整套项目审计资料进行审批。(二)关键点质量控制法所谓关键点是指对审计质量具有重大和直接影响的审计业务环节。不同的审计,不同的审计项目,其关键点不尽相同。在一次审计的各个审计阶段,其关键点也不相同。(三)质量检查控制法质量检查控制法就是专职或专门的检查小组(或人员)对正在进行的审计活动或已经结束的审计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或例行的检查和评价。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的内容:1.审计工作中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2.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情况;3.执行各项审计准则的情况;4.审计项目成果反映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成果所发挥作用的情况;5.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的实施和反映情况;6.其他有关审计项目质量的事项。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主要通过检查审计档案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到被审计单位核查。3.审计风险特征(背)、控制方法自我保护法风险回避法风险转移法风险承受法1提高业务水平2遵守审计准则3深入了解4签约5保持独立性6加强质量控制对于审计风险较大的项目拒绝分清责任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办理职业保险,聘请法律顾问循环审计:性质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与存货薪酬货币资金1客户订货单2销货单3发运凭证4贷项通知单5客户对账单6应收明细账7现银日记账1请购单2订购单3验收单4卖方发票对账单5付款凭单6应付明细账7现银日记账1生产通知单2领料凭证3产量工时记录4工薪分配表5材料分配表6存货明细账7存货盘点表1考勤记录2产量工时记录3工资单4工资结算表5工薪分配表6扣款通知单7应付职工薪酬1原始凭证2现金日记账3银行日记账4其他货币资金授权控制测试实质性审查实物控制1信用管理部门批准赊销2验收部门验收3管理层批准坏账4盘点小组盘点1定期编制余额调节表2定期编制盘点表3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4定期盘点1分析余额调节表2分析盘点表3分析账龄表4分析盘点表1定期编制余额调节表2定期盘点3限制非4防盗★考点四审计风险管理(掌握)一、审计风险的含义与种类(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作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1.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2.审计活动自始至终存在着审计风险3.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风险只是停留在潜在阶段)注意这并不是说明审计风险是不存在的,潜在风险未来可能就会转化为实际风险。4.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不能消除)(三)审计风险的分类从不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审计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前两种风险也可合并称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从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还可将审计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1.可控风险: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可控制的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例如,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工作态度、审计方法选用、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的管理等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2.不可控风险: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不能直接加以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引发的审计风险,包括被审计单位内外两种因素,外部因素如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内部因素如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程度等。(四)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一)自我保护法1.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2.遵守审计准则3.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4.签订业务约定书,取得管理当局说明书5.保持审计的独立性6.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二)风险回避法审计人员应尽量回避风险大而自身又无法加以控制的审计项目。如会计账目混乱、内部控制系统薄弱、管理人员缺乏正直的品格等。(三)风险转移法审计人员尽量分解引发风险的责任,将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单位应负的责任划分清楚。(四)风险承受法对于不可控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比如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办理职业保险。第一章1.销售与收款循环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测评★考点二业务循环中的内部控制(掌握)一、明确的职责分工(1)批准赊销信用与销售相互独立,防止销售部门为增加业绩而放宽信用标准,导致企业信用风险增大;(2)批准赊销信用与发货开票相互独立,防止向不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进行赊销,增加坏账风险;(3)发送货物与开票相互独立,防止发货未经批准,销售业务没有被记录或商品被盗窃;(4)发送货物与记账相互独立,防止商品被盗窃并通过篡改记录加以掩饰;(5)收取货款与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记录相互独立,防止客户所付款项被贪污并篡改加以掩饰;(6)批准销售退回与折让业务和记账业务相互独立,防止收到的货款被贪污;(7)批准坏账与收款业务、记账业务相互独立,防止不符合规定的坏账被批准,收到的款项被贪污;(8)编制和寄送客户对账单与收款业务、记账业务相互独立,以检查销售收款业务中的错弊;(9)执行内部检查与业务办理、记录相互独立,保证内部检查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等。二、信息传递程序控制1.授权程序。包括:(1)赊销审批(2)发运审批(3)销售价格、销售条件、运费、退货和折让审批(4)保管票据以外的主管人员批准应收票据承兑、违约票据冲销。2.文件和记录的使用。包括:(1)销货单、销售发票、发运凭证连续编号,以防止遗漏开票或记录销售业务(完整性),防止重复开票或记账(发生认定)。--主要防范完整性(2)单据多联次(3)定期编制并向客户寄送对账单。(4)按照每个客户建立应收账款明细账。3.独立检查。由内部审计师或其他独立人员进行。三、实物控制(一)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存货,货物的发出必须有经批准的销货单;对于退货也要加强实物控制,由收货部门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报告和入库单。(二)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各种记录和文件,防止伪造和篡改记录。四、定期寄出对账单由出纳、销售及应收账款记录以外的人员按月向客户寄发对账单。★考点三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评(掌握)1.了解并描述该循环的内部控制:采用适当的方法,包括调查表法、流程图法、文字描述法加以描述。2.检查不相容职责的划分(1)走访、观察信用部门与应收款项处理部门是否独立,或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2)抽取销售退回或折让发票,审查其是否由业务记录以外的人员批准;(3)验证坏账冲销是否经过收款业务、记账业务以外的人员批准;(4)了解应收款项账簿记录人员与出纳员的职责分工。3.测试制度执行情况:如抽查销售发票副联是否附有发运凭证、订货单,销售发票是否经授权审批,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揭示违反规定的做法。4.审查销售合同采用抽查法对销售合同签订的必要性、签约的程序和形式的合法性、合同内容的完整性、合同中有关双方权利和义务条款的明确性以及合同的履行情况等进行审查和评价。5.观察对账单是否按期寄出:按月、职责分离6.审查有关凭证上内部核查的标记7.抽查账龄分析表:检查其是否按期编制,对于超过还款期限,且金额较大的客户,应追查有无信用调查报告与批准文件,是否由独立部门或人员进行。8.审查销货折扣与收款的合理性9.审核坏账损失的账簿记录及相应的手续:对于数额较大的坏账损失要加以验证,查明有无经过正式的批准,是否由企业授权的主管批准,批准的原因是什么,坏账损失的计算根据是什么。必要时,对已注销的应收款项可采取函证方式加以证实。10.评价该循环内部控制命题方式:1.区分实质性测试和内控测评(实质性比较具体看金额,内控看流程)2.考核了解内控的方法,测试内控有效性的方法3.考核正确的内控要求是什么,以及归类。2.营业收入报表项目实质性审计目标(围绕P73,不涉及应交税费、应收账款等)★考点四审计目标(掌握)--主要防高一、营业收入的审计目标(1)证实营业收入的真实性。重点:尚未发货已作收入;重复记账、向虚构的客户发货(2)证实营业收入计价与分类的正确性。(3)证实营业收入的完整性。注意有无截止有问题的。3.应收账款报表项目实质性审计目标(围绕P73,涉及坏账,但不涉及营业收入等)二、应收款项的审计目标(1)证实应收款项的真实性。(取决于债务方所确认承担的义务)(2)证实应收款项计价与分类的正确性。(3)证实销售退回、折让与折扣的合法性。(4)证实应收款项记录截止期的正确性。(5)确认坏账损失的真实性。(6)证实应收款项过账和汇总的正确性。4.分析方法的应用5.营业收入真实性审计:逆查、截止★考点五营业收入审计(掌握)注意所有实质性程序建议调整,调的都是报表项目,不是科目名称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及监盘方法检查营业收入完整性1.比率分析进行比率分析的目的在于判断财务指标是否存在异常变化。