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第三讲 文学与文学活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219:30:46第三讲文学与文学活动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活动的特性;2.理解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3.了解文学活动的构成。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当我们说文学一词的时候,这个词究竟指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是文学?首先,你可能会说:文学就是指诗歌、小说、散文等语言艺术作品,例如《女神》、《红楼梦》、《野草》。你说得当然有道理,但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文学难道就只是由这些语言作品组成?这些语言作品难道就不反映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其次,你会修正说: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也是文学的组成部分。这就对了,但还不完整。人们会问:那么写出这些反映生活世界的语言作品的作者,算不算文学呢?难道他们不属于文学吗?所以你的答案仍然不完善。再次,你会说:文学还应包括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过程。你确实说对了。作家的创作活动当然应当成为文学的一部分。但这个回答也有漏洞:读者算不算文学呢?没有读者怎么叫文学?最后,你提出:读者也是文学的一个环节,正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确证了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的创作活动。看来,这样一个问答过程至少已经告诉我们,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本节回答如下问题:文学活动包含了哪些主要环节?以往中外文学理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应当采取怎样合理的文学活动观念?一、世界文学作品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再现人类生活世界,从而总要涉及人对世界的反映问题。所以,在东西方文学观念中,文学活动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向受到高度重视。从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角度看待文学活动,是东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共同的重要传统。为了具体地理解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不妨来看宋代诗人雷震的诗《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首诗描摹了诗人所见的乡村田园景色。青草满池,绿水满塘,远山含着落日,仿佛还浸染了带寒意的水波。一位牧童放牧归来,快活地横骑在牛背上,一支短笛信口吹着无腔无调的小调。诗中有如画的田园风光,有通俗感人的民间小调。诗里有几处地方用字精妙:第一,首句连用两个满字突出了雨过天晴自然的勃勃生机;第二,山衔落日的衔字是拟人化手法,很形象;第三,浸寒漪的浸字似乎使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一丝寒意;第四,一个横字用得尤其准确、传神,如一支生花妙笔活画出牧童的活泼神态;第五,无腔信口吹,刻画出民间小调的乡村情趣。这首诗的妙处正在于以诗歌形式对生活世界作了生动的再现。如果按古希腊摹仿说,它成功地再现了生活情状;而按中国观物取象说,它是诗人观照生活事物而从中提取形象的结果。这个例子表明,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无法离开对于生活世界的反映的。同时,真正有价值的诗歌作品总是善于以恰当、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去反映生活世界。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有一定的合理方面;但是,这一点并不能代替对文学作整体和全面的理解。问: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它内部存在哪两种对立观念?答: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问:中国古代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在作品与世界关系问题上的何种立场?答:观物取象表明,中国人虽然没有古希腊那种摹仿说,但也认识到,文艺的起源是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的。二、作者文学作品总是由特定的人即作者来完成的,作者在写作时总会表达他个人的感受,也总是想唤起读者的相同感受,因此,文学作品也可以视为作者的表现活动的产物。与雷震的《村晚》着力反映外部现实而仅仅含蓄地表情不同,陶渊明的《饮酒》同样写田园生活,却借助田园生活描绘而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活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以忘言。诗人写自己在滚滚红尘中安然过隐居生活的情形,以具体情境描写说明一个道理:你问我为什么能在尘俗安静地享受隐逸生活,关键是只要你的隐逸之心远远离开尘俗,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所在之地不偏而自偏了。你瞧我在东篱下采菊花,与南山(庐山)悠然神交。近黄昏时山气愈佳,还有飞鸟低回而不舍离去呢。诗人最后告诉人们:这样的隐逸生活本身就包蕴着生活的真意,那是无法以言语表述的。全诗一边写景叙事、一边表情达意,在田园生活情境中明确地表现了作者的体验。现在来看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1938):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这受损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三个这句显示出它执著地歌唱的对象: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而和句则是一个微妙的转折,引出了歌唱的另一个对象: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它显然是要歌唱自然的激怒的反抗和温柔的期冀。它的执著的坚定突出表现在,即便自己死了,也要让自己珍贵的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它来自自然,终究要回归自然,因为它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结尾两行,更是明确地宣告了我对自然的深沉的爱,从而把我对土地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看,这首诗典范地体现了作品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活动的观点。问:注重表现是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答:是。具体说来,强调文学是作者的表现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这典范地体现在早先秦就形成的诗言志说中。诗言志说认为,诗歌是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表现。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这种作者表现观往往是与观物取象所代表的反映世界的观念和谐共存的。问:表现说与摹仿说相比有哪些突出区别?答:有三方面突出区别:一是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表现说不是突出被摹仿的世界的决定作用,而是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二是在文学批评问题上,更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创造作用;三是在文学创作问题上,不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规律的遵循,而是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三、作品文学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它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情感的表现,但这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形式上体现出语词重复的特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任幕僚期间寄给长安友人的。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涨满秋池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这里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句内期字重复运用,第二、四句重复出现巴山夜雨。