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1410:23:46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明确俄罗斯经济制度已向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转型,政治制度已向多党议会民主制和三权分立制过渡,特别是普京执政八年的政治经济发展特点;把握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有利与不利条件。具体而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问题:(一)苏联的解体及其重大影响(二)俄罗斯的转型与振兴(三)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外交战略二、主要内容提示(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春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提出了加速科技、经济发展和实行改革的主张,推行加速发展战略,试图力挽苏联的颓势。但由于苏联多年形成的传统经济体制根深蒂固,苏联党政领导对旧体制弊端缺乏深刻的认识,未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改革。到1987年,苏联的经济改革基本上流于空谈,没有取得实际的进展和成效。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了新政治思维,作为对苏联社会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的理论依据。主张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官僚社会主义,用同美国之间的和平与合作取代军备竞赛和冷战对抗,确定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为之奋斗的目标。戈尔巴乔夫宣扬的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及人道主义却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使苏联社会陷入全面危机。社会剧烈动荡,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和势力空前猖獗,党内反对派和社会上的反政府组织聚集在一起争夺政治权力,使国家政权处于瘫痪状态;国民经济陷入深刻的危机,国家预算赤字和内外债惊人增长,通货膨胀严重,消费品缺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民族矛盾日趋激烈,民族冲突不断升级,大俄罗斯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情绪同时高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最终把苏联的党和国家引向亡党亡国的深渊。1990年3月,波罗的海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先后发表独立宣言。三国独立之举在其他加盟共和国引起连锁反应,这些国家都纷纷发表主权宣言,联盟濒临崩溃的边缘。(二)8.19事件的失败和俄罗斯的再生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企图维护联盟统一。但是,事与愿违,8.19事件不仅未能挽救苏联,而且加速了苏联的解体。8.19事件失败之后叶利钦夺取了大权,控制了局势。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这给了联盟致命的一击。到1991年12月16日,苏联原有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均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国家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存在。12月21日,俄罗斯联邦等11个独立国家的首脑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终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斧锤红旗落地,取代它的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起。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法定继承国,继承了苏联的主要遗产。在经济上俄罗斯继承了苏联76.23%的国土,52%的人口,一半以上的自然资源和60%的综合能力。在军事上,俄罗斯获得了苏联75%的部队,80%的战略力量,50%的武器装备,70%的军工生产企业,并排他性地继承了苏联的核大国地位。在政治上,俄罗斯不仅接管了苏联中央所有机关,而且继承了苏联的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取代苏联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有这些为俄罗斯重振雄风,谋求世界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三)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和世界大国苏联,其解体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有苏联国家内部深层次的原因,又有深刻而复杂的国际背景;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的原因。总之,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力的作用的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总的合力,这就是历史事件。(这是恩格斯晚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中提出的重要观点)第一,苏联共产党特别是领袖集团在改革路线和方针政策上所犯的错误,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苏共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力量和决定因素,是苏联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在苏共内部,而党内的问题则在于领袖集团。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体制和党内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位了,不改就会束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就是改革势成必然,问题在于如何确定改革的指导方针、政策和方法。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此显得尤其重要。但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演变解体的导火索。戈氏的错误路线使苏联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后导致社会主义大国的分崩离析。他上台后,提出要对苏联的整个社会大厦进行根本改革,推行公开性和意识形态多元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使改革偏离甚至完全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实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共产党在与反党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斗争中,失去了应有的反击条件和能力;否定自己的历史,为反动势力攻击苏共和社会主义提供了口实;借口革新,改变共产党的性质,使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导致苏联共产党失去了战斗力。最终搞垮了苏联共产党,搞垮了苏联。第二,长期僵化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过分集权。