(1)将企业年度内各期营业收入的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完成计划情况;(2)比较本期各月营业收入的波动情况,了解有无异常;(3)将行业平均毛利和以前年度平均值进行比较;(4)分析年末最后一个月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5)销售折扣占赊销收入的比例;(6)销售退回及折让占销售的比例等。2.趋势分析企业在没有发生异常事项时,其经营业绩将会与以前业绩或行业趋势保持一致。3.合理性测试回归分析。例如依据营业收入和自变量(营业成本、销售费用或行业总营业收入增长等)之间的关系,来估计生产线的月营业额。例如用每平方米营业额对不同地点商店的收入合理性进行评价。4.监盘法如果被审计单位利润表中有净利润,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却是负值,审计人员应查找应收账款和存货虚增的可能性。通过监盘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存货,对收入记录的完整性进行分析。二、验证营业收入入账正确性分析所有接近年末发生的大额销售或异常销售,核对原始凭证,或直接向顾客确认交易条件。具体包括:1.索取产品出库存根、销售发票副本和各种收入明细账,相互核对,检查有无混淆营业收入与其他收入、营业外收入界限的现象。--分类2.审阅一定数量的产品发运单、销售发票副本、各种结算单据、有关明细账以及大型产品的生产进度表,核实企业是否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并根据生产经营与结算方式的不同特点,真实完整地计入营业收入、结转营业成本。--计价三、核查营业收入真实性和账务处理正确性(一)发票和销货合同的审查--逆查(关注关联方)(二)营业收入记账正确性的审查1.采用时间抽样,即选取审计期内某几个时间段落,对全部产品的营业收入账表进行检查。按结算方式进行选取。2.进一步检查销售数量和销售单价两个因素,数量--发运凭证;单价--产品价格目录。3.注意:营业收入要按全价入,包括残次品和附加价、联产品、副产品部分,需要配比,不能长期挂账。(三)核实营业收入交易的截止期1.方法:检查决算日前后一周或十天的有关收入记录,确认收入的截止期是否正确。--发票开具日期、记账日期、发货日期是否在同一期间2.思路:(1)低估收入(推迟入账)--从决算日前后销售发票为起点追查发运单和明细账,或者从发运单为起点追查销售发票和明细账(顺查)(2)高估收入(提前入账)从明细账为起点追查决算日前后会计凭证(逆查)四、审查销售退回、折让及折扣(一)销售退回的审查1.审查销售退回原因的合理性。(例如已符合确认销售条件的,非因销售方原因不能退)2.审查销售退回账务处理的正确性。不论属于本年度还是属于以前年度销售的,都应冲减本期营业收入,同时冲减营业成本,增加库存产成品,发生的销售退回费用,应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借:营业收入借:存货贷:应收账款、银行存款贷:营业成本(假设不考虑增值税)3.如果存在退货凭证,而在营业收入明细账中未予以记录,说明有可能存在虚增营业收入,调高利润水平的问题;--顺查,查退回的漏记如果在营业收入明细账中有销售退回的记录,而无相关退货的原始凭证,则说明有可能存在隐匿营业收入、虚减利润、偷漏税金的问题。--逆查,查退回的多记4.注意审查期末及下期期初发生的销售退回业务的真实性。--应收账款函证程序(二)销售折让与折扣的审查建议调整分录:借:营业收入贷:应收账款、银行存款6.应收账款的函证:目的、范围考虑因素、审计人员控制、无法替代、差异原因、积极式不会函原因、账龄分析表目的★考点六应收账款审计(掌握)目标:审查应收款项的真实性、正确性以及财务报表上余额的公允性。一、取得应收账款明细表(对其独立性、可信性要加以证实)二、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1.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额/平均应收账款)或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每个主要客户的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百分比、应收账款账龄、坏账准备占应收账款的百分比、坏账费用占赊销净额的百分比;2.将本期应收账款的余额与上年度相比,了解其变动趋势;3.将本期期末应收账款占本期销售额的比例,与上年度期末应收款项占上年度销售额的比率相比较;4.将本期赊销收入净额占平均应收账款金额的比率与上年相比。三.函证应收账款(一)目的:审查应收账款是否真实、正确。--存在认定(最重要的方法)(二)函证的范围和对象的影响因素:1.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可靠性2.函证方式3.以前函证结果4.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注:对于金额较大,拖欠时间较长的应收账款要作为必须函证的项目。如果内部控制有缺陷,以前函证发现重大差异或采用否定式函证,则增大函证范围和数量。(三)函证方式方式特点运用情形积极式(肯定式)要求被询证者在所有情况下必须回函1.应收账款金额较大2.有理由相信欠款可能会存在争议、差错消极式(否定式)要求被询证者仅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才予以回函1.应收账款金额较小2.有关内部控制有效3.预计差错率较低4.审计人员认为被函证人能认真处理询证函四)评价回函认可金额说明原账面记录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是真实、正确的函证回函认可的金额与函证金额有差异购销双方登记入账的时间不同1.收款在途2.发货在途3.退货在途4.拒付在途一方或双方记账错误核实相关货运单据、销售发票和其他单据存在弄虚作假或舞弊行为核实销货合同、发票和发货单位肯定式询证函若未能在规定时期内回复1.再寄出第二次询证函2.二次发出后仍一直不回复①账款已还,不愿再回复--核查决算日后一至两个月的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注意账款是否收回。②坏账损失发生--建议企业按正常审批手续,报经批准后冲减坏账准备,调整有关账户。③根本不存在该顾客--予以揭露,并调整账户。④询证函邮寄丢失--限于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可以不再补寄询证函,而是查阅年终有关销货合同、销货发票、发货单和订单等(替代程序)。3.如果经过多次发函后,仍没有回复,或者由于其单位性质、地点或其他原因不宜函证的,审计人员可考虑实施替代审计程序。如审查相关合同、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发运单、现金收入,以及客户与其顾客之间的书信往来。四、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确定应收账款的可实现价值目的:除了查明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数额以外,还要审查应收账款可能收回和不能收回的情况。五、审查坏账准备的提取与使用1.必须了解管理层估计和注销坏账的方法以及合理性;2.复核并测试管理层提高估计所运用的过程。3.验证企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的恰当性,计算的金额是否正确;4.严格审查坏账的注销,各项坏账的处理有无申请核销坏账的申请报告和领导的审批文件第二章1.固定资产控制测评P256(不涉及入账价值、折旧计算、减值计提、所有权、处置损益计算、盘亏处理等)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测评1.固定资产新增需要审批,需要可行性研究2.报废需要审批3.验收需要有验收报告,还要保证和财务、仓储部门的独立。2.固定资产报表项目实质性审查目标(涉及折旧、减值,但不涉及在建工程、工程物质等)固定资产审计目标(1)证实固定资产的真实性。(2)证实固定资产的完整性。(3)确定固定资产的所有权。(4)证实固定资产分类的正确性。(5)证实固定资产计价正确性。(6)证实固定资产交易事项的合法性。(7)证实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用的合规性及其计算的正确性。3.应付账款分析程序、审查所有项目的三种情形、重点审查情形★考点四应付款项审计(掌握)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检查应付款项期末余额--总体合理性1.将本期各主要应付款项账户与上年比较,分析其波动原因。2.将本期外购商品、材料物资或劳务的有关成本费用账户金额与上年比较,判断应付款项增减变动的合理性。3.对应付款项占采购金额的比率、应付款项占当年流动负债的比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应付款项整体合理性。4.检查长期挂账的应付款项,分析原因,判断被审计单位偿债能力,特别注意是否利用应付款项隐匿收入。二、抽查应付款项明细账--存在认定(一)测试的样本量大小的影响因素1.应付款项的重要性2.未清偿账户数量3.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4.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二)测试的总体:应付款项明细账账户总数,或决算日后一定期间的所有货币资金支出业务作为总体(条件是财务报表编表日的所有应付款项均在年末后付清)。(三)需要审查总体所有项目的情形1.应付款项账户数较少。2.抽样结果表明误差很大,无法接受总体。3.应付款项明细账余额加总与总账余额不符,或者发现有其他重大错误。(四)审查的重点账户1.应付款项明细账贷方发生数额较大或账面余额累计数较大的账户。2.应付款项明细账余额长期未能结清的账户;积欠已久而突然全部结清的账户。3.同一账户应付已付业务发生频繁的账户。4.应付款项明细账未标明欠款单位或欠款单位不明确的账户。5.应付款项明细账账面余额很小,而又长期没有变动的账户。6.无月结单可供核对的账户。7.具有特殊交易的账户。8.提供资产担保的账户。9.关联单位的账户。4.应付账款函证目的(真实性)、考虑因素、差异处理三、向债权人函证应付款项数额(一)函证的必要性: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卖方对账单齐备,一般可不必函证;如果付款内部控制有缺陷,又无卖方对账单可供审核需要函证。(二)函证对象:1.应付款项金额较大的账户2.欠账时间较长的账户3.核对时发现账证不符的账户4.余额为零的账户5.往来频繁的账户6.变动很大的账户(三)效力:进行函证不能完全查明未入账的应付款项。四、调节应付款项调节供应商对账单时,常见的差异是供应商已经入账并发出的货物,但企业没有收到,也没有入账。借:存货-在途物资贷:应付账款5.未入账应付账款的检查方法P261(背)五、查找未列报或未入账的应付款项--完整性(防低估)注意:年年命题1.审查决算日以后货币资金支出的主要凭证。审查决算日之后数周内的支出业务,目的在于查明会计期间结束后的支出业务,是否确实为了偿付决算日的负债,某项支出业务是否为付清当期货款。2.追踪决算日后若干天的购货发票,关注购货发票的日期,审查相应的收货记录,查明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有无推后截止期的情况。3.追踪决算日之前发出的验收单。审计人员从年末前发出的验收单追踪到应付款项账户,可以查明该项负债是否反映在应付款项中。4.审核卖方对账单,追查应付款项明细表。5.审核决算日后数周内应付款项账单及原始凭证,查明是否属于本期应计负债。6.结合材料、物资和劳务费用业务进行审查,确定有无未入账负债。6.固定资产实质性审查:总体合理性、入账价值、所有权、折旧、减值★考点五固定资产审计(掌握)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检查固定资产变动合理性--总体合理性1.