这样的重复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一,期字两次重复,渲染出归期对于对话双方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愈是重要却又愈是难期,那带给人的抱憾、惆怅与期冀就愈加深重了。不妨对照今人齐秦那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大约在冬季》: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重复地运用何时、此时和何时,同样渲染出归期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可见语词重复在这里格外突出了彼此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但又避免了直露,而是显出了含蓄。第二,巴山夜雨两次重复。第一次出现是起到环顾左右而言它的作用,含蓄地传达自己此时对于友人的深厚思念。绵绵不绝的巴山秋夜之雨,含蓄地隐喻对友人的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令人叫绝。第二次出现则是以含蓄的方式指代上次的巴山夜雨中的思念,既在表意上起到委婉而含蓄的作用,又在声音上产生回环、复沓的效果,更喻示了思念的深长不绝。可见,这首诗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语言组织,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所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它,意义和价值就无从谈起了。形式在文学中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是,不应把它同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的表现割裂开来,更不应强调到极端地步。问:作品的形式在文学中有什么作用?答:首先,文学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它要再现世界和要表现作者情感,但这种再现和表现都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没有具体可感的形式,这种再现和表现就是一句空话。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在文学中就具有了基本地位或作用。其次,由于形式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或作用,文学尽管无法做到一丝不改地再现世界或表现情感,但却可以尽力超越事物的表面形态,而揭示更具有普遍性的和更深层的意蕴。这就使得作品形式的创造性具有了合法性。问:在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俄国形式主义提出了什么见解?答:作品与形式的关系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突出问题。它标举文学性或陌生化,极端地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作品对世界的再现,或对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应是作品的语言形式本身。四、读者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芙蓉山中遇到风雪,不得已投宿在一个贫苦的人家。日暮、山远、天寒、屋贫、柴门、狗叫、风雪、归人,语词简练而形象地共同组成一幅山村风雪图。这里的问题在于,这首诗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日暮的暮色究竟怎样?天寒寒到什么程度?是春寒、秋寒还是冬寒?白屋是指没有漆的木墙还是漆成白色的木墙?柴门到底有多高、多大?多少只狗在叫?叫声是单一的还是此起彼伏的?那风有多大、雪有多大?最后,这位夜归人的年纪、相貌、神态等究竟如何?都是不确定的,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由这种想象去填空。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只能从自己的具体年龄、经历、性格、趣味等出发去理解了。而如果读者的具体年龄、经历、性格、趣味等不同,则他的阅读就会呈现出独特性,从而也就决定了作品感受的独特性了。问: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何处?问:阅读究竟是被动的接受还是能动的创造?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同时看到两方面情形:一方面,阅读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及被描写的世界的过程,从而带有有条件地接受的特点;但另一方面,阅读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和联想而使被描写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带有能动的再创造特点。因此,读者阅读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有机整体,在这里是说,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问:在文学活动问题上,为什么需要一种整体眼光?答:这主要是因为,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从而需要运用整体眼光去观照。同时,在这种整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常常处在复杂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之中,也只有运用整体眼光,才可能真正揭示这种发展与变化的规律。问: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作用?答: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在人类生活活动中,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特殊性。本节主要阐明文学活动的性质。一、人类生活的性质要了解文学这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需要首先明白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这一认识在发生学和认识论两层面都具有意义。第一,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第二,从认识论层面看,人既是一定的生活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那就应当从生活活动出发认识人的特性,看到人类生活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品格。由于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特性只有从实际的生活活动中去理解,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引申出理解文学活动的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只有从实际的生活活动出发去认识人类,把文学置放在人类生活活动过程之中,才可能对文学的特性作出科学的说明。---------------------------------------------------------------------问:人类活动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何处?答:人类活动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它尽管也要适应环境和自然,但更重要的是出于自觉意识和目的,以生产活动为基本手段,力求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发展需要。问:什么是人类生活活动?答: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类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表现在: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产生的前提。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理解:第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建立起诗意情感关系。人类通过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生活活动,对自然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人化的自然;同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自身,使自身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这样,人类同对象不仅可以发生功利或道德关系,而且可以建立和保持一种自由的诗意情感关系。