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关于护理的法律规定有哪些?-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4 10:47:011.我国关于护理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护理的单行或者专门的法律规定。有关的规定大多散在于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之中。关于护理管理的专门性规定,主要是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护士管理办法》(以下统称《办法》)。同时,各省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该办法相继制定了一些实施性文件,江苏省卫生厅也于1995年4月28日制定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细则》(以下统称《细则》)。虽然《办法》和《细则》不是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对护理工作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这些文件中的规定与我国法律原则和护士管理的实践相一致,因而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是我国护理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另外,由于护理人员属于广义的医务人员,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关于母婴保健行为的规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有关医务人员的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医疗行为的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定中关于医务人员行为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危害公共卫生罪的规定等等同样适用于护理管理,也是护理管理的法律依据。2.护士的定义是什么?护士的概念多种多样,包括职称的护士、医疗机构中对从事护理人员的统称,但是这些所谓 护士 不一定是法律上的护士。《办法》规定,护士系指按照该《办法》规定,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以下统称《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据此,法律上护士的概念首先是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护理专业技术文凭者没有取得护士资格的前提条件;其次是经过护士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最后,要被医疗机构聘用并申请、完成注册。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护士,也才可以进行护士执业。因此,这里所称的护士不同于职称序列中的护士,也不是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的统称,而是指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经合法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内部审计规定 Iternal Audit Regulations-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内部审计规定 Iternal Audit Regulations发布时间:2017-06-04 10:51:58内部审计规定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和资产经营、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和专项审计的实施办法,以达到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规、监督财务收支真实性、客观评价经济责任和资产经营责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的目的。本规定适用于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云天化集团公司委托管理单位、以及负有经济责任的中高级管理人员。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云南省内部审计条例》GB/T 1.1 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5498-2003 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Q/YYTH 20424-2005 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3职责3.1 本规定的主管领导为公司纪委书记。3.2 本规定的实施部门为监审部。3.3 本规定的配合部门为各被审计单位和财务、企管、人事等职能部门。4 总则4.1 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和审计监督,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保障公司经营活动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云南省内部审计条例》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4.2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咨询、评价、控制和监督活动。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评价公司各级组织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资源利用状况等,并提供相关的分析、建议,协助、监督管理人员认真地履行职责。4.3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控制生产经营成本,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增加公司价值。5 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5.1 审计机构职责5.1.1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要求,起草内部审计制度、办法等。5.1.2 根据公司年度计划,制订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5.1.3 负责组织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并向公司报告审计结果。5.1.4 协助上级审计机关对公司的审计工作。5.1.5 负责审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5.1.6 完成公司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5.2 审计人员5.2.1 审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财经专业知识和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管理能力。5.2.2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必须认真执行以下审计纪律:5.2.2.1 对审计出的重大问题不得隐匿不报,否则是重大失职行为;5.2.2.2 不得与被审计单位串通,编造虚假审计报告;5.2.2.3 不得干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5.2.2.4 不得接受被审计单位的馈赠、报酬、福利待遇,不得在被审计单位报销费用;5.2.2.5 不得泄漏审计中知悉的被审计单位的秘密;5.2.2.6 内审部门的工作成果,未经公司批准,不得对外披露。5.2.3 依法保护内审人员开展正常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其他部门或者个人的干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坚持工作原则的内部审计人员。6 审计部门权限6.1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要求有关单位提供计划、预算、决算、报表和有关文件、资料等。6.2 审核凭证、账表、决算资料,检查资金和财产,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6.3 检查管理和核算财务收支的计算机系统及其反映的电子数据和有关资料。6.4 参加或列席公司召开的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会议。