这种政治经济体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发展过程中这种体制在变动的时代背景中并没有作出积极的调整,其积弊在屡次的改革中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造成越积越多的积重难返的局面。具体而言,经济体制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单一公有制,完全消灭私人经济成分,对个体经济加以限制和排斥;实行国家直接经营企业,中央设立许多部,企业是国家各部门的附属物,没有任何自主权。这就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生产效益低下,官僚主义严重,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由此造成经济发展滞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的局面。政治体制方面,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机关,个人专断;实行自下而上的干部委任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监督和制约机制薄弱;法制不健全,不完备。这就破坏或扭曲了民主集中制,产生了官僚主义下的各种特权和腐败问题等等,使社会主义形象受损、执政党陷入深刻危机,严重脱离群众、动摇了生存基础。第三,西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从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苏联诞生的第一天起,帝国主义就把搞垮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作为它们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以苏联为主要对象实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一直处心积虑地要摧垮一切异己政权,从思想上渗透,经济上诱导乃至制裁,政治和军事上施加压力等等手段促使其向资本主义转变。尤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国家还通过支持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甚至直接插手内政来推动苏联的和平演变。1989年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其实质就是在继续遏制苏联扩张的同时,通过软进攻从内部演变苏联,将其融入国际大家庭,使之成为国际社会中新的一员。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以及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政策主张,恰好迎合了西方的需要,得到了西方的支持,为其对苏联实施和平渗透、和平颠覆与和平演变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最终促成苏联的演变和解体。第四,错误的民族政策是苏联解体重要的外部原因。苏联是一个由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民族问题历来十分复杂。苏联时期一些错误的民族,严重伤害了非俄罗斯民族的尊严,潜伏着不少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造成舆论失控、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诱发了无政府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使长期以来在高压政策下掩盖的民族矛盾迅速暴露,急剧恶化。民族间矛盾和独立要求严重动摇着联盟中央的根基,随着1990年波罗的海国家发布主权独立宣言和8.19事件的夭折,苏联民族矛盾和独立浪潮愈演愈烈,民族分离主义思潮在各共和国占了上风,最终导致联盟的解体。第五,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随着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大国欲望的膨胀,它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成为一个实施对外扩张的超级大国。苏联大搞军备竞赛,到处伸手扩张,甚至多次发动直接的侵略战争,这不仅使其承担了巨额的军费开支,也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形象,付出了沉重代价。(四)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味着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其中的教训极其深刻,给马克思主义者的警示令人深思。在这里,我们可以适当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阐述。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列宁时期,苏联(俄)坚持把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其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理解,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没能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各种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将实现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才能取得成功;反之将遭受严重挫折。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始终把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种改革,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始终保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头等大事。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改革方向不正确会葬送社会主义,贫困和落后同样也会葬送社会主义。反观战后苏联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面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苏联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却严重滞后,与西方国家发展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拉大。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搞不好,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迅速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法体现出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就会发生动摇。而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改革却逐渐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动力。由此,经济停滞与思想混乱为国内反对派势力的活跃和夺权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经济的停滞与思想混乱也促使民族矛盾激化,酿成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最终引起政局的动荡、政权的坍塌和国家的解体。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要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明确党的历史方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反观在戈尔巴乔夫实行改革时期的苏联共产党,纪律松弛,组织涣散,宗派活动严重,党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使党在突发事件面前惊慌失措,软弱无力。