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能力指导:星期日期问题

一、基础知识星期日期问题通常涉及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的问题,因此,学会判定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份非常重要。1、闰年与平年闰年判定口诀: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三千二百年再不闰。即:①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11不是闰年,2012是闰年)②能被400整除但不能被32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00是闰年,2100不是闰年,3200也不是闰年)闰年(2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中任意一个条件平年(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两个条件都不满足2、大月与小月二、基本题型1、已知x年x月x日为星期x,求x年x月x日为星期几?这是星期日期问题中最常见的题型,此类问题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小题型:(1)所求日期与已知日期同月同日不同年解决此类问题,只用记住一句话:每过一年星期数增加1,过闰日再加1.也就是说,每过一年,星期数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1,如果这个时间段包含“2月29日”这一天,则需要再加1(有几个2月29日就加几个1)。例1:2011年6月24日是星期五,求2012年6月24日是星期几?A、星期五B、星期六C、星期日D、星期一例2:2012年6月24日是星期日,求2013年6月24日是星期几?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三D、星期四例3:2003年7月1日是星期二,那么2011年7月1日是星期几?A、星期四B、星期五C、星期六D、星期日①在星期日期问题中,凡是要求星期几,其核心就在于“过7天与不过是一样的”,所以直接划掉天数中7的倍数即可。②当(要求的年份-已知的年份)是4的倍数且月份和日期都不变时,增加的闰日就是相隔年数除以4得到的商。当(要求的年份-已知的年份)除以4除不尽时,先求已知的年份+余数年的星期数,然后再进行前面同样的计算。(2)所求日期与已知日期同年同日不同月解决此类问题,同样只用记住一句话:每过一个月,星期数增加(前月总天数-28)。例4:2011年6月24日是星期五,求2011年10月24日是星期几?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三D、星期四(3)所求日期与已知日期同年同月不同日此类问题非常简单,记住口诀:星期数增加(日期之差除以7所得余数)。例5:2011年6月20日是星期一,求2011年6月30日是星期几?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三D、星期四(4)所求日期与已知日期年/月/日都不同这类题是以上三类题的综合版,解题思想为:先考虑年份,再考虑月份,再考虑日期。例6:2008年8月8日是星期五,求2010年10月10日是星期几?A、星期四B、星期五C、星期六D、星期日2、已知某天(昨天、今天、明天等)之前或之后x天是星期x,求某天(昨天、今天、明天等)之前或之后x天是星期几?这类题型主要考察的是不同日期之间的间隔天数,这个间隔天数是通过之前或之后x天来表述的。解题方法是:画图,将已知星期几的那天作为初始日期,求出所求日期与初始日期的间隔天数,用间隔天数除以7得到余数a,将初始日期的星期数往前(所求日期在初始日期之前的往前推)或往后(所求日期在初始日期之后的往后推)推a天即求出所求日期的星期数。例7:假如“昨天”之后的第15天为星期二,则“明天”之前的第100天为星期几?(上海2005)A、星期日B、星期三C、星期一D、星期二3、某年/月有x个星期x,求该年/月有几个星期x(或者求x年x月x日为星期几)?这类题型相较前面两类,难度有所提升。与前面两类题目不同的是,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初始日期,需要借助生活常识来挖掘隐含条件,确定初始日期,然后才能按照前面的方法解题。例8:某月有四个星期四和五个星期五,请问该月16号星期几?A、星期四B、星期五C、星期六D、星期日三、小结星期日期问题本身并不太难,只要考生掌握其实质:所求星期数=已知星期数+(间隔天数除以7所得余数),结合上述方法,一般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做出正确的答案。对于星期日期问题的难点就在于求间隔天数,而间隔天数的求解过程往往会涉及闰年、平年以及大小月的问题,所以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一定要细心,避免出现不应该犯的错误。对于上述的解题口诀,理解之后再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岗位能力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