6.5 对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文件、资料等证明材料。6.6 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将会造成损失或浪费的行为,经公司同意,作出临时制止决定。6.7 对阻挠、妨碍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情况,经公司批准,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6.8 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和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建议。6.9 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或浪费的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处理的建议。6.10 对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经公司批准,有权暂时予以封存。7 审计范围及内容7.1 财务收支和资产经营审计7.1.1 财务收支和资产经营审计,是指监审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公司所属及委托管理的独立核算单位和控股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7.1.2 财务收支和资产经营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完成经营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持续健康地发展。7.1.3 财务收支和资产经营审计的主要内容:7.1.3.1 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机构的设置、财会人员的配备是否符合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财务机构和财会人员是否依法履行其职责;7.1.3.2 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规和制度的规定;7.1.3.3 会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是否真实、合法;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7.1.3.4 管理状况如何,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7.1.3.5 资产是否安全完整,资产的购买、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保值增值情况如何;资产是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做到帐实相符,盘盈、盘亏是否及时按规定调整;7.1.3.6 收入、支出是否合理、真实、完整。收入是否按规定入帐,统一管理;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会计核算是否合规。有无隐瞒、截留、挪用、拖欠或设置帐外帐、 小金库 等问题;有无虚列虚报、违反规定发放钱物和其他违纪违规问题,有无损失浪费等问题;7.1.3.7 往来账款的管理状况如何;7.1.3.8 委托单位和监审部认为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7.2 经济责任审计7.2.1 经济责任审计是履行出资人职责,规范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人员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对负有经济责任的负责人的经营绩效和经济责任进行的客观评价。7.2.2 经济责任审计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或单位的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7.2.3 经济责任审计按照企业或单位负责人的管理权限和产权关系,依据 统一要求、分级负责 的原则组织实施。7.2.3.1 对公司直接管理或集团公司委托公司管理的单位负责任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由公司干部管理部门出具委托审计通知书。7.2.3.2 公司子公司的经济责任审计由该子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进行委托审计,或由公司安排后实施审计。7.2.3.3 其它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单位,由具有委托审计资格的部门或领导出具委托审计通知。7.2.4 被审计人员应按照监审部的要求,及时如实地写出履职总结,并于五日内送交监审部。7.2.5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7.2.5.1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或单位经营成果的真实性;7.2.5.2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或单位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7.2.5.3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或单位资产质量变动状况;7.2.5.4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或单位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规章制度情况;7.2.5.5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或单位经营绩效变动情况;7.2.5.6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或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7.2.5.7 经济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重大投融资情况;7.2.5.8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的债权债务情况;7.2.5.9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是否依法履行其相应的管理职责;经济决策是否符合程序、有效;7.2.5.10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主要经济责任指标或任期目标完成情况;7.2.5.11 经济负责人任职期间遵守财经法规情况;7.2.5.12 委托单位和审计部门认为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7.3 专项审计7.3.1 专项审计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管理的需要,监审部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与单位的财务收支有关或者上级交办的特定事项,向有关部门、单位进行的专门审计调查活动。7.3.2 专项审计的安排7.3.2.1 上级或者公司安排。7.3.2.2 被审计单位的要求。7.3.2.3 单位或个人举报。7.3.2.4 根据管理或者审计工作的需要,不定期抽审。7.3.3 专项审计的内容:7.3.3.1 公司管理单位、控股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审计;7.3.3.2 公司管理单位、控股子公司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情况的审计;7.3.3.3 经济合同的审计;7.3.3.4 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审计;7.3.3.5 专项费用使用情况的审计;7.3.3.6 控股子公司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的审计,对外投资和建设项目决策程序审计;7.3.3.7 公司管理的单位、控股子公司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7.3.3.8 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侵占公司资产,严重损失浪费等行为的审计;7.3.3.9 公司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8 审计程序8.1 监审部根据公司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公司和集团公司总体部署,拟订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具体的审计项目,报经公司批准后实施。