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课程论-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赫尔巴特认的兴趣观是其课程论和教学论的依据,因为只有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课程内容与教学,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统觉与课程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论的又一重要基础。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的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为此,他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所谓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所谓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3.儿童发展与课程赫尔巴特认为,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此,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以此为基础,他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人类历史的早期):加强身体养护和感官训练;第二阶段:幼儿期(人类想象期):以《荷马史诗》为主,发展儿童想象力;第三阶段:童年期(人类):数学、历史等,发展理性;第四阶段:青年期:继续学习数学、历史等,发展理性;评价: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以心理学为基础,使课程的设置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但客观的说,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赫尔巴特并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分科课程-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1515:09:59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各学科均有特定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学科课程一般都含有两个内在假定:一是假定科目的内在逻辑符合学习者学习科目时的心理过程;二是假定这种组织能使学习者在将来的生活情景中更容易使用这些科目的内容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3、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这种综合可大可小,既可以指对相邻两门学科的综合,也可以指对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综合4、潜在课程又称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它是由杰克逊(P.W.Jackson)1968年在他的《教室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那些教育因素事实上,潜在课程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课程,它从不在正式教学中进行,确切地说,它应该是指存在于学校中的各种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习惯、礼仪)中(三)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的观点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授的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儿童兴趣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3、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之中,包括物质情景(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景(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人际情景(如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课程评价-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1515:58:51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一)目标评价模式1.代表人物:目标评价模式由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2.观点: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泰勒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3.评价:强调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解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不足: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代表人物: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2.主要观点: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专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是以作为评价的准则。3.评价:好的方面:看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预期的结果,还要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不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是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不足之处: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IPP模式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来的CIPP是背景评价(conten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课堂练习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被称为科学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奇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课程词源-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1515:57:07课程概念(一)课程词源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孔颖达为《诗经》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代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使用课程概念,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而非教程,即学业及其进程。(二)课程概念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广义课程主要涉及: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三)对课程的不同观点(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知识。(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5)课程即学习经验。(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7)课程即社会改造。二、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的设计形式或固有属性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其缺点在于,它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活动课程的多种含义:(1)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2)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3)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4)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5)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或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针对分科课程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具有强制性。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的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1、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成正规课程,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显著特点是计划性。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