固定资产总值除以全年总产量,将该比与以前年度相比较,目的在于查明有无已减少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注销或查明有无闲置的固定资产等问题。2.比较本年度与以前各年度固定资产增加额和减少额。3.比较本年度各个月份、本年度与以前各年度的修理费用,目的在于确定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是否正确,有无混淆这两类支出的错误。4.本年度计提折旧额除以固定资产总值,将该比率与上年计算数比较,目的在于确定本年度折旧额的计算有无错误。5.分析比较各年度固定资产保险费,查明变动有无异常。二、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审查--考察会计要点:1.购入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中不包含增值税;购入不动产仍然包括。2.注意借款费用资本化部分入固定资产。3.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审计人员应审查其入账价值是否按原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记账。三、固定资产增减、结存的审查(一)核查固定资产的真实性--监盘一般对房屋、建筑物等无移动性的固定资产,可以重点抽查验证;对安装使用设备,可以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对可移动的固定资产,需在较大范围内抽查验证。(二)查验固定资产的所有权1.首次:契约、产权证明书、财产税单、发票等2.再次:视内部控制情况,抽取部分资产记录与资产本身进行查对,特别对记录中的一些增减项目进行查对。(三)新增固定资产的审查注:接受捐赠计入营业外收入(四)固定资产减少的审查注:除了盘亏计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其余固定资产减少均计入固定资产清理(五)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审查审查要点主要有:租赁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手续是否完备;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价是否正确,买价、运杂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费、竣工验收前利息费等是否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是否按合同规定,按期支付租金,支付租金时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按期计提折旧,折旧计算是否正确;合同到期,所有权转移是否按原定条件执行。四、固定资产折旧的审查(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进行审查1.将当年的折旧费用与以前年度折旧费用比较;2.将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乘以本期的折旧率,分析折旧计提的总体合理性;3.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并与上期比较,分析本期计提折旧额的合理性;4.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评价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并估计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使用年限的变更或折旧政策的变化;5.将成本费用中的折旧费用明细账记录与累计折旧账户贷方的本期折旧计提额比较,查明计提折旧是否计入本期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如发现差异,必须查明原因,差异数额较大时需作出调整。(二)确定企业所使用折旧方法的适当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允许任意变动。(三)计提折旧范围的审查--会计内容总结:不提: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按规定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融资租出;经营租入;改扩建期间提:未使用;大修理期间;融资租入;经营租出(四)折旧额计算的审查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按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查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第三章1.产品成本总体合理性:分析★考点四产品成本审计(掌握)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检查产品成本总体合理性--年年命题1.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和本年各个月份主要产品生产成本和存货余额及其构成的变动情况,以评价生产成本和期末存货余额及其构成的总体合理性。2.分析比较各月材料和产品成本差异率,判断是否存在人为调节生产成本和存货余额的可能。3.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和本年度各个月份产品生产成本总额及单位生产成本,以判断本期生产成本的总体合理性。4.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待处理财产损溢,判断其总体合理性。5.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和本年度各个月份制造费用总额及其构成,判断制造费用及其构成的总体合理性。6.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和本年度各个月份直接材料费,判断直接材料费的总体合理性。7.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和本年度各个月份营业成本总额及单位成本,判断营业成本的总体合理性。8.计算分析毛利率: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分析其变动合理性。毛利率变动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售价变动、产品单位成本变动、产品总体结构变动、产品销售结构变动等。9.对关联企业与非关联企业的产品成本、价格、交易量、结算方式比较分析,判断有无虚构业务情况。2.存货总体合理性:分析★考点五存货审计(掌握)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检查存货总体合理性(一)指标: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二)目的:衡量销售能力、存货有无积压,分析存货余额存在错弊的可能性。(三)影响因素:存货成本项目发生变动、存货核算方法变动、存货储备减少、存货控制程序变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基础变动、销售变动等。3.存货监盘(背)二、存货监盘(一)目的:核实其真实性、完整性,鉴别其所有权,与存货账核对,证实账实是否相符。同时,通过存货的审查,也可以发现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二)监盘时间:可安排在决算日附近(三)监盘范围: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而定,一般是有针对性地抽查盘点。(四)内容:1.要求企业成立材料盘点小组,审计人员参与制订盘点计划。审计人员应参与盘点计划的制订,包括确定盘点的范围、重点、方法与时间安排。2.监督盘点工作的进行。在材料盘点时,审计人员必须到现场,自始至终地监督盘点的进行,以保证盘点工作按计划进行。3.抽查材料盘点记录,随时抽查。4.鉴定材料的所有权。剔除一些代管、代销、代加工的材料。5.验证材料明细账余额的正确性。6.将盘点结果与材料明细账余额核对。7.查验存货质量4.存货计价审查:采购计价、发出计价、期末计价、在产品计价三、存货计价的审查包括存货采购、发出和截止期三方面。(一)材料采购的审查1.材料计价的审查--会计2.材料采购成本的审查(1)材料采购成本的构成项目是否完整。(2)材料采购费用分配比例是否合理。(3)材料采购成本是否合规、正确。(4)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规定。3.在途材料的审查4.材料采购账务处理的审查(二)存货发出的审查--会计(三)存货截止期审查检查截止到12月31日所有购入并已包括在12月31日存货盘点范围内的存货。(1)抽查存货盘点日前后的购货发票和验收单或入库单,凡是12月31日前附有验收单或入库单的发票,表明货物已收到,并包括在本期的实地盘点存货范围之内;(2)审阅验收部门的记录,凡是决算日或决算日前购进的货物,应检查其相应采购发票是否在同期入账,对于未收到采购发票的入库存货,应检查是否单独存放并暂估入账。四、存货跌价准备的审查2.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合理性的审查(1)存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有证据表明存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4)存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5)其他表明存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5.存货截止测试第四章1.应付职工薪酬总体合理性:分析★考点三应付职工薪酬审计(掌握)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总体合理性1.分析比较近期各年度和本年度各个月份职工薪酬变动情况,判断其变动有无异常,如有异常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增减变动原因。2.将本年度产品生产成本中直接人工费用与前期比较,查明其异常波动原因。3.将本年度管理费用中人工费用与前期比较,取得管理当局有关员工工薪变动的决议。2.工资总额真实性审查、工资分配正确性审查二、工资总额真实性的审查1.查阅有关记录、资料,查明在册员工总数的真实性2.工资总额各组成项目的真实性的审查三、工资结算与分配审查(一)审查重点:1.各月份间应付工资总额波动大2.产品成本中直接人工费比例升降幅度大3.应付职工薪酬一一工资账户有较大余额,但没有结算户主,或者虽有户主但不按户主结算等异常情况。(二)审查方法:进一步分析审查工资总额、产品成本中的直接人工费、产品成本和利润总额的升降变化情况,核对职工名册和工资结算户,结合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及其对应账户,查证核实。(三)具体审查1.计时工资的审查:重点查缺勤多的员工;复核工资率2.计件工资的审查:重点查劳动定额的合理程度3.奖金、津贴和补贴的审查:对于加班加点津贴应高度重视,有的企业以加班加点津贴为名,变相增加工资或用以支付不符合规定的补助。4.标准工资的审查5.代扣代缴款项的正确性的审查6.应付工资和实发工资正确性的审查7.工资分配正确性的审查(1)每月的应付工资必须于月末按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资用途,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费用。