而此前一些领导人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独断专行,压制批评,纵容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党的声誉,使党失去威信,对党员和民众失去吸引力。由于党内教条主义盛行,缺乏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探索及对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真总结,在不断变化了的形势面前,没有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最后只有抛弃马克思主义,倒向社会民主主义。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社会主义需要改革,社会主义也应当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强盛的必由之路和基本动力。但是促进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需要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因为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方面的利益变动都比较大,人们的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种社会矛盾会比较激烈。必须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会失去(五)苏联解体的深远影响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中影响最大的事件,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苏联解体使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换。冷战结束,国际形势出现了总体和平、局部动荡的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单边主义盛行;二是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战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严峻挑战。从此,世界格局进入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三是苏联解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六)休克疗法及其后果20世纪90年代初,在叶利钦的支持下,时任第一副总理的盖达尔组织实施了对俄罗斯经济进行改革的休克疗法。其主要措施有:迅速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迅速全面地实行私有化;实行紧缩货币财政政策,硬性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投放规模。其中全面放开物价和迅速私有化是休克疗法的核心内容。物价放开和卢布汇率的统一是对俄罗斯旧体制的第一次大规模和实质性的冲击,由此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过渡。1992年初,俄罗斯政府取消物价管制,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包括95%以上的消费品价格和8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不再由国家定价。然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价格杠杆并没有成为促进生产、准确反映市场信息的工具,反而成为生产下降、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的主要触媒。贸易自由化是叶利钦签署的第一批改革法令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领域的高度垄断,贸易自由化的贯彻实施并不顺利,障碍重重。另外,在对外贸易方面,国家的干预仍然严重。国家通过配额和关税等手段,对外贸实行管制。俄传统上是个轻视经商、国内商业设施极端缺乏的国家,加上经济尚未稳定,因此,要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要求的贸易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私有化俄罗斯的产权关系变革,一直被视为经济转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私有化即把国有资产变为私人所有或实行股份制。1992年以后的俄私有化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1994年6月30日结束,为证券私有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公众用1992年10月1日政府无偿发放的每人l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购买股票或存入实际为投资公司的基金会。据政府宣称,在第一阶段全国有70%的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约2万家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股份制,约90%的大企业实现了私有化,约4000万人成为私有企业的股东。但仍有200万到400万人未使用私有化证券,使私有化未达到预期目标。在实行私有化的企业中,国家在三年内仍占有51%的股份。然而在私有化最初阶段,私有化并未给国家、集体和居民个人带来好处,已经私有化的企业绝大部分经济效益比不上未私有化的国有企业,这严重背离了通过私有化促进生产和提高企业效益的原先设想。第二阶段的私有化从1994年7月1日起开始,为货币私有化阶段。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商业和投资竞买、拍卖,使每个企业找到具体的主人,同时达到既补充预算收入,又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目的。这一阶段的改革政策实则是从前期的无偿发放改为有偿出让。俄罗斯私有化运动的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经济转轨的国家,再加上在私有化进程的同时,整个政治经济形势都处于危机状态,从而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影响和干扰着私有化经济目标的实现。首先,私有化没有真正改变所有制关系。旧的官僚体制依然对生产系统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行政官僚与社会恶势力的勾结引起普遍的不满。其次,私有化并未导致新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的形成,反而导致了寡头集团的出现。最后,私有化并未有效地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因此,从1991年以后,私有化进程明显放慢,国家参股大大加强,劳动集体所有制形式继续保留。而私有化运动也受到国家杜马反对党团的监督。总的来说,经过多年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俄罗斯的市场制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形成,用俄罗斯经济学博士利夫希茨的话来说:在俄罗斯现在基本上是一系列市场在运作,可能它们暂时还不尽如人意,但它们毕竟是市场经济。(七)从休克到稳定如果从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角度看,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从休克疗法到稳定的转换。俄罗斯的改革起步于休克疗法的激烈震荡,传统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国家急剧地缩减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影响,凭政治领导人物的威信在进行运作;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政策运作机制陷于普遍的无序状态。对于这种激进主义的改革方式,俄罗斯国内和国际社会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经济市场化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应人为地拖延两种体制和结构并存的局面。