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史学导论-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12 13:29:12史学导论课程目的:以 典范 的角度来讨论引言:历史 历史学 历史学家一、历史: 客观的真实 与 呈现的真实关于历史是什么?或者说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是关于历史这门学问难以绕开的问题。(1)历史是有 意志 的吗?目的论史学:最终指向某一个目的,强调必然性。如:基督教史学 末日审判德国史学 纳粹(极权)黑格尔的历史哲学(2)历史是客观的吗?只能说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学的梦想兰克: 如实直书 历史学最基本的原则客观主义的三个要素:目标:如实直书尽可能使用第一手材料史料批判作为历史学的基础我们所能讨论的是:历史研究就是为了求真命题是正确的,但对于历史而言, 真理 是无法达到的尽量去了解和构建更多的事实我们所能把握的历史仅仅是 呈现的真实仅是真实历史很小的一部分--------------------------------------------------------------------------------------米歇尔 福柯 伟大的不确定性在历史当时的人,有无数的可能性,而后人看到的只是后来实现的一种可能。《归训与惩罚》《福柯的生死爱欲》《性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疯癫与文明》最主要的工作题目: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对历史研究的界定 记忆历史研究是作为 记忆 的延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化,也需要延续自己的记忆。现在是个同质化的时代,所以历史记忆是区分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与记忆:弗兰西斯 培根历史与记忆相关,诗与想象相关,哲学与理性相关《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雅斯贝斯强调人类历史通过记忆与现在联系起来历史是记忆,我们不仅懂得记忆,而且还根据它生活。如果我们不想化为虚无,而想获得部分人性的话,历史就是奠定了的基础,我们继续受它束缚。《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莫里斯 哈布瓦赫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对过去的一种重构《论集体记忆》记忆的唤起集体记忆是现实的选择 记忆具有选择性和当下性二、作为现代学科之历史学现代知识谱系中的历史学科学与人文的分野:发生于近代的文艺复兴对于科学的追求压制了对人文的追求二战后,努力将历史学科学化 不成功人文学科没有必要科学化表述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学科分野的意义人文学科受制于主观因素太甚,自然科学则不然学科作为特定历史时空的形式知识可能是建构在意识形态或利益的基础上 曼海姆以及知识社会学学科是 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 和主宰现代生活的种种操控策略与技术的更大组合 福柯学科的形成标志华勒斯坦《学科 知识 权力》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科学、社会学19C后半叶,三种方法把这些学科制度化:1. 大学以这些学科名称设立(或至少设立教授职位)2. 成立国家学者机构(后来更成立国际学者机构)3. 图书馆亦开始以这些学科作为书籍分类的系统学科的形成 史学西方历史学传统从名义上发轫于两千多年前,但截至18C,历史研究才成为职业学科。18C,开始出现专门史:哲学史、文学史等。1599年,《历史学的历史》波佩尼 埃尔 第一部史学史著作这些书只是简单地排列,而历史学的历史研究的形成,是一种反思性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罗列。以哥 根学派为标志,学科形成。中国史学地位渐成 19C末20C初胡适《 科学与人生观 序》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描述战后的创伤,批评科学万能论,质疑西方现代文化,批评纯粹物质性人生观。关于科学的争论:张君劢:科学无法解决人生观问题丁文江:科学对建立正确人生观有益科学派 (《科学与人生观》)VS 玄学派尽管取胜,但引发了不好的结果 科学的放大胡适的观点:科学和人生观并非完全对立,应采用科学的人生观 人类的社会科学都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出来(黑格尔:历史的教训就是历史从来不吸取历史的教训)陈寅恪: 预流(世家子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 (佛教用语)预流 :预见到新时代的新潮流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为学术之新潮流三、历史学家的培养: 典范 (paradigm)的设立学系典范的意义历史学家的想象力、理解力与认知力而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有 历史学家何以要想象力 的举证来源: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他首先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提出这一概念的三阶段说:常态科学 科学危机 科学革命典范转移很长:旧典范 异例出现 多典范竞争 新典范确立如:地心说 日心说亚里士多德力学 牛顿经典力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历史所留下的 断点 ,一般都是由文学作品填充起来的(章:从来不抗拒历史体裁的文学作品,因为描述历史剧必要有想象力;文学作品对我们认知历史以及培养想象力有积极作用)意义:1. 涉及一整套技术、范畴、价值2. 具体的研究成果起到 示范 或 垂范 的作用历史太清楚就太 政治 了,历史里一些范畴反而要模糊一些要有一个示范意义的作品,透过对典范的把握来研究这个学科(要了解一个学科就要阅读典范,并认同权威,模仿权威)如何了解一项好的研究1.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关键2.发掘新的材料或对材料进行新的解读 材料不会说话,说话的是历史学家3.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手段4.增进对过去的理解 历史研究的目标(举例一本这样的作品,并说出你的取舍标准)完成一项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1.明确的问题意识2.有关这一问题,前人有什么研究3.用什么资料进行研究4.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历史研究不是做证明题,不是先有结论,再拿解释证明理论)历史学家的视野第一讲: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学科意义 以典范为中心的考察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的意义何在?是永远都没有明确 答案 的问题。在史学史的背景下,对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关于历史学的学科意义, 答案 是 过去式 的。一、《尚书》《春秋》《史记》:中国古典史学的萌生及其意义背景知识:经 传(解释经) 注\疏(解释传;疏也解释注)《尚书》 以史为鉴原称《书》,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纂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用当时通行的隶属抄写,为《今文尚书》,相传在孔子宅壁中发现《古文尚书》。马克思 韦伯 《学术与政治》《春秋》 以史为法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鲁国)编年体史书,因其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微言大义 褒贬于无形:描述史学的一种方式孔子修《春秋》的原因:1.礼崩乐坏的时代,惩恶扬善2.政治与道义上的威慑力量《春秋》1.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河,历史开始走向民间2.立史法,开创按照一定体制书写历史的传统3.开创重视文献的访求、考订历史的传统《左传》更具史诗色彩,补充了缺失的史实。宋翔凤 五始《史记》 以史立言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 汉武帝三千多年,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引导了后来的史书。包括130篇:十二本纪:历代帝王政绩 如《高祖本纪》三十世家: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如《项羽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司马迁继其父之志,试图继承春秋的精神来撰写《史记》春秋大义 春秋笔法书往事以师来者 的史家之职责,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且能关注到小人物,十分难得。(史家如何使用权力?没有约束的力量,史家如何摒弃自身好恶?所以,史家是需要能力的,能力够不够是可以通过其作品展现的)二、从希罗多德的《历史》说下去(西方古典史学)希罗多德《历史》在古罗马时代就被誉为 历史之父《历史》一书共九卷:1-5卷 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之历史地理、民族风俗5-9卷 希波战争将记忆保存下来,不至于被人遗忘其为西学古典史学,但材料可靠性有待考证包含大量的传说,结构松散,有生动叙事,无有机结合。对希罗多德来说, 历史 神话 文学 是紧密不可分的几个概念。历史 在希腊文中本义为调查对希罗多德的评价:修昔底德:称他为 舞文弄墨者 ,批《历史》根本经不起考验,质疑它到底算不算历史。普鲁塔克:《论希罗多德的险恶》 关于史家道德优劣的标准。西塞罗:《论法律》 历史与诗歌适用不同的标准 ,历史的唯一标准是真实,赋予希 历史之父 的称号,却批评他胡编乱造,暗讽他 历史之父 是名不副实的。对历史人物不能以后来者的有利身份自居,去批判古人。作为一个史家,需要实地调查,采访当事口述历史。史家的话是良心话,史家是有责任的,手中的笔甚重。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始有史料批判性的原则修昔底德是历史的记录者,又是历史参与者。