注:销售部门:销售费用;管理部门:管理费用;生产工人: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制造费用;工程人员:在建工程;研发人员:研发支出(2)工资的分配需要查明是否划清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生产经营性支出与营业外支出的界限以及生产成本与期问费用的界限。8.直接人工费的审查:范围合规,分配正确。9.工资费用账务处理正确性的审查(1)待领工资是否按规定存入银行,并从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账户转出。(2)按本月应付工资分配工资费用的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账户的借方(实付工资额)与贷方(应付工资额)不相等,其借方余额表示多付工资,贷方余额表示少付工资,应将贷方余额作为负债反映于财务报表上。10.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业务审查第五章1.特别授权2.投入资本审查:真实性、合法性★考点四所有者权益审计(掌握)所有者权益审计由资本投入审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审查等部分组成。一、资本投入审查--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一)实收资本的审查要点:1.审查实收资本的真实性(1)货币资金投资的审查。A查明投入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审查开户银行或货币资金汇出银行的相关凭证,查明投资者有无以接受投资企业的名义或者以接受投资企业为担保人,向银行或其他机构借款,并以该项借款投资。B对以外币出资的,无论是否有合同约定汇率,均不采用合同约定汇率折算,而是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2)实物投资的审查。索取有关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文件,查明是否按规定办理了产权转移手续,企业是否办理了验收手续。(3)无形资产投资的审查。审查无形资产有无合法的证明文件;审阅投资者与企业签订的作价协议等文件,必要时向有关专家咨询,查明无形资产的真实性和所有权。5.实收资本业务合法性的审查(1)审阅账册、凭证等,查明企业的注册资金数额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借入资金与资本有无混淆,有无以借入资金顶替资本的情况;有无抽取、侵占国家资本的情况;企业注册资金是否与其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符,是否符合《公司法》等法律的要求。(2)审查各投资者是否根据规定投足资金,投入资本是否按时全部到位,有无违约情况。(3)审查出资形式的合法性,验算资本投入额,查明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投入比例是否符合规定。(4)审查资产估价的合法性。根据规定,非货币性资产投入时应进行资产评估。(5)有外商投资时,应索取国家商检部门出具的商检报告,以确定有关投资业务的合法性。(6)审查减少实收资本的合法性,查明有无以下问题:①擅自减资,将货币资金返还原汇出单位;②投资方以借款为名向接受投资企业借款,或长期占用其资产,变相抽回资金;③投资者以短期借款取得货币资金,取得营业执照后则将资金抽回,归还借款;④违反规定,将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财产损失或其他支出冲减资本金,从而影响资本金的完整性。6.实收资本业务账务处理正确性的审查--会计知识注意点:(1)溢价发行的溢价收入扣除发行费用的余额是否全部记入资本公积账户。例如:借:银行存款等1000-20贷:股本100资本公积900-20(2)实物资产投资是否按照投资双方确认的价值确认有关资产账户和实收资本的入账价值。(3)审查转增资本账务处理的正确性。将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转作资本金的账务处理,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但各投资者明细账的资本数额应按其原有投资的比例增加,审计人员应注意其处理的正确性。借: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贷:股本注意真实性、完整性、充分性、合法性、正确性关注的不同点3.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的来源、使用二、资本公积的审查3.拨款转入的审查拨款转入是指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按规定转入资本公积部分。对此,应检查政府批文、拨款凭证及项目完成记录和项目决算书等。4.股权投资准备的审查(1)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变动。(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3)同控下企业合并初始取得(4)自用房地产转为公允模式投资性房地产5.资本公积使用合法性的审查(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时,查明有无企业权力机构的正式决议,有无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经办手续是否完备。(2)审查有无将资本公积中的准备项目用于转增资本。处置前不得转增。(3)审查有无挪用资本公积的情况。不得股本溢价收入用来发放现金股利,将资本公积用于集体、职工福利,或利用资本公积进行各种营私舞弊活动。三、盈余公积的审查2.法定盈余公积的审查--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必须从税后利润中提取。①审查法定盈余公积从利润中提取的顺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顺序:首先,抵补被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其次,用于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超过税前补亏期限);最后,提取法定盈余公积。②审查提取比例是否符合规定。③审查法定盈余公积使用是否合法。3.任意盈余公积的审查--分配普通股股利之前提取4.短期借款真实性审查P327:逆查、检查调节表、函证一、短期借款的审查1.确定短期借款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做法:审查账簿、凭证;核对总账明细账;利用对账单,编制调节表;函证2.短期借款偿还真实性、及时性和合规性的审查。做法:验证借方发生额与付款凭证的相符;核对还款日期;借款转期时,旧借款和新借款是否同时在账上反映,转期手续是否齐备。5.短期借款完整性审查P327:顺查、函证、分析利息费用3.短期借款入账完整性的审查(1)审查各项借款的日期、利率、还款期限及其他条件,确定有无低计短期借款或将短期借款记入长期负债账户的问题。(2)向被审计单位开户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确定有无未登记的短期借款。(3)分析利息费用账户,了解利息支出、利率及利息支付期限等,验证利息支出是否合理。(有无利息实际支出大于应付利息的)4.验证利息计算及账务处理的正确性6.长期借款比照短期借款二、长期借款的审查2.函证长期借款如果长期借款期末余额较大,或有关业务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时,应向贷款银行或其他有关债权人函证借款额、借款利率、已偿还金额及利息支付情况等。4.长期借款抵押、担保情况的审查做法:查担保合同、担保收入、担保人等5.未入账负债的审查(1)查阅企业管理部门的会议记录、文件资料等,了解来源;(2)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债务说明书,了解举债业务;(3)向债权人函证负债金额,确定负债记录的完整性;(4)分析利息费用账户,验证利息支出是否合理,确定实际支付利息与账面反映的应付利息是否一致,以查明有无支出来自未入账的长期负债利息;(5)询问取得资产的融资方式、复核货币资金的收入来源等。7.投资审计中会计知识要掌握五、借款费用的审查--会计知识1.开始资本化的时点: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开始资本化: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资产支出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2.专门借款: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在建工程数。3.一般借款: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4.在资本化期间内,外币专门借款本金及利息的汇兑差额,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价值。5.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资本化,计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价值;之后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6.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7.各部分分别完工,且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继续建造过程中可供使用或者可对外销售,且为使该部分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的,应当停止与该部分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购建或者生产的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但必须等到整体完工后才可使用或者可对外销售的,应当在该资产整体完工时停止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考点六投资审计(掌握)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审查--会计知识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中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选择二、投资性房地产审查--会计知识掌握:两种模式的会计计量、两种模式的转换、房地产用途的转换三、其他投资项目的审查掌握:1.函证:可以证明真实存在、金额无误、变现有无限制2.监盘:可以对库存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审查第六章1.现金监盘(背)★考点四现金与银行存款审计(掌握)一、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检查货币资金总体合理性审计人员对不同期间的现金与银行存款余额进行趋势分析,检查所有的运营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以此为基础了解现金与银行存款可能发生的潜在变化和风险。