而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自由的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这正有力地展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李白《独坐敬亭山》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不厌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看不厌自己,自己同自然亲密地融合在一起了。我是敬亭山的情感倾诉对象,它的知音;而敬亭山也是我的情感倾诉对象,我的知音。李白《送友人》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在游子的眼里,那在天空缓缓飘浮的云彩似乎是友人未来的天涯羁旅生活的写照,而闪耀着余辉的落日就好像是自己的依依惜别深情的表达。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等在李白眼里都具有了情感意味,染上了李白的离情别意。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第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类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活动,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而文学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种,就不是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完全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李商隐《乐游园》:向晚夜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傍晚时分心情不快,便驾车登上乐游原高地遣闷。显然,他的驱车登古原的行动是合目的的,这目的就是排遣心中的不适。他看见夕阳正要落山,赞赏其无比美丽动人,但又不得不感叹它毕竟已时近黄昏,终将消逝。这一感受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和确认,是合规律性的。而李商隐的这首诗正表达了他的一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体验,显示了人类生活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及其高度统一。第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类生活活动由于人类主体的能动参与,在使对象被改变以符合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对象中呈现并灌注了人的本质力量。当人类在生活活动中通过观照对象而返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时,对象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正是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审美的诗意世界,在其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前面所举陶渊明、李白和李商隐等的诗,正是通过创造一个个诗意的情感世界而确证了诗人们各自的人的本质力量。以上三方面表明,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审美特性得以产生的前提。问:怎样理解人类生活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答:合目的性是指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要合乎或遵循一定的规律。人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问:怎样理解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答:人类生活活动由于人类主体的能动参与,在使对象被改变以符合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对象中呈现并灌注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样,人类生活活动就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这实际上正是审美与文艺活动产生的基础。当人类在生活活动中通过观照对象而返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时,对象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正是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审美的诗意世界,在其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由于如此,人类的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要了解文学活动在人类生活活动中的位置,需要先了解人类生活活动的基本构成。人类生活活动由两大基本层次构成:一是物质实践活动,这是直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饮食和繁衍等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二是精神活动,这是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基础上、并应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人类生活活动中,文学活动正属于其精神活动范畴。精神活动本身也有着大体四类形态:理论性精神活动、宗教性精神活动、伦理性精神活动、及审美性精神活动。而文学正是一种审美性精神活动。问:试简述物质实践活动的含义。答: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饮食和繁衍等的生产活动,它是人类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问:试简述精神活动的含义。答:精神活动是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基础上、并应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一方面决定于物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反过来能动地影响它。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本节回答如下问题:文学活动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关于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主要有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和游戏发生说三种。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发生的起点是原始巫术仪式;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是从人类的超自然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的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由此看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上述三说诚然各有一定合理处,但总体看是片面的和表面的。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这可以从四方面去考虑: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第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第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样式。早期文学的歌乐舞三位一体形式,正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反映。这可以结合《诗大序》(《毛诗序》)的论述来体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展现了四种表达方式:首先是言之不足。这里的言指的是一般消息性语言,它不足以表达人的内心体验。其次是嗟叹。这种语言已或多或少带有某种情感色彩,但它还是不足以传达人的情感。再次是永歌,这是一种富有节奏和表演色彩的歌唱了,显然属于情感性语言,但还是不足。最后,就有手舞足蹈,这显然是一种集歌乐舞为一体的与原始劳动过程不可分离的综合艺术形式了。问:此前关于文学的发生已有哪些学说?其各自主张如何?答:已有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和游戏说三种。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发生的起点是原始巫术仪式;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是从人类的超自然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的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问:怎样理解劳动是文学活动发生的根本原因?