他在高度成熟化了的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在雅典长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握有了话语权,可以巧妙地运用手中的权力赞誉美化他的祖国。但他没有,而是摆正了他作为一个史家的位置。(但是很多口述历史者叙述到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时,都会自然地为自己辩护 太自然不过了)三、 普遍历史 :从神学史学到理性史学中国 三世说 五德始终说三世、五德之后怎么办 陷入循环1.循环的历史观 如干支纪年法2.天下、九州 适用范围有限《圣经》 创世不去接触《圣经》,很难理解现代西方人的行为观念。神学史学(基督教史学)1.起点与终点:线型历史观为历史划定了起点和终点:上帝创世 末日审判打破了一种 尚古 的观念,因为历史一直在朝着终点前进普遍历史 的线索2.四海一家:世界历史的催生(也是有局限的)基督教史学的一个很大的贡献:犹太教是相对封闭的,而基督教虽然脱胎于犹太教,但它向所有人传教,催生了世界历史。教会史学了不起的进程:打破历史永远重返起始的观念 历史循环观。把握历史的两个维度:时间、空间3.上帝启示的先后:区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圣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基督教史学的重要代表之作两个部分:前十卷:为正统基督教辩护,反驳异端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地上之城(藐视上帝比衰弱),上帝之城(以神爱为本比长存)的源起、发展及旨归圣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神学史学把各地历史都放在相同的时间架构里去理解、解释。因此只有一个体系,所有民族、所有文明的历史都被纳入,形成了单数的历史。(中国史学、他国史学也是如此,每个民族都是基于自己的时间概念去认识其他民族:传教士认为西方神学史观可以解释中国历史进程,如洪水,但发现行不通;中国史家也在用自己的历史架构解读西方历史,按中国的纪念写西方史,将西方史纳入本国的时间线索)中国历史被逐渐纳入西方史观,并接受其关于洪水的表达方式:如五种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找到对应纪年产生了统一的纪年:产生与7C,8C在西方被广泛使用。中国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才使用公历纪年。东西历史的和合最早进入中国的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传教士们将中西历史进行对比:诺亚方舟 大禹治水;他们希望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使中国人认为中西历史是一致的。中国的观念石介《中国论》 天下 观念:1.中国中心论(地理上、文化上)2.内\外:中国内也,四夷外也(虽然曾被夷所统治,但仍认为中国优越的文化改变了夷人)history的翻译启蒙史学与理性史学关于启蒙运动:它确立了一些现在依然影响我们的观念 天赋人权维科《新科学》经历神、英雄、人的三个时代,诸民族都按照这三个时代的划分向前意义:开始以一种理性的观点来思考历史,是对基督教史学的一个转折启蒙时代所构建的 普遍历史 的图景:(与基督教史学的 普遍历史 不同)u孔多赛《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u康德《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u赫尔德《人类历史哲学思想》以理性的方式来思考世界历史的进程。理性史学继承了神学史学的 普遍历史 观念和 线性 历史观(指向人类的自我完善,社会不断前进)理性史学的局限:1.有人质疑人类社会是否真的在不断进步如唐诗宋词元曲一个比一个高明?2.可能与神学史学一样具有欺骗性为什么五种社会制度那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给人以希望、光明,似毒品的麻痹作用,人们愿意相信历史的进步。但这是教条的。四、中国史学的 典范 转移梁启超的《新史学》发动 史学革命背景:1.中国近代在剧烈变革中接触到西方史学,所以两相对比2.中国作为民族国家,中国在成长中,近代意义的国家观念于19C末20C初被接受,中国正从一个朝代国家转变为一个民族国家(要理解西方近200年的历史,民族国家的诞生和资本主义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新史学》值得关注的地方:1.20C初发表,以一个争辩 中国究竟有无历史为基本背景(说无史,是因为不满意过去的史学)2.对以往的历史进行总结(特别意味:否定过去的历史 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的家谱,只有君史,而无民史 ),并对未来史学提出展望中国旧史学之弊端3.引发思考:历史应该写什么梁的答案:历史写什么 所有发生的各个层面的事情都应包括(全面的历史)用何手法来处理 两种:通史(上古、中古、近史);专史(按一定门类)所以他倡导新史学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历史,而不是仅限于政治人物的历史,从上层研究到一种整体的研究。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首先采用西方近代哲学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儒家 独尊 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影响蔡元培为其作序:(章认为他是很懂中国的人)赞其有四长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蔡让我们知道,那时 你要在中国社会立足,就要在旧学上有所见地这本书找到了一个方法(西方近代哲学体系)来梳理中国历史资源,形成系统,并在诸子中以平等的眼光加以看待(不同于独尊),抛开 黄金三代 (三皇五帝),裁断出一个新的起点(先秦诸子),体现科学精神(不相信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用 拿证据来 的态度对待所有问题以证据为基石 对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史学奠定重要基石动摇了 黄金三代 的地位,直接从孔子、老子讲起,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利用考古资料研究古史时,对古史、黄金三代持一个 暂缓判断 的立场。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在旧学的开新上,称得上第一人两个重要发现:甲骨文、敦煌文书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地下之学问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相互验证(不应割裂、顾此失彼) 史学研究的转折其科学精神:从负面讲:不相信没有完全证实的东西,提倡怀疑精神从正面讲:把握住了史学的关键 材料(地下材料指实物)陈寅恪 王国维的治史方法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背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用五种社会形态套中国历史)的兴起,这与中国革命的思考是同步展开的时代的问题:中国社会往何处去;中国革命往何处走目的: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能否解释中国社会、中国历史该书基于人的普遍性、社会的普遍性、文明的普遍性,认为他们都应有基本共同点、共同的轨道 此为另外一种普遍历史的架构被引入中国胡适反驳梁漱溟:(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意欲:向前:西方 打破旧房建新的持中:中国 修补旧房向后:印度 不把破房当破房)所有民族在同一起跑线上行进,只是有先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是其向导此典范的得与失:得:解决了 暂缓判断 (胡适)不能表明立场,理清事情先后发展顺序的难题。中国历史的发展迫使人们必须面对 中国处于什么社会 的问题,不能再以 暂缓 一态度回答,需找到一个便捷的方式(马哲史学)回答。失:马恩观察修社会而得出的结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们曾表示: 谁将此理论扩大到它不可解释的范围,是对此理论的不尊重。 将社会做嫁接是很勉强的,历史研究不是做证明题。小结:历史学的现实性与当代性回答 历史有什么用 , 过去 的意义何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过去等问题传统:以涂抹前朝的历史来彰显本朝的正当性与伟大修史 为了证明前朝的不当,本朝的合理性史学追求现实的正当性能作为此种学问的意义吗? 否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区分个人、社会、国家(文化)承认有不同的维度:个体的经验并不一定准确地与当时的重大事件直接对接社会集体记忆:可能是由于当时的需要所召唤出来的国家的历史经验:有它自己的一套选择机制(在国族认同中,历史记忆承担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 认同 是对于 他者 而言的,不是本质性的,而是建构性的,是被人自己建构起来的),如关于美国精神的叙述都与它的建立者有关国家的历史记忆与个体、社会的历史记忆不一定完全重合,也不一定完全对立,但国家有时会利用其他两种记忆1.历史的现实性都与当下建立联系:经实史学:记录以往治理国家的经验,并为以后的治理提供经验对此要有批判性的认识:如对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要有一定的审慎。因为看似准确的历史规律下,可能掩盖了历史影射史学:(在文革中十分常见)将历史上的人物投射到现今的某一个人身上其被视为 伪历史学 ,因为它并不指向历史研究,它的目的是很现实性的。如吴晗《海瑞罢官》,影射到彭德怀被罢免身上。2. 无用之学 失去现实作用之后海德 怀特: 历史的过去 和 实用的过去 (带着非常强烈的实用目的去建构历史)章太炎:学术与致用历史是做什么用的?柯林伍德: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 《历史的观念》======即它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 人 本身(拉康 镜像:人对自我的认识都是在 镜像 过程中完成的;人对自我的想象都是外界塑造出来的)霍布斯鲍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历史学家是经验的记忆储备库。