二、库存现金的监盘监盘库存现金具体内容1.目的证实资产负债表中所列库存现金是否存在2.参加盘点人员出纳员、会计主管和审计人员3.盘点时间营业前或营业终了后4.盘点范围一般包括企业各部门经管的库存现金(对于所有的库存现金,无论存放何处,应同时全面地进行清点)5.盘点方式突击性的检查6.监盘过程(1)由出纳员将现金全部放入保险柜暂作封存,同时要求出纳员将全部凭证入账,结出当日现金日记账余额,填写现金出纳报告书。(2)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企业除封存在保险柜的现金外,是否还有现金存入办理现金收付业务的其他部门,或其他人员手中,应同时全面地进行清点。(3)出纳员填制现金出纳报告书或现金余额表后,应在会计主管人员和审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清点现金,并做出记录。会计主管人员和审计人员在旁观察监督,必要时进行复查,并要求被审计单位确认监盘数据的正确性。同时要注意有无利用借条、收据抵库的现象。(4)出纳员填制库存现金盘点表,该表由出纳员、会计主管、审计人员共同签字,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库存现金监盘表应反映实际库存现金监盘数,当日现金日记账结余数,账实是否相符。注意出纳编制盘点表,审计人员编制监盘表。(5)在非资产负债表日后进行监盘时,应调整至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2.银行存款真实性审查: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函证银行存款(二)银行存款的审查1.审核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1)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账余额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应查明原因。(2)依次验算其加总额的正确性。(3)抽查银行存款重要业务,验证其合法性。(4)抽查与银行存款有关的往来账户。2.分析银行存款中定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例--分析性复核目的:判断被审计单位存在拆借、拆出资金的可能性以及拆出资金的安全性3.检查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存在认定(1)对象:重点抽查收支业务较为频繁的银行账户,选择其12月和l月至11月中的任何一至两个月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检查。(2)方法:可采取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或复核被审计单位自行编制的余额调节表的方法。如果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可以信赖,审计人员可采取复核企业自编的银行存款调节表的方法。A复核企业自编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步骤与要点。取得被审计单位保存的银行对账单的副本,确定其数字的正确性。将调节表上账面余额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加以核对,确定是否一致。B自行独立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步骤与要点。①要求会计人员将银行存款收付凭证全部登记入账,并结出余额。②向所有在审计年度内存过款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函证期末银行存款余额,索取银行对账单。将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分类账上的余额加以核对。③调节未达账项并审阅企业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于对账单与银行存款账余额不一致的情况,不仅要调节未达账项,而且要注意,有无账务处理上的差错。注意即使在余额一致的情况下,也应注意有无一收一付金额相等而一方遗漏入账的情况。④审计人员应重点检查银行已收、企业未收和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未达账项。出纳员可能将这样的一收一付业务不登记入银行存款日记账,而贪污公款或出借账户。3.银行存款完整性审查:函证银行存款(所有开户行,包括)四、检查、函证银行存款余额1.目的:银行存款余额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银行借款或其他负债是否完整。2.对象:在本年存过款的所有银行发函,其中包括存款账户已结清的银行(因为有可能存款账户已结清,但仍有银行借款或其他负债存在)注意对于审计人员已直接从某一银行获得了银行对账单和所有已付支票的,仍应向这一银行进行函证。3.询证函包括的信息:第一部分搜集银行账户信息,第二部分搜集贷款信息,如到期日、利率、开始支付利息的日期、贷款担保等。4.检查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存款。一年以上的定期或限定用途的银行存款,不属于流动资产,应列入其他资产项下。4.银行存款截止测试五、核实货币资金收支的截止期财务报表上所列示的银行存款余额,应包括当年最后一天下午所收到或付出的银行存款,而不应包括其后所发生的。1.审阅支票(包括汇票等各种单据)收入与送存记录,检查年终前未送存银行的支票其收入记录日期;2.查阅期后银行对账单第一周的银行存款收入,核实银行存款日记账,揭露将期后收入提前入账的错误;3.查验被审计单位决算日签发的最后一张支票序号,并检查在此序号前的支票是否均已寄出并入账,揭露支票已发出而在决算日后才入账、人为控制截止期的不正当行为。第七章1.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环节(背)★考点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熟悉)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主要环节(一)岗位责任控制--明确岗位责任、工作内容、配合关系(二)编制程序的控制--针对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编制的内部控制1.结账控制--控制结账程序(编制结账日程表,重视关键环节)和控制结账质量(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2.对账控制3.试算平衡控制特殊:现金流量表编制的主要内部控制环节与前面基本相同,但还要设置与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关的专门账户控制、调整分录控制、工作底稿(或T形账户)控制等。(三)会计稽核控制1.报表内容控制。为了满足企业自身及社会各方面报表使用者的需要。2.编制方法控制。保证每一报表内、不同报表有数量对应关系的项目之间保持应有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表内经济指标能如实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3.审核控制。财务报表编制完毕,必须经财会部门负责人根据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正确性等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章。(四)报送时间控制企业的财务报表应按月或按年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当地财税机关、开户银行和主管部门。(五)公司治理层面控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顶层结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治理结构设计合理、治理机制有效运行,这是保证财务报告可靠的关键。2.财务报告审计目标1.证实报表内容的真实性--编制的基本原则2.确认报表编制方法的合规性3.确认报表编制方法的一贯性--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4.揭示现金收支变化趋势,为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提供依据5.证实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正确性--有母子公司关系的都需要合并3.财务报告舞弊信号四、财务报告舞弊信号的识别(一)常见的三种财务报告舞弊方式:1.操纵、伪造或者篡改会计记录或支持文件;2.误报或隐瞒事件、交易或其他重要信息;3.错误运用会计政策。(二)审计人员应关注的关键信号(1)年末或季末收入大量增长(2)销售增长超过行业水平,并不能被合理证明。(3)毛利率异常增长可能是由于生产能力提高或其他异常变化,例如没有记录所有费用、重复开出发票、虚假销售、产品质量下降。(4)年末之后销售退回增加意味着产品质量问题、单边销售合同或销售途径阻塞。(5)应收账款回收天数的显著增加或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6)存货周转天数增加应是高舞弊风险的信号。(7)财务杠杆显著变化:财务困难的企业经常会有保持负债/权益比率低于贷款限制合同,财务压力是舞弊风险的信号之一。(8)现金流量或流动性问题:如果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能力很高,但经营现金流量较低或为负数,则意味着高舞弊风险。(9)非财务业绩指标的显著变化。4.个别报表的审计★考点二个别财务报表审计(熟悉)一、资产负债表的审查1.复查和评价审计证据(1)实物资产如现金、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材料、在产品、库存产成品等存货,都要有经过监盘核实的证据,才能证实其实际存在;并且对企业为他人寄存代管或已出售收款而未结算转账的资产,以及在外部委托加工、寄存代管的资产,都要取得书面证据,以确定其所有权。(2)银行存款和长期、短期借款,要经过清查核实,取得银行出具的对账单和对未达账项调节相符的书面证据,才能证实其实际存在。(3)往来款项,包括应收、应付的票据和账款,要经过函证来加以证实。(4)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负债的应付债券和其他长期负债,都要以书面凭证或有价证券的实物清点记录,作为审计证据以证实其存在。(5)无形资产审查:是否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期末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是否按照规定披露信息。(6)所有者投入:检查合同,验资报告等;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股东会决议2.检查会计原则的遵循性--一贯性、实际成本计价、谨慎性、重要性3.报表编制正确性和编制方法合规性的审查4.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审查(1)资产负债表日,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确认以前期间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5.报表所列主要指标可信性的审查--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的指标、经营能力的指标6.