同时,经济和社会变革,必然会伴随着动荡与破坏,这不能成为评价一种改革方式优劣的主要依据。反对者认为,休克疗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听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专家顾问的意见,实际上是在西方国家和美国控制下进行的。按照阿巴尔金等人的观点,激进改革造成的持续衰退,在当代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休克疗法根本未顾及俄工业发展的规模、科技发展的潜能、文化传统的丰厚、干部教育和专业水准以及它在国际上所有的独特地缘政治条件。此外,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克莱因、列昂惕夫、托宾等人也对激进改革大体上持消极态度。从1995年4月起,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进入稳定阶段,以切尔诺梅尔金为总理的新内阁决定放弃盖达尔的休克疗法,调整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向生产方面倾斜,重点扶持能源、农业等基础部门和轻工、食品等消费品的生产,放慢军工转产的进程,争取军火出口的增加。更注重社会政策,向贫困者多提供补助等,以维护社会安定,更多地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的调控作用,以使改革同整个社会的承受力相适应。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俄罗斯的经济状况趋于稳定。199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0.9%,工业产值增长了2%,通货膨胀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约为11%,卢布汇率基本稳定,居民实际收入有所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形势的好转没有持续下去。1998年8月爆发了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卢布汇率剧跌,通胀率再次攀升,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金融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由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他上台后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普里马科夫政府的政策把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生产放在首位,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进一步改变以往的私有化政策。普里马科夫认为,以往的私有化政策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又未能提高企业的效率。政府应该把提高企业效率作为私有化的目标。(2)克服对外经贸的盲目性,注重发展民族经济。自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的市场被外国商品占领。普里马科夫政府则强调优先发展民族工业,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3)稳定金融,调整宏观政策,一方面刺激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发行货币的手段,但是控制发行数量,并且尽量将所发行的资金用于经济目的。(4)政府采取措施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在金融危机之后,普里马科夫政府努力保证对粮食、能源和其他重要消费品的供应。此外,政府还保证了按月发放联邦预算内拨款的工资、军饷和退休金,并且补发了以往的欠款,有效地遏制了人民生活贫困化的过程。总的看来,普里马科夫政府对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刻反思,所制定的政策也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社会矛盾不至于向更加尖锐化方向发展。此后,斯捷帕申和普京先后出任总理,基本上继承了普里马科夫政府的主要政策。(八)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俄罗斯的政治转型是在原苏联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开始实行的。在独立初期,俄罗斯政治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经过近十年时间的转型和变动,俄罗斯逐步建立了具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总统集权制的国家政治制度。俄罗斯独立之初,在经济不断恶化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激化,国内政局动荡不安。一是群众的街头抗争、流血冲突不断。二是民族矛盾凸现出来。在俄罗斯众多中不少民族要求更多的自治权,有的民族甚至干脆要求独立,分离出去,终于在1994年爆发了车臣战争。三是政权体制不顺,领导层内部政争不断,斗争激烈。由于俄罗斯在1991年建立的总统制很不完善,总统与议会之间的职权划分很不明确,把本来就很复杂的俄罗斯政坛搅得不得安宁。经过1992-1993年间总统同议会之间的激烈斗争,俄罗斯终于在1993年12月12日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一部新宪法,并于12月25日生效,确立了新的政治体制总统集权制。纷纷扰扰的政治斗争也逐渐转移到议会内进行。1993年宪法规定,俄罗斯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权力由总统、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政府和法院共同行使。具体权力分配情况如下:(1)联邦总统。总统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一届任期4年,同一人担任总统不得超过两届。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保障;总统按俄罗斯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总统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总统有权解散议会。(2)联邦会议。根据宪法,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它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联邦委员会设178个议席,由89个联邦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来自联邦主体代表权力机关,一名来自联邦主体行政机关。其主要职能是对国家杜马提出的法案进行复审,批准联邦主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等。国家杜马是俄罗斯的立法机构,所有的法案必须先由国家杜马审理。国家杜马对总统提名的政府总理有确认权;有权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有权提出弹劾总统的指控,但必须是在总统犯叛国罪或其他重罪的情况下才能提出。国家杜马有450个议席,一半由全国225个选区各选一名代表产生,另一半席位由在选举中得票率超过5%的政党按得票多少分配。国家杜马议员每届任期4年。国家杜马下设国际事务委员会、安全委员会、国防委员会、立法委员会、经济政策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等20多个委员会。(3)联邦政府。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政府是俄罗斯联邦的执行权力机构。联邦政府由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联邦部长组成。