《史学家 历时神话的终结者》他认同历史学的现实功能性,史学研究在发生着现实作用现在和过去的平衡如:对新技术的判断依赖于过去的经验(经验是支撑我们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环节,它是需要一部分人整理并保留的)柯、霍都基于实用的立场、现实的立场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么从史学无用这一立场如何看待王国维:起无用之用 超乎利用范围引出我们的思考:史学本身有超越现实、超越功用的东西顾炎武:亡国:改朝换代VS亡天下:仁义充塞 文化、文明 某种超越现实、政治的东西陈寅恪: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史学事实上扮演着延续文明、保存文化的用处只要这些东西在,发生人为亦或依然灾害,我们的民族也不会消亡这些东西留下一种可能性,一种希望第二讲: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立足历史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历史学科进行检讨。历史认识论基础:历史认识活动是一种三极思维活动,是历史认识主体(历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历史实际)经由中介(历史材料)在社会实践及历史研究实践上的统一。主要环节:一、历史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历史认识主体、历史中介与历史实际(此三者构成 历史认识 的基本要素,对 历史学 的思考,当紧扣此展开)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历史学定义:研究和探讨对象: 活动事迹 ,即人类在过去的所作所为如何进行:通过对证据(历史资料)的解释直书和实录梁启超论 史家的四长历史学家要做的就是:消灭自我 保持中立(这种思路把问题架构在历史学家这个层面上)而近代历史学家认为,除了历史学家保持价值中立还不够,还要历史资料是真实可靠(所以问题的重心又转变到对历史资料的考究上)消灭自我 不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我们是有偏见的,很容易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产生同情,对自己不研究的东西便不那么宽容。兰克(近代史学之父)《1494-1514年的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兰克学派 科学史学学派认为史家应不偏不倚,如实直书,还要对史料去伪存真。史学的科学性上升。(19C初,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学、人文学的学者也开始运用观察与实验进行研究;这支配西方史学100多年,直至年鉴学派对其构成冲击)-只想说明什么东西确实发生了 兰克的理想-他是现代史学的典范:对第一手资料的重视\史料批判研究(第一手资料:档案资料)(那一时代,对史学的研究中心为对资料的追求上)材料如何说话是看史家如何看待它,赋予它怎样的性质。所谓的档案资料也未必靠谱。材料不会说话,重要的是它对我们复原历史是否有所帮助我们不能把历史资料等同于历史实际----------------------------------------------------------------------------柯林伍德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历史的观念》强调思想(史家的主观意识)在历史认识研究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历史学家把哪些作为历史资料本身就是一个主观选择,并在心灵里重演,否则很难成型。(写出来的历史都是思考过的历史)克罗齐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的理论与实际》精神哲学:绝不存在什么似乎不属于精神表现的东西;精神是以不断交替的形式发展的,单纯的自然对精神来说绝不存在;除了精神,就没有任何其它现实的东西,除了精神哲学,就没有任何其他哲学;只有精神科学才具有价值和意义,精神哲学的完成就是历史哲学,真正的自然科学是不存在的。针对兰克式的说法,他们更强调历史学的当下性,而不是一种 复制 工作。当下所形成的价值观、思想方式都影响这当代历史的研究,所以所有认知都被烙上了当代的印记。提出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的重要作用。历史学家的看法受多种实实在在的因素的影响,不是一种 价值中立 的表态就可以消灭的。这种反思与检讨是很有价值的。陈寅恪 不做清代史对清史并非不感兴趣,但他说: 这段历史是不能做的,因为研究这段历史会动感情,而动感情便不能客观地看问题了。其史世家背景,祖父陈宝箴,厉行新政,被革职,永不续用。陈三立,以诗名号。恩怨太多,纠葛不清。在考虑历史资料的可靠性时,必先考虑这些资料是怎样被流传下来的历史的资料是怎样的东西 三极思维的产物大量细节、情节的描述都来自于推断、想象所谓 正史不正,野史不野 ,史家立场不同,史书必然不同,不可单纯相信某一类信史。自然学科作实验是可重复的、相同的,可印证的而人文学科研究问题是可能在很多环节走到不同的路线的,不能印证的所以,我们所能认识的历史实际是相当有限的,且历史实际本身是不可及的。历史学科培养的是一种开放的心理、批判的精神历史研究:通过对史料的理解归纳来对历史真相进行追问材料的不准确性和纷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历史技能:二、历史思维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如何理解历史研究中的 想象历史研究:你对过去的想象力历史研究的两个维度:时间;空间 读图两个例证:均与读地图有关1. 童恩正与 中国半月型文化传播带中国存在着一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从东北到西南)通过观察中国地图地理因素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是否导致文化上的相似性2. 刘永日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讨论他提出:中国为何不能很顺利地走向近代,而是有很长时间的停滞?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存在?中原民族发展过程中,周边总有一些游牧民族的活跃存在,而这些周边民族对中原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中原文化不能持续与游牧民族的入主中原有何关联:(当时的答案)与游牧民族不断入主中原有密切关联,中断中原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使文化发展发生倒退。14.15C时所绘制的地图只有一个中心可能为:罗马 真的是 条条大路通罗马耶路撒冷 宗教15C以后,出现多中心的地图乾坤万国全图(1593) 世界地图很多国家都有把自己放在世界地图中央的心理当时利玛窦传教时向中国展示地图,中国不在中心,中国不够大,让中国士大夫不能接受,于是利玛窦做出妥协,绘制将中国放置中央的地图。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运用与历史相关的概念、理论、术语等进行思考。1.历史知识中的名与实有些符号既可描绘古代社会又可描绘现代社会,同样,有些词可以描绘西方社会,也可描绘中国社会,但是注意它们是有区别的革命 :改朝换代 改良 改朝换代封建 :西-庄园制的经济形态;中-封邦建国的理念2.知识推理与符号演绎历史学的研究不能简化到符号体系的演绎和推理不存在简单的知识推理历史是不可重复的,试图简单推理不可取直觉思维俗称灵感、顿悟以长期的知识积累为依托,对于历史认识有着基本的判断力三、历史认识的感性、知性与理性的认知过程感性、知性、理性为德国古典哲学术语康德: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感性 知性 理性的过程(现知性去掉,理解为感性到理性的活动)感性:对外物的感觉 对历史的观察是粗浅、片面的知性:将相似或相同的感性进行联系 对材料的反省、批判;全面的把握理性:总结和思考 建立规律性的认识 由绝对精神所展现的途径认识论的三个层面 同时对应观察历史的三种方法:原始的历史 考据史事、梳理史实反省的历史 理解、反思、批评哲学的历史 从一件历史事件 社会、时代的问题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再伟大的人都是绝对精神的工具,绝对精神需要通过这些人或事件来展开世界的命运四、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就历史人物来说分为:产生局部影响的人物全面影响跨时代影响事件同理如:孔子、法国大革命都影响深远微观研究例证钱大昕 乾嘉学派微观的考据学发展到顶峰:《后汉书 光武纪》 省并西京十三国 但后面只有九个国衍文:在抄录的过程中,多出来的字。有的可能是刻工认为要加的,有的可能是将一个字看成两个字。理学 心学心学:导致世人都 空谈 ,整个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朴学:不谈抽象空洞的东西,而是很实在的细节考据(明清换代以后,心学没落,朴学兴起;因为清代的文字狱,从事朴学比较安全)微观史学《万历十五年》 典型的以小见大的读物微观研究代表当下的研究趋向,不适合初学者。材料可遇不可求,靠机缘去获得别人未使用过的材料。中观研究例证往往是这样的论题:***(所援引的资源[原始文献])与***(所讨论的问题[前人的研究])我对什么问题有兴趣 前人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成果 找到起点,将此问题向前推进宏观研究的例证汤因比《历史研究》《人类大地的母亲》提出历史研究单位,为开展宏观研究寻找支撑他认为应该超越民族、国家,采用 文明 为单位(放大历史研究的单位)而当下的趋势是缩小历史研究的单位他以前以民族或国家为单位是普遍的。但就他看来,实际而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说明自己的历史,都与其他国家产生关联。五、历史认识的 真理性 及其检验对于历史认识三要素的讨论给人一种什么都靠不住的感觉,那么 历史研究 如何来进行验证呢?真理性 虽被动摇,但历史学仍有其所捍卫的力量 证据某项研究成果的有形部分(有形部分影响读者对内容的把握,但并非符合所有有幸部分标准的研究成果才称得上优秀)作者 信誉主题 兴趣(是否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结构(如章节的标题、前言、后记)资料 是否可靠,有新的解读理论的架构(运用何理论讨论问题) 是否有所洞见文献征引 体现对前人研究的尊重;显示作者处理资料的能力某项研究成果的无形部分展开一项研究需要回答三个问题:1.