答: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具体地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这可以从四方面去理解: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第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第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样式。人类早期的文艺往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这种形式正同原始劳动过程的有节奏的号子或呼叫、富于舞蹈性的动作等特点直接相联系。具体地说,早期文学的三位一体形式,正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反映。二、文学活动的发展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特殊性: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只是最终的制衡力量,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挥作用。这样的结果在于,文学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或快或慢,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正体现出马克思所谓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有关文学发展的见解很多,主要有三类:第一,从社会或世界状况看待文学的发展,如中国《乐记》、德国黑格尔;第二,从文学内部因素演化看待文学的发展,如加拿大批评家弗莱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如循环,而整部文学史可以视为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这四种基本原型的不断循环史;第三,从文学固有因素的组合看待文学的发展,如俄国形式主义者普洛普和法国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都认为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才引起了文学形态的变化。这里可以就弗莱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多讲一点。按照弗莱的看法,文学的变化是与自然界昼夜转化、四季更替相似的。黎明、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对应为喜剧;日午、夏天,热烈欢快,对应为传奇;日落、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对应为悲剧;黑暗、冬天,万物凋零、衰败,对应为讽刺文学。下面结合两首杜甫诗分别理解文学的喜剧气氛和悲剧气氛。首先来看《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里描绘了一幅春天景象,显然充满了喜剧性。按弗莱的观点,喜剧往往同人的社群交往有关,少不了团叙、座谈、友谊或爱情,还有驯良的动物相伴,植物世界则是花园,矿物世界是城镇、建筑物或庙宇,而流体世界则是河流。这里有诗人新建的家居建筑――草堂;河流是环绕于草堂的春水;驯良的动物是群鸥;没有描写花园,但却提及花径;社群交往方面表现为来了客人,两人对饮畅叙。诗人久历战乱后始得安定的喜悦心情尽情地展现出来。其次来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则呈现出一幅悲秋景致,笼罩着悲剧气氛。没有令人温馨愉快的日常社群交往,只有孤独;驯良的动物不见了,但见猿猴悲鸣;风急天高、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烘托出日暮、落寞气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则包含了丰富的意味。万里悲秋常作客有着至少五层意义:第一层,作客在外,过与亲人离别的日子,当然让人惆怅;第二层,不仅作客,而且是常作客,时间的增加实际上等于是强化了离愁别绪;第三层,在秋天常作客,自然使人充分地领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剧氛围;第四层,这秋天不是一般的秋天而是悲秋,所以又加强了悲伤情怀;第五层,这地点离家万里之遥,空间距离的遥远更突出了悲剧性。与此对应,百年多病独登台也含有至少五层意义:第一层,登台往往令人伤怀。古人有自古高台多悲风之句。第二层,独登台,在孤独中登台则更添悲凉气氛;第三层,病中登台,哪能有好兴致?第四层,不仅病,而且还多病,以此多愁多病身去登台,怎能获得愉快和享受?第五层,诗人自叹百年(指年已过半百),垂垂老矣,凌云壮志付诸流水,悲苦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弗莱的观点是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可以说,这三类见解都各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它们由于忽略人类的生产劳动这一根本原因,因而都无法真正说明文学的发展。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才是推动文学发展的终极的或根本的原因。这一结论不宜作机械的或武断的理解,而需要予以合理的阐明。其一,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虽然存在,应当予以重视,但是,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文学发展的水平最终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如果没有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文学的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文学的发展水平总是在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曲线上摆动的,虽有时呈不平衡态势,但总是大致平衡的。其二,经济活动诚然是支配文学的终极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和直接的因素,因而需要关注其他因素如上层建筑中的政治、道德、哲学和宗教等对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和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看待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呢?结论应当是:首先,在终极意义上说,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其次,在直接意义上说,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最后,在综合意义上说,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但在这种合力中起终极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问: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表现在何处?答: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问:如何看待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答:首先,在终极意义上说,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其次,在直接意义上说,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最后,在综合意义上说,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但在这种合力中起终极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摘要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文学活动的性质要到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中去寻找,因为文学活动正是人类生活活动之一种。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正是通过这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自由活动,人类得以把自己同动物区分开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这种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建立诗意情感关系,形成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是文学活动产生的前提。在人类生活活动中,文学活动属于一种审美性精神活动。