联邦政府的具体职权为:制定并向国家杜马提出联邦预算并保证其执行;实行统一的社会经济政策;管理联邦财产;实施保障国家防御、国家安全和贯彻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的措施;实施保障法制、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保护财产和社会秩序及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措施等。(4)司法权。1993年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的司法权由宪法法院、最高法院(及各级法院)、最高仲裁法院(及各级仲裁法院)、检察院(总检察长及各级检察长)行使。其中的宪法法院有权对联邦的法律、总统和政府及议会制定的法规、联邦机关和地方机关制定的法规是否符合宪法作出裁决;有权对联邦国家权力机关之间、联邦机关与地方机关之间有关职权范围的争端作出裁决等。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是很不均衡的。总统决定内外政策,有权直接任命政府,有权提出法案和签署总统令,有权决定国家杜马选举和解散国家杜马,拥有否决权和决定全民公决的权力,等等,可以说总统集内政、外交、行政、立法大权于一身。而议会的权力却十分有限,除了讨论和通过联邦法律之外,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权力,即使是立法权也受到总统否决权的很大限制;虽然可以罢免总统,但罢免的门槛很高而且程序十分复杂,要罢免总统则很难;由于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议会要监督政府也很难。(九)普京政府的政治改革与发展2000年,普京上台后提出:只有高效率的、强有力的国家按规则生活,只有这样的国家保障自由经营自由、个人自由、社会自由。按照这样的目标,普京政府逐步对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并采取有力措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内部稳定。(1)改革联邦制,加强总统和联邦中央的权威设立联邦区并任命总统驻联邦区的代表,改变地方领导人产生方式,加强总统对联邦的控制。2000年5月13日,普京签署命令将俄罗斯划分为7大联邦区,即中央区、西北区、北高加索区、伏尔加河沿岸区、乌拉尔区、西伯利亚区、远东区。每个联邦区下辖若干联邦主体。在每个联邦区设立由总统任命并直接对总统负责的总统特使(或称总统全权代表)。为保证俄罗斯统一的法律空间和政令畅通,普京还在2000年8月1日和5日分别签署了《关于联邦主体国家权力机关组织的普遍原则》、《俄联邦地方自治法》。这两项法令规定,联邦主体领导人和立法机构如果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总统有权解除其职务和解散地方立法机构;地方自治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规和条例如违背联邦主体法规和联邦法律,其立法机构应予解散;联邦主体行政首脑有权解除所属市政机关领导人的职务,但只有联邦总统有权解除联邦主体首府及其他行政中心领导人的职务。2004年,普京又提出改变地方领导人产生办法,取消原来的直接选举,改为由总统提名、地方议会选举产生。2005年4月22日,国家杜马通过了在2007年按新规定选举的法律,所有地方行政长官均将按总统提名、地方议会选举的办法产生。这些措施加强了总统对国家的垂直领导。改革联邦委员会(上院),改变国家杜马(下院)代表的产生方式。规定新的联邦委员会是常设立法机构。各联邦主体在联邦委员会的2名代表不再由各联邦主体的行政首长和议长兼任,而是分别由各联邦主体的立法和执行权力机构推选产生。联邦主体议会派出的上院代表,由地方议会选举产生。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构派出的上院代表,由地方行政首脑提名,并经地方议会2/3多数票同意,从而使联邦委员会成为不受地方势力影响和干扰的独立立法机构。2004年普京又提出国家杜马的改革,即国家杜马代表选举将取消一半代表由地方单席位选区选举产生、另一半代表由进入杜马的党派按照比例分配的方式,改为全部席位由进入杜马的党派按比例分配。此项改革旨在加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2)推动政党制度建设,加强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普京执政初期,为了巩固地位、稳定政局,奉行广泛团结各派政治力量的方针,争取国家杜马第一大党俄共的合作,频繁地与一些反对党接触,注意将各派政治力量和各个政党的意见吸收到自己的治国纲领中来,获得了包括俄共在内的一些政党的支持。与此同时,普京加快了俄罗斯政党政治的法制化进程。在普京的推动下,2001年6月,经过多年反复讨论和修改的《俄罗斯联邦政党法》在国家杜马通过并获得联邦委员会的批准。随后不久,普京总统签署并正式颁布《政党法》。俄罗斯《政党法》对政党的成立、登记和撤销、党员的人数和地区组织的数量、政党的宗旨和活动形式、政党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俄罗斯的政党政治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普京十分重视培植自己执政的政党基础,希望在议会中形成一个支持政府的稳定的多数党。在普京政策的影响下,受到普京支持的团结等中派力量不断发展。2001年4月,国家杜马中的团结党、祖国全俄罗斯、人民党、俄罗斯地区4个中派党团决定成立跨党团的协调委员会,并着手建立统一的政党,最终形成后来的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此后,统一俄罗斯党迅速壮大,在2003年12月杜马选举中,成为杜马中的第一大党。而俄共的实力有所下降,党内的矛盾有所发展。右翼政党则不断分化瓦解,极右翼和极端民族主义政党日渐式微。俄罗斯政党生态的变化,大大加强了普京总统的权力基础,也为普京的各项政治经济改革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严厉打击寡头干政和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普京在推动政党政治建设的进行同时,还针对叶利钦时期就已形成的国家权力被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所私有的状况进行整治。普京运用法律手段对严重违法的寡头进行打击。金融传媒大亨列别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等纷纷落马,寡头势力受到重创。寡头势力过度干政的状况受到抑制。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等极端势力,加强对车臣等地的综合治理,巩固国家的统一。普京上台后,对车臣叛乱分子的各种叛乱活动和各种恐怖主义袭击进行坚决的打击。他多次强硬地表示,俄罗斯决不会与恐怖分子做任何交易,也决不会屈服于任何敲诈勒索;决不同分裂势力进行任何谈判,也决不作任何让步。在车臣叛乱分子制造的2002年莫斯科人质事件和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都要求采取果断措施予以解决。在俄罗斯的严厉打击下,在车臣全境摧毁了非法武装有组织的反抗。2005年以来马斯哈多夫、古达耶夫、巴萨耶夫等叛乱头目先后被击毙或炸死。在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俄罗斯开始在分裂势力比较集中的南部联邦区,特别是车臣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治理。车臣自2004年选举总统后,在2005年11月又进行了议会选举。在这次车臣的议会选举中,统一俄罗斯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成为车臣议会的第一大党,为车臣的综合治理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大对车臣的财政投入,帮助车臣人民恢复生产,加强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措施增加了普通百姓的安全感,增强了人民对解决车臣问题的信心,维护了俄罗斯的领土完整和统一。(4)精简政府机构在理顺联邦中央和联邦主体关系的同时,普京还推动公务制度改革,精简政府机构。在2001年8月,普京签署命令建立公务制度改革委员会,推动公务制度改革,要求建立权限分配、运作高效的完整的国家公务体系。2004年3月9日,普京下令将俄罗斯政府原有的30个部缩减为17个。普京执政8年,化解了国家面临的总体性危机,走出了俄罗斯所处的重大困境,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当前,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国内政局比较稳定,安全形势相对缓和,避免了国家分裂的危险,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民族自信心都有了明显提高。