岗位能力数量: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军队文职考试中行程问题一直都是热点,几乎每年都会考到,考察的难度也往往是所有运算题型当中最难的一部分。因此行程问题是大部分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题型,但是,任何题目都有技巧,只要摸准了这些题的规律,可以按照相同的思路去解决。那么,我们来看看对于行程问题我们该运用什么样的思路。首先,我们来看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S=VT。这种等号一边是一个量,另一边是两个量乘积的公式,可以称之为比例型公式。这种公式有一个潜在的规律就是,不管题目怎么设置,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总有一个是确定不变的,而另外两个量都是变的,只要找到岗位能力公式当中的不变量,等量关系就找出来了,所以关键是找这个不变的量。一般来说,在这三个量当中,由于往往涉及不同主体,因此速度大多时候是个变量,所以不变量基本上隐藏在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里面,两种情况分别如下。第一,路程作为不变量。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比较好寻找的,我们拿一个之前的考题来举例:公里公里公里公里这是一个相遇问题,在这个题目中,三人速度都有,很明显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在相遇追及问题里,相遇距离就是两地之间的整个全程,不管是甲丙之间还是甲乙之间,都是这一个全程;也就是说,在这个题目中路程是潜在的不变量,变量是速度和时间。那么我们围绕路程这个等量关系列出两个表示路程的式子就可以解决:设甲乙相遇时间是T,那么甲丙相遇时间就是T+1/4,利用相遇公式有(80+70)T=(80+60)(T+1/4)。解得T=3.5,因此整个距离是525。这是关于以路程为不变量的情况。第二,时间作为不变量。这种情况可能更为隐蔽,有的学员很可能意识不到。我们试想,如果速度是变量,时间也是变量的话,那么路程必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题目中如果提到了二人行驶的路程不一样,一般是在告诉大家时间是变量;还有有一种很隐蔽的说法就是“二人同时出发,在某点相遇”,这就是告诉我们二人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完全拿时间做等量关系来列式。在这个题目中,两个人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而且题目中给出“同时出发”“相遇”这样的字眼,所以时间一定是不变量。拿时间作为等量关系,则甲的路程是S+12,乙的路程是S-12,速度分别是48和40,那么用时间相等列式应该表示成:,解得S=132。以上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我们在遇行程问题的时候,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按部就班地找到题目中的不变量,分别用另外两个量表示出来列在等式两边,就可以求出题目的设问。岗位能力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

2014年考试岗位能力指导:真假话问题

考试虽说不是跟省考同时进行的大规模考试,题目难度较省考简单一些,但是真假话问题是在岗位能力逻辑判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多花时间来研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真假话问题是有很多的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通过训练迅速提高做题正确率的。下面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就带领大家来看一下真假话问题的解题方法。第一,矛盾法解真假话问题。例1.某学校学雷锋小组决定给校园现在的小树浇水,可当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发现学校正好有三个学生,而小树也浇过了。甲说:“是乙干的。”乙说:“不是我干的。”丙说:“不是我干的。”这三个人中有两个说了假话,一个说了真话,由此可知,浇树的是()A.甲B.乙C.丙D.其他人这是一个典型的真假话问题。几个人有人说真话,有人说假话,知道其中的真假数量,以此为条件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找”。找的是矛盾。因为我们知道矛盾的双方必有一真一假。所以可以利用起来。题目中我们发现甲和乙说的话是矛盾的,也就是说甲和乙说的话必有一真一假。那三句话中的另外一句就只能是假话了。也就是丙说的假话。所以,最后浇树的是丙。选C。第二,反对法解真假话问题。例2.英国驻深圳某银行共126名职员国籍情况的信息如下:(1)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2)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3)行长或助理是英国国籍。以上信息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一项一定为真()A.有些职员是中国国籍B.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C.有些职员不是英国国籍D.有些职员是英国国籍这种类型的题目其实是从上一种矛盾法引申而来的。只不过在这样的题目中我们找不到矛盾的双方了。那我们只能从其他方向寻找,我们发现在题干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两个直言命题是上反对的关系。根据上反对的意义,我们知道如果两个命题是上反对关系,那么必有一假。所以(1)、(2)中必有一假。那由题干知,(3)一定是真话,即有人是英国国籍。选D。这一题中运用的是上反对的关系。当在题目中看到“有些是”、“有些非”的时候就是下反对的关系了,还是一样的步骤和方法。有些是、有些非必有一真。根据上述的两种方法,国家军队文职考试网来归纳一下这种真假话问题的做法:第一,找。找出矛盾的双方或反对的双方。第二,绕。就是根据题目中给我们的真假话的数量,利用矛盾和反对的意义,绕开矛盾和反对的双方来判断剩下的命题的真假话属性。第三,回。这个回指的是如若有需要则要把前面的判断所得继续使用,带回到矛盾或反对中把每一个命题的真假性都给判断出来。岗位能力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