有关此问题,前人有什么研究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开始研究开始和鉴别某研究的第一步:做知识增量的工作,看前人有哪些成果是否很好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推进2.我用什么资料进行研究历史建立在对文献解读的基础上发掘了前人没有利用的资料对旧资料的新解读(陈寅恪[掌握多种语言是其优势]的 预流 境界)历史多种变样 因为语言、文裁体对史料的解读是否准确可靠(要承认可能发生错误)(核著:核实正文核注:核实引注 季老审书:随意抽取3个注,有一误就不审了)3.用什么方法研究根据研究的兴趣寻求社会科学的著作,借助政治学者、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视野看待历史问题(视野、术语)年鉴学派:社会科学史学化 史学社会科学化检验研究成果的三个环节1.史料2.学科共同体 业界认可或社会认可(如畅销书) 不可否认现代媒体的作用(史景迁,得到社会、业界双重认可,极少数)3.社会实践 时间的检验 存在变动的可能 (陈寅恪曾不被看好,时过境迁,地位上升)第三讲: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tips:不要迷信方法;这里只是告诉你面对历史问题,有哪些处理方式一、确定性的探求:计量史学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历史书写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如:发展很快,经济水平很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博大、深奥、单纯、妙语等等,李大钊用 动 静 区分东西方文化,梁漱溟用 意欲 区分中、西、印度文化。当代史学的突出特征:计量革命 巴勒克拉夫《当代历史学的趋势》计量史学的兴起构成了对之前模糊概念的反动兴起过程:19C末萌芽于西方,受统计学发展(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以及计算机普及的影响。(《历史与统计学》)开端:历史的分支学科:新经济史、人口史、社会史曲折:先决条件:可靠的数据 所以其发展出于之一的声浪中。尽管美的计量史学发展最快,但也遭遇一定困难。1958《内战前南部奴隶制经济学》计量史学的局限:1. 有一定适用范围,仅涉及历史中 量 呈现的部分如:经济、人口等适用于量的考察2. 计量方法必须与其他历史方法相结合,否则会变成枯燥的公式,降低可读性3. 并不能排除历史学家的主观意图,选择数据本来就是主观的4. 存在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影响数据的收集使用该方法的前题(一)历史上的数据如何面对文献中的数字l注意文献中的印刷和抄写上的错误a.数字的写法 古时为竖排字 当一二三连在一起时难以辨别;古时的七和今天的十相近,只是竖画短一些,易产生混淆 后发明大写写法。b.量词 升和斗在行书中易混淆 后写为腾和豆斗。c.引用,疏忽d.刻工刻的,比活字印刷便宜,但会增加错误。《国史探微》杨联陞 经济学权威 中国经济史上的数目和单位:中国传统历史文本中已有数据 如《食货志》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中国缺乏数字管理l区分虚数和实数很有可能实为虚,虚为实如:三、九表示几个或许多;大半(2\3),少半(1\3)l历史上数字的可靠程度有区别夸大功绩,回避问题如:人口统计、已耕地数 以多报少:功绩以少报多:逃税(赋税根据人口土地上交时)大多数为以多报少的情况;但如果与税收相关,出入更大。l同样的量词的比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是不一致的如:大尺 小尺 大斗 小斗 1:1.2或1:1.3高度警觉,对中国的数字没有基本的信仰。(二)如何让历史数据呈现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周锡瑞图表 山东省六大区域对照表举人数:(体现受教育程度)士绅阶层的力量朝廷命官只在县一级,官方控制力有限,基层管理由士绅主导,所以大量财富、人力被士绅主导。士绅比例的高低决定社会管理方式和应对危机的方式。由图可分析出为什么鲁西南、鲁西北为义和团的发源地:人口密度大、灾害多、产量低、士绅阶层弱。近年来,很多有关《大清律例》的研究:清断案依据:成文法 律具体个案 例由 律 (436条)和 例 (2000个)构成黄宗智关注清代法律的表达和实践 (单凭一个文本去了解一个社会是不够的)李忠清(李政道之子)分析《大清律例》和案件相关的人物、亲戚关系:父子关系21例:父子联合杀人20例子杀父1例 约为20:1兄弟关系260例:兄弟联合杀人140例兄弟相残120例 约为1:1叔(伯)侄关系:联合杀人5、6例互杀50-60例 约为1:10反映了中国传统宗法家族社会中(伯伯对你的管教权大于父亲),叔侄、伯侄间的亲密度已大为下降。家族式社会趋于瓦解。体现了数据对阐述历史的重要意义,即如何让数据呈现历史。(三)获取数据的技术要求 (功夫要够,相当多的考证)调查统计:随机抽样调查 技术及专业性要求很高 如:人群选择、问题设置调查台湾贿选的一张问卷用需要做判断的问卷来做调查是不靠谱的,因为有导向性(如果判断贫富可实地考察,看客观事实,而非问卷)如何从一文本中提取可靠信息:缺乏基本的训练会影响我们的研究:如:要想知道《海国图志》中征引过哪些著作台湾王嘉剪统计中西作者人数出错,因为很多洋人用的是中文名将传世文件电子化。近代文献因为排版复杂反而比古代文献更难电子化。刊物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文本本身的问题;二是录入文本的可靠程度。(五台电脑同时录入来确保文本的可靠性;学者们不会直接引用电子文本,都要有一个纸质文本的图片同时录入以供核对)晚清人们在英吉利的字上加 口 或 犭 表示愤怒,这样加大了提取有关英国的信息的难度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并非只有一种表达方式如:罗素 可用读音来译,英文的姓或名民主 德先生 还有二十多种翻译法电脑还未解决的问题:逐字检索系统还不够完善比如要看《新青年》中是否提到《论语》的次数,以前没有书名号,搜索到的可能结果是 无论语言 ,所以非常不准确。解决办法:用录入文献时采用的标识 人名用______ 书名用《》二、把握历史的深层原因:心理史学修昔底德:历史解释的本质在于人的本性。于是在他之后,历史家常常当仁不让以心理学家自居。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关注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心理学科的产生(前提)最初关注点在有心理问题的人物上,后转向对集体心理行为的研究历史vs心理 孰重孰轻 受过心理学科专门训练才能胜任历史心理学的研究70年代以来,得到重视,设立学科(关于希特勒 性格决定?社会环境造就人?)(一)弗洛伊德 《列昂纳多 达 芬奇及其童年的一个记忆》佛洛依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经过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俄秋浦斯情结)。其见解:一、要了解所记人物的精神生活,必须顾及到他的性生活方面的活动和特点;二、如果人物具有某种突出的天性特质,它很可能源于 童年早期 ,并从原来是性本能的动力中取得了增援的力量。(这种分析法有很大的依赖性和危险,因为依赖于童年的经历和记忆,而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思想生命何时开始,儿时的梦很少记于文献中。但是其开创的研究心理的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达 芬奇的梦 由个案建立起心灵史学的出发点虽然我们大都知道自己的出生时期和地点,但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思想生命何时以及如何开始的 卡尔 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二)埃里克森 《青年路德》《甘地的真谛:富有战斗力的非暴力主义的起源》埃里克森:美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一、承认人生下来一直到死的整个一生都有变化,这样摆脱佛洛依德必须追溯到童年的教条;二、承认个人与周围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纠正了心理决定论的错误。到此,历史与心理学才更好地结合起来。人格发展八阶段:婴儿期 0-1.5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 自主、害羞、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 3-5 主动和内疚的冲突学龄期 5-12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青春期 12-18 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决定性时期成年前期 18-25 亲密和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 声誉和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 65- 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理论运用埃里克森用路德青春期的自我认同危机解释他中年发动的宗教改革:无限期待又无所作为,易形成自我认同危机:《青年路德》服从权威教导与自身的欲望的冲突,长期受压抑内心的总爆发。(三)社会心理和心态史《病夫治国》提出毛等领导人也有某种心理疾病,影响重要决策社会心理研究关注的是集体记忆:针对某些人某段特殊经历作出研究 如纳粹 长征针对某个时代 如黑死病 上山下乡 下岗针对一些观念 如光棍节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共有的观念心态史的框架福柯 很多史学作品都涉及到社会 不入流者 ,由这类研究去挑战这个社会所认证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愚人船 麻风病者被社会排斥集中在一条船上,久久漂泊,不得靠岸。三、全球视野下的史学眼光:比较史学(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范畴研究历史,而不是根据国家和历史分期对过去的事实加以概括用大于两种的历史现象来加深扩大对历史的认识当我们做出一个陈述时都有潜在的比较对象,事实上,比较是无所不在的如希罗多德《历史》 比较各国在希波战争中的表现司马迁《史记》实际上所有的历史陈述都是内含的比较 美国学者彼得 科尔钦比较史学之父马克 布洛克《论欧洲社会的比较》提出比较法的三种用途和方法:验证解释性假说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社会的独特性为历史研究系统提出问题比较对象具备两个比较条件:一定的类似性;一定的共同点。