8.2 对于计划外的审计项目,按以下规定实施审计:8.2.1 对公司管理和托管单位、控股子公司的审计项目,公司安排后由监审部组织实施审计;8.2.2 社团组织需要进行审计的由该社团的相关机构或其法人代表提出并出具委托审计通知书,监审部据此作出安排,组织实施审计;8.2.3 对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的离任审计,由干部管理部门出具委托审计通知书,监审部组织实施审计。8.3 审计项目的计划8.3.1 收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收集、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原有审计档案资料;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8.3.2 编制审计方案,并报监审部负责人审批,重大项目报主管领导审批签字。8.3.3 被审计单位应做好接受审计的准备工作,准备相应的文件资料。8.3.4 完成审计项目实施前的其他准备事项。8.3.5 确定审计项目负责人和审计人员。8.3.6 下达审计通知书,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做好接受审计的准备工作。审计通知书应在审计实施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专项审计调查可以根据需要不下达审计通知),特殊情况于实施审计时一并送达。8.4 审计项目的实施8.4.1 进入被审计单位后首先听取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的情况介绍。8.4.2 收集有关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8.4.3 实施现场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8.4.4 审计组对实施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向公司请示汇报。8.5 审计项目的终结8.5.1 审计组运用审计中获取的材料,编写审计报告。8.5.2 监审部应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审计报告完成后,要由监审部负责人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8.5.3 审计组应在审计事项实施终了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计报告并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被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在规定日期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为无异议。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进一步核实、研究,如有必要应当修改审计报告。8.5.4 经公司批准的《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8.5.5 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后,应填写《审计决定处理情况报告单》,将执行情况向监审部提出书面反馈。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在收到《审计决定》后15日内向公司申请复议。公司应在收到申请复议报告30日内进行复议或裁定。在此期间,仍按原审计决定执行。8.6 后续审计重要项目应实施后续审计,主要审查内容为:8.6.1 检查采纳审计建议、意见和审计决定执行情况;8.6.2 了解采纳审计建议、意见和执行审计决定中的困难与问题;8.6.3 通过审计,被审计单位在严格自律强化管理方面的新措施、新变化。9 审计档案管理9.1 审计项目结束,应对审计项目相关资料进行归档。9.2 审计档案主要包括以下资料:9.2.1 公司和监审部的有关文件;9.2.2 上级及公司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批示、决定、讲话和批复等;9.2.3 审计中形成的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底稿、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审计建议、有关文件和年度财务报表、账证、电报、录音 (像)带、照片等取证材料;9.2.4 内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采取临时措施的文件决定;9.2.5 后续审计材料;9.2.6 职工来信来访及查处情况资料;9.2.7 审计统计报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重要审计会议材料、审计工作总结、制订的审计制度等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10 审计结果的运用10.1 对公司所属单位、集团托管单位、控股子公司的财务收支和资产经营审计结果,作为对上述单位的考核、奖惩和经营兑现的主要依据之一。10.2 对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的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作为公司领导的决策参考依据之一。10.3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公司干部任免的依据之一。11 问题及处理11.1 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单位,督促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11.2 被审计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进行账务调整,情节严重的应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应由公司移交司法部门处理:11.2.1 收支不真实,以达到谋取本单位或个人利益的行为;11.2.2 利用往来帐目,转移或挪用资产的行为;11.2.3 重大投资未向主管领导或公司汇报,有可能形成损失的行为;11.2.4 未经主管领导或公司领导批准,私自将资金外借或对外提供担保的行为;11.2.5 借采购之机购买私人物品,将公家采购成本提高的行为;11.2.6 私设小金库,谋取不正当利益及巧立名目乱发钱物的行为;11.2.7 转移、隐匿违法所得的财产;11.2.8 其他导致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不真实的行为;11.2.9 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11.2.10 其他违反财经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11.3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按以下规定追究责任:11.3.1 被审计对象拒绝接受或者不配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或者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或者行政处分;11.3.2 被审计对象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有关财务会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以及其他文件资料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1.3.3 打击、报复、陷害审计人员及检举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单位、机关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1.3.4 审计部门或者审计人员隐瞒审计中查出的问题,或者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有关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建议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11.4 在审计中发现负责人有下列行为的应负直接责任:11.4.1 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规定的;11.4.2 失职、渎职的;11.4.3 其他违法违规行为。11.5 审计中发现有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情况,负有责任的有关领导人员应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或一定的经济处理,触犯法律的由公司移交司法部门处理。12 附则12.1 本办法如与上级发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12.2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附加说明:本规定由监审部提出。本规定由监审部解释。本规定起草人:唐世莲本规定审核人:吴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