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考试岗位能力备考之常识判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古代的科学技术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中古代在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都取得过重要成果。许多技术成就为世界瞩目,特别是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它们不仅大大加速了近代文明在欧洲的兴起,并为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农学水利 我原始农业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1万年以前。谷子种植史大约有6000~8000年,水稻种植约有7000年,小麦栽培约有4000~5000年的历史。农业耕作的长期发展,为古代农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主要科技著作有: (1)《齐民要术》。我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2)《农政全书》。明末科学家和政治家徐光启所著,堪称我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3)《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著,综合性科学巨著,英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科技史上的坐标。 (4)《天工开物》。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关于明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著作。 2.中古代医学 中古代的医学也相当发达,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许多医药学著作早被日本、朝鲜以及一些欧洲译成多种语言,如《黄帝内经》(我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伤寒杂病论》(汉末张仲景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等,都成为世界的共同财富。 3.数学天文 (1)《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系统地总结了先秦至两汉的数学成就。
成书于西汉或更早的时间,是我古代一部重要的天文历算著作。在数学方面,该书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在现存文献中,它是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的著作。 (3)圆周率,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第一个把其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 (4)《甘石星经》。以战时代甘公、石申二人之名撰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二)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这部划时代巨著提出的日心说,最终推翻了统治欧洲中世纪1000多年的地球中心说。英医生威廉哈维发表的《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提出血液循环的理论,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开创者。
与伽利略同时代的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修正了哥白尼的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结论。 近代以来,在数学研究方面,主要成就首先表现在变量数学的研究方面。法数学家费尔马和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解析几何学的建立是数学由常量数学发展到变量数学的标志。继笛卡儿之后,牛顿和德数学家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数学进入了高等数学阶段,这是17世纪数学史上的重大成就。 物理学研究方面,在光、电和热现象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到了19世纪,物理学由起步阶段进人了飞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做好了准备。对光现象的研究,开普勒首先提出了光度学定理。 在化学研究方面,17世纪中叶,英化学家波义耳对一系列新的实验进行总结,为化学元素下了科学的定义,虽然不太严密,却使化学开始从炼金术的影响下解放出来。
1803年,英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学说,在这以前的原子论思想,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哲学上的猜测。恩格斯称道尔顿为真正的近代化学之父。 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近代生物学发展中的两大重要发现。它们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一起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军队文职考试岗位能力备考之判断推理备考策略
(1)熟悉该类题型的出题方式以及基本命题规律,如图形类比推理规律、求同规律等,做到心中有数; (2)以历年真题为基础,进行分类强化训练,开阔视野,总结出该类题型的常见规律; (3)掌握分析方法,开阔思维角度,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二、定义判断 应试者备考定义判断这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熟悉和掌握定义的规则和基本知识,根据下定义的规则对定义进行分解,能快速准确找到所给定义的关键信息; (2)了解定义判断的出题方式,加强针对性训练,训练初期,可以不考虑答题时间,训练准确找到定义的关键信息,然后,在考虑时间的情况下,快速准确找到关键信息,并能根据关键信息快速准确解题; (3)通过训练,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增强答题的熟练程度。
(2)搞清楚常考试题的类型,如对立关系、种属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这些均为常考内容; (3)多练习,多体会,多总结,同时,注意日常知识的积累,类比推理试题需要结合常识,甚至很多情况下,试题本身就是常识。 四、逻辑判断 应试者在备考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明确判断、命题以及推理等概念,明确逻辑判断的命题特点和解题要求; (2)掌握逻辑判断的类型,以及几种主要推理形式的逻辑特点; (3)从提问方式入手研究和理解试题分类及各类试题的答题任务和解题技巧; (4)进行分类针对性训练,在训练中体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