巴林顿 摩尔美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被誉为 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重大探索 ,与涂尔干的《论自杀》和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评为社会科学三大名著)比较史学的三个优点:导致提出非常有用的问题(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人文学科的关键)可以从反面大致地检验已被提出的新解释也许可以推导新的历史结论例证一:《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 一份比较的研究报告》(比较标准化,但正由于过度规范,可读性很差)需回答哪些问题:1. 何为 现代化 :现代化的内涵 确立比较项:国际环境、政治发展、经济增长、社会的相互依赖、知识和教育2. 现代化的过程:阶段和时期(最初、过度、实现)的划分 确立如何进行比较3. 为什么选择俄国和日本 确立这项研究价值所在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19-20C70s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十分相近章节安排:(阶段与时期)第一部分:过去的遗产第二部分:变革第三部分:当代结构上的安排值得我们思考:同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时间段的比较例证二:《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现代世界诞生时的贵族和农民》(透过社会阶层揭示何以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政治道路)指出通向现代社会的三条政治道路 三种历史类型(三者间有关联,由贵族、农民阶层奠定)发展成为西方式民主的资产阶级革命以法西斯主义为归宿的自上而下的保守革命导致共产主义的农民革命三者如何关联三种类型是前后相继的三种阶段,前一条道路会对后一条产生影响和制约:西方资产阶级伤害了贵族利益封建贵族寻找与上层资产阶级的反动的联姻 法西斯主义保守革命保守革命伤害农民利益,共产主义联合农民促成共产主义书中提到一富有启发性的看法:落后的优越性如:欧洲电脑虽起步早但更新速度慢,而中国的PC起步晚却更先进光华楼受惊叹 因为建得晚,所以条件好例证三:《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王国斌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社会抗争三个基本主题检讨中国与欧洲历史变迁模式。讨论的基点:中国与欧洲的差异。并强调只有相似与差异都得到承认,才可能为比较确立标准。仅只是差异,并不能创立可比性;也只有先比较相似与差异,才能从西方国家与各种非西方国家两个方面,更好地评判西方与非西方国家的联系。作者设置的问题触摸到讨论中国与欧洲的联系的难点:从西方优越论出发看这种联系,太过容易,甚至也很自然;而要摆脱欧洲的影响,超越欧洲中心论,也并非易于为之。阐释的忧虑 :对中国的认识必须有一个 他者 的存在作为重要参照,离开他者就难以进行下去。以前中对自身的认知:他者是比我们更差的,我们才是正当的。他者与我们不同,便不正当;而五四之后,以西方为正当,想以西方的标准评价自身,所以提出 超英赶美 的说法。如:洋博士高于土博士 哈佛高于北大清华(西方中心论会被突破,但目前不能)全球史:打破国家的界限 视野突破国家架构(现代性已超越国别,普世价值的存在 在某些方面有共同追求,如民主、法治)vs世界史:以国家为单位比较思想史马克思韦伯20C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宗教社会学论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理念型分析法《中国宗教 儒教与道教》《印度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伊斯兰教》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世界诸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理念型分析法对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特性特别地加以强调一切来源于经验,又和经验无关所有经验中的例外都应被所提出的解释所包容法理层面理念型的分析 三种权力类型:传统型权威 奉天承运个人魅力型权威(克里斯玛型)法理权威 权力来自宪法的赋予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 五四 时期的激烈反传统主义》对于传统未加区分普遍主义历史观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 文化决定论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基于二十几种文明的比较研究提出 历史研究的单位 ,之前一般以民族或国家为单位,没有一个国家能自身说明自己的历史,必须借助他国。四、整体历史的书写:法国年鉴学派(史学流派中唯一以国别命名的学派)20C20s 以一份杂志、两个机构、三代人物与传统史学(只关心政治、君主)抗衡的历史学派焦点:历史到底应该研究哪些问题?如何来研究过去?讨论前提:1. 学术史的脉络针对以兰克为代表的科学史学的反动2. 思想的前驱(先于年鉴学派相似的思想)18C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历史不应只是领袖的历史,而是所有人的历史基佐 历史研究的对象应是过去的文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19C下半叶-20C初亨利 贝尔(对法国年鉴学派影响最大的法国历史学家,甚有人把他看作年鉴学派的真正创始人)《历史综合评论》杂志提出:不应只有军事史、政治史,而还要关注其他领域的历史应打破过度专业化而造成的壁垒史家应与其他学科专家合作,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释历史基本脉络一份杂志:《经济社会史年鉴》(1929)《经济、社会、文化年鉴》(1946)两个机构:高等实践研究院第六部 经济社会科学部人类科学院三代人物:(一)1925-1945 费弗尔 布洛赫(二)1945-1968 布罗代尔 莫拉泽(三)1968以后 勒高夫 拉杜里 费罗第一代人物费弗尔 《地理历史学导论》《马丁 路德:一种命运》论文集《为历史而战斗》布洛赫 论文集《为历史而辩护:历史学家的职责》《创造奇迹的国王们》(一个学派的形成除了在理论方法上的特色,更要有示范意义的典范)奠定基调 史学理论和方法:主张扩大研究范围,提倡研究 全面的(或整体的、总体的)历史提倡打通史学与社会科学,促成史学社会科学化,社会科学史学化第二代人物布罗代尔《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第一部分 环境的作用 (时空状况)第二部分 集体的命运和总的趋势(社会和经济状况)第三部分 事件、政治和人(政治和军事的状况)将历史时间区分为:地理时间 长时段:自然时间,长期不变或变化极小的状况 如地形气候、生态环境(构成历史的深层;从根本上把握历史和主体,要从长时段出发)社会时间 中时段:趋势;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并形成周期的状况 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个体时间 短时段:历史上突发的现象和时间 如革命、战争、地震长时段理论 :不是仅去对短时段的政治军事等事件做详细研究,要从数十年的中时段的周期波动探讨中,找出数百年的长时段中文明的发展趋势及延续于其中的基本社会经济文化等结构。能否运用长时段理论将中国历史重新架构:长:文化传统中:人口消长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如果我们能梳理历史时间,便可能找出有别于他们的把握方式)第三代人物勒高夫 《新史学》《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勒华 拉杜里 《蒙塔尤》(雅克 富尼埃)用许多人的故事反映乡村居民们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反映精神世界体现了非常大的转变: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史(只有这样一种细节的描绘才能让我们知道旧制度下农民真正的生活;只有研究小的问题才能写出全面的历史 这是新的研究趋向。但也有反省的声音指出围观研究的弊端,批评的集中表达即是 碎片化 。)可以加强心态史的研究(还原当时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梁启超在谈论新史学时批判旧史,说以前的 二十四史 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以前的史学研究局限在帝王将相上)五、 后现代 与后现代史学后现代史学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历史趋向,它对现代史学的批判是有力的,但未有什么典范出现。就史学来说,它的一些信条(时间的概念等)为史家所接受。难以定义的 后现代 与后现代史学定义、概念本身就为后现代主义所反对理论特色:(针对我们所熟识的史学方式的反动;其带来的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价值体系的大变动;这还是一个出于形成中的史学流派,其挑战可使我们认识到史学的复杂性。)1. 不讲民族主义2. 研究器物3. 弱势族群4. 重视地方,不重视同质性5. 重视权力关系之转移6. 反统合7. 反目的论8. 反乌托邦,不主张同一,尊重多元,主张去除中心论应将思考先归零,使事物之间原有的族群类似性消失,重新观察彼此之间的区隔及差异;反省纳粹故反utopia,对共同价值及意义感到怀疑代表人物及作品海德 怀特 (公认的后现代主义大师)认为史学的研究过程及其作品和文学一样,没有什么主要的不同。历史和小说之间没有界限。这是一种很具颠覆性的陈述,抹杀了历史和小说的界限,因为fiction根本就是虚拟的意思,和追求真相的史学是完全的敌体。罗兰 巴特《作者之死》主张作者在写完其作品后,该作品有其自我的生命,作者和该作品的关系已告结束。任何人和作者一样,都可以自己解读该作品。米歇 福柯对理论、启蒙这些印有 现代性 的东西进行批评。理论上刻意避免用 历史 两字,认为这根本是启蒙时代产生的东西。他对精神病、罪犯及性事等从启蒙以来发展及断裂有很原创之洞见,特别指出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历史研究的焦点。