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披露正确性的审查(1)预计负债,包括: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各类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金额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2)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在涉及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情况下,无须披露对企业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但应当披露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7.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审查--会计知识区分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关键看起点是否在报告年度)二、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审查(一)管理费用的审查(1)管理费用组成项目合法性的审查。(2)各项管理费用的实际支出数合规性的审查。(3)管理费用当期发生额真实性的审查。(4)管理费用结转正确性的审查。(二)营业外收入的审查(1)营业外收入合法性的审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政府补助、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2)营业外收入完整性的审查--审阅法和复算法。(3)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正确性的审查。(三)政府补助收入(1)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2)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四)营业外支出的审查(1)营业外支出合规性、合法性的审查。按照有关规定,营业外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职工子弟学校经费、非常损失、盘亏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赔偿金、违约金等。(2)营业外支出正确性的审查。(3)营业外支出账务处理审查。(五)所得税的审查(1)所得税征收范围的审查。(2)所得税计税依据的审查。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前会计利润调整项目金额调增:违法经营的罚款支出、被没收财物损失、各种税收滞纳金、罚金和罚款支出、非公益救济性捐赠、各种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等,超出规定范围和标准部分的费用和支出。调减:国债利息收入;连续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特殊:从联营企业分得的税后利润可以抵缴所得税,对于未调减者要进行调减;对于本企业所得税率高于联营企业,但未按规定计算补缴所得税者,应进行计算和补缴。(3)所得税率和税额计算的审查。(4)所得税减免的审查。原因是否真实、正当;批准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审批手续有无越权行为;被审计单位有无超越减免税期限。(5)审查企业所得税有关信息披露的正确性。(六)复查和评价审计证据(1)营业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的审计证据和评价意见;(2)产品成本费用的发生、结转和分配的审计证据和评价意见;(3)营业成本和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的审计证据和评价意见;(4)对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的审计证据及其评价意见;(5)企业利润形成的审计证据和评价意见;(6)利润分配,依据国家法规、企业章程、合同、协议、决议及其分配顺序与标准进行分配的审计证据。(七)检查会计原则的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十一)报表所列指标可信性的审查--投资报酬率、产品成本利润率三、现金流量表的审查2.实质性测试的方法(1)检查核对法。(2)分析性复核法。①趋势分析法;②比率分析法。(3)金额验证法。①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会计账户资料去验证,如通过检查其他营业收入明细账,去验证收到的租金项目②利用其他报表和账户资料,通过公式计算来验证。四、报表附注的审查1.会计变更审查财务报表附注需要说明的会计变更包括:重要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和财务报告个体的变更。注意:哪些情况可以变更、需要披露什么2.关联方关系及关联方交易披露的审查。当关联方为企业,并且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时,无论关联方有无交易,均应在财务报表中披露。5.合并报表:范围(控制:半数以上或以下但实质控制)★考点二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审计(了解)一、企业合并的审查--会计知识二、合并报表的审查1.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审查--看控制权2.重视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审计3.合并工作底稿和抵销分录编制的审查--特有4.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格式正确性的审查合并财务报表与单个财务报表相比,增添了新的会计科目和内容。例如商誉少数股权。5.合并财务报表所列指标可信性的审查6.合并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审查(P378)6.分部报告:10%以上三、分部报告的审查报告分部确定的审查: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的大部分收入是对外交易收入,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将其确定为报告分部:(1)该分部的分部收入占所有分部收入合计的10%或者以上;(2)该分部的分部利润(亏损)的绝对额,占所有盈利分部利润合计额或者所有亏损分部亏损合计额的绝对额两者中较大者的10%或者以上;(3)该分部的分部资产占所有分部资产合计额的10%或者以上。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档案工作实务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件管理-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219:53:12档案工作实务复习资料第一章文件管理1、文件的概念、特点、种类?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狭义的文件就是公务文件。特点:①由法定作者制发。②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现行效用。③具有规范的体式和特定的处理程序。种类:按来源分:收文发文内部文件按保密程度分:绝密机密秘密内部限国内公开对外公开六类。按行文方向分: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按载体形式:纸质感光介质磁介质电子文件按文件的规范情况分:通用公文和事务公文2、通用公文概念、种类?指党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种类: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命令(令):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嘉奖有关单位人员。公报、公告和通告:公报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通告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法定周知的事项。决定和决议: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的决定事项;决议用于经过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指示:指党的上级领导机关用于对其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或阐明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的一种文种,属于下行文。意见、条例、规定:意见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条例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规定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议案和报告:议案用于向人民代表大会提请审议的议事案。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通知和通报:通知是党政机关用于发布法规和规章,任免和聘用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周知的事项的一个文件;通报是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会议纪要:是党政机关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主要精神、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一个文种。函:作为公务文件又称为公函,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3、事务文件概念、种类?计划;总结;简报;工作要点;汇报提纲。概念:是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日常事务,用来沟通信息,安排计划,总结经验,调查研究问题,指导工作的一类公文。计划:对未来一个时期内工作、学习、生产提出预想的目标,并制定出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措施的书面材料。性质分:综合计划和专业计划;内容分:生产工作学习计划;范围分:个人单位地区时间分:长远年度季度月计划总结:对前段时间工作、学习、生产进行检查问题,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而形成的一种文字材料。分专题和综合总结简报:各机关、单位简要报道工作情况、交流重要信息的常用事务性文件。分工作情况业务会议典型经验简报等。工作要点: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提出指导原则和总的要求的一种局面表达形式。