(十)全方位外交政策1995年,叶利钦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概念。1997年12月,俄总统正式批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标志俄全方位外交战略正式出台。普京执政后,进一步调整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努力构筑有利于俄罗斯振兴的战略稳定弧,最大限度地维护俄罗斯的现实利益,大力推进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使其外交战略进入一个新的发扎按阶段。普京时期全方位外交以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争当多极世界中的独立一极为总目标。第一,努力改善和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独联体对俄罗斯而言,具有战略屏障和战略借重的双重作用,也是俄国振兴国家的重要依托之一。俄罗斯与独联体及该地区的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关涉俄国家重大安全利益和国际地位。第二,与美国既联合又斗争,斗而不破。俄美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俄罗斯同美国时尔握手言欢,时尔剑拔弩张,始终处于起伏动荡的不确定状态。第三,既积极融入欧洲,又重视亚太,全面发展同欧亚各国的合作关系。三、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是()。A.1917年B.1922年C.1933年D.1935年2.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一共有()。A.12个B.14个C.15个D.17个3.赫鲁晓夫当政时期,基于苏联经济军事力量与美国存在的差距和巩固自身权力考虑,推行了()。A.无限扩张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C.全球争霸战略D.有限扩张战略4.《改革与新思维》的作者是()。A.戈尔巴乔夫B.鲁晓夫C.斯大林D.勃列日列夫5.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B.60年代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D.30年代6.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长期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B.西方的和平演变C.苏联共产党在改革路线和方针政策上所犯的错误D.错误的民族政策7.俄罗斯发展外交关系的重中之重是()。A.独联体国家B.欧美大国C.亚太及周边大国D.拉美、非洲及中东国家8.2008年1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相继通过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捷夫提请的俄联邦宪法修正案,规定将总统任期延长至()A.5年B.6年。C.7年D.8年(二)多项选择题1.苏联解体的原因是()。A.苏联共产党特别是领袖集团在改革路线和方针政策上所犯的错误,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长期僵化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C.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D.错误的民族政策,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E.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2.苏联解体的教训是()。A.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B.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始终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第一要务C.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共产党的领导D.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E.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使政治体制改革优先于经济体制改革3.2007年1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进行了新一届选举,最终进入杜马的政党有()。A.统一俄罗斯党B.俄罗斯共产党C.俄罗斯自由民主党D.公正俄罗斯党E.大俄罗斯党4.组成俄罗斯联邦的联邦主体有()。A.自治共和国B.边疆区C.州D.民族自治区E.国家(三)简答题1.什么是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2.什么是独联体?3.什么是上海合作组织?4.简述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5.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6.如何认识苏联解体的教训?7.苏联解体的深远影响有哪些?8.简述一下普京时期俄罗斯国家总体发展特点。9.简述普京政府对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进行了的重大改革。(四)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种种迹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关系发生转折,并非只是常见的态度摇摆,而是对形势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出于自卫。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部门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变,用对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针。政策依旧,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罗斯再也不想毫无所获地作单方面让步了。(摘自俄《俄罗斯报》)材料2由于莫斯科内部各种政见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最初阶段之特点的建立联盟伙伴关系的想法,是亲西方派占主导地位的产物,他们已经被强国派取而代之。在强国派统治下,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利益得到重新阐述,以把人们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反应以及保持领土统一的需要包括进去。莫斯科的统治者们坚持他们维护俄罗斯的领土完整的权利,即使采取西方所不能接受的办法也在所不惜;他们还会制定一项抗衡性对外政策战略,以摆脱西方的压力。(摘自英国《生存》)材料3俄罗斯国徽中的双头鹰仿佛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俄罗斯的东西两侧。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强调国徽象征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道路,是因为作为连接欧美与亚洲之桥梁的欧亚大陆国家,俄罗斯要扩大在外交上的决定权,防止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由于北约东扩,被欧美国家疏远并处于孤立之中的俄罗斯开始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东方,首先与中国接近。两国提出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并多次牵制了美国的一极控制。(摘自日本《东京新闻》)材料4华盛顿对俄罗斯的过渡情况的幻灭正在促成一个相互失望且不耐烦的恶性循环。在俄罗斯,存在下述看法的人不仅仅是日里诺夫斯基。他们说苏联的垮台是西方策划的,西方希望俄罗斯虚弱无力、不稳定,经济上依靠西方的投资,并要靠廉价出售人才、科学、石油、木材和天然气过日子。