在史学史脉络中把握后现代史学《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伊格尔斯1. 早期阶段:历史学作为一种专业规范的诞生标志:大学里设学科、设教授国家的组织架构里设学科图书馆管理系统有该学科的分类2. 中期阶段:社会科学的挑战法国年鉴学派批判理论与社会史:德国 历史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到批判3. 历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在后现代引发了文艺方面公共性的丧失但是史学还坚守着两个基本信条:时间概念与线索;靠证据来说话例证《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柯文所谓 三调(看PPT)《怀柔远人:马格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何伟亚意在重新确立历史学家的叙事立场,跳出现代的立场去探究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尽可能回溯到其发生年代,放在当时背景中去审视、评价。这是个中英双方共同参与的历史事件,双方都有记录,如何处理:讲英时用英方资料,讲中时用中方资料对中英双方的对称性处理 既非 西方中心 也非 中国中心检讨马格尔尼使华的实质:西:主权平等外交观中:差序包容天下作者认为无法判断哪个观念更合理、正当,尽量避免用一种后发的立场来说过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杜赞奇民族国家的主流话语导致了对历史的遮蔽启蒙、现代、理性 这些催生现代世界的主流符号也构成了对历史的遮蔽(今天后现代史学都致力于破除启蒙、现代、理性等对历史的遮蔽)民族历史把民族说成是一个同一的、在时间中不断演化的民族主体,这为本事有争议的、偶然的民族建构一种虚假的统一性。用 复线的历史 取代 线性历史六、 口述历史 :留住历史的声音口述史: 以历史重建为目的,对过去事件亲历者的采访口述史复兴的基础:(二战后)口述证据的作用和效力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便携式磁带录音机的普及口述历史的历史PPT在中国方面的情况围绕 口述历史 的争辩后见之明从两个层面把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关于这些问题都有相应的史学理论来解读方法本身是服务于我们对问题的解读的,无论何种方法背后都有一项标准:是否增进了我们对过去的了解(现代历史研究的根本目标)第四讲:历史本体的探求与历史认识模式的构建(最有难度的一讲)历史本体论,或历史哲学,是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共同研究的问题。究其根本,关心的是历史有无意志的问题(有没有某种力量左右着历史的进程)。不同的见解:把历史看作超验性的神或绝对理念主宰的过程。将历史理解为受自然主义的一般法则决定的。过去的人对历史的看法受制于此:对历史本体的探讨,构成以往历史学学科存在的主要理由。当今的史学界,却大体摈弃了历史哲学,历史学家不认为此与他们的工作有什么关联。当代世界唯一能自圆其说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了解过去,就必须了解过去人的思想)一、关于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一)神学与史学 神学眼光下的历史,史学成为 神学的婢女《圣经》对于西方文明的意义:确立了认知历史的架构犹太与基督教的历史观围绕着一个目的论中心(神学史观:始于亚当夏娃,终于上帝的末日审判)这一目的论在《旧约》中为上帝之国在人世的降临《新约》中提出人世最终会走向毁灭,只有来世才得重生但在世俗化的现代,这种线性史观突破了历史循环论,后转化为一种进步的观念。历史阶段论天下一家 的情怀今天之所以要检讨目的论,是因为它与决定论是一个钱币的两个面。很容易使我们认为过去到现在都是某种意志的体现或说受某种因素的制约。它赋予历史一种理想化的解释 历史的必然性( 后见之明 )神学充当了历史发展不自觉的工具历史的确不存在任何假设,历史上存在让我们惊叹的一幕幕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福柯)与偶然。托马斯 阿奎那 落实了把理性引入神学 又叫理性主义史学神学体系瓦解后 没有神的依据 重新认识史学神的启示与自然的启示的一致性(二)经学与史学经学赋予历史演进一种说明,一种解释,一种合法性的论证。经学指学习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构成了古代学术的主体。两种研究路径:字面上、字义上切入(历史)义理上(哲学)《春秋公羊传》对历史本质的阐释 三世说五始 五德始终说三科九旨(三)启蒙时代的历史哲学反历史的历史研究 不再顾及史实的差异性,而是寻出一种普遍原则 即古往今来的历史中所通用的,抽离出的普遍规律性。启蒙运动的冲击涵盖了各个领域,这是它所体现的一种关怀。启蒙运动的两种历史观:进步的历史观 普遍主义的历史观维科《新科学》一切民族不管其种族和地理条件如何,都经历了共同的发展阶段:原始的 野蛮状态 (没有历史)神的阶段 幼年 人性残暴英雄时代 青春 既残暴又谨慎 理性开始显现人的世纪 成熟 理性开始成熟自足 发现并确认自己由低到高发展的进步历程沿着这三个阶段上升后就是衰落,最后导致野蛮状态的复回,历史又重新开始进步。非单纯循环,而是不断上升的螺旋。(为自圆其说,使进步的历史观得以延续)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牛顿总结的自然哲学推论的第一条准则康德历史哲学的第一个中心观念 历史的合规律性康德历史哲学的出发点 牛顿自然哲学的出发点: 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的整体看作大自然的一幕隐蔽的计划的实现将历史理解为受自然主义的一般法则决定的孔多赛 《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其世界历史观贯穿于其整个历史哲学,是核心以辩证法为骨架,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同时也就是世界历史的主宰。世界史是自由意识的进展,各民族都不同程度上受世界精神的主宰(只不过有先后,不同民族都经历着相同的历史进程 进步的、普遍的)。世界历史可做一个整体,乃是一系列世界民族不断更替的历史:四种历史的自然王国:东方国度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的确将中国纳入其世界历史)观察历史的方法: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我们中国的历史说是 中国史 ,实为 中原王朝的历史 或 汉族史 ,而我们却又努力地强调自己是多民族国家。我们的世界史是没有中国的世界史,实为 外国史 ,并且世界所包括的又远不止我们世界史里涵盖的,很多国家在我们的世界史里找不到。(四)中国纳入 普遍历史 的进程此问题的源起:时空两个维度 你来自哪里你如何走到今天利玛窦来华发现圣经的历史是解释不了中国历史的(西方认知历史讲洪水,使各民族散居各地)我们讲大火。我们企图用我们的离市区 包容 西方的历史,但也无法完成。康有为 三世说 及其他康结合西方进化论,认为据乱世是君主专制升平世是君主立宪制太平世是民主共和制三阶段进化的模式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中西古今之社会概莫能外章太炎与严复围绕《社会通诠》的论辩严复接受甄克思 始于图腾,继以宗法,而成于国家 的社会发展模式,推断中国社会也是由宗法而渐入军国。章太炎则认为中国未必经历着欧洲那样的历史进程胡适与梁漱溟的争论 (能否纳入)梁漱溟认为文化发展有一定律 意欲,他基于特殊性、个别性谈各民族文化。胡适认为各民族的文化表现不过是 环境与时间的关系 ,如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只看见各民族都在那 生活的本来的路上走 ,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用。他将东西文化归于历史步调的差异,认同的即是 普遍历史 与进步观念。1.西学中源2.中体西用(初为旗帜,越来越空,没人知道何为 体 。体现了中国认同危机的过程,逐渐丧失自我,认同普遍观念)3.东西文化 (平等审视?)4.新学 旧学 开始超越了特殊性,有了普遍的价值意义5.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纳入,形成五种社会形态论,成为历史叙述的主轴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理论以及对历史发展的理解PPT三、当代对历史哲学的争论卡尔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驳《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寻求历史哲学新的安顿 区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雅斯贝斯《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人类历史作为整体加以分析:区分不同阶段:史前古代文明 (第一个间歇期)轴心期 (突破阶段)科技时代 (第二个间歇期)轴心期理论 是其历史理论的核心 觉醒阶段第五讲 史学论文撰写的规范化这门课主要选取 典范 的角度介绍历史学历史学科的研究者:经对典范的了解 认同该学科的权威 开始研究工作。具体的操作实践:一、如何向过去提出问题,尤其是将问题转换为历史学可以讨论的问题二、如何在前人研究成果及充分利用资料的前提下,表达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看法一、对一篇论文的剖析《两种关于如何形成政治秩序的观念 容忍与自由》林毓生一篇学术论文应包含的必要环节:问题意识: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构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论证:透过什么事件,援引什么资料,运用什么方法注释的作用一般会有一个注释说明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征引的史料要能够说明问题征引的前人观点是说明我的起点问题二、论文撰写的规范性要求审视一篇论文: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否发掘新的材料或对材料进行新的解读(历史学的特点:靠材料、援引证据说话)是否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手段是否增进对过去的了解论文课题规划:明确的问题意识 所要讨论的是什么问题学术史的勾画 有关这一问题前人有什么研究(为自己的研究寻找依据)用什么资料进行研究 大致确立讨论问题的范围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清楚所做的是什么研究三、研究例证: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理想注释的规范化要求:注释需包含的要素作者论著名出版地出版社(或刊物)出版时间(或发表期次和日期)页码(或版次)注意:古籍 可用(《庄子 天下篇》)文中加注;也可注明版本,第一次引述,后面从略引述书信 标名日期卷一 (上) 写在《》之外出版信息用()仅一页用一个小写p 如p36;跨多页用2个pp 25-26大学出版简写为UP (University press)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史学导论笔记-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12 13:32:53第一讲:历史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都必须回答但又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个观点:一、历史是神学的奴婢。