汇报提纲:是上级领导机关检查工作时,下级机关为汇报工作而写出的纲要。4、行文规范应遵守的原则?①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行文。②除非确有必要,一般不越级行文,以免打乱正常的领导关系。③行文要注意隶属关系。④行文应分清主送与抄送机关。⑤两个以上的机关单位联合行文,其行文的机关应当是同级机关。5、公文格式?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6、文书处理概念、要求、内容?概念: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要求:实事求是,精简高效安全保密内容:收文处理发文处理文书处理。7、收文处理的主要工作程序?签收登记审核分送传阅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注办归档。8、发文处理的主要工作程序?拟稿核稿签发编号缮shan印校对用印登记颁发9、立卷的概念,立卷特征?概念:文书处理部门或人员将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根据文件之间固有的联系及形成的规律,组成案卷的过程。立卷特征:就是在立卷过程中,按文件的基本特征确定文件分类和组卷的原则和依据。即按文件特征分类和组卷。主要有几类:问题特征立卷;作者特征立卷;名称(文种)特征立卷;时间;地区;通讯者;其他10、立卷环节的选择?一个单位的文件材料由谁来立卷。我国主要有文书处理部门(人员)立卷和文书处理部门和单位档案室结合立卷两种。11、立卷类目的概念、结构和内容?概念:机关文件处理部门根据机关工作活动和文件材料形成的规律进行预测,对新年度可能形成的文件材料按照立卷的要求和方法,预先拟制(修订)新年度归档文件的类目表。又称案卷类目、立卷条款、立卷计划。结构:类号类目名称条款号条款名称保管期限备注等。12、卷内文件的排列与编目的主要工作程序?排列卷内文件-编写(件)号-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填写卷内备考表-拟写案卷题名-填写案卷封面装订案卷13、组件的概念与意义?概念: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意义:有利于提高和控制档案的质量;有利于降低资源耗费的同时提高归档文件整理的效率;便于深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更适应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14、组件的方法步骤?装订: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装订材料,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固定在一起。分类:按一定的标准,将文件分成若干层次的类别,以构成有机体系的过程。排列: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根据方法确定归档文件先后次序的过程。编号:将归档文件在全宗中的位置标识为符号,并以归档章的形式在归档文件上注册。编目:编制归档文件目录。15、归档概念与归档范围?概念:指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经系统整理移交档案室(馆)保存的过程。归档范围: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机关工作、国家建设和历史研究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②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在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权益等方面具有凭证价值的文件材料。③本机需要执行的上级机关、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报送的重要文件材料。④其他本级机关具有重要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第二章档案管理1、档案管理概念?档案管理是指以档案为管理对象开展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统计、编研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环节。2、档案收集的内容和要求?内容:档案室接收本单位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档案馆接收现行机关具有长远保存令人价值的档案;档案馆接收撤销机关的全部档案;档案馆征集散存于社会上的档案;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交换档案。要求:科学组织;信息完整;结构优化;标准控制。3、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期限与方法?接收期限:属于中央级和省级、市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接收方法:逐年接收;定期接收(3-5年)。4、档案的整理的概念与类型?概念: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对档案实体进行系统分类、组合、排列、编号和编目,有使之有序化的过程。类型:系统排列和编目;局部调整;全过程整理。5、档案整理的内容和步骤?内容:系统化和编目。档案整理工作的主要步骤:区分全宗;全宗内档案的分类;立卷(组件);案卷(件)的排列;档号的编制;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的编制;6、档案整理的原则?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整理基础;便于档案的管理有利用。7、全宗的概念及含义?概念:指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整体。含义:一个整体;在一定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以一定的社会单位为基础而构成的。8、立档单位构成要件?①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对外行文;②是一个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独立编制预算;③设有管理人事的机构或人员,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9、立档单位职能发生根本变化的全宗处理情况?①新设立的一个机关。如符合立档单位构成要件的,就构成一个新的全宗。②撤销一个独立的机关。全宗自然终止。③立档单位分立。分立前构成一个全宗,分立后各自构成不同的全宗。④内设机构独立或并入。原档案为原立档单位全宗的一部分,不得分散,独立后形成的档案构成新的全宗。⑤几个立档单位合并或兼并。10、全宗的补充形式?①联合全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立档单位形成的互有联系不易区分全宗而作为一个全宗对待的档案整体。②汇集全宗:由于若干个文件数量很少且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联系的小全宗组成的作为一个全宗对待的档案事件。③档案汇集:将全宗不明的、零散的档案,按照一定的方法组织起来的档案集合体。11、全宗内档案的分类的基本要求、方法?全宗类档案的分类:就是把立档单位所形成的档案,按其来源、时间、内容和形成的异同,分成若干层次和类别,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基本要求:客观性;逻辑性;可操作性;分类方法:①年度分类法:根据档案形成的不同年度将全宗内档案分成不同的类别的方法。②组织机构分类法:根据文书处理阶段形成和处理文件的承办单位进行分类,即按立档单位内部组织机构将全宗内档案分成不同的类别。③问题分类法:按照文件内容所说明的问题将全宗内档案分成不同的类别。④门类分类法:按照全宗内档案的性质特点和载体形式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⑤职能分类法:是问题分类法的一种。按照档案内容所涉及的职能分工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实际操作往往采用两种以上的分类方法:如:年度-组织机构分类法;组织机构-年度分类法;年度-问题分类法;问题-年度分类法。12、档号的编制原则和结构?在整理和管理档案过程中,以字符形式赋予档案实体的用于固定和反映档案排列顺序的一组代码。原则:唯一性;合理性;稳定性;扩充性;简单性。档号的结构大致有三种:①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页(张)号。②全宗号-类别号-案卷号-件、页(张)号。③类别号-项目号-案卷号-件、页(张)号13、档案鉴定的内容?价值鉴定:归档鉴定:是否属于归档范围;保管期限鉴定;到期鉴定。真伪鉴定。14、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全面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15、档案价值鉴定的标准?①自身属性标准:指以档案自身所拥有的主要属性作为价值鉴定的标准,包括职能标准、来源标准、内容标准、形式标准。职能标准:立档单位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来决定档案的价值。来源标准:要突出档案形成者在档案鉴定中的地位,即以我为主的标准。内容标准:是决定档案价值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形式特征标准:是参考因素。②社会需求标准:③相对价值标准:指被鉴定的档案与其他档案和保管费用之间相比较而存在的价值。16、档案保管期限表概念、类型、期限?概念:就是用表册形式列举档案的来源、内容和形式,并指明其保管期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是鉴定档案保存价值和确定保管期限的依据和标准。类型:通用型;专门型;同系统机关型;同类型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期限:永久和定期。定期分10年和30年。17、档案库房温、湿度标准范围?温度:14℃-24℃;湿度:45%-60%。18、库房的八防。防火;防水;防光;防潮;防霉;防虫;防尘;防盗。19、全宗卷概念、编制原则、内容?概念:档案馆(室)在管理某一全宗过程中形成的,有能够说明该全宗历史情况的有关文件材料所组成的专门案卷。编制原则:以全宗为单位编制全宗卷;全宗卷的各种材料准确、齐全、规范;注意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容:档案收集方面的材料;整理方面的材料;鉴定方面的材料;管理方面的材料;统计方面的材料;利用方面的材料;档案管理新技术应用方面的材料。20、档案检索的概念、内容?概念:档案检索就是档案存储和查找信息的过程。档案的存储:将档案中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标识出来,加以编排,形成检索工具或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工作。档案的查找:指利用检索工具或档案信息数据库实际查获所需档案的工作。档案存储阶段的主要内容:著录标引和组织检索工具。档案查找阶段的主要内容:确定查找内容和转换成检查标识。21、档案检索效率概念、指标?