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省直军队文职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选择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为积极应对北京奥运会恐怖威胁,我从2008年6月11日开始在北京举行代号为"___________"的处置奥运会期间恐怖袭击事件检验性演习。此次系列演习分别为处置化学爆炸袭击、劫持运动员班车等科目,由军队文职招聘考试、武警、军队、卫生、环保、气象、交通等多个部门协同参与,演习于一周内完成。 A.奥运5号B.长城5号C.闪电5号D.和平5号 2.我今年取消了五一黄金假期,但近年来形成的“假日经济”方兴未艾,“假日消费”给商家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说明。 A.生产决定消费B.消费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D.我人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年1月18日《新华日报》: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成立以来我农村继实行土地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
减轻农民负担B.加快改革的步伐C.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D.保证农业税的稳定增长 4.据统计:北京已有大型百货商场70多家,并且还在兴建一批大型百货商场,位置密集,品种重复,而外的一个大都市,大型百货商场也只有20多家左右,我的情况反映出() A.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B.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C.优胜劣汰必定导致无政府状态D.是我市场经济发达的表现 5.的根本属性是() A.阶级性B.先进性C.社会性D.开放性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坚持党的先进性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A.
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守法 8.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启示我们()。 A.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人才的开发 B.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C.劳动者要把增强道德意识放在首位 D.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开展科技创新 9.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 B.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C.保障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D.组织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社会过渡的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15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它()。 A.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正确地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C.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正确地回答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和社会发展规律基本一致的B.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C.按人们的需要和好恶进行的D.按领袖的意志实现的 3.我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其优势和功能,这是因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专政的性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我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 A.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B.接受实践的检验 C.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D.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军 B.我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C.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内容有()。
公有制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市场经济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之分。下列属于特别行政法的有()。 A.《中华人民共和行政处罚法》B.《中华人民共和行政复议法》 C.《中华人民共和食品卫生法》D.《中华人民共和高等教育法》 8.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A.统一B.开放C.竞争D.有序 9.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D.注重协调性 10.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A.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B.
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D.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11.动笔撰写公文前要选好文种,选择文种的依据有()。 A政策法规依据B工作关系依据 C职权范围依据D行文目的依据 12.公文结尾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主要有()。 A专用术语垫后 B介绍制发公文的内容及背景 C强调重申式 D交待施行时间或处罚措施 13.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 C.文化职能D.社会职能 14.机构编制管理的任务包括()。 A.政治管理B.职能管理 C.机构管理D.人员编制管理 15.下列说法符合工作报告写作要求的是()。 A.适宜采用概括叙述的表达方式,避免描述事情的细枝末节或罗列数字 B.
报告内容应有新意 D.点面结合,实事求是 三、资料理解题(不定项选择题)(20分) (一)下面是一篇请示的正文部分,阅读后回答问题
2018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备考中言语客观化问题
2018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备考中言语客观化问题。有志投身于为人民服务事业的年轻人现在多已在紧张的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备考中了,备考中最难的是数量关系,最犹豫的莫过于言语理解。首先必须先了解言语考查与日常言语的区别,理解言语客观化就是重中之重。 一、言语客观化的背景 言语本身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描述主义甚至认为语言的使用应该仅考虑是否能够表达明确的内涵和意图,这和生活中的言语较为类似以沟通为目的。但作为军队文职考试考试岗位能力考查的一个部分,其本身的存在是一个单项选择题,也即是客观题,自然具有了可客观化的属性。 二、言语客观化的内涵 言语客观化实际是指在言语考查过程中所定义的一套标准化评价机制,能够在语句确定的情况下判断最优选项应满足的条件。
(一)材料理解 对题目所给材料的理解决定了判断依据,文字是客观的,表达是主观的,理解自然也会因人而异。但作为单项选择题,言语在选择上是客观的,所以在理解上就只能趋向于客观,而所有的言语理解题在理解过程中的客观就体现为一点:忠于原文。只有忠于原文,才能找到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选项,才能真正满足问法的要求。 (二)选项适用 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前提下,选择选项成为主要工作,正确的选项必然是适用的选项,而适用的标准则决定了选择时考虑的角度,而这一点需要考虑命题人的设置角度,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比如逻辑填空在词语意思和用法上的考虑,而片段阅读则要考虑主题和表述上的细微区别。 (三)优先级考虑 虽然选项适用的规则能够给予考生在选择上一些帮助,但总有一些题目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或是考生在积累上的不足,在选择上会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只有参考优先级考虑,才能避免在选择上过多的浪费时间,保证时间不会无谓的被浪费。
军队文职综合知识指导: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主张客观实存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军队文职综合知识指导: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联系是非本质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不能称之为规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定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也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而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 一方面,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但是,它并不排斥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利用。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