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他的观点:1、认为人类历史只不过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从上帝创世开始,结束上帝解救犹太人出苦海并升入幸福的天堂2、历史最终由上帝的旨意决定的,但上帝的旨意需要某种直接的推动力来加以实现,这种直接动力就是善与恶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上帝之城、世俗之城,两城之间的善恶冲突,以及世俗之城内部恶与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推动着世俗之城最终毁灭和上帝之城的最终胜利。二、历史是 人 的历史它在文艺复兴以来出现,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但又出现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历史相对主义观点代表人物:克罗齐、柯林伍德他们否认历史是客观的存在,,认为所谓历史就是人类回答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对过去所做的思考,因此 一切的世界史都是当代史 。第二种观点:历史客观主义的观点代表人物:兰克他们否认历史的现实主观意义,主张在任何活动中,历史学家都要消灭自我成为历史事实的传话筒。第三种观点:从双重内涵来解读历史。他们认为历史的正确含义有两个:一种叫做历史的本体,第二种叫做历史的认识。从表面上看,第三种观点正确,看上去正确的往往是无用的 无用的真理。(如马哲中的辩证法),只有片面才能深刻,深刻的肯定是片面的。★马克思对历史学的定义:他认为历史不过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它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即存在着规律,但是它同时又可以被认识。从广义上看,历史是指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从狭义看,专指人类的发生发展史。什么叫历史学历史学分为两种:广义的历史学,我们仅仅知道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从狭义上看,是指专门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第二讲:历史学的前世今生前提:历史四层次:1、过去2、对过去的叙述 ★3、理性的历史学4、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学西方古典史学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神化了的英雄史观(前希罗多德时代)正如西方的文明源于古希腊一样,西方的历史学也完全建立在希腊人的基础之上,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诞生之前,西方经历了一段很长的童年时段,我们称这个时代为前希罗多德时代。特点:不能说它是真正的历史它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出现,多是半真实半故事性的作品,史话家们往往不能把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区别开来,在传说与信史之间边界不清,但却反映出了一些原始的历史意识。(1、具有神的血统、神的力量的英雄史观。2、对美、对女性的追求与尊重,即绅士传统。)代表作:荷马及其《荷马史诗》、《奥德赛》、《伊莉亚特》第二时期:古典时代的历史学背景:1、希波战争使希腊人意识到拯救世界的不是神而是人。2、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奴隶制的经济与政治,获得高度的发展,它为历史学家的成长提供条件。3、公元前5世纪,是人的理性觉醒的时期,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命题已经提出,它就为历史学的诞生提供思想基础。代表作与人物:希罗多德《历史》(历史之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政治之父)内容:1、人本观念(以人为本),他们认为历史的作用不是为神唱赞歌,而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使它永垂千古。2、具有理性精神的历史批判方法,他们认为历史资料必须进行分析。★3、强调要艺术地再现历史事实。4、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哲学,就是这一时期历史还缺乏自我认识,没有形成真正的历史意识。第三讲:神光照耀的历史学 基督史学背景:公元4~5世纪,西方历史学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基督史学取得支配地位,这是由于基督教的蔓延与捍卫、保卫基督教的产物。1、基督教的传播★ 罗马征服世界,同时毁灭了自己 。公元1~3世纪,罗马帝国达到巅峰状态,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精神危机:表现在精神危机上,没有未来,也没有理想,在有些人看来,现实世界因为极度圆满而无复可为;在另外一些人看来,现实世界因为极度困苦而无复可为,于是绝望成为弥漫社会的普遍心态,于是基督教变成了人们精神寄托的唯一出路。2、为捍卫基督教而战基督教并没有为尘世间受苦受难的人们带来福音,更不能挽救行将就木的罗马帝国的必然灭亡。基督教传播的越广泛,罗马帝国越是积弱不振,罗马的防务日益空虚。早年的勇武精神已不复存在,于是蛮族便趁虚而入,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人把帝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罗马人皈依基督教,这引起了基督神学家的愤怒,为他们搜集史料,提出论据,编写历史,以保卫上帝之城,基督历史学由此兴起。代表人物及作品: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内容:1、目的论。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使选民的灵魂得救2、直线进步性。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只经历一次的不断进步地并且是直线进步的过程。把人类分成六个阶段: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期、高龄期。3、历史的动力。历史最终由上帝的旨意决定的,但上帝的旨意需要某种直接的推动力来加以实现,这种直接动力就是善与恶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上帝之城、世俗之城,两城之间的善恶冲突,以及世俗之城内部恶与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推动着世俗之城最终毁灭和上帝之城的最终胜利。4、建立新世界史体系。人在上帝面前时平等的,因此,他们不以任何局部特殊的历史为满足,上帝之城由所有的民族组成,它的城楼高踞所有民族之上,因此,历史就只能是囊括所有民族的 一切格外普遍的东西的历史 。5、把《圣经》作为判断历史事实正误的标准和最高权威。对基督史学的评论首先,基督史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表现在两方面:1、荒谬的外衣下闪烁着真理的光芒。2、开拓了历史学的视野,奠定了历史学的框架。但是它的本质是荒谬的,与其说它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不如说它阐述了神的历史。它把各种宗教迷信和谎言当成了历史,但真正的人类社会历史却在它的视野之外,它把超自然、超历史的力量当成历史的本源,把人类看成是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宗教未来发展趋向:1、宗教原教旨化。2、宗教民族化。3、宗教生活化。第四讲: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近代史学的滥觞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不仅需要 火与剑 ,也需要 笔与舌 。文艺复兴就是这个思想革命的反应。它也是近代历史学的开端,面临着重行定向。重行定向:1、将古典史学从基督史观中解放出来。2、是对古典史学传统的创新。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他的观点: 不要问是否作恶,而要问是否善于作恶。(1)观点的出现具有社会基础 1、因为意大利的残破现实,当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兵戈不息,所以马基亚维利希望出现一个有手腕、有铁的意志的君主来结束战争。2、此外,政治的混乱,也造成了道德的混乱,它为君王们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土壤。(2)马基亚维利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它说出了政治与道德的本质区别。2、道德是难以依靠的:因为道德实际具有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3)但是马基亚维利的观点是反人性的 1、道德还有人民性、跨时代性。2、随着时代的衍进,道德对政治的制衡将与时俱进。