概念:通过检索满足利用者利用需求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程度。指标:查全率;查准率22、档案著录?对档案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23、档案标引概念、分类?概念:对档案内容进行主题分析,赋予检索标识的过程。分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两种。24、档案检索工具的概念、种类?概念:指用于存储、查找和报道档案信息的系统化文字描述工具,是目录、索引和指南等的统称。分类:按体例分:目录索引指南按功能分:馆藏性检索工具查找性检索工具介绍性检索工具按载体分:卡片式书本式缩微式机读式检索工具。25、常用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案卷文件目录:以全宗为单位将案卷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相结合按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档案目录。分类目录:依据分类表按照分类标识以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档案目录。上下填写-卡片排列-设置导卡。主题目录:依据主题词表按照主题词标识以一定次序编排而的一种档案目录。专题目录:按照特定专题以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档案目录。人名目录;全宗指南档案馆指南26、档案统计概念、内容和要求?概念:对反映和说明档案及档案工作现象的数量特征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统计的内容:档案的基本登记和综合统计两部分。从统计的程序:档案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从统计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分:综合性统计和临时性统计。从统计的对象分:档案实体及其管理状况的统计;档案事业的组织与管理状况的统计。档案统计的四个层次:全国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专业系统档案工作情况统计;地方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档案馆、档案室档案工作情况统计。档案统计的基本要求:准确;科学;时效。27、档案登记概念?指登录档案和档案管理有关的数据的过程。分档案数量与状况登记和档案利用登记两方面。28、档案统计的步骤与方法?①统计设计。明确统计调查目的和指标;确定统计调查的对象和观察单位;统计调查析方法、方式;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设计。②统计调查。基本方法:统计表报和专门调查。③档案统计整理。基本方法: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又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④档案统计分析。主要方法:对比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综合分析。29、科技档案的概念、特点?概念: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特点:专业成套现实效益30、科技档案的种类?按产生领域分:基本建设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产品档案设备仪器档案等。按行业分:工业农业国防测绘气象地震科技档案等。按记录形式和载体形式分:文字图样图表计算声像科技档案电子样品实物档案等。31、科技文件的管理措施?三纳入规定;档案部门参加项目验收制度;四同步管理;设备开箱验收制度;竣工图纸的编制规范。32、科技文件的组卷要求、方法?要求:内容准确;案卷内科技文件齐全、完整、签章手续完备;载体和书写材料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组卷方法:按部件结构阶段专业其他33、科技档案的分类概念与方法?概念:根据科技档案的内容性质与形成特点,把一定范围内的科技档案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层次,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和平行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科技档案实体管理体系。方法:工程项目分类法型号分类法课题分类法专业分类法地域分类法时间分类法。实际应用:、基本建设:性质-工程项目分类法流域-工程项目分类法产品档案:性质-型号分类法系列-型号分类法年度-型号分类法设备档案:性质-型号分类工序-型号分类法科研档案:学科-课题分类法专业-课题分类法34、科技档案号的结构与编写方法?分两种代号型混合型例:CW1200-001C表示产品档案类目号W1200表示产品型号001表示案卷顺序号SX580-001S表示设备档案类目号X580表示型号001表示案卷顺序号35、会计档案概念、归档范围?概念: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在会计核算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归档范围: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其他会计核算资料。保管期限分永久和定期。定期分3、5、10、15、25年五类。36、特殊载体档案概念?除纸质以外的其他载体形式的档案。主要:照片磁性载体档案印章档案等。37、印章档号格式?印章档案代号-保管期限代号-分类号-印章枚号。例:YZ-YJ-2.1.3-1YZ表示印章档案代号YJ表示保管期限代号(永久)2.1.3表示分类号1表示印章枚号第三章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档案信息资源?指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取的可利用的档案信息,包括原件和各种档案信息开发的成果。(目录,文献汇编,参考资料等)2、档案信息资源包含的含义?①开发利用的主体是档案工作者。②开发利用的对象是档案馆(室)藏资料。③开发利用的客体是本单位或社会上档案信息利用者。④开发利用必须借助于天下一定的工具和手段。⑤开发利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3、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服务-开发-法制-效益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①不断充实档案信息服务的内容。②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利用服务。③构建政府内部档案信息共享平台。④加强档案利用场所和设施建设。⑤推进档案信息产品专题开发和加工。⑥加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⑦重视档案信息增值服务工作。⑧促进档案信息服务业的形成。5、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按开发利用工作的对象分:①提供档案原件。②提供档案副本或复制品。③提供档案信息加工品。按开发利用工作的渠道分:①档案信息查阅服务。②政府公开信息查阅服务。③网络利用。④档案资料编研出版。⑤档案展览和社会宣传教育。6、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基本方法?借阅-开放-公布-展览-编研7、档案编研的概念和内容?概念:指档案工作人员围绕一定主题,主动把具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档案信息进行集中、研究、编辑、加工,使之成为更适合用户利用的形式。主要内容:①汇编档案文集,编纂和公布档案史料。②编写评价和介绍档案材料的工具书。③编写出版档案参考材料。④参与编史修志和撰写专著。8、档案编研的特点?研究性-思想性-政策性9、网络编研的概念、优点?档案部门依托信息网络先进的存贮、检索、传输技术和网络编辑技术,借助计算机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功能,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并将档案编研成果通过网络以电子文献的形式提供给利用者的一项档案编研工作。优点:①借助于计算机提供的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档案编研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和加工水平。②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编研成果的表现形式。③借助于网络传播媒介,可以提高档案编研成果传播的广泛性和时效性,更好地发挥其服务作用。10、网络编研选题的依据和角度?依据:社会需要-档案文献基础-编辑力量。角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组织机构活动-会议活动-某一重要文种-某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容。11、档案编研的选材标准?真实;典型;新颖;适用;完整12、档案编研材料的加工原则、方法、内容?原则:存真;求实;慎改;标注;规范。方法:原文转录;格式加工;点校加工;拟制或修改标题13、分类编排的几种常见体例?时间;问题;责任者;文种;地区;题目发展的历史阶段性。14、分类编排原则?①最大限度的体现档案文献之间的最主要、或最基本的联系。②要遵守分类的逻辑原则。③编排档案文献还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性的原则。15、常用档案编研材料的类型?①档案文献汇编。主要有法律文件汇编;重要文件汇编;发文汇编;会议文件汇编;专题文件汇编。②档案参考资料。主要有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简要记述一定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组织沿革:指系统记述一个机构(地区、行业)体制、职能等基本状况变迁过程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专题概要:简要记述某一特定的社会事物或自然现象产生、发展、变化情况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会议简介:基础数字汇集:以数量特征反映一个地区(机构、行业)基本情况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年鉴:按年编印的反映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或某一方面一年内发展变化情况的一种参考工具书。16、档案网站的概念和功能?概念:基于互联网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并提供有关档案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功能:服务;宣传;网上办事功能;交流功能。17、档案网站建设的原则?科学定位;专业特色;视觉美化;方便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