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根本上取决于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但在文学发展问题上应当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作合理阐明:其一,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虽然应予重视,但从根本上说,文学发展最终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其二,经济活动诚然是支配文学的终极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和直接的因素,因而需要关注其他因素如上层建筑中的政治、道德、哲学和宗教等对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和直接的影响。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三点上理解:在终极意义上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在直接意义上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在综合意义上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文学-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419:24:48、文学1、楚辞、散文、汉赋、乐府诗勃兴,集中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2、战国时期文学主要成就是楚辞和诸子散文。新体诗楚辞。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者。3、战国时期散文分为两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的发展历史著作《左传》和《战国策》,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字简炼,场面描写具体,注意刻划人物形象,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故事性。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的发展4、汉代散文多纵论时政,代表性的作者和名篇有: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陈政事疏》;晁错的《贤良对策》、《言兵事疏》、《论贵粟疏》;刘向的《说苑》等。5、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曾经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在文学史上有所谓汉赋专称。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的发展汉赋在汉武帝之前流行骚体赋,其后流行散体赋,前者内容多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较有成就和代表的作家是贾谊、枚乘。散体赋把汉赋推向全盛,著名赋家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等,尤以司马相如最负盛名,其代表作是《子虚赋》、《上林赋》等。6、汉代乐府民歌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比《诗经》的叙事性更强。例如《病妇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行》、《山采蘼芜》、《陌上桑》等,都以精练传神的笔墨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事件或场面。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的发展三艺术青铜工艺经历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高峰;绘画由于毛笔的使用使作品更加细腻。长沙城东子弹库的楚墓中出土男子御龙舟帛画;帛画也是汉代绘画中的珍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画;壁画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秦汉艺术成就。咸阳秦宫殿遗址壁画、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等;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兵马俑;战国编钟:湖北随县出土曾国君主墓。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的发展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语言艺术的特点-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1720:35:25语言艺术的特点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本质在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1、艺术分类的原则①根据艺术形象的客观呈现形态,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舞蹈等)、空间艺术(建筑等)、时空艺术(电视电影等);②根据对艺术形象的主观感受,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想象艺术等;③根据塑造形象的方式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将艺术氛围造型艺术、表演、综合、和语言艺术。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①形象的间接性(想象性):文学是以语言来塑造形象,但字词本身是符号而不是形象,言语本身也并不是故事。文学的形象性、故事性等都隐含在词语符号之中,我们必须破译、领会文字符号的含义,敲破语言的外壳,才能在头脑中唤起形象;语言形象中有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填充,为读者提供进行想象和自由创造的空间②析情性:指对人类情感形态的动态过程的明晰精微的解析性表现。文学可以把人类的情感清晰、深刻、精微、动态的呈现出来。③多方面、全信息的展现社会生活: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形象呈现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最大的表现自由。它可以从多方面,用多种方式描绘广阔而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的生活画卷,展开多彩曲折的人生和心路历程,甚至能揭示隐秘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六、文学语言的革新(一)、现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①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指追溯同一种语言历史上的发生发展;共时指②语言和言语③词的构成:i、能指和所指索绪尔认为一个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能指指语言符号形音部分;所指指语言符号的意义部分。例如:发出树这个声音和实际存在的树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但是索绪尔说这是一种假象、错觉,事实上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任意的,树可以是shu,也可以是tree可见,词语和事物之间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只有一种为使用该语法的人们所约定俗成的任意的关系。ii、语言意义的产生按照索绪尔的观念,语言的意义产生于差异,整个语言系统就是一个差异系统,所有的语言符号都建立在不同的词、不同的字的基础上。语言不是实体,而是一种价值,一种关系。我们对一个音位的感知是一种以差异为基础的感知,语言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一面肯定一面找差异的过程。从现代哲学的意义上说,语言的意义产生是以不在场的东西来界定在场的东西。索绪尔认为,语言研究的不是词语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是声音与思想的关系。我们的思想也是他同语言一起产生的,只有把混乱的声音区分为有意义的语言时,思想和语言才能同时出现。(二)、现代语言学理论对文艺学(方法)的意义首先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与世界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称的,是任意的;其次,索绪尔认为语言产生于差异,离开差异系统,意义也就无法存在,如此一来,传统语言所倚重的语言的透明性,也就不复存在,语言变成倚重浑浊的载体,意义也就不可能一目了然。意义必须依靠阐释,既然是阐释,就不再存在唯一的意义,而只会是意义的可能性,这样,语言能忠实的传达人的意思的可靠性就不复存在,从这个观点出发,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否能传达作者的意图也就成了问题,预告了作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