第五讲:十七、十八世纪历史学特点:在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走向成熟,表现在:1、历史学彻底摆脱了神的束缚,人的主体地位确立2、理性主义史学成为历史学发展的主流3、历史学的发展重心从意大利转移到了法国,十七世纪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夕阳晚照代表人物:维科 《新科学》 (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中心就转移到了法国。原因:1、法国的文化素有求心求己的传统,浪漫史民族的本性;2、笛卡尔的观点 普遍怀疑 ;3、意大利经济衰弱终于无法挽回代表人物: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 (十八世纪)他的思想:1、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理性同宗教迷信封建专制作斗争并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2、认为社会理性的发展程度主要由民众集体的理性程度决定的3、认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第六讲:十九世纪的历史学特点和代表人物:特点:1、历史哲学在19世纪达到了顶峰,以黑格尔(德)为代表。2、历史的科学化达到高峰,以兰克(德)为代表。历史学的研究中心从十八世纪的法国转移到了德国。必考点: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人占领了大陆,英国人霸占了海洋,德国人占领了天空。在这时,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开始把理想变为现实,进行了创造历史的轰轰烈烈的实践活动。而当时的德国,由于政治的分裂及容克(德国地主的别称)的软弱,导致他们没有勇气将理想变成现实,只能遨游思维的天空,用发达的思维批判来弥补其实践批判的不足,他们没有力量去开创理想的历史,只好把经济投入到描绘理想的历史上来,于是造就了德国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嫉妒繁荣。当然,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德国思想家们的语言系统非常晦涩,非常抽象。黑格尔《历史哲学》1、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是黑格尔的思想灵魂)他认为本源的存在时绝对精神,有的时候交世界精神/理性。它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绝对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作为纯粹的逻辑概念、自我运动发展者,它只有内在性,没有外在性。黑格尔最孔子的评价是智者,对老子的评价是思想者。第二阶段是自然阶段。绝对精神转化为大自然,只有物质的外在性,没有精神的内在性。第三阶段是精神阶段。它是绝对精神最全面、最真实的阶段,既有物质的外在性,又有精神的内在性。它是人类历史阶段,与绝对精神的3个发展阶段相适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2、关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⑴、绝对精神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本源。历史不过是 在时间里外化了的精神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绝对精神展开并具体表现为各种特殊的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性格、风貌和目的的总和。它推动着民族的发展,规定着民族行动的法则和方向。黑格尔认为,从地理学、人类学的意义上看,民族的存在时多元的,但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民族的存在时一员的。因为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自由一个民族反映了绝对精神,被称为世界历史民族。对这个民族而言,其他民族都是无权的。但是,一个民族只能创造一次新纪元,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看成是四个世界历史民族一次更替的过程,即东方民族、希腊民族、罗马民族、日耳曼民族(包括德国和英国)。⑵世界理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它的实现工具,是人类的热情。所谓热情就是人类对自我利益的追求。 世界历史包涵着两个因素,第一是理念,第二是人类的情欲。 理念是世界历史的经线,情欲史世界历史的纬线。 黑格尔★⑶英雄史观。他认为,仆人眼中无英雄,不是英雄不成为英雄,而是仆人仅仅是仆人。也就是说,平常人仅仅有平常人的心灵视野、眼光去看待英雄,他所关心注意的无非是英雄的生活琐事,寻常嗜好,而无法理解英雄的眼光、智慧和胸襟,无法进入英雄的思维世界。因此,英雄与平常人没有共同点,平常只能追随在伟人的周围。但是他又认为,伟人只是世界精神的实现工具,而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3、泛历史主义⑴原始的历史⑵反思的历史,包括普遍的历史,实用的历史,批判的历史,思想的历史⑶哲学的历史兰克《教皇使》他被称为 近代科学历史学之父 。他主张:1、主张写历史要客观公正,不能带任何的个人偏见2、 特别强调原始资料的重要性3、强调对史料要进行严密的考证评价:兰克使历史学更具有科学的特质,但是他的有些观点又是不现实的,比如历史学家就无法超然。第七讲:二十世纪西方历史学背景:1、生命史学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产生焦虑,对理性主义史观的乐观和自信产生怀疑。他们不再把历史看成是一个无限、一元的进步过程,而是把它看成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兴盛衰亡的有机过程。关于历史方向的确定概念被一种模糊的开放的历史观所代替。斯宾格勒 汤因比克罗齐 亨廷顿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主要内容:1、他认为历史和文化是有机体,是活生生的,因此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所有文化都是宿命的,都会走向衰亡,现代西方文化同理。★2、文化的同时代性。他认为世界历史上存在过8种高级文化。它们是: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这8种文化既是等价的,同时也是同时代的,指每个文化都经历过前文化时期、文化早期、文化晚期、文明时期四个时代,也叫春夏秋冬时代。前文化时期:是指原始文化的时代,表现为图腾信仰、部落、蒙昧主义。文化阶段:是指正在成长、富有创造性的不断上升的历史时期。早期:1、产生了不成熟的意识。2、形成某种独特的风格。3、宗教在萌生4、人文景观呈乡村型★晚期:1、人文景观呈城市型2、心智和金钱成为价值的量标3、资产积极兴起文明阶段:这是一个文化的最高阶段,也是最终阶段,它的主要标志:1、人文景观呈世界都市的出现2、人们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敌意的敏锐3、理智战胜了原始的智慧4、文化创作表现为缺失灵魂的形式变动5、金钱开始统治一切★3、极力反对历史发展史的因果规律,反复证明在历史发展中只有命运存在。他指出,与历史相对应的是时间,与自然相对应的是空间。自然是各种必然性的组合,它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仅仅是单纯的,所以能用因果原则。但历史不一样,历史是纯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是唯一的,是不可重复的。因果规律只能与以往死的东西相联系。而历史作为既成的活的东西只能与命运相关。斯宾格勒引用罗马辛尼加的名言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文化的有机和宿命是与生俱来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德国的先验主义 在人之外英国的经验主义 干了以后的产物,实践后的产物★★汤因比的 挑战 应战 论汤因比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创造文明,并不是依靠种族的优越性,也不是因为有一个温暖、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是人类在面临严酷的挑战时,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应战,也就是说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就在于成功的应战。具体为:1、文明的挑战来自于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分为五种:1、困难地方的挑战2、新地方的挑战3、打击的挑战4、压迫的挑战5、遭遇不幸的挑战2、应战成功的主要标志是:适度和中庸,并不是越激烈越好3、应战并非来自于社会整体,而是来自个人,在挑战面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激发出创造行为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才能激发创造,所以文明的动力来自于富有创造才能的人。4、反对斯宾格勒的命运决定论。他同斯宾格勒一样,汤因比也认为每一个文明都要经历四个阶段:起源、生长、衰弱、结缔,但是,他认为一个文明必然结束,因为在旧文明的基础上可以诞生出新文明, 旧文明的废墟是新社会的故乡 ,关键在于明智。克罗齐: 一切的世界是都是当代史1、他认为历史不是科学,它和哲学是统一的。他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外在的研究,是对规律的研究,对普遍性的研究。历史研究是内在的,主要是研究过去人的心灵和精神,而精神的学问就是哲学,再加上,历史的研究是个别。2、他认为历史是思想的产物。他认为所有的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总是自我精神的再现。3、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现实的人从现实的立场、现实的观点、现实的需要来写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认为文明的冲突正成为现代世界冲突的核心;2、文明冲突具有持久性,而且是最根本最本质的的冲突。3、历史上冲突的演变:最早的冲突是君王之间的冲突、民族国家冲突、意识形态之间冲突、文明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