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行测自然科学常识要点-禽流感是如何传播的? - 行测知识
军队文职招聘行测自然科学常识要点-禽流感是如何传播的?减小字体增大字体军队文职招聘行测自然科学常识要点-禽流感是如何传播的?
答:禽流感病禽可以从呼吸道、结膜和消化道排出病毒,感染方式包括与易感禽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及与受到污染的各种物品间接接触等。由于病禽粪便中有大量排毒,其污染的一切物品如饲养管理器具、设备、授精工具、动物、饲料、饮水、衣物、运输车辆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而发生机械性传播,人员流动与消毒不严也可能起传播作用。禽流感在潜伏期内也有传染的可能性。母鸡感染本病后,可在所产蛋中带有病毒,可经蛋垂直传播给后代。种鸡感染发病后,引起受精率、出雏率降低,雏鸡早期死亡率增高。
用户名:!查看更多评论
分值:100分55分1分
内容:!
通知管理员验证码:点击获取验证码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3 22:45:391、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地位稳固。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2、大众传媒的优势: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信息可信性和可确认性高。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3、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① 经营目标: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广告主的压力)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等,受众的压力)。② 宣传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主要通过两种活动实现: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娱乐内容的选择和提供活动,也能贯彻特定的宣传意图。③ 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力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众传媒活动。依据: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是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第三,大众传媒是某些 稀有 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4、 把关人 理论新闻的基本功能是帮助社会成员消除关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社会行为。1)库尔特 卢因 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 《群体生活的渠道》把关人 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2)怀特 传播学者新闻筛选过程的 把关 模式 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 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 关口 ,通过这道 关口 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少数。3) 把关 标准新闻价值 即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做的价值判断。新闻要素 构成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做的价值判断的各种因素。盖尔顿、鲁治 美国学者选择标准九要素:时间跨度;强度或阀限价值(重要性);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媒介内容的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新闻筛选三前提:(1)附加性前提 新闻要素多;(2)补偿性前提 某些要素较突出;(3)排除性前提 新闻要素含量偏低则不太可能入选。所以,新闻价值或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4) 把关 实质① 把关 是个复杂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经和意识形态因素。② 原因:第一,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 客观中立性 ,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内容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第三,传媒的 把关 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③ 把关 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4 20:38:13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传播现的三个原因P257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西欧:塔尔德的模范理论P258、西默尔的传播网络理论P259美国:杜威:对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特点P259、哭利:《社会组织》的 传播 研究,初级群体与镜中我的概念P259、帕克: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传播, 传播 的定义P259-260、米德: 主我与客我 理论P260、李普曼: 拟态环境 与 刻板成见 P260二、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一) 拉斯韦尔:传播三项基本功能与5W模式P261(二) 卢因:把关人研究P261(三)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与复杂性P262(四)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的贡献P262(五) 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建立教育单位、编写教材、出版论著)P263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一) 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的普遍性、传播模式)P265(二) 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控制论在传播学的运用P266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一)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三个主要原则P267;四个局限P267(二)美国经验学派: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P268;多元主义的社会观P2668(三)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14个重大成果P26669-270三、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一)批判学派的由来极其立场: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观不同)P271-272(二)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P273;文化研究学派P273-27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哈伯马斯批判理论P275这一章的重点是;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第一节里257面倒数第一段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这个基本时间要记得,至于传播学形成的因素以及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直接原因了解下就好。第一个小标题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不是很重点,但是像李普曼这样一看就是经典的人物当然是呀弄清楚的。第二个小标题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就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其实书中之前都已经提到他们的贡献,在这里只是个归纳。如提到拉扎斯菲而德的贡献,就要想到两点:宣传和传播学研究。在宣传这点上又分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而传播学研究更是要记得两个内容:一是其功能说,二是5W模式极其意义。卢因 把关人(161面);霍夫兰 耶鲁研究;(199面);拉扎斯菲尔德 伊里调查 (175面,195面),施拉姆知道他是个 集大成者 就好。至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个人觉得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掌握就好。第二节主要是讲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即抽象的理解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做出比较。若要宏观的理解 经验学派 无非从:定义、主张、缺陷、研究目的、社会观、意义大概这五个方面来考虑。