因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产品剧增,并认为迄今西方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是投机、犯罪和公开的腐败现象而感到不满的俄罗斯人不仅仅是共产党人。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中间派人士、工业家,甚至还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发表上述批评性意见。(摘自美国《纽约时报》)请回答:(1)结合材料1、2、3,说明俄罗斯对外政策近年来作了哪些重大调整?(2)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什么?(3)结合材料3、4、说明俄罗斯为什么要调整对外政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据法国《世界报》报道,在从1992年至1997年末这一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以各种形式向俄罗斯提供了495.8亿美元的贷款。另据日本工业新闻报道,在此期间,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双边关系向俄罗斯提供的信用贷款为700多亿美元。根据俄官方数字,现在俄罗斯外债为1400亿美元,扣除苏联时期约800亿美元的旧债,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的新债余额大体为600亿美元,与上述数据大体吻合。据估算,如果把各国政府和企业向俄罗斯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各种贷款和援助加在一起,大约共1000亿美元左右。这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即使如此,也只为激进民主派在经济转轨之初预想的3000亿美元的1/3左右。这说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并不像激进民主派设想的那么慷慨。(《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1期)材料2继5月24日在莫斯科俄美签署了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关于新型战略关系宣言之后,5月28日俄美两国领导人又与北约18国的首脑聚会意大利罗马共同签署了《罗马宣言》,决定正式成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以便在平等合作的机制下,共同协商、制定和实施俄罗斯与北约之间涉及到相互利益的问题的决议;5月29日俄罗斯和欧盟首脑会议在莫斯科结束。双方签署了关于俄欧关系、加强双方政治和能源对话、维护欧洲安全及调解地区冲突等问题的五项联合声明。5月29日至30日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会议也在摩尔多瓦举行,独联体12个国家在面对北约不断东扩的新形势下,通过协商探讨推动独联体国家政治和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不久之后(6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还将在圣彼得堡召开。(《联合早报》2002年6月1日)材料32002年4月2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交部长在莫斯科举行例行会议。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五国的外交部长和乌兹别克斯坦副外长就制定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法律文件上海合作组织宪章进行了磋商,以进一步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合作。5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也在莫斯科会晤,并就如何落实各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进一步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今年6月初,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会晤。(摘自《联合早报》2002年6月1日)客观现实是俄国所需要的大批投资和新技术今天只能来自西方。不论我们是否喜欢,美国在这方面起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西方将对俄国保持防范的倾向。因此,俄罗斯不可能在北约中占有平等地位。美国和日本都不会主动协助俄国提高在亚太的作用。西方不可能向俄罗斯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投资来帮助它彻底摆脱经济危机,俄罗斯的经济问题主要地只能依靠俄罗斯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鉴于俄罗斯的历史、地理及文化特点,西方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强大,而俄罗斯暂时还没有找到南方和东方的天然盟友,它的长期目标应当是同从美国到日本的北线建立起稳定而现实的伙伴关系。(摘自《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1期)材料4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天在俄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总结三年来所做工作,全面阐述俄国内外方针政策。在谈到联合国的作用时,俄总统说,联合国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全能机制,必须要保留,他指出,尽管联合国通过的决议不是所有国家都喜欢,但国际社会没有另外一个能替代联合国的组织,因此应该保留联合国。普京特别强调了俄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重要性,他说,俄将独联体空间看做是俄的战略利益范畴,独联体国家也把俄看做是其国家利益区域。在谈到俄军队改革问题时,普京宣布,到2007年,俄军将建成为一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陆军、空军和空降兵和海军部队。(摘自《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国情咨文》《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说明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2)根据材料4,你怎样理解普京总统所说的俄将独联体空间看做是俄的战略利益范畴,独联体国家也把俄看做是其国家利益区域。(3)根据材料2、3、4说明俄罗斯普京政府外交政策的特征。(4)根据材料2、3回答独联体和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共同特点?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D;4.A;5.A;6.C;7.A;8.B(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3.ABCD;4.ABCD(三)简答题1.答: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模式之一,它以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和高度垄断的思想文化模式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总体特征是高度集中。苏联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崩溃于80年代末。曾经在苏联恶劣的国际环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40年代后期,其弊端逐渐显现和积累,最终走向僵化,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2.答:所谓独联体,是指由原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联合组建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它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的实体,而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3.答:其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6年6月14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15日,六国元首举行了首次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了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4.答:第一,经济体制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战后,苏联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始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整个国家经济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来指挥,不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国家以行政方法为主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战后,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已经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与特点。苏联政治体制经过战前几十年的发展,到战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客观地看,这种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由于其政令统一、指挥方便,便于统筹全局,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保证了苏联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历史上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弊端,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律不健全,政治民主逐渐受到破坏;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个人崇拜恶性发展,集体领导名存实亡;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权力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党和国家机关官僚主义浓厚,腐化盛行,严重脱离群众;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泛滥,对时代变化提出的新问题缺乏科学的理论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发展进步。5.答:第一,苏联共产党特别是领袖集团在改革路线和方针政策上所犯的错误,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第二,长期僵化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第三,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第四,错误的民族政策,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第五,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6.答: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始终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第一要务。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共产党的领导。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7.答:第一,使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出现了根本性转换。第二,使共产国际主义运动严重受挫。第三,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8.答:在经济上,积极探索符合俄罗斯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稳定和巩固了政治局势;在安全上,落实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确保国家安全利益;在外交上,推行全方面的务实外交,最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利益。9.答:第一,改革联邦制,加强总统和联邦中央的权威。第二,推动政党制度建设,加强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第三,严厉打击寡头干政和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第四,精简政府机构。(四)分析题1.答案要点:(1)俄罗斯改变曾一度实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在对西方政策上趋向强硬,并重视发展同伊斯兰世界和中国等国家的关系,努力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争取恢复它的世界强国的地位。(2)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以西方为重点、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3)促使俄罗斯调整其对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俄罗斯一度实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显得无所作为,国际地位日趋下降。第二,俄罗斯希望通过外交战略支持西方国家,来获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但结果则令俄罗斯失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实际上西方国家仍害怕俄罗斯的强大,希望俄罗斯继续保持虚弱无力、不稳定的状态。这引起了俄罗斯国内越来越多人的意见,对西方不满的情绪日益加强,强烈要求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第三,俄罗斯国内政局的变化,民族主义势力抬头,迫使俄罗斯政府修改其对外政策。2.答案要点:(1)叶利钦政府时期,激进民主派实行的是亲西方的政策。但是这一政策并没有换来西方的大量外援,而俄罗斯按西方的模式所进行的改革和转轨带来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弊端,而且还导致了后来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这些弊端,减少对西方的依赖,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俄罗斯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2)俄罗斯普京政府十分重视与独联体的关系,独联体也离不开俄罗斯。历史上,俄罗斯和独联体共同是前苏联的组成部分,现在独联体大部分国家与俄罗斯接壤,对俄国来说,地缘政治意义非常重要,关系到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安全。对于独联体来说,可以从俄罗斯得到政治安全保障,在俄有重大的经济利益。不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实上看,独联体和俄罗斯有着共同的利益,它们的关系十分重要。(3)第一,其外交政策是致力于振兴经济、加强中央权力和提升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第二,力图摆脱对西方的依赖关系和外交上一边倒的方针,东西方外交并重,实行的是全方位外交;第三,重视地缘政治安全在对外政策中重要性,强调与独联体的关系;第四,强调联合国的作用。(4)在强调彼此间关系的同时,都重视与东方国家的关系。