*266面倒数第二段阐述了其定义,并强调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和批判学派以欧洲学者为代表区别开来。*主张的内容主要是谈什么为 经验性方法 ,还要注意到267面第三段的 反对 、 强调 、 主张*而第四段又很清楚的讲到该学派的4个缺陷,关键词是:经验性材料的有限、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的缺乏严谨性、微观和宏观的矛盾、纯客观态度的弊端。*至于研究目的即实用主义,268面第二段的第二句和最后一句话概括了其定义,并指出 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社会观即多元主义第四段第一、二句话阐述了其定义,269面第一句引出了这一社会观的影响。*270面该标题最后一段清楚的阐述了其意义。宏观的理解 批判学派 应从:形成、研究目的、社会观、特点四个方面来看。这本书中在阐述批判学派内容的时候往往是以和经验学派相比较的方式出现的。*批判学派的形成书中从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说起,因此对法兰克福学派应有初步了解:知道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知道其代表人物、知道它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批判态度。*在271面最后有段,拉氏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做了一个比较。*272面第二段又对其二者的社会观做了个对比。批判学派的社会观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 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 。*276面最后一段很明确的阐述了批判学派的三个特点:批判态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思辩的方法论。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二者了及其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的对比,本书也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了,批判学派要谈到主要流派,也就 文化研究 稍微叙述的详细点,系统点,其余的都太简略,也难怪武大要将《单向度》那本书加进去以补充批判学派的内容。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式-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6 21:15:54传播过程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发送者/编码者渠道/媒介讯息message(符号+意义)与信息information不同接收者/解码者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效果传播发生时的语境讯息所指的各种事件反馈传播金字塔: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全球化层面社会层面(如大众传播)机构层面(如政治体制、商务)协会、小团体(如地方性社区)小团体内部(如家庭)人际(如二人、夫妻)人内(如信息处理)每个层次都有相似的问题谁传播给谁?(信源和接受者)为什么传播?(作用和目的)传播如何发生?(渠道、语言和符码)传播什么?(内容、出处和信息类型)传播的结果(有意的或无意的)怎样?为了告知、理解或行动?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核心人内传播的核心:自我意识人际传播的核心:关系群体传播的核心:决策组织传播的核心:网络大众传播的核心:媒体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论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关系的阐明。多伊奇:模式是 各种符号和操作规则的一种结构,用来联系已有结构或过程中的相关要点。多伊奇认为,在社会科学中使用模式的主要好处:组织功能(organizing)能将各系统排序并连接起来,使我们看到一个很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解释功能(interpreting)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启发功能(predictions)引导人关注某一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 预测功能(heuristic)为估算各种不同结局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因而可以据此提出研究假设。评估模式的七大标准1.普遍性:是否涵盖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2.启发性:是否能举一反三?3.预测性:是否能见微知著?预测未来?4.测量的准确性5.原创性:提供了多少新见识?6.简约性:简单就是美7.真实性:是否真实反映了现实世界?使用模式的风险模式不可避免的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化、含有未阐明的假设。模式的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视野局限在这种模式的相对狭隘的范围内,且疲于防御攻击可能将内在的某些组成部分或者其运行过程的初始假设永恒化。传播学的诞生根源于媒介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根源于不是人来自由地运用分享媒介,而是由媒介控制人这一残酷的社会事实。传播学只能是一门现代学科。模式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特别适用于传播研究:传播是社会关系内部的一种凝聚力,但是它同时又无法窥见,没有明确和固定的表现形式。在特定的关系结构中,传播行为是可预见或重复出现的,并且对该关系结构具有不易观察到的影响。因此,模式的引人之处在于其能够 勾画 出一些 线条 来反映那些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又无法看到的联系,并能用其他手段来显示有关关系的结构、解剖图、强度和方向。☆传播模式介绍线性模式:拉斯韦尔、香农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动态模式:纽科姆、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格伯纳Schema理论:阿克塞罗德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线性传播模式一: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五W模式谁--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么效果传播者(控制分析)-- 讯息(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受众(受众分析)--效果(效果分析)评价认为传播者具有影响接受者的意图,把传播视为一种劝服性过程。假定任何信息都是有效的,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效果的倾向,使得效果研究成了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奠定了传播学的五个研究领域;同时误导研究者将传播研究各领域分割开来。事实上,这些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时相互关联的。线性的、单向的、缺乏对社会系统进行考察。集中在传播过程的微观层面研究,忽略了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环境。没有反馈。☆线性传播模式二:信息学家香农和韦弗数学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信源(消息) 发射器(信号) 渠 道 (接收的信号)接收器 (消息) 信宿噪音源意义:以信息论的视角来理解传播过程;导入了噪音、熵、冗余的概念;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局限:描述的是电子通信的过程;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噪音:任何附加在信号上非信源有意传送的东西。比如收音机中的静电干扰、电视图像的变形变色、复制图片的模糊;在信宿一方,噪音可能是听新闻的时候小孩的哭声、飞机的声音、看电影时邻座的谈笑声、上课时迟到、穿着暴露的女同学渠道容量:渠道传送信息的能力。 渠道: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送到接收器的中介。熵:是热力学的概念,后来被引申到许多领域指一种情景的不确定性或无组织性冗余:传播者无法决定的,因使用特定的符号规则而多出来的那部分讯息。比如,使用英语进行传播,英语语法决定了50%的讯息为冗余噪音、熵、冗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传播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存在噪音。为了抵消噪音的干扰,我们不得不增加冗余(比如对重要信息进行重复),这就使特定时间内我们能传播的信息量变少了,这就降低了消息的相对熵值☆施拉姆由简入繁的系列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一:施拉姆的人际传播模式(与香农-韦弗的模式极为相似)强调信源与信宿要有共同的经验范围☆循环和互动模式二:奥斯古德 施拉姆人际传播模式评价循环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与传统的直线型/单向传播模式决裂;但是对于匮乏或甚少反馈的那些传播,如大众传播却不那么适合。该模式认为传播是一个平等的过程。传播过程中的各方是平等的参与者,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编码、译码和释码。实际上,就传播的资源、权力和时间等元素看,传播往往相当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